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经方医学 > 正文:《佛说佛医经》学习笔记
    

经方读书社:《佛说佛医经》学习笔记

大正藏 第 17 册 No. 0793 fo说fo医经

  No. 793
  fo说fo医经
  吴天竺沙门竺律炎共支越译
  人身中本有四病。一者地。二者水。三者火。四者风。风增气起。火增热起。水增寒起。土增力盛。本从是四病。起四百四病。土属身。水属口。火属眼。风属耳。火少寒多目冥。春正月二月三月寒多。夏四月五月六月风多。秋七月八月九月热多。冬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有风有寒。何以故。春寒多。以万物皆生。为寒出故寒多。何以故夏风多。以万物荣华阴阳合聚故风多。何以故秋热多。以万物成熟故热多。何以故冬有风有寒。以万物终亡热去故有风寒。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得卧。何以故风多故身放。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正月二月不得卧。何以故寒多故身缩。春三月有寒。不得食麦豆。宜食粳米醍醐诸热物。夏三月有风。不得食芋豆麦。宜食粳米乳。秋三月有热。不得食粳米醍醐。宜食细米麨蜜稻黍。冬三月有风寒。阳兴阴合。宜食粳米胡豆羹醍醐。有时卧风起有时灭。有时卧火起有时灭。有寒起有时灭。人得病有十因缘。一者久坐不饭。二者食无贷。三者忧愁。四者疲极。五者yin泆。六者嗔恚。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九者制上风。十者制下风。从是十因缘生病。fo言。有九因缘。命未当尽为横尽。一不应饭为饭。二为不量饭。三为不习饭。四为不出生。五为止熟。六为不持戒。七为近恶知识。八为入里不时不如法行。九为可避不避。如是九因缘。人命为横尽。不应饭为饭。谓不可意饭。亦谓不随四时食。亦为以饭复饭。是为不应饭为饭。不量饭者。谓不知节度多食过足。是为不量饭。不习饭者。谓不时食。若至他郡国。不知俗宜饭食未习。不稍稍饭。是为不习饭。不出生者。谓饭物未消复上饭。若服药吐下不尽便食来。是为不出生。止熟者。谓大便小便来时不即时行。噫吐下风来时制。是为止熟。不持戒者。谓犯五戒。现世间盗。犯他人妇女者。便入县官。或刻或死。或得棓榜压死。若饿死。或得脱外从怨家得首死。或惊怖忧愁死。是为不持戒。近恶知识者。谓他人作恶便来及人。何以故。不离恶知识故。恶人不计当坐之。是为近恶知识。入里不知时不如法行者。谓晨暮行。亦有魍魉诤斗者。若有长吏追捕而不避。若入他家舍。妄视不可视。妄听不可听。妄犯不可犯。妄念不可念。是为入不知时不如法行。可避不避者。谓弊牛马狾狗蚖蛇虫。水火坑阱。奔车驰马。拔刀醉人恶人。亦若干。是为可避不避。如是九因缘。人命未尽为尽。黠人当识。是当避是已避得两福。一者得长寿。及得闻道好语。亦得久行道。fo言。有四饭。一为子饭。二为三百矛斫饭。三为皮革虫生出饭。四为灾饭。子饭者。谓人贪味食肉时。便自校计念。是肉皆我前世时。父母兄弟妻子亲属。亦从是不得脱生死。已得是意便止贪。是为子饭。三百矛斫饭者。谓饭随味念复念其殃。无有数能不念味便得脱。又矛斫人为亡身。已生念复念有若干受苦。为三百矛斫饭。皮革虫生出饭者。谓人念味。亦一切万物忧家中事。便穿人意。意作万端为出去。是为皮革虫生饭。灾饭者。谓一生死行皆为灾饭。如火烧万物。人所行皆当来恼身。剧火焚万物故言灾。所以言饭者。谓人所可意念人。故言饭也。人食肉譬如食其子。诸畜生皆为我作父母兄弟妻子。不可数。亦有六因缘。不得食肉。一者莫自杀。二者莫教杀。三者莫与杀同心。四者见杀。五者闻杀。六者疑为我故杀。无是六意得食肉。不食者有六疑。人能不食肉者。得不惊怖福。fo言。食多有五罪。一者多睡眠。二者多病。三者多yin。四者不能讽诵经。五者多着世间。何以故。人贪yin人知色味。嗔恚知横至味。痴人知饭食味。律经说。人贪味味复味得生不得美味。fo言。一食者为欲断生死亦随贪不能行道。为得天眼自知所从来生去至何所。人不念死多食。常念妇人。皆堕百四十恶。中天皆用饭故。犯十恶后生便失人形。堕畜生中。既得作人。饥渴血出。嗔恚傍生于爱内生于贪。fo说有大福。自饥以饭与人。令人得命。是为大福。后生饶饮食乏嗔恚。亦无所施施亦不得。但意恣贪yin。亦无所施。但得意恣。非我所有。一钱以上。不得取故。作贪欲空自苦作罪。道人不有忧愁。忧随怒愁随贪。我辈有死岁。有死月。有死日。有死时。亦不知亦不畏。亦不行道。亦不持戒。东走西走。忧铜忧铁。忧田宅奴婢。但益人恼增人苦。为种畜生习。fo言。人治生。譬如蜂作蜜。采取众华。勤苦积日已成。人便攻取去。唐自苦不得自给。人求是念是忧有忧无饥渴勤苦。合聚财物。未死忧五家分。或水火盗贼县官病痛。多不如意。己死他人得之。身当得其罪。毒痛不可言。五分者。一者火分。二者水分。三者盗贼分。四者县官分。五者贫昆弟分。何为无忧所有。人不计是五分忧。苦剧不弃。是忧苦有万端。结在腹中。离道远法。人法生贾作。得利不当喜。不得利亦不当忧。是皆前世宿命所致。人有贪贪便不得利。正使得一天下财物。亦不能猛自用之。亦不随人去。但益人结。但有苦恼。但种后世缘因。缘因如火。如火无所不烧。我辈不觉。是黠不敢妄摇。知为增苦种罪。
  fo说fo医经


-------------------
甲一:病因篇
 乙一:总说
人身中本有四病:一者地、二者水、三者火、四者风。
风增气起,火增热起,水增寒起,土增力盛。本从是四病,起四百四病。
土属身,水属口,火属眼,风属耳,火少寒多目冥。
 乙二:四季寒热
春正月二月三月寒多,夏四月五月六月风多,秋七月八月九月热多,冬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有风有寒。
何以故春寒多?以万物皆生,为寒出故寒多。
何以故夏风多?以万物荣华阴阳合聚故风多。
何以故秋热多?以万物成熟故热多。
何以故冬有风有寒?以万物终亡热去故有风寒。
乙二:四季禁忌
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得卧,何以故?风多故身放。
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正月二月不得卧,何以故?寒多故身缩。
春三月有寒,不得食麦豆,宜食粳米醍醐诸热物。
夏三月有风,不得食芋豆麦,宜食粳米乳酪。
秋三月有热,不得食粳米醍醐,宜食细米麨蜜稻黍。
冬三月有风寒,阳兴阴合,宜食粳米胡豆羹醍醐。
有时卧风起有时灭,有时卧火起有时灭,有寒起有时灭。
甲二:病缘篇
乙一:得病十缘
人得病有十因缘:一者久坐不饭,二者食无贷,三者忧愁,四者疲极,五者yin泆,六者嗔恚,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九者制上风,十者制下风。从是十因缘生病。
乙二:横尽九缘
 丙一:总说
fo言:有九因缘,命未当尽为横尽。一不应饭为饭,二为不量饭,三为不习饭,四为不出生,五为止熟,六为不持戒,七为近恶知识,八为入里不时不如法行,九为可避不避。如是九因缘,人命为横尽。
丙二:不应饭为饭
不应饭为饭,谓不可意饭,亦谓不随四时食,亦为以饭复饭——是为不应饭为饭。
丙三:不量饭
不量饭者,谓不知节度多食过足——是为不量饭。
丙四:不习饭
不习饭者,谓不时食。若至他郡国,不知俗宜饭食未习,不稍稍饭——是为不习饭。
丙五:不出生
不出生者,谓饭物未消复上饭,若服药吐下不尽便食来——是为不出生。
丙六:止熟
止熟者,谓大便小便来时不即时行,噫吐下风来时制——是为止熟。
丙七:不持戒
不持戒者,谓犯五戒,现世间盗,犯他人妇女者,便入县官,或刻或死,或得棓榜压死,若饿死,或得脱外从怨家得首死,或惊怖忧愁死——是为不持戒。
丙八:近恶知识
近恶知识者,谓他人作恶便来及人。何以故?不离恶知识故,恶人不计当坐之——是为近恶知识。
丙九:入里不知时不如法行
入里不知时不如法行者,谓晨暮行,亦有魍魉诤斗者,若有长吏追捕而不避,若入他家舍,妄视不可视,妄听不可听,妄犯不可犯,妄念不可念——是为入不知时不如法行。
丙十:可避不避
可避不避者,谓弊牛马狾狗蚖蛇虫,水火坑阱,奔车驰马,拔刀醉人恶人,亦若干——是为可避不避。
丙十一:结说
如是九因缘,人命未尽为尽,黠人当识。是当避是已避得两福:一者得长寿;及得闻道好语,亦得久行道。
 乙三:四饭
丙一:总说
fo言:有四饭,一为子饭,二为三百矛斫饭,三为皮革虫生出饭,四为灾饭。
丙二:子饭
子饭者,谓人贪味食肉时,便自校计念,是肉皆我前世时,父母兄弟妻子亲属,亦从是不得脱生死,已得是意便止贪——是为子饭。
丙二:三百矛斫饭
三百矛斫饭者,谓饭随味念复念其殃,无有数能不念味便得脱,又矛斫人为亡身,已生念复念有若干受苦——为三百矛斫饭。
丙三:皮革虫生出饭
皮革虫生出饭者,谓人念味,亦一切万物忧家中事,便穿人意,意作万端为出去——是为皮革虫生饭。
丙四:灾饭
灾饭者,谓一生死行皆为灾饭,如火烧万物,人所行皆当来恼身——剧火焚万物故言灾。
丙五:结说
所以言饭者,谓人所可意念人,故言饭也。
 乙四:不得食肉
丙一:子饭喻
人食肉譬如食其子,诸畜生皆为我作父母兄弟妻子,不可数。
丙二:六因缘不得食肉
亦有六因缘,不得食肉:一者莫自杀,二者莫教杀,三者莫与杀同心,四者见杀,五者闻杀,六者疑为我故杀——无是六意得食肉,不食者有六疑。
丙三:不食肉利益
人能不食肉者,得不惊怖福。
丙四:食肉五罪
fo言:食多有五罪,一者多睡眠,二者多病,三者多yin,四者不能讽诵经,五者多着世间。
丙五:三毒知味
何以故?人贪yin人知色味,嗔恚知横至味,痴人知饭食味。
丙六:律经依据
律经说:人贪味味复味得生不得美味。
乙五:日中一食
丙一:食者所为
fo言:一食者,为欲断生死、亦随贪不能行道;为得天眼,自知所从来生、去至何所。
丙二:造恶因由
人不念死、多食、常念妇人,皆堕百四十恶,中天皆用饭故。
丙三:造恶果报
犯十恶后生便失人形,堕畜生中。既得作人,饥渴血出,嗔恚傍生,于爱内生于贪。
丙四:施食为福
fo说有大福:自饥以饭与人,令人得命,是为大福。
丙五:贪嗔过罪
后生饶饮食,乏嗔恚,亦无所施,施亦不得。但意恣贪yin,亦无所施,但得意恣,非我所有。一钱以上,不得取故,作贪欲空,自苦作罪。
甲三:无忧愁篇
 乙一:道人无有忧愁
道人不有忧愁,忧随怒,愁随贪。
 乙二:我辈益恼增苦
丙一:总说忧愁
我辈有死岁、有死月、有死日、有死时,亦不知、亦不畏、亦不行道、亦不持戒,东走西走、忧铜忧铁、忧田宅奴婢,但益人恼、增人苦、为种畜生习。
丙二:蜂蜜
fo言:人治生,譬如蜂作蜜,采取众华,勤苦积日已成,人便攻取去,唐自苦,不得自给。
丙三:有求皆苦
 丁一:总说
人求是念,是忧有忧无,饥渴勤苦,合聚财物。
 丁二:未死不安
未死,忧五家分,或水火、盗贼、县官、病痛,多不如意。
 丁三:已死不安
己死,他人得之,身当得其罪,毒痛不可言。
 丁四:五分
五分者:一者火分,二者水分,三者盗贼分,四者县官分,五者贫昆弟分。
 丁五:无忧
何为无忧所有?人不计是五分忧,苦剧不弃,是忧苦有万端,结在腹中,离道远法。
丙四:随顺因缘
 丁一:宿命所致
人法生贾作,得利不当喜,不得利亦不当忧,是皆前世宿命所致。
 丁二:贪利不得
人有贪,贪便不得利,正使得一天下财物,亦不能猛自用之,亦不随人去;但益人结,但有苦恼,但种后世缘因。
 丁三:缘因如火
缘因如火,如火无所不烧,我辈不觉,是黠不敢妄摇,知为增苦种罪。

-------------------
fo号大医王,fo和医的关系极为密切;菩萨道以利生为事业,故须修习五明,五明之中,即有医方明,包含了fo教治疗身心疾病的种种法门。

fo经中,医方明的著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fo理指导下的医学著作,本篇《fo说fo医经》既是。

二、调理修禅过程中出现的禅病的著作,如《秘密治禅病经》等。

三、宣传以咒语等方式解除病痛的著作,如《fo说疗病经》等。

四、以医理譬喻fo理的著作,如《fo说医喻经》等。

五、散见于三藏中的医理、养生类文字。

《fo说fo医经》虽然冠名为“经”,从体例上说,应该属于“论”。从内容看,应该是在总结了印度的古医学的基础上,结合fo理而成的一部医学著作。从中可以看到古印度的医学成就以及fo教戒律的精神。

《fo说fo医经》的译者是“竺律炎”和“吴支越”,他们都是天竺僧人,三国时代来到吴国弘法。竺律炎曾翻译过《摩登伽经》等,吴支越则未见其他的记载,可能只翻译了《fo说fo医经》。

这两位僧人的名讳,应该是“律炎”和“支越”。fo教初传中国,依据当时习惯,僧人名讳之前一般也冠以姓氏,有的是根据出生地,如“竺法兰”、“康僧会”、“安世高”等,有的则是根据他们到达中国后的居住地,如“吴支谦”等。后来,晋代的道安法师提倡“河水入海,同是咸味,四姓出家,同为释氏”,提倡出家人应统一冠以“释”字为姓。这一提议在fo经里也有依据,所以此后中国的出家人都以“释”为姓了。

为了方便理解,我将全文进行了分段,讲原来的句读改为标点——这个工作看似简单,着手做时却发现并不容易,我做了两个晚上,还有许多不当之处,只好等将来对全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后,再作纠正了。


-------------------
丛林里请安时常讲的一句话是:“四大轻安否?少病少恼否?”这个话是有来历的,语出《妙法莲花经》。原文如下:
世尊,净华宿王智fo问讯世尊,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安乐行否?四大调和否?世事可忍否?众生易度否?无多贪欲、瞋恚、愚痴、嫉妒、悭慢否?无不孝父母、不敬沙门、邪见、不善心、不摄五情否?世尊,众生能降伏诸魔怨否?久灭度多宝如来,在七宝塔中来听法否?又问讯多宝如来:‘安隐少恼,堪忍久住否?
由此可见,fo祖相见,也免不了问一声:“四大调和否?”因为四大调和,身体才健康;四大不调,就会生病。一大不调,就百病丛生‘四大不调,就要生出四百种病,加上四大不调本身,就是四百零四种。

所谓四大,就是地、水、火、风,分别代表了坚、湿、热、动四种性质,被认为是构成世界的“元素(大致可以这么说)”,但不够确切。世界由四大构成,人身也由四大构成。骨骼等属地大,血液、体液等属水大,体温属火大,呼吸属风大。
那么什么是四大呢?所谓四大,即地、水、火、风,对应坚、湿、暖、动四种性质。四大造作一切色法,人身也不例外。而“四大不调”的四大,其实单指人身的四大,即内四大。
地大代表坚固,人身上的所有固体,都属于地大;如果没有水大,就不能和合。
水大代表湿润,人身上所有的液体,都属于水大;如果没有地大,就会流散。
火大代表温暖,人身的暖气就是火大;如果没有风大,就不会增长。
风大代表动转,人的呼吸及身体的运动,都属于风大。
四大构成万物,又互相制约,这与五行相似,但又不尽相同。四大与五行的同异,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完的,此处按住不表。
关于四大不调引起疾病,《fo医经》上只说“风增气起,火增热起,水增寒起,土增力盛”,对此《三藏法数》有更详细的解说:“地大增故,肿结沉重,身体枯瘠等诸患生;水大增故,痰癊胀满,饮食不消等诸患生;火大增故,煎寒壮热,支节皆疼等诸患生;风大增故,虚悬战掉,呕吐气急等诸患生,是为四大增动病相。”
此外,《三藏法数》还有“谓或梦山崩,或梦自身飞腾虚空,或梦见虎狼及贼追逐,此因地水火风四大不调,心神散逸,故有此梦,是名四大不和梦”的说法。因为身体不适而导致做梦这一现象,在《黄帝内经》中也有多处记述。可知,医学自有相通之处。
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如《fo医经》中论四季的寒热和禁忌,是根据古印度的气候而定的。如果一一比对,不难发现。印度的四季和中国的四季还是有差别的。因此,不能把《fo医经》中所述的四季禁忌原本原照搬过来,而应该做消化吸收。比如,《fo医经》上说气候分风、寒、热三种特征,然后将这三种特征和四季配比,以此论述四季的饮食禁忌。如果要运动到当时当地的医疗保健中,就应该将“四季”这一因素抽离,直接找出风、寒、热和饮食禁忌的对应关系。这样一来,就可以把《fo医经》的道理活用了。

-------------------
fo教讲因缘,因是主因,缘是助缘。前面说到,人生病,主因是四大不调。助缘呢?《fo医经》上总结如下:
人得病有十因缘:一者久坐不饭,二者食无贷,三者忧愁,四者疲极,五者yin泆,六者嗔恚,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九者制上风,十者制下风。从是十因缘生病。
中医将复杂的疾病按病源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
(一)外因。外感六yin(风、寒、暑、湿、燥、火),也就是中医上广义的伤寒;而狭义的伤寒,则单指外感风寒。因此,这里提到的第九、第十项病因,都可以和中医的伤寒对应得上。
(二)内因。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也就是说心理因素能导致身体疾病。fo教是心地法门,对由心理因素导致的疾病以及心理疾病都有很细致的分析。这里的第三、第六项病因都属于内因,对此,《fo医经》在后面又多次论及。
(三)不内外因。包括饮食饥饱、叫呼伤气及虎狼毒虫、金疮折、疰忤附着、畏压溺之类有背常理的病因,这里的第一、第二、第四、第五、第七、第八项病因都属此类。《fo医经》又特别着重分析饭食与疾病的关系,具体内容详见后文。

-------------------
《fo医经》上总结了九种横死的因缘:

fo言:有九因缘,命未当尽为横尽。一不应饭为饭,二为不量饭,三为不习饭,四为不出生,五为止熟,六为不持戒,七为近恶知识,八为入里不时不如法行,九为可避不避。如是九因缘,人命为横尽。

其中一、二、三、四、五全部是关于饮食的,六、七是关于修行的,八、九是关于生活常识。

关于横死的因缘,《药师经》里也有论述,也是九种因缘:

若诸有情,得病虽轻,然无医药,及看病者,设复遇医,授以非药,实不应死,而便横死。又信世间邪魔外道妖孽之师,妄说祸福,便生恐动,心不自正,卜问觅祸,杀种种众生,解奏神明,呼诸魍魉,请乞福佑,欲冀延年,终不能得。愚痴迷惑,信邪倒见,遂令横死,入于地狱,无有出期,是名初横。二者、横被王法之所诛戮。三者、畋猎嬉戏,耽yin嗜酒,放逸无度,横为非人夺其精气。四者、横为火焚。五者、横为水溺。六者、横为种种野兽所噉。七者、横堕山崖。八者、横为毒药,厌祷咒诅,起尸鬼等之所中害。九者、饥渴所困,不得饮食,而便横死。是为如来略说横死有此九种。其余复有无量诸横,难可具说。

《药师经》上的九种横死和《fo医经》上的不尽相同。其中初横相当于“七为近恶知识”;二横是违法,《fo医经》里没有相应的项目,广义上说也是“不持戒”;三、四、五、六、七大略相当于“九为可避不避”;八横大致可以归入“八为入里不时不如法行”,九横也是关于饮食的,这在《fo医经》里是重中之重。
《药师经》上列出九横是出于什么目的呢?我们看之前的一段经文:

尔时,阿难问救脱菩萨言:“善男子,云何已尽之命,而可增益?”救脱菩萨言:“大德,汝岂不闻如来说有九横死耶?是故劝造续命旛灯,修诸福德,以修福故,尽其寿命,不经苦患。”

阿难问:“凭什么命到头了,却还能延长呢?”《药师经》的主角是消灾延寿药师fo,我们知道每个人的寿命是一定的,凭什么修了药师法门就能延寿呢?救脱菩萨有话说。他说:“大德啊,你难道没有听说过有九种横死吗?……”

本来,死就是寿缘尽了,但《药师经》把横死和正常死亡区分开来了。如果是正常死亡,那当然是因缘前定,无法改变;但是大部分的人都是非正常死亡——横死。横死的因缘有哪些呢?有些是乱吃东西,有些是遇到灾害,有些是违法犯忌……这些横死因缘之中,有很多是自己作死。既然自己作死可以导致横死,那么不作死也就有效地避免横死了。

具体如何避免呢?《药师经》上的方法是“造续命旛灯,修诸福德”,也就是“做法事”加“做好事”。做法事是假,做好事是真,只是从行文上看起来,做法事更重要,这是针对人类的劣根性,很少有人愿意自动自发地做好事,所以以做法事作为药引子,引导你去做好事。

相对而言,《fo医经》的方法更直接,他列出横死的因缘,陈述利害,然后然你自己抉择。如果想要避免横死,大致要做到:合理饮食、如法修行、如理作意。

因为你做好事或者如法修行等,有效地避免了横死(非正常死亡),那么自然而然就消灾延寿了,其最终结果就是“正常死亡”,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寿终正寝”或者“好死”。

-------------------
一切随缘,顶一个。

-------------------
最近研习fo法的同道很多
各人信仰不同
我除了看医书,信黄师之外
没有任何的信仰
与人为善是我的处世原则
少说别人坏话
多做有意义的事

心境平和是我最注重的
气血流畅,百病不生
心态最重要
呵呵

-------------------
见兰兄妙论,有同感,愚曾自撰一联“心平百脉畅,家和万事兴”与兄暗合,故一晒

-------------------
顶楼上,哈哈

-------------------
学习了,楼主的研习颇有心得。

-------------------
有一位道友在看了这篇文章后,提出印度没有四季之说,让我求证。我查了一下,发现印度一年的季节有二季、三季、四季、五季、六季、七季、十二季、十三季、二十四季之分,可见其气候的多样化。最普通的是将一年划分为三季或六季。
三季是“冷季、热季、雨季”。冷季为10月至次年的2月,热季为3月至5月,雨季6月至9月。
六季为“夏、雨、秋、霜、寒、春”。如印度古代大诗人迦梨陀娑的抒情诗集《时令之环》因将一年分为六季而又被译作《六季杂咏》。它共分六章,每章为一组抒情短诗,分别描绘印度六季的自然景色。
四季则为“冷季、热季、雨季、西南季风撤离季”。每年的4月到6月是热季,7月到9月是雨季,10月到11月是西南季风撤离季,12月至第二年的3月则是冷季。
《fo医经》的春夏秋冬四季划分方法与中国相同,但风、寒、热之说却与中国不类。对比下来,本处的“春夏秋冬”略相当于“冷季、热季、雨季、西南季风撤离季”,或者是截取六季所得。
尽管春夏秋冬的命名非常中国化,但不足以证明《fo医经》是中土伪作。因为这部论著转译较早,当时的译经在名词上大多比附中国固有的概念,称为“格义”。译者很可能是在考虑了中国人的接受程度后才作此安排的。
因为,经文的其他部分,无论是论述习惯还是思想内涵,都是印度的,不是中国的。即便是四季这一部分,寒、风、热之说也与中国固有的四季划分法不同。
那么,为什么印度习惯划分为三季或六季,这里却划分成四季呢?这恐怕是因为经文开头立地、水、火、风四病。为了形成对应,才将一年划分为四季。这就好比,中国的习惯思维是五行,所以在特别划出“长夏”,以满“五季”之数。


-------------------
地、水、火、风四病

我一直认为就是气 血 阴 阳??。地(血、物质性) 水(津液、阴) 火(阳、无形能量) 风既是(气、功能性)
地 有余(实证--承气类)、不足(虚证--阿胶类)、堆积(阻滞不通--活血)
水 有余便是(水气如五水)、不足(阴虚--麦门冬汤类)、堆积(痰症、悬饮类)
火 有余(阳盛--黄连陷胸汤类)、不足(阳虚--四逆理中类) 、积聚脓类)
风 有余(气足--麻黄葛根)、不足(气虚--桂枝建中类)、积聚(气滞柴胡类)
四个作用相互、病情参差、气质上有十二,也可兼体,组合甚多。
兼体举例火有余地有余大柴胡汤。水不足地有余,增液承气汤。这是今天的瞎猜见笑了。fo学传入时间也在汉代。
[ 此帖被poshan在2010-08-18 23:52重新编辑 www.med126.com/job/]

-------------------
我们继续看横尽九缘,前面五条全部是将饮食禁忌的。我们一条一条看。

第一条:不应饭为饭,谓不可意饭,亦谓不随四时食,亦为以饭复饭——是为不应饭为饭。

这里的“饭”,应该理解为饭菜,也就是饮食。这里对“不应饭为饭”做了三重解释:不可意饭、不随四时饭、以饭复饭。“可意”就是“适合”,“四时”即春夏秋冬四季,“复”可以理解为反复。“以饭复饭”似乎应该理解为饮食过度,不知量。但这一条属于“不量饭”。所以我们这一段突出重点,将整段话理解为:吃反季节蔬菜是不应当、不恰当的饮食习惯。

现在去超市、去菜场,许多蔬菜一年四季都可以买得到。这看起来是有了更多的选择,但从健康的角度去考虑是非常不好的。春兰、夏荷、秋菊、冬梅,每一种植物都有他闪亮登场的时节,万物相生相克,一个和谐的环境,不但在总体上是平衡的,在某个时节、某个区域,也是平衡的。所以,当你吃正当季节的蔬菜的时候,你才能保证你与外界的和谐。

很多人说,我不是农民,也不知道什么蔬菜瓜果是这个季节的,什么是那个季节的,这又怎么办?这其实也有个办法。那就是在超市里、菜场上,最新鲜又最便宜的那些蔬菜瓜果,基本上都是当季的。

现在超市里有一些蔬菜,看起来很别致:南瓜微如番茄,菜椒五颜六色……这些菜,说实话都不敢买来吃。

-------------------
第二条:不量饭者,谓不知节度多食过足——是为不量饭。

这一条简单明了,就是吃饭不能太饱,七八分饱就行了。但这一条很多人做不到,我听说过有的人吃饭吃到吐出来,才会满足。有些老人,在招待客人的时候,生怕怠慢了客人,一坐下来就不停地夹菜、加饭,热心固然热心,但效果未必好。现在的生活条件,一般人都饿不着,又不是刚刚度过三年自然灾害,把人喂饱算不得好客。

-------------------
第三条:不习饭者,谓不时食。若至他郡国,不知俗宜饭食未习,不稍稍饭——是为不习饭。

这里说,饮食习惯也要入乡随俗。在四川,就该吃辣一点;在江浙,就该吃甜一点;到了广东,那就多煲汤。一个饮食习惯的形成,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都有很深的道理。

我以前有个湖南来的同事,吃面的时候,辣头放了很多,而且要把汁水滤干——又干又辣。我就对他说,你要是准备长期呆着这里,就应该逐渐适应这里的饮食习惯:辣头渐渐减少,面汤渐渐增加。不然你的身体会吃不消。

-------------------
一切人类文化的结晶都是心灵的良药。没有开放的心态是无法真正解决世间的病痛。现代的经济开放只是第一步,只有文化的开放,才是一个国家强大的表现,因为对于任何优秀的外来文化思想,我们都有能力有勇气吸收,真正以文化文。我期待是中华文明的复兴而不是物欲横流

-------------------
第四条:不出生者,谓饭物未消复上饭,若服药吐下不尽便食来——是为不出生。

上顿的饭还没消化,又开始吃了,使得肠胃负担过重,没有休息的时间。


第五条:止熟者,谓大便小便来时不即时行,噫吐下风来时制——是为止熟。

常常憋屎憋尿,使得体内毒素积聚;出现打嗝、呕吐等情况时,不知道调节,这都是有害健康的。


-------------------
第六条:不持戒者,谓犯五戒,现世间盗,犯他人妇女者,便入县官,或刻或死,或得棓榜压死,若饿死,或得脱外从怨家得首死,或惊怖忧愁死——是为不持戒。

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邪yin、不饮酒。这虽然是在家人的五戒,但在出家戒中也是非常重要,只不过这几条在出家戒中更为严格。

fo陀圆寂的时候,告诉弟子“以戒为师”,很多高僧大德的临终教诲也是“以戒为师”。

戒,看起来是约束,但其根本目的是防非止恶,是护持我们的法身慧命。

持戒有消极的持戒和积极的持戒,以五戒为例:

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邪yin、不饮酒,是消极的持戒。

护生、布施、正语、清净行等等是积极的持戒。

儒家文化的仁义礼智信,或者孝悌忠信礼仪廉耻,都可以理解为积极的持戒。

-------------------
第七条:近恶知识者,谓他人作恶便来及人。何以故?不离恶知识故,恶人不计当坐之——是为近恶知识。

知识,相知相识的人,通常可以解释为朋友。朋友有好朋友,坏朋友。好朋友就是善知识、善友,坏朋友就是恶知识、恶友。

fo教特别讲究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从形式上分,善知识有外护、同行、教授三种。恶知识的分类各式各样。总之,能帮助你修行的,就是善知识;能阻挠你修行的,就是恶知识。

道教将修道的因缘,有“法、侣、才、地”四大项,其中“侣”就相当于fo教所说的善知识。王重阳的《立教十五论》里对道伴有如下论述:“有三合三不合:明心,有慧,有志,此三合也。不明著外境,无智慧性愚浊,无志气干打哄,此三不合也。”这里“三合”就是三种好的道友,“三不合”就是三种不好的道友。

更早的,在《论语》里,也有关于善友、恶友的论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直爽、宽容、博学的是好朋友,拐弯抹角、优柔寡断、信口开河的是坏朋友。)

不过以上的分类、归纳还是太繁琐了,最简单的辨别方法无过于庄子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冯学成先生讲课的时候,提到过一个例子,说书院曾经来了两个人,他们说:“冯老师,我们两个人就像一个人,事可以一起做,钱可以一起使。”冯老师当时就觉得这两个人的交往长久不了,果然没多久就闹翻了。
因为这两个人是凭意气交往,两个人的意气都太重。人与人意气相投的时候,觉得很舒服,很安逸,但是意气既可以相投,也可以相左,稍不对头,意气一来,朋友就变成仇人了。所以,我们要随时克制自己的意气,一切事一切情绪,都要进入一种常规常态,这样才行。

《fo医经》上把交往恶知识视为横死的因缘之一,确实很有道理。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因为交友不慎,一步步走向灭亡,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了。由此,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正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课题,需要我们认认真真的对待。

-------------------
第八条:入里不知时不如法行者,谓晨暮行,亦有魍魉诤斗者,若有长吏追捕而不避,若入他家舍,妄视不可视,妄听不可听,妄犯不可犯,妄念不可念——是为入不知时不如法行。

这一条是说,没事别乱跑。上文说如果乱跑,弄不好遇上妖魔鬼怪,这个姑且不论,我们需要注意的日常琐事中的宜忌。《论语》说的“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常礼举要》说的“一人不入古庙,两人不看深井”、“逢桥先下马,过渡莫争船”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细节。

这里还说一个人不要太过好奇,看见警察捉小偷,也不知道躲避,而是冲到前面看热闹,结果被误伤。跑到别人家里,也不懂礼节,东张西望。这些弄不好,都是取祸之道。

“妄视不可视,妄听不可听,妄犯不可犯,妄念不可念”与《论语》中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如出一辙。难怪先贤说“东方有圣人出,西方有圣人出,此心同,此理同”。因为无论东方圣人,还是西方圣人,他要教化的都是我们这些烦恼众生,众生的烦恼要说多,那真的是无穷无尽;要说少,归纳一下,也就几大类。所以圣人们开示出来对付烦恼的方法,也就大同小异。

-------------------
第九条:可避不避者,谓弊牛马狾狗蚖蛇虫,水火坑阱,奔车驰马,拔刀醉人,恶人亦若干——是为可避不避。

这里说,明明有危险,却不躲避的,这也是横死的因缘。

我常说,我最怕狗了。因为你和人吵架,被打伤了,还可以追究个是非对错;如果被狗咬了,那只能自认倒楣。所以看到恶犬、毒蛇……还是躲得远远地好。

牛马平时很温顺,一旦发狂起来,一下子就要了你的命。

有些人喜欢探险,这个洞探秘一下,这条河飞越一下,也是很危险的事情。

在路上,不看好红绿灯,四处乱撞,容易出交通事故。

遇到喝醉了酒,拿着刀子的人,你要制服他,要先掂量一下自己的能耐,千万别蛮干。

当然还有其他各式各样的危险,要知道躲避,避免横死。

-------------------
讲完了横尽九缘,《fo医经》又总结说,如果能够避免这九种横尽的因缘成熟,那么有两种福报,第一是长寿,第二是有了更多的机会去听闻fo法,也有了更多的时候去修道。

我们把这个抽象化,可以理解为:善待自己的人身,让你充分发挥他的潜力,使你在有限的生命里,做出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我的文史的老师徐华根先生,对地方文史烂熟于心,编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资料。但徐老师忽略了身体健康,临近六十岁的时候忽然去世了。徐老师的电脑里,还有许多未发表的著作,有些临近完成,有些才刚刚搭好框架。我在悼诗里写道:“尚有遗书存后世,万千文墨尽明诚”。但这些内容都要留给后人去完成了,这既是徐老师个人的遗憾,也是地方文史的一个重大损失。

尽管fo教认为,身体不过是一个臭皮囊,早晚要丢掉。但在丢掉之前,还是要善待他,让他为我们服务。

-------------------
讽刺的是 这位fo主的肉身也是吃坏了肚子最后得了痢疾便血

-------------------
世尊即从座起。与诸比丘前后围绕。趣向彼城。尔时淳陀亦与眷属随从如来。世尊中路止一树下。语阿难言。我于今者。极患腹痛。即将阿难。去树不远。而便下血。既还树下。而敕阿难。汝可取我僧伽梨衣。四叠敷地。我欲坐息。不堪复前。阿难受敕。世尊即便坐息树下。又告阿难。我今患渴。汝可往至迦屈嗟河。取净水来。

-------------------
这个fo经上有解释,fo陀知道这份食物吃下去会吃坏肚子。但为了度化最后一位有缘者,所以欣然接受了他的供养。
而且,fo陀自知时限,吃下这份食物只不过增加不适而已。死王已近,无须逃避。

-------------------
这种行为一般人也能做到,我们通常视其为自残或者自杀

-------------------
小幽一默即可,点到为止,无须纠缠!

-------------------
此外,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卷八)》将病的起因分为六种,称之为“病起六缘”,即:(一)四大不顺,(二)饮食不节,(三)坐禅不调,(四)鬼神得便,(五)魔神相扰,(六)恶业所起。

还有一种情况,称之为“示疾”,最著名的就是《维摩诘经》中维摩诘居士和释迦牟尼fo唱了一出双簧,维摩诘居士故意示现生病,释迦牟尼fo特意安排了一个慰问团去探病,借此教化弟子。

维摩诘经的这一情节给出一种解释,fo菩萨的病,有时候不是真病,而是为了教化众生假装生病。推而广之,后人看到高僧大德生病,也不管他是真病、假病,一概称之为“示疾”。

民国年间,fo教界出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天台宗的谛闲法师忽然得了重病。谛闲法师是海内名宿,这件事情立即引起了教内、教外的普遍关注。

谛闲法师的弟子倓虚法师略通医理,所以他在《影尘回忆录》中立足医学,从谛闲法师的饮食习惯等着眼,分析了谛闲法师的病情。

当时另外一位高僧,净土宗的印光大师,专门给谛闲法师写了一封信,叫做《致谛闲法师问疾书》。信开头夸赞谛闲法师悲心深重,为了众生而示疾。但是因此影响了弘法就适得其反,所以还是应该专念观世音菩萨圣号,以求尽快康复。

谛闲法师接信后不久,就回了一封信,信中自谦说,这完全是宿业深重所致,得病的时候就作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打算,谁知近来却有康复的迹象,再过几天应该没事了。

果然谛闲法师回信没多久,他就康复了。

倓虚法师从医理分析谛闲法师的疾病,句句在理。

但是印祖视谛老为示疾,只劝他专念观世音菩萨,以求康复;谛老蒙印祖问疾,已自觉地身体力行,不久就彻底痊愈,继续讲经。一来一往,怎不精彩?

-------------------
事实上,对于学习中医的人来说,研究唐宋医书,如果不能够好好的研究fo教典籍是无法真正吸收那个时代的医方精华。

-------------------
还有一些著作,名义上的fo门医学,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前几年在市面上出来一本书,叫做《fo门医术秘经》,我当时看到的时候非常欢喜,但拿到书翻了一下就有问题。fo门禁五荤、戒肉食,但这本所谓的“秘经”里面开头就以五荤入药,大量的方子都以大蒜韭菜组方;往后看,里面还有以动物入药的……这些都是疑点。在看介绍,文中只说这是fo门秘传,在历代寺院僧众中流传,但没有交代出自哪个寺院、哪本典籍,也没有原始资料的零星图像。看文字结构,也非常现代,绝对不像是流传千年的“古方”。鉴于以上原因,我完全有理由相信,这所谓的《fo门医术秘经》是出版人的炒作,虽然可能算得上是医书,但绝对与fo门无关。

此外,在许多寺院里流传颇广的《观音治病秘方·华佗果蔬秘方》也大大的有问题。这两份资料当然与观音、华佗毫无关系,他是一个名叫杨明纯的人一手炮制出来的。目前大陆印出来的《观音治病秘方·华佗果蔬秘方》大多只有药方的部分,没有序跋等文字。但这些文字在台湾版以及网络上还找得到。看过之后,就知道这些方子是观音菩萨、华佗仙翁教给杨明纯的,其中还提到瑶池金母。还提到几本书《杨生地狱游记》、《杨生天堂游记》……如果稍有宗教常识的人,就该知道,这是台湾一贯道的书。“游记”系列中,还有一本很著名的《西方极乐世界游记》,这本书也经常出现在许多寺院的流通处。《杨生地狱游记》、《杨生天堂游记》这些书,很多人已经不上当,但《观音治病秘方·华佗果蔬秘方》、《西方极乐世界游记》这些书还是有很多人当成是fo教的著作来看,还有很大的迷惑性。我这里一并列出来,是提醒大家注意。这几年,有人把《观音治病秘方·华佗果蔬秘方》与《离欲上人遗方》印在一起,真的是鱼龙混杂了。

-------------------
既然说到离欲上人,有必要多说几句。离欲上人是fo门中的传奇人物,平生教人,往往只有两个字:“去妄!”离欲上人活了一百多岁,预知时至,临终前从容交代了身后事。离欲上人精通医术,一生救人无数,后人整理上人遗方,命名为《离欲上人遗方》流传后世。书末有《断除妄念亦能健康长寿》一文,是上人遗作,上人极少公开发表文章,这一篇文章是上人禅法、医道精要所在,的确难能可贵。今将原文附录于下,与诸君分享:
离欲上人:《断除妄念亦能健康长寿》
古来,我fo度人,无非就是断除妄念。自我披剃出家为僧以来,时时都是坚决根除妄念,发勇猛心,不随妄想习气境界转,在一切时中,不分行住坐卧,动静一相,本自如如。妄念不生,自然疾病减少,并能健康长寿。
妄念一断,即能明心见性,岂但健康长寿。古德说:“若能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全部fo法,归结到一点,即是断除妄念。妄念,又称为“妄想”。例如,我们早晨睁眼,脑筋里不断想事情,种种念头,种种幻想,公事私事, 人我是非,八百年的往事,都像电影一幕一幕地过去,又像奔流不息的瀑布,没有一分一秒停止。这个常常想事的心,就是“妄心”。断妄心,实在不容易。古人说:“断妄念如断四十里流”。谈何容易。
我们每天从早晨到晚上,一切动作与思维,都离不开妄念,妄念是分别心,第六识。如眼之于色,耳之于声,鼻之于香,舌之于味,身之于触,意之于想,皆是识的作用。内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外有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六根与六尘一接触,就产生六识。此六识因为受了第七末那识“执我”之影响,一切言语行为,莫不为自己打算,以我为本位。因而发生人我是非,种种烦恼。此“执我”之一念,即是根本无明。由此无明便造种种业,受种种报,以致流转生死,永无止息,我们想拨除生死之本,对于永无体歇的六识心浪,必须予以停止,相续不断的意识便不起作用。此时的心理状态是动静如如,湛寂常照,灵明不昧,不思维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事物,故称之为“无念”。如能永远维持此心之寂静,那么,健康长寿,永葆青春,不过是随之而来的副产物而已。
此种无念真心,是绝诸相待,没有大小、方圆、长短、善恶、是非、垢净、增减、生灭、断常、来去等相;一尘不染,空空洞洞,什么都加不上。这是禅宗所求的终极目标---明心见性,也就是祖师的指标,在二六时中,不分行、住、坐卧、动静,一相本自如如,妄念不生,何患长寿不了。若不如此,总是忙忙碌碌,从朝至暮,从生到死,空过光阴。在修持上固然是劳而无功,在身心上也永远不得安定。这样和健康长寿也是背道而驰的。
因此,我们应当知道,妄念对于人生实在是关系太大,必须认真对治。

-------------------
从“fo言:有四饭”到“律经说:人贪味味复味得生不得美味”的这一段文字,说的肉食之患,或者说是素食利益。

这里,先做了四种比喻,劝人不要吃众生肉。

第一种比喻是“子饭”。所谓“子饭”,就是将众生视为前世的亲属,如此以来就不忍下咽了。正文中举了“父母兄弟妻子亲属”诸多情况,但总结的时候只说是“子饭”,这是很值得玩味的。

记得小时候听过一个笑话,说有个老汉,有四个儿子。他准备到其中一个儿子家里养老,所以就试探一下几个儿子的孝心。老汉问老大:“你准备怎么待我?”老大说:“我当然是把你当作亲爹对待了。”老汉对老大的回答不太满意,所以转向老二问了同样的问题。老二说:“我会像对待爷爷一样对待你的。”再问老三,老三说:“我会像对待祖宗一样对待你的。”老汉越听越难过,最后问老四,老四说:“我会像对待儿子一样对待你的。”老汉一听,乐了,下定决心跟着老四一起过。

-------------------
fo說,還是魔說?大家要擦亮眼睛~~~

-------------------
很喜欢,最好能有研究西藏医方明的同仁。

-------------------
老汉不要做尊长,宁愿做儿子。这个心态,小时候不懂,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理解了。相对而言,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纯天然的;而子女对父母的孝,往往是教化之功。
这就好比《红楼梦》里的《好了歌》说的:“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另如《十三不亲》里说的:“父母亲也不一定亲,父母给我们养育恩,满堂的儿女都留不住,我的朋友啊,年年都得添新坟哪嗳嗨吆;儿子亲也不一定亲,长大以后结了婚,结婚后都是老婆好,我的朋友啊,忘了父母养育恩哪嗳嗨吆;姑娘亲也不一定亲,命中注定是别家的人,长大以后出去,我的哥们呀,一年能回几次娘家门哪嗳嗨吆……”
可见古今中外,大致都是如此——父母爱子女胜过子女孝父母。
道次第有一个“七重因果教授”,第一重因果就是“知母”,也就是将众生视为父母,并以此为基础生出广大无边的菩提心。济群法师曾经说:或许现在将众生视为子女,更容易生起菩提心。
《fo医经》上的以“子饭”为喻,也是这个思路,因为将众生视为子女,才更容易生起“不食众生肉”的大愿。

-------------------
这里的第二个譬喻是“三百矛斫饭”。如果要吃什么肉,首先是用刀杀掉,然后还要切成一块一块,等于前前后后砍了无数刀。这个譬喻是说,如果你就是这个动物,也被砍上几百刀,会是什么滋味?
宋代诗人陆游有一首诗,是这样的:“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痛苦怨难申,设身处地扪心想,谁肯将刀割自身。”
设身处地想一想,谁肯拿着刀割自己身上的肉。既然不舍得割自己,那么也不要割别的众生。
《fo说fo医经》翻译的时代较早,那时候还有许多不规范,翻译的时候,很多语言习惯还是印度的,没有调整为中国的。比如,下面的“皮革虫生出饭”和“灾饭”这两段文字,看起来真的非常吃力。看上下文字,可能还是把吃众生肉和吃亲人的肉和自己的肉做类比,从而厌弃食肉。
这一段文字,一共列出四种比喻,第一个比喻是“子饭”,到了最后,又重申了这个比喻,说你现在吃众生肉,就好比吃亲人的肉。
总之,这段文字是从感情上讲食肉的过患,下面一节,有讲不能食肉的六种因缘。这一段文字,我们可以联系“三净肉”、“五净肉”等内容一起看。

-------------------
一者莫自杀,二者莫教杀,三者莫与杀同心,四者见杀,五者闻杀,六者疑为我故杀——无是六意得食肉,不食者有六疑。
以上是《fo说fo医经》上列出的六种不得食肉的因缘。
这里的前三项,就是戒本上常常提到的“若自作,若教他作,见作随喜”。你自己做坏事,教唆他人做坏事,或者看到他人做坏事你赞许他、声援他……
后三项,对应的就是三净肉:不见、不闻、不疑。
加上自死、鸟残两项,就是五净肉。
此外,还有九净肉的说法。分别是:
一、不见,我眼不见它被杀时的情景;二、不闻,我耳不听见它被杀时哀叫的声音;三、不疑,它之死不疑是为我而杀者;四、自死,鸟兽命尽自己死亡的;五、鸟残,鹰鹫等食其他鸟兽所剩余之肉;六、不为己杀,不是我亲自动手去杀害的;七、生干,死亡多日而自干的;八、不期遇,不是约定日期而是偶然遇到的;九、前已杀,不是现在因我而死,而是前时已被杀的。

-------------------
说完了六种不得食肉的因缘,《fo医经》又宣扬不食肉的功德:“人能不食肉者,得不惊怖福。”
也就是说不食肉的话,能够得到不惊不怖的福报。这是怎么回事呢?因为食肉就难免杀生,杀生的时候,那些被杀的众生全都心生恐怖、怨恨。有一首劝人不要食肉的诗偈说:“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似还恨难平”。俗话说:“蝼蚁尚且偷生”,人为了一时口服之欲,让那些动物无法偷生,他们的冤情、愤恨会有多大呢?
从因果上说,因为杀生害命,自己的生命也会有不顺;或者说,那些被人吃了的众生,他们的冤魂可能回来报复。即使他们不来报复,如果明了因果,自己就不能原谅自己。
据说有一个持戒精研的比丘,偶尔走夜路,在荒野之中踩到了一个东西,软软地,又听到“哇”地一声,然后就没了动静。他以为他一定是踩死了一只蛤蟆,以至于当夜就梦见蛤蟆向他索命。第二天一早,他就返回故地,想要为那只蛤蟆超度。却发现那里只有一只被踩烂的茄子。这才知道,梦中前来索命的蛤蟆原来是唯心所现。但他之前的恐惧是真实不虚的。以为踩死一个生灵尚且如此,如果真的踩死一个生灵,又待如何?
俄国小说《罪与罚》的主人公,干了一场看似毫无破绽的抢劫杀人案,虽然警方未能破案,但他对始终无法摆脱内心的恐惧,最后在朋友的鼓励下投案自首。
不食众生肉乃至不杀生都是消极的持戒,如果主动的护生、放生那就是积极的持戒。布施之中,有一种称之为“无畏施”,不是众生肉、不杀生、护生、放生都属于“无畏施”,其结果就是自己也得大无畏。
《心经》上说:“无挂碍故,无有恐怖”。不食肉就是让你无有挂碍。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