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吴又可《温疫论》的成就
    

岐黄密室:吴又可《温疫论》的成就

吴又可《温疫论》的成就

□ 周益新 大同市基建职工医院  □ 张芙蓉 大同市第二人民医院
  
       瘟疫学说肇始于《内经》,历代虽有补充和发展,然未形成系统理论体系。吴又可的《温疫论》问世后,才在理论上有明显突破,而且在辨证论治方面,也有重大建树。
  阐明“温疫”概念
  吴氏《温疫论》首先区分了瘟疫与伤寒之不同:“温疫与伤寒感受有霄壤之隔”、“伤寒投剂,一汗而解;时疫发汗,虽汗不解。伤寒不传染于人,时疫能传染于人。伤寒之邪,自毛窍而入;时疫之邪,自口鼻而入。伤寒感而即发,时疫感久而后发。伤寒汗解在前,时疫汗解在后……伤寒初起,以发表为先;时疫初起,以疏利为主。种种不同。”将瘟疫的辨证从伤寒中独立出来。
  其次,吴氏认为温病、温疫、瘟疫三者没有区别:“《伤寒论》曰: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后人省‘氵’加‘疒’为瘟,即温也。……不可因易其文,以温、瘟为两病,各指受病之原,乃指冬之伏寒,至春至夏发为温热,又以非节之暖为瘟疫。”温是热的开始,热是温的进一步发展,温与热的性质相同,所以热病也称温病,并都归到“温疫”名下。“夫温者热之始,热者温之终,温热首尾一体,故又为热病即温病也。又名疫者,以其延门阖户,如徭役之役,众人均等之谓也。今省文作‘殳’加‘疒’为疫。又为时疫时气者,因其感时行戾气所发也。因其恶厉,又为之疫疠,终有得汗而解,故燕冀名为汗病。”吴又可从其当时的经历和实践体会以及为了突出其瘟疫学说,将温热病混同于瘟疫,本末倒置,是其不足,事实上瘟疫为温热病中的来势急骤、病情凶险、能引起广泛流行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二者概念有广狭之分。
  揭示瘟疫病原
  关于瘟疫的病原,既往未突破“六yin”的范畴,认为是感受“非其时而有其气”的时行之气,把传染性热病的病因归咎为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因素。吴氏一反其说,创造性地提出了为感受“戾气”所致。他在《原病》篇中提出:“病疫之由,昔以为非其时有其气,春应温而反大寒,夏应热而反大凉,秋应凉而反大热,冬应寒而反大温,得非时之气,长幼之病相似以为疫。余论则不然。夫寒热温凉,乃四时之常,因风雨阴晴,稍为损益。假令秋热必多晴,春寒因多雨,较之亦天地之常事,未必多疫也。伤寒与中暑,感天地之常气。疫者感天地之疠气,在岁有多寡,在方隅有厚薄,在四时有盛衰。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其在《伤寒例正误》篇中又重申:“夫疫者,感天地之戾气也。戾气者,非寒、非暑、非暖、非凉,亦非四时交错之气,乃天地别有一种戾气,多见于兵荒之岁,间岁亦有之,但不甚耳。”吴氏认为“戾气”不同于一般的风、寒、暑、湿、燥、火六yin之邪,而是自然界的一种特殊的致病物质,故又称“异气”;因其“为病颇重,因名之疠气”(《杂气论》),更因其感受非一,“知其气各异,故谓之杂气。”
  吴又可明确地指出了“戾气”的这种病原体的物质性,并不是凭空想象,虚无缥渺的,虽“然气无所可求,无象可见,况无声复无臭,何能得睹得闻,人恶得而知气?又恶得而知其气之不一也?是气也,其来无时,其着无方,众人有触之者,各随其气而为诸病焉。”但他认为“物者气之化,气者物之变也,气即是物,物即是气,知气可以知物。”只不过是在当时的客观条件限制下,没有科学工具如显微镜等的帮助,难以真正揭示病原体的真相。他在病原体的描述和认识理论上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而且可以从戾气所致的发颐、大头瘟、虾蟆瘟、痘疮、斑疹、疟痢等种种不同的症状表现,明确无误地体会出来。
  吴又可不仅把传染性的疫病归咎为戾气所致,进而推及到疔疮、发背、疽、肿毒、气毒、流注、流火丹毒等化脓性感染的原因,“非实火也,亦杂气之所为耳。”以前的医家解释化脓时,几乎都认为是气血郁滞化火腐败所致,多注重全身经络不和,很少有人观察并注意到局部病原体的存在,故吴氏的这一见解也是一项划时代的进步,使之与近现代细菌等病原体的认识更趋接近。
  认识“戾气”的特异性
  吴氏认为“戾气”这种病原体是多种多样的,“杂气为病,一气自成一病,每病各又因人而变。”戾气的种类不同,所引起的疾病不同,侵犯的脏器部位也不一样。他说“大约病偏于一方,延门阖户,众人相同者,皆时行之气,即杂气为病也。为病种种是知气之不一也。盖当时,适有某气专入某脏腑、某经络,专发为某病,故众人之病相同,是知气之不一,非关脏腑经络或为之证也。”并且人类与动物之疫病是由不同戾气引起的。“至于无形之气,偏中于动物者,如牛温、羊温、鸡温,鸭温,岂但人疫而已哉?然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究其所伤不同,因其气各异也。”此外,吴氏还难能可贵地指出“杂气之毒亦有优劣”,说明并非所有的杂气都是有害于人体的。吴氏的这些精辟的见解与现代传染病学的认识毫无二致。
  总结瘟疫侵犯途径、传染方式和流行特点
  吴氏认为瘟疫侵犯的途径是戾气从口鼻而入,客于膜原,他说“邪自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是也。……凡邪在经为表,在胃为里,今邪在膜原者,正当经胃交关之所,故为半表半里。其热yin之气,浮越于某经,即能显某经之证。”这种观点突破了传统外邪伤人皆从皮毛而入的旧框框,卓有创见,可谓发前人所未发。
  吴氏还指出人体感染戾气的方式有经空气传播和接触病人感染两种,“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所感虽殊,其病则一。”而感受戾气之后是否致病,则决定于戾气的毒量、毒力和人体的抵抗力。“凡人口鼻之气,通乎天气,本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若其年气来盛厉,不论强弱,正气稍衰者,触之即病,则又不拘于此矣。其感之深者,中而即发;感之浅者,邪不胜正,未能顿发,或遇饥饱劳碌,忧思气怒,正气被伤,邪气始得张溢,营卫运行之机,乃为之阻,吾身之阳气,因而屈曲,故为病热。”
  同时,吴氏还提出了瘟疫有散发和流行两大类型,并且有地区性和时间性的致病特点,“其年疫气盛行,所患皆重,最能传染。……其气疫气衰少,闾里所患者不过几人,且不能传染”、“或发于城市,或发于村落,他处安然无有”、“在岁有多寡,在方隅有厚薄,在四时有盛衰。”这些论述亦丰富了中医学关于流行病学的内容。
  探讨传变方式
  吴氏认为“盖温疫之来,邪自口鼻而入,感于膜原,伏而未发者不知不觉。已发之后,渐加发热,脉洪而数,此众人相同,宜达原饮疏之。继而邪气一离膜原,察其传变,众人不同者,以其表里各异耳。有但表而不里者,有但里而不表者,有表而再表者,有里而再里者,有表里分传者,有表里分传而再分传者,有表胜于里者,有里胜于表者,有先表而后里者,有先里而后表者。”“夫疫之传有九,然亦不出乎表里之间而已矣。”瘟疫病之所以有众多的传变形式和证候变化,充分说明了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涵盖了多种传染病,加之患者体质之差异,故显示出其复杂性和多样性。故吴氏明确指出“所谓九传者,病人各得其一,非谓一病而有九传也”、“传变不常,皆因人而发”。
  推寻治疗药物
  吴氏认为,戾气既然是一种物质,就完全可以用药物制服。“故万物各有所制,如制鼠,如鼠制象之类。既然知以物制物,即知以气制物矣。以气制物者,得雾则死,枣得雾则枯之类,此有形之气,动植之物皆为所制也。……知气可以制物,则知物之可以制气矣。夫物之可以制气者,药物也。如蜒蚰解蜈蚣之毒,猫肉治鼠瘘之溃。此受物气之为病,是以物之气制物之气,犹或可测。至于受无形杂气为病,莫知何物之能制矣。惟其不知何物之能制,故勉用汗、吐、下三法以决之。嗟乎!即三法且不能尽善,况乃知物乎?能知以物制气,一病只有一药之到病已,不烦君臣佐使品味加减之劳矣。”吴氏早在360多年前,即力图追求针对病原体,寻求一病一药的治疗方法,确是超越时代的理想,惟其限于当时的条件,尚寻找不到有效的药物,才不得不勉用汗、吐、下三法,以驱逐病邪,创立了达原饮、三消饮等名方。尽管如此,其特异性地祛除、对抗病邪的思路未变,如其说“客邪贵乎早治,……欲为万全之策,不过知邪之所在,早拔去病根为要耳。……承气本为逐邪而设,非专为结粪而设也。”“三承气功效俱在大黄,余皆治标之品也。”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