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理论教学 > 专科诊疗 > 传染科疾病 > 正文: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治疗方法 医学论坛 评论

概述:

病毒性肝炎(传染科)是由肝炎病毒所致的全身性传染病,主要累及肝脏。其临床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乏力、上腹部饱胀不适、肝区疼痛,肝肿大、压痛及肝功能损害等,部分病例出现黄疸。病程一般2-4个月,大多数能顺利恢复,少数病程迁延转为慢性,极少数呈重症经过。临床可分:一、急性肝炎;二、慢性肝炎;三、重症肝炎;四、瘀胆型肝炎;五、肝炎肝硬化。从病原学上把病毒性肝炎分成五型,即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分别简称为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其中甲肝和戊肝是通过消化道传染的,一般都能治愈,很少转为慢性。而乙肝、丙肝和丁肝预后较差,一部分病人可转为慢性肝炎,并有可能逐渐演变成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

症状表现:

一、急性病毒性肝炎

1.近期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茶色尿、腹胀、肝区痛等症状。

2.皮肤巩膜可有黄染,肝肿大,有压痛。

二、慢性病毒性肝炎

根据病情可分轻、中、重度。

1.肝炎病程超过半年,目前有轻的或明显的食欲不振、恶心、乏力、腹胀。

2.可有不同程度的黄疸、肝肿大、或伴脾肿大、蜘蛛痣、肝掌。

三、重型病毒性肝炎

(一)急性重型(急性肝坏死) 急性病毒性肝炎起病后10天以内黄疸进行性加深,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如行为反常、嗜睡、烦躁不安或昏迷。高度乏力、明显的恶心、呕吐,肝脏缩小,出现腹胀及皮肤瘀点瘀斑。

(二)亚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肝坏死) 急性病毒性肝炎起病在10天以上,黄疸迅速加深,伴嗜睡、烦躁不安和昏迷,高度乏力,明显的恶心、呕吐、肝脏缩小,出现腹水及皮肤瘀点瘀斑。

(三)慢性重型肝炎 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基础上,近期内症状迅速加重,深度黄疸、厌食、呕吐、伴高度乏力、嗜睡或烦躁、昏迷、出血倾向,蜘蛛痣、肝掌、腹水、下肢浮肿等。

(四)淤胆型病毒性肝炎 乏力、食欲差等自觉症状轻,常有明显肝肿大,皮肤搔痒,大便变白等。

(五)肝炎肝硬变 1.代偿期:一般状况较好,或仅有轻度乏力、纳差、腹胀等,肝、脾轻至中度肿大。

2.失代偿期:(1)全身症状:消瘦、疲乏、面色晦暗,尿少或下肢浮肿;

(2)消化道症状:纳差、腹胀、恶心、呕吐、腹泻腹痛

(3)出血倾向及贫血:鼻出血、齿龈出血,紫癜和胃肠道出血及不同程度贫血;

(4)内分泌障碍:性功能障碍睾丸萎缩,男性乳房发育,女性月经失调。皮肤出现蜘蛛痣毛细血管扩张,肝掌及色素沉着;

(5)门脉高压;脾轻、中度肿大、脾功能亢进;侧枝回流的建立,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最常见,其次为腹壁,脐周静脉及核形成,腹水,部分病人可合并肝性胸水。

诊断依据:

1.有流行病学史如密切接触病毒性肝炎患者或近期有输血史,输血制品或不洁注射史以及既往肝炎病史等。

2.有食欲不振、恶心、厌油、乏力、腹胀、巩膜黄染,茶色尿、肝区痛、肝大或脾大体征。

3.血清ALT(丙氨酸转氨梅)活力升高,有黄疸者血 清胆红素升高。

4.血象:白细胞计数正常。

5.病原学检查 甲型:抗HAV-IgM阳性 乙型:HBsAg阳性、HBeAg阳性、抗HBc-IgM阳性(1:1nnn)或HBVDNA阳性。丙型:抗HCV阳性,HCV-RNA阳性。丁型:(1)乙型肝炎病毒标记物阳性;(2)抗HDV-IgM阳性或HDV-RNA阳性。戊型:抗HEV-IgM阳性。

鉴别诊断:本病应与中毒性肝炎、胆囊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脂肪肝、阿米巴肝病等引起的血清转氨酶或血清胆红素升高者相鉴别。淤胆型肝炎应与肝外梗阻性黄疸(如胰头癌、胆石症等)相鉴别。

治疗:

治疗原则 1.休息:急性肝炎早期应住院或就地隔离治疗休息。慢性肝炎适当休息,病情好转后应注意动静结合,避免过劳以利康复。

2.饮食:急性肝炎患者食欲不振,应进易消化维生素含量丰富的清淡食物。若厌食呕吐者可静滴葡萄糖、维生素C,慢性肝炎患者以高蛋白饮食。所有的肝炎患者禁止饮酒。

3.药物治疗:慢性肝炎:视患者具体情况,采取抗病毒、调整免疫、保护肝细胞、防止纤维化、改善肝功能、改善微循环等中西医结合治疗。

4.重症肝炎:阻断肝细胞继续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改善肝脏微循环,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如肝性脑病、脑水肿、大出血、肾功能不全、继发感染、电解质紊乱、腹水、低血糖等)等综合措施,并加强支持疗法。

用药原则 1.目前治疗肝病的药物多达100余种,但各型病毒性肝炎的药物治疗,必须遵医嘱。不要滥用。如干扰素的治疗,只适用于慢性乙型肝炎和急性或慢性丙型肝炎,它可阻断病毒的增殖,而终止肝脏炎症的发展,急性乙型肝炎或甲型肝炎不必用干扰素,以免造成药物和经济的浪费。

2.淤胆型病毒性肝炎可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预防常识:

急性肝炎患者的预后大多良好,尤其是甲型肝炎。1988年上海发生的31万余例甲型肝炎中,病死共47例,病死率为0.015%。急性乙型肝炎约15%左右转变为慢性肝炎。国外报告429例急性乙型肝炎炎患者经1~5年随访,43例(10%)发展为慢性肝炎。国内报告一组1,357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经2~10年随访,发展为慢性肝炎和肝硬化者,分别为16.0及2%,约0.6%发生肝癌。丙型肝炎较多演变为慢性肝炎,文献报道丙型肝炎约有36%(26%~55%)转为慢性,戊型肝炎则约10%转为慢性肝炎。肝脏病理检查表明,丙型肝炎中约1/4左右为慢性迁延性肝炎,3/4为慢性活动性肝炎。戊型肝炎则以迁延性居多。慢性活动性肝炎的预后较慢性迁延性肝炎为差,重症肝炎的预后尤差,病死率可达60%~70%以上,幸存者也常发展为坏死后肝硬化。

慢性乙型肝炎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世界各个地区曾进行大量的血清流行病学和回顾性调查,在非洲411份肝癌病人血清HBsAg阳性检出率为64%,而对照组仅11.7%,亚洲地区报道801份肝癌病人血清中47%HBsAg呈阳性,而对照组仅8%。我国两省一市肝癌患者和对照组的HBsAg阳性率分别为49%(102/209)和12.7%(97/767)。慢性肝病发生肝癌者较对照组高10.76倍。病理学检查发现,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肝病理切片中,全部均伴有肝炎后肝硬化的改变,且多数是从慢性活动性肝炎发展而来。因此减少慢性肝炎的发生,对降低肝癌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应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的综合性预防措施,例如重点抓好水源保护、饮水消毒、食品卫生、粪便管理等对切断甲型肝炎的传播有重要意义。对乙型和丙型肝炎,重点在于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的传播,各种医疗及预防注射(包括皮肤试验、卡介苗接种等)应实行一人一针一管,对带血清的污染物应严格消毒处理。透析病房应加强卫生管理。血液制品应予严格检测,如HBV标志阳性者,不得出售和使用。对与急性起病的甲型肝炎病人接触的易感人群,应用人血丙种球蛋白,有相当保护作用,注射时间越早越好(一般应在接触后7天内注射)。剂量为0.02~0.05ml/kg,肌注。甲型肝炎疫苗(甲肝疫苗)已在不少国家研制成功,并取得了一定效果。1986年Provost等应用甲肝减毒活疫苗对11名志愿者接种,结果10名出现甲型肝炎抗体(甲肝抗体)。我国浙江省医学科学院等应用甲肝减毒活疫苗于12名易感者,结果12人均产生甲肝抗体,近期使用后,取得了预防甲型肝炎较好的效果。乙型肝炎血源疫苗系由纯化HBsAg制成,制品内要求不含Dane颗粒,检不出HBcAg、HBeAg和DNA多聚酶以及其他各种病毒,我国已正式生产。国产乙肝疫苗应用于成年人278例、学龄前儿童1183例及新生儿318例,接种后抗-HBs(乙肝表面抗体)阳转率分别为96%(267/278)、96.6%(1143/1183)及96.2%(306/318),该疫苗对幼儿免疫后保护率在接种后12个月为76.7%、24个月为100%、36个月为86.4%。乙肝疫苗与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应用对婴儿的保护率可提高至95%以上。乙肝疫苗使用方法:新生儿出生当天、生后1个月与6个月各肌注10~30μg。成人剂量为第一次20~30μg,以后1、3、6月各肌注20~30μg,首次注射1年后加强接种1次,剂量为20~30μg。HBIg用法为新生儿出生2~12小时内肌注高滴度(>1∶100,000)HBIg1ml,以后在3个月和6个月时各注射1次,剂量同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2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2017320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