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特异性脉诊书稿(4)
    

脉法精微:特异性脉诊书稿(4)

第四章 个人对中医的观点

脉诊是最具有中医特色的征象之一,三指诊脉几乎成为中医学的标志。古代医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大量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了在当时社会实用价值最高的脉诊。从扁、仲景以来,历代名医无一不是脉诊高手,而那些脉诊不成的则往往被列为庸医之辈。而现代人一直都在推广经典,却忽视了最基本的理论知识。
何谓经典!经典乃时代之经典并非永久之经典。所谓学习经典即在经典中找到学习的方法而非一味的套用。不能以古人之是而是,似是而非的不能以古人之非而不以为非。在明末清初有一位最有创造性贡献最大的画家石涛曾有过这样一段话“古人未立法之先,不知古人法何法;古人既立法之后,便不容今人出古法,千百年来遂今人不能一出头地也!冤哉!!”诸位是否想过所谓经典即在当时特定的时期某一治疗效果或理论在当时比较突出再或者是被当时的领导者推出来(诸位要清楚在当时的社会不比现在,他是不允许其他人有不同的意见的)而被收录,各位是否忘记在当时流行着一种教会徒弟饿死师父的思想(理论的真实性是否值得怀疑呢?)。加之中医还有一些是要靠悟性来领会的东西,即便师傅有心传授,徒弟是否能够领会还在两可之间。固而不能象前人那样尊经不变。祖国的传统医学由于历史与社会上的种种原因,未能利用起来现代科学的种种条件,尽管有合理的内涵与丰富的经验,却一直停留在古代的形式和方法上,落后于时代,落后于潮流。整个中医如此,脉诊当然也不例外,所以在脉学的领域中利用现代最新科学方法手段进行有关现代化的研究探索,是一项必须要做的工作。否则将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一直保持原有的形式就是抱残守缺。
现在韩国以及日本等国家都在研究中医的经典;如何才能显我发源地之优势,难道是跟在别人后面跑吗?有些人讲国家政策不好,不推广经典,我们国家研究经典有多久了试问有没见多大的成效。如果只是大家嚷一嚷经典有多神奇中医就能发展起来,那我们中国有十几亿人口是否早应该使中医成为世界的主流医学呢?诸位是否想过所谓医者应以何为中心。如果所有患者全都相信中医,那中医会有今天的衰落吗?并非国家的错,如果说国家有什么做的不够的话只能说是有点过于机械化的管理。但相信这种情况应该很快就会有所改观。      
我个人也绝对相信中医是最好的,但我会正视他的不足。中医要有所发展就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有所超越才是关键。
笔者比较赞成多看一些医古文特别是人物的介绍等,因为这样我们可以从中查到一些现代中医丢掉的东西,并可以从中加以创新。
本人自七岁(六周岁)随家父研习中医导引,十七岁(十六周岁)拜当地两位名中医为师。在这期间因一恩师反对这种锻炼的方法而终止,于此时发现中诊的不足之处,便一直致力于脉诊的研究。于2000年此脉最初形成,2005年10月在第十届韩中学术交流的杂志上刊登获三等奖。
《内经》将四诊分为神、圣、工、巧,似应不必四诊和参,古人往往说切诊居四诊之末,但切诊是医者最直接接触到患者的检查,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他又是中医的一个特色和代表形式。而以我个人的经验来讲望诊是由切诊发展而来,也就是说望诊就是切诊的深化。而问诊则是为了解病情的重点,便于为切诊节省时间。而闻诊则不是很主要的,如果非要四诊和参那么有些人的鼻子天生香臭不闻是否不应为医呢!这个世界只要肯努力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而现如今我们非但没有创新,反而还丢掉了丢掉了一些优秀技术。难道不觉得可惜吗?很多人都在讲国家政策不好,高校没有推广经典,试问我们拿什么来取信我们的上帝呢!
本人认为现代的中医学者应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来学中医。首先要爱好中医犹如珍惜自己的生命。要把中医发展成为世界主流医学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只有付出这样的行动中医才会真正的有所发展。(我师傅也曾经跟我讲过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医只能是一种辅助医学,而我一直想把中医推向主流,所以我要完成一套全新的中医。)
祖国的传统医学还有着中国的传统观念,有某些被误解的东西,由于出于名著,尽管后人有所发现和怀疑,也不感妄下结论等等,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所谓推陈出新,陈的是否的就应当抛弃,新的没有问题的就应保留。医学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是就是,非就非,不能诸多顾忌,摸棱两可。如果故步自封就永远都谈不上发展,创新与突破。
脉诊本应对疾病的性质,部位,轻重,预后,乃至生死都应有很大的意义。但被一些放弃中医脉诊这一特色的个别医生说成是故弄玄虚,这使得一些中医自己都不感相信脉诊,更何况是患者呢!这便使得很多中医放弃了脉诊而转用现代医学的方法,从而便成了名副其实的西医。使诊脉成为“虚应的故事”。脉诊规范化是个现实的问题,没有规范就无从推广,无从前进。
脉诊应该是一个发展中医的突破,因为脉诊实际是中医学体系的一个侧面和缩影。他具有中医特色和理论、临床上的相关内容,脉学言中有物是摸的到看的着的东西。又是中医独特的的东西,对脉诊的研究就是对中医的研究。在《灵枢.经脉篇》中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也。”
诊脉方法
(一)治神
神是医者的理性认识能力,中医对此非常重视,早在《皇帝内经》中就已经指出:“针有悬布天下者五,一曰治神。”将治神至于首要位置。习医尚且如此,脉诊亦不能例外。
知识可分为意会知识和言传知识两类,而言传知识又须通过意会才能理解。神是理性认识能力,自然也属于意会知识,因此有时难以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对此陈士铎曾深有感触的说:“心可意会,非笔墨能绘画耳。”而脉诊又是认识的回归过程,既是在已形成的理性认识指导下的诊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性认识的能力,无疑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李延罡《脉决汇辨》曰:“指下妙处、在意不在象。”徐春甫亦曰:“以言传之者,亦下学之事耳,上达者,以神领,以心悟,而后得其妙焉。”李东垣云:“按其脉知其病,谓之神。”
脉诊之治神有以下四个内容:
1.积神于心
《皇帝内经》曰“积神于心,以知往今。”积神于心的过程就是脉诊的学习过程,神不是一朝一夕便能轻易获得的,诚如李东垣所说的:“夫诊侯之道,医者之难精也,若非灯下苦辛,勤于记诵,参师访友,昼夜不遑,造次巅沛,存心于此,安能知神圣之妙哉!”然而神亦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欲求神理,需反复揣摸,逐步由浅入深,持之以恒,一定会有所领悟。然而我个人认为中医的一些精辟的理论并非能在书本中找到的,而是要靠个人的悟性。而我的学习方法是把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尽量与我的脉诊联系到一起,包括与人的语言交流都会让我有所感悟。我非常喜欢与老人聊天,有时候不经意的一句话对我来说可能都是最大的收获。但我苦苦追忆却无法想起到底是哪些话给我感触最深,总之一句话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有我们中医的缩影看你是否能够利用。
如何学好脉诊,前人所讲有一定的误区,如《韩氏医通》提出的模型教学法,其法是“初学切脉,覆药罗,画三部于绢上,教者以琴验弦,以小粟验滑,以刮竹验涩,以截葱管验芤,以败絮验濡,任意手法,令学者轻重按之,消息寻取,久久自真。”综上所述乃以型验像之法,即在医者的头脑中以形成某种脉型以此来套某种脉像,即在医者脑中已经形成先入为主的观念,也就是说在医者脑海中所觉弦既弦,滑既滑。千百年来为何众医不能诊出相同的脉来,是否由于在各自的脑海中的型不同呢!
根以误,灵安存。而本人所觉正确的方法应是,在诊脉时应心脑具空,以感其型而外应其像,方为诊脉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说在诊脉之时应心无杂念的去记录指下所得之型,在取型于外对应其像,即把所得的脉型与其象相对,相应的型状代表相应的疾病。此法同于以上讲过的点对点。
2.诊有大方
古人早已注意到,心神的状态与医者的举止仪态有密切的关系,后者常常是前者的流露,相反讲究举止,注意仪态也可以收到修养情操,陶冶神思的效果。《皇帝内经》曾指出:“是以诊有大方,起坐有常,出入以行,以转神明。”
另外医德不是空泛的,它与医者的学识才干相辅相成。而庸医绝不会有大医的仪止。我个人认为凡大医也必有仁心,因为他会先顾及如何为病人解除痛苦顾及如何使技术得以精近而不是能得到多少利益。有时可能会为了技术上的精近宁愿付出自己的一切,也只有这样的医生才会得到高超的技艺。
3.虚静为保
《皇帝内经》说:“持脉有道,虚静为保。”是说虚与静是切诊的重要法则。而我个人认为心空更为重要,心似白纸才可以无误的记录应得的信息。
虚,是医者的心要虚。学习时心要虚,虚乃能容,心虚方可积神。切脉时亦要心虚,即不可先存一丝成见,成如张登《诊宗三昧》所云:“切脉之法,心空为宗。”
古人常把心比喻成镜子,一面平整光洁的镜子才可以真实的、无误地反映客观事物,医者的心也应如此。吴鞠通对此有深刻的体会,他在《温病条辨》中强调:医者之心“非如鉴之空,一尘不染,如衡之平,毫无倚着,不能暗合妙道。”因此医者在临诊之际,切不可存有一丝成见,不可使思想带有倾向性。因为这都属于主观意识对正确认识产生的干扰,极大地防碍了对脉象的体察。
静,有两个方面:一是诊脉的环境要安静。环境的噪杂会对诊者的心神产生干扰,如王燕昌《王氏医存》所说的:“多言乱语,器物丁冬,其三指虽在病腕,而眼耳鼻口俱随心游于别所矣。”这也是林之翰《四诊抉微》所说的“意随物移,念随事乱”,如此是难以很好地进行诊脉的,即使勉强应诊,也多成为虚设之形式。因此环境的安宁静寂是诊脉的重要条件。二是医者的心要静。虽然环境的安静与否对心神有很大的影响,然而在内外两者之中,心神能否安静能否排除外界之干扰则又是根本。正如张景岳所分析的那样:“精神不能专一者,以中无主而杂合也,志意不分条理者,以心不明而纷乱也。外内相失者,以彼我之神不交,心手之应不用也。”所以即使在十分安静的环境中诊脉,如果医者之心不静,则依然会出现纷乱杂合,不分条理的现象。医者必须使自己的精神高度的集中在脉诊之上。而心静却是重中之重,心静则可以排除外界的干扰。使之心明而意清。然而在把一些极其精微的病脉(或验证一些极其精确的脉象)时则安静的环境也是主要的内容之一。
4.调息
古人常以自己的呼吸节律为标准,以衡量患者的脉动至数,这又称之为调息。但是调息的作用并非止于此,因为稍有经验的医生,不待数息即可判断患者的脉动情况。调息的另一个作用是调神。而本人在运用调息的时候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有时需要闭气凝神,只有这样有时才不会影响到自己指感的灵敏度。
《医学入门》将调息列入诊脉七法之中,其曰:“一静其心,存其神也;二忘外虑,无私虑也;三匀呼吸,定其气也......”认为静心,忘虑,调息是是诊脉七法中相互关联的三个步骤。因为人们在精神紧张,情绪波动以及劳动后,呼吸往往变得急促不宁,非张口呼吸不能接续,此时心神亦随之而浮越不宁,医者若在此种情况下诊脉,其神如何能达于指端?正如王燕昌《王氏医存》所批评的“若值一切劳力、动心、搔神、扰气之烦,而乃顿使诊脉,启可得哉!”所以凡遇上述各种情况,首先应凝神内视,调节呼吸,待呼吸变为匀细绵长之鼻息时,心神亦会随之而安宁,此时在下指诊脉,方可收心手相应之效。
(二)诊脉的要求
诊脉除调神用指外,还有一些重要的条件与原则,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并且需要切实遵守。
1.体位
这主要是对患者就诊时的体位要求。本诊法一般以患者正坐在医者的右侧为上,前臂向前伸平,手心向上,腕部大致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将手表、手镯等物摘去,将过紧的袖口打开。手腕下放一松软的布枕,使腕部松弛自然,手掌手指自然放松。这样气血运行流畅,可以真实的反映患者的脉象。
患者若必须采取卧位时亦应尽管使其平卧,将上臂左右平伸,手腕手掌手指自然放松,手腕下亦可放一布枕。最好不要侧卧,因为侧卧时,在下面的手臂被压,可以影响血脉的正常运行,使原由脉象受到干扰。也不要扭转,抬举或低垂上臂,因为这样的话也会影响气血的运行,而产生与疾病无关的变化。
临床常见一些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如关节僵直,屈伸不便,或者呈强迫体位状态致使不能正坐,正卧,手臂不能平伸,或手心不能西向上。此时不能强求体位姿势之正确诊者应变通指法,努力排除各种干扰,以求最大限度的获取患者的真实脉象。
有些医家则提出:如遇病情危重,正气衰微,而脉为微欲绝之时,可以采用“覆手诊”法,即:使患者手心向下,而医者挽手取脉。
而此套脉诊完全掌握后基本上任何体位都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影响。
2.时间
诊脉的时间以清晨最佳,清晨之时,人体内外环境均处于平静状态,无情绪、动作、饮食等扰动。脉搏的任何任何细微变化,都不致被掩盖。此时若有邪气干扰最易发生变化,所以清晨诊脉最佳。然而,患者能于清晨之时就诊的很少,医者在清晨时为患者诊视的就更少了。加之若医者不能亲临诊视,而患者到医生处就诊,其气血必然以被扰动,虽可在清晨之时就诊,但也失去了清晨诊脉的意义。况且,有些是突然发病的患者,有些是病情突然变化,此时一刻千金不容等待清晨诊视。所以对多数患者而言不能刻板的要求于清晨诊视。
清晨这个时间虽然可以不必拘泥,但《内经》所提出的原则却必须加以遵循。因为脉搏的跳动,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为了使患者的脉搏正常的反映其疾病的内在变化,必须努力排除这些干扰因素。如劳动、运动等形体扰动之后,必须完全平静下来,才能进行诊脉,即使是未做任何剧烈运动,仅仅是前来就医这样的运动,也需静坐片刻,待气息平定在予诊视。
而此脉对于饮食之后,立即诊脉无太大的干扰。而酒性易于鼓动气血,乱人神识饮酒之后不可立即进行诊脉。另外正在服用减慢心率的药品也不适合运用此脉,我本人虽然已经排除了这种干扰但目前这种方法还无法给诸位来形容。故诸位只有在临床中自己来摸索。
情绪波动,牢心耗神,脉搏也会出现一时性的变化,这是也应平心静气的休息片刻,待思绪平定后在行诊脉。当然大惊卒恐则气乱、气下、忧思日久则气结、气耗等。至于诊者本身,由于连续用指,驱运神思也可影响诊脉的效果。一则手指气血充盛,感觉随之发生变化;二则心血耗伤,心神浮越,难以虚心静气。所以亦应休息片刻再行诊脉。只要诊者认真遵循这些原则,随时随地都能进行诊脉。
3.诊满五十动
古人认为,气血一昼夜可运行五十周,而诊脉时至少要后五十动。《灵枢.根结篇》曰:“持其寸口,数其至也,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诊脉要有充足的时间,但也不是越长越好。当此脉熟练后有些病可以一粘即可。
(三)指法
指法是脉诊的手指基本功,包括调指与用指两个方面。必须认真学习,并反复练习这些基本功,久而久之方能生巧而达到心手之用相应的境界。
1.调指
一般诊成人脉时,诊者同时使用食指、中指与无名指。然而由于这三个手指头的长短参差不齐,并且同一指头的不同部位的感觉灵敏度不一致。患者又有高矮胖瘦等差异,所以诊脉时首先要调整好三指的状态,列如指端的长短。排指的疏密,下指的角度等等。
(1)平齐指端:一般的人,中指较长,食指与无名指较短。如果要使三指在诊脉时一致,用力均匀,必须将三指的指端对齐。为此必须使三指处于屈曲状态,而中指的屈曲度最大,无名指次之,食指曲度最小,这样三指的第一节与指端,一一对应而平齐,三指的运动则协调灵活,力度均匀。
2)运用指目:由于同一手指各部分的皮肉厚薄不均匀,致使感觉的灵敏度也不同。感觉最灵敏的部位,在指端皮肉突起最高的地方古人将这里称之为指目。用以比喻其能象眼睛一样敏锐的感知脉象任何细微的变化。而如果能达到心空的境界则使用指腹的任何部位均可不必拘泥一些死的规定。
(3)下指:诊脉时,诊者一般坐在患者的对面或侧面。医者用左手诊患者右手,右手诊患者左手,单用左手或右手诊患者两手之脉。而此脉诊是根据所检查的部位不同来临床决定诊脉的部位,或左右手的。
此脉的左右有着不同的归属,左手以诊骨骼、韧带、肌肉等;右手以诊脏腑、神经、血管及体液等。确定部位准确与否是决定临床诊断准确程度的先决条件。
(4)布指:医者诊脉布指时三指之间应有疏有密,初学着可以在诊成人时可适当的使诊脉的三指疏些或适当的延长寸关尺的部位。一般熟练后可根据临床经验随意落指。
(5)勤修指甲:医者应经常注意修剪指甲,使其长短适中光滑圆润。指甲过长,一则影响指端的运用。二则用力诊脉时指甲可切入患者尺肤之中,有伤风雅。这一点则是体现一个医者是否有资格学习脉诊,因为这是每个人最容易做到的。
2.运指
运指是指法的具体运用,指法是对诊者三指在诊脉时运动的规律的总结。
(1)举按:举按是脉诊的基本指法,它通过三指用力轻重的变化,以诊察的部位不同。浮取为肌表,中取为骨骼,沉取为脏腑。而寻诊在此诊的运用则是在与选取不同的部位。
(2)推法:推法是将手指推移于脉管之上下,内外,以选择不同的诊断部位。此法在本诊中是经常使用的。
3.其它指法
脉诊除了上述常用指法外,尚且有一些在特殊情况下使用的指法。如《如重订诊家直诀》中载有”侧指法、挽指法、辗转指法、俯仰指法同时还提到了移指法,与一指直压法。”而在本脉诊当中由以侧指法、移指法,一指直压法多为长见。
4.用指有常变:这是说诊者之三指按脉,虽然是为了诊察疾病之变化,但常常也会对脉搏之跳动产生影响。这种诊察对被诊察的干扰,前人早就注意到了。如《四海同春》曰:“脉之流行乃滚滚不停者,今以三指上下消息以久,而脉路不免为指力所阻碍,少失其顺适之常性,诊家须少缓其指法,待脉来如常,在如初诊落指。”这说明用指应知初按久按会对脉搏有不同的影响;还要注意体质对脉搏的影响。
学习中医的动力:
成功只有一条路,那就是一直向前勇不回头。说起来简单可做起来却很难,我也曾不止一次的想过要放弃。也许是我的不幸或着说我太幸运了,从小出生在农村的我没有任何的娱乐。直到学医后才有了事情可做特别是对脉诊产生兴趣以后,我的一切几乎都是他。有时也觉得郁闷问我自己这样做到底值不值得要不要放弃,可在回过头来想我放弃他又能做什么呢!既然都走到现在了不如就继续走下去。当我第一次确定能做到一些疾病的诊断与现代的诊疗仪器的结果相同的时候,那种喜悦恐怕也只有自己才能体会。走到现在又有谁还会放弃呢?
动力二:是给自己一个好的信念,我是最棒的,我能行,我一定能成功,别人能做到的我一定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我未必做不到。
现代中医教育方式的优缺点
什么是现代中医教育呢?既在学校中学习着中西两套医学,这对于一些以家传或有着一定医学基础的或许可以发现两套医学的不足之处,或许可以做到互通互补,但对于初学者来说两套思维方式不同(一个有形,一个无形)。相互充斥,而在临床时大多数中医学者都被有形的一方战胜,故很多中医转为西医,本人认为无论传统医学还是现代医学你都会一点,不管什么病你都能治两下,但又什么病都治不好,这种医生不是一个合格的医生。而我个人认为现在所谓的全科医生并不一定是说你要各科疾病的治疗你都要会,但各科疾病的诊断你则必须要掌握。
师徒相授的优缺点:
中医又被称为经验医学,即为经验就会有一些语言文字难以表达的东西,但这种技能却是可以由师父带徒弟的方式所传授,这就是现在唯一可以救起中医的方式。而师徒相授的固然临床技术可以,但正规的理论一般较差。由于国家政策法规对此不够完善,固职称的评定还是有一定的困难。而在当今一切均以文凭视人能力高低的情况下,能进入正规的高校学习显得十分重要。
笔者认为要想学好中医,甚至任何技术,首先就是要发自内心的爱好它,信其是最好的,但又不目,要正视其不足。在日常生活中不停的运用它,就象自己的生命一样如影随形.试问又有谁可以把自己的生命寄存在别处呢?
-----------看到您对脉诊的执着,我很感动,我是学中医的临床大约7年,脉诊的研究只停留经典上.一般的病能够诊断出,复杂的病脉诊就诊断不了,我一直为此困惑
-----------寻找一个领域的缺点,是创新的开端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