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全在线
卫生部直属 | 浙江 | 河南 | 广东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上海 | 江苏 | 山东 | 山西 | 湖南 | 安徽 | 江西 | 福建 | 湖北 | 广西
贵州 | 云南 | 四川 | 陕西 | 重庆 | 甘肃 | 宁夏 | 青海 | 新疆 | 新疆兵团 | 辽宁 | 吉林 | 海南 | 西藏 | 黑龙江 | 内蒙古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国家医学考试中心 > 山东卫生厅 > 枣庄 > 正文:枣庄医学网:关于印发《枣庄市2010年科技教育工作要点》的通知
    

关于印发《枣庄市2010年科技教育工作要点》的通知

枣庄医学网:有关印发《枣庄市2010年科技教育工作要点》的公告:关于印发《枣庄市卫生局2010年科技教育工作要点》的通知各区(市)、枣庄高新区卫生局,枣庄矿业集团公司卫生生活中心,局直有关单位: 现将《枣庄市卫生局2010年科技教育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枣庄市卫生局 二○一○年三月十二日主题词:卫生 科技教育 要点 通知 抄 报:省卫生厅 枣庄市卫生局办公室 2010年3月12日印发枣庄市卫生局2010年科技教育工作要

关于印发《枣庄市卫生局

2010年科技教育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区(市)、枣庄高新区卫生局,枣庄矿业集团公司卫生生活中心,局直有关单位:

现将《枣庄市卫生局2010年科技教育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枣庄市卫生局

   二○一○年三月十二日

 

主题词:卫生 科技教育  要点  通知  

抄  报:省卫生厅  

枣庄市卫生局办公室 2010年3月12日印发

枣庄市卫生局2010年科技教育工作要点

2010年,全市卫生系统科技教育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全市医改中心工作,以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培养为主线,在去年学科建设推进年活动的基础上,全面实施学科带动战略,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以推动全市整体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加快我市卫生事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与人才保障。

一、加强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一)城乡基层卫生人员岗位培训。继续组织城乡基层卫生人员岗位培训工作,将培训结果作为岗位聘任与年度考核、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开展乡镇卫生机构管理人员培训和公卫人员、乡村医生的全科医学知识转岗培训,实施乡镇卫生院医生到县医院“务实进修”计划。开展社区卫生机构主任培训和医护人员、公卫人员的全科医学知识转岗培训,重点组织社区卫生机构药学、康复、检验、B超、X线、口腔、心电图等专业人员的岗位培训。

(二)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住院医师是指本、专科毕业生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而未考取中级职称的年轻医生。按照培训大纲要求,本、专科毕业生分别在临床转科3年和4年,才具有报考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一阶段的资格。第一阶段考试合格者,本、专科毕业生定位科室工作分别满2年、3年,才具有报考第二阶段的资格。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要进一步加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力度,明确一名院领导负责,职能科室抓好落实。选派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扎实理论功底的深资老师带教,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实践强化理论基础知识,严把住院医师出科考试关(理论、实践技能),考试不合格者不得出科。通过规范化培训,丰富住院医师的多学科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夯实功底,把好培养人才基础关。

(三)继续做好乡村医生卫生保健专业普通中专学历教育工作。我市2002年之前培养的社区医学、乡村医学、康复医学、计划生育等专业乡村医生毕业生,不具备报考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为切实有效解决报考资格问题,提高考试的合格率,加快实现《山东省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规划(2003-2010年)》确定的“2010年执业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占乡村医生总数85%”的目标。根据省卫生厅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乡村医生卫生保健专业普通中专学历教育实施方案的通知》(鲁卫科教国合发[2007]14号)要求,在去年的基础上,今年继续加强我市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对我市凡不具备报考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和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全部实施卫生保健专业普通中专学历教育。

(四)加强人才培训引进和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一是抓好人才培养和引进。要注重选拔培养有发展潜力、可塑性强的年轻人,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对学科发展急需的紧缺人才,要高代价引进,达到“引进一个人才,带动一个学科,形成一个品牌”。二是借助山东大学医学院、青岛大学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等技术和平台,抓好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理论课程学习和有关专业的学历教育,严格教学管理,按照教学大纲施教,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学员完成学业和提高理论水平及学历层次。三是按照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和市人事局下达的继续医学教育计划,各学会、各单位要认真组织落实,保证质量和效果,如期完成继续医学教育计划任务。

二、全面实施学科带动战略,增强科研创新能力

(一)加强医学重点学科建设。一是科学制定学科建设规划。必须把握好学科发展方向,站在较高的起点上,着眼21世纪的带头学科,瞄准省内外尖端技术发展的前沿,高起点、高层次、高水平地确定目标;要从医院建设的全局出发,结合医院建设的总体目标及学科现有的自身条件,认真分析学科现状及工作基础、专业技术人员的科研能力、整体水平和发展潜力,制定切实可行的年度目标;创新是学科建设的生命所在、活力所在,多学科交叉是培养创新学术思想的沃土已为大家所公认,坚持多学科的结合是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势。医院学科建设要走理、工、医相结合、临床和基础相结合、中西医药相结合的路子来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并以此为“龙头”和依托,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和技术辐射作用,带动全院其他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力争在3年内形成1至2个具有省内领先水平的重点学科,推出1至2名在省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术权威。二是严格落实学科建设规划。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采取可行措施,对确定发展方向的学科实行分类管理,在人才配备、资金支持、设备配套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通过不断加大对人、财、物的投入,促进学科建设的良性发展。各区(市)卫生行政部门、枣矿集团要做好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建设的组织协调和督导,为其争取建设资金。学科所在单位每年要安排年收入1%经费用于重点学科建设。学科建设经费主要用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以及引进、推广医学高新技术等。对重点学科工作场地和关键实验仪器设备的添置也要给予重点倾斜。资金使用遵循“突出重点、保证必需、注重实效”的原则,实行专款专用,专项管理,对重点学科医疗、预防、科研必须购置的仪器、设备,在政策上、资金上全力支持、保证。三是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切忌急功近利、临渴掘井,要有长远眼光,应提前作出预测和规划。在人才培养结构上要适应人才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21世纪、面向未来”的要求,有计划、分层次地搞好学科带头人、后备学科带头人和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工作。医院应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学科带头人赴国内外学习、访问、研修、考察、讲学及参加学术会议,对于后备学科带头人和青年学术骨干,应根据各医院实际情况,在规定时间内使他们完成博士后、博士或硕士学业,或安排国内外进修学习、指定老专家指导,根据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水平,给他们压担子,使他们在实践中长知识,长才干,有利于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他们在一定的压力和较优越的条件下不断成长,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作用,使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多作贡献。

(二)建立医学名优学科及学科带头人业绩考核制度。举办学科建设管理人员培训班,提高各医疗卫生单位学科建设的管理水平。建立枣庄市医学名优学科及学科带头人档案,实行任期目标管理,管理周期为3年。由所在单位与其签订为期3年的任期目标责任书,包括任期内及每年度的科研工作、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学科建设、医德医风和医疗质量安全目标等,报市卫生局和其主管部门备案;按照枣庄市医学名优学科及学科带头人管理目标和年度计划,每年年终由其主管部门和学科所在单位进行一次考核,考核结果记入枣庄市医学名优学科及学科带头人管理档案,同时写出考核报告报市卫生局。市卫生局把医学名优学科建设列入对各区(市)卫生部门和局直单位的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凡学科建设年度目标未完成的,对其单位和主要负责人考核评优挂钩。

(三)提高医学技术水平、促进医学科技发展。要站在全省乃至更高的层面对我市的医学科研工作重新定位,逐步完善科研管理制度,改进评审、考核方法,变重数量为重质量,大力扶持医学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的科学研究,从严限制低水平重复型科研选题。举办医学科研课题设计、鉴定材料准备和医学论文写作培训班,对各医疗卫生单位业务技术骨干和科教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各医疗卫生单位正确选择医学研究方向,科学设计医学课题,规范化管理医学研究项目;以重点学科为龙头,发展具有优势的学科群体,使它们能相互交叉渗透,协作攻关,使之优势集成、重点突出,以利于集中力量去攻克防病治病中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及热点、难点问题,提高医院整体科技实力和防病治病的能力。组织有关医疗卫生单位对当前卫生发展的难点技术,确定重点攻关课题进行攻关,提高其科技含量,更好地为卫生事业发展服务。

(四)突出抓好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应用。一是根据卫生部“十年百项”和省卫生厅“五年百项”下达的项目计划,选择适宜我市的项目,分专业、分层次实施项目推广,特别是乡镇卫生院,今年要有200-300名医务人员接受项目培训学习。二是规范医学新技术引进项目的评审和管理,探索鼓励医学新技术引进、转化、应用的途径,加大与省级以上医疗卫生单位建立友好协作的力度,加快医学新技术的引进推广步伐,真正把医学科技工作重心由科研转向新技术引进、转化和应用上来。凡已通过国家或省主管部门技术成果鉴定、技术成熟、安全可靠,属于填补我市空白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中医药等先进适宜的应用新技术,均属引进、推广的范围。

三、健全学会组织,加强学会管理

学会是群众性学术团体,是政府联系医学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在推动医学科技进步,提高卫生技术人员素质,促进卫生事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健全学会组织,壮大学会队伍,加强学会管理,是学会开展工作的基础。市护理、中医、预防医学会和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按照各学会章程规定,结合学会实际情况,做好学会的换届选举工作。市医学会要做好余下的专业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继续举办“名医讲坛”,根据各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在全国范围内邀请著名医学专家来我市讲学。充分发挥学会人才荟萃的智囊团作用,紧紧围绕全市卫生中心工作,制订学会年度工作计划,要有针对性、注重实用性开展活动,加强学术交流,繁荣学术气氛,提高学术质量。要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等方式,学习、借鉴和传播新知识、新技术。加强横向联合、上挂和请教等方式,联合开展医学科研研究,提高科研成果水平。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能,彻底打破僵化、滞后的“计划管理”模式,要加快职能、角色转变,加强对重点学科设施条件、专业特色、人才梯队和管理制度的考核,加大新技术、新项目的引进、消化、吸收力度,进一步加强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特别要面向农村和城市社区,逐步建立适宜技术推广基地,重点筛选那些能够提高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技术水平的成熟适宜技术和卫生部“十年百项”计划项目,利用“千医支农”和“千医培训”的机会分批向基层单位推广,确保既“开花”又“结果”,真正将科学技术转化为服务百姓健康、推动医学事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要有计划、有重点地扶持、发展院级重点学科及特色专项技术,培养本院的名医,靠名医培养带动名科建设,以名科建设促进名院品牌的创立,逐步形成以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为龙头,市级重点学科为支持、院级重点学科为基础的良性发展格局,推动全市整体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2017320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