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转贴脉诊下指轻重法
    

王光宇脉学:转贴脉诊下指轻重法

凡诊脉须自寸口逐一部以中指头按之为法。初指下轻按得脉之者。乃胃脉也。更倍深下。按将至骨。方可缓缓放起指头。脏脉也。若浮中沉。三候六部皆然。故谓之三部九候也。或以数多为轻重。次第按者非也。脉有阴阳之法者。由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故五脏之脉。皆为气府为尺上关部见之而已。六部轻按得者。腑脉也。属阳。次深按至中得之。乃胃脉。亦属阳。阳重按之深。属脏阴脉也。脾属土名中州。故其脉在中。此名阴阳之法。三阴从天生。故以女关前为阴。关后为阳。女子阴盛而阳微。其脉在关下。故寸沉而尺盛女子不可久吐。所以女得男脉为有余。在左则左病。在右则右病。 \r图\p01-e32a5.bmp\r 迟(一息三至。应指轻缓。)气血俱寒。瘕沉积。浮(按之不足。举之有余。)阳实阴虚。数(一息七至。去来促急。)阳盛阴虚。燥热烦满。浮短。喘满不利。虚(迟大而软。按之而绵。)气血耗亡。夏伤暑。浮长。风眩癫疾。实(举按有力。不迟不疾。)血气壅实。痛热带下。浮弦。痰饮发热。缓(一息四至。去而带软。)湿流气壅。或痹或痛。浮滑。停饮宿食。紧(软如细线。转动紧搏。)正气特弱。邪气作痛。浮紧。寒邪淋闭。洪(来之至大。去之且长。)荣卫壅塞。热盛躁狂。浮数。大腑秘涩。细(按举往来。其重如丝。)着湿凝涎。胫痰髓冷。浮缓。风湿不仁。滑(起而有力。见源如珠。)痰敛呕吐。气逆不和。浮洪。阳经发热。涩(三五不调。涩如削竹。)荣卫俱虚。或为湿痒。浮涩。积滞不消。弦(如按琴弦。直气由绕。)或寒或热。拘急饮冷。浮弦。伤饮气促。弱(轻软沉细。按之欲绝。)宿食不消。恶寒气满。代动而不来。复来更动。结(来往急缓。时止更来。)痰饮积遏。迷闷病痛。代不损部位。随应即死。促(去来急缓。时止即来。)脏热壅滞。痰饮不行。沉弱。虚劳客热。芤(中软傍实。按无举有。)阳实阴虚。气奔失血。沉缓。重着不仁。微(轻虚细软。若有若无。)荣卫不足。气痞虚寒。沉紧。不冷作痛。动(胎肉如豆。动而不行。)虚荣惊悸。股痛肉挛。沉滑。涎饮秽逆。伏(举之虽无。而骨乃得。)积聚痰癖。痞结不磨。沉细。体软无力。长(过于本位。通流而长。)浑身壮热。坐卧不安。沉涩。积冷不禁。短(举时有数。不及本位。)宿食不消。恶寒气满。沉濡。气怯自汗。濡(轻轻而软。按之若无。)虚惫寒热。痹弱羸怯。沉迟。虚寒痛冷。牢(浮按有力。按之即无。)着湿作肿。筋骨疼痛。沉实。瘀血癖积。散(举按下时。散而无力。)yin邪脱泄。精血耗亡。沉微。荣卫耗亡。革(沉伏实大。如按鼓皮。)邪气固结。真脱病危。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阴虚气滞血凝。
-----------脉要精微论曰∶微妙在脉,不可不察。邪气脏腑病形篇曰∶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

秦越人六十一难曰∶切脉而知之谓之巧。许叔微曰∶脉之理幽而难明。吾意所解,口莫能宣也。

凡可以笔墨载,可以口舌言者,皆迹象也。至于神理,非心领神会,乌能尽其元微。方盛衰论曰∶受师不卒,使术不明,不察从逆,是为妄行。推雌失雄,弃阴附阳,不知并合,诊故不明。甚矣。脉之不可不辨也。其大要当合《素问》、《灵枢》,及各家论说,熟读而玩绎之,自能领悟。惟常变之理,不可不知。凡人之脉,有素大素小,偏阴偏阳者,此其赋自先天,各成一局也。邪变之脉,有倏缓倏疾,乍进乍退,此其病之骤至,脉随气见也。故诊脉者,必须先识脏脉,而后可以察病脉。先识常脉,而后可以察变脉。然有脉病相符者,有脉病相左者,有病亢极而脉忽反变者,如阳证见阳脉,阴症见阴脉,此脉病相符也。证似阳而脉不鼓指,证似阴而脉鼓盛者,此脉病相左也。阳盛者,脉必洪大,至阳盛之极,而脉反伏匿,阳极似阴也。阴盛者脉必微细,至阴盛而脉反躁疾,阴极似阳也。此病亢极,而脉忽反变也。又有从合之辨,如脉浮为表,治宜汗之,此其常也。而亦有宜下者,仲景云∶若脉浮大,心下梗,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是也。脉沉为里,治宜下之,此其常也。而亦有宜汗者,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微汗之是也。脉促为阳,当用葛根黄芩清之矣。若脉促厥冷为虚脱矣,非温不可,此又非促为阳盛之脉也。脉迟为寒,当用附子干温之矣。若阳明脉迟,不恶寒,身体 汗出,则用大承气汤,此又非迟为阴寒之脉也。是皆从证不从脉也。至于表症汗之,此其常也。仲景曰∶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身体疼痛,当救其里,用四逆汤,此从脉之沉也。里症下之,此其常也。日晡发热者,属阳明,脉浮虚者,宜发汗,用桂枝汤,此从脉之浮也。结胸症,当以大小陷胸下之矣。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是宜从脉而治其表也。身疼痛者,当以桂枝麻黄解之矣。然尺中迟者,不可汗,以营血不足故也,是宜从脉而调其营矣,此皆从脉不从症也。世有切脉而不问症,问症而忽脉者,得非仲景之罪人乎。陶节庵曰∶问病以知其外,察脉以知其内,全在治法二字,乃临症切脉之要诀也。余历来治目,无不详参脉证,以定治法。如陆某朱某,同一 肉壅肿,黑珠内泛,一则脉沉迟,知其阴虚不足,复感寒邪,故余用六物汤加炮姜,以养阴温胃。一则脉浮迟而细,知其气血两亏,寒而兼风,故余用四物逍遥,加苏木红花,以祛风理血。张某艾某,同一珠大脱眶也,一则两尺浮洪无根,右寸濡弱无力,此肺金不能生水,肾火浮越所致,故余用金匮肾气丸,以降其浮阳。一则两尺细数,右寸浮洪,此肾水枯涸,肺气上冲所致,故余用人参固本煎加牛膝,以清其亢热,此证同脉异,而治亦异也。又如钱某瞳神散大,李某两目 肉突出发痒,判然两症,然二人尺脉均细数,寸脉均洪大,皆由于心肾不交,故余同以滋阴六味丸,去萸肉,加女贞子以治之。此证异脉同,故治亦同也。至如孔某视白为黄,视红为紫,视正为横,乃阴极阳飞之症,脉宜浮洪,今反细涩,所谓过极者,反兼胜已之化也。余以七味二地温补之,此凭症而不凭脉也。大抵阴阳虚实,最宜详审。张介宾曰∶凡值疑似难明处,必须用四诊之法,详问其由,兼辨其声色。但于本末先后中,征之以理,斯得其真。若不察此,而但谓一诊可凭,信手乱治,亦岂知脉症最多真假,见有不确安能无误。且常诊者,知之犹易,初诊者,决之甚难,此四诊之所以不可忽也。
-----------经方、《伤寒论》的脉诊独具特色,所谓独具特色即是不同于其他辨证论治体系。《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的第一条:“夫脉当取太过不及”,是其大眼目。

脉诊在我国中医界具有悠久的历史,反映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特点。脉象亦和症状一样,均为患病人体有异于健康的一种反应,而脉象尤甚具有敏感性。凡病之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以及生、死、缓、急等等,无不应之于脉,故于辨证论治,更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惟其如是,则脉诊的研究,便成为中医必修的课业。惜历来脉书鲜有深究脉象的来自根源,而只就象论象,说玄道妙,令人迷惑,前人早有“论脉愈精,使人指下愈乱”的评议。其实脉象并不难知,只若于其生成源头,心中有数,指下寻按,自会明了。而经方、《伤寒论》把疾病的脉象分为太过和不及两大类,是其脉诊的特点,也使我们更易洞悉脉证的本质。

一、平脉与病脉

《伤寒论》把无病健康之脉称谓为平脉。平,即平正无偏之谓,故不以象名。人若有病,则脉失其平,就其不平者名之以象,即为病脉。我们经常所称的浮、沉、数、迟、大、细等等,即皆病脉的象名。

脉象两大类别:人体有病千变万化,如以阴阳属性来分,则不外阴阳两类。同理,脉象虽极复杂多变,但概言之,则不外太过和不及两类。太过者,谓较平脉为太过也;不及者,谓较平脉为不及也,如浮、数、滑、大等即属太过的一类脉;沉、迟、细、涩等即属不及的一类脉。

脉象的三个方面:脉有来自脉动方面者,如数、迟是也;脉有来自脉体方面者,如大、细是也;脉有来自血行方面者,如滑、涩是也。脉动、脉体、血行即脉象来自的三个方面,与上述之脉象两大类别,合之则为脉象生成的根源,对于脉象的识别甚关重要,今依次释之如下。

1、基本脉象

来自脉动方面的脉象:

浮和沉:这是来自脉动的浅深。若脉动的位置较平脉浅浮于外者,即谓为浮;若脉动的位置较平脉深沉于内者,即谓为沉。故浮属太过,沉属不及。

数和迟:这是来自脉动次数的多少。若脉动的次数较平脉多者即谓数;若脉动的次数较平脉少者即谓迟。故数属太过,迟属不及。

实和虚:这是来自脉动力量的强弱。若按之脉动较平脉强实有力者即谓为实;若按之脉动较平脉虚弱无力者即谓为虚。故实属太过,虚属不及。

结和代:这是来自脉动的间歇。若脉动时止,而止即复来,即谓为结。结者,如绳中间有结,前后仍相连属,间歇极暂之意;若脉动中止,良久而始再动,则为代。代者,更代之意,脉动止后,良久始动,有似另来之脉,因以代名。平脉永续无间,故结代均属不及。

动和促:这是来自脉动的不整。动为静之反,若脉动跳实而摇摇,即谓为动;促为迫或逼之谓,若脉动迫逼于上、于外,即关以下沉寸脉独浮之象,即谓为促。平脉来去安静,三部匀调,故动促均属太过。

按:《脉经》谓促为数中一止,后世论者虽有异议,但仍以促为数极,亦非。《伤寒论》中论促共有四条,如曰:“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此为外邪里寒,故应之促(寸脉浮以应外邪,关以下沉以应里寒),灸之,亦先救里后救表之意;又曰:“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今胸满亦气上冲的为候,但由下伤中气,虽气冲胸满,而腹气已虚,故脉应之促,芍药非腹虚所宜,故去之。又曰:“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于此明文提出促脉为表未解,其为寸脉浮又何疑之有!关以下沉,正是下利不止之应。又曰:“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结胸证则寸脉浮关脉沉,即促之象,今误下太阳病,虽脉促,但未结胸,又无别证,亦足表明表邪还不了了而已,故谓为欲解也。由于以上所论,促为寸脉独浮之象甚明。

来自脉体方面的脉象:

长和短:这是来自脉体的长度。平脉则上至寸而下至尺,若脉上出于寸,而下出于尺者,即谓为长;反之,若脉上不及于寸,而下不及于尺者,即谓为短,故长属太过,短属不及。

大和细:这是来自脉体的宽度。若脉管较平脉粗大者,即谓为大;反之,若脉管较平脉细小者,即谓为细。故大属太过,细属不及。

弦和弱:这是来自脉体直的强度。若脉管上下,较之平脉强直有力者,如琴弦新张,即谓为弦;反之,若脉管上下,较之平脉松弛无力者,如琴弦松弛未张紧,即谓为弱。故弦数太过,弱属不及。

紧和缓:这是来自脉体横的强度。若脉管按之,较平脉紧张有力者,即谓为紧;反之,若脉管按之,较平脉缓纵无力者即谓为缓。故紧属太过,缓属不及。

来自血行方面的脉象:

滑和涩:这是来自血行的利滞。寻按脉内血行,若较平脉应指滑利者,即谓为滑;反之,若较平脉应指涩滞者即谓为涩。故滑属太过,涩属不及。

2、复合脉(兼脉)

在临床所见,脉现单纯一象者甚少,而常数脉同时互见,如脉浮而数,脉沉而迟,脉浮数而大,脉沉而细等等。习惯亦有为兼象脉另立专名者,如洪,即大而实的脉;微,即细而虚的脉;浮大其外,按之虚涩其内者,则名为芤;芤而复弦者,又名为革。按芤为浮大中空之象,所谓中空,即按之则动微,且不感血行应指也,实不外浮大虚涩的兼象。世有谓浮沉候之均有脉,惟中候之则无脉,亦有谓按之脉管的两侧见,而中间不见者,均属臆说,不可信。

另有微甚脉:病脉既为平脉的差象,故不论太过与不及,均当有微或甚程度上的不同。例如:微浮、甚浮;微沉、甚沉;微数、甚数;微迟、甚迟等等。习惯亦有为微甚脉另立专名者,如甚数的脉,常称之为急;甚沉的脉,常称之为伏。

二、诊脉法

由于病脉为平脉的差象,故平脉当为诊察病的准绳,若医者心中没有个不浮不沉的平脉,又何以知或浮或沉的病脉!同理,若医者心中没有不数不迟、不大不细、不滑不涩等等的平脉,当亦无从以知或数或迟、或大或细、或滑或涩等等的病脉。可见欲求诊脉的正确,则势须先于平脉的各个方面有足够的认识才行。不过此事并非容易,同是健康无病的人,老壮儿童、男女肥瘦,脉亦互异,况又有春夏生发,脉常有余;秋冬收藏,脉恒不足。为了丰富对平脉的标准认识,就必须于多种多样的人体,做平时不断的练习,才能达到心中有数,指下明了的境界,此为学习脉诊必做的首要功夫。

诊脉时,要分别就脉动、脉体、血行等各方面的内容逐一细审,尤其初学更宜真心于一,不可二用。例如诊察脉动位置的深浅时,不要旁及次数的多少;诊察脉动次数的多少时,亦不要旁及位置的深浅。若这样依次推敲,一一默记,岂有脉难知之患?当然熟能生巧,已有多年经验的中医,指下非常敏感,异常所在,伸手可得,但此非一朝一夕之功,任何科技,都从锻炼中来,诊脉亦不例外也。

……

应当注意的是,历代注家以《脉经》解释《伤寒论》的脉象,因《脉经》是以脏腑经络辨证的理论体系,与经方、《伤寒论》不是相同的理论体系,故对脉象的解释当有所区别。
-----------1. 诊脉不容易   诊脉就好像品酒。一位优秀的品酒师通过鼻闻和口尝可以区分出几十种甚至上百种酒、一位优秀的中医生通过三指号一寸之脉,可以区分出几十种脉象。这就显示了扎实的功底。都不容易。
(1)诊脉的前提条件:获取一个正确脉象至少需要四个前提条件:
一是找准诊脉的位置。自古以来,诊脉的位置有多种,象最古老的“三部九候诊法”,是遍诊人体头面、手、足三个部分的有关动脉,还有“人迎寸口诊法”,就是桡动脉与颈总动脉互参,医圣张仲景还创制了“三部诊法”,即寸口、趺阳、太溪三部:寸口候脏腑,趺阳候胃气,太溪候肾气。如果趺阳脉难以触及,则说明胃气已绝,难治。该诊法简单、明了,但实用性不强,很难满足临床需要。
如今临床上使用最多就是寸口诊法。寸口在哪里?就在腕后高骨内侧,这一段动脉就是寸口脉。寸口诊法就是诊查这一段脉象。
二是掌握诊脉的指法。《西游记》中有一个镜头,就是孙悟空为朱紫国国王“悬丝把脉”。我们也听说过这么一回事,可是谁也没有亲眼见过“悬丝把脉”。这给中医渲染上了神秘的色彩。据记载,在清朝,太医为皇宫贵族看病有时是“悬丝把脉”。但是,这只是形式,实际上,问而知之,通过询问皇宫贵族的侍从,太医已经将患者的病情了解清楚了。其实,“悬丝把脉”同《西游记》本身一样,都是神话:丝线是不可能传递脉象的,而且把脉还有举、按、循等不少指法,只有这些指法到位,才能感受到脉象的方方面面,才能对脉象作出正确判断。
首先就是布指。中指指目按住腕后高骨内侧的动脉上,然后依次布下食指和无名指。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即中指下为关部,关前为寸部、关后为尺部。简而言之,三指平齐、中指定关、指目按脉脊。
定好了三部,接下来是按照脉诊基本指法来诊查脉象。这一基本指法就是:举、按、寻、循、推。举就是用较轻的力按脉;按是用较重的力按脉,甚至按着至骨,如果按至肌肉则为中取;寻即寻找,就是寻找脉动最明显的部位或者最适当的指力和指法;循是沿着脉道纵轴方向向上或者向下指指相移,以体会脉动的长短和来势的盛衰;推是顺应脉动,左右内外推动脉脊,以体会脉率快慢和脉搏的力量、趋势。此外,还有总按和单诊。总按就是三指同时用力举按寻推,单诊就是单指触及某部的脉脊,以了解三部之脉各自的特征。
三是调整诊脉的呼吸。脉动次数是以医生呼吸一次即一息为时间单位来计算的。医生的呼吸一般应该调整到每分钟16~18次。呼吸过快和过慢都引起判断偏差。另外,医生调整呼吸还有助于安定神志、聚精会神。
四是掌握诊脉的时间。时间要求也是脉诊独一无二的。古人提出“脉候五十动”。诊脉保证一定的时间,这样才能仔细辨别脉象的节律变化。另外,初诊和久按的脉象也有不同,而且举、按、寻、循、推等指法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
(2)诊脉需要患者配合:患者配合对于医生取得准确脉象很重要,
一是诊脉的姿势。取端坐或者仰卧位,前臂自然伸展,与心保持同一水平,手掌向上,五指微曲,手腕伸直,而且手臂上一切环状物例如手表、手镯等都应摘掉。
二是诊脉的状态。最佳的脉诊状态是在早晨起床之前,自己在家里还好做,到了临床就很不方便了。为了接近这种最佳状态,就要求患者勿焦勿躁、安详平和。患者休息数分钟后再诊脉,这样反映的脉象比较真实。现在大医院的就诊环境有时候也会影响看病:单单挂号就是一件辛苦疲劳事。疲劳便会引起脉象失真。另外,就诊前不要饮食辛辣或者冷饮。在诊脉的过程中,患者要保持安静,不要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病情一股脑儿说给医生听,否则不利于医生集中注意力把脉。
(3)脉象的种类:诊脉的复杂性又体现在脉象的种类较多:西晋太医王叔和在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中将脉象分为二十四种。即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芤脉、洪脉、滑脉、涩脉、弦脉、紧脉、伏脉、革脉、实脉、虚脉、微脉、细脉、软脉、弱脉、动脉、促脉、代脉、结脉、散脉、缓脉。李时珍在《濒湖脉学》中提到的脉象有27种。还有人总结了29种脉象。实际上,临床上常见、常用的脉象不超过20种,关键就在于医生如何去准确把握这些脉象。
-----------当我们手触到脉管时,脉象上有无限的信息,怎样从纷纭变化的信息中辨别出我们所需要的资料呢?又怎样在脉象中挑选最主要的疾病去加以诊治呢?这就是徒手诊病面临的重要课题。古人提出27脉,十怪脉。就是说病脉有27种,这27种脉象就是古人从纷纭变化的脉象信息中提炼出来的脉象精华,只要你触到此种脉象,就是等于找到了病脉。

       【1】在阳性脉中抓寸关的太过。在阳性脉,即浮.洪.浊 芤 濡 散 革 数 滑 动 促 疾 实 紧 长 击 风等脉中,应重点在寸关二脉上寻找突出的脉晕点,凡明显强于或弱于整条脉管的脉晕点均视病脉所在。这是因为阳性脉多为阳气外越性病变的脉象。头面 颈胸 上腹部皆为人体生命器官,当人体生命器官疾病出现了阳性脉,多为严重状态。例如:双寸脉浮,寸顶端额 颞 枕区出现膨大如黄豆的脉晕点,可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头疼或头部疾患出现了发热。此时尺部脉象虽然相对为沉,但可作为次要脉象弃之,这是因为寸关脉的浮起相对的情况下尺沉。有时病人的尺脉及关脉沉细而寸脉独浮可诊断为胃肠型感冒,这是因为关尺脉的沉细脉素明显。

       例如:病人脉浊,左寸脉沉,右关脉沉及右尺沉细,诊断为高血脂,冠心病,脂肪肝,脑中风前兆,性功能减退,右下肢功能减弱,麻木症状等。在此脉象中,脂肪肝及性功能减退可次求之而直取冠心病 高血脂及脑中风前兆为要。

     【2】在阴性脉中抓关尺之过。 在阴性脉中应重点关注尺脉及关脉的太过。这是因为关 尺二部为脉之胃气,为脉之根。阴性脉多住人体机能低下,在各个器官功能不足的病变中再没有脉根,没了胃气,多预示疾病的风险。在阴性脉中脉晕点的无力 太沉 太弱 太虚 太细等皆为病患所在。

       【3】多枚脉晕点共振求其大。许多脉晕点同时存在时,应注意较大的脉晕点,而舍弃体积较小的脉晕点。例如病人的双关脉中都有脉晕点,右关的脉晕点为为大,应检查肝胆胰病患;若左关的脉晕点为大,应检查脾脏的大小,胃部占位性病变,颈淋巴结。若出现贫血症状还应检查血小板,排除因脾功能亢进而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4】多枚脉晕点挑其强。在众多的脉晕点中,应抓最有力的脉晕点。在许多情况下,脉晕点最有力处为病变处。例如:双关脉晕点脉力强于整体脉象,同时左尺处出现一枚强于脉象的脉晕点,如果左关脉晕点最有力应检查尿酸,排除痛风疾病,并可根据左关脉晕点的脉力,大小来辨别痛风疾病的轻重。若左关脉晕点减弱,则痛风疾病的病情在减轻;若左关脉晕点不明显,则提示痛风并痊愈。若右关脉晕点脉力强,则重点检查肝胆,排除肝胆系统疾病,如重症炎症 占位 肝硬化等。若左尺脉晕点力最强,应重点检查尿糖 血糖,排除糖尿病。也可根据左尺脉脉晕点的脉力来判断糖尿病的轻重,如左尺脉脉晕点增强,则糖尿病较重;若左尺脉脉晕点脉力减退,甚至同于整条脉管脉力,则可认为糖尿病病情得以控制。在浊脉上或细数,滑数脉上寻左尺脉晕点对糖尿病的诊断更有意义。

         【5】抓无脉。脉力最弱甚至无脉的脉晕点往往时疾病之所在。例如:左寸脉晕点的明显减弱,应检查左耳的听力或CT检查脑部排除左脑的缺血 脑组织的软化等。左寸脉晕点无脉尚应检查心脏,排除心脏疾病,例如心脏的传导阻滞性疾病,心包炎,心肌缺血,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等。

          【6】抓独异。脉的独异多出见病处。例如:寸关脉基本正常而尺脉独细应重点检查胃肠 妇科及下肢关节疾病,特别见于右尺脉。但凡右尺脉细弱者,多有肠道疾病 月经淤滞量少,若时妊娠女性多有流产 早产的可能,女性40岁以上往往见下肢骨关节酸软以及手术切除了子宫 卵巢或便秘或慢性结肠炎等。但凡左尺脉独强者多见泌尿 生殖系统疾病。若脉象中尺关二脉正常,寸脉独粗 独细,应重点检查心肺 五官 脑部疾病。若寸尺二脉正常而关脉独异,应重点检查肝 脾 胆 胃等疾病。过沉过弱则应排除手触摘除了某器官,特别是实质性器官。若右关脉的脉力强,应排除结石 占位 硬化等疾病。

         【7】多枚脉晕点共振。多枚脉晕点同时出现,常常提示某种病变,如上述的扁腺炎,淋巴结炎 血液病,代谢性疾病,其脉晕点的显现常有一定规则,抓住这一规律,认识这种规律,对疾病的诊断可能达到立竿见影的诊断结果。

          总之,对寸口三部中独沉,独浮,独大,小 滑 涩 强 弱 无脉 实 虚 芤 弦 紧 洪 击 粗 细等异常脉象均应重点检查人体相应之脏器,而多数情况是病患之所在。
-----------thank you!!!!!!!!!!!!!!1
-----------学习了,希望楼主再多写点
-----------感谢网友转贴!感谢网友传经送宝!真诚征求此文來自何人,何方,愿诚心交友!
-----------经查,有关“脉晕点”的研究主要见于  许跃远《中华脉神--现代脉诊篇》。不过没有见到原书,无法确定帖子是否出自该书。
《中华脉神--现代脉诊篇》部分目录:
  三十五、脉晕点
    (一)概述
    (二)脉晕点的研究
    (三)脉晕点的特征
    (四)脉晕点的原理
    (五)脉晕点的现代临床意义
    (六)脉晕点的表示法
    (七)脉晕点的歌诀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