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与濒湖脉学白话解作者商榷
    

王光宇脉学:与濒湖脉学白话解作者商榷

      與濒湖脉学白话解作者商榷
                                                     王   光    宇
  濒湖脉学白话解一书,由北京中医葯大学中医基础教研室刘文龙、刘兴仁、张保春老师编写。从1961年始至2004年止,巳有三版计31次印刷。无疑对推广中医脉诊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三版说明三位老师对自巳的"白話解"定有增删,以求精益求精,31次印刷证实其出版销售面甚广,对初涉或自学脉诊者起到很大帮助,应是很受欢迎的一本书,我的弟子基本上人手一册也证实了这一点。
    但在学習白话解第三版與实践中,个人发觉、自身體会與白话解有所不同,少数地方我认为可能"解"错了!会导致初学者无所适从。因而个人将视可能逐次提出不同看法与三位老师商榷,若能对再版稍有稗益则本人兴甚、学者幸甚!
                                          涩      脉
  个人认为涩脉在诊断疑难病、重病、危症方面十分重要!因而基本认定常见病以"弦"脉为主要探求方向,而疑难病、重病、危症则以涩脉研究为重点,凡我弟子能较稳定摸出涩脉者,方才签定师徒合同,否则虽登门而不签合同。然而正好我与三位老师在涩脉白话解上差異较大,因而首篇即以评涩脉开始。
   [濒湖脉学原文]
    涩脉,细而迟,往來难,短且散,或一止复來。([脉经])。参伍不调([素問])。如轻刀刮竹([脉決])。如雨沾沙([通真子])。如病蚕食叶。
   (白话解原文) 注:下面用(白文)
    (白文)2,短且散:指涩脉脉象除往來艰涩外,还可兼见脉幅首尾俱短,不能滿部以及浮大虛散无根之象。
  (商榷)以下为(商):同意前两句,不同意"浮大虛散无根之象"解释。因为依病體不一,患病不一,涩脉可在浮、中、沉取中均有可能出现。此句解释與涩脉基本不沾边,反有芤、虛脉影子。
    (白文)3,一止复來:脉律不齐,时有一止。
  (商)此解全错,完全不搭界!好象在解释结、代脉。实际感受1,顺血流方向,先缓逐快、重似停,继弱且散。(短且散) 2,反血流方向,三指各按压至最強脉感处,此时靜心感受为初时慢,脉幅窄、逐快、宽,继而重如踫牆突停,接着以较弱脉感返回。真如體状诗所言:"散止依稀应指间"。心浮气躁时难以感受到!
    (白文)4,参伍不调:即脉律参差错杂,不甚调匀。参伍:错综之意。白文在后面参考栏3中又写到:"参伍不调"较多医家直釋为"三五不齐",似有不妥。因其與"结脉相混。考"叁伍不调",出自{内经},根据前后文义,也未明指"三五不齐"。但涩脉主气滯血瘀,脉律偶見一止,于理亦通。而偶见一止與"三五不齐"义理有别,读者自辨。
    (商)我不敢言"白文"对"参伍不调"释义正确與否!此条另言一点感受:在有些病人脉上,有时感受到涩脉,紧接着又似乎沒有,遇到此类情况往耗時颇多去反复感受,人往有欲吐之感!此类病人仪器检查结果往往偏轻,这種时有时无的现象能否解释为"参伍不调"呢?
    (白文)6,如雨沾沙:象雨点粘结的沙团一样,稍触即散。亦有解为雨落沙上,涩滞难流。备参。
    (商)前一句尚可,后一句备参不宜深究。能否把解释思维变一下,"天上下來的雨滴落在沙滩或沙堆上,撞击而致沙向上散开,这同时也有点雨滴撞而停,继而與沙短距离散开的"一止复來"感觉。[通真子]写的是如"雨"沾沙,可沒写"稍触"即散。从字义上理解,本人认识是否更贴切些哩。
    (白文)7,病蚕食叶:涩脉有如得病之蚕进食桑叶,缓慢而艰难。
    (商)我不知笔者养过蚕沒有,有不有真能摸出涩脉的时候或称能否稳定的摸出涩脉?我养过蚕,病蚕食叶是慢些,但在"慢"字上作解释,那是不可能摸到涩脉的!李时珍家居湖北,农事蚕桑其必有见闻!病蚕食叶初始尚较快,稍待无力而停,继咬幾口又停。这一止而复來才能真正體会故人摸涩脉,虽感受形容譬如不一,但能摸出涩脉。在同一涩脉白话解上,不能互相呼应,差距如此之大,学者何从?
    (白文)11,涩缘血少或伤精:涩脉的出现可因血液虛亏,精气损伤,脉道枯涩不利所致。
  12,反胃亡阳汗雨淋:反胃,即胃气上逆而致呕吐;亡阳,指汗出过多而阳气亡失。剧烈呕吐或大量汗出,可致津伤血瘀,脉道不利,故可见涩脉。
    (商)对此两条內"脉道枯涩","脉道不利"持異议。涩脉者年令有大小,其共同点应是"血少、伤精、气滯、血瘀、",应是各種原因导致的脉道內血、精、气的亏損,瘀滯。與"脉道枯涩不利"似乎关系不大!
    以上是个人对"白话解"不同看法,写出來供白话解作者参考。




[ 本帖最后由 王光宇 于 2009/1/30 09:52 编辑 www.med126.com/hushi/]
-----------每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前提是有很好的古文底子.
-----------
原帖由 胡一段 于 2009/1/29 21:03 发表
每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前提是有很好的古文底子.


我觉得白话解作者们已经写得很不错!我用了几十年并无觉得无所适从,三十多年临床也印证了这一切。每个人的悟性而已,很多人的指法不同也导致感受不一,号脉时用指尖或指腹,所得的感觉也不一样。在那个时代背景出到那水平的书,已经很不错了,倒是停印后近年出的版本叫人难接受。
-----------楼主是在说1999年版吧?叫你的弟子都用1961年版好了。
-----------谢谢同仁!
-----------为王老师为中医呐喊而感动。
王老师,我有一个建议不知妥否?
近读李士懋的脉学心悟,他从肺之平脉多浮短而涩,认为涩脉就是往来蹇涩,认为只要脉来搏起之振幅小,就是涩脉。秦伯未在中医入门中说的往来涩滯就是涩脉。
个人认为传统中医的涩脉与你认为的涩脉不同。不记得是那位前辈在论坛上说过:「涩脉」:指下濇滞不行:言三指之下无法感到脉波之前往,三指同时,垂直往上跳动。主气滞血瘀,常与缓脉及小脉等气血不畅之脉同见,此滑涩之脉。临床之价值不甚重要,仅与其他之病脉相合,以为诊断之参考,并非处方之主要南针。而您认为的涩脉出现时均有重大病变。
金伟在他的金氏脉学中把涩脉改为涩搏。您曾在最初的时候把涩脉叫做滚珠脉。王老师您何妨把您认为的涩脉改个您认为合适的名字以区别于传统的涩脉呢?这样更方便后学者掌握您的脉诊方法。
请三思。冒犯了~~
-----------后学认为:轻刀刮竹([脉決])、如雨沾沙([通真子])、如病蚕食叶都是描述的一个过程,这三个场景与涩脉有相通之处。轻刀刮竹不是指竹子出了什么问题,病蚕食叶也不是说叶子的问题,如雨沾沙想要表述的应当也不是要说沙子如何如何。因此解释为“象雨点粘结的沙团一样,稍触即散”不恰当。
  《内经》中将滑与涩对举,可见《内经》中的涩指的就是滞涩,不流利的脉象。比如,《素问 平人气象论》有“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素问 调经论》有“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滞涩之涩脉可以大,也可以小,这与《濒湖脉学》不同,《濒湖脉学》中的涩脉是一种复合脉象,包含了细迟短涩。因此要把涩脉与单纯滞涩之涩脉区分开来。《濒湖脉学》中的不少脉是复合脉,不是脉的名字所能完全概括的,涩脉是一个例子。又比如弱脉,沉细而柔,也是一种复合脉象,不单纯是一个柔弱的弱字能完全概括。
  还请王老师赐教。

[ 本帖最后由 跌打丸 于 2009/5/11 23:05 编辑 www.med126.com/rencai/]
-----------我认为涩脉,无所谓大小,无所谓快慢,指下一种不滑利,不顺畅的得感觉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