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度医学高级职称小儿内科理论考试习题—流行性出血热
第十二节 流行性出血热
【 诊断要点 】
流行病学:注意流行地区、流行季节,病前2个月进入疫区或有疫区居住史,并与鼠类直接或间接接触史。
临床表现:潜伏期8~39天,一般为2周。临床上可分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5期。
(1) 发热期
急起畏寒、发热。
全身中毒症状:头痛、腰痛、眼眶痛(一般称为“三痛”)及全身酸痛。
毛细血管损害:充血、出血和渗出水肿征。
肾损害:蛋白尿和管形等。
(2) 低血压休克期: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一般见于病程第4~6天。多数患者在发热末期或退热同时出现血压下降。低血压或休克持续时间,短者数小时,长者可达6天以上。
少尿期:见于病程第5~7日。24小时尿量<400ml,重者24小时尿量<50ml。
多尿期:见于病程第9~11病日,24小时尿量超过3000ml。
恢复期:多尿期后,尿量逐步恢复为2000ml以下。
实验室检查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
(1)常规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淋巴细胞增多,有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数明显降低。
尿常规:自发病第2日起出现中、重度蛋白尿、管型尿、血尿,重者尿中有膜状物。
血液生化:发热后期即有血尿素氮、肌酐升高,低血压休克期有代谢性酸中毒。
(2)血清学检查
血清、血细胞和尿中检出EHFV病毒抗原和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具有确诊意义。
特异性IgG抗体: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双份血清效价升高4倍以上才有诊断意义。
PCR检测EHFV的RNA,有助于早期和非典型患者的诊断。
【 治疗原则 】
以综合治疗为主。坚持“三早一就地”的治疗原则即早期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和就近治疗。早期应用抗病毒治疗,中晚期则针对病理生理进行对症治疗。治疗中要注意防治休克、肾功能衰竭和出血。
发热期:治疗原则为:www.med126.com抗病毒治疗,减轻外渗,改善中毒症状和预防DIC。
一般治疗:患者应及早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半流质饮食。注意观察神志、血压、脉搏及出血、外渗情况,记录24小时出入液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