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長期遺精--皇宮醫案破解光緒猝死之謎
    

正本清源:長期遺精--皇宮醫案破解光緒猝死之謎

作者 : 李國榮

  太醫院與清宮醫案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傍晚,三十八歲的光緒皇帝,在中南海瀛台涵元殿,滿含悲憤地離開了人間。臨終無一名親屬及大臣在身旁,及至被人發現,早已死去多時,可謂生前死后,備受冷落,孤苦凄涼至極。

  就在光緒死去的第二天下午,他的母后及政敵、操縱晚清政權達半個世紀之久的慈禧太后也死在中南海儀鸞殿內,終年七十四歲。

  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后去世的消息傳出,中外同感震驚。人們普遍認為,年紀輕輕的光緒反而死在七十四歲的慈禧前面,而且只差一天,這不是巧合,而是處心積慮的謀害。于是,光緒被人謀害致死的種種說法便由此而產生。

  晚清御史、光緒的近臣惲毓鼎的《崇陵傳信錄》及徐所編著的《清稗類鈔》等書認為,慈禧在病危期間,惟恐自己死后,光緒重新執政,推翻她既定朝政及平反她一手制造的種種冤案,于是令人下毒手將光緒害死。

  英國人濮蘭德·白克好司的《慈禧外傳》和德齡的《瀛台泣血記》等書認為,清宮大太監李連英等人,平日依仗著主子慈禧的權勢,經常中傷和愚弄光緒。他們深恐慈禧死后光緒重新主政,會清算他們往日的罪孽,所以就先下手為強,在慈禧將死之前,先把光緒謀斃。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談到,袁世凱在戊戌變法時辜負了光緒的信任,在關鍵時刻出賣了皇上。袁世凱擔心一旦慈禧死去,光緒決不會輕饒了他,所以就借進藥的機會,暗中下毒,將光緒毒死。

  曾經是清宮御醫的屈貴庭在《逸經》雜志二十九期上發表一篇文章說,在光緒臨死的前三天,他最后一次進宮為皇上看病,發現光緒本已逐漸好轉的病情卻突然惡化,在床上亂滾,大叫肚子疼。沒過几天,光緒便死了。這位御醫認為,雖不能斷定是誰害死了光緒,但卻可以肯定光緒是被人暗中害死的。

  但也有不少史籍或接近宮禁者對光緒之死持自然病死之說。如《德宗實錄》、《光緒朝東華錄》、《清史稿·德宗本紀二》等所謂正史或官修史籍內,均載光緒系正常死亡;再如《萇楚齋三筆》卷六則稱:早在光緒三十四年二三月間,光緒帝久病未愈,早入膏肓,是時肝氣大發,以手扭太監頂戴,以足踢翻電燈,情勢日及。又光緒臨終前一段時間,一直為其治病的六位名醫之一杜鍾駿所著《崇德請脈記》一書,對光緒之病情、診病經過以及光緒臨終前的病狀,敘述頗詳,證明光緒確實是正常死亡。

  一、太醫院與清宮醫案

  由于上述種種傳聞,使光緒之死成為清末曆史上一大疑案,眾說紛紜。關于光緒之死這一疑案無論當時或在日后,雖有種種傳說,但因事涉清代宮禁秘檔,人們無從知其真實內幕,均缺乏真實可靠的依據。那麼,光緒究竟是怎麼死的?讓我們且從太醫院御醫和皇宮醫案(也稱“脈案”)談起。

  在中國曆代封建王朝的宮苑中,都設置有專門為皇帝、皇后、妃、嬪、王公大臣等診治疾病、調養身體的太醫院。在這里,集中了祖國傳統醫學中的國醫高手,備藏了從全國各地搜集到的珍奇名貴藥材。太醫院有著上千年的曆史,積累了許多既穩妥又有一定療效的處方,以及許多寶貴的臨床醫療經驗,是祖國傳統醫學的精英薈萃之地。然而,皇宮醫學卻曆來被深鎖宮禁,秘而不宣;究竟皇帝及其后、妃等怎樣看病,御醫又如何為他們把脈治病、施藥護理,等等,一向令人神秘莫測。

  清太醫院沿襲明制,其官署最初設在正陽門內東交民巷內。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清政府屈服西方列強的壓力,被迫與之簽訂不平等的喪權辱國《辛丑條約》。依據條約第七款,將這一地區劃為各國駐華使館區。太醫院只得另在地安門外建立新署,現在遺址尚存,但已是面目全非。太醫院在紫禁城內東牆下,上駟院之北,設有待診、休息的處所,舊稱“他坦”,歲月流失,現已傾毀無存。

  清太醫院為五品衙門,其最高行政長官為院使。副職二人,稱為左院判、右院判,官居六品。太醫院有御醫十三人官居八品;醫士二十人、醫生三十人(皆沒有品級),享有從九品的待遇,統稱御醫。清初按醫科分為:大方脈、小方脈、婦人、瘡瘍、針灸、眼、口齒、接骨、傷寒、咽喉、豆疹十一科。光緒時期,合並為五科,即大方脈、小方脈、外科、眼科、口齒科。平日,有太醫院院使、院判及其屬員在宮中當班。每當皇帝駐蹕園庭,或出巡各地,太醫院御醫也隨之前往。

  太醫院御醫在從事醫療活動中,皆建有詳細的病曆,即所謂“醫案”(又稱“脈案”)。在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保存有大量的清代皇宮醫案。其中包括皇帝、皇后、妃嬪、皇子、公主、太監、宮女以及王公大臣的原始診病記錄、內務府抄件、帝后用藥底簿、配方秘本、御藥房、御膳房和御茶房的各項記錄,以及皇帝及個別皇后的起居注、皇帝有關醫藥的朱批、宮中敬事房的檔案,等等。特別是乾隆以后諸帝及其后、妃等的脈案保存得較為完整,其中尤以光緒的脈案為最多。清代皇宮的醫案總數約有四萬件。在這些醫案史料中,其診治處方大都出自太醫院御醫之手。但也有少數非太醫院的官方處方,如施煥、呂用賓、陳秉鈞等地方名醫為光緒診病的處方,便是其例。這些人都是懂得醫道的大小官員,或在京城,接近宮廷,或在地方,而由地方總督、巡撫奉詔保舉來京入宮為光緒看病的。

  在清宮醫案中,既有當年御醫為光緒診病用藥的原始病曆,也有光緒本人口述或親書病史病狀的“病原”,尤其是光緒臨死前半年的“脈案”保存得相當完整。這些珍貴的原始記錄,應是解開光緒生前病狀及其死因的重要而可靠的直接依據。根據這些珍貴的診病原始記錄,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清史檔案專家會同中國中醫研究院醫學專家,對光緒病案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他們的研究成果對揭開光緒的死因提供了真實可靠的依據。

  光緒之所以會在壯年夭亡,首先,這與他一貫體質積弱,自幼失于調養有關。從光緒早年的醫案及其自述的“病原”得知,他自幼體弱多病,且有長期遺精病史。光緒三十七歲時,在親書的“病原”中說:遺精已經將近二十年,前几年每月遺精十几次,近几年每月二三次,經常是無夢不舉就自行遺泄,冬天較為嚴重。腰腿肩背經常感覺酸沉,稍遇風寒必定頭疼,耳鳴現象也近十年。可見,光緒體質一直不好。另據光緒十年、十二年(1884、1886年)的脈案,知其經常患感冒及脾胃病,湯藥、丸藥很少有不用的時候。這時光緒年僅十五六歲,即已弱不禁風,失去抵抗病菌之力而多災多難。這些檔案記載與民間的傳聞以及一些文獻中所記述的情景頗為相似。

  其次,成年以后的光緒,體質雖未見好轉,遺精及腰背酸沉等病仍在繼續。但從醫案記錄來看,在光緒十五年至二十四年之間,其診病吃藥的次數卻相對有所減少,到光緒二十四年末及二十五年以后他的病情卻突然加重,體質直線下降。據當時醫案記載,其病狀紛紜,甚為复雜。如光緒二十五年(1899)正月初八日的醫案是這樣記載的:朱焜、門定鼇、庄守和、張仲元請得皇上脈息左寸關沉滑稍數,人迎見浮,右寸關沉滑而數,兩尺細弱,沉取尤甚。頭痛惡寒,身肢酸痛。面色青黃而滯。……頭覺眩暈,坐久則痛。左邊頰頤發木,耳后項筋酸疼。齶間偏左粟泡嗆破,漱口時或帶血絲,咽喉覺擋,左邊似欲起泡,右邊微疼。……舌苔中灰邊黃。左牙疼痛較甚,唇焦起皮,口渴思飲,喉痒嗆刻,氣不舒暢,心煩而悸,不耐事擾,時作太息。目中白睛紅絲未淨,視物眯朦,左眼尤甚,眼泡時覺發脹。耳內覺聾,時作烘聲。胸中發堵,呼吸言語丹田氣覺不足,胸中窄狹,小腹時見氣厥,下部覺空,推揉按摩稍覺舒暢,氣短懶言。兩肩墜痛。夜寐少眠,醒后筋脈覺僵,難以轉側。夢聞金聲偶或滑精,……心中無因自覺發笑。進膳不香,消化不快。……下部潮濕寒涼。大便燥結。小水頻數時或艱澀不利等症。本由稟賦素弱,心脾久虛,肝陰不足,虛火上浮,腠理不密,感受風寒使然。今僅暫用疏風寒之中,仍寓養心扶脾潤肺生津滋養肝腎之劑。尚宜節勞靜養調理。所開出的藥方是:防風二錢,川芎一錢五分,薄荷八分,羌活一錢五分,云茯神苓各二錢,元參三錢,干地黃三錢,霜桑葉二錢,花粉二錢,桔梗二錢,干草八分,建曲二錢,引用甘菊二錢,生三斤。此日脈案可謂詳盡,而自此以后二三年脈案,大都與此相近,且病情逐漸加劇。到光緒二十六年(1900),光緒皇帝的疾病不斷惡化,從未好轉,從脈案中的記載,可以看出其病已入五髒,氣血雙虧,病情日趨嚴重。

  到了光緒三十四年春,也就是光緒臨終前半年,其病勢已十分嚴重,宮中御醫已均無良方可施,眼看光緒就要不行了,清廷這才急忙徵召江蘇名醫陳秉鈞、曹元恆來京入宮診視。緊接著又向直隸、兩江、湖廣、山東、河南、山西等督撫發出電旨:入春以來,皇上欠安。在京各醫,診治無效。希各處精選名醫,迅速來京,恭候傳診。各省接此電旨,很快就保舉呂用賓、周景濤、杜仲駿、施煥、張鵬年等名醫來京。並分別致電直隸、四川、云南、貴州等省督撫,告知速送川續斷、蘇芡實、北沙參、苡米、廣陳皮、桑寄生、杭白菊、茯苓、甘枸杞等御用上品藥材。可為時已晚。此后,主要由以上諸人為光緒診脈開方,如光緒三十四年(1908)三月初九日,江蘇名醫曹元恆在醫案中寫道:皇上肝腎陰虛,脾陽不足,氣血虧損,病勢十分嚴重,在治療上不論是寒涼藥還是溫燥藥都不能用,處于無藥可對症的嚴重病狀。只得開些平安藥:鱉甲心三錢,水灸;新會皮七分、云茯苓三錢、飛辰砂三分、拌;石決明四錢,鹽水煆;鹽半夏一錢五分、粉羆榭三錢、杭菊瓣一錢、炒谷芽四錢,水煎服。五月初十日(6月8日),陳秉鈞更在“脈案”上寫有“調理多時,全無寸效”之語,光緒的病狀更加复雜多變,髒腑功能已經全部失調,死亡只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了。

  光緒本人對自己病情日益加重也十分著急,在他親述的病原中,一再指責御醫們無能。光緒三十四年(1908)五月二十六日,他因自己的病雖“屢易方藥,仍屬加重”而斥責御醫們:“病勢遷延,服藥總覺無效,且一症未平,一症又起。”七月十七日,他責備御醫:“服藥非但無功,而且轉增,實系藥與病兩不相合,所以誤事!”八月初七日,他更申斥御醫是:“每次看脈,忽忽頃刻之間,豈能將病詳細推敲?不過敷衍了事而已。素號名醫,何能如此草率!”等等。這些斥責嚴詞,在他的病原中經常出現,反映了他焦躁絕望的心情。

  關于光緒在死前數月其病就已無望的問題,還可以從當時的江蘇名醫杜仲駿所寫的《德宗請脈記》一書中得到印證。杜仲駿是在光緒三十四年七月以后被徵召到京專為光緒帝治病的。他在七月十六日第一次入診后,立即對吏部尚書陸潤痒說:“我此次進京,滿以為能夠治好皇上的病,博得微名。今天看來,徒勞無益。不求有功,只求不出差錯。”這些說明,這些名醫此時對光緒的疾病已是無能為力,只有敷衍了。

  從光緒臨終前的病情看,十月中旬,光緒的病情進入危急階段,十月十七日,周景濤、呂用賓、杜鍾駿等為光緒診得的脈象為:左寸關弦數,右細數,兩尺略緩。所有腰痛腿酸等症,綿綿日久不愈,以致步行艱難,肢體倦軟。現在咳嗽氣逆發喘,日甚一日,夜寐每為咳嗽所擾,竟不成寐。飲食不易消化,種種病情,皆虛損見象。根據此病案,可以看出,光緒之病,除原有症狀外,咳嗽氣逆發喘尤為突出,並影響了睡眠,以致夜不成寐,則更導致其他症狀的加劇。他已出現肺部的炎症及心肺衰竭的臨床症狀。光緒皇帝已是極度虛弱,元氣大傷,處于病危狀態。杜鍾駿私下對朝臣說:“此病不出四日,必有危險。”

  十九日,光緒的病象已呈現:胸悶氣短,咳嗽不斷,大便不通,清氣不生,濁氣下降,全身疲倦乏力。此時,御醫們一致“甚感棘手”,僅開些調攝之方:地骨皮二錢,干草水泡,肥知母一錢五分、淮牛膝一錢五分、杏仁二錢、去皮尖、霜桑葉一錢五分、炒積轂六分、川貝母三錢去心、枇杷葉一錢五分去皮灸、云茯苓二錢、桑白皮一錢五分。引用荸薺汁、蘿卜汁各半酒杯,兌服。此時,死亡已向光緒靠近。

  二十日,光緒已是:眼皮微睜,流著口水的嘴角在輕輕顫抖。當天夜里,光緒開始進入彌留狀態,肢體發冷,白眼上翻,牙關緊閉,進入昏迷狀態。到了二十一日的中午,脈博似有似無,眼睛直視,張嘴倒氣。拖到傍晚,終于六脈斷絕,光緒懷著一肚子的怨恨與世長辭了。

  根據翔實的清宮醫案,專家認為:追究光緒的死因,是屬于虛癆之病日久,五髒俱病,六腑皆損,陰陽兩虛,氣血雙虧,終以陽散陰固,出現陰陽離決而死亡。從現代醫學來分析,則主要是肺結核、肝髒、心髒及風濕等長期慢性消耗性疾病,導致了抵抗力下降,出現了多系統的疾病。其直接的死亡原因,可能是心肺功能的慢性衰竭,合並急性感染所造成。從光緒親述病原及其脈案所載的病因病狀及死狀來分析,他自病重至臨終之時,其症狀演變屬于進行性的一步步加劇惡化,並沒有特別異常症狀出現,既無中毒或其他傷害性的徵象,也沒有突然性暴亡的跡象,應該屬于正常病死。

  1.失去母愛的童年

  清宮醫案的確告訴人們,光緒是病死的。但是,從光緒死的那天開始,人們就懷疑他不是正常死亡,這也是事出有因的。光緒雖與慈禧以“母子”相稱,實際上他並不是慈禧親生。光緒皇帝,姓愛新覺羅,名載湉,是同治皇帝的堂弟,咸豐皇帝的侄子。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1871年8月14日),出生在宣武門太平湖畔的醇郡王府的柳蔭齋,其父醇親王奕奕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咸豐皇帝的弟弟。其母葉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后的妹妹。從這些關系講,他既是慈禧的侄子,又是慈禧的外甥。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同治皇帝患天花病死。同治帝死時年僅十九歲,身后無子,按“兄終弟及”做法,可由其弟即位。但同治帝為獨生子,則應從其最親近的親屬中選一子弟繼承帝位。大臣們提出的最佳方案,是由他的大伯父即道光長子奕緯之孫溥倫作為他的嗣子,由其即位。但慈禧太后不同意,表面上是因為溥倫之父載治不是奕緯親生子,同樣是由旁支過繼,實際上是因為若要載淳的子侄輩繼位,自己身為祖母便無權以太后身份臨朝。國不可一日無君。第二天,慈禧壓制眾論,一人做主,執意讓只有四歲的載湉入宮即位為帝。載湉,也就是光緒,之所以能夠當上皇帝,一方面是因為慈禧親生之子同治皇帝去世后,無子嗣繼承皇位;更重要的還是慈禧權欲熏心,找個兒皇帝,可再次創造機會垂帘聽政。

  道光皇帝

  咸豐皇帝 醇親王奕奕

  (慈禧太后) (葉赫那拉氏)

  同治皇帝 光緒皇帝

  光緒元年正月二十日(1875年2月25日),四歲的載湉在太和殿正式即位。從這一天起,光緒就被慈禧抓在手里,或當作爭奪權利的利器,或作為顯示威嚴的權杖,更多的情況下,則當作她御案上不可缺少的擺設,或是任意玩弄的木偶。這自然是慈禧專制政治的需要。入宮后的光緒,是在孤獨中長大的,繁瑣的宮中禮節,慈禧經常不斷的嚴辭訓斥,沒有母愛,飲食寒暖沒有人真心去細心照料,應倡導應禁忌之事,無人去指點揭示。沒有童年的歡樂,致使他從小就心情抑鬱,精神不快,造成身體積弱,難以抵擋疾病的侵襲,留下了難以愈治的病根。天嘏在所著《滿清野史》中稱:人在幼年的時候,都受到父母的呵護,照顧其出行,料理其飲食,體慰其寒暖,既使是孤兒,也會得到親朋好友的照顧。只有光緒皇上無人敢親近。……皇上每日三餐,其飯食有數十種,擺滿桌案,可離皇上稍遠的飯食,大都已臭腐,接連數日不換。靠近皇上的飯食雖然並未臭腐,可經多次加熱,已不能可口。……載湉自十余歲后,雖為天子,可還不如一個孤兒,以后身患痼疾,即是由于少年時衣食不節造成的。雖為野史,可內容與惲毓鼎的《崇陵傳信錄》所述:“緬懷先帝御宇不惟不久,幼而提攜,長而禁制,終于損其天年。無母子之親,無夫婦昆季之愛,無臣下侍從宴游暇豫之樂。平世齊民之福,且有勝于一人之尊者。”大致相近。說明光緒帝體弱多病之原因,實與自幼在慈禧太后yin威之下,失于調養照料有關。

  2.沒有愛情的婚姻

  按照清王朝祖上留下的規矩,皇帝十六歲就要臨朝親政。隨著光緒年齡的增長,他的大婚和親政逐漸臨近,慈禧撤帘歸政把大權交給光緒皇帝之事已不可回避。可慈禧既不甘心,又無可奈何,于是預作布置,對光緒帝權力多方限制,仍由她在暗中操縱朝政。光緒十五年正月二十日(1889年2月19日),十九歲的光緒帝舉行大婚典禮。光緒的一位皇后兩個妃子都是慈禧做的主,皇后不是別人,正是慈禧親弟弟桂祥的女兒葉赫那拉氏,即隆裕皇后。這個皇后容貌丑陋,馬臉高額,瘦弱駝背,突眼露齒。光緒極為不滿,但也無奈。慈禧選自己的侄女為皇后,為的是朝政交給光緒后,還能利用皇后來控制和操縱皇帝,起碼可以通過皇后監視和掌握皇帝的一舉一動。

  光緒的兩位妃子是瑾妃和珍妃,二人是親姐妹,但相貌性格卻大不相同。瑾妃相貌一般,遠遠比不上珍妃,而且性格脆弱;珍妃貌美端庄,性格開朗,活潑機敏,頗有見地。珍妃的入宮猶如一塊石子投入一潭死水,她對光緒的同情和體貼,激起了光緒對未來的憧憬和熱情。同時,珍妃又向光緒推荐了她的老師文廷式,這位素以評論時政、憂心國事的著名清流人士很有才華,頗有政治見地,他被光緒帝重用后,對光緒帝很有影響,引發了光緒帝要改革政治及擺脫束縛而有所作為的欲望。大婚后的數年間,光緒帝與珍妃共同度過了一生中較為輕松的時光。由此,也引發了他作為人君國主,希望在政治上擺脫束縛而有作為的欲望。可這一點,是慈禧最不願看到的。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按慈禧本來的親上加親,以控制光緒帝的初衷才讓自己的侄女為皇后。然而強制的結果,卻又適得其反。當年,同治帝自己選立皇后阿魯特氏,而慈禧卻偏偏讓同治帝去喜歡慧妃,結果鬧得母子不和。這次慈禧為光緒選配葉赫氏為皇后,可光緒又偏偏喜愛珍妃他他拉氏,其結果可想而知。當時,光緒明明知道寵愛珍妃,就要得罪皇后,而與皇后不睦,即等于開罪慈禧太后。然而,慈禧可以在任何事情上迫使光緒就範,惟獨在情愛和感情上無法以己之所願強加于人。據《悔逸齋筆乘》記載:光緒十八年(1892)仲夏之時,一天,光緒與隆裕皇后為小事爭吵,隆裕跑到慈禧面前哭訴其事。慈禧大怒,對身邊的人說:“皇上是我所立,實乃忘恩之舉,隆裕是我的親侄,辱罵皇后就是對我最大的不敬,實在難以忍受。”接連數日,光緒入宮請安,慈禧一言不發。此后光緒與慈禧的嫌隙就算形成了。

  3.苦悶的皇帝生涯

  光緒臨朝親政后,五十三歲的慈禧,表面退居頤和園頤養天年,實則權勢依舊,裁決政事,一如既往。她一方面處處限制光緒的權利,國家重要大事都要秉承她的懿旨去辦理;一方面又通過自己的侄女——隆裕皇后及親信太監李連英等人,暗中監視光緒的行蹤。並規定:光緒每隔一日,必須親往頤和園向她彙報政務,聽候訓示。以致光緒經常披著星星來,頭頂月亮去,飽受奔波,遇有重大事情,更得隨時請示,名為皇帝,實為傀儡。光緒的政治抱負不能得以實現,日久天長,精神更加抑鬱,情志愈益不暢,舊病不去,又添新愁。從“脈案”看,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光緒體質雖未見好,遺精及腰背酸沉等病仍在繼續,但診病和吃藥的次數卻相對減少。這主要是光緒力圖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以挽救他那岌岌可危的政權,整日忙于政務,關注政治改革,另外,還要隨時應付慈禧的訓斥,一時無暇顧及診病吃藥。

  疾病纏身的光緒親政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遭逢日本侵略朝鮮,進而侵略中國。光緒帝違背母后之意,決心援朝抗日,但腐敗的體制導致戰爭失敗,被迫簽定《馬關條約》,失地賠款,這雖使他受到重大打擊,加深了“母子”的不和,但也激發他力圖改革政治,富國強兵的雄心。光緒帝在康有為、梁梁超等人的影響下,在珍妃的積極支持下,于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頒布“明定國是詔”,宣布變法,強調博采西學,推行新政,授予康有為“專折奏事”特權。那些守舊的親貴重臣害怕光緒皇帝在改革政治中觸動他們的地位,紛紛投靠慈禧並竭力挑撥他們“母子”的關系。慈禧也深恐光緒改革的成功會影響到她的獨裁。這樣朝臣內出現了“后黨”與“帝黨”,雙方展開了激烈的鬥爭。光緒親政的十年,是他與慈禧進行政治和權利鬥爭的十年,從中日甲午戰爭到戊戌變法運動,雙方矛盾日益尖銳化。光緒二十四年七月二十九日,光緒帝到頤和園見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明確表示要廢掉光緒帝,並密謀由北洋總督榮祿,在九月初皇帝、太后到天津閱兵時政變,廢除光緒帝,形勢危急。光緒帝當天就給帝黨人物楊銳發下密諭:“朕惟時局艱難,非變法不足以救中國,非去守舊衰謬之大臣,而用通達英勇之士,不能變法。而皇太后不以為然,朕屢次進諫,太后更怒。今朕位几不保,汝康有為、楊銳、林旭、譚嗣同、劉光第等,可妥速密籌,設法相救。朕十分焦灼,不勝期望之至。特諭。”楊銳膽小,將密諭扣住不傳他人,光緒等不到回音,急不擇路,于八月初一、初二連續兩次召見袁世凱,提升他為侍郎銜,讓他專辦練兵事宜,想以此使袁世凱感恩報德,效忠皇帝。同時,光緒帝于八月二日還有一道密諭給林旭,讓他轉告康有為迅速離京。林旭將兩道密諭同時轉給康有為、譚嗣同等人,大家看了十分感動,但都束手無策,最后也覺得只有拉袁世凱,由譚嗣同出面請袁世凱,馬上舉兵,先殺掉榮祿,回兵包圍頤和園。袁世凱表面上滿口答應,八月五日回到天津,卻在八月六日馬上向榮祿告密。

  八月初四日,慈禧太后由頤和園回城,住中南海儀鸞殿,第二天祭蚕神,當即回頤和園。回園頃接榮祿密電,馬上乘輕轎返城,重返南海瀛台。返瀛台后立即傳光緒來見,見到光緒,慈禧太后破口大罵,罵他忘恩負義,恩將仇報。在以慈禧為首的守舊勢力的反對和鎮壓下,變法運動最終失敗,康有為、梁梁超出逃,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遇害,光緒本人亦被軟禁在中南海瀛台,他的政治生涯實際上到此已經結束。此后,光緒度過了十年沒有人身自由的囚徒生活。他雖然名義上仍保持著皇帝的名位,但實際已沒有了皇帝的權力。戊戌變法失敗后,慈禧又將光緒摯愛的珍妃囚禁在鍾粹宮后北三所,並且給她立下了一條規矩,今后不許覲見皇上。

  南海瀛台,與水云榭島、瓊華島分處太液池三海之中,象徵東海三仙島蓬萊、瀛洲、方丈。瀛台四面環水,只在北端架一板橋,通至岸上,板橋中間有一段是活動的,光緒被囚此之后,慈禧太后便命令人把橋板撤掉了,以免光緒帝走出瀛台島。

  瀛台的中心建築為涵元殿,殿后為涵元門,門外為翔鸞閣,閣下即木吊橋。殿前為香扆殿,該殿從北面看為單層,從南面湖邊看則為兩層,名為“蓬萊閣”。光緒住在涵元殿里,太監每天送飯時架起橋板,走到瀛台來,用飯完畢,就抽掉橋板。光緒心情十分憂鬱,萬般無奈之中寫下了“欲飛無羽翼,欲渡無舟楫”等詩句。冬天三海結冰,從瀛台不通過木橋也可以從冰上到達岸邊。據說有一次光緒帶了小太監踏冰離開瀛台,被發現后,總管太監李連英立刻下令鑿冰,以防光緒離開。光緒十分想念心愛的珍妃,傳言他讓小太監暗中給珍妃送信,偷偷相會。每到此時,他更加痛恨出賣自己的袁世凱,臨死之時,他不言不語,用手在空中寫著“斬袁”兩字。

  涵元門內東向為慶云殿,殿內掛有一副《宋司馬光諭人君用人之道》立軸,跋文是:“光緒丙午(1906)十月上浣錄,臣全忠敬書。”還有一些匾額鬥方之類,下款都寫著“臣全忠敬書”。其實這都是光緒的御筆,之所以這樣寫,是因為光緒試圖以對慈禧太后稱臣,表明自己忠于慈禧太后的心跡,來換取老fo爺的諒解。可此時,慈禧太后又怎麼能讓光緒再次親政呢。

  究光緒帝病情自二十四年逐漸加劇,終致不起之原由,實與戊戌變法失敗有著直接的關系。光緒被囚禁在瀛台后,慈禧太后曾欲廢之而另立他人。光緒也知其用心,日夜擔驚受怕。后來由于種種原因,此舉雖未能實現,可光緒也難脫囚禁之牢籠。明知岌岌可危,亦只有坐以待斃,心中十分憂傷。他曾仰天長歎:我還不如漢獻帝啊!因而病勢日漸加重,自不待言。

  光緒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1900年8月15日),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倉惶出逃。相傳臨行前還不忘處置珍妃,令太監崔玉貴把珍妃推到宁壽宮外的井中害死。當光緒得知珍妃的死訊后,精神徹底崩潰,舊病复發,日趨沉重,再也無法康复。由此可見,從光緒自幼多病,到青年以后的病情逐步加重,都與他的政治處境和精神生活密切相關。可見慈禧的長期壓制和打擊,是光緒致病的重要原因,從這一點談來,民間傳說是慈禧置光緒于死地,則又並非全無道理。尤其是在戊戌政變以后被囚禁的十年漫長歲月中,他一方面悲觀失望,前途渺茫,一方面又日夕擔心受怕,心情緊張,生活上更無人細心照料,使得他的病情不斷加重惡化,終至不治。不過,無論光緒究竟死于何因,都與他在清廷遭受的控制與打擊,在精神與意志上受到的壓制與摧殘,在身心上經受的折磨,甚至其骨肉親情也被拆散有著直接的聯系。真可謂,光緒一生沒有過上一天舒心的日子。其實,這也就是他多病纏身的根源。因此可以認為,年輕的光緒之死,與慈禧控制下的清王朝黑暗腐敗密切相關。如果說光緒入宮為帝,是出于一種政治需要,那麼他的死去,也未必不是清廷政治腐敗的必然。

  1980年清西陵文物管理處在清理崇陵地宮時,發現光緒遺體完整,體長一點六四米,無刃器傷痕。通過化驗頸椎和頭發,也無中毒現象,與清史檔案專家、醫學專家的分析判斷相吻合,應該說光緒屬正常死亡的結論是正確的。至于為什麼光緒偏偏比慈禧早死一天,我們姑且說這是偶然的巧合。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