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全在线
搜索更多精品课程:
热 门:外科内科学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皮肤性病学骨科学全科医学医学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急诊医学传染病学医学影像药 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毒理学生物技术制药生药学中药学药用植物学方剂学卫生毒理学检 验:理化检验 临床检验基础护 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 社区护理五官护理护理学内科护理护理管理学中 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针灸学刺法灸法学口 腔: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正畸口腔修复口腔组织病理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医学生物学分析化学医用化学其 它:人体解剖学卫生统计学人体寄生虫学仪器分析健康评估流行病学临床麻醉学社会心理学康复医学法医学核医学危重病学中国医史学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儿科 > 河北医科大学 > 正文:中西医结合儿科实验指导
    

中西医结合儿科-实验指导

中西医结合儿科:实验指导:《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实验(见习)讲义与指导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教研室 编写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教研室编 写 与 使 用 说 明 1. 本实验讲义与指导是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教学大纲要求和本教研室十几年的教改实践的经验编写而成,目的是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指导学生能按时、按量、按标准地完成实习课和实验课的教学任务。2 本书所涉及的内容,均为让学生重点掌握、并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实验(见习)讲义与指导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教研室  编写

 

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教研室


 

编 写 与 使 用 说 明

1. 本实验讲义与指导是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教学大纲要求和本教研室十几年的教改实践的经验编写而成,目的是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指导学生能按时、按量、按标准地完成实习课和实验课的教学任务。

2 本书所涉及的内容,均为让学生重点掌握、并能熟练应用的诊断学操作的基本技能。因此,教师在每一实习或实验课前,及时通知学生实习或实验的内容,学生应事先预习,并作好相应的准备,以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3  教师和实验员在课前应按照每次实习或实验内容,准备好仪器、设备和材料。

4 学生应在课中或课后,认真填写实习小结,并按教师的规定及时上交给任课教师;教师收到后,以全部或抽查的方式进行阅读和总结,并及时地将评阅信息反馈给学生。

5  本实验讲义和指导,将会随着教改的实践进行修订和补充,以体现教改的不断进步,反映教改成果。


 

基本操作部分

小儿体格检查……………………………………………… (4)

骨髓穿刺术………………………………………………… (7)

腰椎穿刺术………………………………………………… (9)

超声雾化吸入法………………………………...………… (10)

观察指纹………………………………. …….…………… (11)

刺四缝……………………………………………………… (12)

发热的推拿疗法……………………….………..…………..(13)

小儿腹泻的推拿疗法…………………………….…………(15)

中医(辅助)诊疗系统………………………………………(18)

实验指导 小儿体格检查

【目的】掌握小儿体格生长发育常用指标(体重、身长、坐高、头围、胸围、腹围、上臂围)测量的器具及测量方法、注意事项。

【物品】婴儿磅秤、50kg、100kg杠杆秤、量板、身高坐高计、软尺。

【组织】

1.教师用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复习相关内容。

2.教师示范小儿体格生长发育常用指标(体重、身长、坐高、头围、胸围、腹围、上臂围)的测量方法。

3.在教师指导下,每2人一组,练习各项指标的测量方法。

【内容与方法】

一、体重测量

(一)测量工具的选择
1.盘式杠杆秤,载重10~15 kg。适用于1岁内婴儿。

2.坐式杠杆秤,载重20~50 kg。适用于1~3岁幼儿。

3.站式杠杆秤,载重50~100 kg。适用于3岁以上儿童。

(二)操作步骤

1.准备 晨起,空腹,排尿。脱去鞋帽及外衣,仅穿短裤,婴儿可赤身。若不能在晨起时测量,则应在进食后2小时测量,其它要求同上。衣服不能脱去时应减去衣服重量。

2.称重前校正指针,使之位于“0” 的标记处。

3.称重时,婴儿卧于盘式杠杆秤秤盘中央;幼儿坐于坐式杠杆秤坐椅上;儿童两手自然下垂,站立于站式杠杆秤站板中央。秤量时小儿不可接触任何物体,或者摇摆活动。

4.准确读出秤杆体重数,精确至0.1 kg。

(三)注意事项
1.体重秤必须摆放于水平位置,平稳而不活动,避免受到撞击。

2.平时应保持体重秤清洁,经常校正,保持读数准确无误。

二、身(长)高测量

(一)测量工具

1.量板 适用于3岁以内小儿卧位测身长。

2.身高计 适用于3岁以上小儿测身高。

(二)操作步骤

1.准备 待测小儿脱去帽子、鞋子、袜子及外衣。

2.3岁以内小儿测身长时,将小儿仰卧于量板中线上。助手将小儿头扶正,使其头顶接触头板。测量者一手按直小儿膝部,使两下肢伸直紧贴底板,一手移动足板使其紧贴小儿两侧足底并与底板相互垂直,量板两侧数字相等时读数,记录精确至0.1cm。

3.3岁以上小儿用身高计测量身高。要求小儿背靠身高计的立柱,两眼正视前方,挺胸抬头,腹微收,两臂自然下垂,手指并拢,脚跟靠拢,脚尖分开约60°,使两足后跟、臀部及肩胛间同时接触立柱。测量者移动身高计头顶板,与小儿头顶接触,板呈水平位时读立柱上数字,精确至0.1cm。

(三)注意事项

1.给3岁以下小儿测身长需要2人配合,给3岁以上小儿测身高则只要1人即可。

2.平时应保持量板、身高计清洁,若变形或损坏则不能使用。

三、坐高测量

(一)测量工具

1.量板 适用于3岁以内小儿卧位测量。

2.坐高计 适用于3岁以上小儿正坐位测量。

(二)操作步骤

1.准备 待测小儿脱去帽子及外衣。

2.3岁以内小儿取卧位测量顶臀长即为坐高。测量时,将小儿仰卧于量板中线上。助手将小儿头扶正,使其头顶接触头板。测量者一手提起小儿小腿使膝关节屈曲,大腿与底板垂直而骶骨紧贴底板,一手移动足板紧压臀部,量板两侧数字相等时读数,记录精确至0.1cm。

3.3岁以上小儿用坐高计测量坐高。小儿坐于坐高计上,身体先向前倾使骶部紧靠量板,再挺身坐直,大腿靠拢紧贴凳面与躯干成直角,膝关节屈曲成直角,两脚平放,移下头板与头顶接触,,记录精确至0.1cm。

(三)注意事项

1.给3岁以下小儿测身长需要2人配合,给3岁以上小儿测身高则只要1人即可。

2.平时应保持量板、坐高计清洁,若变形或损坏则不能使用。

四、头围、前囟测量

(一)测头围

1.准备 待测小儿取立位或坐位,位置固定勿动。

2.测量者用左手拇指将软尺0点固定于小儿头部右侧眉弓上缘,左手中、示指固定软尺与枕骨粗隆,手掌稳定小儿头部,右手使软尺紧贴头皮(头发过多或有小辫子者应将其拨开)绕枕骨结节最高点及左侧眉弓上缘回至0点。准确读出软尺上数字,精确至0.1cm。

(二)测前囟

1.准备 待测小儿取立位或坐位,位置固定勿动。

2.测量者摸清小儿囟门,持软尺,量取前囟两条对边中点连线的长度,准确读出软尺上数字,精确至0.1cm。

(三)注意事项

1.测量头围、囟门时,要固定头部,不要让小儿头部摆动。

2.软尺绕头部一圈时,不要过紧,更不能松弛。

五、胸围

(一)测量器具 

软尺。

(二)测量体位

测量时3岁以下小儿取仰卧位,3岁以上小儿可取立位,且两手平放于躯干两侧或下垂,测量者立于小儿右侧。

(三)测量部位

胸围是经过胸前两乳头下缘至背部两肩胛下角下缘一周的长度(一般以cm计)。

(四)测量方法

测量者一手将软尺0点固定于一侧乳头下缘,另一只手将软尺紧贴皮肤,经背部两肩胛下角下缘回至0点,观察其呼气时和吸气时的胸围,取其平均值,即为该小儿的胸围。

(五)注意事项

1.测量前应解开小儿上衣,暴露全部胸部,同时应注意避风,防止受凉。

2.软尺应准确、干净、柔软、光滑;使用时软尺的温度要接近小儿皮肤温度,尤其在冬天。

3.测量时软尺应紧贴胸围皮肤,量准胸围。

4.正确读数,误差<0.5cm。

六、腹围

(一)测量器具

软尺。

(二)测量体位

测量时小儿取仰卧位,且两手平放于躯干两侧,检查者立于小儿右侧。

(三)测量部位

腹围是平脐(小婴儿以剑突与脐之间的中点)水平绕腹一周的长度。

(四)测量方法

测量者将软尺0点固定于脐经同一水平绕腹一周回至0点,即为该小儿的腹围。

(五)注意事项

1.测量前应叫小儿排空小便后平卧;解开衣服,暴露全腹部,同时应注意避风,防止受凉。

2.软尺应准确、干净、柔软、光滑;使用时软尺的温度要接近小儿皮肤温度,尤其在冬天。

3.测量时软尺应紧贴腹围皮肤,量准腹围。

4.正确读数,误差<0.5cm。

七、上臂围

(一)测量器具

软尺。

(二)测量体位

测量时小儿取立位、坐位或仰卧位,两手自然平放或下垂。

(三)测量部位

肩峰与尺骨鹰嘴连线中点,沿该点水平紧贴皮肤绕上臂一周。

(四)测量方法

软尺0点固定于肩峰与尺骨鹰嘴连线中点,沿该点水平紧贴皮肤绕上臂一周,回至0点,即为该小儿的上臂围。

(五)注意事项

1.测量时软尺应紧贴腹围皮肤,量准上臂围。

2.正确读数,误差<0.5cm。

【注意事项】

各项指标应严格按正确测量方法测量,且注意体位及读数精确度。

骨髓穿刺术

【目的】

1、采取骨髓液进行骨髓象检查,协助诊断血液系统疾病、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2、了解骨髓造血情况,作为应用抗癌药物及免疫抑制药的参考。

3、通过骨髓穿刺进行骨髓腔输液、输血、注射药物或进行骨髓移植。

【用物准备】

1、常规消毒治疗盘1套。

2、无菌骨髓穿刺包。内有骨髓穿刺针、5ml和20ml注射器、7号针头、洞巾、纱布、血管钳。

3、其它用物。无菌手套、2%普鲁卡因、载玻片6~8张、推玻片1张,按需要准备细菌培养管、注入药物、全血及酒精灯、火柴。

【操作步骤】

1、术前向病人详细说明骨髓穿刺的目的和方法,解除思想顾虑,取得合作。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遮挡屏风。

3、穿刺部位有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胸骨柄、脊椎棘及胫骨。根据穿刺部位选择不同体位。

A、髂前上棘。取爷卧位,空刺点为髂前上棘后1~2cm处。

B、髂后上棘。取侧卧位,穿刺点在骶骨两侧髂骨上缘下6~8cm与脊椎旁开2~4cm之交点处。

C、胸骨柄,取仰卧位,肩背部垫软枕,头后抑并转左侧,使胸部略高。穿刺点宜取胸骨中线相当于第2助间处。

D、脊椎棘。病人反坐靠背椅,双臂交叉与椅背,头部枕于臂上,背部尽量后突,穿刺点宜选第11~12胸椎或第1~3腰椎棘突处。

E、胫骨(仅适用于2岁以内的患儿)。病人仰卧台上,由助手固定下肢,穿刺点为胫骨结节平面下约1cm(或胫骨上、中1/3交界处)之前内侧面胫骨处。

4、根据不同穿刺部位,选择体位暴露局部,铺好像皮巾和治疗巾。待医定生选好穿刺点后,协助常规皮肤消毒,术者戴无菌手套、铺盖洞巾,以普鲁卡因自皮肤至骨膜行局部浸润麻醉。

5、医生调节骨髓穿刺针的固定器,固定于距针尖1~5cm处(胸骨穿刺者,固定于距针类1cm处)并扭紧,然后持穿刺针与骨面垂直,以旋转方式用力向前缓慢刺入,当感觉阻力消失,穿刺针已能固定在骨内时,表明已进入骨髓腔(如穿刺针不能固定则应再进入少许。)

6、进入骨髓腔后即可拔出针芯,以20ml无菌干燥注射接穿刺针座吸取骨髓0.1~0.2ml,取下注射器,将取得的骨髓液滴于玻片上,随即制成均匀薄片,如需做细菌培养,可再取骨髓液1.5,并应将注射器针座及培养注射器针座及培养基开启处通过酒精灯火焰灭菌。

7、标本取得后,插入针芯,拔出穿刺针,覆盖无菌纱布,局部按压1~2分钟后,如无出血现象再用胶布加压固定。

8、嘱病人卧床休息,整理用物,将制成的骨髓片和骨髓培养标本及时送验。

【注意事项】

1、术前应做出凝血时间检查,有出血倾向病人,操作时宜特别注意,血友病患者禁忌穿刺。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以免发生骨髓炎。

3、注射器和穿刺针必须干燥,以免发生溶血。

4、吸出骨髓液应立即涂片,以免发生凝固。

5、骨髓液取量不应过多(除作细菌培养外),否则会使骨髓液稀释而影响结果的判断。

6、穿刺时应注意观察病人面色、脉搏、血压,如发现病人精神紧张、大汗淋漓、脉搏快等休克症状时,应立即停穿刺处理。

7、穿刺后注意局部有无出血,一般静卧2~4小时,无任何变化可照常活动。

 

腰椎穿刺术

【目的】

1、取脑脊液并进行脑脊液压力检查;

2、椎管内注入氧气或碘注射剂进行脑和脊髓造影,或椎管内注入药物进行治疗;

3、从椎管内引流炎性分泌物、血性脑脊液或造影剂,放出适量脑脊液,以改善临床症状。

【适应证】

常用于脑血管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病变、颅脑手术后、颅脑外伤、脊髓病变等。
【禁忌证】

1、 颅内压明显增高,特别是后颅凹占位性病变,或已疑有早期脑疝的患者为防止导致脑疝、突然死亡而禁忌腰椎穿刺。

2、 穿刺部位皮肤或皮下组织有感染病灶者,为防止细菌带入中枢神经系统而禁做腰椎穿刺。3、 全身感染疾病如败血症者。病情极其危重、躁动不安或高位颈椎外伤、占位病变者不宜强行腰椎穿刺。

【用物准备】

治疗盘内备:2%碘酒,75%酒精,无菌棉球.纱布,1~2%普鲁卡因,无菌腰椎穿刺包,测压管,无菌手套。胶布,火柴,清洁试管。需培养时备培养管、酒精灯。
【病人准备】

1、 穿刺前应做普鲁卡因过敏试验。

2、 穿刺前排空大小便。

3、 穿刺时患儿靠床沿侧卧,双手抱膝,双膝向胸部屈曲,头向前屈,抱成球形,脊柱与床面要保持平行,骨盆与床面要保持垂直,以增大腰椎间隙利于穿刺。

4、穿刺方法

 将腰椎穿刺盘端至患者床旁,协助患儿摆好体位,专人固定患儿体位,避免移动,以防针头折断。穿刺部位取三、四或四、五腰椎间隙刺入,穿刺成功后,见脑脊液流出。安装测压管,并压迫颈静脉或腹部,以观察脑脊液动力状况,并记录脑脊液流出前后的压力。穿刺过程中,注意观察患儿面色、意识、瞳孔、脉搏、呼吸的改变。发现异常立即停止操作并抢救。作脑脊液细菌培养,应将无菌试管口在酒精灯上火焰消毒后或直接用培养皿接流出的脑脊液,再以上法消毒试管后盖好无菌塞,立即送检。若颅压较高,不可使脑脊液快速流出,应取1mm内径测压管使脑脊液缓慢流出,以防脑疝。腰椎穿刺后穿刺点用无菌纱布覆盖。嘱患儿去枕平卧6小时以上。

【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采集脑脊液立即送检。

2、放脑脊液时勿过快,防止脑疮。

3、配合操作要熟练,避免粗暴,拔针时应缓慢,以免形成

脑脊液漏

4、穿刺后嘱患者平卧4~6小时。

5、术后出现头痛且有体温升高者,应严密观察有无脑膜炎

发生。

6、术后患者有恶心、呕吐、头晕、头痛者,可让其平卧休

息,必要时按医嘱给予镇静止吐、止痛剂。

超声雾化吸入法

【目的】

超声雾化器是应用超声波的声能,把药液变化细微的气雾,随气而进入呼吸道。雾滴小而均匀,温度接近体温。药液随着深而慢的吸气可被吸到终末细支气管及肺泡,达到消炎,镇咳,稀释痰液,解除支气管痉挛,改善气道功能的目的。

【适应证】

急、慢性呼吸道炎症患儿,如急、慢性喉炎、扁体炎,喉头水肿及某些咽手术后,肺炎、哮喘等。

【操作步骤】

 1.准备:超声雾化器、蒸馏水、根据医嘱准备药物、注射器1个、针头1个、玻璃或搪瓷量杯1个。

2.操作者衣帽整齐、戴口罩、洗手。

3.水槽内加冷蒸馏水,使水面达到水位标志,要浸没雾化罐底部的透明膜。

4.雾化罐内放入药液稀释至30 ~ 50ml,将罐盖旋紧,把雾化罐放入水槽内,将水槽盖盖紧。

5.备齐用物带至病儿床旁或将患儿带至治疗室内,作好解释工作,以取得合作。

6.接通电源,先开灯丝开关,预热3分钟,再开雾化开关,此时药液成雾状喷出,可让患儿口腔含住。

7.根据需要调节雾量。

8.每次使用时间为15 ~ 20分钟。治疗毕,先关雾化开关,再关电源开关,否则电子管易损坏。

9.整理用物,将水槽内的水放掉,擦干。

【常见错误和对策】

患儿刺激性咳嗽

对策:根据患儿耐受能力调整雾量。

【注意事项】

1.使用前,先检查机器各部有无松动、脱落等异常情况。机器和雾化罐编号要一致,不要配错,并注意仪器的保养。

2.水槽底部的透明膜薄而质脆易破碎,应轻按,不能用力过猛。

3.水槽和雾化罐中切忌加温水或热水。

4.如发现雾化罐内液体过少,影响正常雾化时,应继续增加药液量,但不必关机。

5.每次使用完毕,将雾化罐及管道、口罩冲洗后浸泡在消毒液中15~20分钟,消毒后冲洗干净,晾干备用。

观察指纹

【解剖部位】

指纹是指虎口直到食指内侧的桡侧浅静脉,分为风、气、命三关,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图11-1)。

 


图11-1 婴幼儿指纹三关

【适用对象】

3岁以内小儿。看指纹是对3岁以内小儿代替脉诊的一种辅助诊法,用来辨别婴幼儿疾病的病因、性质、轻重、以及估计预后等。

【操作方法】

在自然光线下,家长抱着小儿,医者用右手扶握住小儿一只手及该手食指,用左手拇指轻轻从小儿食指的命关推向风关,使指纹显露。并根据指纹的浮沉、色泽、部位,来辨别其临床意义(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注意事项】

1. 观察时应将小儿抱向光亮处,以便于观察指纹的变化。

2. 医者扶握小儿手指不能太用力,以免妨碍手指血运情况,影响观察结果。

3. 必须了解小儿平时指纹情况,防止有些小儿由于个体的特异情况,而影响辨证结果。(一般正常小儿的指纹应该是淡紫隐隐不显于风关之上。)

刺四缝

【应用解剖】

四缝穴在两手食、中、无名、小指4指掌面第一指间关节横纹的中央。

【适用对象】

1.5岁以下小儿,特别是婴幼儿。

2.疳积、厌食患儿。

3.咳嗽、百日咳、哮喘患儿。

【操作步骤】

1.准备:粗细不同的针具、75%酒精棉球、消毒棉签。

2.用流水洗净患儿穿刺侧手掌,并晾干。

3.根据不同年龄选用粗细不同的针具,年龄愈小针具应愈细 (婴幼儿常以细毫针刺之)。

4.患儿家长将患儿手腕固定,医者用左手持住患儿四指,将四缝穴消毒后,右手持针具对准穴位,自食指向小指逐穴浅刺,即迅速退出。

5.针尖退出后,可见黄白色透明粘液从针孔溢出,未见溢出者可在四缝穴上下轻轻挤压,然后用消毒干棉签擦去粘液。

【常见错误及对策】

针刺后针孔溢血。

对策:注意避开四缝穴处小静脉,以防出血。

【注意事项】

1.刺四缝每周1 ~ 2次,病重者可隔日刺1次,待病情好转后减为每周1次,10天1次或15天1次,最多不超过10余次。

2.刺四缝穴后24小时内,两手避免接触污物,避免感染。

3.治疗期间,病儿饮食不宜太甜或太咸,以免影响疗效。

发热的推拿疗法

【适应症、禁忌症】

 主要用于小儿外感发热、肺胃实热及阴虚发热。因颅内感染而致的高热不宜推拿,应及时诊治。

【基本推拿处方、加减运用】

 基本处方:揉内劳宫、打马过天河、推六腑、揉大椎、推天柱。

  外感发热加:推坎宫、揉太阳、拿风池。

  肺胃实热加:揉板门、清胃经、清肺经。

  阴虚发热加:补肺经、补脾经、推涌泉。

【基本手法】

揉内劳宫:患儿仰卧位。推拿

者一手托住患儿手使其掌心向上。以

另一手拇指指端着力,揉患儿手心处

内劳宫穴300次。(图37-1)

(图37-1)

2.打马过天河:患儿仰卧位。

推拿者以一手拉住患儿,使前臂伸直。

另一手用食指、中指沾水,自前臂正

中腕横纹处,一起一落弹打,直至肘

横纹(曲泽穴),同时一面用口吹气

随之。(图37-2) (图37-2)  

 

3.推六腑:患儿俯卧位。推拿者

一手握患儿前臂使其上举,另一手用

拇指沿前臂尺侧自肘推向腕200次。

(图37-3)

(图37-3)  

 

4.揉大椎:患儿俯卧位。推拿者以

拇指指端着力,揉颈后高骨下(大椎穴)

100次。(图37-4)

(图37-4)

5.推天柱:患儿坐位。推拿者以食

指、中指指面着力,自患儿颈后发际向下

直推至大椎穴200次。(图37-5)

(图37-5)

  

6.推坎宫:患儿仰卧位。推拿者以

拇指桡侧缘着力,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分

推约50次。(图37-6)

  

(图37-6)

7.揉太阳:患儿坐位或仰卧位。推拿

者用中指指端揉眉后凹陷处太阳穴约50次。

(图37-7)

 (图37-7)

8.拿风池:患儿坐位,头略向前俯。

推拿者用拇指与和食、中指捏住患儿风池

穴,作节律性提捏约20次。(图37-8)

   

(图37-8)

9.揉板门:患儿坐位或仰卧位。推拿

者一手拿住患儿手,使其掌心向上,另一

手以拇指指端着力,揉患儿大鱼际处200次。

(图37-9)

  (图37-9)

10.清胃经:患儿坐位或仰卧位。推拿者

一手使患儿掌心向上,另一手以拇指螺纹面

着力,自小儿拇指第一指节直推向指根300次。

(图37-10)

(图37-10)

11.清肺经:患儿坐位或仰卧位。推拿

者一手使患儿掌心向上,另一手以拇指桡侧

面着力,自小儿无名指指面向指根方向直推

300次。(图37-11) (图37-11)

12.补肺经:患儿坐位或仰卧位。推拿者一手使患儿掌心向上,另一手以拇指桡侧面着力,在小儿无名指末节螺纹面上作顺时针旋转推动约100次。通常以旋推为补、直推为清。

13.补脾经:患儿仰卧位。推拿者将患

儿掌心向上,并将患儿拇指屈曲,用拇指桡

侧面着力,循患儿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

直推约300次。(图37-12)

(图37-12)

14.推涌泉:患儿仰卧位。推拿者一手

托住患儿足根,另一手以拇指桡侧面着力,

在足掌心前正中凹陷处向足趾推50次。

(图37-13)

(图37-13)

泄泻的推拿疗法

【适应症】

各型小儿腹泻

【基本处方、加减运用】

基本处方:摩腹、揉脐、揉尾、推上七节骨、补脾经、捏脊。

伤食泻加:揉板门,清大肠。逆运内八卦,点揉天突。

风寒泻加:推三关、揉外劳宫、补大肠,

湿热泻加:清大肠、清小肠、

脾虚泻加:推三关、补大肠,重按肺俞、脾俞、胃俞、大肠俞。

【基本手法】

1.摩腹:患儿仰卧位。推拿者以手

掌面或食、中、无名指指面附着于患儿腹

部,并作逆时针环行移动摩擦3 ~ 5分钟。

(图39-1)  (图39-1)

  

2.揉脐:患儿仰卧位。推拿者以中指

指端或掌根着力,逆时针揉患儿脐部3 ~ 5

分钟,约300 ~ 500次。(图39-2)

(图39-2)

3.揉龟尾:患儿俯卧位。推拿者以拇

指端或中指端着力,揉患儿尾椎骨端约300

次。(图39-3)

   (图39-3)

4.推上七节骨:患儿俯卧位。推拿者

以拇指桡侧面着力,从患儿尾椎骨端向第

二腰椎作直线推动约300次。(图39-4)

 

  (图39-4)

 

  

5.补脾经:患儿仰卧位。推拿者将患

儿掌心向上,并将患儿拇指屈曲,用拇指

桡侧面着力,循患儿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

方向直推约300次。(图39-5)

   (图39-5)

6.捏脊:患儿俯卧位。推拿者用拇指

顶住皮肤,食、中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提

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从患儿尾椎骨

端开始,捏至第一胸椎为止,反复提捏3 ~5

遍,并在后两次捏至脾俞、胃俞穴时用力向

上提拉1次。。www.med126.com/zhuyuan/(图39-6)(图3www.med126.com/jianyan/9-6)   

  

7.推三关:患儿仰卧,展平小臂。推

拿者以一手拇指桡侧或食、中指指面从前臂

桡侧,自腕直线推向肘100~300次。

(图39-7)

(图39-7)

 8.揉外劳宫:患儿仰卧位。推拿者一

手握住患儿手,使其掌心向下,以一手拇指

或中指指端着力,揉患儿手背正对手心处约

300次。(图39-8)

 (图39-8)  

  

 

9.补大肠:患儿仰卧位。推拿者一手

拿住患儿手掌并使其侧掌,另一手以拇指桡

侧着力,从患儿食指尖向食指桡侧直线推至

食指根部100次。(图39-9)

(图39-9)

10.清大肠:患儿仰卧位。推拿者一手

拿住患儿手掌并使其侧掌,另一手以拇指桡

侧着力,从患儿食指根部沿食指桡侧直线推

至食指尖100次。(图39-10)

 (图39-10)  

  

11.清小肠:患儿坐位或仰卧位。推拿

者一手使患儿掌心朝上,另一手手以拇指桡

侧着力,从患儿小指根处沿小指尺侧缘直线

推至小指尖100次。通常以向上推为补、向

下推为清。(图39-11)

(图39-11)  

12.揉板门:患儿坐位或仰卧位。推拿

者一手拿住患儿手,使其掌心向上,另一手

以拇指指端着力,揉患儿大鱼际处200次。

(图39-12)

中医(辅助)诊疗系统,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简介:中医(辅助)诊疗系统,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所列疾病、证候、治法而研制成的中医诊断治疗软件。该软件在2002年正式推出后,得到了许多用户的好评,软件的功能不断完善,现已免费升级为6.0版。该系统为一对内、妇、儿等科全病域进行中医辅助诊疗的大系统,病、证、症结合,理、法、方、药俱备,所提供的诊断、治疗方案准确性高,内容规范。系统内编制有病状1000种,疾病病种460种,辨证要素60项,常见证170个,标准证候模式1500个,演绎证候模式5000余个,常用方剂670首(验方在外),常用中药720种(含中成药)。对疾病、证候的诊断和治疗处理完全由电脑自动完成,并有多种方案可供选用

内容包括:一般资料、病状输入、病情提示、专科专病、方案列表、诊疗方案

诊断治疗:诊断依据、治疗方案、复诊、打印处方

病案管理:保存病案、翻阅档案、档案备份、查号次、查个人、查新药

特点:为医生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辅助诊疗工具,既提高了诊疗的准确性,加快了医生诊病的速度,同时又大大减轻了医生的脑力和体力劳动强度。普通医生有了此诊疗系统,如果操作使用得当,可以达到名老中医教授的水平。因此该系统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