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转帖]临床应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脉法精微:[转帖]临床应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转帖]临床应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中医临床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思想最开始是在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以后又不断为后人临床实践所检验,成为临证之准绳。但是,临床医生在临证时,由于种种原因,会出现两种偏向:一是不讲辨证施治,只强调单方、单药;一是只强调辨证论治,随证治疗,不讲辨病论治。对这两种倾向,赵老认为“均有所偏,未可为法”。他在对《伤寒论》、《金匮要略》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临床体会,对辨证与辨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而精辟的论述。

病与证的关系

《伤寒论》六经标曰:“病形证治”。何谓病,何谓证?病者本也,体也;证者末也,象也。有病始有证,辨证方能识病,识病然后可以施治。相对而言,病不变,而证常变,病有定,而证无定(此处听言之病不变,是指病本身而言;非指人之患病,病可转变也)。同为一病,因时、因人、因地而证有所异,然辨证终不能离开病的本质,证必附于病,因此,证与病二者是不可分割之一体。

每病均有一定的症状。盖四肢百骸、五脏六腑、一筋一骨皆有一定之功能。若一处受病,则其功能发生变化,从而出现一定之特有症状。然病者,常非限于一脏一腑,可进而影响他脏、他腑,甚至全身,随之又出现一定之症状。前者谓之“原证”,后者谓之“附随证”,两者统名曰“定证”(或固有证)。综观定证之形态,即可推断是何疾病,有何偏向。

总之,病与证的关系是证随病存,病倚证现,二者不可分也。

辨证与辨病的关系

诊病,当先辨其类别,分清是伤寒,是温病,是杂病。此过程是以对患者所显之证的辨识、综合、分析为基础,乃由辨证及于辨病也。此类证,乃某一病之组成部分。但是,虽同一病,显证又常有不同。这就要求医者诊病时,既要辨病,又要辨证。只有病、证合参,相须相应,方能选用适当方药,则治无不效。

辨病与辨证之要旨在于求“本”,即分析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本”者,有万病之“共本”,有各病之“专本”。所谓“共本”,即多种疾病皆可具有之性质,如阴阳、寒热、虚实、表里之类;所谓“专本”,即每一种疾病之特有性质。诊病之时,欲明其为何病,何者“共本”,何者“专本”,就必先明原证。患者之主诉未必是原证,故应详审四诊之所得,深究细辨,以明确何为能反映专本之原证,何为不能反映专本之附随证,再选用恰当方药,以求对治原证并治附随证,故每一药方必附记主证与副证。盖先哲拟方,非凭空而出,乃依人之病。病有原证、附随证之分,所以汤证亦有主副相应。
  
辨证识病,不仅要能辨认正常情况下出现之病证,尚须会辨认特殊情况下出现之病证。某病定证之以正型出现者,曰“正证”;以变型出现者,曰“奇证”,此点医生临证犹应警惕。尚须注意者,现象有时落后于疾病本质之演变发展,此时宜按疾病之本质治之。

辨证识病,应思及病人病证之演变,若药不对证,使原证与附随证相混,发生诸种不定症状,则成坏证。故坏证为定证坏变,成不定症状之谓也;若夫当发汗者,闭塞之;当闭塞者,宣泻之;当寒者,温之……其治法全与病势相反,是曰逆治,因逆治所生之证曰逆证。逆证之变化最剧,非以适当方剂治疗,多不可救药。

重视专病专方

伤寒论》重在辨证,应变救逆;《金匮要略》重在辨病,专病专方。治病之法有已经成熟者,有尚未成熟者。已成熟者,专病专方;未成熟者,一病多方。凡经文中谓某病某方“主之”,即示有较肯定的疗效,是较成熟的;若谓“可与”某方,意示效非定准。《金匮要略》中所载专病专方,是经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无数次反复之结晶,而较一病多方更为可贵。但人有强弱老幼,病有新久盛衰,故专病专方仍应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方不致误诊误治,或坐失病机。

赵老认为,古之人辨病,囿于历史条件,还很不全面,倘结合现代医学之检查方法,则对病之辨认、诊断必更为精确。有时西医检查确实有病,而患者无证或仅有轻微之证候,中医辨证、辨病均感棘手,此时必须结合西医之诊断。

赵老还告诉我们:《伤寒论》、《金匮要略》乃真能见病知源,药味增损,确切不移。学者当对于每证每方刻苦深思,一增一损,务使合于规矩。切忌怕担风险,轻描淡写,或病、证不明,杂凑成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云偶尔能够遮住蓝天,但蓝天永远都在白云之上!

转帖于中医联盟网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