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见闻浅思杂录二十五:《奇方医话》按语一则
    

医师交流:见闻浅思杂录二十五:《奇方医话》按语一则

      见闻浅思杂录二十五:《奇方医话》按语一则
                   作者:黎小裕  邮箱;lichongyu103@163。com
       网友yeqin在“初学教室板块” 发表《奇方医话摘选》的帖子(http://med126。com/forum/viewthread.php?tid=58836&extra=&page=1),对于朱世增先生对小儿哮喘方的按语,在下有异议,拿出来和各位方家共同探讨一下,有什么错误之处还望各位斧正。
      <奇方医话>是朱世增先生于1989年出版的中医药方书,是朱先生在86 年春自费考察,经历内蒙古草原,长白山脉,大小兴安岭,泰山脚下,黄河之滨,所得来的民间验方集.内面颇多有关中医奇谈,现摘录数则以尝喜痂之士。
       2.小儿哮喘麻黄5 杏仁10 甘草5 豆腐30 麻黄,杏仁,甘草,及豆腐共煮1小时,去药食豆腐饮汤,分早晚两次服。
      按:本方系笔者考察长白山脉时,一老妇所赠,自云为家传秘方,试之临证,却也每有良效。细嚼方之组成,乃麻杏石甘汤去石交,加豆腐而成,是去石交,还是漏写石交,实无可考。
    小裕按:非漏石膏也,乃因小儿脾胃娇弱,恐石膏寒凉伤胃,豆腐乃由豆浆因石膏而成,客家人谓豆浆性热,豆腐脑(豆腐之原型)性凉,乃因石膏故,用其豆腐缓石膏之性,实乃麻杏石甘汤之变方。豆腐里面用的是煅石膏,蒲辅周先生云:石膏,其性辛甘寒,煅之清胃热之力大于生用,其性凉甚,每服6~9 g即可,因其煅去辛味,只剩甘寒,乃成守而不走之药性,而解肌退热则宜用生石膏,熟石膏不行。此处用石膏非为解肌而设,由药测证,此方适用于痰热哮喘,脾(胃)乃生痰之源,肺乃贮痰之器,借煅石膏之清胃热之力断其根源。 
    都说方中加熟石膏等于加砒霜,但是由这个方来看的话是斯不可信,考熟石膏又称煅石膏。生石膏加热到100℃以上,失去部分结晶水而得到的白色固体。分子式:CaSO4·━H2O,。可作为豆腐的凝固剂。熟石膏在使用前应粉碎,然后加水搅拌制成均匀悬浮液。熟石膏如进一步加热失水,变成过熟石膏,则不能作凝固剂。医家所说的加熟石膏等于加砒霜是否是说的这个过熟石膏,不得而知,有待考证。

[ 本帖最后由 黎小裕 于 2008/12/20 19:04 编辑 www.med126.com/kuaiji/]
-----------

中医内科急症辨治纲要(上)

作者:周仲瑛   

点击次数:900次

正文:

急症虽然起病急骤,病势危急,变化多端,证情复杂,但其发生发展也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只要掌握其基本规律,紧紧抓住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知常达变,就可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提高中医急症的诊疗水平。
1 急症的基本特点

急症的各个病证虽然涉及多脏器、多系统,但在发生、发展、转归方面有其共同的特点和内在联系。
1.1 大实大虚,邪正消长多变
急症均以起病卒暴、来势凶猛为特征。其发生既可因邪气过盛袭击人体,以致突然发病,又可因内伤久病积渐加重,卒然突变而致。发病之时,邪势迅猛,正气奋起抗邪,邪正剧烈相争,但旋即耗伤正气,正不胜邪,形成邪盛正衰的局面。由于正邪力量消长转化快速,因此病情势急多变,转瞬之间即可发生传变。
在病变过程中,邪盛与正衰常常互为因果,故多表现出大实大虚的特点,即邪气的亢盛和正气的虚衰每易发展到极端出现邪实内闭、正虚外脱的变局。其中外感、内伤所致者又有不同。外感急症初起以邪实为主,但因邪毒致病力强,传变迅速,正不敌邪,进而导致正气耗伤,病情迅速由实至虚,或表现为虚实夹杂。内伤急症多在久患痼疾、脏腑气血阴阳亏损基础上,复加某种诱因,导致病情卒然发作,出现气滞、血瘀、水停、痰聚、生风、酿毒诸变。这些病理因素或助邪或伤正,导致阴阳失调、气机逆乱、脏腑衰竭,表现因虚致实,虚实并见的特点。
1.2 多脏同病,但有主次先后
急症的发生不论因于外感或是内伤,其表现不论主要是邪盛或是正衰,病理关键都在于脏腑实质和功能受到严重损害,而且多非一脏一腑为病。病变往往涉及多个层次,多个脏。腑由于病的特异性,首犯部位不同,所病脏腑亦有先后主次之别。此外,基于脏腑之间的生克制约关系,在病理情况下,极易传及相关脏腑。如表里相传(胃病传脾等)、母子相传(肾病及肝等)、乘侮相传(肝病及脾)等。或因某一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的病理产物,损伤其他脏腑而致病。由于各种疾病的病邪性质不同,其主病脏腑、病理传变亦有不同。
1.3 多病同证,但又同中有异
“证”是疾病多个症状的综合征象,是病变过程中某一特定阶段的病机概括。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有相同的病理环节,即相同的病机出现同一种证,故可异病同治。而对急症的救治尤为重要。另一方面,任何一种疾病都有其根本矛盾及特殊发展规律。疾病的病理变化终究受到疾病本身内在根本矛盾的影响,而显示出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异病同证也只是在异的基础上的相同。随着原发病的不同,其发生、发展、预后均有很大差别,表现同中有异。为此,只有结合病的特异性进行处理,才能提高救治急症的疗效。
2 急症的病机要点

急症的病机要点主要表现为内外合邪,病理因素以风、火、痰、瘀、毒为主导,病性多实,常见虚实夹杂,多证相关。若邪实机闭,进而邪陷正虚,可以由闭转脱。
2.1 内外合邪,每多因果夹杂
急症病重势急,病因繁杂,然概而言之,不外内、外两端。
外感急症多因感受六yin或温疫热毒所致;内伤急症的病邪多因脏腑功能失调而变生,如痰浊、水饮、瘀血,以及内生风、火、毒等。它们进一步作用于人体,成为重要的致病因素。在急症发病中,内、外病邪并非单独致病,而多内外合邪,因果夹杂为患。因外感邪气与内生病邪具有“同气相召”的特性,而致内外相应。
内伤急症系慢性久病,积渐加重,发展到一定程度则重要脏器受损,气血阴阳逆乱,卒然突变而成。内伤病之所以卒然突变发生急症,可由感受外邪触发引起,即外邪作为诱发因素引动内邪,令邪气猖獗,发生剧变。内外病邪夹杂合病者多见于素有宿疾,复感外邪所致之急症。
2.2 病理因素责之风火(热)痰瘀,常可转化并见
内科急症无论是外感或内伤,其病机如何错综复杂多变,但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的病理因素为风、火(热)、痰(湿、浊、饮、水皆为同源之物)、瘀。四者之间常可相互转化,出现多种病理因素之间的兼夹并见,且尤以风火为首要。
风火同气,皆为阳邪。风性善行数变,“风胜则动”故致病多快,病变部位广泛不定,为 “外六yin”之首,每多兼夹它邪伤人;火为热之极,故火热为病发病亦快,变化较多,病势较重。而外感之邪又每可致“五气化火”。若风与火两阳相合则为病更烈。风助火势,火动生风,风火相煽,相互转化,互为因果,加剧病情。可见,风火是急症致病因素中最为重要的病理因素。风火邪气的特性决定了急症病机的易变、速变、多变。
急症中瘀、痰、饮(水)、湿(浊)等病邪的形成也多与风火有因果联系及转化关系。如火热亢盛血液受热煎熬,胶凝成瘀则瘀热互结。火热炼津蒸液则津凝成痰;痰郁化火可致痰热互结,所谓“痰即有形之火,火即无形之痰”。风动痰升,内风挟痰,上蒙清窍,横窜经络,则见风痰征象。水(津)血同源,痰瘀相关,因痰生瘀者痰浊阻滞脉道,妨碍血行,则气阻血滞成瘀。因瘀生痰者因瘀阻脉道,水津失其输布则聚而成痰,或瘀阻水停。湿热浊瘀互结,阻遏气机,三焦气化失宣,肺脾肾功能失调,而使水毒内生,上逆凌心犯肺,下则肾失司化。
2.3 邪盛酿毒,毒邪性质多端,外受、内生有别
急症多毒。毒是诸多病邪的进一步发展。邪盛生毒,毒必兼邪,无论其性质为何均可概称为“毒邪”。毒邪致病具有发病急骤,来势凶猛,传变迅速,极易内陷的特点,故病情危重难治,变化多端。毒邪既可从外感受,也可由内而生。外感之毒主要是指多种特殊的致病因子,是为天地间偏盛之气酿化而成的一种致病物质。其侵犯人体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对脏腑组织有一定的定位性,病程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由于毒邪致病多与六yin、疠气为伍,邪盛酿毒,“毒寓于邪”,“毒随邪入”,因而表现出毒邪不同的属性,如风毒、热毒、暑毒、火毒、湿毒、寒毒、疫毒等(提示毒邪还寓有病机、病性概念,可以作为证候属性的概括)。
内生之毒是在疾病发展演变过程中,由脏腑功能失调,风、火、痰、瘀等多种病理因素所酿生。常见的如风毒、热毒、火毒、湿毒、水毒、痰毒、瘀毒等。其性质多端,且可交错为患,使多个脏器发生实质性损害,功能严重失调,并成为影响疾病顺逆转归的决定性因素。内外毒邪的交互影响又可进一步加重病情的发展。
2.4 邪实机闭是阴竭阳脱、气血消亡的基础
邪实机闭是指急症病程中,体内毒邪壅盛,导致周身阴阳气血涩滞,气机闭阻不通,升降窒塞,多脏受累,甚至神机失用,表现闭实危候,证情险变丛生。若能及时准确治疗,可使邪祛毒解正复,扭转危象;如邪陷正虚,正不胜邪,可见内闭外脱,进而正气溃败,阴竭阳脱,气血消亡。
亡阴亡阳之渐,多为高热急剧而大量的出汗、吐泻、失血或久病耗伤阴血所致。由于阴阳互根,阴亡则阳气无所依附而散越,故亡阴继之发生亡阳。亡阳既可由阴竭阳无所附所致,也可因邪盛骤伤阳气致脱。急症中出现的气脱和血脱也多交互并见。因血以气为本,气以血为养,气非血不和,久病或邪盛耗气则气不生血,气不摄血,气衰血亏,而邪毒耗血动血,大量的出血又可使气无所附,血少气虚,气随血脱。气为阳化,血属阴类,气赖血附,血赖气生,故阴阳气血消亡之大虚证候每可相互并见,还常和风、火、痰、瘀等病理因素相关,虚实之间互为兼夹。
2.5 病性多实,但常虚实夹杂
急症发病急暴,病重势急,故病性多实。尤其是外感急症,病程短暂,邪 气偏盛,更多属实。如急黄系外感温疫热毒,内伤饮食不节所致,以邪毒过强为主要矛盾方面,得病后可迅速传变,波及营血,内陷心肝,引动肝风,弥漫三焦,病性以邪毒炽盛为主。由于热毒深重,邪气过盛,正虚邪陷,阴伤气耗,因实致虚,则可形成邪实内闭,正虚外脱之虚实夹杂(内闭外脱)证候,甚至由闭转脱。
急症之属内伤久病、卒然突变者,多为在脏腑精气亏虚的基础上,复加饮食失调、七情劳倦、房室过度,或复感外邪,正不敌邪,脏腑功能失调,痰饮、水湿、瘀血等邪内生,而因虚致实,由实生变。如充血性心力衰竭,病理性质以虚为主,表现为气血阴阳亏虚,心气不足,气阴两伤,重者阳气亏耗,乃至虚阳欲脱。由于心不运血而致留瘀,“血不利则为水”,心脾肾阳气亏虚,亦可致水邪泛溢,使血瘀、水饮内停。若再感受外邪,或情志刺激,可使心阳(气)更为困遏,鼓动无力,血脉不运,正虚邪实互为因果,促使疾病演变发展。
2.6 病机之间的演变转化可致多证相关
急症常见的多种病证虽可单独出现,但亦常演变转化,多证相关。如高热与痉厥、昏迷,暴喘与厥脱等每多兼夹合并,同时出现。造成多证相关的根本原因在于急症多种病证的发生均与风、火、痰、瘀、毒这5种病理因素有密切关系。正是由于这些病理因素的演变转化,使得急症多种病证之间相互关联。如风邪致病主要表现为痉厥,若属热毒炽盛,火动风生,热极生风则每与外感高热类疾病(疫斑热、中暑)互为因果;如风热灼津成痰,热毒痰饮瘀肺可致暴喘;若火盛气逆,或络热血瘀可以动血出血;若热毒血瘀或瘀阻气滞可成为卒痛的病理基础;若热与湿合,湿热伤中可致急性吐泻;湿热酿毒每可发为急黄;热毒、瘀毒、水毒壅阻下焦,气化失司可致癃闭(急性肾衰);痰瘀、水饮凌心,耗气伤阴损阳则可发生心力衰竭;邪实机闭,正不胜邪,邪陷正虚,阴竭阳亡,多成昏迷、厥脱之变。

从上可知,多种病证的病性皆始于实,但邪毒过盛,正气不支则可进一步内陷,使气血阴阳耗竭而转为大实大虚,或大虚之候,发生脱变。脱证是多种急性病证的危重转归,多为由实转虚、由闭转脱,且与风、火、痰、瘀、毒等病邪转化兼夹,而致多证相关。

                              (未完待续)

中医内科急症辨治纲要(下)——急症的辨证要点与治疗原则

作者:周仲瑛   

点击次数:712次

正文:

1急症的辨证要点

急症的证是机体在内外平衡失调的病理状态下,反映于临床的危急证候。它不是孤立的临床症状,而是概括了急症的病因病机、病势发展和正邪消长的临床综合诊断。辨证是立法的前提和依据。临证只有抓住辨证要点,依据内科急症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审证求因,分清标本虚实,把握病变部位及传变规律,确定病因、病性,才能准确明辨证候,指导临床施治。

1.1辨外感与内伤

外感急症由感受六yin疫毒之邪、邪正剧烈交争所致。其总以病邪外入、相继传里为发病规律。通常可按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进行辨证,而内科急症的多个病证又宜按八纲、脏腑结合病因病机进行辨证。外感所致者每以热病居多,其中每以高热为主症,贯穿于卫气营血各个阶段之中,亦可因阳热炽盛、耗伤阴津而使变证蜂起,出现痉、厥、闭、脱,或挟风、动血诸患。内伤急症因久患痼疾,脏腑已损,精气亏耗,复加各种诱发因素,更加戕伐正气而积渐加重所致,是在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的基础上,内生风火、水湿、痰瘀等病理因素,使病情由轻而重,由缓而急。但无外邪内陷、病势进退的传变发展规律,病情轻重主要视受病脏腑的虚实变化及气机逆乱的程度,辨证应以脏腑为中心,重视病理因素的作用。脏腑功能失调,影响气机的升降出入,则邪从内生,导致气滞、痰阻、水泛、血瘀、浊毒内攻,进而气机逆乱,出现多种危候。

具体而言,外感与内伤可从病史、发病形式、病程、传变规律等方面来辨。外感急症为新病,病起急暴,病程短,大多有短暂的卫表证候,以实证为主。如中暑、急黄、疫斑热、高热、急性吐泻等为外感所致。内伤急症有原发病可查,是慢性疾病的积渐突变,病程较长,无表证,往往表现为虚实错杂,如真心痛、心力衰竭等。但外感急症也可因素体亏虚或邪盛伤正,而表现有虚的一面,内伤急症更可因感受外邪,而使病情加重,故外感与内伤常常相互关联。由于外感、内生之邪常可错杂为患,临床必须分清因果主次。抓住主要矛盾,采取相应措施。这与认识疾病的特性,控制病情发展,提高救治效果密切相关。

1.2辨脏腑病位

急症病变涉及多脏器,在病情发展过程中,虽常多脏关联,但主病之脏腑尚有先后主次之别,故临证需根据患者的证候表现,明辨脏腑病位。若现心悸怔忡、心胸闷痛、唇舌青紫、神昏谵语、汗出肢冷、脉结代或微细欲绝,为病位在心;见头晕头痛、面红目赤、两胁胀痛、肢挛抽搐、牙关紧闭、口角流涎、舌体歪斜、脉弦,则病在肝;见脘腹胀满、目黄身黄、食少纳呆、呕恶呃逆、大便稀溏或便结,则病在脾胃;见呼吸气喘、张口抬肩、喉中痰鸣、不能平卧,或呼吸时断时续、咳声低微,为病位在肺;见周身浮肿、尿少尿闭、气短喘逆、动则喘甚、面色(白光)白,为病位在肾。在辨病变主脏的同时,还需辨病变相关的脏腑,审其所累及脏腑之虚实及相关脏腑的病变轻重。

1.3辨病理因素

风、火、痰、瘀、毒是内科急症病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病理因素,不同的病证在不同的阶段,其主要病理因素各有不同,但又每多相兼为患,临证需详辨细审,掌握各自的主症特点及其同病关系。风胜则见抽搐、手足蠕动、角弓反张、口眼歪斜、肢体不遂。火盛则见身热、渴饮、面红目赤、身发斑疹、狂躁妄动。如风火相煽则高热、抽搐并见。痰之为病尤为广泛,性质多端,病涉多脏,而在急症中主要常与风火相兼为患。如风痰内闭则卒然昏晕厥仆,痰涎壅盛;风痰入络则肢体不遂、瘫痪麻木、拘急疼痛;痰火扰心则见神昏谵语、面赤狂躁不安;痰热壅肺可见喘急气粗、胸中烦热;若瘀血阻滞可见刺痛、痛处不移、拒按,或出血、面色晦暗、舌暗紫有瘀点瘀斑、脉涩,临床常可因瘀阻部位不同而出现相应的证候;如痰瘀阻肺则见咳喘胸闷、胸痛、面唇青紫。毒邪致病多与它邪相兼,若高热、神昏、斑疹紫黑为热毒深重;尿少、尿闭、烦躁、呕逆则为水毒为患;欲吐不吐、欲泻不泻、躁扰烦乱、四肢逆冷为寒毒内闭;起病急暴、交相传染为疫毒致病。

1.4辨标本主次

  因急症发病急骤,变化迅速,病情危重,预后凶险,故分清多层次的标本关系,有利于把握救治的时机,分析和解决突出的危急证候,使临床治疗尽快显示出急救的效应。

标本主次是急症辨证的重要环节。内科急症可从邪正虚实、原发病与继发病、原发病因与诱因、主症与兼症等方面来辨识。一般而言,邪实为标,正虚为本;继发病、诱因为标,原发病为本;兼证为标,主证为本;症状为标,病因为本;病急为标,势缓为本。从临床实际来看,急症往往标急于本,以邪实标急为主,多因外感之邪的亢盛,或内生之邪的肆虐而致急危。此外,必须强调急症的辨证主要是依据病情的缓急轻重而定标本主次。内伤急症亦可因久病脏腑阴阳气血衰败,积渐突变,阴阳之气不能相互维系,每见亡阴、亡阳的危急证候,表现因本虚而致标急者。

1.5辨病势传变与顺逆

传变是邪正消长的病理变化。疾病的发展凡按特定的规律有序相传者谓之顺传,反之即为逆传。病势的传变主要与正气之强弱、邪气之轻重、始病部位之深浅、治疗是否得当等因素有关,病势的逆传则是由于邪气过盛或正气甚虚。急症的传变尤为迅速、复杂,往往顷刻之间危在旦夕,故了解和掌握急症传变的规律,有利于及时、准确地判断和处理各种急速出现的逆证和变证,阻断病势的发展,使患者转危为安。

外感急症之热病多见卫气营血、六经、三焦传变。在一般情况下依序顺传,病邪由浅入深,此时邪气不剧,正气尚能与之相争。若邪气亢烈,正气耗伤,病邪内陷可致逆传。

内伤急症病变深及脏腑,其传变与外感急症截然不同,表现为脏腑相传。顺传者按脏腑表里、生克、乘侮的规律;逆传者则因正气衰惫、脏腑阴阳气血逆乱、正邪力量对比悬殊、病理产物丛生、外邪引动内邪,导致多脏腑受损,病情急剧演变、加重。

1.6辨证与辨病

辨证着重于对疾病临床表现及其动态变化的综合认识,揭示其处于某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具有较强的个性,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辨病着重于对疾病病理变化全过程的认识,分析其基本矛盾,把握疾病的重点和关键。病证结合的诊断是以纵横交叉的模式反映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过程各个阶段的。注意辨证与辨病的结合是急症救治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首先,必须明确中医学也有自身的病名诊断。它是依据四诊认症、辨病,分析内在病理变化,反映病的特异性及其发展、转归为施治提供依据的。这与西医学的辨病有所不同。中医辨病既要分析某个病的共性及基本规律,又要结合个体及临床表现辨别不同的证候。可见,中医学的辨病与辨证这种相互补充的关系对立法处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辨病的另一层含义是西医学的病名诊断。不同的疾病有其特殊的病理基础和病机特点,辨病有助于识别不同疾病的特性。采取病证结合的诊断方法,有助于分析和解决疾病发展过程中突出的危急矛盾,有利于更全面、准确地认识疾病,提高中医药的救治水平。总之,临证需注意辨证与辨病的有机结合,并以辨证为主导,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不致生搬硬套,以西代中。

2急症的治疗原则

急症起病急骤,病情危重,症情复杂,变化迅速,救治的全部目的在于及时有效地控制病情,纠正危及生命的病理生理改变,挽救患者的生命。急症的治疗当着眼于“急”和“救”,针对当前最危急、最突出的病证,分清标本、逆从,采用多种治疗方法和手段,多途径、多渠道综合治疗,力缓其急,防传杜变,力求转危为安。

2.1急则治标

“急则治其标”意指急者先治,以缓其急。在急症领域“急则治标”更有其独特的指导意义。急症起病急暴,或久病突变,变化迅速,病情复杂,必须立即采取急救处理,切断凶、逆、险、危的致病环节。这里的“标”即是指那些危及生命的紧急病理状态,如神志昏迷、四肢厥冷、气息微弱欲绝、出血不止等。抢救的首要任务是采取一切应急措施,迅速缓解危象,阻止病情的进一步恶化,为其后续治疗赢得时间。待危象缓解后,再根据原发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需要明确的是,虽然在急症救治过程中治标多以祛邪为主,但不可简单地将治标与祛邪等同起来。当正虚阴竭阳亡时,救阴回阳固脱便是“急则治标”,因此这里的“治标”重在救急。

2.2综合救疗

急症起病急、变化快,病情复杂,单用一法一方难以奏效,必须采取综合抢救措施,集各种治疗之长,内服与外治相结合,药物疗法与非药物疗法相结合,传统抢救技术与现代抢救措施相结合,这样才能提高救治的疗效。

千百年来,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摸索出了大量救治急危重症的方法与手段,如各种急救药物(丸、散、丹、液)的内服,药物敷贴、熏洗、灌肠等外治,以及针灸、放血、刮痧、捏脊、探吐等等。近年来,随着医药事业的发展,又研制出中药雾化剂、舌下含化剂、静脉注射剂等,为急症抢救增添了新的剂型和给药途径。由于各种疗法具有不同的特点与适应症,因此,在临床应力求内外结合,多途径、多疗法综合救治,以迅速取效。

2.3证病合治

急症是多种疾病危重情况下的共有表现,原发疾病虽有多端,但一旦出现某一急症,其病理特点,“辨证救治”规律往往是共同的,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与优势,牢牢把握病机变化,法随证立,药随法出。同时,必须认识到在基本病理机转相同的前提下,不同的疾病有各自的特异性,故治疗时既要遵从基本大法,还当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实践证明,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证病合治是发扬中医药特色,提高疗效的关键所在。

2.4祛邪扶正

正邪消长是判断急症病势发展的重要标志。急症病变特点与一般内科疾病有所不同,往往表现为邪气愈盛,正气愈损,虚实极端错杂。因此,在治疗上必须详审邪正的主次和虚实的多少,针对病机的动态变化,注意把握祛邪与扶正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邪实标急者以祛邪为主,邪去则正复;正虚欲脱者宜扶正为主,匡正以祛邪。在邪正交争激烈、正气衰竭尚未成为主要矛盾之时,救治应重在祛邪,祛邪就是扶正。只有及时祛除标邪,才能防止正气的进一步耗伤,决不可姑息养奸。即使正虚欲脱,扶正之中亦应不忘祛邪。这是积极的治疗策略。因为当诸多急症发展至正虚外脱时,扶正救脱虽为第一要务,但此时救治已难,故多数情况下,均应以祛除标邪为主。证诸临床,某些急症患者,即有因邪实机闭而亡,始终无明显正虚外脱过程者。

2.5防传杜变

传变迅速是急症的主要特点,往往在极短时间内,便可发生一系列严重的病理演变。在治疗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预见其可能发生的传变,采取相应的措施,阻断病情的发展。外感急症多由温热邪毒入侵所致,常有发病初起,即内陷营血、逆传心包的变证;内伤急症多由脏腑气血阴阳发生严重失调所致,痉、厥、闭、脱、出血等一系列危象常先后环生。因此,针对急症的特点,采取防传杜变的治疗措施极为重要。如温热病气分证,通常要求“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认为妄投清营之品凉遏太早,易致邪热内陷入里,但临证又当针对病的特异性,把握不同疾病的变化规律,及时有效地治疗方能提高疗效。

2.6严密监护

由于急危病人的病情变幻莫测,因此必须严密监护和观察,尤其是主要生命指征的观察,如神志、呼吸、面色、脉象、尿量、体温、血压等,以及疾病主要症状、体征的变化,并及时作好记录,作为救治处理的依据。医护人员均应以高度的责任心相互协作,密切配合,积极作好监护工作。

对危重病人的观察项目由主管医生开列医嘱,医护协作,共同完成,并随时记录观察、监护的结果。要重视查对,做出书面和床边交接班,勤加巡视。尤其对危象先兆的出现应高度警惕,及时讨论和会诊,及时合理、准确地采取急救措施。此外,在救治过程中,对患者的饮食、生活起居及心理护理也十分重要。如对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血止后的饮食安排、真心痛患者的心理安慰等均应作为重要的治疗措施加以考虑。同时,要重视急症康复期的监护工作,防止病情反复,前功尽弃。

必须强调的是,对急症病人的监护不可将其视为一般

中医内科急症辨治纲要(上)

作者:周仲瑛   

点击次数:900次

正文:

急症虽然起病急骤,病势危急,变化多端,证情复杂,但其发生发展也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只要掌握其基本规律,紧紧抓住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知常达变,就可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提高中医急症的诊疗水平。
1 急症的基本特点

急症的各个病证虽然涉及多脏器、多系统,但在发生、发展、转归方面有其共同的特点和内在联系。
1.1 大实大虚,邪正消长多变
急症均以起病卒暴、来势凶猛为特征。其发生既可因邪气过盛袭击人体,以致突然发病,又可因内伤久病积渐加重,卒然突变而致。发病之时,邪势迅猛,正气奋起抗邪,邪正剧烈相争,但旋即耗伤正气,正不胜邪,形成邪盛正衰的局面。由于正邪力量消长转化快速,因此病情势急多变,转瞬之间即可发生传变。
在病变过程中,邪盛与正衰常常互为因果,故多表现出大实大虚的特点,即邪气的亢盛和正气的虚衰每易发展到极端出现邪实内闭、正虚外脱的变局。其中外感、内伤所致者又有不同。外感急症初起以邪实为主,但因邪毒致病力强,传变迅速,正不敌邪,进而导致正气耗伤,病情迅速由实至虚,或表现为虚实夹杂。内伤急症多在久患痼疾、脏腑气血阴阳亏损基础上,复加某种诱因,导致病情卒然发作,出现气滞、血瘀、水停、痰聚、生风、酿毒诸变。这些病理因素或助邪或伤正,导致阴阳失调、气机逆乱、脏腑衰竭,表现因虚致实,虚实并见的特点。
1.2 多脏同病,但有主次先后
急症的发生不论因于外感或是内伤,其表现不论主要是邪盛或是正衰,病理关键都在于脏腑实质和功能受到严重损害,而且多非一脏一腑为病。病变往往涉及多个层次,多个脏。腑由于病的特异性,首犯部位不同,所病脏腑亦有先后主次之别。此外,基于脏腑之间的生克制约关系,在病理情况下,极易传及相关脏腑。如表里相传(胃病传脾等)、母子相传(肾病及肝等)、乘侮相传(肝病及脾)等。或因某一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的病理产物,损伤其他脏腑而致病。由于各种疾病的病邪性质不同,其主病脏腑、病理传变亦有不同。
1.3 多病同证,但又同中有异
“证”是疾病多个症状的综合征象,是病变过程中某一特定阶段的病机概括。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有相同的病理环节,即相同的病机出现同一种证,故可异病同治。而对急症的救治尤为重要。另一方面,任何一种疾病都有其根本矛盾及特殊发展规律。疾病的病理变化终究受到疾病本身内在根本矛盾的影响,而显示出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异病同证也只是在异的基础上的相同。随着原发病的不同,其发生、发展、预后均有很大差别,表现同中有异。为此,只有结合病的特异性进行处理,才能提高救治急症的疗效。
2 急症的病机要点

急症的病机要点主要表现为内外合邪,病理因素以风、火、痰、瘀、毒为主导,病性多实,常见虚实夹杂,多证相关。若邪实机闭,进而邪陷正虚,可以由闭转脱。
2.1 内外合邪,每多因果夹杂
急症病重势急,病因繁杂,然概而言之,不外内、外两端。
外感急症多因感受六yin或温疫热毒所致;内伤急症的病邪多因脏腑功能失调而变生,如痰浊、水饮、瘀血,以及内生风、火、毒等。它们进一步作用于人体,成为重要的致病因素。在急症发病中,内、外病邪并非单独致病,而多内外合邪,因果夹杂为患。因外感邪气与内生病邪具有“同气相召”的特性,而致内外相应。
内伤急症系慢性久病,积渐加重,发展到一定程度则重要脏器受损,气血阴阳逆乱,卒然突变而成。内伤病之所以卒然突变发生急症,可由感受外邪触发引起,即外邪作为诱发因素引动内邪,令邪气猖獗,发生剧变。内外病邪夹杂合病者多见于素有宿疾,复感外邪所致之急症。
2.2 病理因素责之风火(热)痰瘀,常可转化并见
内科急症无论是外感或内伤,其病机如何错综复杂多变,但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的病理因素为风、火(热)、痰(湿、浊、饮、水皆为同源之物)、瘀。四者之间常可相互转化,出现多种病理因素之间的兼夹并见,且尤以风火为首要。
风火同气,皆为阳邪。风性善行数变,“风胜则动”故致病多快,病变部位广泛不定,为 “外六yin”之首,每多兼夹它邪伤人;火为热之极,故火热为病发病亦快,变化较多,病势较重。而外感之邪又每可致“五气化火”。若风与火两阳相合则为病更烈。风助火势,火动生风,风火相煽,相互转化,互为因果,加剧病情。可见,风火是急症致病因素中最为重要的病理因素。风火邪气的特性决定了急症病机的易变、速变、多变。
急症中瘀、痰、饮(水)、湿(浊)等病邪的形成也多与风火有因果联系及转化关系。如火热亢盛血液受热煎熬,胶凝成瘀则瘀热互结。火热炼津蒸液则津凝成痰;痰郁化火可致痰热互结,所谓“痰即有形之火,火即无形之痰”。风动痰升,内风挟痰,上蒙清窍,横窜经络,则见风痰征象。水(津)血同源,痰瘀相关,因痰生瘀者痰浊阻滞脉道,妨碍血行,则气阻血滞成瘀。因瘀生痰者因瘀阻脉道,水津失其输布则聚而成痰,或瘀阻水停。湿热浊瘀互结,阻遏气机,三焦气化失宣,肺脾肾功能失调,而使水毒内生,上逆凌心犯肺,下则肾失司化。
2.3 邪盛酿毒,毒邪性质多端,外受、内生有别
急症多毒。毒是诸多病邪的进一步发展。邪盛生毒,毒必兼邪,无论其性质为何均可概称为“毒邪”。毒邪致病具有发病急骤,来势凶猛,传变迅速,极易内陷的特点,故病情危重难治,变化多端。毒邪既可从外感受,也可由内而生。外感之毒主要是指多种特殊的致病因子,是为天地间偏盛之气酿化而成的一种致病物质。其侵犯人体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对脏腑组织有一定的定位性,病程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由于毒邪致病多与六yin、疠气为伍,邪盛酿毒,“毒寓于邪”,“毒随邪入”,因而表现出毒邪不同的属性,如风毒、热毒、暑毒、火毒、湿毒、寒毒、疫毒等(提示毒邪还寓有病机、病性概念,可以作为证候属性的概括)。
内生之毒是在疾病发展演变过程中,由脏腑功能失调,风、火、痰、瘀等多种病理因素所酿生。常见的如风毒、热毒、火毒、湿毒、水毒、痰毒、瘀毒等。其性质多端,且可交错为患,使多个脏器发生实质性损害,功能严重失调,并成为影响疾病顺逆转归的决定性因素。内外毒邪的交互影响又可进一步加重病情的发展。
2.4 邪实机闭是阴竭阳脱、气血消亡的基础
邪实机闭是指急症病程中,体内毒邪壅盛,导致周身阴阳气血涩滞,气机闭阻不通,升降窒塞,多脏受累,甚至神机失用,表现闭实危候,证情险变丛生。若能及时准确治疗,可使邪祛毒解正复,扭转危象;如邪陷正虚,正不胜邪,可见内闭外脱,进而正气溃败,阴竭阳脱,气血消亡。
亡阴为亡阳之渐,多为高热急剧而大量的出汗、吐泻、失血或久病耗伤阴血所致。由于阴阳互根,阴亡则阳气无所依附而散越,故亡阴继之发生亡阳。亡阳既可由阴竭阳无所附所致,也可因邪盛骤伤阳气致脱。急症中出现的气脱和血脱也多交互并见。因血以气为本,气以血为养,气非血不和,久病或邪盛耗气则气不生血,气不摄血,气衰血亏,而邪毒耗血动血,大量的出血又可使气无所附,血少气虚,气随血脱。气为阳化,血属阴类,气赖血附,血赖气生,故阴阳气血消亡之大虚证候每可相互并见,还常和风、火、痰、瘀等病理因素相关,虚实之间互为兼夹。
2.5 病性多实,但常虚实夹杂
急症发病急暴,病重势急,故病性多实。尤其是外感急症,病程短暂,邪 气偏盛,更多属实。如急黄系外感温疫热毒,内伤饮食不节所致,以邪毒过强为主要矛盾方面,得病后可迅速传变,波及营血,内陷心肝,引动肝风,弥漫三焦,病性以邪毒炽盛为主。由于热毒深重,邪气过盛,正虚邪陷,阴伤气耗,因实致虚,则可形成邪实内闭,正虚外脱之虚实夹杂(内闭外脱)证候,甚至由闭转脱。
急症之属内伤久病、卒然突变者,多为在脏腑精气亏虚的基础上,复加饮食失调、七情劳倦、房室过度,或复感外邪,正不敌邪,脏腑功能失调,痰饮、水湿、瘀血等邪内生,而因虚致实,由实生变。如充血性心力衰竭,病理性质以虚为主,表现为气血阴阳亏虚,心气不足,气阴两伤,重者阳气亏耗,乃至虚阳欲脱。由于心不运血而致留瘀,“血不利则为水”,心脾肾阳气亏虚,亦可致水邪泛溢,使血瘀、水饮内停。若再感受外邪,或情志刺激,可使心阳(气)更为困遏,鼓动无力,血脉不运,正虚邪实互为因果,促使疾病演变发展。
2.6 病机之间的演变转化可致多证相关
急症常见的多种病证虽可单独出现,但亦常演变转化,多证相关。如高热与痉厥、昏迷,暴喘与厥脱等每多兼夹合并,同时出现。造成多证相关的根本原因在于急症多种病证的发生均与风、火、痰、瘀、毒这5种病理因素有密切关系。正是由于这些病理因素的演变转化,使得急症多种病证之间相互关联。如风邪致病主要表现为痉厥,若属热毒炽盛,火动风生,热极生风则每与外感高热类疾病(疫斑热、中暑)互为因果;如风热灼津成痰,热毒痰饮瘀肺可致暴喘;若火盛气逆,或络热血瘀可以动血出血;若热毒血瘀或瘀阻气滞可成为卒痛的病理基础;若热与湿合,湿热伤中可致急性吐泻;湿热酿毒每可发为急黄;热毒、瘀毒、水毒壅阻下焦,气化失司可致癃闭(急性肾衰);痰瘀、水饮凌心,耗气伤阴损阳则可发生心力衰竭;邪实机闭,正不胜邪,邪陷正虚,阴竭阳亡,多成昏迷、厥脱之变。

从上可知,多种病证的病性皆始于实,但邪毒过盛,正气不支则可进一步内陷,使气血阴阳耗竭而转为大实大虚,或大虚之候,发生脱变。脱证是多种急性病证的危重转归,多为由实转虚、由闭转脱,且与风、火、痰、瘀、毒等病邪转化兼夹,而致多证相关。

                              (未完待续)

中医内科急症辨治纲要(下)——急症的辨证要点与治疗原则

作者:周仲瑛   

点击次数:712次

正文:

1急症的辨证要点

急症的证是机体在内外平衡失调的病理状态下,反映于临床的危急证候。它不是孤立的临床症状,而是概括了急症的病因病机、病势发展和正邪消长的临床综合诊断。辨证是立法的前提和依据。临证只有抓住辨证要点,依据内科急症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审证求因,分清标本虚实,把握病变部位及传变规律,确定病因、病性,才能准确明辨证候,指导临床施治。

1.1辨外感与内伤

外感急症由感受六yin疫毒之邪、邪正剧烈交争所致。其总以病邪外入、相继传里为发病规律。通常可按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进行辨证,而内科急症的多个病证又宜按八纲、脏腑结合病因病机进行辨证。外感所致者每以热病居多,其中每以高热为主症,贯穿于卫气营血各个阶段之中,亦可因阳热炽盛、耗伤阴津而使变证蜂起,出现痉、厥、闭、脱,或挟风、动血诸患。内伤急症因久患痼疾,脏腑已损,精气亏耗,复加各种诱发因素,更加戕伐正气而积渐加重所致,是在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的基础上,内生风火、水湿、痰瘀等病理因素,使病情由轻而重,由缓而急。但无外邪内陷、病势进退的传变发展规律,病情轻重主要视受病脏腑的虚实变化及气机逆乱的程度,辨证应以脏腑为中心,重视病理因素的作用。脏腑功能失调,影响气机的升降出入,则邪从内生,导致气滞、痰阻、水泛、血瘀、浊毒内攻,进而气机逆乱,出现多种危候。

具体而言,外感与内伤可从病史、发病形式、病程、传变规律等方面来辨。外感急症为新病,病起急暴,病程短,大多有短暂的卫表证候,以实证为主。如中暑、急黄、疫斑热、高热、急性吐泻等为外感所致。内伤急症有原发病可查,是慢性疾病的积渐突变,病程较长,无表证,往往表现为虚实错杂,如真心痛、心力衰竭等。但外感急症也可因素体亏虚或邪盛伤正,而表现有虚的一面,内伤急症更可因感受外邪,而使病情加重,故外感与内伤常常相互关联。由于外感、内生之邪常可错杂为患,临床必须分清因果主次。抓住主要矛盾,采取相应措施。这与认识疾病的特性,控制病情发展,提高救治效果密切相关。

1.2辨脏腑病位

急症病变涉及多脏器,在病情发展过程中,虽常多脏关联,但主病之脏腑尚有先后主次之别,故临证需根据患者的证候表现,明辨脏腑病位。若现心悸怔忡、心胸闷痛、唇舌青紫、神昏谵语、汗出肢冷、脉结代或微细欲绝,为病位在心;见头晕头痛、面红目赤、两胁胀痛、肢挛抽搐、牙关紧闭、口角流涎、舌体歪斜、脉弦,则病在肝;见脘腹胀满、目黄身黄、食少纳呆、呕恶呃逆、大便稀溏或便结,则病在脾胃;见呼吸气喘、张口抬肩、喉中痰鸣、不能平卧,或呼吸时断时续、咳声低微,为病位在肺;见周身浮肿、尿少尿闭、气短喘逆、动则喘甚、面色(白光)白,为病位在肾。在辨病变主脏的同时,还需辨病变相关的脏腑,审其所累及脏腑之虚实及相关脏腑的病变轻重。

1.3辨病理因素

风、火、痰、瘀、毒是内科急症病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病理因素,不同的病证在不同的阶段,其主要病理因素各有不同,但又每多相兼为患,临证需详辨细审,掌握各自的主症特点及其同病关系。风胜则见抽搐、手足蠕动、角弓反张、口眼歪斜、肢体不遂。火盛则见身热、渴饮、面红目赤、身发斑疹、狂躁妄动。如风火相煽则高热、抽搐并见。痰之为病尤为广泛,性质多端,病涉多脏,而在急症中主要常与风火相兼为患。如风痰内闭则卒然昏晕厥仆,痰涎壅盛;风痰入络则肢体不遂、瘫痪麻木、拘急疼痛;痰火扰心则见神昏谵语、面赤狂躁不安;痰热壅肺可见喘急气粗、胸中烦热;若瘀血阻滞可见刺痛、痛处不移、拒按,或出血、面色晦暗、舌暗紫有瘀点瘀斑、脉涩,临床常可因瘀阻部位不同而出现相应的证候;如痰瘀阻肺则见咳喘胸闷、胸痛、面唇青紫。毒邪致病多与它邪相兼,若高热、神昏、斑疹紫黑为热毒深重;尿少、尿闭、烦躁、呕逆则为水毒为患;欲吐不吐、欲泻不泻、躁扰烦乱、四肢逆冷为寒毒内闭;起病急暴、交相传染为疫毒致病。

1.4辨标本主次

  因急症发病急骤,变化迅速,病情危重,预后凶险,故分清多层次的标本关系,有利于把握救治的时机,分析和解决突出的危急证候,使临床治疗尽快显示出急救的效应。

标本主次是急症辨证的重要环节。内科急症可从邪正虚实、原发病与继发病、原发病因与诱因、主症与兼症等方面来辨识。一般而言,邪实为标,正虚为本;继发病、诱因为标,原发病为本;兼证为标,主证为本;症状为标,病因为本;病急为标,势缓为本。从临床实际来看,急症往往标急于本,以邪实标急为主,多因外感之邪的亢盛,或内生之邪的肆虐而致急危。此外,必须强调急症的辨证主要是依据病情的缓急轻重而定标本主次。内伤急症亦可因久病脏腑阴阳气血衰败,积渐突变,阴阳之气不能相互维系,每见亡阴、亡阳的危急证候,表现因本虚而致标急者。

1.5辨病势传变与顺逆

传变是邪正消长的病理变化。疾病的发展凡按特定的规律有序相传者谓之顺传,反之即为逆传。病势的传变主要与正气之强弱、邪气之轻重、始病部位之深浅、治疗是否得当等因素有关,病势的逆传则是由于邪气过盛或正气甚虚。急症的传变尤为迅速、复杂,往往顷刻之间危在旦夕,故了解和掌握急症传变的规律,有利于及时、准确地判断和处理各种急速出现的逆证和变证,阻断病势的发展,使患者转危为安。

外感急症之热病多见卫气营血、六经、三焦传变。在一般情况下依序顺传,病邪由浅入深,此时邪气不剧,正气尚能与之相争。若邪气亢烈,正气耗伤,病邪内陷可致逆传。

内伤急症病变深及脏腑,其传变与外感急症截然不同,表现为脏腑相传。顺传者按脏腑表里、生克、乘侮的规律;逆传者则因正气衰惫、脏腑阴阳气血逆乱、正邪力量对比悬殊、病理产物丛生、外邪引动内邪,导致多脏腑受损,病情急剧演变、加重。

1.6辨证与辨病

辨证着重于对疾病临床表现及其动态变化的综合认识,揭示其处于某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具有较强的个性,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辨病着重于对疾病病理变化全过程的认识,分析其基本矛盾,把握疾病的重点和关键。病证结合的诊断是以纵横交叉的模式反映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过程各个阶段的。注意辨证与辨病的结合是急症救治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首先,必须明确中医学也有自身的病名诊断。它是依据四诊认症、辨病,分析内在病理变化,反映病的特异性及其发展、转归为施治提供依据的。这与西医学的辨病有所不同。中医辨病既要分析某个病的共性及基本规律,又要结合个体及临床表现辨别不同的证候。可见,中医学的辨病与辨证这种相互补充的关系对立法处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辨病的另一层含义是西医学的病名诊断。不同的疾病有其特殊的病理基础和病机特点,辨病有助于识别不同疾病的特性。采取病证结合的诊断方法,有助于分析和解决疾病发展过程中突出的危急矛盾,有利于更全面、准确地认识疾病,提高中医药的救治水平。总之,临证需注意辨证与辨病的有机结合,并以辨证为主导,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不致生搬硬套,以西代中。

2急症的治疗原则

急症起病急骤,病情危重,症情复杂,变化迅速,救治的全部目的在于及时有效地控制病情,纠正危及生命的病理生理改变,挽救患者的生命。急症的治疗当着眼于“急”和“救”,针对当前最危急、最突出的病证,分清标本、逆从,采用多种治疗方法和手段,多途径、多渠道综合治疗,力缓其急,防传杜变,力求转危为安。

2.1急则治标

“急则治其标”意指急者先治,以缓其急。在急症领域“急则治标”更有其独特的指导意义。急症起病急暴,或久病突变,变化迅速,病情复杂,必须立即采取急救处理,切断凶、逆、险、危的致病环节。这里的“标”即是指那些危及生命的紧急病理状态,如神志昏迷、四肢厥冷、气息微弱欲绝、出血不止等。抢救的首要任务是采取一切应急措施,迅速缓解危象,阻止病情的进一步恶化,为其后续治疗赢得时间。待危象缓解后,再根据原发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需要明确的是,虽然在急症救治过程中治标多以祛邪为主,但不可简单地将治标与祛邪等同起来。当正虚阴竭阳亡时,救阴回阳固脱便是“急则治标”,因此这里的“治标”重在救急。

2.2综合救疗

急症起病急、变化快,病情复杂,单用一法一方难以奏效,必须采取综合抢救措施,集各种治疗之长,内服与外治相结合,药物疗法与非药物疗法相结合,传统抢救技术与现代抢救措施相结合,这样才能提高救治的疗效。

千百年来,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摸索出了大量救治急危重症的方法与手段,如各种急救药物(丸、散、丹、液)的内服,药物敷贴、熏洗、灌肠等外治,以及针灸、放血、刮痧、捏脊、探吐等等。近年来,随着医药事业的发展,又研制出中药雾化剂、舌下含化剂、静脉注射剂等,为急症抢救增添了新的剂型和给药途径。由于各种疗法具有不同的特点与适应症,因此,在临床应力求内外结合,多途径、多疗法综合救治,以迅速取效。

2.3证病合治

急症是多种疾病危重情况下的共有表现,原发疾病虽有多端,但一旦出现某一急症,其病理特点,“辨证救治”规律往往是共同的,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与优势,牢牢把握病机变化,法随证立,药随法出。同时,必须认识到在基本病理机转相同的前提下,不同的疾病有各自的特异性,故治疗时既要遵从基本大法,还当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实践证明,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证病合治是发扬中医药特色,提高疗效的关键所在。

2.4祛邪扶正

正邪消长是判断急症病势发展的重要标志。急症病变特点与一般内科疾病有所不同,往往表现为邪气愈盛,正气愈损,虚实极端错杂。因此,在治疗上必须详审邪正的主次和虚实的多少,针对病机的动态变化,注意把握祛邪与扶正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邪实标急者以祛邪为主,邪去则正复;正虚欲脱者宜扶正为主,匡正以祛邪。在邪正交争激烈、正气衰竭尚未成为主要矛盾之时,救治应重在祛邪,祛邪就是扶正。只有及时祛除标邪,才能防止正气的进一步耗伤,决不可姑息养奸。即使正虚欲脱,扶正之中亦应不忘祛邪。这是积极的治疗策略。因为当诸多急症发展至正虚外脱时,扶正救脱虽为第一要务,但此时救治已难,故多数情况下,均应以祛除标邪为主。证诸临床,某些急症患者,即有因邪实机闭而亡,始终无明显正虚外脱过程者。

2.5防传杜变

传变迅速是急症的主要特点,往往在极短时间内,便可发生一系列严重的病理演变。在治疗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预见其可能发生的传变,采取相应的措施,阻断病情的发展。外感急症多由温热邪毒入侵所致,常有发病初起,即内陷营血、逆传心包的变证;内伤急症多由脏腑气血阴阳发生严重失调所致,痉、厥、闭、脱、出血等一系列危象常先后环生。因此,针对急症的特点,采取防传杜变的治疗措施极为重要。如温热病气分证,通常要求“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认为妄投清营之品凉遏太早,易致邪热内陷入里,但临证又当针对病的特异性,把握不同疾病的变化规律,及时有效地治疗方能提高疗效。

2.6严密监护

由于急危病人的病情变幻莫测,因此必须严密监护和观察,尤其是主要生命指征的观察,如神志、呼吸、面色、脉象、尿量、体温、血压等,以及疾病主要症状、体征的变化,并及时作好记录,作为救治处理的依据。医护人员均应以高度的责任心相互协作,密切配合,积极作好监护工作。

对危重病人的观察项目由主管医生开列医嘱,医护协作,共同完成,并随时记录观察、监护的结果。要重视查对,做出书面和床边交接班,勤加巡视。尤其对危象先兆的出现应高度警惕,及时讨论和会诊,及时合理、准确地采取急救措施。此外,在救治过程中,对患者的饮食、生活起居及心理护理也十分重要。如对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血止后的饮食安排、真心痛患者的心理安慰等均应作为重要的治疗措施加以考虑。同时,要重视急症康复期的监护工作,防止病情反复,前功尽弃。

必须强调的是,对急症病人的监护不可将其视为一般的护理问题看待。主管医师应随时了解病情,及时处理。可以这样说,急症救治成功与否与医护人员的协作、监护关系极大。对此,我们应当给予高度重视。

>>进入讨论  

的护理问题看待。主管医师应随时了解病情,及时处理。可以这样说,急症救治成功与否与医护人员的协作、监护关系极大。对此,我们应当给予高度重视。

>>进入讨论  


-----------感谢楼主的评议,不过我还有疑问:30克豆腐能抵15克石膏么?
-----------您好:
  30克豆腐能抵15克石膏么?这一句问的好,是我当初没有考虑到的,这里的豆腐30不知道是克还是块,没有看到原文不好评价,有知道的方家麻烦告诉在下一声,阅黄煌先生的《中医十大类方》(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2007:39)中也有这么一个方子:麻黄汤桂枝三拗汤,有报告以本方(麻黄5g  杏仁10g   甘草5g)与豆腐,鲜生冰糖同煮,食豆腐喝药汁,每日一次,治疗哮喘196例,治愈118例,显效52例,这里说的是用三拗汤治疗哮喘,两方相同的是都是麻黄 ,杏仁  甘草,豆腐,而且麻杏甘中的量都是相同的,就是豆腐一个有表明30,一个没有表明,而且黄煌先生例中的方子有鲜生姜和冰糖,两方一对比豆腐也是必不可少的,似乎又进一步验证其实这个是麻杏石甘汤的变方,不知各位方家意下如何?
-----------      姜佐景先生在《经方实验录》(学苑出版社出版,2008:47)第二十二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中云:喘为肺闭,而其所闭之因不一,人当健时,肺部寒温调匀,启阖合度,无所谓闭,及其受寒则闭,受热则闭,闭者当开,故均用麻杏以开之,甘草以和之;而以桂枝,石膏治其原。于是因寒而闭者开,因热而闭者亦开,仲圣制方之旨,于焉大明!
      因闭而用麻杏以开之,甘草以和之,因何而闭?寻其原,用桂枝或石膏治其原也。由佐景先生之言可见三拗汤治哮喘多需适加寒热温凉之物治其原,此乃正道。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