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执业兽医 > 养鸡 > 鸡病防治 > 正文:免疫鸡群发生马立克氏病的原因初探
    

鸡病预防诊断治疗方法:免疫鸡群发生马立克氏病的原因初探

 马立克氏病(MD)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淋巴细胞组织增生性疾病。此病的特点是病鸡的外周神经、性腺、虹膜、各种脏器、肌肉和皮肤单核细胞浸润,是一种淋巴瘤性质的肿瘤疾病,对养鸡业的危害十分严重。近年来,随着马立克氏病毒(MDV)强毒株的出现,马立克氏病的发生似乎有增多的趋势。接种过火鸡疱疹病毒疫苗的鸡群发病率一般仍以2%~15%的比例再次发病,甚至有的高达50%以上。导致免疫鸡群发生MD的原因很多,现将有关原因综述如下。

 1 母源抗体的干扰

 雏鸡特有的母源抗体能影响同种血清型MD疫苗的效果,母源抗体对MD弱毒株有中和作用。用MD弱毒苗,对没有母源抗体的鸡群,防治MD超强毒株侵袭特别有效;若有母源抗体存在,这种保护力就会大大下降。

 当前,鸡MD免疫都是在雏鸡出壳的当时进行的,其目的是尽早提前免疫,使弱毒疫苗首先占据易感器官、易感组织和细胞,以干扰强毒感染。但雏鸡体内的母源抗体(特别是同源抗体)可中和一部分抗原,使抗体产生的免疫应答向后推迟,这是造成免疫失败的一个原因。有试验证明:火鸡疱疹病毒疫苗(HVT)免疫效果不稳定,受母源抗体影响较大,免疫保护力时高时低,尤其是在污染较严重的鸡场或出现超强MDV的时候,即使是用进口的HVT疫苗,并提高其免疫剂量,免疫效果也不理想。

 2 MDV超强毒株的出现

 当前,MD在我国流行广泛,发病率、死亡率比较高,危害十分严重。我国加入WTO后,引进种鸡、种蛋的途径多,范围大,很难控制MD的侵入和蔓延。随着MD的侵入,陆续出现了一些不能被火鸡疱疹病毒疫苗充分控制的MDV变异株,表明MDV具有突变能力。有资料表明,从未接种过HVT疫苗的鸡群中,分离到了超强毒型MDV(VVMDV),并同属于血清型I,雏鸡感染时,会出现大量死亡,比强毒MDV要激烈得多。在欧洲发现几株VVMDV,能使HVT对MD的防御能力遭到破坏,内脏肿瘤病变形成率远高于神经病变。由此可以看出,由于MDV超强毒株的出现,给防疫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虽然我国已研制和生产出二价苗、三价苗,但是仍不能有效地抵御MD超强毒株的侵袭。

 3 MDV污染鸡群存在的广泛性

 MD病毒粒子有两种,即无囊膜的裸体病毒和有囊膜的完全病毒,前者在外界的存活力较低,而完全病毒存在于羽毛囊上皮细胞中,是非细胞结合性病毒,对外界抵抗力很强,对传播鸡马立克氏病起着重要的作用。被MD病毒污染的鸡粪和垫草在室温下可保持病毒传染性16周左右。病鸡的干燥羽毛,在室温中的感染性可保持3个月,温度在4℃条件下,最少可保持7年。1日龄雏鸡比成年鸡对MDV的易感性高1000~10000倍。据资料记载,出壳的雏鸡第一口气若吸人含有MDV的空气时,就会感染上MD。 MD病毒和带毒鸡几乎在整个饲养期都排毒,从而使MDV广泛存在,而使得免疫后MD疫苗效力产生缓慢,因此雏鸡在21日龄内不能与强毒接触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消毒和隔离不彻底,早期感染就易导致免疫失败。

 4 并发感染

 MD免疫时,常因感染了IBD、白血病和传染性贫血病使中枢免疫器官感染,影响了中枢免疫应答能力,因此,也影响了MD的免疫效果。

 MDV早期感染导致鸡胸腺和法氏囊萎缩,坏死,引起免疫抑制,使鸡痘、新城疫、鸡白痢、鸡败血霉形体等的易感性增高,这些病的发生均可影响MD免疫效果,从而促进了MD的发生。有人报道:60~70日龄的育成鸡因接种新城疫疫苗激发了MD,MD与鸡白痢合并暴发,危害性较大;中雏白痢可促进MD暴发,在育成阶段由于已感染鸡白痢,还易并发MD;中雏、青年鸡大量死亡,多是由于应激因素激发鸡白痢,同时并发MD。

 5 疫苗的免疫效力

 HVT疫苗只能防止MD病发生,并不能阻止MDV的感染和传播,也不能阻止MDV对环境的污染,更敌不住VVMDV的攻击。另外现用疫苗所含的蚀斑数达不到免疫要求,因而疫苗的免疫效力下降。目前防治MD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HVT疫苗,而细胞结合性的HVT剂量少于500个蚀斑数形成单位时,不能产生对抗MD的完全保护力,冻干的HVT疫苗对鸡预防MD仅产生部分的保护力。并且用HVT疫苗远不如用2种或3种血清型混合苗保护效力那么高。

 6 疫苗使用不当

 疫苗的使用是有条件限制的。MD疫苗必须保存在液态氮(-196℃)中,MD疫苗离开液氮15分钟,其免疫力可降低50%。Ⅲ型HVT疫苗于20℃~24℃环境中15小时,病毒可损失50%~70%。而目前MD免疫接种考虑到新生雏对温度的需要都是在孵化室中进行的,较高的温度和较长的接种时间;都能影响MD疫苗的免疫力。另外,稀释后的疫苗,按规定要加保护剂,防止蚀斑数减少,稀释后的疫苗效力以小时计算将成倍下降。据南京药械厂对其生产的HVT疫苗效力进行测试的结果,稀释1小时的疫苗,其蚀斑数由原来的1500个降至700余个,降低48.6%,2小时后降为450个左右,降低30.3%。由此可见,如果疫苗的使用不当,使其蚀斑数大大降低,从而导致其免疫效力降低。

 7 免疫空白期

 雏鸡注射MD疫苗15天后,才能产生免疫力旭在 15日龄内雏鸡随时都可感染MDV。1~2日龄鸡感染MDV后,免疫保护率为20%,7日龄鸡感染MDV后,免疫保护率为70%,14日龄鸡感染MDV后,免疫保护率为80%至90%。可见雏鸡在1日龄免疫后的一定时期内,即免疫空白期内,仍然会受到MDV的威胁。为了消除免疫空白期,可用IBD疫苗与MD疫苗联合接种18日龄的鸡胚,鸡胚:对疫苗病毒产生坚强的免疫应答,并能抵抗强IBDV和MDV的攻击,免疫鸡胚不影响鸡胚的孵化率或雏鸡的存活。鸡胚免疫注射,可使雏鸡提高获得性免疫保护力,这样避免了雏鸡在免疫早期即免疫空白期由于尚未生产免疫力,感染MDV而导致免疫失败。

 8 饲养管理不当

 饲料的营养水平、温度、湿度的变化,添加剂的种类等对MD疫苗的免疫作用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另外应激反应也往往是促使MD发生的一个不易引起注意而又重要的因素。应激反应可引起细胞介导免疫功能的降低。而在MD免疫机制中起主导作用的却正是细胞介导免疫。由此看来,作为一个鸡场应时刻把饲养管理水平的提高放在首位。

 9 忽视了综合防治措施

 单纯依靠疫苗而忽视综合防治措施,在防治MD时也会造成免疫失败。预防接种对控制MD有着重要意义,但疫苗主要以细胞介导免疫作用为主,其循环抗体起不到抵御感染的作用。有时所用疫苗也不稳定,况且MD疫苗也不可能达到100%的保护率。在生产过程中,免疫鸡体内,可同时存在着强毒、弱毒,虽能抑制强毒感染形成肿瘤,但不能控制其排出强毒。为此还需要强化卫生和饲养管理,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和预防接种配合以减少野毒接触量和减少与易感鸡的接触传染机会。另外抗病品系选择也不应忽略,因为有遗传易感性的鸡即使经过预防接种也比有相对遗传抵抗力的鸡要易感得多。

 免疫后的鸡再发生MD并造成死亡则是由于HVT的感染丝毫未建立,或者建立得不够早,以致未能产生免疫力,这种保护的缺乏,证实了迫切需要HVT的足够剂量和早期注射以保证产生最大的保护作用。

 由于条件和水平所限,本文仅就以上所综述的原因对MD免疫失败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但是由于各个鸡场,各个鸡群免疫情况不同,免疫鸡群发生MD的原因也不尽相同。在生产实践中,应因地制宜,切实搞好免疫情况调查,查明免疫鸡群发生MD的主要原因,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避免造成经济损失。
 


畜牧导航: 养鸡资讯   鸡价格行情   养鸡技术   鸡病防治   饲养管理   养鸡问答   鸡品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2017320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 实名网站 360认证 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