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
茜草科植物
栀子的干燥成热果实。栽培或野生。主产于浙江、江西、湖南、福建、湖北、四川、贵州、陕西等地。原植物生于丘陵地带或山坡灌林中。喜温暖湿润气候,较耐旱,忌积水,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冲积土、砾质土等酸性土壤最宜生长。味苦,性寒。归心、肝、肺、胃、三焦经。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焦栀子凉血止血。栀子炭收敛止血。
姜栀子和胃止呕。临床用名有栀子、炒栀子、焦栀子、栀子炭、姜栀子。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齄鼻,白癞,赤癞,疮疡。
《名医别录》:大寒,无毒。主治目热赤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
《药性论》:杀 虫毒。去热毒风,利五淋,主中恶,通小便,解五种黄病,明目,治时疾,除热及
消渴口乾,目赤种病。
《开宝本草》:味苦,大寒,无毒。疗目热赤痛,胸中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
《本草图经》:仲景及古今名医治发黄,皆用栀子,
茵陈、
甘草、
香豉四物作汤饮。又治大病后劳复,皆用栀子、鼠矢等,利小便而愈。其方极多,不可胜数。
《本草衍义》:仲景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治之。虚,故不用
大黄,有寒毒故也。栀子虽寒无毒,治胃中热气,既亡血、亡津液,腑脏无润养,内生虚热,非此物不可去,张仲景《
伤寒论》已著。又治心经留热,小便赤涩,去皮
山栀子、火炮大黄、
连翘、甘草炙,等分,末之,水煎三二钱匕,服之无不效。
《药类法象》:治心烦懊恼,烦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带,小便不利。
《药性赋》:味苦,性大寒,无毒。沉也,阴也。其用有二:疗心中懊憹颠倒而不得眠,治脐下血滞小便而不得利。易老云:轻飘而象肺,色赤而象火,又能泻肿中之火。
《汤液本草》:气寒,味微苦,性大寒,味薄,阴中阳也,无毒。
《象》云:治心烦,懊憹而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小便不利。杵细用。
《心》云:去心中客热,除烦躁,与豉同用。
《珍》云:止渴,去心懊憹烦躁。
《本草》云: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齇鼻,白癞、赤癞,疮疡。疗目热赤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
仲景用栀子治烦,胸为至高之分也。故易老云:轻浮而象肺也,色赤而象火,故能泻肺中之火。《本草》不言吐,仲景用此为吐药。栀子本非吐药,为邪气在上,拒而不纳,故令上吐,邪因得以出。《经》曰:其高者因而越之,此之谓也。或用栀子利小便,实非利小便,清肺也。肺气清而化,膀胱为津液之府,小便得此气化而出也。《本经》谓治大小肠热,辛与庚合,又与丙合,又能泄戊,其先入中州故也。入手太阴。栀子豉汤治烦燥,烦者气也,燥者血也。血主肺,血主肾。故用栀子以治肺烦,用香豉以治肾躁。躁者懊憹不得眠也。少气虚满者加甘草。若呕哕者加
生姜、
橘皮。下后腹满而烦,栀子
厚朴枳实汤。下后身热微烦,栀子甘草
干姜汤。栀子大而长者染色,不堪入药。皮薄而圆,七棱至九棱者,名山栀子,所谓越
桃者是也。
《衍义》云:仲景治伤寒,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以栀子豉汤治虚烦。故不用大黄,以有寒毒故也。栀子虽寒无毒,治胃中热气。既亡血,亡津液,脏腑无润养,内生虚热,非此不可除。又治心经留热,小便赤涩。去皮栀子火煨,大黄、连翘、甘草炙,等分末之,水煎三钱匕,服之者无不效。
仲景《伤寒论》及古今诸名医,治发黄皆用栀子、茵陈、香豉、甘草,四物等分,作汤饮之。又治大病起,劳复,皆用栀子、鼠矢等汤,并利小便而愈。其方极多,不可悉载。用仁去心胸中热,用皮去肌表热。
《本草衍义补遗》:屈曲下行降火,又能治块中之火。《本草》云:去热毒风,利五淋,通小便。又云:栀子虽寒无毒,治胃中热气。即亡血、亡精液,脏腑无润养,风生虚热,非此物不可去之。
《本草发挥》:成无己云:苦以通之。栀子之苦,以涌虚烦。
洁古云:性寒味苦,气薄味厚,轻清上行,气浮而味降,阳中阴也。其用有四:去心经客热,除烦躁,去上焦虚热,疗风热,是为四也。又云:栀子气寒,味微苦。治心烦懊憹,烦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小便不利。又云:苦,纯阳,止渴。
《本草纲目》:治
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瘀血,伤寒劳复,
热厥头痛,疝气,汤火伤。
《本草经疏》:栀子感天之清气,得地之苦味,故其性无毒。气薄而味厚,气浮而味沉,阳中阴也。入手太阴,手少阴,足阳明经。少阴为君主之官,邪热客之则五脏皆失所主,清少阴之热,则五内邪气自去,胃中热气亦除。面赤酒齄鼻者,肺热之候也,肺主清肃,酒热客之,即见是证,于开窍之所延及于面也。肺得苦寒之气则酒热自除,而面鼻赤色皆退矣。其主赤白癞疮疡者,即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之谓。疗目赤热痛,及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者,总除心肺二经之火热也。此药味苦气寒,泻一切有余之火,故能主如上诸证。
简误:栀子禀至苦大寒之气,苦寒损胃而伤血。凡脾胃虚弱者忌之,血虚
发热者忌之。性能泻有余之火,心肺无邪热者不宜用。小便不通,由于膀胱虚,无气以化,而非热结小肠者,不宜用。疮疡因
气血虚不能收敛,则为久冷败疮,非温暖补益之剂则不愈,此所谓既溃之后,一毫寒药不可用是也。世人又以治诸
血证,不知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瘀血凝结于中,则反致寒热,或发热劳嗽,饮食减少,为难疗之病。凡治吐血,法当以顺气为先,盖血随气而行,气降则火降,火降则血自归经,不求其止而止矣。此治疗之要法,不可违也。
《本草蒙筌》:味苦,气寒。味厚气薄,气浮味降,阴中阳也。无毒。一名
越桃。留皮除热于肌表,去皮却热于心胸。一说:去皮泻心火,留皮泻肺火。其所入之经,手太阴一脏。因轻浮象肺,色赤象火,故治至高之分,而泻肺中之火也。本不能作吐,仲景用为吐药者,为邪气在上,拒而不纳,食令上吐,邪因得出。《经》曰:在高者,因而越之。此之谓也。易不能利小便,易老用利小便者,实非利小便,乃清肺也。肺气清而化,则小便从此气化而出。《经》曰:膀胱为津液之府,气化则能出者,此之谓也。《本经》又谓:治大小肠热及胃中热者,此因辛与庚合,又与丙合,又能泄戊,其先于中州故焉。加生姜橘皮,治呕哕不止;加厚朴枳实,除腹满而烦。加茵陈,治湿热发黄;加甘草,治少气虚满。倘除烦燥于心内,须加香鼓而建功。盖烦者,气也。燥者,懊憹不眠之谓。血也。气主肺,血主肾。故用栀子治肺烦,用香豉治肾燥也。若加生姜绞汁,尤治心腹久疼。上焦客热善驱,五种黄病竟解。去赤目作障,止
霍乱转筋。赤白癞疮,酒疱皶鼻。五内邪气,悉能除之。丹溪又曰:解热郁,行结气。其性屈曲下行,大能降火从小便泄去,人所不知也。
《本草乘雅》:卮子有色,故主色变。凡若寒之物,能下能坚,唯卮子反使坚结者解而上出,火空则发之义也,故并作涌泄之剂。
白英六出,色香俱胜,体性轻浮,棱壳似介,合入手太阴,宣气四达者也。故主阳气郁结,致色变于色而标见于皮,及浸yin肤肉而疮疡癞癣,此皆火热烁金,非此不能转热恼为清凉耳。五内邪气,胃中热气结而未实者,易于分解,已成燥坚者,非所宜矣。
《药性解》:味甘,性寒,无毒,入心、肺、大小肠、胃、膀胱六经。主五内邪热、亡血津枯、面红目赤、
痈肿疮疡、五肿黄病,开郁泻火,疗心中懊憹颠倒而不眠,治脐下血滞小便而不利。皮,主肌肤之热。仁,去心胸之热。
按:山栀味甘归心,轻飘象肺,大肠则供肺为传送者也,小肠则受盛与心应者也,胃亦上焦之也,膀胱亦肺部之络也,故咸入之,以理邪热诸证。洁枯曰轻精上行,丹溪又曰屈曲下行,两家之说,似相左矣。不知惟其上行,最能清肺,肺气清而化,则小便从此气化而出,经曰膀胱津液藏,气化则能出者是也。虚火炎者,炒黑用;烦郁呕逆者,姜汁炒用;此外并宜生服。
《药鉴》:气寒,味苦,无毒。气薄味厚,气浮味降,沉也,阴之阳也。主心烦懊 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利五淋,通小便。除胸中之热甚,止胃脘之热痛。留皮去热于肌表,去皮劫热于心胸。酒炒上行,盐浸下降。入手太阴一脏,因轻浮象肺,因赤色象火,故治至高气之,而泻肺中之火也。《本经》不能作吐仲景用为吐药者,为邪气在上,拒而不能纳食,令其上吐,邪始得出。经曰:在高者,因而越之。此之谓也。亦产能和小便,易老用为利小便者,实非利小便,乃清肺也。肺气清而化,则小便从此气化而出。经曰:膀胱为津液之府,气化则能出者。此之谓也。《本经》又谓治大小肠热及胃中热者,此因辛与庚合,又与丙合,又能泄戊,其先于中州故焉。加生姜、
陈皮,治呕哕不止。加厚朴、枳实,除腹满而烦。加茵陈,治湿热发。加甘草,治
心气虚满。倘除烦躁于心内,须加香豉而建功。盖烦者,气也。躁者,血也。气主肺,血主肾,故用栀子治肺烦,用香豉治肾躁也。若加生姜汁,尤治心腹久痛。上焦客热善驱,五肿黄病竟解。去目赤作障,止霍乱转筋,赤白癞疮,酒疱齄鼻,五内邪气,悉能除之。又能解热郁,行结气,其性屈曲下行,驱诸火邪从小便中出,解毒汤用此,取其引诸药从膀胱中出也。研末及鼻,能止衄血。炒黑入药,能止吐血。
《景岳全书》:味苦,气寒。味厚气薄,气浮味降,阴中有阳。因其气浮,故能清心肺之火,解消渴,除热郁,疗时疾躁烦,心中懊恼,热闷不得眠,热厥头疼,耳目风热赤肿疼痛,霍乱转筋。因其味降,故能泻肝肾膀胱之火,通五淋,治大小肠热秘热结,五种
黄疸、三焦郁火,脐下热郁疝气,吐血衄血,血痢血淋,治大小肠热秘热结,五种黄疸、三焦郁火,脐下热郁疝气,吐血衄血,血痢血淋,小腹损伤于血。若用佐使,治有不同:加茵陈,除湿热疸黄;加豆豉,除心火烦躁;加厚朴、枳实,可除烦满;加生姜、陈皮,可除呕哕;同
玄胡索,破热滞瘀
血腹痛。此外如面赤酒齄,热毒汤火,疮疡肿痛,皆所宜用。仲景因其气浮而苦,极易动吐,故用为吐药,以去上焦痰滞。丹溪谓其解郁热,行结气。其性屈曲下行,大能降火从小便泄去,人所不知。
《本草备要》:泻心肺三焦之火。
苦寒。轻飘象肺,色赤入心,泻心肺之邪热,使之屈曲下行,从小便出,海藏曰:或用为利小便药,非利小便,乃肺清则化行,而膀胱津液之府,得此气化而出也。而三焦之郁火以解,热厥厥有寒、热二证。
心痛以平,丹溪曰:治心痛,当分新久。若初起因寒因食,宜当温散。久则郁而成热,若用温剂,不助痛添病乎?古方多用栀子为君,热药为之向导,则邪易伏。此病虽日久,不食不死。若痛止恣食,病必再作也。吐衄血淋,血痢之病以息。最清胃脘之血,炒黑末服,吹鼻治衄。《本草汇》曰:治实火之血,顺气为先,气行则血自归经;治虚火之血,养正为先,气壮则自能摄血。丹溪曰:治血不可单行单止,亦不可纯用寒药。气逆为火,顺气即是降火。治心烦懊憹不眠,仲景用栀子豉汤。王好古曰:烦者气也,燥者气也,燥者血也。故用栀子治肺烦,香豉治肾燥。亦用作吐药,以邪在上焦,吐之则邪治肺烦,香豉其高者因而越之也。按栀豉汤,吐虚烦客热;
瓜蒂散,吐痰食宿寒。五黄古方多用栀子、茵陈。五淋,亡血津枯,口渴目赤,紫癜白癞,疱齇疮疡。皮腠,肺所主故也。生用泻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止烦呕,内热用仁,表热用皮。
《本经逢原》:栀子仁体性轻浮,专除心肺客热,《本经》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等病,不独除心肺客热也。其去赤癞、白癞、疮疡者,诸痛痒疮,皆属心火也。炮黑则专泻三焦之火,及痞块中火,最清胃脘之血。屈曲下行,能降火从小便中泄去。仲景治伤寒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因其虚,故不用大黄。既亡血亡津,内生虚热,非此不去也。治身黄发热,用栀子柏皮汤。身黄腹满,小便不利,用茵陈栀子大黄汤,取其利大小便而蠲湿热也。古方治心痛,恒用栀子,此为火气上逆,气不得下者设也。今人泥丹溪之说,不分寒热通用,虚寒何以堪之?大苦大寒能损伐胃气,不无减食
泄泻之虞。故仲景云:病人旧有微溏者,不可与之。世人每用治血,不知血寒则凝,反为败证。治实火之吐血,顺气为先,气行则血自归经。治虚火之吐血,养正为主,气壮则自能摄血。此治疗之大法,不可少违者也。
《本草崇原》:栀子气味苦寒,其色黄赤,春荣夏茂,凌冬不凋,盖禀少阴之气化。少阴寒水在下,而君火在上也。花多五瓣,而栀花六出。六者水成数也。稍秒结实,味苦色赤,房刻七棱九棱,是下禀寒水之精,而上结君火之实。主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者,禀寒水之精,而治热之在内也。面赤,酒疱鼻齇,白癞,赤癞,疮疡者,结君火之实,而治热之在外也。栀子能启寒水之精,清在上之火热,得能导火热之气以下降者,如此。
栀子生用能起水阴之气上滋,复导火热以下行,若炒黑则但从上而下,不能起水阴以上滋,故仲祖栀子豉汤生用不炒,有交姤水火,调和心痛之功。而后人委言栀子生用则吐,炒黑则不吐,且以栀子鼓汤为吐剂。愚每用生栀及栀子豉汤,并未曾吐。夫不参经旨,而以讹传讹者,不独一栀子为然矣。
《本草求真》:栀子专入心、肺。味苦大寒,轻飘象肺,色赤入心,收言能泻心肺热邪,使之屈曲下从小便而出,肺清则气化行,而膀胱津液,亦得由气化而化,故曰能利小便,究之皆泻肺心药耳。而三焦之郁火以解,热
厥心痛以平,心痛因热,治当用此,但丹溪谓心痛久则郁而成热,此止就其大势经耳。若使痛喜手按,及痛喜饮热汤,其痛虽久,岂可以作热治乎。仍当以脏之阴阳及今所见之兼症兼脉,以分病之是寒是热,药之宜温宜凉,则得之矣。不可以痛久成热为泥。吐衄血淋血痢之病以息。栀子止治热郁之血耳,若经寒而血不归,不可妄用。《本草汇》曰:治实火之血,顺气为先,气行则血自归经;治虚火之血,养正为先,气壮则能自摄血。绣窃见今医士,不论寒热虚实,但见病血,即作热治,妄用栀、连、芩、柏,殊为可惜。且能治心烦懊,五黄五淋,亡血津枯,古噤目赤风疮等症,此数语业见道其大要矣。然更就其轻清以推,则浮而上者其治亦上,故能治心肺之火,而见在上而见消渴烦躁,懊憹不眠,头痛目赤肿痛等症,得此以除。烦属气,躁属血。仲景栀子豉汤用栀子以治肺烦,用香豉以治肾燥,又用栀子作吐药以散在膈之邪,即经所谓高者因而越之是也。故栀豉汤吐虚烦客热,瓜蒂散吐痰食宿食。就其味苦而论,则苦而下者,其治亦下,故能泻肝、肾、膀胱之火,而凡在下见有淋闭便结,疸黄疝气,吐衄血痢,损伤血瘀等症,得此以泄。《易简方》治衄血不止,用山栀烧灰吹之,屡效。《普济方》治小便不通,用栀子仁十四个,独蒜头一个,
食盐少许,捣贴脐及囊,良久即通。《怪症奇方》治吃饭直出,用栀子二十四个,微炒去皮,水煎服。《食疗本草》治下痢鲜血,用栀子仁烧灰,水服一钱匙。绣按此惟实邪实热则宜耳。惟其气浮,故仲景用此以吐上焦之痰滞;惟其味苦能降,故丹溪用此以降内郁之邪耳。但治上宜生,治下宜炒宜黑,虽其上下皆入,而究则由自肺达下,故能旁及而皆治者也。此惟实邪实热则宜,若使并非实热,概为通用,恐不免有损食泄泻之虞矣。
《得配本草》:苦,寒。入手太阴经血分。主屈曲下行。泻三焦之郁火,导痞块中之伏邪,导痞块中之伏邪,最清胃脘之血热。心烦懊憹,颠倒不眠,脐下血滞,小便不利,皆此治之。
得
滑石,血淋溺闭;得良姜,治寒热
腹痛;得柏皮,治身热发黄。配连翘,治心经留热。心热则赤淋。佐
柴胡、
白芍,治肝胆郁火;使
生地、
丹皮,治吐衄不止。
微炒去皮,水煎二十枚,治吃饭不化直出。
上焦、中焦,连壳;下焦,去壳。洗去黄浆,炒用。泻火,生用;止血,炒黑。内热,用仁;表热,用皮。淋证,
童便炒;退虚火,盐水炒;劫心胃火痛,姜汁炒;热痛,
乌药拌炒;清胃血,
蒲黄炒。
邪在表,虚火上升,二者禁用。
山栀、丹皮、白芍、
龙胆、皆泻肝家之火,其中却自有别。盖肝喜散,遏之则劲,宜用栀子以清其气,气清火亦清。肝得辛为补,丹皮之辛,从其性以醒之,是即为补,肝受补,气展而火亦平。肝气过散,宜白芍制之,平其性即所以泻其火,使之不得自逞。火盛肝气必实,龙胆苦以泄其气,寒以制其火,故非实
胆草勿用。如不审其究竟,而混投之,是伐其生生之气,即使火气悉除,而人已惫矣。
《本草经解》:栀子气寒,秉
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
五内者,五脏之内也,五脏为阴,其邪气内,阳邪也,栀子苦寒清阳,所以主之。
胃为阳明,胃为热气,即燥热之气也,气寒秉冬寒之水气,所以除燥热也。
心主血,其华在面,面赤色,心火盛也,味苦清心,所以主之。
鼻属肺,肺为金,金色白,心火乘肺,火色赤,故鼻红,成,酒齄鼻,其主之者,入心清火也。
癞者,
麻皮风也,膀胱主表,心火郁于膀胱寒水经,则湿热成癞也。白者湿也,赤者火也,栀子入心与膀胱,苦寒所以燥湿热,所以主之也。
疮疡皆属心火,苦寒清心,故主疮疡也。
《神农本草经读》:栀子气寒,秉水气而入肾;味苦,得火味而入心。
五内邪气,五脏受热邪之气也;胃中热气,胃经热烦,懊恼不眠也;心之华在面,赤则心火盛也;鼻属肺,酒齄鼻,金受火克而色赤也;白癞为湿;赤癞为热;疮疡为心火,栀子下秉寒水精,上结君火之实,起启水阴之气上滋,复导火热之气下行,故统主以上诸症。
唯生用之气性尚存,若炒黑,则为死灰无用之物矣。仲景栀子豉汤用之者,取其交垢水火,调和心肾之功,加香豉以引其吐,非栀子能涌吐也。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苦,寒。主五内邪气,热邪之气。胃中热气,黄色入阳明,性寒能清热。面赤,酒疱齇鼻,白癞、赤癞,疮汤。此皆肌肉之病,乃阳明之表证也。
栀子正黄,亦得金色,故为阳明之药。但其气体轻虚,走上而不走下,故不入大肠而入胃,胃在上焦故也。胃家之蕴热,惟此为能除之。又胃主肌肉,肌肉有近筋骨者,有近皮毛者,栀子形开似肺,肺主皮毛,故专治肌肉热毒之见于皮毛者也。
《本经疏证》:栀子苦寒涌泄,其可治非热之邪无邪之热耶,不知五内邪气,而能为面赤酒齇鼻白癞赤癞疮疡,又乌得云无热?胃中热气,乃竟致面赤酒齇鼻白癞赤癞疮疡,又决非劳伤虚热。仲景云: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则可见五内寒邪,胃中虚热,乃非栀子可胜耳。据此则五内邪气,胃中热气,皆为面赤酒齇鼻白癞赤癞疮疡,述病由而卢氏主色变之说,遂不可易矣。夫卢氏之言,诚无以易,第有当分析者,不可不知也。栀子味苦气寒,禀性严肃,乃偏开花结实于阳气极盛时,有以知其体阴而效用于阳矣。其花白蕊黄仁赤,五色之中,惟具其三,故所主面赤酒齇鼻白癞赤癞。亦惟此三色,其他若青黑痣斑之类,概不能治,是亦与茜草
红花苏方木,色赤而治血者无异矣。然世俗捣栀子敷伤,经夕之后,敷处仅变敷青黑,不为黄白与赤,又曷故哉?夫栀子非能治伤,特伤之浅,未及筋骨仅在肌肉者,或气阻生火,将变为紫,将变为赤,乃至阂血成脓,故急以解烦愠之物敷之,俾火不生而气行,竟无变赤变紫之咎,则青黑者即胜夫赤紫之色也。连类而推,则仲景以之治黄,均贯于此矣。
虽然,论色之义,犹有当细意体贴者。夫五气之递连,青而赤,赤而黄,黄而白,白而黑,黑而青。栀子则以白花而结黄实,黄实既成,中有赤心是与四时之序,适相逆也。五色之中,独缺相属之青黑,乃其叶当火土金主令时,则青黑光滑,届冬及春初,则萎黄而仍不凋,是与四时之色,又适相逆也。与四时之序逆,不可附会收清肃之气于土中以除其烦懊乎;与四时之色相逆,不可附会于溽暑郁蒸中偏能鼓荡其畅茂严肃之用乎?不然,何以其木频喜溉沃,酷畏风寒也。仲景用栀子,实具此二义,于热邪烦懊证,取其于土中收清肃之气以胜之,则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枳实栀子豉汤,皆是也;于湿热成黄证,取其于郁中鼓畅发之气而开之,则
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大黄
硝石汤,皆是也。特于清肃中,偏同豆豉之散发,于畅发中,偏协大黄之荡涤,何欤?夫烦懊非特上焦阳盛也。盖下焦阴亦逆而阻阳之降,焉用豆豉泄其下焦之阴,使交郁蒸之阳,于以供栀子清肃下行之化也。试即离豆豉未离栀豉局之栀子厚朴汤栀子干姜汤观之,一以寒下而中宫气壅,则佐以枳朴之开泄,一以温下而阳气不羁,则佐以干姜之守中,亦以凑栀子之清肃耳。发黄者,火迫于中,津液不能自行,则蒸庵而成焉,用大黄推其火,以远于津液,即津液中火有未尽,则藉栀子之严厉以畅其机也。试即不用大黄之栀子柏皮汤观之,则于黄疸中并兼发热,发热则其阳犹足达于外,而结于内者未深,遂不必大黄之峻利,但用栀子清萧畅达之可耳。于此见栀子于烦燠之火,是化之而非析之,于黄疸之火,是畅之而非泻之也。
既曰: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又曰下痢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何也?夫下痢有热证实证,便溏则一于虚寒而已。栀子豉汤,治热证,不治实证,下痢后烦,可见非虚寒证矣。矧加一更字,益可见下痢时本烦,及痢止而烦愈甚,热证已定矣。然尚恐其属实也。故必按之,按之而硬者,小承气证也;必按之濡,始审为栀子豉汤证焉。是两条之义,相去殊远,非混也。然则便旧微溏者,误服栀子汤应何如?夫固曰栀子于热湿燥得令时,反能畅茂条达,而叶本青黑,于寒与风得令时,则蓄缩黄瘁,其遇中虚中寒,亦惟气萎败而伤土,增其下痢已耳。然则同以栀豉枳实大黄成方,治差后劳复挟宿食者,则曰枳实栀子豉汤;治酒疸,心中懊憹,或热痛者,则曰栀子大黄汤。且枳实栀子豉汤,枳实仅三枚,而反以名汤;栀子大黄汤,枳实用五枚,而反让栀子居首,何也?夫治烦,非治黄比,前固曰一取其清肃,一取其畅达耳。栀子大黄汤,则并烦与黄悉治之,若仍用栀豉煎法,先煮枳实栀子,后人豆豉,则嫌于治烦热,而非治黄,故不分先后,四味同煎,若别出方名,则嫌于治黄不治烦热,故仍以栀子称首,曰栀子大黄汤,正以其不尽合栀豉法也。枳实栀子豉汤,尽合栀豉法矣。以劳复加枳实,复以宿食加大黄,本无黄证可治,又有烦热可凭,讵可别出方名,不谓之栀豉耶。譬如栀子厚朴汤、栀子干姜汤,无豆豉而仍以栀子冠方,以栀子冠方为其有烦也。
茵陈蒿汤、大黄硝石汤,何尝不治黄,何尝无栀子,而方名不出栀子,则栀子者为治烦之要剂欤!
栀子为治烦要剂,仲景治烦,不必以栀子,各有故焉。盖烦非一类,所当审察辨明,而后栀子之用可无误也。夫病在表,有烦热,在里,有烦躁,与栀子所治之类天渊固无庸辨。若夫小建中所治之烦悸,小柴胡所治之烦呕,瓜蒂散所治之烦满饥不能食,
黄连阿胶所治之烦不得卧,
猪肤汤所治之下痢咽痛、胸满心烦,
乌梅丸所治之得食而呕又烦,
桂枝所治之解后复烦,白虎所治之烦渴,亦与栀子所治之烦有别,而无庸辨。曰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 ,此方是栀子所治之烦。夫发汗吐下后,是阳邪内入也。阳邪内入,不因汗吐下后,则为里实,故曰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
调胃承气汤。若夫汗吐下后,有干呕烦者,有脉浮数烦渴者,有胸满烦惊者,又非栀子所宜,则栀子所治之烦,必系误治以后,胸中烦,满而不硬,不下痢者,方为合剂也。
《本草新编》:山栀子,味苦,气寒,可升可降,阴中阳也,无毒。入于肝、肺,亦能入心。有佐使之药,诸经皆可入之。专泻肝中之火,其余泻火,必借他药引经而后泻之也。止心胁疼痛,泻上焦火邪,祛湿中之热,消五痹黄病,止霍乱转筋赤痢。用之吐则吐,用之利则利。可为臣佐之药,而不可以为君。虽然山栀未尝不可为君也。当两胁大痛之时,心君拂乱之后,苟不用山栀子君,则拂逆急迫,其变有不可言者矣。用山栀三五钱,
附子以甘草、
白芥子、白芍、
苍术、
贯众之类,下喉而痛立止,乱即定,其神速之效,有不可思议者。然则山栀又似君臣佐使而无不宜者,要在人善用之,而非可拘泥也。
或问山栀子能解六经之郁火,子何以未言,岂谓其性寒不宜解郁乎?曰:山栀子非解郁之药,非因其性寒而略之也。夫郁病非火也,郁之久,斯生火矣。不用
香附、柴胡、白芍、
川芎之解郁,而遽投山栀子以泻火,则火不能散,而郁气更结矣。然则谓山栀子之解郁尚不可,况谓解六经之郁火乎。独是山栀实泻火之药,安在郁中之火独不降之。然而止可谓是泻火,而终不可谓是解郁也。
或问山栀子消火,消肝中之火也,何以各经之火俱能消之?曰:山栀子,非尽能消各经之火也。人身之火,止肝中之火有长生之气,肝火不清,则诸火不息;肝火一平,则诸火无不平矣。故泻肝火,即所以泻各经之火也。况又有引经之药,引入于各经之中,火安得而不平哉?
或问山栀子泻火,能泻膻中之火。膻中,相火也。既泻膻中之火,则肾中之相火无难泻矣。乃用山栀子泻膻中之火而不伤,泻肾中之火而不入,何也?曰:山栀子入肝,泻肝火即泻肾火也。夫肝为肾之子,子虚则母亦虚,子衰则母亦衰,泻肝火即泻肾火,则山栀子乃肾之仇。见仇而肯纳仇乎,此肾之所以不受也。若膻中,乃肝之子也,山栀子泻肝,则肝母之火必遁入于膻中之子矣。膻中惊肝母之受伤,火自不散升泄,母衰而子亦衰,此膻中之所以无伤也。
或问山栀子每用于伤寒汤中,以之为吐药,仲景张公亦有秘义乎?曰:栀子味苦而泻火,伤寒火旺上焦,用苦寒以泻火,则火性炎上,反击动其火势之腾天,不若因势而上越,随火之气,一涌而出之为得。栀子性本可升,同瓜蒂散用之,则尤善于升,故下喉即吐,火出而邪亦出。因其可吐而吐之也,仲景夫子岂好为吐哉。
或问栀子亦寒凉之药,子何以不辟之而称道之耶?嗟乎。余非尽恶寒凉也,恶错用寒凉者耳。医道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倘单喜用热而不喜用寒,止取用补而不用攻,亦一偏之医,何足重哉。吾所尚者,宜用热,则附子、
肉桂而亟投;宜用寒,则
黄柏、
知母而急救;宜用补,则
人参、
熟地而多加;宜用攻,则大黄、
石膏而无忌。庶几危者可以复安,死者可以重生,必如此,而医道始为中和之无弊也。
《本草分经》:苦,寒,入心。泻心肺之邪热,使之下行,由小便出。解三焦郁火,最清胃脘之血。内热用仁,表热用皮。
《本草思辨录》:栀子,花白蕊黄仁赤。其树最喜灌溉,意在条达其性体,为心肺肝胃三脏一腑之药。惟花时不采,而采者为黄赤之实,体轻入气,而性阴又入血,其治在心肝胃者多,在肺者少。苦寒涤热,而所涤为瘀郁之热,非浮散之热,亦非坚结之热。能解郁不能攻坚,亦不能平逆,故阳明之腹满有燥屎,肺病之表热咳逆,皆非其所司。独取其秉肃降之气以敷条达之用,盖治心烦与黄疸耳。心烦或懊憹或结痛,黄疸或寒热不食或腹满便赤,皆郁也。心烦心下濡者为虚,胸中窒者为实。实与虚皆汗吐下后余邪留踞,皆宜吐去其邪。栀子解郁而性终下行,何以能吐?协以香豉,则一升一降,邪不任受则吐。黄疸之瘀热在表,其本在胃,栀子入胃涤热下行,更以走表利便之茵陈辅之,则瘀消热解而疸以愈。然则栀子于肺无与乎?仲圣云: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肺与大肠相表里,服栀子则益其大肠之寒,此可为秉金气之一证。至治肝则古方不可胜举,总不离乎解郁火。凡肝郁则火生,胆火外扬,肝火内伏,栀子解郁火,故不治胆而治肝,古方如
泻青丸、凉肝汤、
越鞠丸、加味
逍遥散之用栀子皆是。
凉膈散有栀子,以治心也。
泻黄散有栀子,以治胃也。而
泻白散不遴入,则以肺中气热而不涉血者,栀子不与也。《本经》主胃中热气,
朱丹溪谓最清胃脘之血,究栀子之治,气血皆有而血分为多。然不能逐瘀血与丹皮
桃仁分功。其解血中之郁热,只在上中焦而不在下焦。亦不入足太阳与手足太阳,不入足太阳,故不利小便。茵陈蒿汤所以必先煮茵陈,许学士之治酒皶鼻,朱丹溪之治热厥心痛,《集简方》之敷折伤肿痛,皆属血中郁热。其余之治,悉可类推。
【现代药理研究】
1. 栀子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1) 保肝作用。栀子甙可使因异硫氰酸α-萘酯中毒而致的大鼠血清胆红素、谷丙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含量下降。栀子能减轻CCI4所致
肝损伤,减轻肝细胞的变性及坏死,肝细胞内储存的糖原及
核糖核酸含量也有所恢复。栀子灌胃可使结扎总胆管动物升高的谷丙转氨酶及胆红素二磷酸脲苷-
葡萄糖醛酰转移酶活力下降或复常,使降低的肝脏二磷酸脲苷-
葡萄糖脱氢酶活力上升。
(2) 利胆作用。其醇提物和
藏红花甙、藏红花酸及格尼泊素均能使胆汁分泌增加。人服栀子煎剂,可使胆囊明显收缩,有促进胆汁排泄作用。栀子水、醇浸液能减少结扎总胆管
兔血中胆红素的含量,有促进胆红素代谢作用。
(3) 对胃液分泌和胃肠蠕动有影响。十二指肠给予格尼泊素,能使幽门结扎的大鼠胃液分泌减少。静注去羟栀子甙或格尼泊素,能抑制大鼠自发性胃蠕动和匹罗卡品诱发的胃收缩。栀子醇提取物能兴奋大鼠、兔小肠运动。
2. 栀子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
3. 栀子对心血管系统有作用。栀子煎剂和醇提物对麻醉或不麻醉
猫、兔、大鼠,不论口服或静脉给药均有降低血压作用。栀子提物能降低心肌收缩力,栀子煎剂有减慢心率、扩张血管的作用。
4. 栀子有抗炎作用,并对软组织损伤有一定治疗作用。
5. 栀子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本品煎剂对
白喉杆菌、金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均有抑制作用,水浸剂对各种皮肤真菌也有抑制作用。
6. 栀子有凝血作用。其炒焦品、烘品水煎液可明显缩短小鼠凝血时间。
7. 栀子有致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