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转贴: 《灵枢针灸》简介
    

针灸拔罐:转贴: 《灵枢针灸》简介

转贴: 《灵枢针灸》简介

自 明医网中医交流论坛
http://www。mingyi99。com/bbs/view ... &extra=page%3D1
--------------------------------------------------------------------------------
作者: 解语石    时间: 2006-10-3 00:32  标题: 《灵枢针灸》简介

                        《灵枢针灸》8 ½ x 11 in
精装本

内容简介   
      
  《灵枢》,又称《针经》、《九针》与《素问》合称《黄帝内经》。其在针灸上的绝对权威地位为历代针家所公认。

自《灵枢》问世以来,著名注经家前有杨尚善、王冰后有张介宾、马莳、张志聪。近代尤其是近几年出版了许多《灵枢》注本。这些著述为研究《灵枢》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由于《灵枢》文义深奥,诸家批注不一,以致初学者无从着手,望“书”兴叹。临床上更不知如何应用。两千年来对《灵枢》的研究一直徘徊在纯理论的范围,针灸临床上几乎看不到《灵枢》针灸理论的真正实行。

《灵枢针灸》首次从临床应用角度,将《灵枢》与《素问》中的相关针灸论述重新编排,从如何根据临床症状进行经脉办证到经脉病变的治疗方案,从经脉与输穴的关系到输穴的主治,从输穴的功能到输穴的选用配伍,从刺法的应用到不同病变的针刺深浅,从出针时机到针后的“气至”“得气”,从针刺补泻手法到如何客观地观察补泻结果,从针刺禁忌到误针的危害等等。使初学者在循序渐进地进入《灵枢》针刺理论精髓的同时,亦能清楚地了解如何将这些理论具体应用于临床诊断及治疗。这样,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回到理论,逐步领略《灵枢》中登峰造极的针灸境界,从而对针灸这门古老医术产生真正的信心和热爱。

同时,《灵枢针灸》亦是首次跨越了两千年针灸历史,对《灵枢》之后历代针灸名著以及现代各种针灸理论,以《灵枢》为依据,进行了全面,深入地分析讨论。如《难经》中的奇经八脉、补母泻子理论、《脉经》中的输募穴理论、《针灸甲乙经》中的郗穴理论、《千金要方》中的奇穴理论、《针经指南》中的八脉交会穴理论、《子午流注针经》中的子午流注针法、《云歧子论经络迎随补泻法》中的迎随补泻理论、《神应经》中平补平泻理论,以及近代出现的头针、耳针、电针疗法等等。藉此可以清楚地看见以过两千年来,针灸是如何逐步地偏离了《灵枢》。代之以各种的搀杂与混淆,以致针道没落。

《灵枢针灸》为求准确地阐述《灵枢》思想,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灵枢》进行了认真、严谨的考证。
第一,在分析原文时,主要依据原文的上下文,全篇中心思想,并结合其它篇章的相关论述,尽量以经解经,即以《灵枢》解释《灵枢》。例如,关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中“气至而有效”的解释,乃是根据《小针解第三》中,“气至而去之者,言补泻气调而去之也。”同时,根据《终始篇第九》中的论述进一步加以说明。“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减,病必衰去。

第二在参考、取舍历代著名《灵枢》注经家的见解时,以中医理论为依据。例如:关于《灵枢本输第二》中“阴井木、阳井金”的解释?则是采用清代张志聪《黄帝内经集注》的注解。

第三,在过去的五年中,对《灵枢》中的针灸理论,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病例验证。限于篇幅,本书重在阐述《灵枢》理论?故未包括临床具体病例。

针灸的希望在于《灵枢》,《灵枢针灸》是打开《灵枢》宝藏的钥匙。它将带你真正地认识针灸,热爱针灸,并对针灸产生真正的信心。


  
                  序言   
      
              针灸的希望在《灵枢》

我们做针灸临床与教学中已经二十多年了。但是,真正地认识针灸,却是从读到《灵枢》开始。我们喜欢针灸。然而,年复一年,内心深处工作所带来的挫折感远大于快乐。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尝试过各种不同的针刺方法,如传统体针、头针、耳针、电针、激光针等。治疗过数以万计的病人,也尝试应用过古代和近代著名针家的不同临床经验穴或奇穴。但是,由于针灸疗效完全凭病人针后主观感觉。所以,对针后疗效无法进行有价值的总结。这不仅使临床上对不同疗法的疗效难以进行比较,而且,即使是同一疗法的疗效评估,也缺乏可信度。因此,大量的临床实践并没有带来更多临床上的自信。每次治疗时,仍然不能确定那一种刺法或那组输穴更为有效。临床上没有一个原则指导刺法及输穴的选择,也没有一个针后客观评估疗效的方法。

作为针灸师,我们常常面临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在针灸治疗中应用阴阳平衡的理论吗?在临床辨证中应用经络理论吗?如何能记住每个输穴的所有主治?三百六十五个输穴临床上都用到吗?临床治疗应用补泻手法吗?不同病变应用不同针刺技术吗?到底有多少中医理论在针灸临床上用到?”事实上,虽然学校教授了许多中医理论,但针灸临床上却只应用了其中极少一部份。显然,在教学与临床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代沟。

如果针灸如西医一样,是一门科学的、严谨的医学疗法。上述问题就不应存在。带着这些疑问,五年前我们开始了对针灸的研究。不同于以往总是学习新的针刺疗法或新的输穴。这次我们一本一本地研读了各个时代所有的针灸古籍,从近代至古代,走进巨大而又混乱的二千年针灸历史,试图找出真正的针灸,我们经历了一段十分艰难的研经时间。

当翻开最早的针灸经典-灵枢,我们立即被吸引住了。尽管有文字艰涩难懂的困难,但是,疑留在心中多年的问题似乎有了答案。我们无法抑制地一遍又一遍地研读,并借助历代《灵枢》注家著作。终于,在临床及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均有了简单而清楚的答案。

起初,我们感到震惊,难以置信。以《灵枢》来看,今天的针灸无论是教学还是临床都完全迷失了方向,而同样的针灸临床及教学竟延续了二千年。

对此,我们深感困扰。不过我们相信,如果《灵枢》中的理论是正确的,那么,临床上一定可以得到证明。所以,我们开始应用《灵枢》理论在临床上观察、诊断。治疗病人结果是肯定的。几乎每一个病案都让我们惊喜,一次又一次地将我们带入《灵枢》中登峰造极的针灸境界。我们的心充满了欢笑与欣奋?我们可以大声说,如果你认识《灵枢》,就知道针灸是真正科学、严谨的医疗方法。

《灵枢针灸》一书是我们这些年研经和临床实践的结晶,无论您是临床针灸医生还是针灸教师学生,《灵枢针灸》不仅使您重新认识针灸,而且,将帮助您临床上真正地实践《灵枢》理论,开创全新的针灸生涯。

针灸的希望在《灵枢》!!


此文乃中医交流网整理,转贴请注明出处
图片附件: 封面.JPG (2007-11-12 20:46, 17.84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
http://www。mingyi99。com/bbs/attachment.php?aid=2218

图片附件: 封面1.jpg (2007-11-12 20:46, 21.51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
http://www。mingyi99。com/bbs/attachment.php?aid=2219

--------------------------------------------------------------------------------
作者: 解语石    时间: 2006-10-3 20:33

《灵枢针灸》    论电针疗法   
      
  电针,为近代针灸临床的产物。其疗法是在针刺输穴“得气”后?在针上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电针疗法号称是针与电两种刺激相结合,是现代科技与古老针灸的结合,临床上治疗中风、疼痛等疾病时,较单纯的手法更佳。电针疗法现已成为针灸临床上最常用的针刺疗法,尤其是在西方国家。

电针疗法临床应用时,也有中医的辨证取穴,甚至还强调先要针下“得气”,再与电针相连,这些表面看起来似乎与一般针灸无异。但是,若是以《内经》中的针刺理论检验,则不难发现电针疗法与传统的针刺毫无关联。

首先,电针所说的针下“得气”,即非《内经》中的“得气”,也非“气至”,只是病人在针刺后酸麻胀痛的感觉。

《灵枢终始第九》中论述的“得气”,实际上乃是临床上正确针刺过程的概括与反映,其中包括针刺前检查病人的形气、脉象、针刺禁忌、医生针刺时的态度和方式、针刺补泻等。而“气至”则是补泻完成后的阴阳平衡状态?即“补泻气调”。

其次?假定针刺后病人出现酸麻胀痛的感觉为针至“气穴”。那么?根据《灵枢经脉第十》“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的脏腑经脉病变治疗原则?下一步则是应当在输穴上进行补或泻。电针只有波形和电流强度的变化,如何补泻?

有些针灸医生试图以电针刺激轻重区分补泻。例如?轻刺激为补,重刺激为泻。但是,这种说法即无理论依据,更无临床研究证明。

而且,临床上应用电针疗法,在输穴通电后,一般留针15至30分钟。《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清楚地说明了针刺补泻完成后,应当立即出针。否则,必有“虚虚实实”之弊。电针留针正是《灵枢九针十二原》中“不知机道,扣之不发”的典型代表。

所以,电针虽有针刺输穴,却不知补泻,此即《灵枢九针十二原》中的:“粗守形”,而电针针刺后的留针,不知补泻时机,则是“粗守关”。

电针疗法不符合中医针刺理论,是显而易见的。电针在针刺输穴时,不可能做针刺补泻,却极可能乱气乱经。电针疗法在临床上的盛行?正是今日针刺理论荒芜的反映。现今许多针刺临床的研究,均是使用电针,其结果不难得知。

此文乃中医交流网整理,转贴请注明出处
--------------------------------------------------------------------------------
作者: 解语石    时间: 2006-10-3 20:36

《灵枢针灸》      奇穴   
      
本节题要:论述奇穴的起源及变迁。

奇穴,是指经穴之外,具有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的输穴。因其声称临床有奇效,故称“奇穴”,又称“经外奇穴”。现今针灸教科书将奇穴列为输穴的三大类别之一?即经穴、奇穴、阿是穴。

《灵枢刺节真邪论第七十五》中虽然有“奇输”之名,但是,同一篇中即说明此“奇输”乃是经穴。如文中“彻衣者、尽刺诸阳之奇输也”“黄帝曰:刺节言彻衣,子乃言尽刺诸阳之奇输,未有常处也。愿卒闻之。...歧伯曰:取之于其天府、大杼、又刺中膂,以去其热,补足手太阴,以去其汗,热去汗稀,疾于彻衣。”这里的天府、大杼、中膂及“补足手太阴”,均为经穴无疑。换言之,《灵枢刺节真邪论第七十五》中的“奇输”只是经输的另一种表述而已,而不是经穴之外的另外一组输穴。

奇穴首见于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书中共记载了一百八十七个奇穴及其主治。例如,《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伤寒发黄第五中:“舌下穴,侠舌两边,针,治黄疸等病。侠承浆穴,去承浆两边各一寸,治马黄急疫等病。”其后历代,经外奇穴逐渐增多,到了中国大陆文革时期,奇穴更是呈出不穷,如安眠穴、华陀侠脊穴、胆囊穴等。并且有了介绍奇穴的专书,如近代的《针灸经外奇穴图谱》《董氏奇穴针灸学》等。奇穴的数目已大大超过了经穴。现在每日仍有新的奇穴出现,以致无法统计到底共有多少个经外奇穴。

关于经外奇穴,现在针灸界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派认为,经外奇穴是《内经》之后的针灸医生,根据临床经验而摸索出来的一组具有显著疗效的新穴。奇穴是对经穴的补充,有利于针灸疗法的运用和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针灸理论,另一派则认为,奇穴的无止境增加,人身处处是穴,实际上是无经无穴论,不但不利于针灸疗法的应用与发展,只能使针灸学处于名存实亡的境地。从现今针灸教科书来看,显然,倾向于前一种观点。

奇穴到底是丰富和发展了针灸理论与临床,还是不利于针灸疗法的发展?使针灸学名存实亡,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必须对奇穴作一分析。

首先,关于奇穴的位置。奇穴有些分布在经脉循行在线,有些不是。但是,奇穴的功能及应用均与经脉无关。例如:印堂穴,在两眉头联机的中点,位于督脉经循行上。《素问骨空论篇第六十》:“督脉者,...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女子不孕,癃、、遗溺、嗌干。督脉为病,脊强反折。”但是,印堂穴的临床主治为头痛、头晕、鼻渊鼻衄、目赤肿痛。显然,印堂穴的临床应用与督脉经的病变无关。换言之,奇穴的位置实际上与经脉无关。

其次,关于奇穴的应用。奇穴的应用完全是依据奇穴的主治。例如,印堂穴的临床主治为头痛、头晕、鼻渊、鼻衄、目赤肿痛。所以,临床上如见上述症状,即可用印堂穴。有些针灸医生临床上使用奇穴时与经穴配伍应用,有些则单独使用。现今临床单独使用奇穴的越来越多,并有“一穴治百病”“百病一穴治”之说。这里很清楚,奇穴的应用只要对症即可。

最后,关于奇穴的针刺手法。所有奇穴的针灸书籍里,这部份均无论述。换言之,针刺奇穴无需任何针刺技术。

以上关于奇穴的论述,说明什么呢?说明奇穴是对经穴的补充,有利于针灸疗法的运用和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针灸理论和临床?恰恰相反,奇穴理论不仅与针灸理论与临床应用格格不入。而且,违背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首先,奇穴理论否定了输穴和经脉关系的输穴理论。经脉转输气血,内养脏腑,外濡筋骨,将人体内外联系成一个生机的整体。而输穴则是经脉的“脉气所发”,即经脉气血输注于体表之处,“脉气所发”的输穴合计三百六十五个。换言之,这些输穴为经脉在体表的代表。如果说奇穴不属于经脉,即非经脉“脉气所发”。那么,奇穴中之气血出自何处?

抑或如某些奇穴针灸医生所论,奇穴亦为“脉气所发”,只是《内经》时代针灸医生对输穴的认识有限,未能发现所有输穴,因为,有些奇穴就位于经脉循行在线。

暂且不论这种推测是否低估了古人,再来看奇穴的主治。《内经》中输穴为“脉气所发”,不仅阐明输穴与经脉的关系,更说明了输穴的功能及应用,即输穴的功能与其“脉气所发”的经脉有关。例如,长强穴为督脉“脉气所发”。所以,长强穴可以用于督脉的病变,即“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督脉为病,脊强反折。”而在督脉循行上的奇穴印堂,其临床主治如头痛、头晕等,却与督脉经的病变无关。换言之,奇穴印堂虽有在督脉经循行上之名,却无治疗督脉病变之实。而其它不在经脉循行上的奇穴,主治亦是与经脉病变无关。这种经脉与输穴分离的奇穴主治论,否定了输穴的经脉理论。

其次,关于奇穴的临床应用。如上所述,奇穴的应用完全是依据奇穴的主治,即对症选穴。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输穴的选择必须取决于临床的辨证。如哮喘一证,若是肺气不足,则应从手太阴肺与手阳明大肠经取穴,若是肝火犯肺,则应从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取穴。但是,临床上用奇穴定喘治疗哮喘?则不管辨证如何。这种临床上对症而不是对证(辨证而得)的输穴应用,背离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最后,关于奇穴的针刺方法。《灵枢经脉第十》“盛则泻之,虚则补之,寒则留之,热则疾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这里清楚地指出,临床上根据办证确定相应的输穴后,还需要在输穴施以正确的针刺技术,才能达到调整阴阳,治疗经脉脏腑病变的目的。但是,针灸奇穴无须任何补泻。因为,奇穴的应用是依据主治,而不是辨证。如用安眠治疗失眠症,或言留针,或言平补平泻。

所以,奇穴即非是经穴的补充,更不是丰富和发展了针灸理论。奇穴理论使针灸变得简单易行,任何人只要知道奇穴的位置以及主治病证,无须任何中医理论,皆可用之。

现今针灸临床上追求快捷方式?速效的风气,使奇穴盛行。如果说金元时期,大量经验穴的出现是临床上针灸理论的倒退。那么,与仍属经穴的经验穴相比,奇穴的出现,则是临床上针灸理论的死亡。

此文乃中医交流网整理,转贴请注明出处
--------------------------------------------------------------------------------
作者: LjfZp    时间: 2006-10-3 20:44

诊余饭后,我常读之,时断时续已七年。《灵枢》,好经也!
--------------------------------------------------------------------------------
作者: 解语石    时间: 2006-10-3 21:02

                《灵枢针灸》   
  
本书中所讨论的问题   
      
1.经脉气血的来源及组成
2.为什么针刺经脉可以治疗藏府病变?
3.经脉气血与自然界天气有什么关系?
4.经脉气血与先天之精有什么关系?
5.众所周知的气血在十二经循行次序究竟指的是什么?
6.经脉中气血循行的速度与呼吸的关系。
7.临床上检查营气循行的特殊脉诊方法。
8.卫气的功能仅是卫外吗?
9.卫气是如何在人身循行的?
10.“是动所病”“是主所生病者”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11.经脉病变与输穴主治的关系。
12.经脉病变的治疗原则及脉诊的临床意义。
13.“是主津所生病者”的临床意义。
14.肾经上的输穴可以泻吗?
15.气滞只与肝经病变有关吗?
16.人迎寸口脉诊法。
17.如何根据人迎寸口脉诊法进行经脉辨证。
18.如何决定补泻取穴数目?
19.如何决定针刺频率?
20.如何客观地评估补泻后的结果?
21.什么情形下不可针刺?
22.经脉阴阳表里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23.三阴(或三阳)经脉间的关系如何?太阴与太阳功能相同吗?
24.“根”“溜”“注”“入”?是在论述经脉气血流注次序吗?
25.络穴是治疗表里两经病变吗?
26.任脉为“阴脉之海”吗?
27.督脉病变只有“脊强反折”吗?
28.何以从循行上看“冲脉者?十二经之海”??脉的病变及治疗。
30.《难经》中的奇经八脉理论及其错缪。
31.五藏病变的虚实辨证及针刺治疗。
32.何谓之“以痛为输”?
33.输穴有那些基本特性?
34.输穴命名与其功能有关吗?
35.从“脉气所发”论输穴的主治。
36.那些是与藏府有关的输穴。
37.五输穴“出?溜?注?行?入”的意义是什么?
38.五输穴临床应用上的异同。
39.为什么手少阴经没有五输穴?
40.阳经上原穴的功能及应用如何?
41.《难经》中五输穴主治与《灵枢》的异同。
42.《难经》中“补母泻子法”符合《灵枢》理论吗?
43.“阴井木?阳井金”的意义是什么?
44.申脉?照海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吗?
45.输穴分类的演变。
46.十二原穴是一组特殊输穴吗?
47.原穴是原气流注之处吗?
48.临床上如何应用下合穴?
49.输募穴是治疗藏府病变的输穴吗?
50.何为水热穴?临床如何应用?
51.郗穴 临床上是用于治疗急症吗?
52.《难经》中“八会穴”理论符合《灵枢》理论吗?
53.八脉交会穴与奇经八脉相通吗?它们可以治疗奇经八脉病变吗?
54.交会穴可以治疗多条经脉的病变吗?
55.阿是穴的由来及应用?
56.奇穴之说符合《灵枢》理论吗?
57.九针的意义及临床应用。
58.芒针疗法?磁针?激光针应用符合《灵枢》理论吗?
59.各种刺法的临床应用。
60.春夏秋冬针刺输穴的深浅如何?
61.为什么说现今临床上的“直刺”“斜刺”“浮刺”不符合《灵枢》理论。
62.《灵枢》与《素问》中徐疾补泻法的差别与分析。
63.如何客观地评估“气至”?
64.“得气”是针后病人出现的酸麻胀痛感吗?
65.何谓之“失气”?
66.“上工”与“粗工”有何不同?
67.电针疗法符合针刺理论吗?
68.如何确定临床针刺补泻的时机?
69.子午流注针法符合《灵枢》理论吗?
70.临床什么情形下应用呼吸补泻?
71.三部九候脉诊的检查及临床意义。
72.《素问》中的三部九候脉诊与现今三部九候脉诊有何不同?
73.临床上何种病变才能应用缪刺法?
74.临床上刺络放血后会出现那些情况?
75.那些是刺络放血的临床指征?
76.临床上刺络放血多少为宜?
77.临床是有那六种禁针情况?
78.临床上误针会导致那些不良后果?
79.论历代各针针刺补泻手法。
80.头针耳针符合《灵枢》理论吗?

此文乃中医交流网整理,转贴请注明出处
图片附件: 120.JPG (2007-11-12 20:49, 34.52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
http://www。mingyi99。com/bbs/attachment.php?aid=2220

--------------------------------------------------------------------------------
作者: Dr.doctor    时间: 2006-10-5 12:14  标题: How can I get the book?

my e-mail: blackoice@yahoo。com
--------------------------------------------------------------------------------
作者: 大大阿哥    时间: 2006-10-5 15:35

你可以通过这个信箱与作者联系,他在美国.  class@lingshuacupuncture。com
--------------------------------------------------------------------------------
作者: 解语石    时间: 2006-10-5 17:56

解语石?
你好。《灵枢针灸》刚在美国出版,因一直忙于英译,尚未联系大陆发行。
看了你的网站,很高兴国内仍有在追求针灸真谛的同仁。针灸的希望在灵枢,建议你们论坛中开此专栏。
另外,可否将我网站放在你们网站联接上。www。lingshuacupuncure。com
祝好。Joe


这是此书作者王先生跟我的联系,目前没有中文版,上面是网址.书的封面传不上来.
--------------------------------------------------------------------------------
作者: LjfZp    时间: 2006-10-5 20:22

常读灵枢,噢妙无穷!
  “针灸的希望在灵枢,建议你们论坛中开此专栏。”余亦有同感。因工作、家务较忙,虽常读之,但未系统、仔细、全面地回顾总结之
此为好事,解先生为之
--------------------------------------------------------------------------------
作者: 杏林耕读    时间: 2006-10-6 12:58

从目录上看,主要是固守传统发展思路的。
灵枢好,好在他的质朴,无欺,而不是理论的高深不可及。
--------------------------------------------------------------------------------
作者: 扶摇子    时间: 2006-10-7 20:52

希望专栏早日开辟,王先生能够现身说法。
--------------------------------------------------------------------------------
作者: 红尘路过    时间: 2006-11-1 00:18

偶也期待......
--------------------------------------------------------------------------------
作者: Dr.doctor    时间: 2006-11-6 11:42  标题: the book is just so so

I got it, $89.00, but it is just so so.
--------------------------------------------------------------------------------
作者: 解语石    时间: 2007-1-26 00:08

三楼,对奇穴的论述比较有力,建议大家看看

但一点,这理论中,不认为奇穴是经筋、经别、皮部等等非正经穴不为“脉气所发”的说法,有违针灸古义,太局限于正经,是其缺陷,如果能客观公允的论述奇穴,那将是此书之幸。
--------------------------------------------------------------------------------
作者: 解语石    时间: 2007-1-26 00:19

换言之,把奇穴放开,以奇经论述,汪机和李时珍均有言,正经为河,奇经为湖的说法,诸位可参。是非在于自己明断,至于谁是谁非不重要,重要的是实践与临床,灵飞腾用奇经,董氏用奇穴,古法针灸用正经,均能治愈一些疾病,这其中的的共识和异同在哪里?
--------------------------------------------------------------------------------
作者: 武陵浪人    时间: 2007-1-28 19:34

想问,古法针灸补泻完后是不是不应留针的.各位扎针一般留不留针.反正我个人如果不留针的话效果是不好的
--------------------------------------------------------------------------------
作者: 解语石    时间: 2007-1-28 22:33

论书载针几分、留几乎、灸几壮


或曰;诸家针书载某穴针几分、留几呼.灸几壮,出于经欤,否欤?曰:于经不载,多出于经传也。经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浅深不得,反为大贼。……过之则内伤,不及则
外壅。古人治法,惟视病之浮沉而为刺之浅深,岂以定穴分寸为拘哉!
   
又谓某穴宜留几呼,悖理尤甚。经日;“‘刺实须其虚’者,  留针阴气隆至,  针下寒乃去针也。……‘经气已至,慎守勿失。”又曰:“刺之而气不至,  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
之,勿复针。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又曰:“气血之未应针,则伏如横弩之安静; 其应针也,则起如机发之迅疾。”然其气血流注,岂留呼而可为准定耶2又曰“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不以息之呼数而便去针”。是古人用针,惟以气至为期, 而不以呼之多少为候。若依留呼之说,气至,则可:气若不至,亦依呼救而去针,徒使破皮损肉,有何益于病哉!故曰,“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不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甚而恇,致气则生为疽”  ,是也。
   
又谓某穴宜灸几壮,亦非至言,惟当视其穴俞肉之厚薄、病之轻重,  而为灸之多少、大小,则可耳,不必守其成规。
   
所言某穴针几分、灸几壮,谓病宜针某穴,则宜入几分;病宜灸,则宜灸几壮。针则不灸,灸则不针也。不知其说者,既针复灸,既灸复针,为害不浅。

汪机
--------------------------------------------------------------------------------
作者: qiudaozhe    时间: 2007-7-18 18:22  标题: 回复 #17 解语石 的帖子

好,我现正读灵枢,颇有感触,从实践中读,不搞训诂,先生之言甚合我意,许多问题正在探索中,力求明了如镜,不糊弄不自欺。
--------------------------------------------------------------------------------
作者: 13    时间: 2007-10-22 00:00

靈樞針灸   
  人迎寸口脈診   
      
  附篇  人迎寸口脈的臨床檢查方法


本節提要﹕人迎寸口脈的檢查方法及臨床意義。



3-1 ﹕陰陽脈-人迎寸口脈

《靈樞終始第九》

凡刺之道﹐畢于終始﹐明知終始﹐五藏為記﹐陰陽定矣。終始者﹐經脈為紀。持其脈口人迎(1)﹐以知陰陽有余不足﹐平與不平﹐天道畢矣。所謂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脈口人迎應四時也﹐上下相應而俱往來也﹐六經之脈不結動也﹐本末之寒溫相司守也﹐形肉血氣必相稱也﹐是為平人。

《素問陰陽別論篇第七》

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2)﹐知陰者知陽。.三陽在頭﹐三陰在手(3)﹐所謂一也。

《靈樞四時氣第十九》

氣口候陰﹐人迎候陽也。

《靈樞禁服第四十八》

寸口主中﹐人迎主外(4)﹐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大小齊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5)。



【註釋】﹕

(1)脈口人迎﹕脈口﹐指寸口脈。又稱氣口。人迎﹐指人迎脈。

(2)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指了解經脈陰陽表裡關係。頭﹕指人迎脈。

(3)三陽在頭﹐三陰在手﹕三陽﹐指陽明太陽少陽﹔三陰指太陰少陰厥陰。頭指人迎脈﹐手指寸口脈。全句指陰陽經象反映在人迎寸口二脈。

(4)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中﹐內也﹐指陰經﹔外﹐陽也﹐指陽經。

(5)平﹕指常人。



【按語】﹕

本篇論述了人迎寸口脈的候診部位以及正常人迎寸口脈的狀況。寸口脈反映陰經﹐人迎脈反映陽經﹐此即“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氣口候陰﹐人迎候陽”。臨床上通過比較人迎寸口兩脈的強弱﹐了解經脈陰陽平衡與否。這即是《靈樞終始》中“持其脈口人迎﹐以知陰陽有余不足﹐平與不平﹐天道畢矣。”所以﹐人迎寸口脈亦可稱為陰陽脈。有關人迎寸口脈的具體檢查方法﹐參考本篇附篇。

關於正常的人迎寸口脈﹐本篇論及了兩個方面﹕第一﹐必須是“脈口人迎應四時也”。即寸口人迎脈隨四時而有相應的變化﹐具體就是“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第二﹐必須是“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大小齊等”“上下相應而俱往來也”。即人迎寸口兩處指下的感覺如同按在同一條拉緊的繩索上。這裡指出檢查人迎寸口脈時﹐不是注意其脈的大小快慢浮沉﹐而是需要揣摩兩脈指下應指力度﹐以確定兩脈的強弱。正常脈象應是兩處指下感覺基本一致﹐春夏之時﹐人迎略強于寸口﹔秋冬之時﹐則寸口略強于人迎。這是經脈陰陽隨四時變化反映在陰陽脈診上。

《內經》中記載了三種不同的脈診﹐即寸口脈診﹐三部九候脈診﹐人迎寸口脈診。其中﹐人迎寸口脈診臨床上主要用于檢查經脈病變的虛實﹐即《靈樞經脈第十》中﹕“是動所病”和“是主所生病”部份。

人迎寸口脈診不僅確定病變的經脈﹐而且﹐指導臨床輸穴的配伍﹐針刺方法﹐針刺療程以及針刺預後等。

陰陽學說是中醫辨證論治的指導原則﹐陰陽脈診正是這一原則在針灸實踐中的具體反映。在接下的五篇中﹐將詳細討論此陰陽脈診在臨床辨證治療上的具體應用。

現今的針灸教科書中﹐這一在針灸臨床中極為重要的脈診法竟然沒有記載。查考《內經》以後針灸醫生的臨床實踐﹐亦無此脈診臨床應用的記載。換言之﹐沒有一個針灸醫師臨床上應用過此脈診法。



3-1-1 ﹕根據人迎寸口脈診進行經脈辨證



《素問六節藏象論篇第九》

故人迎一盛(1)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已(2)上為格陽(3)。寸口一盛病在厥陰﹐而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已上為關陰(4)。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為關格(5)﹐關格之脈贏(6)﹐不能極于天地之精氣﹐則死矣。

《靈樞終始第九》

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陽﹐一盛而躁(7)﹐病在手少陽﹔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陽﹐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陽﹔人迎三盛﹐病在足陽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陽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數(8)﹐名曰溢陽(9)﹐溢陽為外格(10)。

脈口一盛﹐病在足厥陰﹐一盛而躁﹐在手心主(11)。脈口二盛﹐病 在足少陰﹐二盛而躁﹐在手少陰。脈口三盛﹐病在足太陰﹐三盛而躁﹐在手太陰。脈口四盛﹐且大且數者﹐名曰溢陰(12)﹐溢陰為內關(13)﹐內關不通死不治。人迎與太陰脈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關格﹐關格者與之短期(14)。



【註釋】﹕

(1)一盛﹕盛﹐指脈大。一盛是大一倍﹐二盛是大二倍。

(2)已﹕通“以”。

(3)格陽﹕氣血盛溢于三陽﹐于三陰格拒不相交通。

(4)關陰﹕氣血盛溢于三陰﹐與三陽隔絕﹐不相交通。

(5)關格﹕此處指的脈象﹐為陰陽俱盛之脈。陰關于內﹐陽格于外。

(6)贏﹕音義同“盈”﹐作“有余”或“大過”解。乃盛極也。

(7)一盛而躁﹕指人迎脈比寸口脈大一倍﹐又兼有躁動之象。

(8)且大且數﹕大﹐盛也。數﹐快也。

(9)溢陽﹕溢﹐充滿而流出來。盛極﹐是過分充盈的意思。

(10)外格﹕陽氣盛極﹐格拒陰氣不得出外﹐即陰陽不能相交。

(11)心主﹕指手厥陰心包經。

(12)溢陰﹕陰氣盛極﹐盈溢于五藏。

(13)內關﹕內﹐陰氣盈溢于裡面五藏。關﹐關閉﹐陽氣不得復入。是陰陽表裡互相隔絕的死証。

(14)關格者與之短期﹕關格﹐指陰陽俱盛﹐各盛其盛﹐互相格拒而不通。與之﹐既謂之。短期﹐言死期將近。   



【按語】﹕

關於根據人迎寸口脈確定病變經脈﹐本篇論述了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根據人迎或寸口脈的強盛﹐確定病變經脈在陽或在陰。如“人迎一盛病在少陽﹔寸口一盛病在厥陰”等。第二﹐根據人迎或寸口脈強盛程度﹐確定具體病變經脈。如“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寸口一盛病在厥陰﹐而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盛﹐強也。這裡清楚地指出﹐人迎寸口脈診的關鍵在於辨別指下脈搏力度﹐而不是脈大小浮沉﹔第三﹐在以上辨證基礎上﹐再根據人迎寸脈的躁動與否﹐確定病變是否在手陰陽經脈。如“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陽﹐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陽”。即脈動的強盛﹐僅能確定足陰陽經脈﹐以及病變經脈所在。而脈躁與否﹐則決定病變是否在手陰陽經脈﹔第四﹐若是人迎或寸口脈強盛四倍以上﹐則預後不佳。如人迎“四盛已上為格陽”﹔寸口“四盛已上為關陰。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為關格﹐關格之脈贏﹐不能極于天地之精氣﹐則死矣”。第五﹐上述依據人迎寸口脈診而確定的病變經脈﹐僅反映經脈實證。如“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陽﹐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陽”﹐指手足少陽的實證。至於手足少陽的虛證﹐則需要結合經脈辨證。如臨床根據經脈病變的症狀辨證為手少陽經病變。但是﹐這時人迎脈反小于寸口﹐則提示為手少陽經虛證。所以﹐臨床經脈辨證乃是脈診與症狀辨證的結合。具體各條經脈病變的具體症狀﹐參考經脈辨證部份。

以上根據人迎寸口脈診確定病變經脈及預後﹐足見古人針灸臨床實踐中已達到了何等高的境界。

但是﹐《內經》中這些關於人迎寸口脈診的論述﹐若是僅靠我們通過臨床摸索﹐很難真正掌握這一脈診。所以﹐在《素問六節藏象論篇第九》之後﹐雖無續文。但在《靈樞》中﹐繼本篇之後﹐緊接著在《靈樞經脈第十》中﹐就有關於十二經脈臨床病變的具體論述﹐使人迎寸口脈診可以實際地應用于臨床。例如﹐肺手太陰經的病變為﹕“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喝﹐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氣盛有余則肩臂痛風﹐汗出﹐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

由於各經病變均有其特定的一組臨床症狀。所以﹐對於人迎寸口脈診不熟悉的初學者﹐臨床上可以先根據病人主訴症狀﹐再參考各經病變的特有症狀﹐進行初步的經脈辨證﹐確定病人所病經脈。然後﹐再通過檢查人迎寸口脈的大小﹐明確病變所在經脈的虛實。此臨床實踐過程可由下圖表示﹕

收集病人臨床症狀--參考經脈病變“是動”“是主”部份--確定病變經脈--檢查人迎寸口脈大小--確定病變經脈的虛實。

這樣﹐從臨床症狀進入經脈辨診﹐再結合人迎寸口脈診﹐不僅使經脈辨證成為可行。而且﹐通過如此反復的臨床實踐﹐針灸醫生對此脈診的認識﹐如“何謂之一盛二盛三盛﹐又何謂之脈躁”﹐也會在臨床實踐中逐漸地有更具體地認識﹐終會達到“按其脈﹐知其病”的神之醫境。



3-1-2 ﹕根據人迎寸口脈診制定針刺補瀉原則

《靈樞終始第九》

人迎一盛﹐瀉足少陽而補足厥陰﹐二瀉一補。日一  取之﹐必切而驗之﹐躁取之上﹐氣和乃止。人迎二盛﹐瀉足太陽而補足少陰二瀉一補﹐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躁取之上﹐氣和乃止。人迎三盛﹐瀉足陽明而補足太陰﹐二瀉一補﹐日二取之﹐必切而驗之﹐躁取之上﹐氣和乃止。脈口一盛﹐瀉足厥陰而補足少陽﹐二補一瀉﹐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躁取之上﹐氣和乃止。脈口二盛﹐瀉足少陰而補足太陽﹐二補一瀉﹐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躁取之上﹐氣和乃止。脈口三盛﹐瀉足太陰而補足陽明﹐二補一瀉﹐日二取之﹐必切而驗之﹐躁取之上﹐氣和乃止。所以日二取之者﹐太陰主胃﹐大富于谷氣﹐故可日二取之也。

陰盛而陽虛﹐先補其陽﹐後瀉其陰而和之。陰虛而陽盛﹐先補其陰﹐後瀉其陽而和之。



【按語】﹕

本篇經文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論述了陰陽脈診應用于針灸臨床。



第一﹐根據人迎寸口脈診﹐確定補瀉經脈。例如﹐“人迎一盛﹐瀉足少陽而補足厥陰”。即臨床上人迎若大于寸口一倍﹐則病在足少陽﹐且是足少陽有餘﹐陽盛則陰虛。故臨床上需要瀉足少陽經﹐。同時﹐還需要補其表裡經-足厥陰經﹐而非任何其它陰經。

《素問血氣形志篇第二十四》﹕“足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陽與厥陰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是為足陰陽也。手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陽與心主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是為手之陰陽也。”即足少陽膽經與足厥陰肝經是陰陽表裡經脈。當足少陽經有餘或盛之時﹐足厥陰肝經則相對不足。所以﹐在瀉足少陽經的同時﹐需要補足厥陰肝經。如果﹐人迎一盛且躁﹐則病在手少陽﹐針宜瀉手少陽﹐補手厥陰。此即“必切而驗之﹐躁取之上”。余經病變補瀉取經原則﹐皆如足少陽。

不僅如此﹐臟腑病變時亦需要表裡經取穴。《素問藏氣法時論第二十二篇》中﹕“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虛則目巟巟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取其經﹐厥陰與少陽。”這裡的肝病治療就明確地指出需要取穴足厥陰與足少陽經。

這些關於臟腑經脈病變時取穴的原則﹐完全被後世針家所忽視﹐今日針灸臨床取穴已完全沒有陰陽表裡經脈的原則。例如﹐臨床上針刺治療肝經火盛之證﹐一般只是瀉肝經行間穴或太沖穴﹐或肝膽經俱瀉﹐如瀉行間﹑陽陵泉﹐而非根據本篇中所論述的補瀉原則﹐即肝經火盛取穴應為瀉足厥陰肝經行間或太沖﹐補足少陽經陽陵泉。又如治療心經火旺﹐只有瀉心經神門﹑少府﹐卻沒有補手太陽經上任何一個穴。



第二﹐確定陰陽經脈輸穴補瀉之數。即陽經實證為瀉二補一。例如﹐“人迎一盛﹐瀉足少陽而補足厥陰﹐二瀉一補”﹐即取足少陽經上兩個穴﹐針以瀉法﹔足厥陰經上一個穴﹐針以補法。陰經實證則瀉一補二﹐例如﹐“脈口一盛﹐瀉足厥陰而補足少陽﹐二補一瀉”。即足厥陰實證﹐取足厥陰經上一穴瀉之﹐取足少陽經上二穴補之。即陰經實證只從陰經上瀉一穴﹐而陽經實證則從陽經上瀉二穴﹐這是陰陽經實證補瀉取穴的不同之處。

關於陰陽經虛證的取穴﹐本篇沒有明確論述。但根據陰陽經脈實證的取穴原則﹐應可推出﹐例如﹐“人迎一盛﹐瀉足少陽而補足厥陰﹐二瀉一補”。這裡是指足少陽有餘的取穴方法﹐足少陽有餘則足厥陰相對不足。這樣﹐當足厥陰經脈病變﹐“寸口反小于人迎”時﹐即足厥陰不足﹐此時足少陽則相應有餘。這與上面的“人迎一盛”時﹐反映的足少陽有餘則足厥陰相對不足一樣。所以﹐取穴原則仍應是補一瀉二﹐即補足厥陰經一穴﹐瀉足少陽經二穴。餘皆類推。

以上論述非常清楚﹐當經脈出現虛實時﹐補瀉輸穴均應取自陰陽表裡經脈。至於應當取一經之上的那一個或那兩個輸穴﹐在本書輸穴篇中有詳細討論。

這裡治療經脈虛實僅取三穴﹐與後世臨床處方用穴原則亦大不相同。一般認為﹐臨床輸穴選擇多少與病情輕重有關﹐病情重則取穴多﹐病情輕則取穴少。而本篇所論為經脈病變﹐僅次于臟腑病變﹐卻僅取三穴﹐其相較于經筋病變“以痛為輸”取穴法﹐輸穴選用要少的多。所以﹐臨床輸穴應用的多少與病情並不成正比。



第三﹐確定針刺補瀉的先後順序。如“陰盛而陽虛﹐先補其陽﹐後瀉其陰而和之。陰虛而陽盛﹐先補其陰﹐後瀉其陽而和之。”即無論病變陰經陽經﹐均要先補後瀉。這是臨床針刺補瀉時施針的原則。



第四﹐確定針刺頻率。如“人迎一盛﹐瀉足少陽而補足厥陰﹐二瀉一補。日一  取之。”即足少陽經脈病變需要每天一次治療。餘如足太陽“二日一取之”﹐即每兩天針刺一次﹔足陽明則是“日二取之”﹐即每日針刺兩次。陰經病變針刺頻率與表裡陽經相同﹐如足厥陰病變﹐亦是“日一取之”。另外﹐手足經脈針刺頻率亦相同﹐如手少陽病變﹐其針刺頻率亦為“日一取之”。

關於病變經脈不同﹐針刺頻率不同﹐本篇僅有對足陽明太陰的解釋﹐即“所以日二取之者﹐太陰主胃﹐大富于谷氣﹐故可日二取之也。”換言之﹐針刺頻率與經脈氣血多少有關。

這種因病變經脈不同﹐而有的不同針刺頻率﹐反映了針刺療法的科學性和嚴謹性。中藥和西藥的臨床應用﹐均有相應的服用規定。例如﹐臨床上高血壓病人服藥﹐或一日一次或一日兩次﹐依藥效在體內維持時間長短而訂定。同樣﹐本篇中所論述的各經病變治療頻率﹐針灸醫生與病患都應當遵從。因為﹐遵從經脈辨證而確定相應的針刺頻率﹐就象遵從西藥服法一樣﹐是確保針刺療效的重要因素。

本篇中各經針刺頻率的論述﹐是古人臨床經驗的寶貴經驗﹐實應為後世針家所繼承。然而﹐就象其它針刺原則一樣﹐《靈樞》中關於針刺頻率的論述﹐後世針灸臨床上根本看不到﹐針刺頻率依醫生而定﹐甚至依病人而定﹐沒有任何原則。或是一周一次﹐一周三次﹐或是每日一次﹐或是認為針刺越頻繁療效越好。

對於一般的針灸醫生而言﹐針刺頻率的臨床實際實行十分困難。但是﹐也並非完全不可能。因為﹐病人是否接受是一回事﹐醫生是否知道並且給予病人正確的說明又是另一回事。無論對於病人還是醫生而言﹐療效是最重要的。

今日針灸臨床研究很多﹐但是﹐基本上都沒有將針刺頻率納入針刺處方中。若是今日針刺的臨床研究﹐能將此一重要因素納入觀察﹐通過對臨床某些疾病的具體治療觀察﹐確定其臨床可靠性﹐則必將針灸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



第五﹐檢查補瀉結果的依據﹐即“氣和乃止”。補瀉的目地是陰陽平衡﹐本篇所論的“氣和”標準就是人迎寸口上下如一﹐這就是“氣和”之義。這裡是指每次針灸治療後﹐必須要達到“氣和”﹐而不是說要等到針刺幾次以後或幾十次以後。“氣和乃止”﹐即一旦“氣和”﹐則針灸治療停止﹐不必再針。反之﹐若未能“氣和”﹐則仍要再針﹐直至“氣和”。此即《靈樞九針十二原第一》中﹕“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複針。”關於臨床“氣和”之詳情﹐參考針刺技術篇“氣至而有效”。

最後﹐上面談到每次針灸之後﹐都必須達到“氣和乃止”﹐即陰陽平衡。那麼﹐陰陽平衡既然已經平衡﹐針灸治療一次就可﹐為何還有針刺頻率之說呢﹖關於這一點參考下篇《靈樞壽夭剛柔第六》。

《靈樞》中這一篇關於針刺的精闢論述﹐使我們看到陰陽理論如何具體地應用于針灸臨床中的每一步驟﹐說明了陰陽理論對針灸臨床的絕對指導作用。這些有關針灸治療極為重要的原則﹐後世針灸臨床已蕩然無存。

(转贴自www。lingshuschool。com)

[ 本帖最后由 13 于 2007-10-22 00:02 编辑 www.med126.com]
图片附件: 3.jpg (2007-10-22 00:00, 77.19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
http://www。mingyi99。com/bbs/attachment.php?aid=1989

图片附件: 4.jpg (2007-10-22 00:00, 70.59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
http://www。mingyi99。com/bbs/attachment.php?aid=1990

--------------------------------------------------------------------------------
作者: 13    时间: 2007-10-22 00:04

靈樞針灸   
  輸穴與經脈   
      
  本節提要﹕論述輸穴因“脈氣所發”而歸經及其臨床意義。

2-1 ﹕足太陽脈氣所發者

《素問氣府論篇第五十九》

足太陽脈氣所發者(1)七十八穴(2)﹕兩眉頭各一(3)﹐入發際至頂三寸半﹐傍五﹐相去三寸﹔其浮氣(4)在皮中者﹐凡五行(5)﹐行五﹐五五二上五(6)﹔項中大筋兩旁各一(7)﹔風府兩旁各一(8)﹔挾脊以下至尻尾二十一節﹐十五間各一(9)﹐五藏之輸各五﹔六府之輸各六(10)﹔委中以下至足小指旁各六輸(11)。



【註釋】﹕

(1)足太陽脈氣所發者﹕指脈氣所通達于體表的穴位。

(2)七十八穴﹕指足太陽脈氣所發穴位共有七十八個﹐這裡是包括兩側的穴位。詳考下文。共得九十五穴﹐其中有與督脈﹐少陽二經脈氣所發重複者。

(3)兩眉頭各一﹕指攢竹穴。

(4)浮氣﹕指浮于頭部的經脈之氣。

(5)凡五行﹕行﹐列。指行于頭部的五行輸穴。

(6)行五﹐五五二十五﹕中行為囟會﹑前頂﹑百會﹑後頂﹑強間五穴﹔次旁兩行為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五穴﹔又次旁兩行為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五穴。共二十五穴。

(7)項中大筋兩旁各一﹕指天柱穴。

(8)風府兩旁各一﹕指風池穴。

(9) 挾脊以下...十五間各一﹕指附分﹑魄戶﹑膏肓﹑神堂﹑噫譆﹑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承扶﹐左右共三十穴。

(10)五藏之輸... 六府之輸各六﹕五藏輸指肺輸心輸肝輸脾輸腎輸﹔六府輸指胃輸大腸輸小腸輸三焦輸膽輸膀胱輸。

(11)委中...各六輸﹕指委中﹑昆侖﹑京骨﹑束骨﹑通谷﹑至陰六穴。



2-2 ﹕足少陽脈氣所發者

足少陽脈氣所發者六十二穴﹕兩角上各二(1)﹔直目上髮髻內各五(2)﹔耳前角上各一(3)﹔耳前角下各一(4)﹔銳髮下各一(5)﹔客主人各一(6)﹔耳後陷中各一(7)﹔下關各一﹔耳下牙車之後各一(8)﹔缺盆各一﹔腋下三寸﹐協下至胠八間各一(9)﹔髀樞中旁各一(10)﹔膝以下至足小指次指各六穴(11)。



【註釋】﹕

(1)兩角上各二﹕指天沖﹐曲鬢二穴。

(2)直目上髮髻內各五﹕指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五穴。

(3)耳前角上各一﹕指頷厭穴。

(4)耳前角下各一﹕指懸釐穴。

(5)銳髮下各一﹕指和了穴。

(6)客主人各一﹕指上關穴。

(7)耳後陷中各一﹕指醫風穴。

(8)耳下牙車之後各一﹕指頰車穴。

(9)腋下...至胠八間各一﹕腋下﹐指淵液﹑輒筋﹑天池三穴﹔協下至胠﹐指日月﹑章門﹑帶脈﹑五樞﹑維道﹑居了六穴。八間﹐指八肋之間。

(10)髀樞中旁各一﹕指環跳穴。

(11)膝以下...各六穴﹕指陽陵泉﹑陽輔﹑丘墟﹑臨泣﹑俠溪﹑竅陰六穴。



2-3 ﹕足陽明脈氣所發者

足陽明脈氣所發者六十八穴﹕額顱髮髻旁各三(1)﹔面鼽骨空各一(2)﹔大應之骨空各一﹔人應各一﹔缺盆外骨空各一(3)﹔膺中骨間各一(4)﹔俠鳩尾之外﹐當乳下三寸﹐俠胃皖各五(5)﹔俠齊廣三寸各三(6)﹔下齊二寸俠之各三(7)﹔氣街動脈各一(8)﹔伏上各一(9)﹔三裡以下至足中指各八輸(10)﹐分之所在穴空。



【註釋】﹕

(1)額顱髮髻旁各三﹕指懸顱﹑陽白﹑頭維三穴。

(2)面鼽骨空各一﹕指四白穴。

(3)缺盆外骨空各一﹕指天了穴。

(4)膺中骨間各一﹕指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六穴。

(5)俠鳩尾...胃皖各五﹕指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五穴。

(6)俠齊廣三寸各三﹕指滑肉門﹑天樞﹑外陵三穴。

(7)下齊二寸俠之各三﹕指大巨﹑水道﹑歸來三穴。

(8)氣街動脈各一﹕指氣沖穴。

(9)伏兔上各一﹕指髀關穴。

(10)三里以下...各八輸﹕指足三裡﹑上下巨虛﹑解溪﹑沖陽﹑陷谷﹑內庭﹑歷兌八穴。



2-4 ﹕手太陽脈氣所發者

手太陽脈氣所發者三十六﹕目內眥各一(1)﹔目外各一(2)﹔鼽骨下各一(3)﹔耳郭上各一(4)﹔耳中各一(5)﹔巨骨穴各一﹔曲腋上骨穴各一(6)﹔柱骨上陷者各一(7)﹔上天窗四寸各一(8)﹔肩解各一(9)﹔肩解下三寸各一(10)﹔肘以下至手小指本各六輸(11)。



【註釋】﹕

(1)目內眥各一﹕指睛明穴。

(2)目外各一﹕指瞳子了穴。

(3)鼽骨下各一﹕指顴了穴。

(4)耳郭上各一﹕指角孫穴。

(5)耳中各一﹕指聽宮穴。

(6)曲腋上骨穴各一﹕指臑會穴。

(7)柱骨上陷者各一﹕指肩井穴。

(8)上天窗四寸各一﹕指頭竅陰穴。

(9)肩解各一﹕指秉風穴。

(10)肩解下三寸各一﹕指天宗穴。

(11)肘以下...各六輸﹕指小海﹑腕骨﹑後溪﹑前谷﹑少澤六穴。



2-5 ﹕手陽明脈氣所發者

手陽明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鼻空外廉﹐項上各二(1)﹔大迎骨空各一﹔柱骨之會各一(2)﹔禺骨之會各一(3)﹔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本各六輸(4)。



【註釋】﹕

(1)鼻空外廉﹐項上各二﹕指迎香﹑扶突二穴。

(2)柱骨之會各一﹕指天鼎穴。

(3)禺骨之會各一﹕指肩禺穴。

(4)肘以下...各六輸﹕指曲池﹑陽溪﹑合谷﹑三間﹑二間﹑商陽六穴。



2-6 ﹕手少陽脈氣所發者

手少陽脈氣所發者三十二穴﹕鼽骨下各一(1)﹔眉後各一(2)﹔角上各一(3)﹔下完骨後各一(4)﹔項中足太陽之前各一(5)﹔俠扶突各一(6)﹔肩貞各一﹔肩貞下三寸分間各一(7)﹔肘以下至手小指﹐次指本各六輸(8)。



【註釋】﹕

(1)鼽骨下各一﹕指顴了穴。此與手太陽脈氣所發穴重複。

(2)眉後各一﹕指絲竹空穴。

(3)角上各一﹕指頷厭穴。此與足少陽脈氣所發穴重複。

(4)下完骨後各一﹕指天牖穴。

(5)項中足太陽之前各一﹕指風池穴。此與足太陽脈氣所發穴重複。

(6)俠扶突各一﹕指天窗穴。

(7)肩貞下三寸分間各一﹕指肩了﹑臑會﹑消濼三穴。

(8)肘以下...各六輸﹕指天井﹑支溝﹑陽池﹑中渚﹑液門﹑關沖六穴。



2-7 ﹕督脈脈氣所發者

督脈脈氣所發者二十八穴﹕項中央二(1)﹔髮髻後中八(2)﹔面中三(3)﹔大椎以下至尻尾及旁十五穴(4)。至邸下凡二十一節﹔脊椎法也。



【註釋】﹕

(1)項中央二﹕指風府﹑啞門二穴。

(2)髮髻後中八﹕指神庭﹑上星﹑囪會﹑前頂﹑百會﹑後頂﹑強間﹑腦戶八穴。

(3)面中三﹕指素了﹑水溝﹑兌端三穴。

(4)大椎以下...十五穴﹕指大椎﹑陶道﹑身柱﹑神道﹑靈臺﹑至陽﹑筋縮﹑中樞﹑脊中﹑懸樞﹑命門﹑陽關﹑腰輸﹑長強﹑會陽十五穴。



2-8 ﹕任脈之氣所發者

任脈之氣所發者二十八穴﹕喉中央二(1)﹔膺中央骨陷中各一(2)﹔鳩尾下三寸(3)﹐胃脘五寸(4)﹔胃脘以下至橫骨六寸半一(5)﹐腹脈法也。下陰別一(6)﹔目下各一(7)﹔下唇一(8)﹔齦交一(9)。



【註釋】﹕

(1)喉中央二﹕指廉泉﹑天突二穴。

(2)膺中央骨陷中各一﹕指璇璣﹑華蓋﹑紫宮﹑玉堂﹑膻中﹑中庭六穴。

(3)鳩尾下三寸﹕指鳩尾﹑巨闕﹑上皖三穴。

(4)胃脘五寸﹕指中脘﹑建裡﹑下脘﹑水分﹑神闕五穴。

(5)胃脘以下...六寸半一﹕指陰交﹑氣海﹑石門﹑關元﹑中極﹑曲骨六穴。

(6)下陰別一﹕指會陰穴。

(7)目下各一﹕指承泣穴。

(8)下唇一﹕指承漿穴。

(9)齦交一﹕指齦交穴。



2-9 ﹕沖脈氣所發者

沖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俠 鳩尾外各半寸至臍寸一(1)﹔俠臍下旁各五分至橫骨寸一(2)﹐腹脈法也。



【註釋】﹕

(1)俠 鳩尾...至臍寸一﹕指以腹中線為基準﹐左右各旁開半寸﹐自鳩尾至臍﹐每寸一穴。即幽門﹑通谷﹑陰都﹑石關﹑商曲﹑肓輸六穴。

(2)俠臍下...至橫骨寸一﹕指以腹中線為基準﹐左右各旁開半寸﹐自臍至橫骨﹐每寸一穴。即中注﹑四滿﹑氣穴﹑大赫﹑橫骨五穴。



2-10 ﹕陰陽蹻及其它經脈氣所發者

足少陰舌下(1)﹔厥陰毛中急脈各一(2)﹔手少陰各一(3)﹔陰陽蹻各一(4)﹔手足諸魚際脈氣所發者。凡三百六十五穴也。



【註釋】﹕

(1)足少陰舌下﹕指廉泉穴。

(2)厥陰毛中急脈各一﹕指急脈穴。

(3)手少陰各一﹕指陰郗穴。

(4)陰陽蹻各一﹕指陰蹻照海﹐陽蹻申脈。



【按語】﹕

《素問》這篇輸穴專論﹐因有以下幾個原因﹐而不為後世針灸醫生研究輸穴時所重視。第一﹐本篇中輸穴統計方法﹐乃是兩側輸穴相加﹐而不是後世僅以輸穴名統計﹔第二﹐雖然本篇結尾稱“凡三百六十五穴”﹐但實際上本篇輸穴的總數﹐除了部份被重複計算的輸穴﹐總數仍然超過三百六十五穴﹔第三﹐本篇中各經輸穴總數﹐亦與後世所論有所差別。例如﹐“足太陽脈氣所發七十八穴”﹐現在關於足太陽經則只有六十六穴﹔第四﹐本篇雖然詳述手足六陽經“脈氣所發”輸穴﹐尤其是五輸穴部份。但是﹐陰經部份則只論及任脈﹑沖脈以及手足少陰各一穴﹐厥陰一穴。所以﹐輸穴明顯脫漏。

表面上看本篇確有以上值得爭議之處。但是﹐若是了解本篇為《素問》中僅有的幾篇輸穴專論之一﹐就不會輕率地下結論或隨便地忽略本篇。

首先﹐本篇從“足太陽脈氣所發者七十八穴”﹐到“沖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九條完整地論述經脈輸穴部份﹐均以“脈氣所發”開頭﹐繼之以一組相應輸穴。這裡讓人們看到一幅清晰的圖畫﹐那就是輸穴不僅均為“脈氣所發”之處。而且﹐每個輸穴均歸屬于其“脈氣所發”的經脈。這種輸穴與經脈間的特殊關係﹐就是輸穴歸經的理論依據。

本篇輸穴為“脈氣所發”﹐可由下圖所示。

由上圖可以清楚地看出﹐輸穴生于經脈﹐輸穴為經脈在體表的代表。輸穴只與經脈相關﹐輸穴彼此之間並無關聯。《難經》中五輸穴的“母子關係”論顯然不符合輸穴與經脈的基本理論。

上篇關於輸穴特性的討論中﹐論述了輸穴為經脈氣血流注之處。即輸穴中氣血來自于經脈﹐經脈為輸穴之本之源﹐而輸穴則為經脈在體表代表﹐為枝為葉。但是﹐這裡輸穴與經脈的關係仍然只是一般的﹑籠統的。本篇以“脈氣所發者”﹐使每一個輸穴均歸屬某一特定的經脈。這樣﹐輸穴與經脈的關係就不再是一般的﹐而是具體的﹑明確的。例如﹐本篇中“手陽明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鼻空外廉﹐項上各二﹔大迎骨空各一﹔柱骨之會各一﹔禺骨之會各一﹔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本各六輸。”即指明在全身三百六十五個輸穴中﹐為手陽明“脈氣所發”只有此二十二個輸穴。換言之﹐只有此二十二穴與手陽明經脈有關﹐只有此二十二穴為手陽明經脈在輸穴中的代表。

這樣﹐因著輸穴的歸經﹐輸穴的主治也就明確了。如上所述﹐“手陽明脈氣所發二十二穴”。根據輸穴與經脈的關係﹐手陽明經脈的病變﹐可以通過針刺其“脈氣所發”的這二十二個輸穴。《靈樞經脈第十》中大腸手陽明經脈的病變為“是動則病齒痛頸腫”﹐所以﹐其二十二穴的主治亦均為“齒痛頸腫”。也就是說針刺合谷穴可以治療“齒痛頸腫”﹐針刺扶突穴亦可以治療“齒痛頸腫”。因為﹐無論是針刺合谷﹐還是針刺扶突﹐實際上都是在針刺手陽明經脈而已。所以﹐輸穴的主治就是其所屬經脈的病變﹐即各經“是動所病”下的所有症狀。

輸穴的歸經不僅明確了輸穴的主治﹐同時﹐亦明確了輸穴的應用範圍。例如﹐“手陽明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因此二十二穴均為手陽脈“脈氣所發”﹐所以﹐此二十二穴亦只能用于手陽明經脈的病變﹐而不能用于治療任何其他經脈的病變。

當然﹐以上僅論述了同一經上輸穴主治的共性部份﹐至於同一經輸穴上主治的差異﹐將在下一篇中進一步討論。

這樣﹐因“脈氣所發”而有的輸穴歸經﹐以及由此而得出的輸穴主治及應用範圍﹐為輸穴的臨床應用奠定了指導原則。這就是《素問氣府論》中的主要思想及意義﹐是輸穴理論的重要組成部份。

輸穴理論博大精深﹐在《素問》《靈樞》中﹐往往一篇只能側重闡述某一方面﹐如本篇就是側重以“脈氣所發”闡述輸穴歸經的理論。

關於輸穴的主治及應用範圍﹐一般針灸醫生都感到難以掌握﹐也是後世針家爭論最多﹐也是最為混淆的部份﹐其主要原因就是沒有認識到《內經》中輸穴歸經的真正意義。

所以﹐在認識輸穴主治時﹐忘記了輸穴與經脈的特殊關係﹐結果則如《靈樞九針十二原第一》中所言﹕“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者﹐則流散無窮。”有關輸穴主治的演變過程﹐在下篇附篇中將有進一步討論。

其次﹐本篇關於足太陽脈氣所發部份﹕“挾脊以下至尻尾二十一節﹐十五間各一﹐五藏之輸各五﹔六府之輸各六。委中以下至足小指旁各六輸。”這裡將臟腑背輸穴列在足太陽經之下﹐說明其功能並非如後世所認為的治療臟腑病變。相關詳細討論參考本章背輸穴篇。

最後﹐本篇有 “沖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俠 鳩尾外各半寸至臍寸一﹔俠臍下旁各五分至橫骨寸一﹐腹脈法也”。此為討論有無沖脈提供了有力的證明。相關詳細討論參考本書奇經八脈篇。

(转贴自www。lingshuschool。com)
图片附件: 5.jpg (2007-10-22 00:04, 24.08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
http://www。mingyi99。com/bbs/attachment.php?aid=1991

--------------------------------------------------------------------------------
作者: 13    时间: 2007-10-22 00:06

靈樞針灸   
  輸穴分類的演變   
      
  《素問氣府論篇第五十九》中﹐依“脈氣所發”﹐將輸穴分屬于各經之下。《素問氣穴論篇第五十八》中則依功能不同而將輸穴分類。這兩種輸穴的分類﹐為輸穴的臨床應用奠定了理論基礎。

根據“脈氣所發”輸穴理論﹐特定輸穴群與特定經脈間有了歸屬關係。這種關係的意義就是同一經的輸穴﹐均可用于其“脈氣所發”的經脈病變﹐也只能用于其所屬經脈病變。例如﹐合谷﹑迎香均可用于大腸手陽明經脈病變﹐也只能用于大腸手陽明經脈病變。

《靈樞經脈第十》中有各經病變十分詳細的論述﹐即“是動所病”“是主所生病”。這些症狀不僅是經脈辨證的依據﹐同時﹐也是其經上輸穴的主治。這樣﹐在“脈氣所發”理論下﹐所有輸穴的基本功能主治及應用範圍就確定了。

接著﹐《素問氣穴論篇第五十八》在“脈氣所發”的輸穴理論基礎上﹐進一步補充和完善了輸穴理論。即同一經上的輸穴雖然均可用於該經的病變﹐這是他們功能和主治相同的部份。但是﹐同一經上的輸穴功能和主治也有差異。這就是《素問氣穴論篇》中將輸穴依功能分類的意義。例如﹐《素問氣穴論篇》中﹕“藏輸五十﹐府輸七十二。”就清楚地指出有一組輸穴的功能和主治與臟腑病變有關﹐這就是臟腑五輸穴。

輸穴均為“脈氣所發”﹐五輸穴也不例外。但是﹐由於五輸穴與臟腑間的特殊關係。所以﹐五輸穴即可用于所屬經脈的病變﹐又可用于其經內輸臟腑病變。例如﹐合谷穴不僅可以用于大腸手陽明經脈病變﹐亦可用于大腸的病變。

這樣﹐通過這兩種輸穴分類的論述﹐清楚完整地論述了輸穴的功能及主治﹐為臨床上正確地應用輸穴提供了理論依據﹐成為簍b床用穴的指導原則。

後世針家在對輸穴進行分類時﹐由於缺乏對《內經》中輸穴理論的正確認識﹐導

致輸穴主治及應用上的混亂﹐其主要分為以下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針灸甲乙經》《銅人輸穴針灸圖經》到《十四經發揮》。這個時期輸穴的分類﹐基本上仍是以《內經》中“脈氣所發”為依據﹐將所有輸穴歸于十四經﹐除了陰陽蹻脈輸穴外。

只是﹐這種依“脈氣所發”而將輸穴歸經的真正意義﹐未能反映在輸穴的功能及應用上。例如﹐《銅人輸穴針灸圖經》中偃伏頭部中凡一十穴﹕“風府一穴﹐一名舌本。在項發際上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督脈﹑陽維之會。禁不可灸﹐不幸使人失瘖。治頭痛﹐頸項急不能回顧﹐目眩﹐鼻衄﹐喉咽痛﹐狂走﹐目妄視。針入三分。”這裡﹐看不到風府的主治與其所屬督脈的關係。風府屬督脈經﹐為督脈經“脈氣所發”。根據輸穴與經脈的理論﹐風府的主治就是督脈經的病變﹐即“從少腹上沖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遺溺﹐嗌干﹐脊強反折。”《銅人輸穴針灸圖經》中關於風府穴﹐雖然有“督脈﹑陽維之會”。但是﹐其後所論述的主治中﹐卻沒有反映這種關係。輸穴歸經成了形式﹐其對輸穴主治及應用的指導意義失去了。在此以後的針灸書籍論及輸穴主治﹐基本皆仿此一形式﹐即在每個輸穴下列出一組主治。自此﹐輸穴的經脈理論已名存實亡﹐輸穴的主治及應用開始出現混亂。

到了元明時期﹐諸如《針經指南》一類專論針灸輸穴主治的歌賦大量出現﹐盛行于世﹐其影響之大﹐遠超《內經》。這類針灸書籍﹐更是連輸穴歸經也不提了﹐只有輸穴主治及應用。例如﹐《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中“痰多須向豐隆瀉﹐喘氣丹田亦可施”“大便閉塞不能通﹐照海分明在足中﹔更把支溝來瀉動﹐方知醫士有神功。”

《靈樞經脈第十》中明確地指出﹕“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其病氣逆則喉痺瘁瘖﹐實則狂巔﹐虛則足不收﹐脛枯﹐取之所別也。”即豐隆穴為足陽明絡穴﹐治療其絡脈病變“其病氣逆則喉痺瘁瘖﹐實則狂巔﹐虛則足不收﹐脛枯”﹐與祛痰無關。而照海穴則屬于陰蹻脈﹐只能治療陰蹻脈病變所致的“暝目或目痛”﹐而非便閉。

不幸的是﹐這些關於輸穴主治的專書﹐卻是今日針灸教學及臨床用穴的重要依據。

這種離開經脈理論而論輸穴主治及應用﹐給學習針灸者帶來無所適從的困擾。例如﹐一穴之下﹐列有數個甚至十幾個不同主治﹐難記不說﹐應用上也是無法可循。結果只能根據那些針灸輸穴主治的書籍﹐硬記住一些主治。例如﹐《針灸大成》中的四總穴“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列缺尋﹐面口合谷收。”這些輸穴的應用不需要任何針灸理論指導﹐全憑所謂的臨床經驗﹐形成針灸輕理論重臨床的風氣。

第二階段﹐現今的針灸書籍﹐尤其是教科書﹐將輸穴分為三類﹕經穴﹑阿是穴﹑經外奇穴。這裡﹐連輸穴歸經的理論也沒有了。因為﹐阿是穴與經外奇穴均非“脈氣所發”。阿是穴源自于《靈樞經筋第十三》中﹕“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很清楚﹐這是病在經筋﹐取穴亦在經筋﹐與經脈病變毫無關係。而經外奇穴更是否定了輸穴皆為“脈氣所發”這一輸穴基本理論。至此﹐輸穴的主治及應用更加混亂。

從輸穴分類及其功能的演變歷史﹐可以清楚地看到兩千多年來﹐針灸是如何一步步地偏離《內經》。

(转贴自www。lingshuschool。com)
图片附件: 6.jpg (2007-10-22 00:06, 56.93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
http://www。mingyi99。com/bbs/attachment.php?aid=1992

--------------------------------------------------------------------------------
作者: 13    时间: 2007-10-22 00:17

靈樞針灸  八脈交會穴  
   本節題要﹕論述八脈交會穴的起源及變遷。
八脈交會穴首載于元朝竇漢卿《針經指南》一書﹐其時稱為“流注八穴”﹐或“交經八穴”。因本書論及此八穴與奇經八脈相通﹐如列缺通任脈﹐故後世改稱之為“八脈交會穴”。《針經指南》中八脈交會穴﹐如下表所示。
附表2-13-1八穴公孫(通衝脈) 內關(通陰維)臨泣(通帶脈)
外關(通陽維)後溪(通督脈)
申脈(通陽蹻)列缺(通任脈)
照海(通陰蹻)
合于胸﹑心﹑胃目內眥﹑耳後﹑頰﹑頸﹑肩﹑缺盆﹑胸隔目內眥﹑頸﹑項﹑耳肩膊﹑小腸﹑膀胱肺系﹑喉嚨﹑胸隔
關於八脈交會穴﹐《針經指南》一書中﹐竇氏雖列出八穴與奇經八脈相通。但是﹐書中並未解釋八穴何以與奇經八脈相通。
不僅如此﹐在論及八穴主治病証部份﹐《針經指南》中亦未論及八穴如何治療奇經八脈﹐而只有在主治病証旁列出相關臟腑。例如﹐關於衝脈的病變﹐《素問骨空論篇第六十》中有﹕“衝脈為病﹐逆氣里急。”但是﹐在《針經指南》一書公孫穴主治部份﹐卻只有臟腑病變﹐而無衝脈病變。例如﹕“九種心痛(心﹐胃)﹔痰膈涎悶(心﹐胃 )﹔臍腹痛並脹(三焦﹐胃)﹔脅肋疼痛(心﹐脾)﹔產後血迷(心主)﹔胎衣不下(小腸﹐胃)﹔泄瀉不止(大腸﹐胃)﹔玄氣疼痛(心﹐胃)﹔裡急後重(大腸﹐三焦)﹔傷寒結胸(小腸﹐心)﹔水膈酒痰(肝﹐胃)﹔中滿不快﹐反胃嘔吐(胃)﹔腹脅肋脹滿(脾﹐胃)﹔腸風下血(大腸﹐包絡)﹔大人小兒脫肛不收(大腸﹐肺)﹔氣膈(心﹐肺)﹔食膈不下(胃﹐脾)﹔食積疼痛(胃﹐脾)﹔癖氣並小兒食癖(小腸﹐心主)﹔兒枕痛(小腸﹐三焦)﹔酒癖(胃﹐三焦)﹔腹鳴(小腸﹐胃)﹔血刺痛(胃﹐脾)﹔小兒脾瀉(脾﹐腎)﹔瀉腹痛(大腸﹐胃)﹔胸中刺痛(心)﹔瘧疾心痛(心包絡)。右件病證﹐公孫悉主之。先取公孫﹐後取內關。”
所以﹐《針經指南》一書雖言列缺等八穴與奇經八脈相通﹐但臨床上並沒有用于八脈病變。《針經指南》中論公孫穴主治後﹐有“右件病證﹐公孫悉主之。先取公孫﹐後取內關。”既然所列諸證﹐“公孫悉主之”﹐何以還要再加上內關﹐《針經指南》亦未有解釋。
《針經指南》之後﹐《針灸玉龍經》《針灸大全》中﹐源自于八脈交會穴的“飛騰八法”以及“靈龜八法”﹐則是將八脈交會穴的應用從以病證為主﹐演變成以時間為主。
明代《醫學入門》中更將八脈交會穴推崇備至﹐“周身三百六十六穴統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統于八穴。”這裡的“六十六穴”指的是臟腑五輸穴﹐藏有五輸﹐府有六輸﹐合計而有六十六輸﹐包括心經的五輸穴。“六十六穴又統于八穴”﹐即臟腑五輸穴的功能也在八脈交會穴之內﹐臨床上八脈交會穴似乎無病不治。
現今針灸教科書則認為八脈交會穴不僅可以治療所屬正經的病變﹐亦可用于相通奇經的病變。例如﹐後溪穴不僅可以用于治療手太陽小腸經的病變﹐亦可以用于治療督脈的病變。
不僅如此﹐臨床上還常將八穴配伍應用。如臨床上後溪配申脈﹐主治目內眥﹑項﹑耳﹑肩胛部位的病變﹐目內眥﹑項﹑耳﹑肩胛部位是《針經指南》中後溪與申脈相合部位。與《針經指南》比較﹐現今八脈交會穴的主治及應用顯然已經改變。
以上就是八脈交會穴的起源以及主治和應用上的變遷。下面根據《內經》理論﹐對八脈交會穴理論做一分析。
首先﹐來看八脈交會穴何以與八脈相通。關於這一點﹐不僅《針灸指南》一書中沒有解釋﹐《針灸玉龍經》《針灸大全》《醫學入門》中也無解釋。
現在針灸教科書對於八穴通奇經八脈的解釋是﹕八穴中照海﹑申脈二穴本屬于陰陽蹻脈﹐故與陰陽蹻脈相通無疑。至於其它六穴﹐則是通過所屬經脈與奇經在軀干等部位相交而通會于其穴﹐即所謂的“經交而穴通”。例如﹐《素問骨空論篇第六十》﹕“任脈者﹐起于中極之下﹐...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靈樞經別第十一》﹕“手太陰之正﹐...上循喉嚨﹐出缺盆。”由於手太陰經與任脈在喉嚨部位相互交通。所以﹐列缺穴經手太陰經而會通于任脈。
以上論述表面上看來還是以《內經》理論為依據﹐實際上完全是牽強附會。因為﹐若是經脈循行上有相同部份﹐就得出“經交而穴通”﹐那麼﹐《靈樞經脈第十》中有﹕“胃足陽明之脈﹐...循咽喉﹐出缺盆”﹔以及“腎足少陰之脈﹐...循咽喉”。這些經脈的循行均與咽喉相聯﹐是否可以說這些經脈亦聯于任脈﹖其上的輸穴是否亦可藉所屬經脈而會通于任脈﹖
《素問氣府論篇第五十九》中以“脈氣所發”論輸穴﹐說明輸穴與經脈的關係﹐即輸穴的功能及主治只與其所屬經脈有關。例如﹐“手陽明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即手陽明大腸經上的二十二穴﹐只能治療手陽明大腸經的病變。這是輸穴功能及應用的基本原則。
《靈樞經脈第十》中手陽明大腸經的循行﹐“大腸手陽明之脈﹐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骨禺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這裡的“上出于柱骨之會上”應是與督脈相連。但是﹐根據上述輸穴為“脈氣所發”的理論﹐“手陽明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即手陽明大腸經上的二十二穴﹐只能治療手陽明大腸經的病變﹐而非督脈的病變。同樣﹐“督脈之氣所發者二十八穴”﹐即督脈經上二十八穴﹐亦只能用于督脈的病變﹐而不是手陽明大腸經的病變。換言之﹐即使手陽明大腸經與督脈“經交”之實﹐但是﹐兩經輸穴卻絕無“穴通”之理。
因此﹐即使手太陰經與任脈在喉嚨部位相互交通。因列缺穴為手太陰經“脈氣所發”﹐列缺穴也不可能用于任脈病變﹐任脈的病變只有“任脈之氣所發者二十八穴”可以治療。
而且﹐假設如現代針灸醫書中所言﹐列缺通任脈。所以﹐列缺不僅可以治療手太陰經病變﹐亦可治療任脈病變。那麼﹐臨床實際應用上也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只有在手太陰經及任脈同時病變﹐且同是虛證或同是實證時﹐方可使用列缺。因為﹐即然列缺通任脈﹐所以﹐針刺列缺不可避免地針刺手太陰經和任脈。而且﹐在列缺上也只能應用一種補或瀉的針刺技術。這就是一穴通多經所面對的臨床應用上的困境﹐這部份在交會穴篇還有進一步討論。
其次﹐關於八脈交會穴的主治。如上所述﹐《針灸指南》中八會穴的應用與奇經八脈無關﹐《針灸玉龍經》《針灸大全》《醫學入門》等書中也是如此。
那麼﹐《內經》關於八會穴的主治又是如何論述的呢﹖
《靈樞經脈第十》﹕“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間﹐並太陰之經直入掌中﹐散于魚際。其病實則手銳掌熱﹐虛則欠去﹐小便遺數﹐取之去腕一寸半﹐別走陽明。”即列缺為手太陰肺經的絡穴﹐而絡穴的主治就是絡脈的病變。而《針經指南》中列缺穴的主治為寒痛泄瀉﹑婦女血積﹑咽喉腫痛﹑死胎不出﹑牙齦種痛﹑小腸氣痛﹑脅癖痛﹑吐唾朧血﹑咳嗽寒痰等三十一種不同臟腑病證﹐與手太陰絡脈的病變毫無關係。
同樣﹐八脈交會穴中公孫﹑內關﹑外關四穴﹐在《內經》中分為足太陰脾經﹑手厥陰心包經和手少陽三焦經絡穴﹐主治相應絡脈的病變﹐而非如《針經指南》中所說的主治臟腑病變。這部份內容詳情參考本書絡脈篇。
八脈交會穴中的後溪﹑足臨泣二穴﹐分屬手太陽經和足少陽經。根據《素問氣府論篇第五十九》“脈氣所發”的輸穴理論﹐後溪﹑足臨泣二穴的主治為手太陽小腸經和足少陽膽經的病變。例如﹐《靈樞經脈第十》中手太陽小腸經的病變﹕“是動則病嗌痛頷腫﹐不可以顧﹐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腫﹐頸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痛。”同時﹐後溪﹑足臨泣二穴亦無五輸穴之一。根據《靈樞九針十二原第一》﹕“五藏六府所出之處。...五藏五輸﹐五五二十五輸﹔六府六輸﹐六六三十六輸。”所以﹐後溪﹑足臨泣二穴亦可用于小腸及膽府的病變。
但是﹐《針經指南》中後溪主治的二十四種病證中﹐除了小腸病變外﹐還有其他臟腑病變。例如﹐“手足攣急(肝)﹐盜汗不止(肺心)﹔足臨泣主治的二十五種病證中﹐除了膽府病變外﹐也還有其他臟腑病變。例如﹐“足跗腫痛(胃)﹐手足麻(小腸﹑三焦)”。這些應用顯然都不符合上述《內經》中的輸穴應用理論。
《素問氣穴論篇第五十八》中﹕“陰陽蹻四穴”﹐即照海﹑申脈﹐左右合計四穴。八脈交會穴中﹐只有此二穴屬于陰陽蹻脈。
根據輸穴與經脈的理論﹐照海﹑申脈二穴主治陰陽蹻脈的病變。《靈樞脈度第十
七》中﹕“蹻脈者﹐....氣並相還則為濡目﹐氣不則目不合。”《靈樞寒熱病第二十一》中﹕“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瞑目”《靈樞熱病第二十三》中﹕“目中赤痛﹐從內眥始﹐取之陰蹻。”《素問繆刺論篇第六十三》中亦﹕“邪客于足陽蹻之脈﹐令人目痛從內眥始。”這些經文明確指出了陰陽蹻脈的病變﹐為“目不和”“瞋目”“瞑目”“目中赤痛”﹐這些症狀也就是照海﹑申脈二穴的臨床主治及應用。
但是﹐在《針經指南》中﹐申脈主治十二五種病證﹔照海主治二十九種病證﹐均為五藏六府的病變﹐而非上述陰陽蹻脈的病變。
《內經》關於八會穴的性質﹑主治及應用﹐如下表所示。

附表2-13-2八會穴性質﹑主治及應用
列缺﹑公孫﹑內關﹑外關此四穴均為絡穴﹐主治所屬絡脈的病變。例如﹐列缺主治手太陰絡脈的病變﹐即“其病實則手銳掌熱﹐虛則欠去﹐小便遺數。”
申脈﹑照海此二穴屬陰陽蹻脈﹐故主治陰陽蹻脈的病變﹐如“瞑目”“目中赤痛”“瞋目”。
後溪﹑足臨泣此二穴分屬手太陽﹑足少陽經脈﹐又是五輸穴之一﹐故可治療所屬經脈的病變﹐以及所屬臟腑的病變。例如﹐後溪穴可治療手太陽經病變以及小腸的病變。
綜上所述﹐八脈交會穴理論即不符合《內經》中的經脈理論﹐也不符合《內經》中的輸穴理論。子午流注針法中的靈龜八法和飛騰八法﹐就是以時間為條件選用八脈交會穴。但是﹐如上所述﹐八脈交會穴理論並不符合《內經》。所以﹐靈龜八法和飛騰八法應用前提已不存在﹐故不再予以討論。

(转贴自www。lingshuschool。com)

[ 本帖最后由 13 于 2007-10-22 00:19 编辑 ]
--------------------------------------------------------------------------------
作者: 13    时间: 2007-10-22 00:19

靈樞針灸  針刺技術  
   第一節 九針 本節提要﹕闡述九針的起源﹑命名﹑形狀﹑臨床應用﹐禁忌及誤用後果。
《素問針解篇第五十四》
帝曰﹕余聞九針上應天地四時陰陽﹐願聞其方﹐令可傳于後人﹐以為常也。歧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時五音(1)六律(2)七星(3)八風(4)九野(5)﹐身形亦應之﹐針各有所宜﹐故曰九針。人皮應天﹐人肉應地﹐人脈應人﹐人筋應時﹐人聲應音﹐人陰陽合氣應律﹐人齒面目應星﹐人出入氣應風﹐人九竅三百六十五絡應野。故一針皮﹐二針肉﹐三針脈﹐四針筋﹐五針骨﹐六針調陰陽﹐七針益精﹐八針除風﹐九針通九竅﹐除三百六十五節氣﹐此之謂各有所主也。人心意應八風﹐人氣應天﹐人髮齒耳目五聲應五音六律﹐人陰陽脈血氣應地﹐人肝目應之九。

【註釋】﹕
(1)五音﹕指宮﹑商﹑角﹑徵﹑羽五個音級。
(2)六律﹕指十二律中的奇數各律﹐即黃鐘﹑太蔟﹑姑洗﹑蕤賓﹑夷則﹑無射。(3)七星﹕指北斗七星﹐即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陽﹑搖光七星。
(4)八風﹕指八方之風。八方即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
(5)九野﹕野﹐分野。九野﹐指古代九洲區域的劃分。

《靈樞九針論第七十八》
黃帝曰﹕余聞九針于夫子﹐眾多博大矣。余猶不能寤﹐敢問九針焉生﹖何因而有名﹖
歧伯曰﹕九針者﹐天地之大數也﹐始于一而終于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四時﹐五以法五音﹐六以法六律﹐七以法七星﹐八以法八風﹐九以法九野。
黃帝曰﹕以針應九之數奈何﹖歧伯曰﹕夫聖人之起天地之數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黃鐘(1)數焉﹐以針應數也(2)。
一者﹐天也。天者﹐陽也。五藏之應天者﹐肺也。肺者﹐五藏六府之蓋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陽也。故為之治針﹐必大其頭而銳其末﹐令無得深入而陽氣出。
二者﹐地也。地者﹐土也。人之所以應土者﹐肉也。故為之治針﹐必筩(3)其身而員其末﹐令無傷肉分﹐傷則氣竭。
三者﹐人也。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脈也。故為之治針﹐必大其身而員其末﹐令可以按脈勿陷﹐以致其氣﹐令邪氣獨出。
四者﹐時也。時者﹐四時八風之客于經絡之中﹐為痼病者也。故為之治針﹐必筩其身而鋒其末﹐令可以瀉熱出血﹐而痼(4)病竭。
五者﹐音也。音者﹐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陰與陽別。寒與熱爭﹐兩氣相搏﹐合為癰膿者也。故為之治針﹐必令其末如劍鋒﹐可以取大膿。
六者﹐律也。律者﹐調陰陽四時而合十二經脈。虛邪客于經絡而為暴痺者也。故為之治針﹐必令尖如毛(5)﹐且員且銳﹐中身微大﹐以取暴氣。
七者﹐星也。星者﹐人之七竅。邪之所客于經﹐舍于絡﹐而為痛痺者也。故為之治針﹐令尖如蚊虻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氣因之﹐真邪俱往﹐出針而養者也。
八者﹐風也。風者﹐人之股肱八節(6)也。八正之虛風(7)﹐八風傷人﹐內舍于骨解腰脊節腠理之間﹐為深痺也。故為之治針﹐必薄其身﹐鋒其末﹐可以取深邪遠痺。
九者﹐野也。野者﹐人之節解皮膚之間也。yin邪流溢于身﹐如風水之狀﹐而溜不能過于機關大節者也(8)。故為之治針﹐令尖如梃﹐其鋒微員﹐以取大氣之不能過關節者也。
黃帝曰﹕針之長短有數乎﹖歧伯曰﹕一曰鑱針﹐取法于巾針﹐去末半寸﹐卒銳之(9)﹐長一寸六分﹐主熱在頭身也。
二曰員針﹐取法于絮針(10)﹐筩其身而卵其鋒﹐長一寸六分﹐主治分間氣(11)。
三曰鍉針﹐取法于黍粟之銳﹐長三寸半﹐主按脈取氣﹐令邪氣出。
四曰鋒針﹐取法于絮針﹐筩其身而鋒其末﹐長一寸六分﹐主瀉熱出血。
五曰鈹針﹐取法于劍峰﹐廣二分半﹐長四寸﹐主大癰膿﹐兩熱爭者也。
六曰員利針﹐取法于毛針﹐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深內也﹐長一寸六分﹐主取癰痺者也。
七曰毫針﹐取法于毫毛﹐長一寸六分﹐主寒痛痺在絡者也。
八曰長針﹐取法于綦針(12)﹐長七寸﹐主取深邪遠痺者也。
九曰大針﹐取法于鋒針﹐其鋒微員﹐長四寸﹐主取大氣不出關節者也。針形畢矣。
此九針大小長短之法也。

【註釋】﹕
(1)黃鐘﹕六律之一。
(2)以針應數也﹕指九針與天地之數九相應。
(3)筩﹕竹管也。這里指針身圓而直﹐形如竹管。
(4)痼﹕指頑固性疾病。
(5)尖如毛﹕毛﹐指長毛。這里指針細而有韌性。
(6)股肱八節﹕指兩腋﹐兩肘﹐兩髀﹐兩膕﹐即肩﹐肘﹐膝﹐髖八大關節。
(7)八正之虛風﹕指四時八節反常的氣候。
(8)溜不能過于機關大節者﹕指水氣流注不能通過大關節。
(9)卒銳之﹕指鑱針在距末端半寸許﹐尖銳突出﹐狀如箭頭。
(10)絮針﹕指古時縫絮之針。
(11)分間氣﹕指分肉間之氣。
(12)綦針﹕指縫紉用的長針。

《靈樞九針十二原第一》
九針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鑱針﹐長一寸六分﹔二曰員針﹐長一寸六分﹔三曰鍉針﹐長三寸半﹔四曰鋒針﹐長一寸六分﹔五曰鈹針﹐長四寸﹐廣二分半﹔六曰員利針﹐長一寸六分﹔七曰毫針﹐長三寸六分(1)﹔八曰長針﹐長七寸﹔九曰大針﹐長四寸。鑱針者﹐頭大末銳﹐主瀉陽氣﹔員針者﹐針如卵形﹐揩摩分間﹐不得傷肌肉﹐以瀉分氣﹔鍉針者﹐鋒如黍粟之銳﹐主按脈勿陷﹐以致其氣﹔鋒針者﹐刃三隅﹐以發痼疾﹔鈹針者﹐末如劍鋒﹐以取大膿﹔員利針者﹐尖如毛﹐且員且銳﹐中身微大﹐以取暴氣﹔毫針者﹐尖如蚊虻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氣因之﹐真邪俱往﹐出針而養﹐以取痛痺﹔長針者﹐鋒利身薄﹐可以取遠痺﹔大針者﹐尖如梃﹐其鋒微員﹐以瀉機關之水也。九針畢矣。
針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為。

《靈樞官針第七》
凡刺之要﹐官針最妙。九針之宜﹐各有所為﹐長短大小﹐各有所施﹐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病淺針深﹐內傷良肉﹐皮膚為癰﹔病深針淺﹐病氣不瀉﹐反為大膿。病小針大﹐氣瀉太甚﹐疾必為害﹔病大針小﹐氣不泄瀉﹐亦復為敗。失針之宜﹐大者大瀉﹐小者不移。已言其過﹐請言其所施。
病在皮膚無常處者﹐取以鑱針于病所﹐膚白勿取(2)。病在分肉間﹐取以員針于病所。病在脈﹐氣少當補之者﹐取以鍉針于井滎分輸(3)。病在五藏固居者(4)﹐取之鋒針﹐瀉于井滎分輸﹐取以四時。病為大膿者﹐取以鈹針。病痺氣暴發者﹐取之員利針。病痺氣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針。病在中者﹐取之長針。病水腫不能通關節者﹐取以大針。

【註釋】﹕
(1)長三寸六分﹕《靈樞九針論七十八》﹕毫針長一寸六分。後代註經家 皆從九針論。
(2)膚白勿取﹕因鑱針用于清熱﹐膚白則無火﹐故不可刺之。
(3)井滎分輸﹕指臟腑五輸穴。此組穴可補可瀉。
(4)病在五藏固居者﹕指病在五藏日久。

【按語】﹕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九針為九種不同的針具﹐正確地認識九針及其臨床應用乃是針刺治療的第一步。《靈樞》最早之時乃稱之為《九針》﹐足見古代針灸醫生對針具及應用的重視。
關於九針﹐以上諸篇主要論述了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九針的由來。
《素問針解篇第五十四》﹕“...九針上應天地四時陰陽。...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時五音六律七星八風九野﹐身形亦應之﹐針各有所宜﹐故曰九針。”即人身的九個部份(即全部)與天地四時陰陽相應﹐當這些部份發生病變時﹐則有相應的九針治療。例如﹐《靈樞九針論第七十八》﹕“一者﹐天也。天者﹐陽也。五藏之應天者﹐肺也。肺者﹐五藏六府之蓋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陽也。故為之治針﹐必大其頭而銳其末﹐令無得深入而陽氣出。”所以﹐九針之制是中醫“天人相應”思想的具體體現。
人與天地四時陰陽相應﹐以及相應九針﹐如下表所示。
附表3-1-1一天二地三人四時五音六律七星八風九野
人皮人肉人脈筋聲陰陽齒面目出入氣九竅
第一針第二針第三針第四針第五針第六針第七針第八針第九針
第二﹐九針之名﹐如下表所示。
附表3-1-2第一針第二針第三針第四針第五針第六針第七針第八針第九針
鑱針員針鍉針鋒針鈹針員利針毫針長針大針
第三﹐九針的長短﹑大小。
針具的長短是為了針刺深淺的需要。《素問刺要論篇第五十》中有﹕“病有浮沉﹐刺有深淺。”以及《靈樞本輸第二》中“病之所舍﹐針之所宜。”這些論述均明確地指出﹐臨床上針刺的深淺乃是根據病情而定﹐原則就是針至病所。例如用鑱針﹐因為“鑱針者﹐頭大末銳”﹐所以﹐鑱針用于治療病在皮膚時﹐針只會及膚而不致傷肉。同理﹐治遠痺﹐即病在深處﹐則非長針莫屬。
針具的大小則是依據病情的輕重。如治療大膿﹐則取鈹針﹐因為﹐“鈹針者﹐末如劍鋒﹐以取大膿”。又如取毫針以扶正﹐則是因“毫針者﹐尖如蚊虻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氣因之﹐真邪俱往﹐出針而養”。
所以﹐九針的長短﹑大小乃是為病情不同而設﹐這就是《官針第七》中所言﹕“九針之宜﹐各有所為﹐長短大小﹐各有所施﹐不得其用﹐病弗能移。”
九針的長短﹑大小﹐如下表所示。
附表3-1-3九針鑱針員針鍉針鋒針鈹針員利針毫針長針大針
針長一寸六分一寸六分三寸半一寸六分長四寸廣二寸半一寸六分三寸六分七寸四寸
針形頭大末銳針如卵形鋒如黍栗之銳刃三隅末如劍鋒尖如毛且圓且銳﹐中身微大尖如蚊虻喙鋒利身薄尖如梃其鋒微員
第四﹐九針的功能及臨床應用。
《素問針解篇第五十四》中“一針皮﹐二針肉﹐三針脈﹐四針筋﹐五針骨﹐六針調陰陽﹐七針益精﹐八針除風﹐九針通九竅。”概括了九針的所有功能及應用﹐因為﹐疾病所生無外乎外邪﹑內傷﹔疾病所在無外乎皮肉筋骨﹑臟腑經脈。
九針的功能及臨床應用﹐如下表所示。
附表3-1-4九針鑱針員針鍉針鋒針鈹針員利針毫針長針大針
功能主瀉陽氣瀉分間氣袪邪瀉熱出血瀉熱祛邪祛邪溫經散寒袪邪袪邪
主治病在皮膚病在分肉病在血脈五藏痼疾大膿暴痺痛痺深邪遠痺水腫
《靈樞官針第七》﹕“病在五藏固居者﹐取之鋒針﹐瀉于井滎分輸﹐取以四時。”這裡提出了病在五藏﹐針用鋒針﹐取五輸穴。並且﹐還要根據四時季節不同﹐輸穴中氣血所在位置決定針刺五輸穴的深淺。
第五﹐誤用九針的危害。
以上諸篇不僅詳細論述了九針的應用﹐同時﹐亦指出了九針使用不當的危害。例如﹐《靈樞官針第七》﹕“凡刺之要﹐官針最妙。九針之宜﹐各有所為﹐長短大小﹐各有所施﹐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病淺針深﹐內傷良肉﹐皮膚為癰﹔病深針淺﹐病氣不瀉﹐反為大膿。病小針大﹐氣瀉太甚﹐疾必為害﹔病大針小﹐氣不泄瀉﹐亦復為敗。失針之宜﹐大者大瀉﹐小者不移。這裡清楚地指出﹐臨床上針具選用不當﹐不僅疾病不會減輕﹐而且﹐還會加重﹐對病人造成另一種傷害。因為﹐針刺和其它醫療方法一樣﹐如兩刃之劍﹐應用得當可以祛病﹐應用不當則可能傷人。
由上可見﹐九針理論在針灸治療中的有何等重要。後世針灸臨床﹐九針之名﹐已不復見。但是﹐九針之影響卻處處可尋。如臨床上常用的各種長短以及針身粗細不同的毫針﹐即類似九針中“員針”“鍉針”“員利針”“毫針”“長針”“大針”﹔“七星針”“梅花針”則取自“鑱針”之意﹔“三棱針”則是仿“鋒針”“鈹針”而制。
所以﹐大體而言﹐九針仍在。只是九針所反映的針刺理論﹐已蕩然無存。例如﹐有些針灸醫生偏好短針﹐臨床上針刺一律淺刺﹔而另一些針灸醫生則相反﹐只用長針深刺治療所有疾病﹐如芒針療法。提倡芒針的針灸醫生還引用《靈樞》為其應用依據。例如﹐﹕“芒針是在古代九針之一的‘長針’基礎上發展而來。早在《靈樞九針論》中就有‘長針取法于綦針﹐長七寸﹐主取深邪遠痺者也’的記載。”這些引經論述讓人誤以為芒針乃是出自《靈輸》﹐其來有源。孰不知﹐長針僅適用于病在經筋的痺證而已﹐乃是“病在筋﹐刺在筋”的刺法。可是﹐現在芒針卻大多是用在針刺輸穴﹐或是用芒針作輸穴透刺﹐治療各種經脈臟腑病變﹐與《靈樞》中長針用法截然不同。
更有一些針灸醫生目地追求所謂新的針刺療法﹐如近代所興起的激光針﹐磁針療法。在這類療法中﹐針刺用的針具已被激光或磁針代替﹐醫者標榜這些療法具有無痛無感染之弊﹐宜于病患接受﹐並對某些疾病有特殊療效﹐是現代科技與古老針灸的完美結合﹐為針灸一術的發揚光大。表面上看來﹐這些療法在臨床使用時﹐也應用中醫的辨證論治的。而且﹐激光或磁針也是在輸穴上施行。很容易予人以這些療法應當也屬於針灸的錯覺。但是﹐這裡卻缺少了一個重要的前提﹐即如果沒有正確的針刺理論﹐就無法落實和反映臨床上的辨証論治。本篇所論述的九針理論就是針刺理論中的一部份﹐即根據臨床病証的需要﹐選用長短﹑粗細不同的針具。激光或磁針療法均是在皮膚上實行刺激﹐既不能反映“病有浮沉﹐刺有深淺”的針刺理論﹐更不用問何以用激光或磁針進行補瀉﹐以及如何掌握補瀉之時機。所以﹐激光針﹐磁針療法雖有辨証取穴之表﹐卻無針刺理論指導下的針刺之實﹐不可能達到調經治病之目的。
本篇所論的九針﹐只是依據不同疾病﹐正確的選擇針具﹐為針刺的第一步。至於該用什麼刺法﹐即在針上施以何種手法﹐將在以下各篇中進一步討論。

(转贴自www。lingshuschool。com)


[ 本帖最后由 13 于 2007-10-23 00:36 编辑 ]
--------------------------------------------------------------------------------
作者: 胡来元    时间: 2007-10-22 16:24

资料收集归纳可好也。人同一小天论。此言不虚也。
--------------------------------------------------------------------------------
作者: 胡来元    时间: 2007-10-22 16:39  标题: 回复 #24 胡来元 的帖子

人同一小天地论。
--------------------------------------------------------------------------------
作者: 武陵浪人    时间: 2007-10-22 23:36

很老的贴子了,不知此书什么时候在国内发行
--------------------------------------------------------------------------------
作者: 13    时间: 2007-10-23 00:33

靈樞針灸  針刺深淺  
   附篇 關於《靈樞經水》篇的討論
  本節提要﹕討論春夏秋冬氣血在輸穴中的位置﹐即四時針刺輸穴的深淺。
《靈樞四時氣第十九》
黃帝問于歧伯曰﹕夫四時之氣﹐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者為定﹖歧伯答曰﹕四時之氣﹐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氣穴(1)為定。故春取經﹐血脈分肉之間(2)﹐甚者深刺之﹐間者淺刺之。夏取盛經(3)孫絡﹐取分間絕(4)皮膚。秋取經輸﹐邪在府﹐取之合。冬取井滎﹐必深以留之。

【註釋】﹕
(1)氣穴﹕因輸穴中氣血隨四時而有上下浮沉不同﹐故稱之為氣穴。
(2)血脈分肉之間﹕血脈﹐即經脈﹔血脈與分肉之間﹐即經脈分肉之間。
(3)盛經﹕盛經﹐指夏天經滿而溢。
(4)絕皮膚﹕絕﹐透過。絕皮膚﹐指透過皮膚。

《靈輸本輸第二》
春取絡脈諸滎大經分肉之間(1)﹐甚者深取﹐間者淺取之﹔夏取諸輸孫絡肌肉皮膚之上(2)﹔秋取諸合﹐余如春法(3)。冬取諸井諸輸之分﹐欲深而留之 。此四時之序﹐氣之所處﹐病之所舍﹐針之所宜。

【註釋】﹕
(1)大經分肉之間﹕大經﹐即經脈﹔大經分肉之間﹐即經脈與分肉之間。
(2)夏取諸輸孫絡肌肉皮膚之上﹕即孫絡皮膚分肉之間。
(3)余如春法﹕張志聰《黃帝內經集注》“秋氣降收﹐故如春法﹐蓋復從孫絡而入于絡脈也。”

《靈樞寒熱病第二十一》
春取絡脈﹐夏取分腠﹐秋取寸口﹐冬取經輸﹐凡此四時﹐各以時為齊。絡脈治皮膚﹐分腠治肌肉﹐氣口治筋脈﹐經輸治骨髓五藏。

《靈樞終始第九》
春氣在毫毛﹐夏氣在皮膚﹐秋氣在分肉﹐冬氣在筋骨﹐刺此者各以其時為齊。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齊﹔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齊。

《素問四時刺逆從論第六十四》
是故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中。
帝曰﹕願聞其故。歧伯曰﹕春者﹐天氣始開﹐地氣始泄﹐凍解冰釋﹐水行始通﹐故人氣(1)在脈。夏者﹐經滿氣溢﹐入孫絡受血﹐皮膚充實。長夏者﹐經絡皆盛﹐內溢肌中。秋者﹐天氣始受﹐腠理閉塞﹐皮膚引急(2)。冬者蓋藏﹐血氣在中﹐內著骨髓﹐通于五藏。是故邪氣者﹐常隨四時之氣血而入客也﹐至其變化﹐不可為度﹐然必從其經氣﹐辟除(3)其邪﹐除其邪則亂氣不生。
帝曰﹕逆四時而生亂氣奈何﹖歧伯曰﹕春刺絡脈﹐血氣外溢﹐令人少氣﹔春刺肌肉﹐血氣環逆(4)﹐令人上氣﹔春刺筋骨﹐血氣內著﹐令人腹脹。夏刺經脈﹐血氣乃竭﹐令人解亦﹔夏刺肌肉﹐血氣內卻﹐令人善恐﹔夏刺筋骨﹐血氣上逆﹐令人善怒。秋刺經脈﹐血氣上逆﹐令人善忘﹔秋刺絡脈﹐氣不外行﹐令人臥不欲動﹔秋刺筋骨﹐血氣內散﹐令人寒栗。冬刺經脈﹐血氣盡脫﹐令人目不明﹔冬刺絡脈﹐內氣外泄﹐留為大痺﹔冬刺肌肉﹐陽氣竭絕﹐令人善忘。凡此四時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從也﹔反之則生亂氣﹐相yin病焉。故刺不知四時之經﹐病之所生﹐以從為逆﹐正氣內亂﹐與精相薄(5)﹐必審九候﹐正氣不亂﹐精氣不薄。帝曰﹕善。

【註釋】﹕
(1)人氣﹕指經脈氣血。
(2)皮膚引急﹕指皮膚毛孔收縮。
(3)辟除﹕指祛除。
(4)環逆﹕指氣血循環逆亂。
(5)薄﹕薄﹐結聚。正氣內亂﹐與精相薄﹐指邪氣與正氣相結。

《素問診要經終論篇第十六》
黃帝問曰﹕診要何如﹖歧伯對曰﹕正月二月﹐天氣始方﹐地氣始發﹐人氣在肝﹔三月四月﹐天氣正方﹐地氣定發﹐人氣在脾﹔五月六月﹐天氣盛﹐地氣高﹐人氣在頭﹔七月八月﹐陰氣始殺﹐人氣在肺﹔九月十月﹐陰氣始冰﹐地氣始閉﹐人氣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復﹐地氣合﹐人氣在腎。故春刺散輸(1)及與分理(2)﹐血出而止(3)﹐甚者傳氣﹐間者環也(4)。夏刺絡輸(5)﹐見血而止﹐盡氣閉環(6)﹐病痛必下。秋刺皮膚﹐循理(7)﹐上下同法(8)﹐神變(9)而止。冬刺輸竅(10)于分理﹐甚指直下﹐間者散下(11)。

【註釋】﹕
(1)散輸﹕散輸﹐相對于本輸-五輸穴而言﹔散輸﹐指一般經穴。
(2)分理﹕張志聰注﹕分理者﹐分肉之腠理﹐乃溪谷之會。即輸穴之所在。
(3)血出而止﹕指血出則脈通﹐故止針。此處乃是藉調營而論針穴。
(4)甚者傳氣﹐間者環也﹕甚﹐指病重﹔間﹐指病輕。甚者傳氣﹐指刺後待其氣傳﹐氣得流通﹐病可漸愈。環﹐旋也。間者環也﹐指病輕者﹐刺後病立即痊癒。
(5)絡輸﹕絡﹐指絡脈。絡輸﹐指夏天輸穴位于淺表。
(6)盡氣閉環﹕指待邪氣盡出後﹐以手捫閉針孔。
(7)循理﹕理﹐分理也。 循理﹐指循分肉之腠理。
(8)上下同法﹕上與夏“盡氣閉環”同﹔下與冬“甚指直下﹐間者散下”同。
(9)神變﹕血者﹐神氣也。神變﹐血出之義。
(10)輸竅﹕竅﹐穴之深者。此指冬天輸穴位于深部。
(11)甚者直下﹐間者散下﹕直下﹐指針刺稍深﹔散下﹐指針刺稍淺。此為常法之變通也。
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春刺夏分﹐脈亂氣微﹐入yin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氣﹔春刺秋分﹐筋攣﹐逆氣環為咳嗽﹐病不愈﹐令人時驚﹐又且哭﹔春刺冬分﹐邪氣著藏﹐令人脹﹐病不愈﹐又且欲言語。
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解惰﹔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無言﹐惕惕(1)如人將捕之﹔夏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少氣﹐時欲怒。
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惕然欲有所為﹐起而忘之﹔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臥﹐又且善夢﹔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洒洒時寒。
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欲臥不能眠﹐眠而有見(2)﹔冬刺夏分﹐病不愈﹐氣上﹐發為諸痺﹔冬刺秋分﹐病不已﹐令人善渴。

【註釋】﹕
(1)惕惕﹕指驚恐狀。
(2)眠而有見﹕指目不得瞑。

《素問水熱穴論篇第六十一》
帝曰﹕春取絡脈分肉﹐何也﹖歧伯曰﹕春者木始治﹐肝氣始生﹔肝氣急﹐其風疾﹐經脈常深﹐其氣少﹐不能深入﹐故取絡脈分肉間。
帝曰﹕夏取盛經分腠﹐何也﹖歧伯曰﹕夏者﹐火始治﹐心氣始長﹔脈瘦氣弱﹐陽氣留溢﹐熱熏分腠﹐內至于經﹐故取盛經分腠。絕膚而病去者﹐邪居淺也。所謂盛經者﹐陽脈也。
帝曰﹕秋取經輸﹐何也﹖歧伯曰﹕秋者﹐金始治﹐肺將收殺﹐陽氣在合﹐陰氣初勝﹔濕氣及體﹐陰氣未盛﹐未能深入﹐故取輸以瀉陰邪﹐取合以虛陽邪。陽氣始衰﹐故取于合。
帝曰﹕冬取井滎﹐何也﹖歧伯曰﹕冬者水始治﹐腎方閉﹐陽氣衰少﹐陰氣堅盛﹐巨陽伏沉﹐陽脈乃去﹐故取井以下陰逆﹐取滎以實陽氣。故曰﹕“冬取井滎﹐春不鼽衄”﹐此之謂也。

【按語】﹕
以上各篇經文主要論述了輸穴中的氣血隨四時變化而浮沉﹐以及其對針刺輸穴的指導意義﹐此即《靈樞四時氣第十九》中﹕“四時之氣﹐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氣穴為定。”
《素問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說明了自然界與人體的密切關係。《素問四時刺逆從論第六十四》中則具體闡述了這種關係﹐即﹕“是故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中。春者﹐天氣始開﹐地氣始泄﹐凍解冰釋﹐水行始通﹐故人氣在脈。夏者﹐經滿氣溢﹐入孫絡受血﹐皮膚充實。長夏者﹐經絡皆盛﹐內溢肌中。秋者﹐天氣始受﹐腠理閉塞﹐皮膚引急。冬者蓋藏﹐血氣在中﹐內著骨髓﹐通于五藏。”說明了春夏秋冬﹐人氣的相應所在。這裡的人氣就是經脈氣血。
那麼﹐何謂之氣穴呢﹖《素問氣穴論篇第五十八》﹕“氣穴三百六十五﹐以應一歲。...氣穴之處﹐游針之居。”《素問五藏生成篇第十》﹕“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此皆衛氣之所留止﹐邪氣之所客也﹐針石緣而去之。”《素問氣穴論篇第五十八》中﹕“孫絡三百六十五會﹐亦以應一歲。以溢奇邪﹐以通營衛。”  以上這些經文清楚地指出氣穴就是經穴。
輸穴均為“脈氣所發”﹐是經脈的代表和反映。人身經脈氣血隨四時變化而浮沉﹐所以﹐氣血在輸穴中的位置也隨四時變化而浮沉。此即《靈樞四時氣第十九》中﹕“四時之氣﹐各有所在。”
《靈輸本輸第二》﹕“春取絡脈諸滎大經分肉之間﹐甚者深取﹐間者淺取之﹔夏取諸輸孫絡肌肉皮膚之上﹔秋取諸合﹐余如春法  。冬取諸井諸輸之分﹐欲深而留之 。此四時之序﹐氣之所處﹐病之所舍﹐針之所宜。”這段經文亦說明針刺五輸穴亦如氣穴有四時深淺不同﹐即針刺氣穴的深淺原則亦適用于針刺五輸穴。
《靈樞四時氣》中“四時之氣﹐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氣穴為定。”就是指針刺輸穴時﹐必須要知道春夏秋冬時﹐氣血在輸穴中的位置。換言之﹐針刺輸穴不僅要知道其在體表的定位。而且﹐還要知道“氣穴”所在。“氣穴”所在﹐是確定針刺輸穴深淺的唯一依據。針刺輸穴是否得“氣穴”﹐是臨床上針刺能否調氣理氣的必要條件。
《診要經終論篇》﹕“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說明針刺輸穴必須依四時“氣穴”所在而針之。反之﹐若刺不知四時逆從﹐“氣穴”所在﹐則不但不能調經理氣。而且﹐還將亂氣亂經。例如﹐《素問四時刺逆從論》﹕“反之則生亂氣﹐相yin病焉。”又如《素問診要經終論篇》中﹕“春刺夏分﹐脈亂氣微﹐入yin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氣﹔春刺秋分﹐筋攣﹐逆氣環為咳嗽﹐病不愈﹐令人時驚﹐又且哭﹔春刺冬分﹐邪氣著藏﹐令人脹﹐病不愈﹐又且欲言語。”
毫無疑問﹐認識四時“氣穴”所在﹐正確地掌握四時針刺輸穴的深淺﹐是針刺輸穴調理氣血的關鍵。這就是《靈樞本輸第二》中的﹕“氣之所處﹐病之所舍﹐針之所宜。”
然而﹐《素問》《靈樞》中這部份的記載比較混亂﹐歷代《內經》注經家亦無對此進行比較分析﹐只是隨文注解﹐以至後世臨床針灸醫生不知所從。所以﹐包括現今針灸教科書在內的針灸書籍中﹐根本就沒有“氣穴”之說﹐更不用說有臨床實際應用了。下面就對以上諸篇所論逐一分析﹐確定春夏秋冬四時“氣穴”所在﹐即四時針刺輸穴的深淺。

第一﹐春天“氣穴”所在﹐即春刺輸穴之處。
關於春刺﹐本篇各段經文所論如下表所示。
附表3-3-1
經文出處刺法
靈樞四時氣春取經﹐血脈分肉之間。甚者深刺之﹐間者淺刺之。
靈樞本樞春取絡脈諸滎大經分肉之間
靈樞寒熱病春取絡脈
素問診要經終論篇春刺散輸及與分理﹐血出而止。
素問水熱論篇春取絡脈分肉

靈樞四時氣》中的“血脈”即是絡脈。分肉﹐指肌肉之間的空隙。所以﹐“春取經﹐血脈分肉之間。”即指春刺輸穴在絡脈與分肉之間。
《素問水熱論篇》﹕“春取絡脈分肉”﹐所論春刺與上相同。
《素問診要經終論篇》中的“分理”指分肉﹐“散輸”指輸穴。“春刺散輸及與分理”﹐指春刺輸穴過皮在分肉之上。此論與上亦相近。“血出而止”則是論刺營。
《靈樞本樞》中﹕“春取絡脈諸滎大經分肉之間”﹐是即論針刺部位--輸穴﹐又論所針深淺。“諸滎大經”﹐指的是經脈輸穴。而“絡脈...分肉之間”則是針刺深淺。“春取絡脈諸滎大經分肉之間”﹐重點在針刺深淺﹐即春刺輸穴在絡脈分肉之間﹐與上面所論相同。
《靈樞寒熱篇》中的“春取絡脈”﹐亦是以刺營論刺輸。
綜上所述﹐春天氣穴所在為絡脈與分肉之間。《靈樞經脈第十》﹕“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所以﹐春刺輸穴的具體方法為針刺透過皮膚近分肉﹐而未入分肉處為度。至於“甚者深刺之﹐間者淺刺之。”應當是以此為度而略有變化。


(转贴自www。lingshuschool。com)

[ 本帖最后由 13 于 2007-10-23 00:35 编辑 ]
图片附件: 3.jpg (2007-10-23 00:35, 30.25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
http://www。mingyi99。com/bbs/attachment.php?aid=2024

--------------------------------------------------------------------------------
作者: 13    时间: 2007-10-23 00:37

靈樞針灸   
  氣至而有效   
      
  本節提要﹕詳細論述“氣至而有效”的內涵。

《靈樞九針上二原第一》

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針。針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為。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雲﹐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

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復(1)。一其形﹐聽其動靜﹐知其邪正(2)。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氣至而去之。



《靈樞小針解第三》

“氣至而去之”者﹐言補瀉氣調而去之也。



《靈樞終始篇第九》

凡刺之道﹐氣調而止﹐補陰瀉陽﹐音氣益彰﹐耳目聰明﹐反此者血氣不行。所謂氣至而有效者﹐瀉則益虛﹐虛者脈大如其故而不堅也﹐堅如其故者﹐適雖言快﹐病未去也。補則益實﹐實者脈大如其故而益堅也﹐夫如其故而不堅者﹐適雖言快﹐病未去也。故補則實﹐瀉則虛﹐痛雖不隨針減﹐病必衰去。必先通十二經脈之所生病﹐而後得傳於終始矣。故陰陽不相移﹐虛實不相傾﹐取之其經(3)。



【註釋】﹕

(1)知其散復﹕指了解病情恢復或加重。

(2)知其邪正﹕指了解正邪與虛邪。

(3)取之其經﹕指病在營血﹐故針刺在脈。



【按語】﹕

《靈樞九針十二原》中的“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雲﹐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為歷代針灸醫生所熟悉﹐並常引用。

但是﹐何謂之“氣至”呢﹖《靈樞小針解》中有這樣明確的闡述﹕“‘氣至而去之’者﹐言補瀉氣調而去之也。”這裡清楚地指出﹐所謂的“氣至”﹐就是針刺補瀉後的“氣調”。針刺補瀉乃是針對臟腑經脈的虛實病變﹐即《靈樞經脈第十》中﹕“實則瀉之﹐虛則補之。”補虛瀉實後﹐臟腑經脈陰陽平衡﹐這就是“氣調”﹐也就是《靈樞終始篇》中所論﹕“凡刺之道﹐氣調而止﹐補陰瀉陽﹐音氣益彰﹐耳目聰明。”所以﹐“氣至”乃是形容針刺補瀉後陰陽平衡的狀態。

針刺的目的在於調理氣血﹐平衡陰陽。“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針”說明針刺後“氣至”﹐即陰陽已平衡﹐故可出針﹐不必再針。即使針刺只有兩分鐘﹐若有“氣至”﹐也應立即出針。《靈樞五禁第六十一》中﹕“黃帝曰﹕余聞刺有五過。歧伯曰﹕補瀉無過其度。”這裡的“無過其度”﹐就是指補瀉不要過頭﹐以犯“虛虛實實”之戒﹐即補虛而致實證﹔瀉實反致虛證。所以﹐當陰陽平衡時﹐應立即出針。

反之﹐“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這裡的“無問其數”﹐說明臨床上針刺補瀉多久並不重要﹐關鍵是“氣至”與否。例如﹐針刺一小時仍未有“氣至”﹐則還要再針﹐一直到“氣至”為止。《素問離合真邪論篇第二十七》中﹕“呼盡內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如待貴客﹐不知日暮。”也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氣至”是每次針刺治療的目的﹐“氣至”不是說要經過幾次治療才能達到﹐“氣至”乃是每次針刺治療後的結果與要求。

但是﹐臨床上如何觀察並確認補瀉的結果已達到“氣至”呢﹖

《靈樞終始篇》中有﹕“所謂氣至而有效者﹐瀉則益虛﹐虛者脈大如其故而不堅也﹐堅如其故者﹐適雖言快﹐病未去也。補則益實﹐實者脈大如其故而益堅也﹐夫如其故而不堅者﹐適雖言快﹐病未去也”。這里清楚地指出﹐補瀉後觀察“氣至”與否的關鍵在於檢查脈象的變化。

《靈樞終始篇》中所論的脈象雖然只有人迎寸口脈。但是﹐通過脈診檢查了解針刺後的變化﹐包括人迎寸口脈和三部九候脈。

人迎寸口脈診的檢查主要是觀察脈的變化為脈搏的力度變化﹐而非脈形的變化﹐更非臨床上症狀的立時緩解。例如﹐臨床上用瀉法治療實證﹐針瀉後脈形未變。但是﹐脈卻不堅硬﹐即脈搏之力度減弱了﹐即“瀉則益虛﹐虛者脈大如其故而不堅也”﹐這就是“氣至”。反之﹐假如針瀉後脈搏沒有改變﹐即使病人可能感覺症狀減輕﹐但是﹐這時“氣未至也”﹐陰陽未調。此即“堅如其故者﹐適雖言快﹐病未去也。”所以﹐還需要再調﹐直至“脈大如其故而不堅也”。

同樣﹐“補則益實﹐實者脈大如其故而益堅也﹐夫如其故而不堅者﹐適雖言快﹐病未去也”這裡也是根據針刺補虛後脈搏的力度變化﹐是否由“不堅”轉為“堅”﹐而確定“氣至”與否。

而三部九候脈的檢查則是根據針後脈的大小﹑緩急﹑上下﹑左右是否一致﹑相同。

綜上所述﹐“氣至”反映的是針刺補瀉後的陰陽平衡狀態。而檢查“氣至”與否﹐則是通過脈診檢查。針刺補瀉是臨床治療達到“氣至”的唯一途徑。關於脈診以及針刺技術﹐參考本書相關章節。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治病必求于本”。本﹐即陰陽也。陰陽不調為一切疾病之根源﹐今針刺補瀉後有陰陽平衡之“氣至”﹐故有“效之信﹐若風之吹雲﹐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

本篇關於“氣至而有效”的論述﹐亦揭示了關於針灸療法的一個重要理論﹐這就是針刺補瀉後的療效不是通過病人主觀的感覺﹐而是依據臨床上檢查病人脈搏的客觀變化。

後世針灸臨床﹐療效大多僅憑病人主訴﹐缺乏客觀的評估標準﹐也是為西醫所難認同的原因之一。盡管近年來﹐中醫臨床報導大多附有西醫實驗檢查結果﹐以證明療效的客觀性。但是﹐似乎中醫自已並無任何臨床客觀檢查標準。

然而﹐本篇關於補瀉後的療效觀察﹐清楚地指出針刺後醫生需要通過檢查病人人迎寸口脈或三部九候脈的變化﹐確定補瀉後“氣至”與否﹐而不是依據病人的感覺。並且﹐還特別強調即使臨床針刺後病人感覺症狀減輕﹐但若無脈的變化﹐仍然是“病未去也”。而針刺補瀉後若出現脈的變化﹐即使臨床症狀未見立即減輕﹐但是﹐病情一定會逐漸減輕。這就是《靈樞終始》中﹕“補則實﹐瀉則虛﹐痛雖不隨針減﹐病必衰去。”所以﹐補瀉後的療效觀察﹐在於脈的變化﹐這是非常客觀的依據﹐此亦說明針灸不是一個非常主觀的經驗醫學﹐而是具有科學﹑嚴謹的醫療方法。

事實上﹐後世針灸醫生正是由於失去了用脈診評估針刺療效的客觀方法﹐導致臨床上陷于完全依賴病人的主觀感覺評估針刺療效的窘境。而在臨床實踐中﹐盲目地強調和追求這種針刺中病人主觀感覺的結果﹐使針灸療效無法讓人認同﹐針灸不可能真正為西醫所接受。

或許有人仍然質疑﹐醫生檢查脈象變化﹐是否還是主觀﹖首先﹐應當承認針刺療效的評估根據醫生檢查而非病人感覺﹐已是完全從一個非常主觀的評估方法轉到一個相對客觀的方法。其次﹐根據《內經》中多篇關於脈診的論述﹐可以知道當時針灸醫生的脈診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例如﹐《素問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玉機真藏論篇第十九》《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等篇中﹐詳細地論述五藏的正常脈象與病變時的脈象﹐脈診被視為僅次于望診的臨床診斷方法。所以﹐就那個時代的針灸醫生而言﹐通過檢查脈象變化而確定補瀉“氣至”與否﹐應是相當客觀的。

至於檢查脈象變化了解補瀉“氣至”與否﹐現今是否仍然適用﹐問題不在脈診方法﹐而在醫生脈診水平。今日針灸理論﹑臨床和研究若是回歸《內經》﹐不僅針灸醫生不會有脈診上的困擾。而且﹐以今日科技水平﹐將脈診定量定性亦非難事。

可惜後世針家未能真正理解《靈樞》中“氣至而有效”的論述﹐僅從“氣至”的字面之義﹐主觀地認定就是指“氣至針下”。例如﹐元代針家竇桂芳《標幽賦》中﹕“先詳多少之宜﹐次察應至之氣。輕滑慢而未來﹐沉澀緊而已至。既至也﹐量寒熱而留疾﹔未至也﹐據虛實而候氣。氣之至也﹐如魚吞鉤鉺之浮沉﹔氣未至也﹐如閑處幽堂之深邃。氣速至而速效﹐氣遲至而不治。”顯然﹐這里的“氣至”﹐乃是針灸醫生的針下感覺﹐與《靈樞》中的“氣至”概念大相徑庭。不僅如此﹐《標幽賦》還根據針下氣至的速遲而預測針刺療效﹐而非人迎寸口脈的變化。

元代之後﹐歷代針家不僅贊同竇氏之見﹐將“氣至”解釋為針下之感覺﹐臨床上更是盲目地追求所謂的“氣至”針感﹐將針刺技術導向玄虛神秘之歧途。而且﹐由於誤解“氣至而有效”﹐認為這是說針後立即見效。所以﹐無不迷信或追求臨床針刺的即時療效。

人身病變﹐無外臟腑經脈﹐皮肉筋骨。《靈樞經脈第十》中﹕“實則瀉之﹐虛則補之。”闡明了補虛瀉實的針刺技術﹐乃是為臟腑經脈病變所設。而確定“補則實﹐瀉則虛”的臨床依據就是檢查人迎寸口脈。而且﹐針刺補瀉後只要陰陽平衡﹐即使“痛雖不隨針減﹐病必衰去。”

由於後世針灸臨床已無人迎寸口脈和三部九候脈的實行﹐所以﹐針灸臨床已無治療臟腑經脈病變之實。後世針灸醫生所看重並追求的乃是針刺後立即療效。臨床上只有在治療皮肉筋骨的病變時﹐才有可能針刺後症狀立即減輕。換言之﹐今日針灸臨床只是在治療一些皮肉筋骨的病變。這一點從世人對針刺療法的認識上亦可得到證明﹐即針刺對疼痛病證有效。
--------------------------------------------------------------------------------
作者: 13    时间: 2007-10-23 00:39

靈樞針灸   
  論歷代各種針刺補瀉手法   
      
  本節提要﹕以《靈樞》論歷代臨床上各種針刺補瀉手法。

《內經》中針刺補瀉方法只有徐疾補瀉和呼吸補瀉兩種。《內經》之後﹐後世針灸臨床出現了許多不同的針刺補瀉方法。以下根據《內經》中針刺理論﹐對其中幾種主要針刺補瀉手法做一分析。

(一)  迎隨補瀉法

迎隨一詞首見於《靈樞》。《靈樞九針十二原第一》﹕“迎而奪之﹐惡得無虛﹖追而濟之﹐惡得無實﹖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針道畢矣。”何謂之“迎而奪之”“追而濟之”呢﹖《靈樞小針解第三》有這樣的解釋﹕“‘迎而奪之’者﹐瀉也。‘追而濟之’者﹐補也。”所以﹐《靈樞》中的“迎隨”乃是論補瀉﹐關於這一點毫無疑問。

但是﹐《靈樞》中的“迎隨”﹐是否就是現今針灸臨床與教學中的“迎經而刺為瀉﹐順經而刺為補”的迎隨補瀉法呢﹖

《靈樞九針十二原》在有關“迎隨”論述之後﹐緊接著就有關於補瀉方法的具體論述﹐這就是“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言實與虛﹐若有若無﹐察後與先﹐若存若亡﹐為虛與實﹐若得若失。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補瀉之時﹐以針為之。瀉曰必持內之﹐放而出之﹐排陽出針﹐邪氣得出﹐按而引針﹐是謂內溫﹐血不得散﹐氣不得出也。補曰隨之﹐隨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還﹐去如弦絕﹐令左屬右﹐其氣故止﹐外門已閉﹐中氣乃實﹐必無留血﹐急取誅之。”

這段論述詳細地介紹了徐疾補瀉法及其操作過程中的注意事項。文中的“補曰隨之﹐隨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還﹐去如弦絕﹐令左屬右﹐其氣故止﹐外門已閉﹐中氣乃實。”清楚地說明了“補曰隨之”的內容﹐即補法操作中的過程。

根據本節經文開始時的“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顯然﹐這裡““補曰隨之”所陳述的就是“徐而疾則實”的針刺補法。換言之﹐《靈樞》中“迎隨”的“隨”﹐在這裡乃是徐疾補瀉中補法的另類表述。

《靈樞終始第九》中﹕“瀉者迎之﹐補者隨之﹐知迎知隨﹐氣可令和。”也是以“迎隨”論補瀉調經。《靈樞》中只記載了徐疾補瀉。所以﹐《靈樞》中的“迎隨”乃是補瀉的代名詞。

那麼﹐《靈樞九針十二原》中為何用“迎隨”而不是直接用“徐疾”論補瀉呢﹖由上方析可知﹐“徐疾”只是闡述了針刺補瀉中進出針的部份。而“迎隨”則包括了整個補瀉的過程。其中﹐“迎而奪之﹐惡得無虛﹖追而濟之﹐惡得無實﹖”這裡的“迎”和“追”更是形象地指出了補瀉的時機﹐即氣在針下。這是針刺補瀉中的關鍵。

綜上所述﹐《靈樞》中的“迎隨”﹐乃是包括整個補瀉中的過程﹐尤其是補瀉的時機。“迎隨”不是與徐疾補瀉同等的另一種補瀉方法。

然而﹐從《難經》開始﹐“迎隨”演變成了另一種補瀉方法。

《難經》七十九難曰﹕“經言迎而奪之﹐安得無虛﹖隨而濟之﹐安得無實﹖虛之與實﹐若得若失﹔實之與虛﹐若有若無。何謂也﹖然﹕迎而奪之者﹐瀉其子也﹔隨而濟之者﹐補其母也。假令心病﹐瀉手心主輸﹐是謂迎而奪之者也﹔補手心主井﹐是謂隨而濟之者也。”

這裡《難經》依據五輸穴的五行生克關係﹐將瀉其子穴為“迎而奪之”﹔補其母穴為“隨而濟之”﹐即以補母瀉子為迎隨補瀉。此與《靈樞》所論“迎隨”大相徑庭。而且﹐補母瀉子取穴法﹐完全否定了《內經》中輸穴為“脈氣所發”的理論。有關這部份的詳細分析﹐參考本書輸穴章五輸穴篇附篇。

到了金代﹐張壁《雲歧子迎隨補瀉法》中﹕“順經而刺為之補﹐迎經而刺為之瀉。”此即今日針灸臨床所熟知的“迎隨補瀉法”。迎即指針尖逆經脈氣血循行方向針刺﹐“迎而奪之”此為瀉﹔隨即針尖順經脈氣血針刺﹐“隨而濟之”此為補。迎隨補瀉法﹐使針刺補瀉一下子變得十分簡單易行。而且﹐似乎是源自《靈樞》。所以﹐在針灸臨床上十分流行。

但是﹐若對這種所謂的“迎隨補瀉法”稍加分析﹐就不難看出其錯謬之處。

根據迎隨補瀉法要求﹐臨床針刺輸穴至皮下時﹐就要改變針尖方向﹐斜刺或平刺以滿足所謂的順經或逆經。例如﹐針刺經渠穴補肺經﹐按照迎隨補瀉法﹐則在針刺經渠穴過皮後﹐將針尖方向改向手掌﹐以符合順經為補。但是﹐這樣針刺的結果﹐無論是順經刺或逆經刺﹐均針不中穴﹐如下圖所示。


靈樞九針十二原第一》中﹕“正指直刺﹐無針左右。”即針尖應正對輸穴而刺。迎隨補瀉法已使針尖方向改變﹐針已失穴﹐何來調經。

而且﹐迎隨補瀉法中所論的經脈循行方向﹐乃是指營氣的循行。營氣的循行與呼吸有關﹐與呼吸有關的補瀉方法為呼吸補瀉。

依“迎而奪之﹐隨而濟之”﹐望文生義而產生的“迎隨補瀉法”以及補母瀉子法﹐乃是缺乏對《靈樞》中“迎隨”的正確認識﹐完全不符《內經》的針刺理論。



(二)捻轉補瀉法

捻轉補瀉法﹐是一種根據捻轉針體向左或向右而達到補瀉的方法﹐始自于金元時代。《針經指南》《金針賦》《神應經》《醫學入門》《針灸大成》《針灸問對》等諸篇中均有詳細記載。但是﹐諸篇所論捻轉補瀉法﹐手法各異。例如﹐《針經指南》中﹕“動退空歇﹐迎奪右而瀉涼﹔推內進搓﹐隨濟左而取暖”“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推﹐謂之左﹔大指往下推﹐謂之右”。說明左右轉針以大指動作方向為準﹐以及右瀉左補。而《金針賦》中﹐則有﹕“男子者﹐大指進前左轉﹐呼之為補﹐退後右轉﹐吸之為瀉﹔女子者﹐大指退後右轉﹐吸之為補﹐進前左轉﹐呼之為瀉。”這裡的捻轉補瀉法﹐又加上了男女呼吸的因素。《神應經》中關於捻轉補瀉則有﹕“體之左有左補瀉之法﹐右有右補瀉之法﹐隨氣血所行而治之。”其具體方法是左側為陽﹐左轉順陽為補﹐右轉逆陽為瀉﹔右側屬陰﹐故右轉順陰為補﹐左轉逆陰為瀉。至於任督二脈﹐則根據背為陽﹐腹為陰而治針。《醫學入門》中的捻轉補瀉則更為複雜﹐須結合手足左右陰陽呼吸﹐來進行補瀉。以上諸種捻轉補瀉法﹐均強調須在針刺後針下出現得氣感﹐方可施行補瀉。

捻轉補瀉法自問世以來﹐由於出現多種不同操作方法﹐使此種補瀉方法難以在臨床上真正實行。當然﹐捻轉補瀉法亦無任何《內經》中的針刺理論為依據。所謂針後“得氣”感﹐與《內經》中所論述的“氣至”“得氣”概念完全不同。捻轉補瀉法的產生及應用上的混亂﹐是後世針灸臨床離棄《內經》中針刺理論的結果。



(三)  提插補瀉法

提插補瀉法首見于明代李梴《醫學入門》﹐文中提出﹕“凡提插﹐急提慢按如冰冷﹐瀉也﹔慢提緊按火燒身﹐補也。”其具體手法是﹕補法要慢提緊按﹐即將針體向下插時﹐速度要快﹔將針體向上提時﹐速度要慢。瀉法則急提慢按﹐即將針體向上提時﹐速度要快﹐而將針體向下插時﹐速度要慢。

由於提插補瀉的不同之處﹐在於提針插針的速度快慢﹐臨床上不易掌握。明代以後的針灸醫生又提出“一進三退”或“三進一退”的操作方法﹐如補法為慢提緊按﹐“一進三退”﹐則一次插針至深處﹐再分三次提針至淺處。

很明顯﹐提插補瀉法的關鍵在提針插針速度不同﹐與《靈樞九針十二原第一》中的徐疾補瀉相近。《靈樞小針解第三》﹕“徐而疾則實者﹐言徐內而疾出也。疾而徐則虛者﹐言疾內而徐出也。”即是從進出針快慢而行補瀉。雖然﹐兩者具體補瀉方法相反。但是﹐都是依據進出針之快慢而行補瀉。

根據提針插針速度不同﹐而進行補瀉的方法﹐其不符合針刺理論之處﹐在本章“徐疾補瀉”篇中已有詳細分析。簡而言之﹐任何針刺補瀉之前﹐無論進針快或進針慢﹐均需要先針至氣穴﹐然後才可以做補瀉。在針未至氣穴之前﹐補瀉是不可能實行的。換言之﹐以進出針的快慢論補瀉﹐實際上失去了補瀉的基本前提。

至於後世針家在解釋提插補瀉法時﹐強調應先進針得氣﹐再行提插。這裡的“得氣”乃是指針刺後病人酸麻重脹的感覺﹐而不是《內經》中的“得氣”或“氣至”。所以﹐即不知何謂之“得氣”﹐再做提插又有何意義呢﹖

提插補瀉法在現今臨床上仍有應用。不過﹐具體操作時﹐又加上了用針力度﹐且強調先進針得氣﹐再行提插。如補法慢提緊按中﹐針體向下插時﹐用力大﹔針體向上提時﹐用力小。瀉法急提慢按﹐針體向上提時﹐用力大﹔針體向下插時﹐用力小。這種行針時補瀉之時﹐用針輕重﹐毫無理論依據。

綜上所述﹐提插補瀉法不符合《內經》針刺理論。



(四) 平補平瀉法

平補平瀉法﹐最早見于明代陳會的《神應經》中﹕“凡人有疾﹐皆邪氣所湊﹐雖病人瘦弱﹐不可專行補瀉。《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如患赤目等疾﹐明見其為邪熱所致﹐可專行瀉法﹔其餘諸疾﹐只宜平補平瀉。須先瀉後補﹐謂之先瀉其邪﹐後補真氣。此乃先生不傳之秘訣也。如人有疾﹐依前法針﹐用手法催氣取氣﹐瀉之即畢﹐卻行補法。令病人吸氣一口﹐隨吸轉針。如針左邊﹐捻針頭轉向右邊。以我之右手大指食指持針﹐以食指向前﹐大指向後﹐仍捻針深入一二分﹐使真氣深入肌肉之分。”

很清楚﹐平補平瀉的理論依據是“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其針治具體方法則是先在輸穴上用瀉法袪其邪。然後﹐再在同一輸穴上行呼吸捻轉補法﹐以扶其正。一如許多後世針家﹐《神應經》提出平補平瀉法﹐也自稱以《內經》所論為依據﹐使人覺得其出有源。但是﹐實際上卻恰恰相反。

首先﹐《素問調經論篇第六十二》﹕“夫邪之所生也﹐或生于陰﹐或生于陽。其生于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于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明確地指出了導致疾病的幾種主要原因。《素問評熱病論篇第三十三》中﹕“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僅是針對外邪致病的論述﹐並不包括因飲食居處﹐房事不節﹐七情所傷導致的疾病。所以﹐以“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作為臨床辨證的唯一依據﹐顯然不妥。

其次﹐《神應經》中所論的平補平瀉法﹐是在同一輸穴上實施補或瀉。根據《素問氣府論篇第五十九》中“脈氣所發”的輸穴理論﹐輸穴為經脈的代表。在同一輸穴上實施補或瀉﹐也就是在同一條經上先瀉後補。

《素問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中有﹕“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明確地指出﹐無論是外邪或內傷所導致的經脈或臟腑的病變﹐非虛即實。《素問藏氣法時論》《靈樞本神》《靈樞經脈》等篇﹐詳細論述了臟腑經脈的虛實辦證。

《靈樞九針十二原第一》﹕“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即根據辨證而確定相應治則。例如﹐若辨證某經為實證﹐則應瀉其經上之輸穴。若辨證某經為虛證﹐則應補其經上之輸穴。同一條經上補瀉同用﹐明顯是背離了上述辨證論治的基本原則。

因此﹐《神應經》中的平補平瀉法﹐也是不符合《內經》理論的產物。

現代針灸臨床應用的平補平瀉法﹐則是一種不分補瀉﹐以得氣為主的手法。上海科技出版社1964年出版的《針灸學講義》﹕“是將針刺入穴位後﹐再作均勻地提插捻針﹐使針下得氣﹐然後根據情況﹐將針退出體外。這種方法主要用于虛實不顯著或虛實兼有的病證。”此處所論更是背離了《內經》中辨證論治的原則。病變即有虛實﹐針刺治療當然需要“虛則實之﹐滿則泄之”。這裡所謂的針下“得氣”﹐並非補瀉﹐而只是針刺後病人出現的酸麻重脹感覺。

《神應經》中的平補平瀉法﹐雖然不符《內經》理論。但是﹐尚知需要補瀉。如今的平補平瀉法﹐則索性將補瀉亦去之﹐離經更遠。這種不分補瀉的平補平瀉法﹐在現今針灸臨床大行其道。



(五)  九六補瀉法

九六補瀉法始于明代李梴的《醫學入門》﹕“凡言九者﹐即子陽也﹔六者﹐即午陰也。但九六數有多少不同﹐補瀉提插皆然。言初九數者﹐即一九也﹐少停又行一九﹐少停又行一九﹐三次共二十七數﹐或四九三十六數﹔言少陽數者﹐七七四十九數﹐亦每次七數﹐略停﹔老陽數者﹐九九八十一數﹐每次二十七數﹐少停﹐共行三次。言初六數者﹐即一六也﹐少停又行一六﹐少停又行一六﹐三次共一十八數﹔言少陰數者﹐六六三十六數﹐每次一十八數﹐略停再行一次﹔言老陰數者﹐八八六十四數﹐每次八數﹐略停。或云﹕子後宜九數補陽﹐午後宜六數補陰。陰日刺陽經﹐多用六數補陰﹔陽日刺陰經﹐多用九數補陽。此正理也﹐但見熱證即瀉﹐見冷證即補﹐權也﹐活法也。”這裡很清楚﹐九六補瀉乃是在提插補瀉上﹐依據時辰子午而行九六補瀉之數。同時﹐又依行針之數﹐分為老陽少陽初陽﹐老陰少陰初陰。

《靈樞九針十二原第一》﹕“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勿復針。”

《靈樞終始篇第九》﹕“凡刺之道﹐氣調而止。”即針刺補瀉氣調而止。九六補瀉法﹐機械地應用不同針刺次數做為補瀉﹐即無任何理論依據﹐也不符合針刺補瀉原則。



(六)  燒山火﹐透天涼

燒山火﹐透天涼為複式補瀉手法﹐其源自明代徐全《針灸大全》中的《金針賦》﹕“考夫治病之法有八﹕一曰燒山火﹐治頑痲冷痺﹐先淺後深﹐用九陽而三進三退﹐慢提緊按﹐熱至緊閉﹐插針除寒之有準。二曰透天涼﹐治肌熱骨蒸﹐先深後淺用六陰而三出入﹐緊提慢按﹐徐徐舉針﹐退熱之可憑。皆細細搓之﹐去病準繩。”該法是提插補瀉﹐九六補瀉法以及開合補瀉合用。即將輸穴分為三部進針或出針﹐每部行提插補瀉﹔補法做九次﹐瀉法做六次﹔出針時﹐補法則立即關閉針孔﹐瀉法則開大針孔。

關於提插九六補瀉﹐前面已經述及﹐均不符合《內經》針刺理論。這裡雖然有開合補瀉在內。但是﹐燒山火和透天涼的補瀉操作方法﹐亦是與““凡刺之道﹐氣調而止”﹐這一針刺補瀉的基本原則相違背。

其它複式補瀉手法﹐如《金針賦》中的“青龍擺尾法”“白虎搖頭法”“蒼龜探穴法”“赤鳳迎源法”龍虎交戰法”﹐均與燒山火和透天涼補瀉法一樣﹐只有機械地補瀉之舉﹐卻無“氣調而止”的補瀉之實。

(转贴自www。lingshuschool。com)

[ 本帖最后由 13 于 2007-10-23 00:41 编辑 ]
图片附件: 4.jpg (2007-10-23 00:41, 18.3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2
http://www。mingyi99。com/bbs/attachment.php?aid=2025

--------------------------------------------------------------------------------
作者: 桂亮邮箱    时间: 2007-10-23 15:12  标题: 回复

这样的研究思路是很正确的,真的希望所有学习针灸者都能有这样的学习研究精神,不要把精力白白花费在各种新奇针法上,研究针法必须是建立在<内经>的体系上,进行系统的探讨和分析,才会有新的发现和发展.
--------------------------------------------------------------------------------
作者: pcms    时间: 2007-10-24 21:43

常读灵枢,噢妙无穷!系统、仔细、全面地回顾总结之
此为好事。
--------------------------------------------------------------------------------
作者: 解语石    时间: 2007-11-12 20:44

此书定价129美金,今天到货,今天看了一下,写的不错。封面见首页首帖。
--------------------------------------------------------------------------------
作者: 解语石    时间: 2007-11-19 13:06

《灵枢针灸》序一
图片附件: 序一.jpg (2007-11-19 13:06, 781.99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2
http://www。mingyi99。com/bbs/attachment.php?aid=2327

图片附件: 序一1.jpg (2007-11-19 13:06, 371.64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2
http://www。mingyi99。com/bbs/attachment.php?aid=2328

--------------------------------------------------------------------------------
作者: 解语石    时间: 2007-11-19 13:12

《灵枢针灸》序二
图片附件: 序二.jpg (2007-11-19 13:12, 765.1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2
http://www。mingyi99。com/bbs/attachment.php?aid=2329

图片附件: 序二1.jpg (2007-11-19 13:12, 592.94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2
http://www。mingyi99。com/bbs/attachment.php?aid=2330

--------------------------------------------------------------------------------
作者: 解语石    时间: 2007-11-19 13:18

《灵枢针灸》内容简介
图片附件: 内容简介1.jpg (2007-11-19 13:18, 799.02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2
http://www。mingyi99。com/bbs/attachment.php?aid=2331

图片附件: 内容简介2.jpg (2007-11-19 13:18, 738.56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
http://www。mingyi99。com/bbs/attachment.php?aid=2332

--------------------------------------------------------------------------------
作者: 解语石    时间: 2007-11-19 13:23

《灵枢针灸》目录
图片附件: 目录1.jpg (2007-11-19 13:23, 675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
http://www。mingyi99。com/bbs/attachment.php?aid=2333

图片附件: 目录2.jpg (2007-11-19 13:23, 688.05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
http://www。mingyi99。com/bbs/attachment.php?aid=2334

--------------------------------------------------------------------------------
作者: 菊花香    时间: 2007-12-8 15:07

目前论坛可以帮忙代购此书,具体请读:
http://www。mingyi99。com/bbs/view ... &extra=page%3D1
--------------------------------------------------------------------------------
作者: qiudaozhe    时间: 2007-12-10 14:52  标题: 回复 31# 的帖子

灵枢之类慢慢得品,急不得。
--------------------------------------------------------------------------------
作者: 于夏    时间: 2007-12-17 10:42

在哪可以买到这本书啊??
--------------------------------------------------------------------------------
作者: 菊花香    时间: 2007-12-17 10:53


引用:
原帖由 于夏 于 2007-12-17 10:42 发表
在哪可以买到这本书啊??
论坛可以帮代购。请注意查看论坛置顶的帖子




--------------------------------------------------------------------------------
欢迎光临 明医网中医交流论坛 (http://www。mingyi99。com/bbs/)
-----------拜讀,

謝謝志行老師!

祝您

新年萬事如意!

-----------确实是好书哦。不错不错。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