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大熊猫老师“玩转伤寒”系列讲座整理文稿:太阳病(上)20081120
    

伤寒杂病:大熊猫老师“玩转伤寒”系列讲座整理文稿:太阳病(上)20081120

大家晚上好,今天继续玩转伤寒
前几天我们刚把太阳证的纲要说完,我们现在说太阳病的第二部分太阳病的本证。太阳病的本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中风表虚证,第二部分是伤寒表实证,第三是表郁轻证。我们今天就按着中风表虚证的第一步桂枝汤证,今天就说桂枝汤证。
这部分内容一共是十一条,我们从桂枝汤证开始说啦,这是条文的第十二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嗇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这上面有几个词需要说一下,第一个词是阳浮而阴弱,什么叫作阳浮什么叫作阴弱。因为我们以前说过,伤寒的脉法说起来就是一个阴阳的脉法,但是在阴阳的分法上面他有两种分法。第一种分法是浮取为阳沉取为阴,第二种分法寸为阳尺为阴。他是两种不同的分法。在这个条文中阳浮而阴弱他指的是什么,我们还是先看看程郊倩的解释,程郊倩是这样说的,阴阳以浮沉言非以尺寸言,观伤寒条,只曰脉阴阳俱紧,XXXXXX(听不清),程郊倩的意思说呢这句话阳浮而阴弱他指的是沉取和浮取说的,他并不是按着寸尺去分阴阳的。
再有看这个方有执他说阳浮而阴弱来言脉状释缓之意。方有执的意思是以脉的形状解释缓的意思。就方有执的这个解释应该说是比较麻烦的。在这段当中我们就按是以浮沉来分阴阳就可以啦。所以这个脉浮,因为内径和伤寒上面都提到了脉名都没有脉相的基本描述。在这的这个脉浮呢我们还是遵从后世医家的浮脉所作出的解释吧,比较好接受的是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这是一个浮脉。这个轻取即得和重按稍减而不空是浮脉的标志。在区别浮脉和无根脉的这个区分上面无根脉呢他也是那种轻取即得的,但是你重按他就像是下台阶一样突然感觉一下就没有啦他就是无根脉。浮脉你向下按的时候他脉体和这个脉势都比轻取要小,脉体要小脉势要比他要弱。
在这个条文当中阳浮而阴弱这个阴弱也就是在这个本性在浮脉本性的基础上你重按的时候他不是稍减而不空而是减的比较多一些。在这段条文当中象方有执说的阳浮而阴弱乃言脉状释缓之意也。也可以这样理解,因为就一般而言太阳中风脉是浮缓的那么阳浮而阴弱他指的是脉形,但是本身太阳中风证的脉象就是浮缓的,那么阳浮而阴弱他指的是脉形,但是太阳中风证的脉形他应该就是浮缓的。所以方有执这句话就说以脉状解释脉缓之意原则上也是说得过去的。
这是第一个词阳浮而阴弱。第二个词,啬啬恶寒,啬啬恶寒就是形容比较严重的恶寒,啬字就是猥琐怕冷的这个状态。
第三个淅淅恶风,淅淅恶风也是形容比较严重的恶风或者叫做比较深切的恶风。淅是冷水撒身不尽其寒之状,我们理解成比较严重的恶风就可以了。像这个啬啬恶寒和淅淅恶风上面呢我们还是听前人的解释。象方有执他说:啬啬言恶寒由于气内随不足以担当其**,而恶之甚之也。淅淅言恶风,由于外气疏,由金恨于水猝然而淋漓其身而恶之切之也。这是方有执的话。看这个俞嘉言他说:虽寒与风并聚,意中恶风,恶风未有不恶寒者。所以中间伤寒证中,抑或云恶风,恶寒未有不恶风者。后人相传为伤风恶风,伤寒恶寒,苟简辩证误人多以。他们都是解释这个啬啬恶寒和淅淅恶风的。其中俞嘉言的这句话,后人相因为恶风未有不恶寒的传,相传什么呢就是伤风恶风伤寒恶寒,这句话应该说是不对的。恶风无忧不恶寒的所以在中间伤寒证当中这是互相替代互相包容这样说的。所以俞嘉言就说后人说的这个伤风恶风伤寒恶寒是苟简辩证误人多以。这是第三个词。
第四个词是翕翕发热。我们在讲伤寒脉法的时候提到这个词,翕。就是讲的翕淹沉脉法的时候讲脉法的时候提到这个翕字。这个翕就是和顺之意。方有执对这个词的解释,翕为温热而不蒸蒸大热也。他就形容用羽毛覆盖以后那种温和的发热。这个翕翕发热指的不是大热不是高热。这是第四个词。
第五个词是鼻鸣。鼻鸣有时可以和鼻塞相提并论或者说在特定的时候也可以互换。方有执对这个鼻鸣的解释是鼻鸣者,气息不利也。他指的什么呢,就是指的这个鼻塞的时候呼吸气粗而似鸣,鼻塞以后呼吸气粗而似鸣。这个叫做鼻鸣。
词就解释这几个,下面便是提要。这段他说的是太阳中风证的病理及证治。再以下是对这一段的解释。太阳中风,条文的第一句话就指出了这是太阳病并且是太阳病的中风证。太阳病,我们反复说太阳病的四个条件,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是太阳病需要具备的四个条件。太阳中风他又有一个发热恶风脉缓,这是一个太阳中风。在这,太阳中风的这四个字实际他就包括了我们太阳病的四条脉证还有太阳中风的四个脉证都包括了。太阳中风阳浮,阳浮就是脉浮脉浮再加上翕翕发热,就是有一点热。他这个就是属于外邪犯表,卫阳浮胜,抗邪于外的表现。这是一个抗邪于外的表现。阴弱,阴弱在我们五版教材上理解成脉缓。觉得教材在这点上面他应该说是阴弱理解成脉缓就象我们刚才说方有执的解释一样,他似乎是解释有点牵强,牵强什么就为了对应太阳中风这个脉浮缓是和这个相对应的,所以他把这个解释成这个阴弱,阴弱在这,阳浮而阴弱阴弱在这不是一个单纯的脉缓的问题。因为我们看这个太阳中风基本的病理是什么,是一个卫阳浮胜的,卫阳浮胜他肯定是个脉浮的,脉浮的是比较有劲的。重取的时候相对浮取他肯定是没有浮取有劲所以管他叫阴弱阴弱指的是力度上面说的而不是指的快慢说的。所以教材上把这个阴弱这个脉缓解的有些牵强。我们在临床当中对这点掌握应该灵活一些吧,就是不要拘泥教材上这些个东西,当然说肯定是说都是一些很成熟的一些东西已经成定论的东西才能拿到教材上去的。我们把整篇的教材看下来呢会发现虽然教材写的不错但还是有一些瑕疵的。
这样看下来呢,会发现教材写得不错,应该说还是有一些闪失。这点上,多说几天,我们教材上把他解释成脉的缓,但是我们看这条文上面,它有一个“翕翕发热”,既然已经发热了,那这个脉像就不一定只是个舒缓的脉了,真的不一定是舒缓的脉了。我们会在以后的条文中讲这个问题,为什么呢?因为只要是发热以后,脉肯定是快的。我是学西医出生的,还在七几年上学的时候,那时候这句话就记住了:体温每增高一度,人的脉搏增加10次。所以在这个条文当中呢,尽管它是一个“翕翕发热”,一个低热,刚才解释的是像盖了羽毛一样的温暖的发热,但就这样的一个脉相,它不一定就是浮缓的了,不是缓脉,变成长脉吧,或者变得稍微的快一点,尽管够不着数脉,但是可能也要快一点。
在这个解释上面呢,我们看后面的这个条文,你比如说第五七条:五七、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主之。那在这就提到一个脉的浮数问题,但是它一个前提是什么,就是“伤寒发汗,已解”,应当就是伤寒,就是麻黄汤之类的,并且是发汗,通过汗已解了,但是“半日许”,耽半天以后,他又出现这个“复烦”,出现这个烦闷不适,那在这个时候,他出现的这种“脉浮数”的,在条文当中解释是余邪未尽,可以再次发汗,但是因为已经用麻黄汤发了汗了,不能再用这个重的汗剂了,要用这个比较轻的桂枝汤,再次让他发汗。在这个条文当中,它就提到了这个脉浮数,也就是说脉的浮数也可以用桂枝汤,以后碰到具体条文的时候,这一点我们还会再说。因为在临床当中,我是自学过来的,开始把这个条文临床用的时候,非常困难,比如说一个感冒,我们记得太阳中风这是一个脉浮缓的,但是别的症的话它就是一个太阳病,它就是一个太阳中风,但是他的脉不是浮缓脉,他是一个浮数脉,或者是浮洪脉,那这个时候还适不适合桂枝汤的使用呢?真的说起来,这个,就是症,一个小的问题也困惑我好几年,所以在这把这个多说几句。(这点在临床上很真实,校者注)
把刚才那个话题接过去,我们来继续解释阴弱。
这个“阴弱”呢,其实刚才是针对这个教材说“阴弱”是脉浮缓,是对这个解释有感而发的,是自己在临床当中碰到的困惑问题之一,所以说了上面这些话。解释“阴弱”,这个“阴弱”应当是指中取或者重取的时候,脉的力度比较弱,我们就把它理解成脉重取弱,理解成这么一个意思就可以了。阴弱的病理机制是什么呢?阴弱,汗自出,这是一个营不内守。营为什么不内守呢?因为卫阳不固。为什么会出现卫阳不固?因为这是一个卫阳浮盛,抗邪于外,也就是卫阳在和外邪做抗争,所以固护的作用相对减低。卫阳不固,营不内守,所以导致这个阴弱,汗自出。相对于浮盛的卫阳说,不能内守的营是相对不足的,有的著作上面也把它称为“营弱”。
再有恶风寒与脉浮,发热同见,在这个条文当中呢,恶风和恶寒是并列的,都提出来了。在这呢,它应该提示的是,恶风,恶寒有轻重的区别,但肯定是都有的。在这,应当是不要误解是是单独的恶风或者是单独的恶寒,它们应该是并见的,就是同时出现的,既恶风又恶寒,但是程度上有区别。还有就是鼻鸣和干呕,因为肺主皮毛而开窍于鼻,外邪犯表,肺气不逆,所以见到这个鼻塞和鼻鸣,又因为外邪犯胃,胃气上逆而造成干呕。关于这一段的解释,我觉得的韦正明的这段话解释得比较清楚,他是这样说的啊:卫强,故阳脉浮,营弱,故阴脉弱,卫本形脉外,又得风热相助,故其脉外浮,阳浮者气欲争,故阳浮者热自发也。营本行脉内,更与卫气不谐,则其气更内弱,阴主血,阴弱者汗易泻,故阴弱者汗自出也。啬啬恶寒内气虚也,翕翕恶风,外气蔬也,恶寒未有不恶风,恶风未有不恶寒,二者相同,所以经文互言之。。。。。
韦正明的这样一段话我觉得是解释的比较清楚的。
现在下面是治法:解表祛风,调和营卫。这个没有什么要解释的。
再下面是方药,方药就是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这个“擘”字我们就理解成掰吧,实际上就是把大枣掰开的意思,当然这个擘字是不念掰的。“蚥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取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臭恶等物”。这是这个桂枝汤的方子和服用方法。
这里有几个词要说一下。第一个要说的词就是就是“蚥咀”, 蚥咀,就是切成小块,因为我们考虑古时用药可能都是自己去采集这个生药、原药,因为你看“伤寒”上面,有的就包含到这个药物的炮制,在那个时候,他们可能就是采集这个生药、原药,和我们现在用的饮片不一样。不管你是在医院上班还是自己开诊所,都是这个饮片,已经炮制好了的。但是如果进的是原药,那就需要加工一下,这个加工呢,“蚥咀”,就是把它切成小块,当然我们现在这个已经用不着了。
第二个词是“服已须臾”,“须臾”,指的是很短的时间,就是服完药的时间不长,按我们现在说,也就是十来分钟,或者是20分钟,反正时间不长。这个“须臾”就是指很短的时间。
下一个,“啜热稀粥一升余”,“啜”就是大口喝的意思,就是服完药以后很短的时间,然后大口的喝热稀粥一升余。再下一个词,“温覆令一时许”,“ 温覆”, 覆就是覆盖的意思,“温覆”就是加盖衣物取暖以助发汗。再下面一个词,“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 漐漐”就是汗出极微,全身湿润。按我们现在的说法,就是觉得身上热,潮,但是摸的时候又可以摸到手上的汗一样。
再下一个词,“小促其间”,指的是适当缩短服药的间隔时间。再下一个,“周时观之”,指的是一天一夜,按照我们现在说的就是24小时,叫做一个周时。再下一个,“五辛”,我们对五辛的理解,指的是带有香窜、刺激性气味的食物。在《本草纲目》上,“五辛”是指:大蒜、小蒜、韭菜、云苔,还有一个是胡荽。但是我们今天五辛的范围比这个要广一些,指的就是香窜、刺激性气味的食物,就是服桂枝汤应该忌的一些东西。再后面,“酒酪”,“酒”我们知道是什么,这个“酪”指的是什么呢,它应该指的是动物的乳类及其制品,像我们现在普遍喝的牛奶,它就应当是。其实现在含牛奶的东西挺多的,牛奶啊,大白奶糖啊,什么奶油蛋糕之类的这些东西。还有一个,“臭恶”, 指的是带有特殊气味的食品。再下面,我们解释一下这个方子。“桂枝辛温,解表祛风,芍药酸寒,敛阴和阳,两药配伍,有调和营卫之功。生姜辛温止呕,协助桂枝解表祛风,大枣味甘,宜阴和营,以助芍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辛温解表轻剂”。这部分就说到这吧,现在是45分,休息几分钟,喝口水,然后我们说这一条怎么玩,玩什么,下一步就要说玩法了。
继续啊,我们说这个条文的玩法,我们玩什么,玩的要点在于什么地方。既然是条文嘛,第一点,我们肯定是要知道桂枝汤的适用症是什么。在这个条文当中,其实挺简单的几句话:恶风寒,又恶风又恶寒,发热,汗出,然后脉是阳浮阴弱,就这么点。条文尽管很长,但是我们说通了其实就这么点,对,恶风寒,发热,汗出,脉是阳浮阴弱的,这是桂枝汤的适用症。
第二点,是桂枝汤的组成和它的方意。组成很简单: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在有的这个,比如有一个小册子叫《趣味速记汤头歌决》它是这样说这个桂枝汤的,管它叫做“桂枝三药”,是这个“桂枝三药”,它把“伤寒”所有方子当中的那个甘草、生姜、大枣,它把这三个就简称为“三”,在以后,就是那个《趣味速记汤头歌决》,它把这个甘草、生姜、大枣简称为“三”,所以桂枝方的它的组成就是桂枝,这个“三”,还有一个“药”,这个“药”就是“芍药,”,“桂枝三药”。以后的方子呢,我们也可以自己按照自己的理解给它编成一句话或者几句话,把它那个,因为这样呢,能够加强你的记忆。那本书叫做《趣味速记汤头歌决》,那个挺薄的一本小册子。以后随着这个学习的深入,每个人其实都会写。这是它的组成。它的方义,我们刚才已经解释了,我们再解释一遍吧。刚才那个方义解呢是按照教材上去解释的,我们现在这样再解释一遍吧:桂枝辛温,属于阳,敏于走卫,芍药酸寒收阴敛液,卫气实则凑理太蔬,非芍药无以固之,里虚则汗液自出,非芍药则无以收之,故桂枝配芍药则营卫调合,作甘草和中则热退身安,大枣益脾生姜止呕,  这就是这个桂枝汤的方义。
这两点都好说,桂枝汤的适应症我们可以去背背,这个桂枝汤的方义呢,对这个方子的解释非常多,真的对这解释非常多,大体上我们知道是这个意思就行,无非就是一个调和营卫的。这都没有什么太可说的,也没有什么太值得玩的东西。在这个上面,需要我们仔细玩味的是我们下面要说的这个第三点,服桂枝汤的具体方法。我们再看看它的解释。上五味,蚥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在这个“水七升,煮取三升”,在这个“七”和“三”的上面,就有一家从这个数字上做出解释,这个应该说对我们临床实际工作的意义并不大。就这个,因为以前说过,河图洛书,像这些数字的话,如果我们掉进去,在这个基础不稳固的时候,就是中医没学多少我们就去搞那些东西的话,很可能就陷进去拔不出来了,形成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对于以后学中医就是非常非常的一个障碍。
现在这个七和三我们就不多做解释了,我们就记住用七升熬取三升或者用七杯熬取三杯,七碗熬三碗,就这么个意思。去滓,我们现在自己熬中医就是把汤倒出来以后把那个饮片倒掉就完了,古人在熬取这个中药的时候他是把这个汤倒完以后,还要用这个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纱布,就像我们攥线一样,把那些药渣都倒在上面,然后再攥一遍,把那些药汁都挤出来,挤出来以后,要这个液体,干的那部分就不要了,把那个扔掉,就叫做“去滓”。这个过程就相当于我们北方的包饺子,比如说剁白菜,剁完以后要攥这个馅,把水份攥出去,就相当于这个意思。“适寒温,服一升”,“适寒温”这个没什么好解释的,就是别太烫了,也别喝这个凉药,“服一升”,桂枝汤熬盛三份,那么喝一份,喝完以后很短的时间,然后“啜热稀粥一升余”,喝完这个热粥,还要怎么着,还要 “温覆”,就是盖上衣被取暖,取暖以助汗出,在这个以助汗出,这汗要出到什么程度?要出到“漐漐微似有汗”,就是盖上衣被,捂着,捂在身上,潮潮乎乎的,但是又没有汗珠形成的到这个程度。
然后后面提了一句,假如说汗出过多以后,他就提示一句“病不必除”,也就是说汗出得太过了以后,他这个汗多亡阳,汗多以后伤阳,汗多亡阳,那么在桂枝汤上要注意这个起汗的程度不要太过,在金匮上面在讲这个风湿的时候也特殊的提到这一点,微其汗,如果汗出过多以后呢,那么在金匮上面它提到“风邪去而湿邪不去”在这为什么特殊强调一点:不可令如水,就是说不能出那么多的汗,然后后面提到这个病必不除,也就是说,假定说你在服这个汤药,在服桂枝汤的时候,你不遵守这个节制的话,那就会没有效果或者效果不好。然后下面,“若一服汗出病差”,就是说你桂枝汤在熬出三份以后,他喝一份他就好了,那我们就没必要再服,假定说喝完一升以后他没有出汗,那就依前法再服一升,这个第二升服完以后他还没出汗,那就适当缩小间隔时间再服一升。他一共熬取了三升嘛,那在这个时候三升就服完了。这三升服完要多长的时间,半日许,三服尽。
那我们就从这时间上看一下。半日,假定日夜均分的话,那么半日是3个时辰,6个钟头,我们按现在的一般说,也就是5个钟头左右吧,5、6个钟头左右吧。在这个时间段里面,要把这3升药要服尽。注意一下这个方法,先服一升,假定好了就不必再进,假定说不出汗要再服第二次,第二次还不出汗,适当缩短服药的间隔,那么再服一升。这三次服药总共需要的时间是多长时间呢?那么也就是半天。4,5个钟头,6个钟头,在这个时间段呢要把它喝完。假定说这剂喝完之后,就是第三次喝完之后他还不出汗,假定他还不出汗,条文说,“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然后后面,“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也就是说半天的工夫把这三升都吃完了以后他还不出汗,这是病症犹在,那么再熬第二副的桂枝汤,就是“更作服”,然后24小时,就是“周时观之”,就是24小时观察,那这24小时能喝到多少?“乃服至二、三剂”,也就是说桂枝汤在这一天当中,24小时之内可以喝到第二剂,第三剂。
这个服法可是相当相当重要的,真的这个服法可是相当重要的。我们不要以为看这个是桂枝汤,我给他开了桂枝汤,告诉他回去回去,熬着喝去吧,一天两次,早上一次,晚上一次。那么这种服法,喝桂枝汤,张仲景要求的可就是相差太多了。在这个上边,我们干嘛说这个条文有什么可玩的,玩的就是一个桂枝汤具体的服用方法。这是它的服用方法。
然后下面是这个禁忌的,“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这些东西都要忌的,按我们现在的说,也就是一个保暖,一是吃的清淡一点,好消化一点,提到这些东西,在服桂枝汤的时候都不要擅用。这是提桂枝汤的具体应用的方面。
我们下面再说,桂枝汤确实是非常好用的一个方子,这个方子以前我不会用,到会用这个方子现在也就是只有10年的时间,真的桂枝汤非常好用,但是,临床应用不多,临床应用不多。其实对于我们现在俗称感冒,在感冒初期,我们这个中药,(附中,一会再说量的事),这个中药的效果真的非常好,效果远远优于打针,输液的这个效果,但是中药在感冒初期的应用真的不多。我们分析有下面这几个原因吧,第一个原因,现在大部分的中医,应该说主要是学院派的中医,学院派的中医这个伤寒,我记得在80年代的时候还是做为选修课,不是必修课,既然作为选修课就是可选可不选的,那么对于桂枝汤可能认识得就不多了,按照现在对于这个感冒的分法就是风热型和风寒型,然后这个弄个方子,这是第一类,这是会用桂枝汤的中医大夫都不很多。
第二个原因呢,桂枝汤的这个方子太便宜了,真的这个太便宜了,就按现在我们这个地区这个中药的价格,这个桂枝汤开出来无非就是块八毛钱的事,假如你家开医铺,你说找你来了,开个块把毛钱的中药,医院也好,个体也好,你靠什么生存,这个药价的低廉,有的时候真的不是好事,真的不是好事,所以就是会开的可能也不愿意开了,(我经常开,可以加诊费的,我这收10元每人次,也就够生存了。校者注)一方面是这个医院,医生没有钱赚没有办法生存,再一方面这病人觉得你没拿他当回事,我们感冒了这么难受,你就给开一块钱的药,你拿我们玩呢这个?这个病人也不愿意接受,这是第二个原因。
第三个原因就是一般的人在开始的时候不愿意喝中药,他是只在感冒前期不愈的时候闹个10天8天以后他还是不行的话,那个时候才认可去喝点中药吧。造成他不愿意喝中药的原因是什么,因为现在这个生活节奏比以前加快,快得太多,像现在,比如说上班的上学的,这感冒往往大家都是你赶紧给我快点打一针,打完针之后赶紧走,图一个什么?图一个方便。赶快处理一下,打个针,拿点西药兜里一装然后就走了。
其实桂枝汤呢,再下面的原因就是服用桂枝汤本身的这些原因,因为桂枝汤,像刚才我们说的,桂枝汤的服用方法上面,一是啜热粥,一是温覆其汗,再如果说这个一升服完以后他不出汗要服用第二次,第二次再不出汗缩短服药时间还要服用第三次,那么谁去观察呢?这个现代人真的没有几个勤快的,绝大部分人都相当懒的,总想找点省事的这个方式。你像那个喝完药以后要喝点热粥,我们现在给他变通一下让他多喝点热水他都嫌麻烦,在这一点还要喝药后,要盖上东西取取暖捂点汗,像这样的都是不好解决的。
再有一点就是我刚才说的这些人都非常懒,你跟他交待他也可能都不听你的,你像那个喝完药以后回家去盖上被子起点汗出来观察观察病情,如果说不出汗你再怎么着怎么着,他肯定是不会听你的。再经常碰到这种情况,你给他服一次,服一次过两个小时,他还感觉不好,他可能他就不再找你了,马上掉头去找医院输液了。这是一部分原因,
再有呢,服桂枝汤,其实我们感冒以后,不光是服桂枝汤,就是在我们感冒或者是生病以后,忌口应当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像桂枝汤上面提出的忌的这些东西,其实简单的说就是吃点热乎的吃点清淡的好消化的东西,但是就这一点也非常不容易做到。这个赶快给我点药吃赶快给我打一针,什么什么样的饭店还等着呢,还有酒场。像什么这个,这个牛奶啊,还有的说感冒了吃东西弄点比较有味的吧,比较有刺激性气味的这个东西。像我刚才说桂枝汤非常好用,但是实际当中应用的不多,这是方方面面的原因,但作为我们学中医的来说,我们起码不为别人,应该为我们自己,把这点东西掌握好。其实因为感冒是经常的,每个人这一年当中都不可避免的要感冒一两次的,那我们自己在调治感冒的时候,那么这些注意事项,我们自己要搞明白,我们为我们自己,为我们自个的家人或者再大一点为我们周边的朋友,我们要把这个东西搞明白了,所以说这个条文没有什么太难掌握的东西,但是值得玩的就是在桂枝汤的具体应用上,在这个上面是值得玩的。
这个就说到这了。刚才附中问到一个用多大量,也就是说,对,就是刚才发布的那条。关于那个量的问题,其实就像刚才说的桂枝汤的具体应用方法一样,我们在对待每一个病症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一句话,这句话叫什么呢?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决定成败,我们做任何事情,大事情也好小事情也好,或者是非常小的事情也好,大的方向定了以后,那么我们要非常注意的就是细节,因为很小的一个细节都可能使你功亏一篑。细节就像我们刚才说桂枝汤具体应用的这个方法,还有一个呢,就是用量的多少。这个用量的标准不统一,分歧比较大,在我们的这个教材上面,它认为汉代的一两合现在的三克,对,这是五版教材上面,它认为汉代的一两等于现在的三克,那么如果按照这个去换算的话,那就没有多少,按照这个换算,一两等于3克的话,那桂枝才9克,芍药9克,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12个,应该说在桂枝汤中如果把一两换算成3克应该说太少了,我们也可以参照下面的这个数据吧,高天把这个打一下啊,1斤=250克,1两=15.6克,这是1斤==16两的换算,其他还有点数字干脆我们说一下,1升,就是那个伤寒上面的容积的一升等于200毫升,一合等于20毫升,这个上边还有这个圭,撮,铢,钱,文,方寸匕这些个东西,那个金字旁的铢。一般的说,1圭=0.5克,1撮=2克,1铢=0.7克,还有像这个梧桐子大大约就是像我们现在的黄豆一样大,蜀椒一升大约就是50克,葶力子一升是60克,,半夏一升是50克,吴茱萸一升是250五味子一升是50克。蜀椒,五味子,半夏,都是50克,蜀椒就是川椒,一升是50克。芒虫的一升是15克,大附子是20~30克,大附子一枚,也就是一个大附子是20~30克,大乌头是5克左右,大杏仁10个,差不多就4克,栀子10个15克,厚朴一尺,差不多就是30克。
在这个临床用药当中,这个量不是死数,我们需要根据病情的轻重还要根据病人的体质的盛衰去决定量的多少,在这个总的用量原则上呢是以经方为基础,就遵循内经的这个“盛药者。。。。。。“,那句话怎么说的,”盛毒者可以厚药”,就是说体质壮的用药可以多一些,体质弱的,老人小孩,这个量就相对说少一些,以这个经方为基础,究竟量用多少合适,这完全取决于你个人的临床经验。刚才,刚才谁那个要拿麦说什么,我们这个桂枝汤今天就说到这了,已经9点半了,大家说是今天是说到这还是再往下说一点,好的,我先放麦。
-----------本贴由大小不良   peity_培两位网友整理整理完成初稿,两位辛苦了,谢谢!整理工作需要大量人手参加,欢迎志同道合者加入!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