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经方医学 > 正文:沉迟脉-伤寒论脉学研究
    

经方特诊区:沉迟脉-伤寒论脉学研究




沉迟脉-伤寒论脉学研究

(2011-11-11 15:19:03)
700)this.width=700;" >转载
标签:

沉迟脉



伤寒论脉学研究



杂谈

分类: 仲景经方随谈


原文 http://www。yiguanjia。net/wiki/doc-view-97.html
【分析】
1、血虚: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芍药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62)
2、气血俱虚: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沆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吐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357)
3、真寒假热: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载阳,下虚故也。”(366)
【体会】
(62, 357,366)皆为“咏沉迟”的虚寒证。其不同者,62条,脉沉迟伴有身疼痛,出现于发汗之后。如为表证身疼,汗后当解。今身疼不解,脉沉迟,可测知因汗表邪已去,营血虚少,不能润养筋络所致。内经说;“其脉沉者,营血微也”,又说“血虚则疼”,本书50条“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汗解之。假令迟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与本条参看,50条之身痛,虽与表证有关,同时也不能忽视营血虚少的因素。再参考仲景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气血俱补,治疗本病,方中补血之芍药用量偏多,可知其方是气血同补之中又偏于补阴血。前后脉证方药互参,则可了然矣。
357条,“寸脉沉而迟,手足逆”,发生于伤寒六七日大下之后。寸脉沉迟且有手足厥逆,多为阳虚证,与62条合
参同为“脉沉迟”,但前者为太阳经发汗之后。后者为厥阴经大下之后。前者为营血虚,本条“下部脉”是指尺脉,尺脉不至的机制与50条尺脉迟皆为血少,如将本条综合参阅,寸脉沉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见于伤寒六七日大下之后,其脉为阴阳气血俱虚可知。其证见“咽喉不利吐脓血:是上热现象,“泄利不止”为下寒。故此证为上下格拒,阴阳气不相顺接之厥逆,其根本机制是阳郁不能伸展于周身,而形成一种上下同病,虛实寒热混淆难辨之证,故仲景谓其“难治”尤在经亦说“阴阳上下并受其病,虚实寒热混淆之证,欲治其阴中伤其阳,欲治其虚必碍其实,故难治”。
366条,“脉沉迟”而与“下利清谷”俱见,是里阳衰惫的真寒象,“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与前证同时出现,乃为阴寒之盛于里,虚阳被格柜于外的真寒假热之象。
上述三条,都是脉沉迟,因为发病条件,时间,兼证,兼脉,六经所属等不同,其主病也有很大差别,临证验之,如此沉迟之脉,更常见于中毒性痢疾合并中毒性心肌炎、或中毒性痢疾之重危阶段,急性胃肠炎脱水过重,或合并酸中毒者,或小几慢性消化不良合并感染及胆,胰等急性炎症。亦可偶见于大叶性肺炎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之合并消化道症状之病例。以及重症流行性感冒之胄肠型与中枢神经型者。

-------------------
先收藏,再研究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