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中医”概念定义的正本清源
    

中医讨论:“中医”概念定义的正本清源

“中医”概念定义的正本清源

    作者“年轻的老中医”、著名巴蜀郎中张流秀老师,现每周日下午应贤兆法师之邀在北京海淀区凤凰岭龙泉寺讲《三通中医学》。并邀请民间中医高人报名参加每周日上午龙泉寺的公益讲座,短信联系:15010266318


在中国范围或国外华人区,除了西医,还有具有数千年历史而流传至今的中医。西医传入中国之前数千年,对中华民族的健康和繁衍的呵护,都是中医独展其功。但是近现代以来,随着西医的传入,中医却迅速被边缘化,以致今天沦落到相忘于江湖而需要拯救、需要国家政策扶持而又难以拯救,难以扶持的地步。为什么?

回想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向来不重视概念的定义,也就是没有定义概念的传统。所以要么压根儿没想到要给概念以定义,新概念几乎都是横空出世,导致歧义多端、见仁见智、没有标准;要么试图定义却又不求甚解,缺乏严格唯一的确定性,大多是现象描述、同语互释、答非所问。中医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同样如此。而中医今天的状况也是“中医”概念的不确定而导致理解失误的结果。

1857年,英国传教士医生合信出版《西医略论》一书,首次将来自西方的医学称为“西医”。相对应地,书中将中国的医学和医生称为“中土医学”与“中国医士”,后来简称为“中医”。

“中医”和 “西医”由于中外的撞击而在晚清开始成为习用语。从此,中医便被认定为“中国的传统的医或药”,又叫“国医”。国外叫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简称TCM。

可见,现代人对中医概念的理解是这样来的,即西方医学进入中国以后,为表示或强调中外医学的差别,把发源于《黄帝内经》并一直呵护中华民族健康的岐黄医学称作“中医”。其内涵包括“中国、传统、医药、国医”,其中“中国”的含义来自于与“西方”的对比,“传统”的含义来自于与“现代”的对比,“医药”的含义来自于西医“药”和“医”的分离,“国医”的含义则来自于西医被视为“新医”而中医被视为“旧医”需要争得地位。

大概谁都没意识到如此理解会有什么后果。后果大了!

“中国”一词让中医有了地域的局限。中医因此只能被视为民族医学,而没办法成为普及于全球的世界医学。

“传统”一词让中医有了时间的局限。中医因此没法不被视为落后医学,结果只能不自信地试图中西医结合,而没有能力实行拿来主义把西医中医化、西药中药化。

“医药”一词让中医有了内涵的局限。这一局限直接导致了“中药”跟“中医”关系若即若离的混乱,似乎中药不在中医范围之内,或者中医就只是限于用药,于是只好不伦不类地以“中医药”或“中医中药”的词汇来代替“中医”的概念。

“国医”一词让中医有了情感的局限。这一局限又使中医不免自我膨胀、固步自封,而没办法成为与时俱进、海纳百川的现代医学,以致近现代以来被迅速边缘化。

对“中医”概念理解的失误其实由来有自,早在“中医”一词定型之前、汉唐以后就开始了。翻翻中医的发展史,就会认同当今一个叫艾宁的作者在其影响较大的《问中医几度秋凉》的著作中的观点:

“有人说,中医的衰落是西医冲击的结果,我认为这是给中医自身缺乏竞争力找借口。是的,中医人数不足解放初期的一半,可一百年前的中医算得上是昌盛的吗?中医从来就没有真正昌盛过,从前只是没有人和它竞争罢了。西医对中医的冲击是中医的历史劫数,也是它成长的内在需要。我很感谢西医的东进,虽然这使中医受压制,处于低谷。但这绝不是坏事。在上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医一直缺乏挑战对手,一直没有参照、对比,这于中医发展不利。事物并非如火如荼就是有生命力,正因为有西医作对比,给了我们一个前所未有的审视中医的视点,才使我们得以总结中医特点。对比不是裁判眼里的比赛,目的是为了扬长避短而不是淘汰。”

近现代中医界并不乏有识之士对此问题的觉醒,于是才有“医林改错”、“中西医汇通”、“中西医结合”、“中医科学化”、“中医现代化”的努力。可惜这些努力全都没能成功。原因是他们全都是把中医概念建立在狭隘的“中国的传统的医或药”上的,潜意识里就产生了民族自贱心理和侏儒观念,结果导致今天中医仍然是这个大家都不满意的状况。

可见中医要兴旺昌盛,必须从“中医”概念的重新理解和定义开始。否则国家如何支持,中医界都只是扶不起来的阿斗。这些年来“振兴中医”的结果足以证明。

如何重新理解和定义?关键在“中”字上!

中国传统对“中”字应该是情有独钟的。地理上中国的“中”,来自于“中原”,中间之意。“中间”即上下之间,左右之间,表里之间,内外之间。

中国文化中,有“中庸”一词。“中庸”什么意思?朱熹集注:中,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即,把“中”用于“日常”。又引用道:“不偏之谓道,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在此,“中”成了“道”,“庸”成了“不易”之“定理”。如此则“中庸”就是“用中于常”的含义。“用中于常”,即把“中”的道理用于日常,其目的是“达于和”。

那么,中医与中庸有关系否?把中医理解为“中庸之医”如何?中医是否可以视为用中于常的医学?如何用中于常?

且看源头经典《黄帝内经》:“帝曰:五运之始,如环无端,其太过不及何如?岐伯曰:五气更立,各有所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帝曰:平气何如? 岐伯曰:无过者也。”“春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夫子言脾为孤藏,中央立以灌四旁,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软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以平为期。

可见,中医原本就是主张避免太过与不及,以“中”为正常的。

临床可以认定,疾病就是虚实问题,就是正邪问题,就是正虚不及与邪实太过问题。而治病就是祛除邪和恢复正的过程,从而达到既无不及也无太过、以“中”为常的目的,而“中”就是痊愈,就是健康。

经典云:“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精气是什么?

“精”并非精微物质,而是指生命能量,生命能量包括光能和热能。传统中医所说的“君火”即光能,“相火”即热能。看看“精”的结构。精=米+月+生。“米”表示积累了天地光能和热能的物质能源;“月”即“肉”体之身,表示显性肉质实体;“生”是“人”在“土”上。人在土上当然意味着生命。

“气”也并非就指气体,而指的是生命动力,实际是生命物质的振动波。气的概念其实就是振动波。有什么样的物质就有什么样的振动波,也就是有什么样的“气”。为此,可以特别提出,气体是气,但气不是气体。且说文解字。“气”是象形字,来自对水蒸汽等气体的模拟,古人造字是极具深意的。气=炁+氣。第一个“炁”表示气的能量性,第二个“氣”表示气的物质性。

可见,中医自古迄今都不可能游离于物理学及其他自然科学之外,只是现代人尚没有能力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才使中医看起来古朴异样就像古董。

精作为生命能量光和热,气作为生命动力振动波,都附丽于生命物质,所以精气其实就表达了生命的基本要素:生命能量、生命动力和生命物质。这三类生命基本要素,可以称为生命元素,生命元素是产生和维系人体生命的正面力量,简称“正”。那么,不及一定是正虚,而正虚即精气夺。相应地,太过为邪实,而邪实即邪气盛。不及与太过的具体状态就是辨证论治体系所要辨识的病机——证。

                      量少 --- 数量出现不足

       不及为正虚  怠惰 --- 流通产生迟缓

                      位离 --- 位置发生偏离

                      蓄留 --- 势力留存体内

       太过为邪实  质坚 --- 质地坚顽难化



势盛 --- 气势肆虐猛烈

在治疗上,针对太过与不及就是通过祛邪、还正来达到无不及、无太过的“中”的病愈康复目的。具体如:

                           蓄留—→势力留存体内←—排邪   

邪实太过    质坚—→质地坚顽难化←—化邪   
祛邪  

                           势盛—→气势肆虐猛烈←—抗邪

疾病

治病

量少—→数量出现不足←—扶正

正虚不及    怠惰—→流通表现迟缓←—理正   
还正         

                           位离—→位置发生偏离←—纳正  

一提到中医,都知道把脉。把脉似乎是中医诊疗的标志,行内称为“脉诊”。脉诊也是要求先知道“中”的标准。“中”即无太过无不及的正常脉象,传统中医称为平人脉象。诊脉时,先知道平人脉象,知道平人脉象才能知道异常脉象。平人脉象就是:不徐不疾,不沉不浮,和缓有度,恰到好处。否则若太过或不及,即有失健康标准“中”,为异常。

在预防上,中医在源头经典时期就既强调内因,也强调外因。强调内因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强调外因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为强调内因,所以重视内在强化,由此提倡个体养生;因为强调外因,所以重视外在环境,由此提倡公共卫生。内在主要在于个体感受,养生必然因人而异,所以没有普适性的数据标准可言。外在看得见摸得着,洁净环境的卫生也有普适性的标准可以遵循执行。

遗憾的是,后世医家早已离经典渐行渐远,只重视内在而不强调外在,只知道养生而不在意卫生,由“中”而偏,丧失了源头经典中医的原意。以至于近现代重视外在环境卫生的西医进来,迅速成为国家医疗主流,而中医界则无论如何抗争,于中医的地位都无济于事。事实上,中医的衰落从汉唐以后就开始了!汉唐以后,虽历代医书汗牛充栋,也无法让中医兴旺昌盛。

中医命运的改变,应首先从“中医”的名、实关系着手。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因义不明,义不明必事不达。是到应该为“中医”正名的时候了!

那么,“中医”概念的正确定义应该是什么呢?根据上边正本清源的分析,是否应定义为“中医:避免太过与不及的中庸医学”?这是对中医的一种正名性的定义。这一正名性的定义,彻底颠覆了之前“中医”概念的错误定位,顿然使中医一下子就站在了整个人类医学的高度和人类科技的前沿,并从而有能力吸收古今中外一切人类智慧的优秀成果,成为足以呵护整个人类健康的人道医学。更惊喜的是,完全跃出了中医西化的怪圈,并为西医的中医化、西药的中药化做好了准备。

目前看来,这一意义上的真正中医,最纯粹的代表是民间中医。民间中医是指长期存在于基层或隐藏于城市、有别于体制内中医的医学医术及其掌握该类医学医术的人物群体。包括体制外民营医、个体医、地摊医、走方医、业余医以及有一技之长而不以医为业为意者,他们主要由家传、师承、自学、顿悟而来,少许也由离开体制内的科班医转来。虽身处体制内,而其思维和行为方式截然有别于科班西医化或中西医结合者,也宜以民间中医视之。

中医的发展史主要就是民间中医的历史。尽管学院中医如今方兴未艾,但具有真正水平的中医却一直主要还在民间。并且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办体制内中医学院以前,实际并无严格意义上的科班中医的存在,自古以来中医基本都是民间医。


按现有医师法,民间中医人群多无行医资质,但他们却一直在基层默默地救治着不少人的生命,解除着不少人的痛苦,节约着不少人的钱财。其技术有目共睹,其功德天理可鉴。


民间中医是中医的源头,中医的本。忘“本”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中医离临床越来越远,最后就只剩下了“文化”!

中华民族是智慧的民族,相信通过对“中医”概念正本清源地定义,现时代的我们完全有能力“把中医请下玄坛,让中医走向大众;化中医为世界医,变中医为人人懂”!


-----------中者,阴阳之平衡也
-----------已有人为张老师建议,改“中庸医学”为“中正医学”,张老师已接受。他此后在北京龙泉寺和其他地方的讲课将做改变。
-----------中医今天的遭遇就是中医概念定义错误导致的。
-----------民间中医,江湖游医,江湖人物这三个概念不一样,但又不好区分.唐代大医孙思藐曾广泛结交江湖人物,但没有人认为他是江湖游医或江湖人物.
----------- 本帖最后由 活人活 于 2012/3/11 08:17 编辑 www.med126.com/job/

“中医”这名词的出现似乎是近代的事情,是中西文化冲击后产生出来的局限性名词。以前的都是讲什么经、论、翼、言、、、、五花八门独不见“中医”这名词。一旦分立中西就象思维给局限化,“中医”这名词观的思维确实要破一破,古代的各种医学都是以愈病为目的,用什么名称只不过是一种表述法,没有那家局限自己的学术叫中医。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立!中医的命运从中医概念定义的正本清源开始应该是对的。
-----------从事中医工作的人员名称也应正本清源.
-----------沿袭传统的叫法,也就是西医未有时的叫法比较好.
-----------叫郎中较好,以便和西医工作者区别.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