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内经》的药膳食疗四原则
    

护生茶楼:《内经》的药膳食疗四原则

所谓药膳即以药配膳,以达到治病康复或预防养生的目的;食疗则是以单纯食物或以食物为主,辅助治疗疾病,或辅助养生防病的方法。尽管药膳食疗不是常规的治疗方法,但若运用恰当,也可收到很好的治疗和预防、康复效果,恰当运用的前提是要遵循一些膳食的基本原则,这方面《内经》也有很多记载。
  合时宜,别地域
  《内经》认为膳食需要因不同时令而不同,而不同地方的饮食习惯也不同,发挥膳食的防病治病作用需要区别不同地域特点。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及《素问·异法方宜论》提出五方宜“杂和而治”的思想等。
  《素问·六节藏象论》:“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饮食的时宜和地域差异源自人与自然相统一,食物的颜色、气味不同,作用也不一样,人体依赖于饮食物生存,由于生理和生活的环境等不同,对饮食物的需求也经常会改变,因此说“嗜欲不同,各有所通”,膳食应以时令和地域的不同而调整。
  《素问·疏五过论》:“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饮食需要因时因地而异,诊察疾病时也应该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以正确判断疾病的部位和性质。
  节饮食,调刚柔
  饮食是致病的内因,《灵枢·口问》:“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饮食病因和外感六yin、内伤情志一样是重要的致病因素。《素问·经脉别论》:“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素问·痹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均强调了过度饮食损伤肠胃,因此,养生治病需要节饮食,还要根据个体的体质状况,选择适宜的膳食。
  饮食不节不单损伤脾胃,也常伤及其他脏腑,如《素问·咳论》:“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即寒饮食是导致咳嗽的病因,还与痹病的发生有关,《素问·热论》则指出:“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强调饮食不节会导致疾病复发或迁延难愈。
  《灵枢·师传》:“黄帝曰:胃欲寒饮,肠欲热饮,两者相逆,便之奈何?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骄恣从欲,轻人而无能禁之,禁之则逆其志,顺之则加其病,便之奈何?治之何先?岐伯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该篇提出人们肠胃、脏腑对饮食的需求情况是不一样的,但某些王公大人、富贵贪食的人,他们不节制饮食,不考虑脏腑的需要而纵欲乱吃,这样对身体是十分有害的,甚至会危及生命。
  和五味,辨脏腑
  五味与脏腑密切相关,脏腑以五味为养,也会因五味偏嗜而生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明确了脏腑与食物气味阴阳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该篇还指出:“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明确了气味的阴阳属性和作用趋势。
  《素问·五脏生成》:“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 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过多进食咸味,则心气受伤,可出现脉凝涩等;过多进食苦味,则肺气受伤,可出现皮肤枯槁、毛发脱落等;过多进食辛味,则肝气受伤,可出现四肢拘急(抽筋)、爪甲干枯等;过多进食酸味,则脾气受伤,可出现肌肉皱缩、口唇干裂等;过多进食甘味,则肾气受伤,可出现骨痛、头发脱落等。五味与五脏有通应关系,五味合理运用可治五脏疾病,五味太过不但伤对应的脏,也会影响相关脏腑而导致疾病。
  《素问·藏气法时论》:“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葱皆辛。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各种食物都有不同的性味,要根据五脏的需要来选择,如肝病宜食五谷中的粳米,五畜中的牛肉,五果中的枣,五菜中的葵等甘甜味食物,其他脏腑病变也应根据脏腑五味之所宜来选用食物。
  食为养,药疗疾
  《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yin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yin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该篇从食、饮的摄取与消化吸收论述了饮食营养的重要,以及充养人体脏腑、分布与运输的通道等问题,最终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健康)状态。该篇还提出“调食和药”的观点,即食物与药物配合共同治病。
  《素问·藏气法时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藏,病随五味所宜也。”药物(毒药)和食物不一样,因此在养生防病的选择上也应有区别,大凡药物治病,食物以辅佐、调养。《素问·五常政大论》也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提示以药性较猛烈的药物作为药膳,不宜过多、过久服用,必须中病即止,“十去其六”即可。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