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治高血压病,
    

医患杂谈:治高血压病,

有调气九法高血压病也称为原发性高血压,系指动脉血压过高。本病早期常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头痛、头晕、鼻出血、颈部发硬、记忆力减退、心悸失眠等,尤以头痛头晕为常见,后期可有心脏、大脑和肾脏器官的变化和损害,如发生心力衰竭、脑溢血(中风)、肾功能衰竭等较为严重的病变。高血压的发生原因与中枢神经大脑皮层功能紊乱有关,但长期吸烟、情绪波动以及遗传因子等因素对发病也有一定影响。
  中医认为本病属于”眩晕“、”头痛“、”肝阳“、”肝风“、”中风“的范畴。一般认为,发生原因往往有内外因素影响肝肾,由阳亢或阴虚开始,逐渐发展为阴虚阳亢以及阴阳两虚,但也有心火上炎、冲任失调及脾肾阳气虚损等原因。
  盛老认为,很多病皆与”气“有关,高血压病也不例外,常常表现出气的升降失调,如肝的阳气亢盛而上逆、气血上逆、腑气不降、水湿之气不降等,也有”气“寒热虚实的种种证候。所以,在治疗上也离不开治”气“,现将盛老治疗高血压病的九种调气法介绍于下,以飨读者。
  1.平肝降气,熄风潜阳法:适用于肝阳上亢证,症见头晕头胀、面红目赤,或有耳鸣如潮、口于口苦、心烦少寐、便干、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或弦细。常用天麻钩藤黄芩龙胆草、夏枯草菊花地龙干、生地丹皮白芍车前子、泽泻等,或以丹栀逍遥散加平肝潜阳之品。
  病例一:陈某,男,56岁。高血压病Ⅱ期,血压175/。症见眩晕,头胀面红,心烦不寐,口苦肢麻,大便硬结,小便短少,舌红苔黄,脉弦劲。证属肝阳上亢,治宜平肝熄风。
  处方:地龙干lOg,生地20g,夏枯草15g,钩藤15g,蒺10g,白芍lOg,丹皮lOg,天麻lOg,车前子lOg,甘草3g。
  服10剂后,血压降至150/96nurk奴,头胀眩晕减,寐安,二便通畅。于上方加茯苓枸杞各10g,调治半月而愈。
  按:上方用天麻、钩藤、地龙于、蒺藜平肝;夏枯草清肝散结;生地、白芍滋养肝肾以制肝阳上亢;丹皮清热凉血散瘀;车前子清热利水,其药理研究有降压作用,这可能与利水能减少血容量有关。
  病例二:林某,男,60岁。素有高血压、冠心病、脂肪肝病史,近来头晕肢麻,胸闷痛,牙龈浮肿疼痛,夜寐不宁,恶梦纷纭,口千口臭,大便硬结,小便短赤,舌红苔腻,脉弦滑,血压150/105nmd-乜。证属肝胃火盛,湿热盘踞。治宜清泻肝胃上逆之火气,以龙胆泻肝汤加减。
  处方:龙胆草6g,菊花lOg,黄芩10g,车前子lOg,泽泻10g,钩藤10g,生地10g,地龙干20g,葛根20g,夏枯草20g,甘草4g。
  服药10剂,头晕减,寐安,牙痛失,二便通,余症亦减,血压142/90rnm[{g。于上方加强清胃化湿之力,再服剂,诸症均失,血压正常。
  按:此案据症为肝胃火气上逆之证,治以清泻肝胃上逆之火,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方用龙胆革、夏枯草、菊花、黄芩清泄肝火;以钩藤、地龙干平肝;以葛根入阳明之经,配黄芩以清胃火;以泽泻、车前子清利水湿,使湿热之邪从尿而出。现代实验证实龙胆草、黄芩、地龙均有降压作用,黄芩且能降低血脂,故本病之治,药能对证,因而收到预想的效果。
  病例三:吴某,男,56岁,于1993年12月16日就诊。头痛、眼花、多梦、心悸已2年。头晕痛。有时眩晕心慌,胸闷,虚烦不眠,饮食尚可,口干,大便正常,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弦数。检查:血压170/110mml-{g,体温正常,面色红润,营养良好,神志清楚,心肺检查无异常发现,每天上下午共测4次血压,其平均为150~164/105~"lOmmI-1go血检:血色素13g/dl,红细胞430万/mm3,白细胞6000/mm0,中性85%,淋巴13%,大单核2%,胆固醇298rag/d   e,西医诊断为高血压,中医辨证为肝阳亢盛。
  患者两年来曾服过利血平、梧桐片、雪羹片、杞菊地黄丸、知柏八味丸、补心丹、天麻钩藤饮等,症状仍有反复,现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
  处方:柴胡6g,栀子6g,丹皮9g,茯神15g,赤芍垤,地龙干15g,牡蛎30g,珍珠母30g,龙胆草6g,黄芩9g。
  每天服1剂,连服7剂。
  药后不眠、烦躁、胸闷等已见改善,血压反复在140~/90~lOOmmI-{g。,于上方去牡蛎、珍珠母、龙胆草、赤芍,加钩藤15g、首乌15g、甘枸杞15g、杜仲9go以上方加减连服3个月,症状和血压基本正常。
  按:本例用龙胆草、柴胡、栀子、黄芩疏肝泻火;赤芍、丹皮清热凉血;地龙、牡蛎、珍珠母、茯神平肝熄风安神,肝阳平而诸症自愈。
  总之,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是气火上逆引起的病证。气有余便是火,火性炎上,故使用降气火的药物,能收理想之效。
  2.滋补肝肾,平肝熄风法:适用于肝肾阴亏,肝阳上亢,风气上逆的证候。此证乃肝阳上亢的进一步发展,其病理基础是肝肾阴亏。症见头晕欲作,步履不正,伴头痛、腰膝酸软、手足麻木、耳鸣如蝉、心烦失眠、手足心热、潮热盗汗、舌红苔少、脉弦细或数。,药用生地、白芍、桑寄生磁石龙骨、牡蛎、天麻、钩藤等。
  病例:苏某,女,66岁。患高血压病Ⅱ期2~3年。现头晕头痛,行走飘浮,左半身麻木如蚁行,心烦不寐,腰酸耳鸣,胸闷善太息,大便溏薄,日l~2次,夜尿频数,舌红晦胖苔少,脉沉细弦,血压180/1lOmmF{g。证属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当虑其中风之不测,治宜滋补肝肾、潜阳熄风。
  处方:桑寄生20g,生地20g,牛膝15g,白芍15g,钩藤15g,秦艽10g,当归lOg,川芎10g,枸杞”Og,磁石,龙骨、牡蛎(先煎)各20g,甘草4g。
  服药10剂,诸症均减,血压降至160/98mrnt{g,脉舌同上。守上方加天麻、红花各8g。续服10剂,血压降至正常,头晕头痛消失,寐安,步稳,肢麻缓解,舌脉同上,嘱以杞菊地黄丸长期服用,以巩固疗效。
  按:此例病人既有肝肾阴虚,又有肝阳上扰,欲作动风之证。由肝气太过,横逆犯脾,致脾气虚弱,故有大便溏薄;肝气上逆犯心,故心烦不寐;肝气不舒则胸闷太息;而夜尿频数则为肾虚之象。故治宜既滋补肝肾之阴,又平熄肝阳之上逆。取生地、白芍、枸杞、牛膝、桑寄生滋补肝肾;天麻、钩藤、磁石、龙骨、牡蛎平肝熄风;当归、川芎、秦艽、红花之活血,使气血运行畅通,有利于血压之下降。药理研究证实牛膝与桑寄生有降压作用,也有扩张血管之效,桑寄生兼有利尿作用,若剂量在15~30g时作用显著。
  3.健脾利水,行气通经法:适用于脾湿滞留,气化失常,经脉气滞的病证。症见头胀头晕头重,胸闷脘腹胀闷,纳少口淡,气喘,尿少,便溏,或见四肢关节酸胀、活动不利,舌淡胖,苔白滑,脉细濡等。治宜健脾渗湿而利气化,若湿注关节筋肉,宜兼通利经气之法。药用党参白术、茯苓、苡仁、赤豆、玉米须、泽泻、车前子、蚕砂、砂仁,经气不畅者加木瓜桑枝、秦艽等品。
  病例一:黄某,女,64岁。高血压病10余年,近日来眼睑、下肢浮肿,头重胀痛,视物昏花,胸闷气喘,动则尤甚,脘胀纳呆,小便短少,大便溏薄,日2~3次,舌淡胖,苔白滑,脉细弱。血压210/126mml-{g,血胆固醇6.7mmol//d1),甘油三酯1.9mmol/L(170mg/d1),血糖.5mmol几(135mg/d1),尿蛋白(++),白细胞(十)。
  证属中土疲惫,湿浊不化。治宜健脾理气,利水渗湿。
  处方:玉米须60g,带皮茯苓30g,赤小豆30g,苡仁米30g,党参15g,白术15g,泽泻15g,车前子15g,砂仁,怀牛膝10gc,连服2周,血压降至160/96mmtk,尿检正常,诸症均减。
  嘱以玉米须lOOg煎汤煮苡仁米、赤小豆、黑豆山药各30g,1日食1次,调理半年,血压稳定,血脂、血糖均降至正常。
  按:本例为脾虚湿停,水气不化,阻遏清阳上升之证。
  药用党参、白术、茯苓之健脾,以促进运化水湿之能;以茯苓皮、泽泻、苡仁米、赤小豆、玉米须、车前子渗湿利水;以砂仁调中利气,使气行而助脾之运化;用怀牛膝补肾且其性下行,以助利水,诸药共奏降浊升清之效。
  赤小豆、玉米须性味甘平,功能利水祛湿,平肝泄热。
  赤小豆清热和血,利水通经,且能除烦;民间常用玉米须炖冰糖饮服,治疗高血压水肿。现代研究证实,玉米须对人或家均有利尿作用,可增加氯化物排出量,其煎剂静注有显著降压作用,且有降血糖之功,二者合用对肾性高血压效果尤佳。唯其性味平淡,临证须用较大剂量(30~60g),方能奏效。
  病例二:吴某,女,5l岁。于年轻怀孕时发现高血压,至今20余年。现形体虚胖,头重头胀,脘腹胀闷,上楼气喘,四肢关节酸楚麻胀,屈伸不灵,晨起尤剧,纳少口淡。
  便溏溲短,舌淡胖,苔白滑,脉濡。血压160/100mml-{g。
  证属湿浊滞阻经脉。治宜渗湿健脾,利水通经。
  处方:桑枝15g,车前子15g,蚕砂15g,茯苓皮30g,苡仁米30g,泽泻lOg,秦艽lOg,木瓜10g,乳香没药各,甘草4g。
  服6剂后,头重头胀减,纳增溲长,湿浊渐化,舌苔转薄白,脉缓。血压146./88m   n   -{g。于上方加自术、陈皮各,调理1个月,血压稳定。
  按:本例以湿浊留于中焦,浸yin关节经脉为主要病因,导致阳气不得正常输布,脾虚中焦气滞,肢体关节气机不利,而生诸症。治以利湿通经为主,使气机畅达,药用茯苓皮、苡仁米、泽泻、蚕砂、车前子利水渗湿;以桑枝、秦艽、木瓜、乳香、没药通经舒络而利经脉气血,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茯苓皮性味甘淡,功能利水消肿,能“行皮肤之水”
  《医林纂要》);车前子甘寒,功能利水清热明日,“能去肝中风热”(《药性论》)。
  以上二例皆用利水之法,因病皆有水湿停留之证。有斯证即用斯法也。利水可清除体内瘀积之水湿,有利于气机之通畅,血脉之运行,则血压就能随之下降,此即利水降压法之一端也。
  4.活血平肝,通利经气法:适用于瘀血痰湿阻滞经络引起的肢体活动不利的证候。症见高血压中风,肢体偏瘫,一侧手足活动不利,舌强语謇,舌苔白厚腻,脉弦滑。药用益母草、地龙干、乳香、药没、赤芍、天麻、钩藤、石决明、磁石、全蝎蜈蚣等。
  病例:林某,男,54岁。夙有高血压病史,血压160~/100~120mm~电,去年11月初,突发左半身手足不遂,舌强言謇而住院治疗,出院后求诊于盛老。视患者颜面黧黑、浮肿,行动迟钝,左半身不遂,手指关节肿胀伴疼痛,夜寐欠安,大便秘结,2~3天一行,小便频数、量少,舌质晦暗,舌体胖有齿痕,舌苔白厚腻,舌下静脉征Ⅲ度,脉弦滑且弱。血压165/105mmF{g。证属湿阻血瘀,隧道不通。
  治宜活血平肝,利湿通络。
  处方:益母草15g,钩藤15g,蚕砂15g,地龙干15g,乳香、没药各7g,赤芍IOg,天麻lOg,蕲蛇10g,蜈蚣条,全蝎2g,磁石(先煎)30g,石决明(先煎)30g,琥珀(研末,分2次冲服)6g,并配合自拟熏洗方外用。
  服药6剂,血压降至156一/98mmI-{g,诸症均减。于上方加桑寄生20g,继服半个月,病情日趋好转,血压保持在~160/90~96mrnt电之间。继以补气养血、健脾化湿、活血通络之剂调理,逾半年,肢体活动恢复,行走自如。
  按:此案为肝风内动,引动痰湿,阻滞经脉,以致气血瘀阻,导致半身不遂之证。治宜平肝活血化瘀,兼祛痰湿而通利经气。方用天麻、钩藤、磁石、石决明、全蝎、蜈蚣平肝熄风;以益母草、赤芍、乳香、没药、蕲蛇活血化瘀。疏通经气;以地龙既平肝熄风,又疏通经络;以蚕砂、琥珀化湿利水。上药配伍共收熄风通经活络之功。
  盛老认为:血瘀湿滞,脉络痹阻,血行不畅,使血压不能维持正常,须活血行水,血脉通畅则血压自平。常选用琥珀、益母草,该二药均人心、肝经,功能活血祛瘀,行水安神,其中“琥珀属阳,今古方用为利小便,以燥脾土有功。
  脾能运化,肺气下降,故小便可通”(《本草衍义补遗》);益母草则“消水行血,去瘀生新”(《本草求真》),经药理及实践证明其多种制剂对麻醉动物静注均有降压作用,且利尿消肿作用显著。
  5.益气通阳,调气化湿法:适用于元气亏虚,心阳不振,水湿内停,升降失调证。症见头晕胸闷,心悸气短,舌淡胖苔白,脉虚等。药用党参、黄芪薤白、杜仲等品。参芪性味甘温,《别录》说人参“调中,通血脉”;《本经逢原》
  认为黄芪“性虽温补,而能调血脉,流行经络,无碍于壅滞也。”现代研究证实大剂量人参及多品种的黄芪均有使血压明显下降,血管扩张,并有降低血糖之效。此外,黄芪尚有利尿及使钠排出量增加的作用,且持续时间较长,盛老常以参芪相伍治疗元气虚弱、水湿内踞之高血压患者。
  病例:韦某,男,57岁,患高血压病15年。现症头晕目眩,胸闷气短,心悸心慌,寐差健忘,腰膝酸软,手足麻木欠温,大便溏,溲频数,舌淡胖苔白,脉细数。血压/108mm[电,心率110次/分。证属元气亏虚,胸阳不振,水湿内停,升降失调。投以益气通阳,调气化湿之剂。
  处方:党参20g,炙黄芪20g,炒枣仁20g,丹参20g,怀牛膝10g,薤白10g,杜仲10g,葶苈子8g,石菖蒲8g,天麻8g,龙骨、牡蛎各15g(先煎)。
  服药半个月,血压降至152/96mmt{g,头晕、心悸等症减。于上方去葶苈加苁蓉10g,续服半个月,血压降至正常,嘱以左、右归丸交替服用,以巩固疗效。
  按:本例患者长期患高血压病,久病体虚,元气亏乏,主要表现在心、脾、肾三脏气虚。清阳不升则头晕目眩:心阳不振则胸闷心悸,心慌寐差;脾气虚弱则大便溏薄;肾气虚弱则腰膝酸软,健忘,溲频;宗气不足则气短;阳气不足不能温养四肢,则手足麻木欠温;舌淡胖苔白是为阳虚有湿之象;脉细为气虚有湿;脉数为心气虚,勉力搏动表现的虚数之候。其中心悸亦可视作水气凌心所致。治疗以补元气为主,兼以温肾利水、温通心阳。方用党参、黄芪益气;薤白温通心阳;配龙骨、牡蛎、枣仁镇心安神以平心悸心慌;杜仲、怀牛膝、苁蓉温补肾阳以益元气之本;葶苈子、石菖蒲利水除湿;丹参活血使气血运行有常。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温阳利水之功。
  6.益气利水,通便降浊法:适用于气虚而致二便不通的病证。气虚不能行水,则小便短少而浮肿;气虚不能推动糟粕浊气下行则便秘;浊气不降则清阳不升而致头晕。盛老认为:腑气不通,水道不畅,湿浊凝滞,升降失常,气血运行悖乱而致血压升高者,非通腑降浊,调畅二便不能为功。
  临床常用药物有黄芪、白术、茯苓、猪苓、车前子、大黄火麻仁郁李仁等。
  病例:黄某,男,62岁。夙患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现症头晕目眩,视物昏花,心烦寐差,胸闷心悸,上楼气喘,颜面及双下肢浮肿,纳少腹胀,大便秘结,~3天一行,小便黄少,舌质暗红,舌体胖有齿痕,舌苔白厚,舌下静脉征Ⅲ度,脉沉细弦。血压186/105ram/-{g,血胆固醇7.2retool/L,甘油三酯1.8retool/L,血糖.3mmol/L。证属中土气虚,湿浊壅滞,腑气不通,升降失常。治宜健脾益气,通腑降浊。
  处方:黄芪30g,带皮茯苓30g,赤小豆30g,草决明,生地20g,车前子20g,郁李仁10g,火麻仁10g,猪苓10g,泽泻10g,大黄(后下)6go.
  服6剂,便通溲畅,浮肿明显消退,血压降至160/,余症亦减。于上方去郁李仁、大黄、生地、草决明,加白术、陈皮各10go.另嘱以草决明研末,每日冲服,连服半个月。血压正常,小便清长,大便通畅,浮肿消退,纳增神旺,头晕心悸等症均减,嘱以草决明研末,每次冲服15g,1日1次,续服1个月,血压平稳,血脂、血糖均下降,诸症均失,病告愈。
  按:本例气虚证以脾气虚为主,涉及心气虚。故治疗以健脾益气为主,用黄芪、白术、茯苓,配以猪苓、泽泻、车前子、赤小豆之利水,大黄、火麻仁、郁李仁、草决明之通便,则共收益气通利二便之效,为防止伤阴故加生地。《日华子本草》云大黄能“调血脉,泄壅滞、水气,利大小便”;草决明能清肝明目,利水通便。药理研究证明大黄与草决明均有降压和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
  7.益气通阳,活血化瘀法:适用于胸阳不振,气不行血,血行不畅之高血压。症见头晕心悸,胸闷气短,胸闷胸痛,舌质淡紫,苔白腻,脉弦涩或结代。常用药物有丹参、郁金桂枝仁、黄芪、瓜蒌、薤白、人参、三七、红花等。盛老自拟参七散(西洋参、川三七、内金等量焙干研末)给患者长期服用,对高血压伴动脉硬化、高血脂有较好的疗效。
  病例:李某,女,53岁。胸闷心悸,夜寐烦躁不安,腰膝酸软,纳呆脘闷,舌淡紫,苔白腻,脉结代。血压/1 12mmI-k,胆固醇6.7mmol/I_,心电图提示心房纤颤、心肌供血不足。证因心脾之阳不振,阴寒之气上乘,气血运行不畅,经筋络脉失养。治宜益气通阳,活血化瘀。药用丹参、山楂各30g,郁金、茜根桃仁、黄芪、赤芍、桂枝各,牛膝、桑寄生各12g。配参七散3g,分2次服。连服半个月,血压降至正常,诸症明显好转,惟胆固醇、血脂仍偏高,常有胸闷不适之感,嘱服参七散1个月,改善气血运行,翼图痊愈。     
  按:本例病人胸阳不振,阳不化阴,阴寒内盛,则见苔白腻、胸闷;寒湿阻滞,胃气不和则纳呆脘闷;阳气不运,血行瘀滞,则舌淡紫、脉结代、心悸寐少。治当温阳益气,活血化瘀。方用黄芪、桂枝益气温阳;丹参、郁金、茜根、桃仁、赤芍、牛膝活血化瘀以行气机;桑寄生益肾补腰。活血通络;山楂降血脂,破气散瘀,且消食开胃;另用参七散加强益气活血化瘀之力,使诸症得除,且久服使动脉软化,有控制血压的作用。
  8.疏肝解郁法:适用于肝气郁结,气机阻滞,疏泄失常之高血压。症见头目眩晕,胸闷不舒,胁胀痛,呃逆口干,易怒,纳少,大便秘或溏。常用药物有柴胡、丹参、川芎、赤芍、玫瑰花、郁金、青陈皮、蒺藜、香附。盛老以为解郁莫过于逍遥散,故常喜用之。然对于肝郁化火者,常去辛温之当归,代之以川芎、丹参等。
  病例:吴某,男,56岁。头胀痛而眩,胸闷胁痛。心悸,虚烦不寐,口干溲赤,舌红少苔,脉弦数。血压170/‘证属肝气不舒,郁而化火。治宜疏肝解郁泻火。
  药用柴胡、川芎、栀子、龙胆草各6g,丹皮、赤芍、玫瑰花各10g,地龙干、丹参各15g,珍珠母、牡蛎(打碎先煎各30g。服药6剂,血压150/lOOmmI-{g,诸症均减。再予上方去栀子、龙胆草,加钩藤12g,续服半个月,血压恢复正常。
  按:本例为肝气郁结化火,气火上逆引起的高血压病。
  胸闷、胁痛、脉弦,是肝气郁结之症;口干、头胀痛而眩、溲赤、舌红、脉数是肝郁已经化火之象;心悸、虚烦不寐是肝火上逆犯心之候;少苔是火热伤阴之症。方用柴胡、玫瑰花疏肝理气;栀子、龙胆草清泄肝火;丹皮、赤芍清热凉血;地龙、珍珠母、牡蛎平肝潜阳;川芎、丹参活血化瘀,诸药共奏疏肝利气,清热平肝之效。此法以疏肝利气为本,肝气得疏,则郁火得解,故虽合清肝平肝之法,然疏肝气实为不可缺少之一招也。
  9.通腑降浊法:适用于腑气不通,升降失常之高血压。
  症见头胀头晕,口苦口臭,脘腹不舒,纳食欠佳,小便短少,大便秘结,舌红苔白厚或黄,脉洪大。常用药物有大黄、元明粉、火麻仁、郁李仁、草决明、枳实、生莱菔子、杏仁、桃仁等。临证中,因腑气不通,湿浊痰饮留滞,升降失常,气血运行悖乱而致血压升高者屡见不鲜,盛老恒用通腑降浊法以釜底抽薪。临证处方喜用草决明,乃因其性凉味甘苦,功专清肝明目、利水通便,且其性缓味醇、滋益肝肾、镇潜补阴,对于高血压之便秘,无论男妇体弱或老年者,均为佳品,恒以本品研末冲服,或人复方中煎服。
  病例:林某,男,46岁。2年前发现高血压病,当时血压160/1lOmmI-{g,经服中西降压药,疗效不著。症见头胀痛,口苦咽干,梦寐纷纭,面感烘热,纳食亢进,大便秘结,三四日一行,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洪大。血压/108m   n   电。证属肝胃火盛,腑气不通。治宜清肝泻火,通腑降浊。药用大黄(后下)6g,枳实、生莱菔子各10g,元明粉3g(分2次冲服),川连、甘草各4go服药2剂,腑气通,大便行,余症亦减,血压140/96mmI-{g。嘱以草决明研末,每次开水冲服15g,日2次,以善其后。
  按:本例大便秘结,引起腑气不通,使内热不得下泄而上冲,症见面烘热、口苦咽于、头胀痛、梦寐纷纭,证如阳明腑实,故治当以清胃泻火通腑之法,大黄、元明粉、枳实、莱菔子皆通腑破气泻下之品;川连则清胃热,以杜胃热之源。药后大便行,腑气通,则火得下,浊气降,血压亦随之降下,再用草决明研末内服,以巩固疗效。
  (三)治头痛,升清降浊利气机头痛乃临床常见症,可见于多种疾病之中。中医辨证常以外感内伤而分治。外感头痛时间短暂,每随外邪的疏解而消失;内伤头痛则病因错综复杂,兼夹相交,病程缠绵日久,清浊之气相干。故治法上常以升清降浊之法,酌参平肝祛风之药。
  盛老认为,头为清空之府,邪不可干,诚如沈金鳌著《杂病源流犀烛》云:“经气逆上,干遏清道,不得运行则头痛发矣!干扰清空之府者,浊邪也。浊邪者,痰湿、瘀血是也。”所以临证辨治头痛,必须分辨清浊。若因于痰浊者,症见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苔白腻、脉弦滑;若因于湿浊者,症见头痛如裹或如雷鸣、头面起核,伴肢体困顿、纳呆胸闷、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苔白腻,脉细濡;若因于瘀血者,则头痛如锥刺、痛处固定不移、经久不愈,或有头部外伤史者,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舌下静脉怒张或腭粘膜征阳性,脉细涩。
  清空之府固然不容浊邪干遏,然又须仰赖清阳之气的温煦,犹如丽日当空,阴霾自散。所以若有气虚,清阳不升,则浊阴不降,而清窍不利,症见头痛绵绵、烦劳益剧、倦怠乏力、畏寒少气、胃纳欠馨、苔薄白、脉大无力。
  头为诸阳之会,处于高巅之上,唯风可到,而肝为风木之脏,一有怫郁则升降紊乱。盛老临证提出:医头痛勿忘治风,平肝升清复降浊。结合临床经验,自拟治疗头痛的基本方,灵活化裁。基本方由川芎、羌活白芷、菊花、蔓荆子、葛根、天麻、白芍、甘草组成。加减法:外感风寒加细辛荆芥;风热加黄芩、薄荷;热盛加石膏、栀子;风湿加苍耳子、桑枝;肝阳上亢加夏枯草、钩藤、石决明;肝火旺、血压升高,去白芷,加龙胆草、地龙干;痰浊加陈皮、半夏、蚕砂;瘀血加乳香、没药、赤芍;寒湿加吴茱萸花椒;血虚去白芷、羌活,加当归、熟地、首乌;气虚加人参、黄芪;肾虚加杜仲、枸杞、磁石;清阳不升加升麻、柴胡;久痛入络或痛势剧烈加全蝎、蜈蚣。
  方中川芎、羌活、白芷性味辛温,均具祛风、除湿、止痛之功,为治疗头风头痛的要药。著名的《局方》川芎茶调散即以此三药为主。现代药理研究:此三药均含有挥发油,具有抗炎、镇痛之力。此外,《医学启源·主治秘要》言川芎有助清阳之功;《本草备要》云羌活能“泻肝气,搜肝风”;白芷燥湿升阳而不伤津,《本草经百种录》云:“凡驱风之药,未有不枯耗精液者,白芷极香,能驱风燥湿,其性又极滑润,能和利血脉而不枯耗,用之有利无害者也。”菊花、蔓荆子性味辛甘凉,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之功,历代医家认为此二药除了祛风外,还有清降之力,《本草正义》云:
  “凡花皆主宣扬疏泄,独菊花则纳摄下降,能平肝火,熄内风,抑木气之横逆。”又云:“凡头风作痛,无非内火内风,风震撼不息,而菊花能治之,非肃降镇静迥异寻常者,殆然有此力量。”张寿颐云:“凡草木之子,多坚实沉重,性皆下行,蔓荆子实虽不甚重,然其性必降”,并认为《别录》所云“主风头痛”仍是指“内风升腾之病,用以清降,断非疏散外风之品。”故对此二药的临床应用该有全面认识,治疗头痛眩晕的平肝熄风剂中常伍用菊花或于滋阴益肾药中投以蔓荆子,取其清降之效也。葛根性味辛甘平,功能升阳解肌,《本草正义》云“葛根,气味皆薄,最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本草汇言》说:“清风寒,净表邪,非麻、桂、苏、防辛香温燥,发散而又有损风气之误也;非若藁本、羌活发散而不耗营血之虞也。”天麻熄风力强,《纲目》称之为“治风之神药”,罗天益认为“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治”,乃治头风头痛中不可缺少者。白芍养血柔肝,《日华子本草》言“治风补痨,主头痛”;《玉揪药解》云:“芍药酸寒入肝,专清风燥而敛疏泄,故善治厥阴木郁风动之病。”方中甘草一药,除能调和诸药外,尚有调节升降之功,《汤液本草》云:
  “盖甘之味,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有和有缓,有补有泄,居中之道尽矣。”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甘草用甘醇提取成有明显镇痛作用,若与芍药所含的芍药花甙合用则可产生协同作用。综观全方:散而不温不凉,疏风祛湿而不燥,升清阳兼清肝降浊,养血柔肝兼熄风,俾清气得升,浊气得降,清浊不相干,而头痛自愈也。

-----------向楼主学习!谢谢!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