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经方医学 > 正文:读《冉注伤寒论》笔记
    

黄煌教授医话:读《冉注伤寒论》笔记

  
  冉雪峰(1877—1963),四川省黛溪县人,六世医传。 自幼习文学医,十五入津,十九乡试, 在父亲冉作楫的教导下不入仕途,遂常采药攀登瞿塘险峰之巅,治病问疾于田禾农舍之间。 早在三十年代便名扬全国,时有“南冉北张(锡纯)”之誉。 冉氏曾在湖北创办湖北中医专门学校,并任校长,建国初期, 任重庆中医进修学校校长。1955年任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著作有《冉注伤寒论》《八法效方举隅》《国防中药学》《大同药物学》《大同方剂学》《中风临证效方选注》《大同生理学》等。
 《冉注伤寒论》为冉氏八十岁时所作。 此书总结其六十年临床经验,惜未能最后完稿而长逝。存稿为序论、释名、概要、 太阳篇总论、阳明篇总论、少阳篇总论、太阴篇总论七大篇章, 也可反映冉氏伤寒学的概貌。
 释名,是全书的重点。冉氏认为数千年来, 伤寒学说争执不清的关键在于伤寒之名不正。他说:“名不可假,名之不正, 言何以顺,事何以成?”“余谓读《伤寒论》, 当先求其所以命名伤寒之意,不审其论之何以名伤寒,无怪人之不善用伤寒方也”。 冉氏认为,《伤寒论》书名伤寒与书内证四伤寒的含义是不同的。 ”书名伤寒,是伤太阳寒水的经气;证名伤寒, 是伤阴yin寒疾的寒邪”。他说:“盖太阳为寒水之经,主周身皮毛, 为人身机体最外一层,……凡邪外犯,无论风寒燥暑湿从皮毛入,伤人最外一层, 都是伤寒,所以谓之伤寒有五。 仲景《伤寒论》伤寒二字也是各种病邪从皮毛入,先犯最外一层的义旨“”太阳篇曰中风、曰伤寒、曰温病,均冠以太阳病三字。痉湿谒篇曰中湿、曰中谒, 亦均冠以太阳病三做字,这就是将五种伤寒赤裸裸写出的铁证”“五种都名伤寒, 是指其病的来路,伤寒分为五种,是辨其病的性质“。可见, 冉氏所认识的伤寒,亦不外广义狭义之分, 但广义伤寒不是指多种外感病的总称,而是指人体受病的部位。 冉氏自己这一认识在历来伤寒注家之上。所谓:“从来注家,常多误会,近代虽渐次明了, 只知向病的方面求,不知向病的方面求,仍似一间未达”。
 冉氏强调六经的科学性。他说:“伤寒六经分篇, 具有六个次序,六项阶段,六种性质,六类疗法。 昔人谓伤寒以六经钤百病,为不易之法。病是万变无定,经则不变有定。以有定御无定, 即以不变应万变。或以六经带哲学彩色甚浓, 不过科学上的一个假定。改进中医,须将此种障碍物铲去。不知人在宇宙中, 受宇宙大自然支配,天地变化,人体亦起变化,古人在一千七百多年前, 彼时科学尚未萌芽,而能吸收当时深邃学说,总结前代经验, 理论事实交融,与民众结合,为民众捍御疾苦,与病魔作斗争武器,永久有效,安容忽视?丁氏医学丛书,有日刻删定伤寒本,将书中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字样删去,名曰《删定伤寒论》, 披读一通,味同咀蜡,书中原具精华微妙全失,可为殷鉴。似此, 先代文化遗产,就承接吸收不了。或曰六经不过科学的代名词, 其实不然,代名词何有此项精义?乃是中医学术本身, 构成一个人身机体完整性,机体和大自然环境统一性的优异体系”。
 冉氏研究《伤寒论》重视气化学说,但又回归脉证事实。 他认为此正是《伤寒论》的基本精神也是改进中医的良法。 他说:“全书只在病证出入上研究,不在气化演绎上斡旋,骤观外貌, 恍似脱胎气化,细查内容,确是归结事实。此为仲景为学超迈优越处, 此书为中医最古的典籍,亦即为震古烁今最有经验的典籍。 ”“《内经》的加临标本,是气化空虚的;《伤寒》的加临标本, 是脉证事实的。于此可看出两个道理,一气化原理,可以运用脉证, 脉证经验又可证实气化,科学深即哲学,哲学实即归科学,医事讵能例外?仲景利用此项气化理解,以作辨证,又阐扬此项脉证事实, 以归结唯物,这种精神,是我们学习中医的模范,这个路线,是我们改进中医的良法。”
 关于《伤寒论》的读法。冉氏与陈修园的看法相似。 谓:“伤寒六篇系一系列,显曰六篇,只是一篇,其为仲景一人所撰, 原无疑义,书中章法、节法、句法、字法,古朴奥雅, 不失炎汉东京风度,蕴理深,含味浓,每在一二虚字传神,或无字处寓义,非分读、含读、整个读、一气读,细心体认,领略其微妙。”
 五十年代中期,全国已出现中西医团结并探索相互结合的势头,冉氏站在发展中医学术,中西医结合的高度, 强调了整理研究《伤寒论》的重要意义。 他说:“《伤寒》为中医治疗正面第一部有价值的书,此项整理,又为千载一时,有历史行, 发扬光大的起点,倘旧的紧要方面有疏漏,即学术精华方面有损失; 倘新的征引方面有差讹,即学术改进方面有障碍,况进一步融合化合, 实非毫无心得,徒袭皮毛,所可侥幸。”又说:“就《伤寒论》而言, 将经军之精华,各注之菁华,其中精透奥妙入微之处整理好、诠释好, 贡献出来,为中西医学术交流,为西医改进中医,复以中医丰富西医,再以中西医结合形式丰富世界医学,此乃编者目的, 也是编者之希望。”
 《冉注伤寒论》共51万字,书中采集前贤各家注释, 日人山田正珍、丹波元简诸家之说亦采入,冉氏注释简洁明快, 对虚字及无字处开掘较深, 是对《伤寒论》思想方法和观点进行较深研究的注家。

-------------------
黄师,我研究过他的医案,他善治痛证,理对方不对,效果一般。
读伤寒一直有个误区,对着经文看是好方法,但临床还是有很多疑惑。我们要看伤寒以外的东西,此所谓诗人功夫在诗外。
仲景学术含气化的,以黄元御说的最好,很奥深,但他把仲景方改了。

-------------------
如啖甘饴。

-------------------
黄师关注的我也要关注一下:)

-------------------
有机会要看看 冉氏伤寒论,以前只看过他的医案。

-------------------
请教十世遗风:伤寒以外的东西具体是指什么?谢谢!!

-------------------
回楼上,仲景经方理论来源,组方原则是伤寒外的东西。

-------------------
黄师作为伤寒临床家,回头看冉注自是不同凡响,冉雪峰先生被尊为近代伤寒第一人,确有高于历代伤寒注家处,学生非常喜欢。

-------------------
有机会要看看此书。

-------------------
可惜的是这本书市面上不太见得到了...,他的医学全集蔚为大观。以下是之前阅读的体会,个人浅见。


我是查询花汤的方解的时候,了解到冉雪峰的,进而知道了“南冉北张”的说法,再到后面买到了其医著全集的前面两册,《医经》和《方药》。
  
  今天看了一会儿《冉注伤寒论》,颇为赞叹。在开篇,冉雪峰对于《伤寒论》的成书,伤寒的含义,痉湿暍、劳复、霍乱在伤寒论中编次顺序的含义等等,都发前人所未发,多有独创。
  
  我目前看到的太阳病篇,结合了明本、康平本、千金和玉函金匮的条文,摘取了徐灵胎、陈修园、俞嘉言、挥铁樵等的注疏,逐条解释,比成本高出颇多,从编次的顺序上可以读到之前的错简派所不能阐发的很多内容。
  
  真是精彩的很呢....

他的方药部分,对于很多伤寒金匮方剂的解读,还是颇高的。只是,走的还是释理的套路,跟黄师的药证/方证不同。

-------------------
药证/方证学,是脱离繁杂的五行、藏象学,单刀直入,直中病证的学术,比五行、藏象云里雾里要明朗的多。然说药证、方证不用讲医理,则难免与仲景学说背道而驰,也与辩证法不符。比如说围棋艺术,其定式愈万,然基本定式就是几十个,与中医方剂愈万,而基本方剂就是几十个很相像。在围棋实战中,死记定式、布局和死活的大量程式,就能成为有较好战绩的国手,但若遇到强手,就会感到无招可用,上万定式岂能都记住?原因就是还没有从根本上深入追求围棋之棋理,不能够创造新的定式。在中医临证中,死记方证、药证和医案的大量程式,就能成为有较高声誉的国医,但若遇到难病,就会感到无方可用,上万方剂岂能全记住?原因亦是还没有从根本上深入追求中医之医理,不能够创造新的方剂。
没有理论作指导的实践是目地实践。中医药学,只有确定其理论正确,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其理论,又用其理论不断拓展医疗手段,才能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医学。

-------------------
冉氏研究《伤寒论》重视气化学说,但又回归脉证事实

-------------------
您是我见到IT圈子里唯一一个中医功底这么高的!佩服。向您学习!

-------------------
佩服,学习!

-------------------
冉注伤寒论确实很好,可惜没有写完

-------------------
啊,有机会我也要看看。

-------------------
赞成10楼,顶一个。

-------------------
引用第1楼十世遗风于2010-05-19 21:43发表的  :
黄师,我研究过他的医案,他善治痛证,理对方不对,效果一般。
700)this.width=700;" >


的确如此,有同感,这样的大师的级别疗效应该更高,才是我辈叹服的榜样!

-------------------
没有理论作指导的实践是盲目地实践。中医药学,只有确定其理论正确,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其理论,又用其理论不断拓展医疗手段,才能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医学。
  赞同!!   请问正确的理论是什么??  好让大家一起研究,学习

-------------------
四个字: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医药学理论的核心。阴阳之道,见宏见微,宏可合一,微可化众,众之广,不可尽览,然其本性则一,万物不离阴阳。《伤寒论》之方证学说,是对中医药学阴阳之理的经典展示,堪称法典。

-------------------
学会了这个,可以治疗所有的病吗? 现在谁会?

-------------------
引用第20楼叶子于2010-05-21 07:58发表的 :
学会了这个,可以治疗所有的病吗? 现在谁会? 700)this.width=700;" >

我也同意?
为什麽就不可以:诊断=治疗=理论
为什麽非得在治疗以外再出现一个所谓的理论呢
一个体质壮实,涕清痰清量多的病人? 到底是要经过一番阴阳思维後才下处方
还是大脑反射就开小青龙汤呢

经方不就是 病人=处方 没病人也就没处方
但是理论却是没有病人这个对象,也能够继续谈论的东西

这是我一些小小的感想



-------------------
凑个热闹,说错了别拍板砖...

经方派里面,黄师是个很典型的代表,走的是用通俗的语言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经方,在临床或者日常生活中,慢慢体会到经方的好处,而不是一开始就钻入到复杂的病机等等的研究;同时,另辟蹊径的提出了方/药/人相对的铁三角,是非常实用的经方研究方法。很多人都收益颇多,包括后学本人。

但是,对于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等经典的研究,其他人可能也有自己的路数,也不是说都没有看到病人这个对象,黄师在说过,伤寒金匮中,多处可以看到失精家、风家、酒客等等。

不提其他的医经派的人,就拿黄师推崇的胡希恕先生的方证辩证的方法,也是要先别是六经中的那几经,然后,再辩方证。临床上,合病、并病尤其多见,真热假寒,真寒假热等等的判定,才见大家功力。

阴阳理论本身应该没有什么错误,如何应用到辨证上,各家有各家的方法。谁也不能说,某种理论或者方法,可以治所有的病;就算在伤寒金匮中,很多条文,仲景也没有提出明确的方剂。

借用朱进忠老医生的一句话“世界上没有治不好的病,只有我治不好的病;没有治不好的病,只有我现在治不好的病。”如果大家能够通过黄师的著作和学说,引起对于伤寒/金匮/千金方等经方经典的深入研读,而不是花时间在‘抑彼扬己’上,可能是黄师乐于看到的,也是他和他的团队办这个论坛的原因。

后学非常期待黄师后续的对于《冉注伤寒论》的笔记。


-------------------
  现代人写文章或著书,标题似乎不重要,书名也是只求醒目而已。就像影视剧的名称,往往与内容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古人写书,题目书名不会随便乱起,都是深思熟虑,蕴含颇深的。可惜现代人读古书,题目书名是不大关注的,最多只是一个名称记号而已。
  比如何谓“内经”?历史上也有人想当然,搞出个什么“外经”的想象来。其实“内经”就是关于人体、医学之经典,它是相对于治世(外)的经典而言的。古代大医有内外二治的理想,外就是治世,内就是治人。另外,《内经》中的每一篇名亦各有深远含义。如“上古天真”、“生气通天”之类。
《伤寒论》也是如此。不过历来认为原名是“伤寒杂病论”,含义应该更深刻、更准确。伤寒与杂病,紧密关联着。所有杂病都可以由伤寒(外感)演变而来,印证了《内经》“风为百病之长”的理论;所有伤寒也都与相应的体质基础相关,外感与杂病常常互为因果。因此《伤寒论》的书名,似乎应当还原成原名才能探讨其含义。
“伤寒”一词,《内经》早有定义,我认为张仲景不会不顾公认的概念,突然提出一个新概念而不加说明。古人著书本为传递信息,不会故意让人猜谜。冉先生说伤寒之“寒”指太阳寒水,从字面上看不错,也可谓别开生面。但是是否符合原义,不在乎你的观点是否新颖,新颖的如果是错的也应放弃,新的终究也会旧。
其实《伤寒论》之“伤寒”,乃是《内经》“伤寒有五”中与温病、热病并列的狭义“伤寒”。所以《伤寒论》通篇不涉及温病体系。此类外感其邪气偏阴,故相对温病来说过程缓慢,特别是表证期较长。其原因是,阴精未伤而感受阴寒之邪发病,故名“伤寒”(阴精伤者则发为温病)。所以“伤寒”应是以感受阴寒邪气为病因的一类疾病的名称。
阴寒之邪伤人,在三阳则阴阳交争,故发热为多,正气强而易愈;入三阴则邪正同气,故多生寒,正气损而病重。惟阳气来复,邪气方能复出。所以“六经”的实质乃是三阴三阳。
(粗浅看法,让大家见笑。)

-------------------
冉注伤寒论的确有与他人不同之处,只可惜没有注解完毕。

-------------------
刘渡舟老自己都感叹“余不敏,用小青龙汤头痛如劈者有之。。。。。。”,没有理论指导何来经方的超范围应用?

-------------------
  我才没有资格反对阴阳学说。  只是觉得药证/方证学,表面上看起来脱离了繁杂的五行、藏象学,单刀直入,但是既然可以治疗好疾病,就说明它有正确的理论支持着。不能说是没有理论作指导的盲目地实践。一点小想法   错了请见谅。。  

-------------------
仲景曰:“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
伤寒学者,对仲景之论作何见解呢?
《伤寒论》是示人以法,而不是简单授人以方。仲景经方不足300首,岂能愈万病?尚若能通晓其法,又何愁衍变万方?践行伤寒者,若愈万人,一人创一方,方即愈万。
[ 此帖被lgdaz在2010-05-21 22:10重新编辑 www.med126.com]

-------------------
我不是伤寒学者,只是泡了几天这个论坛的基本属于文盲者。但是有个小小见解,。”“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
患者不论是阴还是阳出了问题,我觉得都可以从体质上表现出来。就根据药证/方证来治疗呗。但是真正治疗起来可能没有说的这么容易。

-------------------
引用第17楼顾志君于2010-05-20 20:57发表的  :
的确如此,有同感,这样的大师的级别疗效应该更高,才是我辈叹服的榜样!700)this.width=700;" >

很多所谓的大师就是靠着一把白胡子招揽病人

-------------------
莫嫉妒白胡子。
我们单位有一位中专毕业生,年龄不足30岁,与一位年逾60的老中医坐诊于外科同一门诊,隔桌相望,在门诊工作3年后,他的门诊病人竟然比老中医还要多一些,就有病人非他不看。这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事情。还有一例,在我院儿科门诊,也是一位中专毕业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当时他的年龄不足40岁,门诊病人却比五六十岁的老中医也要多,他也是在30岁时小有名气的,许多患儿家长,就是非他不看,他今年50岁了,每天的门诊病人数过百,中午延时1小时下班是常事,比有主任、教授名衔的一些医师忙得多(当然多数教授也够忙),可就是因为学历限制,不能晋升高级职称。看来,病人看医生,是看其医疗效果,而不是看他的名位,也不是看他的胡子。
[ 此帖被lgdaz在2010-05-22 06:50重新编辑 www.med126.com/jianyan/]

-------------------
引用第25楼杨庸医于2010-05-21 16:44发表的 回 21楼(c19751118) 的帖子 :
刘渡舟老自己都感叹“余不敏,用小青龙汤头痛如劈者有之。。。。。。”,没有理论指导何来经方的超范围应用? 700)this.width=700;" >
?

不小心挑起战火而模糊了黄教授帖子的焦点? 真是抱歉

[ 此帖被c19751118在2010-05-22 08:41重新编辑 www.med126.com/wszg/]

-------------------
经方是好,但只记着百十个方剂,按图索骥,那也能用一时,但若症状不明的话,不用阳阴细细的辩,行吗?基础理论还是要掌握的。

-------------------
仲景学术含气化的,以黄元御说的最好,很奥深,但他把仲景方改了。
————————————————————————————————
黄元御升降理论释义圆通,但其制方用药与理论很多不能精确对应,他的观点更多适应于临床上上热下寒、外燥内湿等病例,又其对桂枝的理解确实有独到之处,但亦存滥用之弊。

-------------------
诶  。 。。  好无知的错 抱歉!

-------------------
应该这麽说吧  如果能够仔细的去读黄教授的书  你可以发现阴阳辨证自然存在其中
就比如说一个人看诊时可以大声说话 力气十足 这就隐含这个人属於阴证的机会不大
黄教授所努力的 也令人赞叹的 就是把这些阴阳具体化  让後学者可以看得到 摸得着
跟着学自然阴阳辨证也就融入你的诊断之中 只是不特别去强调罢了

-------------------
我个人比较推崇黄元御,他是真正知仲景者,能将仲景的方化了,做到用法不用方,这可不是一般医家的水平。

-------------------
阴阳、五行是很深奥的,结合临床就更难了
没有理论的指导不行,缺少经验更不行
直觉思维非常重要~~

-------------------
引用第30楼lgdaz于2010-05-22 06:13发表的  :
莫嫉妒白胡子。
我们单位有一位中专毕业生,年龄不足30岁,与一位年逾60的老中医坐诊于外科同一门诊,隔桌相望,在门诊工作3年后,他的门诊病人竟然比老中医还要多一些,就有病人非他不看。这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事情。还有一例,在我院儿科门诊,也是一位中专毕业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当时他的年龄不足40岁,门诊病人却比五六十岁的老中医也要多,他也是在30岁时小有名气的,许多患儿家长,就是非他不看,他今年50岁了,每天的门诊病人数过百,中午延时1小时下班是常事,比有主任、教授名衔的一些医师忙得多(当然多数教授也够忙),可就是因为学历限制,不能晋升高级职称。看来,病人看医生,是看其医疗效果,而不是看他的名位,也不是看他的胡子。 700)this.width=700;" >

我见过很多青中年名中医,遗憾的是我见到的“白胡子混混中医”更多
[ 此帖被andy在2010-05-26 00:08重新编辑 www.med126.com/wszg/]

-------------------
引用第38楼andy于2010-05-25 08:40发表的  :
我见过很多青中年名中医,遗憾的我见到的“白胡子混混中医”更多 700)this.width=700;" >

是啊,我们希望中医开汤方者,人人都能达到仲景水平,超过仲景更好。可事实是,那是不可能的。好比运动员都想拿奥运冠军,可事实是,运动员不可能都达到世界顶尖运动水平。运动员们的运动成绩,从业余水平到专业水平,从县市级水平,到省级水平,到国家级水平,到世界级水平,哪一级水平的都有。各行各业都如此。中医师能做到人人都是国老吗?

-------------------
  冉注伤寒论可能承接陈修园,他的伤寒论浅注我读来感觉是上乘之作,比好多注家好,好多注家还不能自园其说。伤寒上气化是一派,目前我知道的就黄坤载,陈修圆,近代的刘度舟。

-------------------
正在学习郝万山老师讲的伤寒论。

-------------------
18楼(叶子) 的帖子


四个字: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医药学理论的核心。阴阳之道,见宏见微,宏可合一,微可化众,众之广,不可尽览,然其本性则一,万物不离阴阳。《伤寒论》之方证学说,是对中医药学阴阳之理的经典展示,堪称法典。
 同意!

-------------------
看金刚经更好

-------------------


-------------------
很赞同你的说法!

-------------------
引用第35楼c19751118于2010-05-23 07:42发表的  :
应该这麽说吧??如果能够仔细的去读黄教授的书??你可以发现阴阳辨证自然存在其中
就比如说一个人看诊时可以大声说话 力气十足 这就隐含这个人属於阴证的机会不大
黄教授所努力的 也令人赞叹的 就是把这些阴阳具体化??让後学者可以看得到 摸得着
跟着学自然阴阳辨证也就融入你的诊断之中 只是不特别去强调罢了 700)this.width=700;" >
是啊,你骂不骂阴阳,阴阳都在那。五行就分化了,愈细愈难解说,但是也是大法。

-------------------
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賫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fo,明堂闕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
一家有一家的伤寒,一点不假,但万变不离其踪。

-------------------
怎么没有讨论彭子益的论伤寒的文章。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