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全在线
卫生部直属 | 浙江 | 河南 | 广东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上海 | 江苏 | 山东 | 山西 | 湖南 | 安徽 | 江西 | 福建 | 湖北 | 广西
贵州 | 云南 | 四川 | 陕西 | 重庆 | 甘肃 | 宁夏 | 青海 | 新疆 | 新疆兵团 | 辽宁 | 吉林 | 海南 | 西藏 | 黑龙江 | 内蒙古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国卫生人才网 > 山东卫生人才网 > 烟台 > 正文:莱阳人民卫生人才网:烟草危害:科学与谬误(一)
    

烟草危害:科学与谬误(一)

来源:莱阳市卫生局 更新:2016/2/23 中国卫生人才网
莱阳人民卫生人才网:烟草危害:科学与谬误(一):误区1.吸烟没那么大危害,死不了人,有些人吸了一辈子烟也没事,不吸烟的人还不是一样得肺癌解析:普通人往往只了解身边的吸烟者患病情况,不了解全球、全国吸烟致病的数据。据调查,全球约有10亿人吸烟,每年死于烟草相关疾病的有600万。我国约有烟民3亿多,受二手烟暴露危害的达7.4亿,每年因吸烟导致相关疾病的死亡人数高达100万,超过了因艾滋病、结核、交通事故以及自杀死亡人数的总和。据有关专家估算,如果中
误区 1. 吸烟没那么大危害,死不了人,有些人吸了一辈子烟也没事,不吸烟的人还不是一样得肺癌
解析:普通人往往只了解身边的吸烟者患病情况,不了解全球、全国吸烟致病的数据。据调查,全球约有10亿人吸烟,每年死于烟草相关疾病的有600万。我国约有烟民3亿多,受二手烟暴露危害的达7.4亿,每年因吸烟导致相关疾病的死亡人数高达100万,超过了因艾滋病、结核、交通事故以及自杀死亡人数的总和。据有关专家估算,如果中国吸烟形势得不到有效控制,到2025年,每年因吸烟导致相关疾病的死亡人数将达到300万。与此同时,大部分吸烟者的寿命会缩短 10年以上。
近50年来已有大量的科学研究证实,吸烟是肺癌、冠心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脑卒中等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烟草造成的疾病和死亡不是即时发生的,这些事件常常出现在吸烟后的10年到20年甚至更长时间,所以吸烟的危害常常被人们大大的低估了。的确,吸烟的人不是100%会得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阻肺)或肺癌,但是慢阻肺、肺癌患者中有80%~90%的人是吸烟者。癌症的病因复杂,是遗传、环境、行为等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不良的生活行为方式。要减少患病的危险,就不要
吸烟。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均已证实,二手烟也会引发肺癌等疾病,比如丈夫吸烟的女性患肺癌的风险明显增高。所以即使本人不吸烟,吸入二手烟同样会致病、致死。
误区 2. 吸烟量小,没什么瘾,不会有什么危害
解析:首先,吸烟者成瘾性的大小存在个体差异,吸烟量小不一定烟瘾小,不少人每天的吸烟量不大,但烟瘾却很大;由于尼古丁是高度成瘾性物质,95% 以上的吸烟者会成瘾。
其次,除尼古丁外,每支卷烟燃烧都会释放出4000多种化学物质,绝大部分对人体有害,尽管吸烟量小,但如果是长期、规律吸烟的话,同样会对身体造成危害。一项对英国男医生进行的为期50年的前瞻性随访队列研究发现,吸烟者与不吸烟者相比,平均早死亡约10年,60、50、40 或30岁时戒烟分别可赢得约 3、6、9或10年的预期寿命。
误区 3. 吸烟可以增强体质,延长寿命。不抽不喝63,不抽只喝73,只抽不喝 83,又抽又喝93
解析:这种说法是吸烟者为吸烟行为辩护的一种偏见,列举的只是特殊的个案,不是人群调查的结果,不是普遍规律。
当您身边有人死于慢阻肺、肺癌时,很多人并不去了解患这些疾病的病因——吸烟。调查显示,这些疾病的患者中80%~90%都吸烟。另外,人群调查的结果显示,吸烟的人相对不吸烟的人平均至少折寿 10年。由于个体的差异,有的人吸烟一辈子,还能长寿,有的人不吸烟却短命。正因为上述两方面的原因,吸烟者看不到吸烟导致的疾病和死亡,看到的只是吸烟并且长寿的个案,形成了这种口口相传的偏见。但科学的结论是,吸烟的人如果不吸烟一定会更长寿。不要拿个别现象作为客观规律,为吸烟找借口。为了健康,请尽早戒烟。
误区 4. 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
解析:饭后吸烟,尼古丁迅速地被吸收到血液,使人处于兴奋状态,脑袋飘飘然,也即出现“神仙”一样的感觉。实际上,饭后吸烟,比平常的毒害更大。因为饭后吸烟会使人体的蛋白质和重碳酸盐的基础分泌受到抑制,妨碍食物消化,影响营养吸收。同时还给胃及十二指肠造成直接损害,使胃肠功能紊乱,胆汁分泌增加,容易引起腹部疼痛等症状。而且身体在对食物积极消化、吸收的同时,对卷烟烟雾的吸收能力也增强,吸进的有害物质也会增加。所以,可以这样说:饭后吸烟,祸害无边。
误区 5. 吸烟可以预防 SARS,吸烟的人不得 SARS
解析:根据卫生部门的权威调查,SARS 流行期间吸烟的人和不吸烟的人都有患 SARS 的。根据 SARS 患者临床表现,吸烟的人一旦得了 SARS,往往病情更重,因为在感染 SARS 病毒前,长期吸烟已经使他们的肺功能下降。一旦感染 SARS 病毒,对肺功能的影响比非吸烟者的更为严重,所以说吸烟能预防 SARS 的话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误区 6. 吸烟可以来精神,增强性功能
解析:恰恰相反,大量的科学研究证实,烟草中的有毒物质会损伤睾丸,降低性激素分泌,阻碍阴茎的血液循环,引起男性阳萎。尼古丁可以导致阴茎动脉血管发生痉挛,从而影响阴茎勃起。吸烟对勃起功能的慢性副作用会导致勃起组织发生器质性的血管生理退行性改变。由于吸烟对脊髓的神经中枢起抑制作用,会使吸烟男人性欲变弱。在阳痿患者中,吸烟人数比例显著高于同年龄段不吸烟者;烟吸的越多,发生阳痿的比例越高。因此,吸烟可以增强性功能完全是无稽之谈。
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还会减少精子的数量,影响精子的质量。它会杀伤精子,对精子的外形、活动力和穿透卵子的能力均有影响,造成男性不育症或胎儿畸形。尼古丁浓度越高,影响越大。如想要一个聪明、健康的孩子,应当尽早戒烟。
误区 7. 吸烟可以减肥,戒烟会导致发胖
解析:体重的增加是很多戒烟者遇到的问题。因戒烟而发胖的人,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体重也不过增加2~5公斤。通过合理调整饮食结构,积极开展科学的运动锻炼,便可防止发胖或尽快使体重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此外,目前的一些戒烟药物也具有缓解戒烟后体重增加的作用。
“吸烟减肥”是一种危险的选择。对于追求美的吸烟者尤其是女性来说,要认识到吸烟对皮肤的损害,会增加皮肤皱纹,加速衰老,破坏个人形象,何况还要冒着患各种吸烟相关疾病(癌症、冠心病、脑卒中、慢阻肺等)的风险。切不可顾此失彼、因小失大。
误区 8. 吸烟可以提神、提高记忆力,有助于加速大脑的思考,找到灵感
解析:烟草中主要的物质之一是尼古丁,它是作用于脑内特异性受体的一种成瘾性物质。吸入烟草烟雾中的尼古丁只需 7.5 秒就可以到达大脑,使吸烟者有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同时反射性引起呼吸兴奋、血压升高,增加心血管负担。但是,尼古丁使中枢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美好的感觉,转瞬即逝。同时,尼古丁在血浆中的半衰期很短,当尼古丁低于吸烟者机体所需的水平时,就会感到烦躁、不适、恶心、头痛并渴望通过吸烟补充尼古丁。长期使用烟草之后,由于尼古丁对中枢神经的作用,为了达到相同的兴奋效果,必须使用更大的剂量,所以吸烟者的吸烟量在不断地增加。反复的使用烟草,并不是为了追求美好的感觉,只是为了减少尼古丁浓度下降的不适。开始,你是烟草的主人;后来,你就成了烟草的奴隶。
误区 9. 烟龄长、吸烟量大的人不宜戒烟,戒烟后会生病。
解析:戒烟后容易出现戒断综合征,大部分人会误以为“容易生病”,实际是尼古丁突然撤断后出现反应。
尼古丁与其他成瘾物质如海洛因、可卡因等一样,在大脑中枢尼古丁与尼古丁胆碱样受体结合,导致多巴胺释放的增加,进而带来平静和愉悦感,满足心理需要。尼古丁与受体竞争性结合使得受体激活延长,受体脱敏及上调;当尼古丁水平下降时,引起受体高应激状态,导致觅药行为。吸烟者戒烟后,血液中尼古丁浓度降低,加上心理和行为习惯的原因,尝试戒烟者可能会诉说由于停止吸烟,他们出现的种种不适,如渴望吸烟、烦躁不安、抑郁、紧张、易怒、萎靡不振、注意力不能集中、睡眠障碍等症状,医学上称之为戒断症状群。戒
断症状的本质是尼古丁依赖和心理依赖。戒断症状在戒烟后几小时内即会出现。
但是戒断症状是暂时的,是人体机能逐渐恢复到不吸烟状态的自身调整的过程,在戒烟后的第 1 周最为严重,多数在3~4周后逐渐减弱至消失。
在现实生活中,确实会遇到长期吸烟者戒烟后很快检出肺癌的例子。但患肺癌的真正原因并非由戒烟所致,而是因为吸烟多年,烟草中的有害物质长年累月对身体造成损害的累加结果。大量人群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吸烟者戒烟后,患各种疾病的危险性都在下降,其中癌症的风险下降最慢,要到十年以后才能表现出来。
大量科学研究表明,戒烟20小时后,心梗危险性降低;2天后,味觉、嗅觉敏感性增加;2个月后,自我感觉呼吸变顺畅、体力恢复、身上和口腔异味消失、牙齿变洁净;1 年后,由于心脏病所致死亡风险降低50%;15年后,罹患吸烟相关疾病风险降至与不吸烟者相同。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戒烟可以增寿,60岁戒烟,预期寿命增加3年以上;50岁戒烟预期寿命增加6年以上;40岁戒烟预期寿命增加 9 年以上;30 岁戒烟预期寿命增加 10 年以上。
误区 10. 二手烟的危害比较大,与其吸别人的二手烟,还不如自己吸一手 烟呢
解析:众所周知,吸烟是肺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冠心病、脑卒中等多种疾病发生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个人吸烟与吸二手烟的有害成分基本一致,均能致病。
二手烟危害大,并非说主动吸“一手烟”的危害就小了。因为吸烟者除了吸入 70%以上烟雾外,同时也要吸入二手烟的烟雾,两者相加,危害就大得多了。而一旦吸烟成瘾,将使人更难摆脱烟草危害。因此,为了不吸二手烟而吸“一手烟”,完全是误解。
吸二手烟往往是被动的、无奈的,但随着控烟法律、法规的逐步出台和完善,人们是完全可以有效规避和防止二手烟的危害的。所以,当您受到二手烟危害时,应当勇敢地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对吸烟者说“不”。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2017320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