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论“灸误”
    

针灸拔罐:论“灸误”

作者:张庆萍 杨骏 黄学勇

--------------------------------------------------------------------------------

关键词:艾灸 禁忌 意外
    灸法,作为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具有相对安全、简便的特点,故而针灸界素有“针捷灸稳”之说。更有医家认为灸法无有禁忌,所谓“针者需师方行,艾灸凡人可施”,甚至于“不问寒热虚实悉令灸之”(《针灸问对》),导致灸法应用靡滥。然而,临床灸法使用不当,不但可出现意外情况,甚者可以致残或危及生命,由于当代文献对此论述不多,笔者爰就灸误的几种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以期引起临床针灸家的重视。
    1艾灸导致变证
    艾灸作为一种治病刺激方法,应和其他各种疗法一样,有其一定的使用范围和局限性,不经辨证,目使用,就有可能因误用灸法而致变证,古今医家对此多有论述。如医圣张仲景认为灸法以热治病,外感热病以火灸之则犯实实之忌,可致诸多变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就有7项条文涉及到太阳病灸误导致火逆等变证。诸如“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1]等等,诸多记载明示后人伤寒太阳证不宜灸法。
    再如,外科肿,古人多用灸法,然而并非所有痈肿皆宜灸治,如《神灸经纶》云“痈疖自外而入者不宜灸,……若少阳分野尤不可灸,灸之多致不救,亦有因灸而死者,盖虚甚,孤阳将绝,其脉必浮数而大且鼓,精神必短而昏,无以抵挡火气,宜其危也。”[2]《外科精要》亦云:“脑疽及颈项有疽,不可用隔蒜灸,恐引毒上行。”[3]
    古代医家还认为某些部位或腧穴是不可妄用灸法,否则也会出现变证。除了在历代针灸医籍中均列有禁灸穴外,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专写“头不多灸策”,所谓“若不察其机而多灸之,其能免夫头目旋眩、还视不明之咎乎?:不审其他而并灸之,其能免夫气血滞绝、肌肉单薄之忌乎?”[4]更有《神灸经纶》“脑为诸阳之会,颈项近咽喉,肾俞为致命之所,俱不可灼艾也”,“臂脚穴,多灸脱人真气,令人血脉枯竭,四肢削瘦无力。”[2]等等。
    另外,金元四大家朱丹溪曾指出:“因火(灸)而生热胀、发黄、腰痹、咽燥唾血者往往有之,当不知为火逆所致”。[4]今亦有因肺痨误灸致咯血的病例报道,与之情况吻合。
    例1:女,31岁,因患两肺上部浸润型结核,10天前经艾灸肺俞(双)、膏肓(双)等穴四次,突然咯血约1000ml,服黄连阿胶汤加味4剂,咯血方止。[5]
    例2:男,45岁,患两肺结核12年余,1月前以艾灸大椎、肺俞、膏肓、足三里等穴9次,突然大咯血,量多色鲜,急投大黄黄连泻心汤黄连阿胶汤加减4剂,血止。[5]
    需要指出的是,现代针灸文献中关于艾灸导致变证的记载较之于古代要少得多,这可能与现代艾灸临床使用与范围较窄、灸量较小、艾灸效果观察方法不一等多种因素有关。
    2艾灸导致晕厥
    针灸临床,以针刺导致晕厥为多,其实晕灸在临床亦有所见,清朝吴亦鼎所著《神灸经纶》一书中载:“(病人)或着火眩晕者,神气虚也,仍以冷物压灸处,其晕自苏,再停良久,以稀粥或汤与饮之,以壮其神。”[2]详细记载了晕灸产生的原因及其处理方法。今人也有晕灸的报道。
    例3:董××,女,46岁,患功能性子宫出血,腰阳关压痛(++),采用直接灸,当灸至5壮时,自诉心慌,眼发黑,四肢轻微颤抖,面色苍白,脉细弱不止。当即停灸,约半小时复原。第2日仍在原穴先注入2%普鲁卡因2ml,再采用直接灸,无不良反应。……40余日后,灸疮愈合,血未再出。[6]
    由上可见,医生在施灸时也应密切观察患者反应,以便预防晕灸的发生或对晕灸患者予以及时处理。
    3艾灸引起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由于古代对过敏反应认识不清,历代文献中未查见艾灸导致过敏的记载,本世纪首例报道见于七十年代。
    例4:一30岁女性患者,妊娠8个月,两下肢轻度浮肿,胎心音正常,臀位。每日晨晚做膝胸卧位20分钟。翌日晚,患者自用艾卷灸至阴穴20分钟,约1小时后,自觉胸、背、四肢搔痒,至翌晨眼睑、口唇、面部皆浮肿且痒,胸背腰及四肢发生风团样丘疹,搔痒。拟诊为急性荨麻疹。予中药三剂并停止艾灸后症状消失。至夜间患者又自灸至阴穴,上述症状再次发作,且较前更重,并有胸闷,呼吸困难、外阴部肿,排尿困难等症。予中药六剂后症状消失。此种症状两次发生都为艾灸所引起,且无其他可疑过敏。[6]
    此例患者艾灸以后出现呼吸困难,小便不利,显示艾灸导致过敏反应症状严重,临床应予注意。
    4艾灸致残致死
    众所周知,艾灸,尤其使用直接灸,导致皮肤灼伤、感染,形成灸疮灸疤,在古今针灸临床均十分常见,为此不少医籍对灸后护摄设专节论述,以防意外情况发生,即使如此,艾灸致残致死的情况仍有发生。
    例5:钱若水因疾灸两足,创溃出血数升,自是体貌羸瘵,手诏慰劳之。(《宋史·钱若水传第25》)。
    例6:足有灸疮痈,其医谓火毒未去,故痈不止,遇即解衣取刀割疮至骨……时旬余乃差。(《宋史·刘遇传第19》)。
    例7:宋治熙癸丑年四月,于氏患背痈暴起,当中肿起如胡,急呼疡医,犹话谈自若,医至,己如扇,大惊曰“疾势之来,不啻风雨,此非砭石所及,唯着艾乃可耳”。即命捣蒜艾,铺四傍,几于满背,迨火尽,肿定。而医者军中武士,习技粗猛,所灸处太阔,火疮遂大作,不可收敛,不三日竟亡。(《夷志坚·卷三十七》)。
    还有,汪机《医学原理》卷十一指出:“若极虚之人,孤阴将绝,脉浮数而大,精神昏短不能抵敌火气者,不可灸之,灸之即死。”
    考虑到古代能载入史书、医书的病案毕竟是少数,可以认为灸后导致上述致残致死情况实际要高得多。
    诚然,当今对灸法的应用研究较之古代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如当代不少学者提出灸法可施用于热证,外科痈疽等。鉴于灸法导致变证及意外情况绝非少见,笔者认为灸法作为中医治疗方法的一部分,应该说其应用也离不开辨证施治这一根本大法,对灸法适应证也需更进一步地研究与观察,否则就如汪机所言“若将有病者,一概而灸之,岂不误哉!”
    另外,在具体使用艾灸时,亦当如针刺时“手如握虎,如临深渊”,务必专心致志,观察病人,谨慎从事,以防其他意外情况的发生。总之,艾灸应用绝非百无禁忌,“不知宜忌,一概混施,非徒无益而反害之”,医者当有所警觉。
    参考文献
    [1]张机.《伤寒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
    [2]吴亦鼎.《神灸经纶》·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92。
    [3]汪机.《针灸问对》·上海科技出版社1959。
    [4]杨继洲.《针灸大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5]陆孝夫.浙江中医杂志1982;(11,12):517。
    [6]高忻洙,等.《针灸意外及其防治》·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4。
-----------收藏了,谢谢!!
-----------及时雨!
好!
-----------灸疗也应辨证而治。不过对于痈疽能否灸值得商讨。灸法也可清可泄,关键还是在于方法。
-----------好貼,學習了。
-----------提醒的对,谢谢,学习了
-----------提醒得及时。感谢!灸法应辩证。
-----------知行先生发此帖,我觉得功德无量!

我一直倡言:"灸非小道"。终因言简而难获知音。有此帖,则胜过痴人贫乏之语也。
-----------火候很重要。
-----------多谢,给初学者一提醒。没有包治百病的方法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