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唐略讲《孙真人卫生歌》1
    

医家荟萃:唐略讲《孙真人卫生歌》1

系统地讲一次养生

    讲《孙真人卫生歌》,是为了集中而有体系地讲一次养生。养生是中医非常重要的内容,谈中医往往都要谈到养生。
    谈到《黄帝内经》,现在流行两种观点:
    一是认为《黄帝内经》是一部养生书。其实不对。《黄帝内经》不仅仅是一部养生书,它不过在前边几章集中地讲了养生的东西。“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是中医养生的总纲。后面讲了一年四季的养生,怎么顺乎阴阳、调和五味;再后边,讲了很多的医理,分析了很多的病种。说《黄帝内经》是一部养生书,说明你读《黄帝内经》只读了前边那几篇,还没读到后面去。
    二是认为《黄帝内经》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经典。这也不对。包罗万象的经典,只有周易,其它的书都不是,毕竟《黄帝内经》是以医学为中心的,体现中医的基本理论。为了讲清楚中医的基本理论,为了讲养生,《黄帝内经》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一些其他方面的内容,天文、地理、人事之类的,但这并不是《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
    对于《黄帝内经》,说它是一部养生书,是小看了它;说它包罗万象,又是夸张了它。这都不是正确的心态。
    我们要系统地讲一次养生,以《黄帝内经》的前几篇为蓝本,未尝不可。但已经有人讲过,而且讲得还不错,我就不重复别人。我选一个更通俗易懂、更有可操作性的一个经典的文本来讲,这就是《卫生歌》,历来传颂。
    卫生,看样子好像很现代的一个词,其实不是。卫生一词古已有之,就是保卫我们的生命,保卫我们的生生之气,跟养生是一个意思。


《卫生歌》为何冠名“孙真人”

    为什么叫《孙真人卫生歌》呢?孙真人,就是孙思邈。道家有仙人、至人、真人的说法,都是针对于俗人讲的。俗人,相当于假人,他们有太多虚伪的东西,有太多颠倒梦想,你只有把这些东西去掉,才能成为真人。历代的医家,能成为真人的很少,但孙思邈是其中的一个。
    但《孙真人卫生歌》并不是孙真人写的。它的作者叫甄德秀,为宋代的大儒,熟悉儒学的人应该知道。但是现在为什么要冠上孙思邈的名头呢?这里边其实是有一些说道的。
    其实,不管是甄德秀还是孙思邈,除了这篇《卫生歌》,他们各自还有其他的一些养生歌诀传世,但是这一篇比较详实具体,朗朗上口,所以这篇有甄德秀撰写、孙真人冠名的《卫生歌》更为著名。孙真人是唐朝人,甄德秀是宋朝人,孙真人根本就没有见过这篇《卫生歌》,但是冠了他的名字。为什么这样呢?毕竟孙思邈是大医,而且寿命活得特别长,据说是活了一百四十多岁,有人还认为他活了一百一十多岁,各种说法都有。甄德秀只活了五十七岁。他这个《卫生歌》太脍炙人口了,大家都爱不释手,互相传抄。在传抄的过程中大家问:这谁写的?写得这么好?!结果一打听,甄德秀写的,这位爷活了多大岁数啊,五十七岁,大家立马泄了气了。觉得写得这么好,他怎么只活了五十七岁呀?说出去好说不好听啊!要不别说是他写的吧,说是孙真人写的,孙真人活了一百四十多岁,不就有说服力了吗?出于后世流传者的一种好意,把甄德秀的名字抹去了,冠以孙思邈之名。
    古人认为,言为公器。一句话说出来,就是公共使用的一个东西了。只要有道理,就是大家共享的,是公理。他们不讲知识产权。冠谁的名字都不要紧,只要更好地传播就行。你知道《论语》是谁写的吗?我们只知道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整理的,即使是孔子讲的话,“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也可能都是孔子某一次很长时间的谈话的一个简短的记录,不一定是孔子的原话。众手打磨,最后成了《论语》。不说是谁写的,谁整理的。
    还有《黄帝内经》,真的是黄帝写的吗?《神农本草经》是神农写的么?肯定不是。如果《黄帝内经》是黄帝写的,那么一开始就说“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这是夸黄帝的,真是黄帝写的,那就说明黄帝写个书还先把自己夸一通;《神农本草经》也不是神农写的,只不过借神农尝百草这个典故,再把一部经典的、众手打磨而成的本草书冠以神农之名,来烘托它的神圣性,使它更好地传播。
    在“文革”时期,有一个说法,说这是统治者窃取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研究成果,这也未必。黄帝可能没有看过《黄帝内经》,神农氏肯定没看过《神农本草经》。这是后人心甘情愿地加上他的名字的,并不是他们自己把老百姓在劳动中获取的经验据为己有。
    不但上古的这些经典著作多托名,就连清朝陈修园写的《医学三字经》,在序言里边就很明确地说,这本书曾经托名叶天士,现在收回。可能现在所有人都觉得这个人怎么这么大言不惭,这么无耻!但陈修元那个时候不存在这种心态,托名叶天士,是为了使书得到了很好地传播,现在这本书大家都认可了,那么我说现在这本书是我写的,有何不可?这个对于古人来说都是很常见的,不足为患、不足为奇,更不会引出什么官司之类的,所以古人都以为言为公器。
    还有一个更有趣的现象。有一本书非常有名,叫《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它的序言讲,这本书是张仲景家里传下来的,张仲景家的《伤寒杂病论》一共有十三个,每成一稿大家就抄。现在这个《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是第十二稿,然后在他们张家一直传,传到清朝张绍祖那里,张绍祖又传给罗泽初。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本子,就是罗泽初从张绍祖那里继承来的原本,这是真的吗?很多人都相信,因为这本书的理、法、方、药都非常精到,风格也非常地统一,很像那个时候的;也有人怀疑,认为这本书不可能流传得这么久。所以大家就开始争论,有必要争论吗?没有必要。你一争论,你讨论的问题就不是医学,而是医学之外的版本学、文献学,甚至历史学之类的问题。学医的人,你不讨论医学本身,反而讨论医学周边的一些问题,花费大量的精力,这就太不值得了。这本书是不是后人托古人而写的?还是真传?不可考证,也无需考证。我们千万不要因为怀疑它并不是张仲景真传的原本而忽略它的价值。
    古人著述的方式是非常多的。自己写一本书是一种方式,还就有一种方式是注解前人的著作,这也相当于你写了一本书,还有人是觉得前人的著作不太完善,根据我的学识,对它进行重新的编撰。或者《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就是某个研究《伤寒杂病论》的人研究得非常透彻的人,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把《伤寒杂病论》里边不完备的东西全给补出来,弄得完完整整,也可能真的是张仲景的子孙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这个问题不重要。
    尤其是像医书之类,里边还有很多隐晦的地方。古书往往是虚虚实实、实实虚虚。你读的时候得去想、去捉摸。你得具备一个非常犀利的大脑,能发现里边的问题,能够通过他说过的东西捉摸出他没说出的东西。这样一来,那些寻章摘句做死学问的人想得到中国学问的精髓是非常难的。因为中国的学问是一个非常灵动的东西。

根据唐略讲座《中医养生要领:孙真人卫生歌》整理。
讲座直播yy频道:96484009。2013年讲座从3月18日起,每周一、周四晚上八点开讲。
更多内容,或更深入交流,请访问:
唐略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renrenzhiyi
清艾轩中医学堂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zhongyixuetang
清艾轩`本草有情健康生活馆:http://bcyq.med126。com/
新浪微博:@传统中医-唐略  @清艾轩中医学堂



-----------唐略讲《孙真人卫生歌》3

《卫生歌》各版本字句出入问题

    《卫生歌》有很多的版本,各种版本的字句难免有一些出入。比如说,我们下面要讲的“父母遗体已保之,箕畴五福寿为最。”这个箕畴五福,有的版本写成了“箕裘五福”,有的版本写成了“洪范五福”。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错误?
    首先得搞明白,“箕畴”是什么意思?箕就是箕子,是纣王的叔叔。武王伐纣,商朝灭亡了以后,武王问箕子治国之道,箕子就把“洪范九畴”传授给了武王。现在我们看《尚书》,里边有一篇就叫《洪范》。洪,是大的意思;范,就是一个范围。洪范,就是一个大范围。哪个范围最大?它就是讲地理的。九畴就是九个区域。因为洪范九畴是箕子传授的,所以又叫“箕畴”。“箕畴”里讲了五福,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寿,所以“箕畴五福寿为最”,这是讲得通的。
    “箕畴”就是“洪范”,箕畴五福,有的地方就叫“洪范五福”。“洪范五福”也是说得通的,一个意思。
    为什么有的地方叫“箕裘五福”呢?
    箕裘来自《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冶就是冶炼金属。就是说,一个优秀的铁匠的孩子肯定要学做裘,集腋成裘嘛,把一些小小的兽皮、甚至是腋下的毛把它缝成一件衣服;一个优秀的做弓箭人家的孩子,肯定要学作箕。箕是用竹子编成的,就是簸箕、粪箕之类,装东西的。
    铁匠要把许许多多的小废铁集中在一块,然后拼贴起来,通过捶打或熔炼的方式把它弄在一起,做成一件有用的东西。一个铁匠的孩子整天耳濡目染,看到自己的父辈收集废铁,打成一个东西。他自己虽然不会打铁,也在琢磨,于是收集一些小小的皮毛,再把这些皮毛缝在一起。虽然用的东西不一样,但在精神实质上,仍是在学自己的长辈。
    做弓的工匠,每天要把竹子或木头弄弯,做成弓背,然后再用一根弦连接两端。一个弓就做成了。做弓人家的孩子整天看见自己的父辈做弓,也会学着把一个东西弄弯,但他又没有做弓的技术,就只好做一个箕。箕的个框架也是把一个东西弄弯的,跟做弓有相似的地方。
    冶炼跟制裘都有一个拼接的过程,做弓跟做箕,都有一个弯曲的动作。小孩子从小就在这里效仿。这是第一层意思。这个意思古人已经讲出来了。比如在孔隐达给《礼记•学记》注疏的时候,就是这么讲的。
    我认为还有第二重意思,这是我自己的观点,冶练金属,你做出来的东西是最硬的,而裘是很软的。做弓,你做出来的是杀生的凶器,而箕是用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是农器。农器,意味着生生不息。家学是什么?家学在于使子弟的品行完整,而不是局限于自己的行当。如果局限自己的行当,那么打铁人的儿子也学打铁,光知道坚硬不知道柔软,做弓人的儿子就光知道做弓杀人,不知道种田立本,这是不行的。
    所以箕裘这个词的意思是家学,或者先祖的事业。能继承祖宗的事业就叫“克绍箕裘”。“箕裘五福寿为最”,就是说,先祖流传下来的各种美德,以寿为最。也很确切!
    但这三个版本,哪一个最贴切呢?我觉得还是“箕畴”,我就认为原本就是“箕畴五福寿为最”。
    为什么把“箕畴”写成“洪范”呢?是因为它们是一个同义词,大家就抄成了洪范。为什么把“箕畴”写成了“箕裘”呢?是因为它们音很相近。所以,不管是近音还是近义,都有可能出现古书中的错讹。你要去深究这个也是比较有意思的,只不过咱们不能只局限于文字的考证。咱们要有这方面的基础。但光有这方面的基础还不行,还要开出更大的境界。不然的话,局限于语言文字,就叫“小学”,虽然很见功底,但这毕竟是小学。咱们还要开出更大的境界,这才叫“大学”。
    在这里,我也是仅仅举这么个例子。后边关于各版本《卫生歌》不一样的地方。我就不一一列举、校勘了。我们关注的不是它各个版本文字的差异,而是它的养生大道。

-----------唐略讲《孙真人卫生歌》4

天地之间人为贵

    天地之间,人是最尊贵的。
    注意,人是不同于动物的!虽然人也是胎生的,也要哺乳,跟动物有些相似,但这只是一些动物性。你要说人是一种动物,那对人是最大的侮辱。在六道轮回里,人在人道,动物在畜生道,两者之间有着天渊之别。
    人不仅有动物性,还有神性。人有非常丰富的精神世界,有无比崇高的道德理想。动物有吗?鲁迅先生说人和人的差别比人和猴子的差别还大。为什么呢?因为有的人一堕落,它就真的堕落成动物了;有的人一提升,他就真的成神了。神和动物之间的差别大,还是人和猴子之间的差别大?明显是前者。
    这又让我们想起了《论语》里边的那句话,“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君子上达,往上走,就接近神性;小人下达,往下走,就接近动物性。神性通往崇高,动物性往往与丑恶为邻,人性就在神性和动物性两者之间形成的。
    各人对人性的理解不一样。有人认为,人性就是动物性;有人认为,人性就是神性。其实人性既不是动物性,也不是神性,而是介于动物性和神性之间的某一个状态,变动不居,因人而异。
    天地之间人为贵,所以天地对人是非常眷顾的。以前我们讲《方药之道》的时候也讲过,人得天地之全,天地把四气五味都集中在人身上了;而世间其它的东西,不管是动物、植物、矿物,都只得到天地之气的一个部分,也就是得天地之偏。所以要用万物之偏性来给人体补偏救弊,或者说用万物之偏来补人体之全,万物都是给人来用的,这又体现了万物之间人为贵。既然人为贵,那么我们就不要自贱,就要注意养生。

根据唐略讲座《中医养生要领:孙真人卫生歌》整理。
讲座直播yy频道:96484009。2013年讲座从3月18日起,每周一、周四晚上八点开讲。
更多内容,或更深入交流,请访问:
唐略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renrenzhiyi
清艾轩中医学堂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zhongyixuetang
清艾轩`本草有情健康生活馆:http://bcyq.med126。com/
新浪微博:@传统中医-唐略  @清艾轩中医学堂
-----------唐略讲《孙真人卫生歌》5

头象天兮足象地

    人的头,就好比天;脚,就好比地。
    我们中国的传统学问,都要讲三才:天、地、人。在人身上,有天有地。天圆地方,头是圆的,脚是方的。当然这都是相对的,如果头是绝对的圆,脚是绝对的方,那就成了木偶,不好看了。天圆地方,人是头圆足方,跟是相应的。
    而且,轻清上浮者为天,重浊下沉者为地。在人体也是这样的。头为诸阳之会,轻清上浮者归头,重浊下沉者归足。清气上浮,清气越多,人越聪明。如果清气不多,浊气反而往上泛,那么这个人就笨。清气它应该是往上走的。如果有人清气往下走,就容易拉肚子。如果清气继续往下沉,脚上就容易生疮。
    天地之间存在升清降浊,人体之间也一样。怎么升清降浊呢?比如喝茶。茶,气芳香而味苦。芳香,就能够往上走而升清,而且化浊;味苦则能往下降,能够降浊。浊气降下去了,清气自然就升起来了。所以有一句话叫“真嗜茶者神清”。真正喜欢喝茶的人,他的神一定很清。所以我们看一个人,既要看他的外形,也要看他的神。有人的神是很清爽的,有人的神则是很污浊的。当然,首先要我们自己的神比较清,才能很清晰地看到别人的这个神。如果我们自己也神魂颠倒的,就看不清甚至看错别人的神了。

-----------唐略讲《孙真人卫生歌》6

父母遗体宜保之

    身体是父母留下来给我们的,我们要好好地保护它。这个观点大家都很熟悉,来自《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忍毁伤,孝之始也。”我们的身体、头发、肌肤,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不忍心毁坏它。有这种不忍之心,就是孝道的起源。
    所以古人都留长头发。到了清朝要剔头发、扎辫子的时候,很多人都很反感,“留发不留头”,宁可掉脑袋,也要留住头发,因为头发也是父母给的,也不忍毁伤。
    古代有一个很重的刑罚,叫髡,就是把头发剃掉一些。受这个刑罚的人会很难受的,现在的人就不可理解。有个人姓淳于,他受了一次髡刑,后来就得了一个外号叫淳于髡,这对于他来说,是人生很痛苦的一个经历,不亚于司马迁受宫刑。
    《三国演义》里曹操割发代首,我们都熟悉。曹操在行军途中,下令践踏麦田者斩,不料自己的马惊了,踏了麦田,他说就要杀了自己。但三军不能没有主帅呀,大家苦苦求情,曹操于是割了自己的一缕头发,代替人头,传示三军。用头发来代替脑袋,在现代人看来,就会说,你骗谁呀?你就作秀吧你!但这在当时对军队的震撼是很大的,一缕头发就相当于一颗人头。可见古人对于自己的身体发肤有多么的重视。因为古人心里有孝这个观念哪!
    《论语》里,曾子生病,要死了,弟子都来看他,他就说,“启予足,启予手”,就是看看我的手,看看我的脚,都还在呀,我这一辈子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好不容易这个手,这个脚都保全在这里了都没有弄坏,都没有因为什么灾祸失去手足,现在要死,我也放心了,再也不会失去手足了。曾子是孔门著名的孝子,他为了父母遗留给他的身体、手足,一辈子都活得战战惊惊。
    《三国演义》里面还有一个故事,大将夏候敦在一次战斗中,被人不偏不倚射中眼珠子,他一疼一急,把箭拨了出来,眼珠子也带出来了。夏候敦一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扔啊,怎么办哪?他就把它给吞到肚子里去了。古人在这么危急、痛苦的时刻,都能够想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忍毁伤”,足见这个观念对古人的影响。他这个动作,就连放暗箭的那个人都给吓坏了,正在一打愣神的功夫,夏候敦马到枪到,就把那人给捅死了。可见古人对于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是这么的重视,也可以说古人对养生非常重视。
    养生不仅仅是为了你自己,而是一个孝道,父母都希望我们健健康康的。所以作为孝子,要体察父母的这种心情,要珍惜自己的身体。你要是不顾惜自己的身体,就是不孝,就是不珍惜父母传给你的东西。
    在有的地方还有这样的风俗。如果有人先于父母而死,就会有人拿鞭子打他的棺材,说他不孝。有人说他死了,又不是他愿意死的,也是他的罪过么?是啊!你凭什么不好好养生,以至于死在父母前面?你凭什么走路不注意,以至于出现车祸,死在父母前面?你凭什么不遵纪守法,以致犯法获罪,死在父母前面?这都是不孝。不管怎样,只要你死在父母之前,就是不孝,就该打。其实,这时候人已经死了,你打他他也不知道,这是为了什么?这是打给活人看的,教大家注意呀,千万别死在父母之前。
    中国人更注重寄希望于下一代。子孙就是自己生命的延续,大家都非常注重子孙,而子孙也非常重视父母、祖宗。中国文化里边的对养生非常重视。儒家、道家都非常注意养生,对肉体和精神都重视。在北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道士,目光炯炯如电,腰板挺直、头发也很黑,精气神十足,甚至耳朵里的毛都长出好长。毛发为血之余嘛,毛发多,说明血气旺啊!儒者,比如说孔子吧,他身体也是非常好的。他们非常注重养生。

根据唐略讲座《中医养生要领:孙真人卫生歌》整理。
讲座直播yy频道:96484009。2013年讲座从3月18日起,每周一、周四晚上八点开讲。
更多内容,或更深入交流,请访问:
唐略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renrenzhiyi
清艾轩中医学堂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zhongyixuetang
清艾轩`本草有情健康生活馆:http://bcyq.med126。com/
新浪微博:@传统中医-唐略  @清艾轩中医学堂
-----------唐略講《孫真人衛生歌》7

箕畴五福寿为最

    “箕畴”的意思前面见过,就不重复了。
    “五福”也出自《尚书•洪范》:“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过年的时候,门上贴一个“五福临门”,就是这五福。第一就是长寿,第二是有钱,第三是生活安宁,第四是有道德,第五就是有个好死,寿终正寝。
    现在我们看看,有的人有钱,但是无德,为富不仁,或是一天到晚家里鸡犬不宁,有意思么?他在五福上就是还是有欠缺的,谈不上“五福临门”。有人靠牺牲自己的健康,甚至寿命,富了。有人靠牺牲自己的安宁,富了,都不好。
    在五福里边,长寿是排在首位的。你必须长寿,才有时间享受财富和康宁,才有时间去积德行善。但是世人往往舍本逐末,这个世界有好多的颠倒梦想,以黑为白、以白为黑,大家心里都这样认为,全是反着来的。只有智者,才能“远离颠倒梦想”。这是《心经》里的话。但要远离颠倒梦想实在是太难了!所以人间充满了太多的颠倒梦想。
    上面这四句,是一个总纲,说明养生的重要性。

根据唐略讲座《中医养生要领:孙真人卫生歌》整理。
讲座直播yy频道:96484009。2013年讲座从3月18日起,每周一、周四晚上八点开讲。
更多内容,或更深入交流,请访问:
唐略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renrenzhiyi
清艾轩中医学堂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zhongyixuetang
清艾轩`本草有情健康生活馆:http://bcyq.med126。com/
新浪微博:@传统中医-唐略  @清艾轩中医学堂

-----------养生三戒:唐略讲孙真人卫生歌8

       卫生切要知三戒,大欲大怒并大醉。

    三者若还有一焉,须防损失真元气。

    养生,你要知道有三个戒:戒大怒、戒大欲、戒大醉,三者只要还有一个,就会损你的真元气,也就是损坏你生命的根本。
    人不可不怒,那种正气凛然之怒是肝的生发之气的象征,是血性的标志,故“武王一怒而安天下”,可惜现在很多人没有这种怒。但即使是这种怒,也要发而中节,不能过分。还有一种怒,是自私顽愚之怒,这种怒发起来,尤其没有止境,怒不可遏,有这种怒的人最多。
    怒,可以有,但是不要大,大了就会动肝气。怒则气上,气上则血上,气血都不得平和,而且牵动了气血就牵动了五脏。所以很多老年人往往因为发怒,血压升高,甚至中风。
    大欲就是欲望,包括物欲、性欲。二者也可以有,但不可以大。太大了,它就会耗伤我们的精神气血。
    只要有欲望,你就会想得到,就会挖空心思,从而耗费精神。即使你得到了,也是得不偿失。这是因为欲望的得,它跟有道而得是不一样的。
    道德,“德”和“得”,发音上是一样的,意义上也有相通的地方。道德就是有道而得,有道必有得,就是循其道而得之。你依循着它必然的道路去做,肯定就能得到相应的一个东西。我们把有些人叫大德。大德,就是大得,大有收获,有大德的人必然有很多的收获。现在不讲大道了,人人都想抄近道、抄小道。大家都想靠说谎、靠歪门邪道来骗到成功,孰不知这些终究要破灭的,你这种成功是不能长久的,受害的是你自己。如果人人都以为抄近道就能获得成功,那么最终是你害我、我害你,大家都是受害者。都不走大道,哪有那么多小道给你抄啊?!都是大欲使然。
    现在大家欲望都很大,都想富贵。做食品的就放添加剂,做药品的就做假药,结果卖药的吃了不健康的食品,卖食品的又吃了他们假药。你骗我、我骗你,最后大家都以为自己有所收获,都以为自己抄了近道,孰不知都是受害者。
    还有大醉。人是可以饮酒的,喝到微醺也无妨,但千万不要大醉。大醉会动五脏六腑,会伤神,而且酒能乱性。
    fo家有五戒:杀、盗、yin、妄、酒。fo家主张把这五者完全戒断,所以叫五戒,五戒是良师。你在戒这五者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很深刻的体会、感悟。所以释迦牟尼fo在临终之前,弟子问:您死了,谁来教我们哪?谁是我们的老师啊?fo告诉大家:以戒为师。就是说,你们持戒,在持戒中体会fo法的意义。
    儒家则是另一法门,并不把这五者完全戒断,只不过是戒其“大“。你可以怒,可以醉,可以有各种欲望,但不要太大。到底多大才叫大?多小才叫小?这个靠个人的把握。法门不同,宗旨都是一样。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我们要看到它们相同的地方,相同之处是都是为了我们自己好。
    不管大怒、大欲还是大醉,三者都是损人的真元。“真元”就是人一些根本的东西。
    真,是相对于假而言的,人有很多真东西,也有一些假东西,真东西肯定是最好的了,藏在身体的最深处;假东西,你比如说身体那些肥肉、浮肉,看上去这个人五大三粗的,其实全是肥油,这就是他身体上一些假东西。假东西可以通过身体锻炼甩掉一些。真东西藏在身体最深处,比如五脏、骨髓、血液里边。
    元,就是最初的意思,身体里边最初的是先天之本,有些东西则是后天的。比如说,你后天吃的太好了,满脑肥肠,脂肪肝也有了,这些脂肪就不叫元了,这是后来才有的,它不是本元的东西。
    大怒、大欲和大醉,损害的是你最真实、最本元的东西。这三者如果不戒,就不需要谈养生了。诸位听到这里,如果这三者都做不到,那么后面就不需要听了。做不到听了也没用。
    很多人学养生,都是想投机取巧,总是企图得到什么灵丹妙药,或是妙招,迅速地获得健康,然后再凭着这个健康再去肆意地妄为,大逞自己的大欲、大醉,再去熬夜。靠养生弥补你这种肆意妄为的损失,去创造你进一步肆意妄为的条件,那么我告诉你,你会死的非常地快!越是灵丹妙招,越有害无益。

根据唐略讲座《中医养生要领:孙真人卫生歌》整理。
讲座直播yy频道:96484009。2013年讲座从3月18日起,每周一、周四晚上八点开讲。
更多内容,或更深入交流,请访问:
唐略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renrenzhiyi
清艾轩中医学堂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zhongyixuetang
清艾轩`本草有情健康生活馆:http://bcyq.med126。com/
新浪微博:@传统中医-唐略  @清艾轩中医学堂
-----------想长寿,首先要性子好

唐略讲《孙真人卫生歌》9

欲求长生先戒性,火不出兮神自定。

木还去火不成灾,人能戒性方延命。

    看到“长生”,我们就想到“长生不死”。其实长生是长生,不死是不死。长生的意思就是长寿,并不是说不死。长生不死是一种道家的一种理想的状况。从理论上讲,人是可以长生不死的;但实际上,长生不死是不可能的,因为有生就有灭。这就是理论和实际的差异。
    毕竟理论它是有一定高度的,要和实际反复对话,互相验证。理论和实际是不可能完全结合在一起的。如果结合在一起,那么只能说这个理论是很庸俗的理论。理论必须高于实际,要有一些实际永远都达不到的理论存在在那里。有这个差距,才灵动,如果理论和实际完全结合在一起了,那么坏了,理论不是什么高妙的理论,实际也没有什么灵动性可言。理想的状况虽然达不到,但是可以做为一个方向,我们努力地去追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自然会有很多的收获。这才叫“欲求长生先戒性”。
    你想追求长寿吗?那么先把这个性给戒了。戒性就是戒除你点性子。人性,有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先天之性比较清静,比较纯良,它是性善的。“人之初,性本善。”讲的是先天之性。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讲的是后天之性。后天之性是习染而来的。有的性是你前生带来的,有的性是受怀胎期间守父母情志的影响而来的,还有成长过程中受各种人影响得来的。一个人,身前身后,经历了各种不同的环境,在其中学习、沾染,就是习染。其中恶的又比较多,所以后天之性往往蒙蔽先天之性,使人变得顽愚。
    fo家讲人有自性,就是人本身的先天之性,本是美玉无瑕一块,但在五浊恶世中经历各种轮回,各种习染,变得污七八糟。所以后天之性蒙蔽先天之性,这就是业障,使人顽愚,刚强难化。好比一口干干净净的锅,天天在火上烤,今天熬什么药膏,明天又在这里边炖点什么骨头汤,用了一段时间这锅就黑了,而且很难洗干净。这都是后天染成的,但是这口锅本质上是非常干净的。后天染出来的东西这都不是锅本身。人的心性也是这样的,所以,fo家后来讲明心见性。你能把后天习染的东西全部给扔掉,回复真我状态,那么必然是清静的、善良的,要是这样的话,那你就成fo了。这里的“戒性”,就是戒后天之性,让先天之性呈现出来。
    动了后天之性,就会动火。中医常讲,心藏神、属火。心性一动,心火就会外越,心神不安。有个成语叫“神魂颠倒”。神不安,魂就不安。肝藏魂,魂不安就动了肝气,动了肝气人就会动情。这个“情”字,就是一个竖心旁加一个青字,竖心旁代表心火,这个青字就代表肝,它本身就是木火相生、心肝动摇之象。动了情,就更进一步地引动心火,肝火心火愈演愈烈,互相推动,愈演愈烈。
    当然,从正面讲的,如果不动性子,心火不外越,那么肝木之林就会处在一种平和的状态。心和肝平和,你身体就平和,就好比一片树林,你不用火去烧它,它就不会酿成森林大火。戒掉性子,寿命自然延长。这就叫“木还去火不成灾,人能戒性方延命”。
    有人说,老年人的性子一般都会好一些,一般都会谦和、平静,不容易生气动火。的确,人的性子会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被岁月磨平一些棱角,性子平和一些。但實際上,更多的性子不好的人,根本就没机会活到老!这绝非危言耸听。

根据唐略讲座《中医养生要领:孙真人卫生歌》整理。
讲座直播yy频道:96484009。2013年讲座从3月18日起,每周一、周四晚上八点开讲。
更多内容,或更深入交流,请访问:
唐略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renrenzhiyi
清艾轩中医学堂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zhongyixuetang
清艾轩`本草有情健康生活馆:http://bcyq.med126。com/
新浪微博:@传统中医-唐略  @清艾轩中医学堂
-----------貪欲勞形,得不償失

唐略講《孫真人衛生歌》10

贪欲无穷亡却精,用心不已走元神。

劳形散尽中和气,更复何能保此身?

    不管是物欲还是性欲,太多了都会伤精,前面已经讲过。因为欲望会使人用心不已,过于用心就会伤神。《太平广记》里有个故事:北齐有一个史官,叫李广,他编写史书非常勤奋,一天晚上,他梦见一个人来向他辞行,这个人说:“我是心神,君役我太苦,我要告辞了。”敢情这位史官的心神不堪重负,辞职不干了。从此李广也就无精打采,没过多久就死了。这个故事看似荒诞,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过度劳神能够使心神受损,最终就会伤及人的生命。人有时候消耗得太多,根源是什么?是你欲望无穷,伤精伤神。你得到的那点东西远远是得不偿失。
    肾藏精,伤了精就伤了肾;心藏神,伤了神就伤了心。心在上,肾在下,伤了心肾,就上下皆伤。脾胃在中,有中和之气,上下皆伤,中和之气就少了,这时候你可能连饭都不想吃了。这时候就很不好了。
    所以老子讲:“虚其心而实其腹。”就是说,不要有什么欲望,就肚子不要饿着。有口饭吃就行了嘛,有那么多欲望干吗呢?有过多的欲望然后你又满足不了,大家都很痛苦,这个社会就容易乱。你让大家没有什么欲望,每天又都吃得饱饱的,虽然“饱暖思yin欲”,你别引到他们去他思就行了,你要说引到他们去思yin欲,他会思得厉害,“用心不已走元神”。
    “劳形散尽中和气,更复何能保此身?”劳形其实包括脑力劳动也包括体力劳动。《陋室铭》里说过“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案牍之劳形,本来是批阅一些公文,应该说是脑力劳动吧,但是它也劳形。
    其实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还真不能严格地区分。你要严格区分,那就荒谬了。什么“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都是可以商榷的。每个人在劳动的时候都是既要劳心又要劳力。劳心者要躬行,读万卷书还得走万里路啊,光一味地在屋子里读书可以吗?劳力者他也得动脑筋哪。哪怕锄个地、插个稻子什么的,也得动脑筋,不动脑筋傻干,干得就没有别人好。所以劳心和劳力,只有程度上的、比例上的差异而已,千万不要绝对地区分。比如熬夜,不管你熬夜干农活,熬夜看书,还是熬夜上网,熬夜打游戏,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呢?不好说,但都叫劳形。过于劳形,就伤害了中和之气,失去了养生的根本。

根据唐略讲座《中医养生要领:孙真人卫生歌》整理。
讲座直播yy频道:96484009。2013年讲座从3月18日起,每周一、周四晚上八点开讲。
更多内容,或更深入交流,请访问:
唐略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renrenzhiyi
清艾轩中医学堂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zhongyixuetang
清艾轩`本草有情健康生活馆:http://bcyq.med126。com/
新浪微博:@传统中医-唐略  @清艾轩中医学堂
-----------名中医,为何多短命

唐略講《孫真人衛生歌》11

心若太费费则竭,形若太劳劳则怯。
神若太伤伤则虚,气若太损损则绝。

    心藏神,费心就是非神。这里讲的形和神、神和气,都是人体健康的关键,不能过于消耗、损伤。
    如果你费心费神,就会耗血。所以我们经常讲某个人为了某个事情耗尽了心血。很多很聪明的小孩往往都很瘦。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脑子在不断地转动,不断地思考问题,耗血了。读书人也以清瘦的居多,很多中医也是很清瘦的,为什么呢?都是因为思虑太过。这是影响寿命的。
    医圣张仲景只活了65岁,清朝名医的雷丰,只活了55岁,何廉臣活了68岁,此外还有很多。有人说既然都是大医,为什么如此短命?他自己不知道养生吗?养生之道,其实大家都知道。但是这些人在学问上造诣那么高,脑子必然一直没闲着,在思考。
    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写出《伤寒论》,奠定了中医辩证论治的基础,这是一部经典。能写出这部书,你敢说他没有耗费心血吗?
    雷丰的《时病论》,可以说是把《伤寒论》、温病学、结合《黄帝内经》、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把一年四季的时令病、时令病跟杂病之间的关系、理法方药都梳理得非常清楚了,这难道没有耗费心血吗?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别看《时病论》那么薄的一本书,其实它比今人几百万字更有价值,更有功底。
    还有何廉臣,整理了很多的书,同时他的医道也是相当高的。他的代表作《重订通俗伤寒论》,《通俗伤寒论》本是清朝医家俞根初的著作,后经何秀山增订,何廉臣是何秀山的孙子,他在祖父的基础上继续增订、阐发,把一个小薄本增订成一个大部头,成了绍派伤寒的集大成之作。何廉臣还编有一部非常有名的医案,叫《全国名医医案类编》,这在各种医案里边可以说是登峰造极的一部了。他在学术思想上跟张仲景《伤寒论》、雷少逸的《时病论》是一脉相承的。编了这么多书,学问到了这种丝丝入扣的境界,肯定是思虑太过,没有活到古稀之年,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学问和寿命,就成了中医一生中的一个矛盾:大家都知道耗费了太多心血,寿命不长,有的人就不耗费这么多心血了,看病有个差不多就行。大病、急症、重症、奇症、顽症,别人看不好,我也看不好,不影响我生意,我就少费心思。这样的中医,水平一般,但寿命可能会很长。也有的医家,像张仲景、雷丰、何廉臣等人,在长寿和学问之间他们选择了后者,我觉得它们更伟大。学了雷丰的《时病论》,我们在探索时令病的时候就可以少花很多精力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成就了自己的学问,也成就了别人的学问!这才是大医!他们这样做是值得的,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工作,消耗非常多,其意义就未必有那么大了。对此,我们也应该另有选择。
    不管是体力还是脑力的劳动,过于疲乏,就会伤害形体,伤害气血,这就叫劳形。气血伤了,人就会怯,一看到这个“怯”字我们就会想到“怯懦”。人是勇敢还是怯懦往往跟他的气血有关,气血旺的人相对勇敢,气血弱的人相对就要怯懦一些。很多人有果断的作风,有雷厉风行的执行力,这往往是以强劲的气血作为后盾的。气血弱者,往往会犹豫不决,很多事情停留在口头,停留在想象的阶段,或者说的时候头头是道,做的时候拖沓不前。这固然跟人的做事的风格有关,但根本还在气血上。所以气血千万不要耗得太过,否则其影响是多方面的。
    气是无形的东西,非常容易失去,但补起来非常难。你可能会觉得不知从哪里补起。现在我们看到很多人猝死,报道非常得多。为什么会猝死啊?很多都是因为劳形太过,伤了无形之气,无形之气它就会伤于无形。在伤气的时候,你自己甚至感觉不到的,顶多感觉有点累,但伤到一定的时候人就会死。有个成语,叫“气绝身亡”,气绝的过程你看不见,等到身亡的时候,就一切都晚了。伤了气非常不好补救。你非得安心静养,还得中医汤药来调补。现在的人往往不重视,觉得自己没有任何损伤啊,只不过是有点累而已,不重视,积累下来,就很可怕了。

根据唐略讲座《中医养生要领:孙真人卫生歌》整理。
讲座直播yy频道:96484009。2013年讲座从3月18日起,每周一、周四晚上八点开讲。
更多内容,或更深入交流,请访问:
唐略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renrenzhiyi
清艾轩中医学堂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zhongyixuetang
清艾轩`本草有情健康生活馆:http://bcyq.med126。com/
新浪微博:@传统中医-唐略  @清艾轩中医学堂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