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理论教学 > 临床专科疾病 > 儿科学 > 正文:265-1 白喉
    

白喉

白喉治疗方法 医学论坛 评论

白喉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通常在呼吸道粘膜形成纤维蛋白性假膜,以及由外毒素引起的心肌和神经组织损伤。

病因学和流行病学

白喉杆菌有3种生物类型(轻型,中间型和重型),只有受到噬菌体感染的白喉杆菌才成为能产生外毒素的产毒菌株。非产毒菌株可引起症状性白喉,但其临床过程比较轻微。主要通过感染者的分泌物,直接或者经受污染的物品发生传播。迄今为止人类是已知的白喉杆菌的唯一宿主。散发性病例是由于接触了无明显病变的带菌者而引起的。曾受过免疫接种的人群也有可能得病,部分免疫的人群更常得病而且病情也更严重。未经治疗的病人其传染期不超过2周,经合理抗菌治疗的病人其传染性一般持续4天。在偶然情况下,即使经过抗菌治疗也会成为慢性带菌者。

栖居于皮肤破损处的白喉杆菌会引起皮肤白喉。撕裂,擦伤,溃疡,灼伤及其他伤口均可使白喉杆菌寄居于此,皮肤上带有白喉杆菌的带菌者可引起传播。不良的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状况均有利于皮肤白喉的传播。气候温暖有助于本病传播,但它不仅仅限于热带地区,在温暖的气候时也有过大规模的暴发流行。在美国,生活在地方性流行区的贫困人群,如美国土著人特别易感。

病理学

白喉杆菌通常寄居在扁体或鼻咽部,产毒性白喉杆菌在繁殖时可产生对邻近细胞有致死性的外毒素。偶尔原发病灶是在皮肤或其他部位的粘膜。由血流运输的外毒素也会对远处器官的细胞产生损害,在呼吸道,口咽部,心肌,神经系统和肾脏产生病变。

心肌可显示脂肪变性或纤维变性。颅神经或周围神经的退行性变化主要见于运动神经纤维。在严重病例,前角细胞和前,后神经根也发生损害,在给予抗毒素之前,其损害程度与感染的时间长短成正比。肾脏表现为可逆性间质性肾炎伴有广泛的细胞浸润。

白喉杆菌首先破坏表层上皮细胞,一般呈斑点损害,渗出物凝固而形成浅灰色的假膜斑点,其中含有细菌,纤维蛋白,白细胞和坏死的上皮细胞。随着感染的蔓延而形成片状假膜;细菌繁殖和毒素吸收的范围比假膜的范围大而深。

症状和体征

潜伏期1~4日,前驱期12~24小时。有扁桃体白喉或咽白喉的病人开始仅有轻度咽喉痛,吞咽困难,低热,心率增快,多形核白细胞增多,在小儿常见有恶心,呕吐,寒战,头痛发热

特征性假膜通常位于扁桃体,但也可见于其他部位(如鼻咽部);假膜呈污秽灰色,粘稠,含纤维蛋白,并紧贴在粘膜上,因而剥脱时引起出血。根据感染的时间长短不同,假膜可以是点状或片状,呈黄灰色或奶油色。幼小儿童,在诊断完全肯定之前,可能无任何体征或不适,经常在第一次检查时就发现假膜。在年长儿和成人,假膜形成之前可能诉说咽喉痛和疲乏。某些患者始终不出现假膜。

本病可能一直保持症状轻微。恶化时,吞咽困难,毒血症体征和虚脱开始明显。咽水肿会妨碍呼吸。如果假膜侵犯到喉,气管和支气管,可能使呼吸道部分阻塞,或者突然脱落而引起完全性梗阻。颈部淋巴腺肿大。在严重病例,外毒素弥散到颈部组织引起严重的水肿(牛颈)。如果鼻咽部受侵犯,鼻腔流出浆液血性鼻涕,常为单侧。

皮肤白喉损害无特异形态。损伤多发生于四肢。如果未经治疗,可能由于局部毒素浸润而逐渐出现感觉麻木,也可有典型的局部疼痛,压痛,红斑和渗出。皮肤白喉损害处通常也藏匿着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或/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假膜少见。有20%~40%的病例合并同一生物型白喉杆菌鼻咽部感染。

眼部白喉杆菌感染罕见,并可能发生或不发生其他皮肤损害,可能会在耳朵(外耳炎),生殖道(化脓性和溃疡性会阴阴道炎)等皮肤粘膜处产生感染。www.med126.com

并发症和诊断

如果未能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即有意义的培养结果以前,立即给予抗毒素,极易发生严重并发症。心肌炎可出现于起病后1~6周,但以10~14日为最多见。心肌炎会引起心力衰竭,可能导致突然死亡。20%~30%的病例出现不甚显著的心电图改变,但有房室分离,完全性传导阻滞和室性心律失常者病死率高。延髓性麻痹引起的吞咽困难和鼻孔反流可见于发病的第1周内;周围神经麻痹出现于病后3~6周。自行恢复缓慢,常需数星期。对心肌炎和神经麻痹,皮质类固醇疗效不佳,抗毒素注射过迟者亦无效。

在细菌培养证实之前,主要根据临床上出现的假膜作出诊断。假膜染色可能发现革兰氏阳性有异染性(串珠状)的棒状杆菌,呈典型的汉字构型排列。细菌的初次培养应优先使用Loeffler或亚碲酸盐琼脂培养基,培养物应取自假膜下或部分假膜。应通知实验室这是疑为白喉杆菌的标本。在呼吸道白喉暴发期间,若病人发生皮肤损害,应考虑皮肤白喉。在边远的地区,拭子涂擦的标本或者活检的标本应置于二氧化硅凝胶皿中,并送往指定的实验室进行培养。

[1] [2] [3] 下一页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2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2017320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