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岭南中医----【卢仲良家族】懵少年偶成英文翻译 名中医亦为武林高手
    

岐黄密室:岭南中医----【卢仲良家族】懵少年偶成英文翻译 名中医亦为武林高手

史的枢纽  
  
  卢氏家族的传奇与延续

  祖上为中国早期的翻译和导游,卢仲良因父早逝发奋学医  
  
  回望卢氏家族的历史,有着传奇的色彩。卢仲良的祖父卢荣昌12岁从顺德来到广州沙面打工,因诚实、拾金不昧的品质,为英国人所赏识,学会了英语,当上了中国早期的翻译和导游,为来广州经商的英国人担任翻译。从此,卢家的命运得以改变。听说,卢家至今保留着祖上流传下来的英文资料,这应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文物。卢荣昌的儿子卢谱光也跟随父亲做翻译的工作。如果能够一脉发展,那卢氏家族将是中英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也正是这一家族的因素,卢仲良后来才考上了京师大学堂学习英语。

  天不遂人愿。卢谱光英年早逝,儿子卢仲良决心学医救人。他刻苦学习,积极钻研,擅长治疗热病,被誉为“久热救星”。相比于医术而言,名中医的医德更值得今人学习。卢仲良是个对别人慷慨,对自己吝啬的医生,他为穷人赠医赠药,自己有西洋参,宁肯留给别的更需要的人。卢仲良教导儿子,当医生要做好吃苦的准备,要为病人服务,要为病人无私奉献。

  除了医术之外,卢仲良身上的传奇就是武术,他从小就学习蔡李fo拳,后来看到少林寺和尚梅参的少林秘笈,全部抄写下来,自己练习,武功进步很快,五六个人根本不是他的对手。实际上,中医和武术、fo教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这三方面往往容易融会结合在一起。蔡李fo拳的发展也正是融合了诸家之长,包括中医、少林武术和fo学。近代以来,广东的不少中医都是习武的,一方面强身健体,另一方面也为中医的治疗提供经验。

  或许是家族的影响以及学习英语的关系,卢仲良很有远见,从让孩子学医上可见一斑,让儿子卢鞠英学外科,让卢集森学内科,后来又让卢集森学西医。中医西医之争,历时已久,但应互相借鉴,互相学习,这样才能促进医疗事业的发展,所以现在才有了中西医结合,卢集森在这方面也做出了很多成绩。

  尽管卢仲良的武术没有传承下来,但他的医术和医德在下一代身上得到充分体现,卢集森是荔湾区的名中医,及时关注医学的最前沿,对学术严谨认真,对病人负责,医德高尚。卢鞠英在香港开设诊所,受到病人的欢迎。至于英语的专长,则由另一个儿子卢集桐继承,他曾是中山大学的英语教授,现在美国。

  卢仲良常以《龚信明医箴》勉励儿女:今之明医,心存仁义,博览群书,心通道艺,洞晓阴阳,明知运气,药辨温良,脉分表里,治用补泻,病审虚实,因病制方,对症投剂,妙法在心,活变不滞,不衔虚名,惟期博济,不计其功,不谋其利,不论贫富,普施一例,起死回生,恩同天地,如此名医,芳垂万世。这也是卢仲良的写照。  
  
  族谱辞典 

  卢仲良(1896-1988),广东顺德人。从小跟随叔叔学医,系统攻读了中医经典著作,先后在南海里水方便医院、广州市赈务会第十赠诊处、广州救济医院担任医生。建国后在荔湾区妇幼保健院、荔湾区第一人民医院任中医师。卢仲良精通温病学说,尤其对温病的病因病机、诊治理论及其方药的临床应用,都有独到的见解和创新。卢仲良在治疗慢性肝炎肺结核、脑血管意外、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儿科的麻痘、惊风等有较深造诣,对治疗妇科子宫肌瘤等有独到之处。卢仲良爱书,常去旧书店买书。卢仲良的英语口语和翻译水平较高,这得益于其家族的影响以及1918-1920年在京师大学学习英语。卢仲良有三子五女,其中两子一女从医。

  卢集森 1947年生于广州,现任荔湾区中医医院院长,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荔湾区名中医。出身中医世家,自幼跟随父亲习医,后跟随名老中医胡肇基、陈东学习并总结整理论文、医案等。从1986年起,卢集森跟随著名传染病学专家彭文伟对乙肝携带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1994后,在荔湾区金花卫生院、荔湾区中医医院工作。卢集森具有坚实的中西医理论基础,在临床上运用现代医学理论和方法结合中医的辨证论治进行诊疗,在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肿瘤、肾炎、甲亢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家族逸闻  
  
  “文革”前主动辞去门诊部主任 

  卢仲良对时局很敏感,对政治上谨慎。民国时期,经常有人让卢加入国民党,卢不入。解放后,当时卫生局找卢仲良到荔湾区人民医院第一门诊部工作,后当了门诊部的主任。“文革”前夕,卢仲良感觉到了什么,主动申请辞掉门诊部的主任,说,“我不是共产党员,找个党员来当主任吧!”后来找了一个共产党员来当门诊部主任。“文革”期间,卢仲良未受到冲击。卢仲良也不让孩子加入任何党派。

后世访谈  
  
  1  曾在京师大学堂学英语  
  
  记者:你父亲是怎么开始学医的?

  卢集森:我父亲10多岁的时候,我爷爷卢谱光得了热病,高烧不退,我奶奶就请了一个有名的医生来看,看了十几天也没有效果,最后未能挽救爷爷的生命,他40多岁就过世了。本来我爸爸一心想学英文,没有想过当医生,他的爱好很广泛,以后可能要做老师或者其他职业,由于这件事的打击,父亲决心从事医学。于是父亲跟随他的叔叔卢毅光学习中医,卢毅光给了很多医书让他看,又言传身教。父亲背诵了很多古典医学著作,有的书晚年仍能背下来。

  记者:资料上看,你父亲早年学过英语,这在当时来说是不多见的。

  卢集森:这还要从我的太公(我爷爷的爸爸)说起。我太公的名字叫卢荣昌,他12岁的时候从顺德来到广州,在沙面做搬运工。有一天他捡到了一条黄金项链,然后看到有外国人急匆匆走来,好像找什么东西。太公走上去问是不是丢了东西,对方说丢了黄金项链,于是外公就把项链还给外国人。这位老外来自英国利物浦,他觉得这个中国少年很诚实,问他是否喜欢学习英语,当时他一下子有点懵了。等明白之后,太公觉得学英语当然很好,老外就把太公带到家里,给他买了新衣服,让他住在家里,同时教他英语。后来每当有英国的商人来,太公就担任翻译和导游,带这些英国人到五层楼、西来初地等旅游、经商。后来我爷爷也跟着做导游和翻译的工作。这件事我在美国的姐姐卢振坤记得很清楚,她今年82岁,从广东女子中学毕业的,这是当年我奶奶告诉她的。受家庭的影响,我父亲小时候也开始学英语,1918年到1920年他在京师大学堂学习英语(记者注: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父亲的英语口语和翻译水平较高。我小时候,他带我去见外国人,英语说得很流利。文革前我姐姐卢振坤去了美国,她的儿子给我父亲用英文写信,父亲用英文回信,并在回信中指出了外甥信中的错误。  
  
  2  被称为“久热救星”  
  
  记者:你父亲擅长治疗哪方面的病?

  卢集森:父亲比较擅长医治热性病,很多治愈的病人送匾给他,都称父亲为“久热救星”。很高热的病人经父亲治疗后,很快就好了。当时,我们有一个小保姆叫黄玉润,她有一个侄子发高烧,他妈妈抱着他来到我们家。他妈妈说孩子发高烧,父亲发现孩子鼻翼扇动,预感到可能会高热抽筋,高热痉挛。我正在房间里,突然听到父亲说,“儿子,快出来。”就赶快跑出来,父亲说,“这个孩子快抽筋了,快点准备针灸”。我立刻拿针过来。那个小孩子开始抽筋,面色全黑,牙筋紧咬。刚好我拿针过来,父亲就在孩子的几个穴道上下针,不到五分钟,抽搐立刻停止了,紫色的身体慢慢变回红。那小孩呱一声就醒过来了。我爸爸还擅长治慢性肝炎,慢性肾炎,肿瘤等。我记得有一次有个花都患食管癌的病人,不能吃东西,我爸爸开中药给他,再让他喝番鸭血,就是那些白色的番鸭血。三个月后,他可以从花都踩单车过来找我爸爸继续看病。对治疗眼睛上的翼状胬肉,我父亲也有绝招,他发明了一种眼药水,用熊胆等制成的,滴在眼睛上,一个月翼状胬肉就退下来了,而且不复发。

  记者:找你父亲看病的人多么?

  卢集森:每天找我父亲看病的人超过100个。父亲很早就起床,早上七点半上班,他七点钟就开诊,一般中午12点下班,他要到一点钟才能回家。我父亲非常勤奋,每天晚上12点多才睡觉,白天遇到疑难病例,晚上回来他就翻阅书籍,探索研究。他说,白天遇到有问题,晚上不学习就不能提高。他每天晚上都学习,而且写了很多医案留给我们,每个月都有写下几个案例,他懂得积累经验,说这些案例留给我们兄弟姐妹。我哥哥叫卢鞠英,在香港开医馆,找他看病的人很多。

  记者:听说你父亲对病人很好。

  卢集森:我爸爸对病人非常好,无微不至。他经常赠医赠药,有些人生活贫穷,没钱抓药,爸爸就自己出钱。因为他们没钱,让他们到街口的时和堂、卫生堂两个中药铺配药,过后父亲还钱。还有一些高烧的病人要吃西洋参才能退烧,当时就很难买西洋参。有时候,我姐姐从美国托人带来些花旗参,我爸爸就留起来,专门给那些有需要又没钱买的病人。有一次爸爸发高烧,我炖了西洋参给他吃,反而被骂了一顿,他说,“这些病我没有事的,我可以熬得过去,有些病重的先给人家,为什么这么好的药自己用不给人家用?”。父亲的医德很高尚,医术很精湛,这是我非常佩服他的地方。  
  
  3  朋友有画家、医生、书店老板  
  
  记者:你父亲兄弟几个?

  卢集森:只有他一个男孩,还有两个姐姐。有一个姐姐原来去了印度尼西亚,有一个在西关。她们在结了婚以后就成了家庭主妇。我们家在西关华贵路厚生里。我觉得父亲很勤奋,也很聪明,他智商很高,学什么一学就会,很快就能精通。

  记者:你父亲和哪些人来往比较多?

  卢集森:在中医里面,父亲和庄省躬、刘启瑞、罗元恺等来往较多,交流医学心得。我记得经常来往的刘启瑞,他知道我奶奶喜欢吃蛋黄饼,每次来找我父亲的时候就买一袋蛋黄饼,送给我奶奶。因我最小,深得奶奶疼爱,有了好吃的东西也少不了我。父亲还有一个画家朋友吴少明,他画画很有名,特别有名的是他的仿画,据说他模仿张大千的画,难辨真假,模仿力特别厉害。还有一个朋友就是上面提到的旧书店的老板,叫做卢达敏。

  记者:你们家里留下来的书籍多不多?

  卢集森:我父亲很多的书籍也留下来了,总共有几百本,都是很宝贵的,其中有石印本的,建国之前的医学报刊也很多,很有历史价值。当然文革期间,我们家也烧了很多书籍,当时不让保存这些旧书,说是资本主义复辟之类的,我父亲害怕,就让我烧掉一些书籍,有些觉得没有问题的就留下来。族谱也烧掉了。  
  
  4  武功高强,曾学少林秘笈 

  记者:你父亲还有什么爱好?

  卢集森:他业余爱好是武术,他很喜欢打蔡李fo拳,每天都练习。小时候他就拜拳师学拳,为的是强身健体,他一生身体非常好。以前我们的房子很高,大厅有10余米高,过年的时候要大扫除,打扫房顶的时候,要把三个梯子连在一起才能上去。我们上去的时候小心翼翼,爸爸上去的时候身轻如燕,噌噌噌很快就上去了。解放前,父亲认识了一个少林寺的和尚,叫梅参,后来到顺德一个寺院中当住持。梅参的师父是升卢长老,教给他拳术。升卢长老很厉害,80岁的时候还可以舞动100多斤的齐眉棍。梅参有一本少林秘笈,里面除了有少林武术外,还有治疗跌打损伤的方法。本来梅参的这本秘笈秘不示人,但因我爸爸经常帮助接济他,他们关系很好,就借给我父亲看。父亲很聪明,每天晚上就抄书,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把书全部抄写下来。当时我还在小学读书,父亲让我描一些书上的动作姿势,涂上颜色。书上说得很神奇,点一个穴道,你全身就不能动了。这个抄本的秘笈现在还留着。我父亲按照书上说的练习过,他的功夫长进很多,五六个人都打不过他。

  另外,父亲很爱读书,他经常去逛旧书店,购买了大量的古典医学书籍,还和书店的老板成了朋友,一有好书首先留给父亲。父亲说,在他新婚之夜,还在看书。父亲还经常翻阅解放前的一些医学期刊,比如《杏林医学月报》、《医药卫生》专刊等。  
  
  5  父亲用心良苦 母亲慈爱至深 

  记者:父亲是怎样教你们学医的,对你学医学有什么教诲?

  卢集森:父亲教我们学医,很有远见,而且方法很好。父亲让哥哥学习外科,让他跟随庄省躬等名医学习;让我学习内科,1985年又鼓励我学习西医,说是能更好总结中医的经验。如今我走上中西医结合的道路,跟父亲的远见是分不开的。在方法上,他有意识锻炼我们。比如,我上小学三年级时,刘启瑞病了,父亲让我送东西过去,回来后就问我刘的情况怎么样,我答得很少。过了几天,他又叫我拿东西去看他,这次我就学聪明了,详细了解了刘的情况。父亲再问,我都能回答上来。父亲让我学会主动。父亲教导我们说,“医人是很艰苦的事情,所以,想舒服就不要当医生,你当医生就要做好吃苦的准备,经常钻研为病者服务,要无私对病者奉献。”父亲一方面对我们要求很严格,另一方面也非常疼爱我们。60年代困难时期,没什么吃的,原来是三碗饭后来就减为一碗饭了。父亲把白饭都让给我们吃,他的脚都肿了,是缺营养性水肿。那时候我读小学,他就在医院里面给我吃他的早餐,就是一些糕,他当时连这些东西都舍不得吃,全给我吃。我觉得我的父亲真的很好,这个我是终生难忘的。

  记者:你母亲对你有影响么?

  卢集森:我母亲是家庭主妇,她在家里勤勤恳恳,操持家务,照顾我们,非常辛苦。母亲做菜很好吃,因为外公在广州开了友昌海味店,母亲对饮食也很在行。受母亲的影响,我对饮食也懂了不少,后来兴趣越来越浓厚。母亲心肠很好,也很爱我们。我记得,我们家从香港带来了鱿鱼,母亲就分一些给家中经济困难的邻居。还有一件事令我终生难忘。母亲有个侄子得病了,需要好好照顾。尽管当时我们家条件不太好,为了增加侄子的营养,母亲每天买一杯牛奶给他喝,可是只能给他买一杯,我们这些孩子只能看着。母亲看在眼里,心里很不舒服。有一次,母亲拿着牛奶一定要让我喝一口,她说,“儿子,我们只能买一杯,我很想让你们喝,你喝一口吧,这样我心里才好受些”。母亲一定要我喝一口,才拿给侄子。母亲对我们的爱很深。在父亲和母亲的身上,都有着中华民族的美德,这些对我的教育和影响很深。  

  家族大视野  

  父亲这一角色的历史使命
  
  延续了数千年的父系社会把人类文明推向高峰,以父亲为中心的家庭形态成为社会稳定的基石。然而这其中每一块“小石头”是否坚定,关系到整个“社会之墙”的质量。因此我们不可不审视一下家庭中的“父亲”这一重要角色。

  从横向而言,一位父亲自然是小家的一家之主,是妻儿的领导者,是家里的经济和精神支柱,父亲这一角色在整个家族的地位也非常重要。一位年富力强的父亲在一个大家族里起码也是个长老,根据自己的教育水平和经济实力掌握着相应的话语权。再大而言之,每一个小家里的父亲也是社会的中流砥柱。

  从纵向来看,父亲在家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有祖父母,下有儿女。肩负发扬先辈精神的文化使命,或继承其衣钵,或传递其治家理想,或实现其遗愿。

  由此看来,父亲这一角色承载了太多传统的、文化的、社会的内涵,要当一个合格的父亲实在不像跟一名女子一起去扯个结婚证那么容易。

  人都本能地避重就轻,不喜承担责任。看看我们自己,有多少人不想承担做丈夫的责任,却只想尽情地品尝婚姻之乐;有多少人想尽量多地在人间留下自己的血脉,却不愿意承担做父亲的责任?然而,人活在天地之间,作为一个男人的责任究竟还是无法逃脱。一个父亲,若不理清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就弄不清自己的角色定位,又怎能把家庭引入主流社会,迈上历史的正轨?

  肩负如此重大的使命,却常常是在稀里糊涂中开场,其发展进程也就很难预料。这是做父亲的尴尬,由此导致很多问题也就不可避免。首当其冲地就是父亲在家庭中的失职与“缺席”。

  父亲大都是家中收入最高的那一位,暂且做稳了物质领袖。然而,许多父亲在家庭中起不到精神领袖的作用。有的家里这一地位被母亲代替,有的家里根本没有精神领袖,大家都稀里糊涂过日子,家庭生活没有目标,儿女失去在精神层面努力的方向。这样的家庭就会变得非常脆弱,儿女也会失去安全感,导致心理不健全。

  有的父亲虽然没有“缺席”,也愿意担负责任,但是过于严厉,常常以批评和责骂代替爱的鼓励和引导,导致负面的情绪笼罩家庭,使妻子和孩子精神上受到伤害。据心理学家研究,希特勒就是因为从小被脾气粗暴的父亲压迫太多,长大后危害民族与人类的典型案例。此外,一个性格柔弱的父亲和一个性格粗暴的父亲一样会给孩子带来心灵的负面影响。父亲弱势很容易使母亲走向强势,阴阳倒错使儿女失去学习的正确榜样。

  父亲应以无条件的爱来对待妻儿,以崇高的精神追求来影响他们,并且以自己的言行做孩子们的榜样。以此给家族和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下一代,方算完成了历史赋予自己这一代人的使命。并且要知道,丈夫对妻子的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父母真心相爱能够带给孩子极大的安全感,在这个离婚率越来越高的时代,这一点尤其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简单来说,一个有安全感的孩子会成为社会稳定的正面力量,反之,则很容易变成破坏性力量。人失去安全感就容易生发恐惧、厌恶、冷漠、绝望、嫉妒、仇恨等情绪。

  再者,离婚率的高企和同性恋、女权主义思想也对以父系社会为特征的人类文明走向提出了历史性的挑战。

  一个有使命感的父亲对儿女的正面影响是巨大的,一个优秀的父亲,不仅能影响一家一族,更能以其崇高人格推动一个民族的进步,如华盛顿这类伟大父亲更被尊为“国父”。而在民主社会,家庭生活不健康的人很难被选为政府首脑,此皆基于一个古老的真理:人若不能照管好自己的家,焉能治理好一国呢?所以,一个家庭的兴旺首先应该是父亲这一角色兴旺起来,既做物质领袖,也做精神领袖,从而带领一家人过有目标有意义的生活。果能如此,万千小家稳固兴盛,则国家兴旺发达。所谓大丈夫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确有真理在焉。

  □宋晓贤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宋金绪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黄皓  

来源:南方都市报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