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手术基本操作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医学全在线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8/16 12:05:21  文章录入:凌林  责任编辑:凌云

【学习目的和要求】

1.强化正确使用常用手术器械的方法。

2.掌握组织切开、分离、止血、结扎、缝合等手术基本操作方法。

3.了解选择皮肤切口的基本原则。

【器材】

手术刀、血管钳、手术镊、缝合针和缝合线、持针钳、纱布、纱布垫、蜡块、驱血带、充气止血带、明胶海绵等。

第一节 组织切开

切开(incision)是外科手术的第一步,也是外科手术最基本的操作之一。

(一)皮肤切口选择的基本原则

手术时充分显露,是手术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手术野的充分显露,以作好适宜切口为前提。适宜切口,应符合下列要求。

1.切口应选择在病变附近,能充分显露手术野,直达手术区域,并便于必要时延长切口。医学全在线 www.med126.com

2.皮肤切开时应尽量与该部位的血管和神经路径相平行,组织损伤少,避免损伤重要的血管和神经。

3.愈合后不影响生理功能 ①避开负重部位,如手的掌面、足底部和肩部等,以防负重时引起瘢痕疼痛。②颜面及颈部切口须考虑与皮纹是否一致,以减少愈合后的瘢痕。③避免纵形切口超过关节,遇关节手术可作横切口或S形切口,以免瘢痕挛缩而影响关节活动。

4.切开操作简单,经过的组织层次少,缝合切口所需时间短。

(二)皮肤切开注意事项

1.切口大小应以方便手术操作为原则。切口过大造成不必要的组织损伤;切口过小会影响手术操作,延长手术时间,故在术前应作好手术切口的设计。

2.切开时用力要适当,手术刀刃须与皮肤垂直,以防斜切,以免缝合时不易完全对合。

3.切开力求一次完成,避免中途起刀再切,特别是在同一平画上多次切开,可造成切缘不整齐和过多损伤组织。电刀切割时,不可在一点上烧灼过久,以免灼伤皮缘。

4.应技解剖学层次逐层切开,并保持切口从外到内大小一致。

[NextPage]

 

(三)皮肤及软组织切开

皮肤切开时,手术者右手执刀,左手拇指和示指分开,固定并绷紧切口上端两侧的皮肤(较大的切口,由手术者与助手分别用左手压在切口两旁或切口上、下极将皮肤固定);手术刀的刀腹与皮肤垂宜,防止斜切。刀切入皮肤后以刀腹继续切开,达到预计之皮肤切口终点时又将刀渐竖起呈垂直状态而终止,这样可避免切口两端呈斜坡形状。切开时要掌握用刀力量,力求一次切开全层皮肤,使切口呈线状,切口边缘平滑。皮下组织可与皮肤同时切开。若皮下组织切开长度较皮肤切口为短,则可用剪刀剪开。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后,随即用手术巾保护切口周围皮肤,以减少在手术操作时,器械和手同皮肤的接触机会,从而避免带入细菌(6-1)。皮肤及皮下组织切开后,按解剖学层次依次切开,注意防止损伤主要神经、血管及深部组织器官,如切开腹膜时要防止损伤腹腔内脏器。切开腹膜时应采取妥善保护措施以防损伤内脏和大网膜(6-2)

6-1 正确的皮肤切开法

如果用高频电刀作皮肤及软组织切开,要先用手术刀切开皮肤3mm深,擦去血液,再改用电刀切割,这样不会损伤皮缘。对直径<2mm的小血管可直接切割,不需要用电凝止血;>2mm的小血管,可先在预定要切剖的两边组织电凝后再切断。用电刀切割时,输出强度均不能过大,以尽量减轻组织损伤。

6-2 腹膜的切开

(四)管腔切开

作胃、肠、胆管和输尿管等管腔切开时,因管腔内可能存在污染物或感染性液体,须用纱布保护准备切开脏器或组织部位的四周,在拟作切口的两侧各缝一牵引线并保持张力,逐层用手术刀或电刀切开,出血点用细丝线结扎或电凝止血。可边切开,边由助手用吸引器吸出腔内液体以免手术野污染(图6-3)。

6-3 正确的管腔切开法

第二节 组织分离技术

分离(dissection)是显露深部组织和切除病变组织的重要步骤。一船按照正常组织层次,沿解剖间隙进行,不仅容易操作,而且出血和损伤较少。局部有炎症或瘢痕时,分离比较困难,要特别细致地分离,注意勿伤及邻近器官。按手术需要进行分离,避免过多和不必要的分离,并力求不留残腔,以免渗血、渗液积存,甚至并发感染,影响组织愈合。常用分离方法有锐性分离和钝性分离两种,可视情况灵活使用。不论采用哪种方法,首先必须熟悉局部解剖关系。

[NextPage]

 

(一)锐性分离

锐性分离(sharp dissection)是用手术刀或剪刀在直视下作细致的切割与剪开。此法对组织损伤最小,适用于精细的解剖和分离致密组织。用刀分离时先将组织向两侧拉开使之紧张,再用刀沿组织间隙作垂直、短距离的切割(6-4)。用剪分离时先将剪尖伸入组织间隙内,不宜过深,然后张开剪柄分离组织,看清楚后再予以剪开(6-5)。分离较坚韧的组织或带较大血管的组织时,可先用两把血管钳逐步夹住要分离的组织,然后在两把血管钳间切断。

6-4 用手术刀进行锐性分离 6-5 用组织剪进行锐性分离

(二)钝性分离

钝性分离(blunt dissection)是用血管钳、手术刀柄、剥离子或手指进行(6-6)。此法对组织损伤大,但较为完全,适用于疏松结缔组织、器官间隙、正常肌肉、肿瘤包膜等部位的分离。钝性分离方法是将这些钝性器械伸入疏松的组织间隙,用适当力量轻轻地逐步推开周围组织,但切忌粗暴,防止重要组织结构的损伤和撕裂;手指分离可在非直视情况下进行,借助于手指的感觉来分离病变周围的组织。

6-6 用手指进行钝性分离

需要说明的是,近年来许多医生习惯用电刀进行分离。电刀在工作状态时可用于锐性分离,在切割时,切割面具有部分电凝止血作用,特别适用于切割血供丰富的软组织,如肌肉、胃肠道壁。电刀在非工作状态时可用于钝性分离,必要时还可用电凝止血。上述功能合理交替使用,使手术野无渗血而且清晰可辨,缩短了手术时间。

[NextPage]

 

第三节 局部止血法

手术过程中的组织切开、分离等都会引起出血。及时完善的止血(hemostasis),既能减少失血量,保持手术野清晰,还可避免术后出血与继发感染,是一项最重要的基本操作。外科医生控制出血的能力是衡量其技术熟练与否的标准之一。

(一)压迫止血法

手术中有较广泛的毛细血管出血或渗血时,可用纱布或40~50℃的湿盐水纱布压迫止血。加压需有足够的时间,一般需2~5分钟,垂直移去纱布,必要时重复2~3次。较大血管出血,一时又无法显露出血血管时,也可用纱布暂时压迫止血,然后在辨明出血的血管后,再采用其他方法止血,以免造成失血过多。

下列几种方法也属于压迫止血法的范畴。

1.热盐水纱布填塞 当术中有大量出血而且病人又处于危急状态,用其他止血方法不能止血时,可用热盐水纱布条或纱布垫填塞压迫止血,根据情况可在术后48小时,最迟不超过7天,一次或分次将填塞纱布条或纱布垫缓缓取出,注意取出过早可再度出血;过晚又易并发感染。

2.止血带止血法 止血带有充气止血带和橡皮驱血带二种,充气止血带是由气囊、压力表和袖带组成。止血带止血常用于矫形外科的四肢手术,特别是手、前臂或足部手术,术中无出血,使手术野清晰。以手部手术为例,可先在上臂中、下1/3处置一充气止血带,带下应用平整纱布垫好,待切口线设计好后,将手与前臂用纱布作简单的包裹,然后用橡皮驱血带自手指缠绕到肘关节以上,将充气止血带打气至气压显示33.3~40kPa(下肢打气至气压显示53.3~80kPa)。用敷料钳夹闭橡皮管,使其继续维持压力。再将橡皮驱血带松开拆除,即可进行手术。记录止血带充气的时间。一次充气持续时间以不超过1~1.5小时为宜。如需继续使用,可排气数分钟,使手部血循环恢复以后,再重新按上述步骤充气。如无充气止血带,可在橡皮驱血带缠绕驱血以后,将其余部分缠于前臂或肘上,用纱布条将其扎紧即可,但这种做法有一定的盲目性,对橡皮驱血带的压力大小不易掌握,时间过长可造成神经压迫损伤,须特别注意。利用止血带的原理,亦可在其他手术中临时制止大出血或预防大出血,可用手指或血管阻断带(或无损伤血管钳)阻断主要的供血血管,如肝切除时常温下第一肝门阻断术(Pringle手法)(6-7)

6-7 用手指法阻断第一肝门血管

(二)结扎止血法

结扎止血法是指用血管钳钳夹出血部位的血管,然后予以结扎或缝扎(6-8)。此法在手术中最为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止血方法。缝扎主要是为了避免结扎线脱落,或因为单纯结扎有困难,常用“8”字缝合或贯穿缝合的方法(见缝合节)。出血时必须看清出血的血管,然后进行钳夹。难以显露出血血管时,可用纱布暂时压迫后再用血管钳钳夹,尽可能一次夹住,不宜钳夹血管以外过多组织,更不能盲目乱夹。较稳妥的方法是在切断血管之前预先结扎血管,然后再切断。例如,在处理大、中血管时,可先游离一小段,再用两把血管钳夹住拟切断血管的两端,然后在两把血管钳之间切断,血管两断端分别结扎(6-9);在处理重要部位的血管时,也可以在游离血管后,用血管钳或直角钳绕血管后壁两次带线结扎拟切断血管的两端,再从两结扎线之间剪断血管(6-10)

6-8 单纯结扎止血法 贯穿缝合结扎止血法

6-9 血管钳夹、切断、结扎 6-10 血管带线结扎、钳夹、切断

(三)止血剂局部止血法

止血剂局部止血法是指用局部止血剂覆盖一般方法难以止血的创面,如肝脏、骨质等的渗血,起到局部止血的作用。常用促凝物质如明胶海绵、纤维蛋白泡沫体、氧化纤维素、胶原丝等均为局部止血剂的基本成分。其作用原理是为促进血液凝固和提供凝血块支架。这些物质能逐渐分解吸收,损伤的血管还可能恢复通畅。但使用时这些促凝剂容易吸附渗血或被渗血推离伤口。为此,要用干纱布压迫数分钟或缝合固定,使之贴附于伤口组织而起止血作用。骨髓腔出血,可用骨蜡封闭出血处止血。手术部位注射肾上腺素,可促使血管收缩,减少切开后的出血。但此法可增加伤口感染机会,有时也会影响心脏功能。3%双氧水注入渗血创面,再用干纱布压迫,因局部氧化生热产生泡沫,可有促使局部血液凝固的作用。

(四)电凝止血法

电凝止血法是指高频电流可以凝结小血管而止血,实际上是电热作用使血流凝结,这种方法可以使小块组织炭化。常用于浅表部位较广泛的小出血点,有时亦可用于深部止血。其优点是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伤口内线结。但病人有凝血功能障碍时止血效果差。有伤口污染者用电凝易发生感染,故不宜采用此法。在大面积瘢痕切除时,如能熟练地掌握这一方法,往往可取得较好的效果。电凝止血时,血管钳应准确地夹住出血点或血管口处,也可用单极或双极电凝镊直接夹住出血点,然后通电止血。注意使用前需检查电灼器有无故障,检查室内有无开放的乙醚或其他易燃的化学物质;使用时应用吸引器吸去电灼部位的血液或用干纱布将手术野拭干;电灼器或导电的血管钳、镊子不可接触其他组织;随时刮除导电物前端的血痂。

[NextPage]

 

第四节 缝合

缝合(suture)的目的是使切开或离断的组织创缘相互对合,消灭死腔,促进伤口早期愈合。另外,缝合还可以起到止血、重建器官结构或整形的作用。吻合和钉合也属于缝合的范畴,前者是指将空腔脏器或管道结构作对合性缝合,维持其连续性;后者则指不用缝线而是借助于特殊器械即钉合器来完成缝合或吻合的操作方法,同样可恢复器官组织结构的连续性。尽管钉合器的使用简化了手术操作,节省了手术时间,钉合后的伤口对合整齐,组织反应轻微,但是人体复杂的解剖关系不允许每个手术部位都使用钉合器;钉合器发生故障时,钉合不全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这就使得钉合器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临床手术过程中较常用的仍是手工缝合,可见手工缝合是外科必要的基本功之一。医 学 全 在线www.med126.com

临床上使用的缝合方法有多种,但根据缝合后切口两侧的对合状态可将基本缝合方法分为单纯对合缝合、内翻缝合和外翻缝合,其中每一类又根据缝线是否具有连续性而分为连续和间断缝合二种形式。使创缘两侧组织直接平行对合的缝合方法称为单纯对合缝合;使创缘两侧部分组织呈内翻状态以保持伤口表面光滑的缝合方法称为内翻缝合;而外翻缝合则是使创缘两侧部分组织呈外翻状态,被缝合或吻合的管腔结构内衬面保持光滑。连续缝合是指用一根缝线缝合整个伤口,在缝合起针和末针各打一结。此法的优点是缝合操作省时,节省缝线,创缘对合严密,止血彻底。缺点是缝线的处折断可使整个切口全部裂开,用于皮肤切口缝合后不能作间断拆线;用于管道结构吻合时可能引起吻合口狭窄,一船不提倡采用或仅用于张力较小的不需拆线或一次性拆线的伤口缝合。间断缝合是指每缝针打一个结,以多个独立的线结完成伤口的缝合。此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易于掌握,伤口缝合牢固可靠,切口的张力由每个独立的结扣分担,一针拆开后,不影响整个切口。缺点是操作费时,所用缝线较多。

(一)缝合的基本要领

不管是进行哪种缝合,术者都需要完成穿线(现已有缝针常线,无需穿线)、持针、进针、出针和打结等基本步骤。术者接过夹针的持针器后,左手持镊固定或提取需缝合组织,右手握持针器将线尾顺势递给打结的助手以便其捏住线尾,针尖对准进针点借助术者自身腕部和前臂的外旋力量于原位旋转持针器,顺着缝针的弧度将缝针随之刺入组织内,经组织的深面达对侧相应点穿出缝针的头端部分,用镊子固定于原位,然后,用持针器钳夹针体,顺针的弧度完全拔出缝针和带出缝线,第一助手打结,第二助手剪线。

(二)常用缝合方法

1.单纯对合缝合

(1)单纯间断缝合(simple interrupted suture):是最常用、最基本的缝合方法,常用于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腱膜和内脏器官等多种组织的缝合(6-11)

(2)单纯连续缝合法(simple continuous suture):可用于张力较小的胸膜或腹膜的关闭缝合(6-12)

(3)连续锁边缝合(lock stitch):亦称毯边缝合,常用于胃肠道后壁全层缝合或整张游离植皮的边缘固定,现很少使用(6-13)

(4)“8”字缝合(figure of eight suture):由两个相连的间断缝合组成,缝扎牢靠,不易滑脱(6-14)。常用于肌腱、韧带的缝合或较大血管的止血缝扎。

(5)皮内缝合(endothelial suture):分为皮内间断缝合(6-15)和皮内连续缝合(6-16)。选用细小三角针和细丝线(0号或0/2)或细的可吸收缝线。缝针与切缘平行方向交替穿过切缘两侧的真皮层,最后抽紧。此法的优点是皮肤表面不留缝线、切口瘢痕小而整齐。此法多用于外露皮肤切口的缝合,如颜面部、颈部手术切口。

6-11 单纯间断缝合 6-12 单纯连续缝合 6-13 连续锁边缝合

6-14 8字缝合

6-15 皮内间断缝合 6-16 皮内连续缝合

(6)减张缝合(retension suture):可减少切口的张力,常用于较大张力切口的加固缝合。如张力较大的腹部切口依常规方法缝合术后可能发生切口裂开,此时可在常规缝闭腹壁各层组织的同时,每间隔2~3针加缝一针减张缝合,针距3cm左右。其方法是采用粗丝线或不锈钢丝线,于切口一侧距切缘2cm处皮肤进针,达腹直肌后鞘与腹膜之间出针,再从切口对侧的腹直肌后鞘与腹膜之间进针,穿过除腹膜外的腹壁各层达切口对侧皮肤的对应点出针。为避免缝线割裂皮肤,在结扎前缝线需套上一段橡皮管或硅胶管以做枕垫,减少缝线对皮肤的压强(6-17)

[NextPage]

 

(7)贯穿缝扎(suture ligation):此法多用于钳夹的组织较多,单纯结扎困难或线结滑脱导致严重并发症的组织的结扎,如脾蒂的缝合结扎等。缝合要点是术者将钳夹组织的血管钳平放,从血管钳深面的组织穿过缝针,依次绕进针点两侧的钳夹组织后收紧结扎(6-18)

6-17 减张缝合 6-18 贯穿缝扎(6字缝合)

2.内翻缝合法 常用于胃肠道和膀胱的缝合或吻合。其优点是缝合后切缘两侧呈内翻状态,浆膜层紧密对合,有利于伤口粘连愈合;愈合后伤口表面光滑又减少了伤口与其邻近组织器官的粘连;内翻缝合防止了因粘膜外翻所致的伤口不愈或胃肠液、尿液外漏。但是,内翻过度有可能引起内腔狭窄。

(1)单纯间断全层内翻缝合(simple interrupted varus suture):一侧粘膜进针和浆膜出针,对侧浆膜进针和粘膜出针,线结打在腔内同时形成内翻(6-19)。常用于胃肠道的吻合。

(2)单纯连续全层内翻缝合(simple continuous varus suture):可用于胃肠道的吻合,其进出针的方法同单纯间断内翻缝合,只是一根缝线完成吻合口前后壁的缝合。现已很少使用,因缝合不当可引起吻合口狭窄。

(3)连续全层平行褥式内翻缝合(Connell):适用于胃肠道前壁全层的吻合。其方法是开始第一针作肠壁全层单纯对台缝合即从一侧浆膜进针通过全层,对侧粘膜进针浆膜出针,打结之后,距线结0.3~0.4cm的一侧浆膜进针穿过肠壁全层,再从同侧肠壁粘膜进针,浆膜出针引出缝线;缝针达对侧肠壁,同法进针和出针,收紧缝线使切缘内翻。如此连续缝合整个前壁后打结。同侧进、出针点距切缘0.2cm,进、出针点连线应与切缘平行,(6-20)

6-19 单纯间断全层内翻缝合

6-20 连续全层水平褥式内翻缝合(Connell)

(4)间断垂直褥式内翻缝合(Lembert):为胃肠道手术最常用的浆肌层内翻缝合法,可在胃肠道全层吻合后加固吻合口、减少张力。其特点是缝线穿行方向与切缘垂直,缝线不穿透肠壁粘膜层。具体缝合方法是于距一侧切缘0.4~0.5cm处浆膜进针,缝针经浆肌层与粘膜层之间自同侧浆膜距切缘0.2cm处引出,跨吻合口于对侧距切缘0.2cm处浆膜进针,经浆肌层与粘膜层之间自距切缘0.4~0.5cm处浆膜引出,打结后,吻合口肠壁自然内翻包埋(6-21)远进近出,近进远出,打结

(5)间断水平褥式内翻缝合(Halsted):又叫双间断内翻组合“U”字法。可用于胃肠道吻合口前壁浆肌层的吻合。进出针类似于Connell缝合,缝针仅穿过浆肌层而不是全层,缝线穿行于浆肌层与粘膜层之间(6-22)

6-21 间断垂直褥式内翻缝合(Lembert)

6-22 间断水平褥式内翻缝合(Halsted)

(6)连续水平褥式浆肌层内翻缝合(Cushing):可用于胃肠道前后壁浆肌层的吻合,缝合方法类似于Connell缝合,只是缝合的层次有所不同。这种方法缝针仅穿过浆肌层而不是全层,缝线穿行于浆肌层与粘膜层之间(6-23)

(7)外荷包缝合(external purse-string suture):是小范围的内翻缝合,以欲包埋处为圆心于浆肌层环形连续缝合一周,结扎后中心内翻包理,表面光滑,利于愈合,减少粘连(6-24)。常用于阑尾残端的包埋、胃肠道小伤口和穿刺针眼的缝闭、空腔脏器造瘘管的固定等。

(8)半荷包缝合:适用于十二指肠残端上下角部或胃残端小弯侧角部的包埋加固(6-25)

6-23 连续水平褥式浆肌层内翻缝合(Cushing)

6-24 外荷包缝合 6-25 半荷包缝合

(9)“U”字叠瓦褥式缝合:适用于实质脏器的断面如肝、胰腺断面或脾的缝合,从创缘一侧包膜进针,穿脏器实质达对侧包膜出针;再从出针同侧包膜进针,穿脏器实质达对侧包膜出针,缝线两端在创缘的一侧打结。缝下一针时,进针点应在上一针结扎的范围以内,使相邻的两针重叠,通过结扎后组织之间的挤压创缘的管道结构,达到止血或防止液体漏出(6-26)。如果实质脏器较厚,一针难以穿过,则可在实质脏器的创缘中间出针,再从出针处进针达对侧包膜,缝合结扎后两侧创缘呈内翻状态。

6-26 U字缝合

3.外翻缝合法 常用于血管的吻合和较松弛皮肤的吻合。血管吻合后吻合口两侧的血管边绕组织向外翻出,而血管内壁光滑,遗留线头少,避免血栓形成;也有人将此法应用于缝合腹膜或胸膜,可使腹、胸腔内衬更光滑,减少内脏与腹或胸壁的粘连;松弛的皮肤缝合后皮肤切缘外翻,真皮层和表皮层对合良好,利于皮肤伤口的愈合。

[NextPage]

 

(1) 单纯间断外翻缝合法 实际上是单纯间断缝合法的变形,在具体操作时,要求缝合深层组织所带入的要比浅层组织所带入的为多,类似等腰梯形。这样当缝线收紧打结后切缘即可外翻。

(2)间断垂直褥式外翻缝合(interrupted vertical mattress suture):可用于阴囊、腹股沟、腋窝、颈部等处较松弛皮肤的缝合。方法是距切缘5mm处进针,穿过表皮和真皮,经皮下组织跨切口至对侧于距切缘5mm的对称点穿出,接着再从出针测距切缘1~2mm处进针,对侧距切缘l~2mm处穿出皮肤,由4个进出针点连接的平面应与切口垂直,结扎使两侧皮缘外翻(6-27)远进远出,近进近出,打结。

(3)间断水平褥式外翻缝合(interrupted horizontal mattress suture):适用于血管破裂孔的修补、血管吻合口有渗漏处的补针加固。与连续水平褥式外翻缝合所不同的是此法每缝合一针便打一个结(6-28)

(4)连续水平褥式外翻缝合(continuous horizontal mattress suture):适用于血管吻合或腹膜、胸膜的缝闭。血管吻合的具体方法是采用无损伤血管针线在吻合口的一端作对合缝合一针打结,接着距线结2~3mm于线结同侧血管外膜进针内膜出针,对侧内膜进针,外膜出针;收紧缝线使切缘外翻。如此连续缝合整个吻合口后打结。同侧进、出针点连线应与切缘平行(6-29)同侧进,对侧出

6-27 间断垂直褥式外翻缝合 图6-28 间断水平褥式外翻缝合 图6-29 连续水平褥式外翻缝合

(三)缝合的注意事项

1.组织分层缝合、严密对合、勿留死腔,是保证伤口愈合的前提,不同的组织对合将致伤口不愈。如表皮对筋膜、空腔脏器的粘膜对浆膜、伤口深面积液等都是招致伤口延迟愈合甚或伤口感染的主要原因。

2.根据不同的组织器官类型,选择适当的缝针、缝线和缝合方法。皮肤伤口的缝合宜选用三角针,软组织的缝合一般选用圆针。粗丝线可耐受较大的张力和避免脆性组织的割裂,细丝线可减少组织反应,可吸收缝线在伤口愈合后被机体组织吸收而不留异物,无损伤针线用于血管吻合可避免在血管内壁形成血肿。内翻缝合一般用于胃肠道和膀胱的缝合,既避免了粘膜外露所致的伤口不愈或瘘的形成,又可使伤口表面平滑,粘连较少。

3.针距边距应均匀一致、整齐美观,过密和过稀均不利于伤口愈合。 医 学 全在线www.med126.com

4.缝合线的结扎松紧度取决于缝合的对象,如血管缝扎的打结应稍紧一些,而皮肤切口的缝合结扎应以切口两侧边缘靠拢对合为准,缝线结扎张力过大时,即结扎太紧易致切口疼痛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肿胀,缺血坏死,切口感染化脓,愈合后遗留明显的缝线瘢痕;结扎过松则不利于切缘间产生纤维性粘连,影响切口愈合,甚至遗留间隙或死腔而形成积液,导致伤口感染或延迟愈合。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