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全在线
全国|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湖北|江苏|安徽|山东|上海|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吉林|广东|河南|四川|重庆|辽宁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执业医师 > 助理医师 > 综合辅导 > 正文:临床助理医师考试消化系统复习资料:常见腹外疝
    

临床助理医师考试消化系统复习资料:常见腹外疝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2013-4-16 执业医师论坛

常见腹外疝

(一)斜疝的解剖基础——腹股沟管结构:(四壁两口)

内口——卵圆形间隙——腹横筋膜的;

外口——三角形裂隙——腹外斜肌腱膜的。

上壁——腹内斜肌+腹横肌形成的弓状下缘;

下壁——腹股沟韧带+腔隙韧带。

前壁——皮肤、皮下组织和腹外斜肌腱膜,外侧1/3尚有腹内斜肌覆盖;

后壁——腹膜和腹横筋膜,其内侧1/3有腹股沟镰。

(二)直疝的解剖基础——直疝三角——Hesselbach三角

①外侧边——腹壁下动脉

②内侧边——腹直肌外缘

③底边——腹股沟韧带

一、腹股沟疝

分为斜疝和直疝两种。

腹股沟斜疝:疝囊经过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内环)突出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向内、向下、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并可进入阴囊。

腹股沟直疝:疝囊经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过内环,也不进入阴囊。

斜疝——最多见的腹外疝,发病率约占全部腹外疝的75% -90%,或占腹股沟疝的85%-95%。男性占大多数,男女发病率之比约为15:1;右侧比左侧多见(为什么?)。

(一)病因

1.先天性斜疝的发生

【正常睾丸下降的过程】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睾丸逐渐下降,并依次带动腹膜、腹横筋膜及腹前外侧壁各肌经腹股沟管逐渐下移,最终推动皮肤形成阴囊。随之下移的腹膜形成一鞘突,睾丸则紧贴在其后壁。鞘突下段在婴儿出生后不久成为睾丸固有鞘膜,其余部分即自行萎缩闭锁而遗留一纤维索带。

如鞘突不闭锁或闭锁不完全,就成为先天性斜疝的疝囊,构成斜疝或鞘膜积液,或同时存在。【学科间联系】泌尿系统——鞘膜积液。

右侧睾丸下降比左侧略晚,鞘突闭锁也较迟,故右侧腹股沟疝较多。

2.后天性斜疝的发生

①腹股沟区解剖缺陷,腹壁薄弱;

②腹横筋膜和腹横肌发育不全,不能关闭腹股沟管深环;

③腹内压增高。

3.直疝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腹股沟直疝是经直疝三角突出形成,由于腹壁松弛、腹压增高所致。因疝囊颈宽大,一般不会嵌顿,也不进入阴囊。多发生于年老体弱者。

(二)诊断及鉴别诊断

开始时仅有疝环处轻度坠胀感,诊断较为困难;

一旦肿块明显,并穿过浅环甚或进入阴囊,诊断就较容易。

1.易复性斜疝

除腹股沟区有肿块和偶有胀痛外,无其他症状。

肿块常在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出现,多呈带蒂柄的梨形,并可降至阴囊或大阴唇。用手按肿块并嘱患者咳嗽,可有膨胀性冲击感。如患者平卧休息或用手将肿块向腹腔推送,肿块可向腹腔回纳而消失。回纳后,以手指通过阴囊皮肤伸入浅环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可感浅环扩大、腹壁软弱;此时如嘱患者咳嗽,指尖有冲击感。

用手指紧压腹股沟管深环,让患者起立并咳嗽,斜疝疝块并不出现;但一旦移去手指,则可见疝块由外上向内下鼓出。疝内容物如为肠袢,则肿块柔软、光滑,叩之旱鼓音。回纳时常先有阻力;一旦回纳,肿块即较快消失,并常在肠袢进入腹腔时发出咕噜声。若疝内容物为大网膜,则肿块坚韧叩呈浊音,回纳缓慢。

2.难复性斜疝

除胀痛稍重外,其主要特点是疝块不能完全回纳。

滑动性斜疝:疝块除了不能完全回纳外,尚有“消化不良”和便秘等症状。

2013年医师资格考试试题免费下载

2013年医师技能准考证打印入口

[1] [2] [3] 下一页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20173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