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门外妄语 二郎中 一个中医门外汉的习医经历
    

岐黄密室:门外妄语 二郎中 一个中医门外汉的习医经历

本帖最后由 二郎中 于 2011/2/25 12:40 编辑 www.med126.com

故纸堆里翻出这样的文字,恍然不知何人所写,何时所写。仔细辨认,作者二郎中,时间不可考,门外妄想语,姑且说之,姑且听之。
                                                                                                                              ——《门外妄语》题记


       一、读经      

      为什么要读经典?


      自己也说不清,每次重读老庄,好像与老朋友相会;每次捧起孔孟,好像重温曾经读过的书;每翻过一页史记,好像都在读现在的生活;每次手中一卷fo经,以为懂了却在周围发现他的独特与新颖。


      读经典的好处似乎也说不上嘴。他没有电影电视那样激动人心,没有武侠言情那样扣人心弦,没有文化快餐那样简单明了,也没有闲聊杂谈的轻松自如,更没有为你的生活提供半点物质性的帮助。


      读经典只在烦躁中求得一丝心安,在迷惘中见得一点光明,他不能为你提供具体的建议,却为你搭建了思考的平台。从这里出发,哪怕取得经典的只言片语也让你探索得更深,行动得更有力。


      古人有句话叫做“拾人牙慧”,读了经典之后会觉得今人的进步只是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经典的发挥,今人的著作也多是从古人嘴里拿出点东西换上时髦的衣装,不会为现在人太多的“革命”、“先进”跟“创新”所吓唬。


      很多说话只是个噱头,哗众取宠,从经典中会发现很多所谓新说法的蛛丝马迹。“万变不离其经”,从经典中能读出踏实、读书智慧,读出丰富的宇宙与人生。


      读经在古人眼里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今天却变成我们要讨论的问题,而且讨论的起点不是少年启蒙读不读经,而是讨论代表最高学历的博士可不可以不读经,这近乎荒诞然而却千真万确,想来认认真真读经也是不太远的事。


      可笑的是,专业可以不过关,英语却一定要过关,因为能不能毕业,英语四级是个坎,但专业却不是硬指标,四年下来,字正文顺的毕业生很少,至今自己的汉字书写也让我钻进地下还嫌地薄。毕业后,英语拿了六级,但读的古书却是屈指可数,想来惭愧!


      工作后,境遇不顺,颇是烦躁,读《愣严经》、《愣迦经》才发觉天下可以让你安身立命的东西并不多。让一个人安心不是学问能解决的,而是fo道指向的那条路。


      这些安身立命的东西就在我们的经典里面。fo经道藏儒学,传统的经典给我们提示太多太多,而我们无动于衷,相信西方彼岸给我们的解释,相信科学能解决所有问题,相信名利能解决我们自身所有的问题。


      当发现很多问题在经典里面能找到究竟时,才发现生而为人的自豪,生而为中国人的自豪,生而能读经典的自豪。



      读经典,于自己是解读生命的苦痛,接近人生,触摸真相。


-----------本帖最后由 二郎中 于 2011/2/24 08:02 编辑

     致看帖的朋友

     听到朋友说书很好看,二郎觉得惭愧,二郎中写的不是书,也不是文章,只是一个帖子,也就是心情郁闷了吐吐口水之作。

     上山回来看到朋友们的回帖,二郎中更是惭愧,水平有限,能力不足,很多时候没有回答朋友们的问题,也没有很好回答朋友们的问题。

     一位朋友说,你的东西最多算是散文集。其实,连散文集也不是。翻回去看的时候,二郎中看了也是汗颜,篇目太乱,乱七八糟,最起码的架构都没有,这样的文章真是耗费眼力,读了没有神经错乱没有骂人已经对得起二郎中了。

     汗颜的同时,二郎中心中常常有莫名的感动,华夏生生不息的血脉在我们身上流淌,岐黄之路我们并不孤独,我们在一起学习岐黄之术,我们在一起守护我们的文化家园。

     还有朋友说,《门外岐黄》有没有下文,二郎中摇摇头。这样的文字太容易失去温润的性情,澄清的心境。

     于二郎中而言,更愿意静下心来翻翻故纸堆,整理过去的心痕,梳理走过的心路;愿意沉下去翻起《四圣心源》,复习听过的却没有了然于胸的内容,尝试译成现代文的同时却发现怎么表达也不能说出先贤的意蕴;更愿意怀着崇敬读读《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只是前面依然是让人抬起头仰望的高山,不要说翻译,内容能理解已经很不错。

     到山上去,对着老大,二郎中觉得卑微,在岐黄之路,对着圣贤,二郎中更觉得卑微。在心底里,二郎中深深觉得是个门外汉,《门外岐黄》是一片情绪的宣泄,《门外妄语》只是一堆胡言乱语。
-----------本帖最后由 二郎中 于 2011/2/25 10:16 编辑

         

    二、历史


    有一天早上醒来,突然发觉世界并不真实,真实的只是你的感受。有一天读历史,突然发觉历史并不真实,真实的也只是你的感受。


    历史教科书告诉你,中国百年积弱积贫,仁人志士经过多次的探索,首先是魏源林则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提出向西方学习技术,但失败了;然后是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又失败了;再然后是维新派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也失败了;后来革命派的实践成功了……


    他告诉你这样的感觉:中国的富强是跟学习西方的层次有关,学习器皿层次肯定失败,要学习西方制度思想层次中国才会富强。


    我们的主流意识大概都是这样,多少人告诉你中国多么落后,多少人告诉你西方多么先进,也多少人告诉你改造中国国民性任重道远,自由民主精神需要继承;所有的媒体都在告诉你西方怎样怎样,中国这样这样所以中国才不会富强……


    中国百年积贫积弱的原因都归咎于中国传统文化,这有点像落难的富家弟子总在抱怨他的祖宗留给他的财产不够多使他现在被人瞧不起,最后连自家祖宗都不认了,干脆投靠别人家混日子,还美名其曰“革命“、’现代化”、“进步”。


    这种“革命”、“现代化”、“进步”,最剧烈莫过于时空观的改变,从古代转到未来,从东方转到西方。古人认为越到后来越退步,儒家推崇上古时代,fo家则认为越到最后越糟糕,最糟糕的时候是末法时代;古人认为中土优于四夷,中土的概念不是种族的概念而是文化的概念,受到华夏文化熏陶的都为中土,而现在我们认为时间越到最后越进步,空间则越是西方越先进。


    反映到理论则是越是新的理论越先进,越是西方的理论越先进,丝毫也不考虑理论对错和适用与否。反映到生活则是越是科技的生活越先进,越是西方的生活越先进,似乎不考虑这种生活存在的问题。这种意识根深蒂固,经典可以解释的东西,偏要拿西方跟最新的理论来壮胆,中国碰到的问题,偏偏拿西方的生活来比照。

    为了使经典使大多数人理解,这种诠释有很大的价值,使更多人了解并理解经典继而学习经典。但我们在诠释的时候往往忘记了我们是中华儿女。
-----------     三、体认

     西方有哲学,不明白才会去争论,在语言表达上更倾向基于逻辑的分析,具有很大的操作性,中国有天人之学,掌握了了然于胸,更多是跳跃感悟式的体认,偏向基于人日常累积产生的悟性。

     在一切向西方看的时代,中国根本没有像样的理论,在所看的批判中,大都诟病于经典的比喻,没有西方意义上的明了,找不到令人满意的程序与操作。

     我们有个成语叫“心领神会”,说的是对一种事物不用语言表达而能在心中明白的境界。还有“心知肚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都在讲述修习经典的特性。

     西方心领神会的东西不多,我们更倾向于自己的把握,自己的体会,从形而上的体认再发微到形而下各个领域,古人有“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说法。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运用之糟也存乎一心,不能把经典运用的失败归咎于经典的失败。

     一位朋友问,学了六爻的人岂不是都是神仙。笑了笑说,跟学其他东西一样有水平的差异。后来想了想,水平差异在于你体认领会了多少,学中医经典没有保证每个人学了都像扁仲圣一样有高水平的发挥。

     在经典的学习中,我们更多是领会先贤说的理,古人都说读书明理,就是为了说这个“理”。“理”很难说清楚。领会了并不能保证本事有多高,最多是“口头禅”,还要在事上去行。fo家就要求悟后起行,自己的理解这个悟是明“理”,明理后还要在生活中实践,这才能站得住脚。

     “理可顿悟,事须渐修”,fo陀这样教育我们。俗谚也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经典不仅是眼睛的事,还是双脚的事,世间事理要体认。红楼梦有句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强调了世间事理体认的重要,它甚至超越了书本的阅读,但我们又不能缺少,起码经典是生活体认的引领,不去应用也只能被笑成赵括“纸上谈兵”了。

     传统文化需要体认,中医需要体认,体认像手工制作,少而精。现在的人才培养更像机器化生产,成批成量,质量并不令人太满意。手工与机器生产用来区别传统传承的“言传身教”和现在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样合适。悲剧的是,当我们用机器大生产的方式来培育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时注定是梦中空花,徒抱希望。

     fo说人生二十难,遇善知识难是其中的一个,有志于传统文化传承的人遇到最头疼问题是没有师传,“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没有进门谈不上修行。

     又有句话说,不是徒弟找师父,而是师父找徒弟,没有“言传身教”的机会时,自己的选择还是多读经典,注重修为。
-----------这么好的文章,真是受益匪浅。
-----------回复 david92003 的帖子

再见二郎中,文字中的智慧依然如旧,对文化和人生的思考却又深了几分。可喜可贺。

二郎中对于现代与进步,对于中国传统和经典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的思考,也是我最近以来一直在想的问题,不过一直没有想得太明白,多思而少做,更未形诸文字。今日见二郎中之文字,大有似曾相识之感,吾道不孤亦。

-----------二郎中先生,您辛苦了!不忍心打扰你,可是权衡再三,确认你是我最值得信赖的中医朋友。是这样,我半年前体检出子宫肌瘤6.7cm大小,多发性,我不愿意手术动刀,为此四处寻访中医治疗方法,上网了解有关中医的文章,因此和民间中医结了缘,尤其是拜读你的习医经历,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医的博大精深和妙不可言,我也身体力行,坚持看中医,吃了三个多月多付草药,可是无明显效果,尤其是现在早起醒来摁摸腹部有很硬包块,翻身时感觉包块移动。我知道知易行难,现在的中医门诊遍地都是,可是真正的中医先生却很难值遇,很幸运又看到先生回来,望先生百忙之中指点迷津。我现在疑惑的是:1、这么大的肌瘤(古代可能没有吧?)中药是否无能为力?2、是否先行手术切除(害怕变异)后中医调整为上策?3、如果我的想法是错误的,非常渴望得到先生的教诲和帮助!我的qq:394953194 邮箱为:mj516@126。com   
-----------不好意思,追到这里来了。望先生指点迷津!
-----------回复 fmj516 的帖子

多谢您的厚爱,多谢您的信任。在《门外岐黄》帖子里已经回复了您的问题,也加了您的QQ,答复如下:

古代人得这样的肿瘤肯定有,至于具体怎么操作,二郎中也不知道。可以肯定的是,中医肯定能治疗这样的疾病,不过渴而穿井,斗而铸锥,治起来比较麻烦了,也没有西医看上去立竿见影。说实在话,二郎中也没有碰到这样的病,只是按照自己所学尝试去回答,供您参考!

很抱歉的是,二郎中不在网上看病开方,一是时间毕竟照顾不过来,除了白天要工作谋生,回家要照看家庭,还要修习中医,时间和精力都不足。二是没有仅凭网络只言片语帮人看病的本领,中医毕竟四诊齐全较好,万一误导了您,那是二郎中的罪过。难为之处,请您少垂见谅之情。


-----------回复 四十而惑 的帖子

在民间中医,二郎中一直感动于“岐黄之路我们并不孤独,我们在一起学习岐黄之术,我们在一起守护我们的文化家园。”

盼望兄台与我们共享,也盼望兄台多多指教!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