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水痘样疹 中医治疗诊断方法/治疗方药方剂
    

水痘样疹

  
疾病名称(英文) varicelliform eruption
拚音 SHUIDOUYANGZHEN
别名 疱疹样湿疹,中医:痘风疮,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病毒性皮肤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水痘样疹是一种少见而严重的病毒性皮肤病。主要是在患儿湿疹、脓疱疹、脂溢性皮炎疥疮、落叶型天疱疹等皮肤病和免疫缺陷基础上感染单纯疱疹病毒所致。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中医病因 如《外科正宗》小儿痘风疮记载:"痘风疮,因痧、痘后毒发未尽,留热肌肤,复被外风侵入,其患先从细疮作痒,渐次沿开成片,脂水生痂,搔之无度。"又如《外科大成》记载:"痘风疮,先则细疮作痒,次沿成片,脂水浸yin。由痘后遇风所致,甚者搔痒浸yin,肌无完肤,而成痘癞。"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病理 在表皮内或表皮下可见水疱和脓疱,并有网状和气球状变性。在疮底的气球状细胞中可见核内Cipschuti包涵体。在真皮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其中以嗜中性白细胞较多。由于原来有炎症皮肤病的基础加之病毒感染后,其炎症复杂化。此种核内包涵体有时不易发现。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体内素有湿热蕴结,外感毒邪,湿热毒邪结聚,蕴蒸肌肤而发,辨证为湿热毒蕴。证候:原有皮损突然肿胀加剧,甚则出现散在性或密集性水疱与脓疱,疱中夹有脐窝,周围有红晕、瘙痒,伴发热口苦、口干、小便短黄、大便稍干。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辨析:①辨证:本证以发热,原有皮肤病上突发水疱与脓疱,伴发热口干,便秘溲赤,舌质纸脉滑数为特征。②病机:素有湿热,复感毒邪,湿热炽盛则发热口苦、口干、热盛伤津则便干,小便短少。舌红,苔薄黄,脉滑数是湿热毒蕴之象。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有炎症皮肤病病史,突发多数脐窝状水疱和脓疱,有单纯疱疹接触史,即应考虑为水痘样疹,可做组织病理检查或免疫试验,以便进一步确诊。 临床诊断 1.突然高热,在原有皮肤病的基础上出现密集的水疱,迅速变为脓疱,基底红肿,部分疱顶有脐窝状凹陷。 2.部分患者合并结膜炎、角膜炎、脑炎、中耳炎、肺炎便血、尿闭或婴儿坏疽性皮炎
发病 起病急,在原有皮肤病的基础上感染单纯疱疹病毒,经数天潜伏期,突然高热,全身不适,嗜睡等中毒症状明显。
病史 有炎症皮肤病病史.
症状
体征 临床表现
1.皮损主要发生于原有皮肤病患区,突然发生密集的水疱,迅速变为脓疱,也有初发呈小红色丘疹,而后很快变为水疱、脓疱。基底红肿,疮顶有脐窝状凹陷。可互相融合成片,有的为血疱,甚者可泛发全身。
2.自觉奇痒,附近淋巴结肿大。
3.可合并结膜炎、角膜炎、角膜溃疡、脑炎、中耳炎、肺炎、便血、尿闭或婴儿坏疽性皮炎。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1.天花:天花全身症状更严重,皮疹更广泛,无原发皮肤病上发疹的病史,多伴有口腔粘膜发疹,愈后留有痘疤。
2.牛痘性湿疹:有种痘和接触痘的病史,其皮疹以脓疱为主,全身症状严重,病死率高,对牛痘病毒抗体滴度阳性,病理检查在胞浆中可找到Guarnieri包涵体。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一、全身治疗
1.应用抗菌素以控制感染。
2.严重病例,丙种球蛋白3~6ml肌注,每日1次,连用3~5日。
3.阿糖胞苷转移因子试用于免疫缺陷疾病的患者。
二、局部治疗以消炎、收敛、抗菌、吸收分泌物、防止混合感染为原则。0.1%雷氟诺尔溶液湿敷;1%新霉素霜外用;1:5000高锰酸钾湿敷;0.1%疱疹净眼药水滴眼。
中医治疗 一、辨证选方
辨证:湿热蕴结。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
方药:解毒清热汤加减(赵炳南《简明中医皮肤病学》:公英10g,菊花10g,大青叶10g,地丁10g,蚤休6g,花粉6g,赤芍6g,黄芩6g,,车前子(包)10g,冬瓜皮6g,木通3g,丹皮6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二、局部治疗
1.有脓疱糜烂时用青黛膏外擦,每日3次。
2.口腔粘膜有疱疹者,用青黛吹口散外擦,每日3次。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水痘样疹,轻者可用中医或西医治疗;对于重症者并发结膜炎、角膜炎、角膜溃疡、脑炎、中耳炎、肺炎、便血、尿闭、婴儿坏疽性皮炎应中西医结合治疗。用中药汤剂内服,配合西药抗菌素控制感染,积极进行支持疗法。急危重症以西药为主,配合中药治疗,以争取时间,控制病情发展,当病情缓解后以中药为主治疗,以改善身体整体状况,清除余毒,以防后遗症发生。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外科正宗》小儿痘风疮记载:"痘风疮,因痧、痘后毒发未尽,留热肌肤,复被外风侵入,其患先从细疮作痒,渐次沿开成片,脂水生痂,搔之无度。"又如《外科大成》记载:"痘风疮,先则细疮作痒,次沿成片,脂水浸yin。由痘后遇风所致,甚者搔痒浸yin,肌无完肤,而成痘癞。"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