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浅释中医认识论
    

医师交流:浅释中医认识论

     浅 释 中 医 认 识 论

                          周 述 炎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中西文化发生激烈的碰撞。一些偏激的人,把中国文化说得一无是处。爱惜传统文化的人,又往往感情从事,难以让人口服心服。文化的核心是哲学,中医是中国哲学在医学领域的具体应用。于是攻击传统文化的人,又把炮火指向了中医,重提废止中医之说,企图借强权镇压学术,无聊之极。中医的疗效摆在那里,不是少数几个人否认得了的。可以说,中医承担着继承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重任。中医一倒,传统文化再无象样的立足之地。但中医确实太古奥了,让人难以理解,遭人诟病也就难免。从历史上看,其实不同的文化正是在碰撞中相互借鉴、融合,发展出新的文化来。就像宋明的儒家一样,他们在激烈批判fo道的同时,却融会fo道发展出理学。学问间的互相影响、渗透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作为中医人,首先应当对中医进行现代诠释,让人能理解,才谈得上融会、发展中医学。中医以阴阳五行学说作为认识事物的工具,这一点,外行难理解,就是内行也是好多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才在这里愿将自己的粗浅领会,贡献给热爱传统文化的人,以及想了解传统文化的人,以资参考。

                        一、  中国哲学怎样认识世界

    西方的认识论,大端分为唯物、唯心两派。一派认为,存在决定意识;一派认为,意识决定存在,聚讼不清。中国哲学却认为:物质存在与精神意识,只是道的不同表现形式。《老子·四十章》说:“天下万物(包括精神与物质)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一章》说:“此两者(有与无)同(从道中)出而异名”,连有与无都同从道中出,更不用说心与物了。中医哲学则更进一步把物质存在与精神意识的关系说明为“精化气,气化神”,物质中的有形精华成分先转化成有质无形的气,由气再转化成无质无形的精神。这是一种哲学的抽象说法,具体的过程当然很复杂。不理解的人,就说“气”是中医杜撰出来的概念,根本不懂中医的哲学思维方式。但一般人通过“人吃了饭才有精神”,很能理解精神是物质变化出来的;也很能理解精神是物质存在的高级形式,因为精神不只具有主动认识外物的功能,还能反过来认识精神的自身,是一种高级的存在形态;物质则不具备主动的认知能力。这种由物质向精神,由低级向高级的转化过程是不可逆的,这同生死不可逆,时间不可逆是一致的。这种物质变精神不同于唯物论的“物质变精神”。唯物论的意思指:精神成果只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不是物质直接转化成精神。唯物的“精神变物质”则是说精神能创造物质财富,也非精神直接变成物质。

    精神有主动认识外界事物的能力,这不是低级的物质形态所能决定的。虽说吃了饭才有精神,但饭不能决定人怎么想问题。客观的东西不能决定主观方面怎么处置它,只有高级的精神去处置低级的物质。《老子·五十五章》说:“心使气则强”。心支配气就产生出强大的力量。力量又可以进一步改造物质。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中,精神是主动方、主导方;当然离开了物质基础,精神也不能存在。人的认识成果是精神与事物(物质及其运动)相结合的产物。这并非二元论,因为精神与物质只是道的不同表现形式。心不能离物而独在,物离心即成死物,心是物的高级形态,心能主动推动事物的发展变化。可概括为:“存在是基础,意识作主导”。辨证唯物论虽然强调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但终是把心放在物的从属地位。心与物只是事物表现的两个侧面。唯心、唯物的思维方式,明显是片面的,也不符合人的经验。人不同于万物的特点,在于人能懂道理。大家用心想一想,就知道中医哲学之高明、正确、全面。所以,阐明精气神递变关系的中医哲学是心为主导方的心物统一论,由此与建立在唯物论基础上的西医学形成明显的认识差距。

           1、          阴阳五行的认知模式

    认识事物,有比较才能有鉴别。精神认识事物的方法,首先必须分类,才能比较鉴别。万物纷繁,要分类就要先应用抽象思维的能力寻找共性。这种工作一定是心与物结合才能产生出成果。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人可以把万物分为天地、动静、升降、生死等不同的类别。或者三分为左中右、天地人等,或者四分、八分……乃至千分万分都行。具体怎么分,视人的需要与客观可能而定。由于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又会形成不同的认知模式。中国哲学则是先把事物高度抽象为阴阳两类。凡具有寒冷、下降、收缩、黑暗等状态的事物属阴类,凡具有温热、上升、扩张、光明等状态的事物属阳类。这是对事物从功能状态的角度进行分类,所以,阴阳是一对从事物中高度抽象出来的,代表事物基本特征的,相反相成的功能状态的概括;是突破物质形态看问题的思维成果。推究其本质,必然是宇宙中存在着两种相反相成的作用力,才会表现出阴阳的不同功能状态。万物都会毁灭,只有阴阳的动力永恒存在。古人把阴阳的动力称为阴阳二气,功能状态则称为阴阳。但有时也把阴阳二气简称阴阳,要根据语境去确定含义。阴阳不是具体的事物。就象我们看待人群的观念,爱把人群分为左派、右派一样,左右也不是具体的东西,只是人群观念的特色。如果嫌这样的划分太粗糙,又可分为左中右,甚至再分出中左、中右派。中国哲学则是再把事物细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类状态。这五类状态间有相互助长又相互制约的关系,称为“相生、相克”,表明事物间关系是动态的。“有规律的动态关系”称为“行”,所以称“木火土金水”为五行。五行中木火属阳,金水属阴,土是中间态。五行是对阴阳学说的细化阐释,再细分,还可分为五五二十五行。阴阳五行学说,是从事物中抽象归纳出来的关于事物的功能状态,及其相互间作用规律的说明。功能状态与物质形体,是事物的两个表现侧面,相关联,但不能混为一谈。一些人望文生义,把木火土金水说成物质,把阴阳五行学说附会成“朴素唯物论”;那么,五行可以表现为东西南北中、春夏秋冬长夏、喜怒思悲恐,这是些什么物质?这种说法把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中医学,越解释越晦涩。把中医自己都弄糊涂了,还说什么发展中医学!再说一句,阴阳五行学说是对事物功能状态进行抽象归类的理论成果,它不是从形态结构认识事物的理论。不明白这一点,就不懂中国哲学,就不可能懂中医。

    中国人认识事物,喜欢大而化之,不大重视个体特征,不喜欢细究事理。《论语·为政》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矣。”《庄子·齐物论·五》说:“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不知道就算了,认为不去钻牛角尖,很高明。这当然是中国文化的不足之处。阴阳五行对事物的宏观功能分类方法,符合中国人认识事物的习惯,简明扼要,是诸子百家认识事物的共同模式。

    阴阳五行的功能态体系之间,为什么能协调运行呢?这还需要抽象出一个更单一的大一统概念——“道”。事物体系之间要协调运行,必须要有一个在事物间起统一作用的“东西”。这个“东西”若在某事物之内,又怎能在万事万物中起作用?这个“东西”若在某事物之外,又怎能影响事物的内在变化?具体的存在物,只属于具体的事物。所以,这个“东西”就必须是个超越万事万物,无在而无所不在的“东西”。中国哲学把它称为“道”,或称“天道”。道有规律的涵义,但规律是通过什么手段去影响万事万物呢?规律需要有一个载体去实施其影响。这个载体当然也只能是个超越具体形态的“东西”,才能在万事万物中起作用。具体的东西,中国哲学称“形而下”。超越具体形态的东西,中国哲学称“形而上”。这个载体,中国哲学称“道体”,是古代哲学家经过抽象归纳的逻辑推理,得出的宇宙终极本质。规律是道体表现出的作用法则,通过规律而认知有道体的存在。古人称为:即体以成用,即用以见体。道体是宇宙的本质(或称本体),物质形态能向精神形态转化,是道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这看不见,摸不着的道体,仅凭逻辑推理说它存在,终究难以服人。由于道体的普在性,那么,道就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古代东方哲人,一般都通过“返观内照”的方式在自己身上去体验道、证实道,来作为人生的终极追求。只是这种追求的成果,很难与其他人分享。道是宇宙规律与本质(本体)的统一体,是一种形而上的存在方式。(这里的“形而上”,不是通俗所说“孤立、僵化、片面”的意思。)道与阴阳五行是中国哲学的基础,是中国人特有的认知模式,也称为“玄学”,由此又衍生出“天人合一”等观念。对此没有基本的理解,是不能理解中国哲学和中医哲学的。

    通过以上的解释可知,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哲学对事物进行功能状态分类的方法。它是一种认识事物的宏观分类模式。其优点是简明扼要,涵盖面广;缺点则是不精细,是一种抽象的模糊的思维模式。建立在唯物论基础上的科学观,是一种形象具体的思维模式。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拼命朝精细方面研究,想找出世界的物质本源(本体),做出了很多科研成果,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但是最终却没有找到物质本体。现代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却得出了与老子一样的结论:宇宙是无中生有生出来的。霍金也说:“也许不存在粒子的位置和速度,只有波。只不过是我们企图将波硬导到我们预想的位置和速度的观念之中而已。”(《时间简史·十一章》,154页)没有粒子的位置和速度,当然就不存在物质实体。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罗嘉昌在《从物质实体到关系实在·第三章》,179页中介绍说:“场论的发展,导致人们把对感官表现为实物的东西,视为空间中能量集中的区域。”也是不存在物质实体的意思。能量可以表现为光、电、热、力,但能量却没有实体。能量属于中国哲学后天气的范畴,有实质而无形体,但这个实质不是物质的质,而是气质的质。物质不灭定律是建立在原子论的基础上,是实体概念。气有动力的内涵,与能量相关,但如说到灵气,乃是宇宙的生命力的体现,包涵着生命的信息节律,发展方向等内容,所以能量只是气的部分内容。中医的气有力量的内涵,而阴阳的主要表征是寒热,寒热是温度,温度和力量都是能量的表现。或者可以通俗地说,中医对世界的认识,偏重于能量;科学对世界的认识,偏重于物质。至于对中国哲学先天气的认知,则需要精神境界的高度升华才能办到。中国文化朝形而上的方向发展得多,对形而下的实学重视不够,科学观确实可以补中国文化之不足,但科学的发展已经反过来证明了唯物论的局限,一些坚持唯物偏见的人,仍然抱着唯物论的大棒去打击传统文化,容不得别人从另外的角度看世界。唯物论的毛病不在“物”字上,而在“唯”字上;所以,我们不但要反对科学主义,更要反对唯科学主义和科学霸权主义。科学也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一种模式,对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有帮助,但对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帮助有限,如对情感、正义、价值、道德、信仰、艺术的帮助都显得无力。如果把科学弄成科学主义,让它指导人生的方方面面,就显得可笑;再弄成唯科学主义,就有点可哀;再弄成科学霸权主义,就是人类的灾难。文化的发展总是层层累进,逐步提高;对那些割断历史,全盘否定,或者绝大部分否定传统文化的观点,理性的人们,只有摆事实、讲道理,把那些坚持偏见,强不知以为知的人,从错误的观念中解救出来。

               2 、认知模式的局限性

    人们认识世界,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又会形成不同的认知模式。明白了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哲学认知事物的抽象思维模式,就能明白阴阳五行学说有局限。凡是“模式”的东西,一定与实际情况有出入。要把实际情况套入模式,总有不契合的地方。比如按五行的功能套内脏,除了心肝脾肺肾五脏外,还多一个胰脏套不进去,就只有忽略了。好在中医的脏腑是抽象出来的功能系统,胰的功能包含在脾脏系统中。而脾主运化的功能,实际包含了唾液、胃液、胆液、胰液、小肠液的功能。而胆液是肝分泌的,所以中医的脾中包含了一部分西医肝的功能。

    没有认知模式,看问题会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规律这东西,不是完全客观的。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规律就不一样。就象太阳围着地球转与地球围着太阳转都有理一样。一些人动辄拿着“客观规律”来吓人,其实不免是一偏之见。明白了认知模式的局限,才能突破局限,发展学术。

    阴阳五行学说,自身就有很好的纠偏学理。阴和阳之间本身就是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不但不消灭对立面,而且与对立面共存共荣。木火土金水五行各功能状态间,相生相克,保持整体动态平衡,不是唯水、唯火主义,也是表达了中国哲学效法天地,包容万物的胸襟。今天的“和谐社会”思想,其实是与阴阳五行学说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能发展到今天而不衰败,从炎黄小部落而成为央央大国,靠的就是阴阳五行学说所表达的平等、包容的精神。在包容别人的同时,不断丰富发展了自己。中医学用这种思想来指导自己,是一定会发扬光大的。

    中医学在发展过程中,对阴阳五行模式也根据客观情况有突破。如对心理致病因素,喜怒思悲恐五志就发展成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对药物的热温平凉寒特性,又细分为极热、大热、热、大温、温、微温、平、微凉、凉、寒、大寒。中医较重视阳气的作用,对温热药分得更细一些。中国哲学主张认识事物要知常达变,随机应变。常,就是认知事物的模式,或者叫“规律”;变,就是突破常规。面对当代的学术进步,中医学人的确应当想办法,把科学研究的成果,融会进自己的学术体系中。中医重视功能系统,西医重视形态结构。在现实世界中,不存在脱离形态的功能,也不存在脱离功能的形态。西医已经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把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朝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转化。中医天人合一的观念,比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观念还要大。天即自然,指一切客观存在,比社会加生物的概念大。人也比心理的概念大。中医虽然观念正确,但中医偏于形而上的抽象思维,对形而下的科学重视不够。西医本来的观念是见物不见人的,当代西医的“医学心理学”,虽然认识到心理因素在各科疾病中的影响,认为与心理相关的疾病有一千多种,包括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很多常见病在内,但实际运用并不广。中医几千年前就把心理因素列为三大病因之一。查2001年版中医《内科学》,与心理因素相关的疾病占71%。查同一时期的西医《内科学》,略有涉及心理病因的疾病,共占疾病总数的12.5%。在西医把心理病因作为显学之时,中医早就把心理病因作为理所当然之事。但西医的心理学成果,仍值得中医借鉴。西医不断完善创新自己的精神,也是值得中医学习的。

    另外,中医非常重视人体的正气。“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疾病的发生与正气不足密切相关,不仅仅是邪气一方面的原因。这个“正气”不仅仅指西医的免疫功能,还包括机体自身的修复功能,以及生存状态的良好等等。中医的正气理论,不仅关系疾病,还关系到人的生存质量。西医在唯物论指导下,重视器官结构、营养这一类物质因素,在如何保养与激发正气的功能这方面,就做得不如中医好。中医通过“精神内守”去保养正气的多种方法,以及从气血阴阳的不同角度去扶助正气,都很有自己的特色。这也是中医从心物统一论出发,重视“心”因素的结果。“正气”翻译成现代汉语,似可叫“生命力”。中医的心是体,神是用。最广义的心、神,涵义同道,是生天、生地、生人的动力;在人体则指生命力,含义接近正气;狭义的心、神,才指思虑的功能。生命力是人的根本,中医重视发挥心、神、正气的作用,而西医主要通过外界干预治疗疾病,所以中医批评西医是见物不见人。

中医有自己的不足,不容讳言。中医有自己很大的长处,也无须自卑。西医的不足由西医去完善,中医的不足,当然靠中医自己弥补。我们爱中医,不仅仅是由于我们对中医有感情,更在于中医有真理。

             二.中国哲学在中医领域的应用

    中国哲学运用功能状态分类法,突破形态结构以认识事物,从事物中归纳出阴阳五行的状态与规律。中医哲学则把阴阳五行的分类方法,应用于医学领域,以认识疾病。要认识中医,首先就应当明白,中医是从功能状态入手认识事物,是对事物的宏观归类认识。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是一种抽象认知法,必然疏于对形态结构的研究,有其模糊简略的不足,这是中国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的重要原因;但模糊分类又有简明扼要,涵盖面广的优点。这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是非常高明的做法。就在科学发达的当代,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什么?因为对事物的认识是没有穷尽的,很多事物人们都还弄不清楚,遇到问题又不能不解决;从宏观分类去认识处理问题,虽然有模糊不清之嫌,却往往获得解决问题之实。比如微循环障碍,很难准确诊断是哪几根毛细血管不通;就算能诊断,也没有疏通的器械;就算有器械,也花不起那个钱,或冒不起手术风险。服用活血化瘀药,全身走一遍,目标虽不准确,却多能解决问题。有些问题即使能弄清,一要花费时间,就可能贻误战机,等到问题弄清,人都可能死了。二要耗费资财,增加成本,很多老百姓花不起那个钱。三是就算弄清楚了病因,一时找不到针对性的治法,模糊治疗也不失为一法。所以,能简单处理的,不应去复杂处理。中医从功能状态入手,以宏观模糊分类的方法,去认识处理疾病,就有其高明的一面。西医认识疾病,有功能性、器质性之分,但此功能性是指局部解剖器官的功能。中医的功能态是对人体整体功能状态的大分类。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更证明了,很多问题最终是说不清楚的。一些浅见的人,看不到科学的局限,还在拿着科学的武器进攻中医;也看不到中医的高明之处,真有些可笑。看一个问题,横看成岭侧成峰,中医与科学明明是从不同的角度在认识世界,完全可以是互补的,却被那些一知半解的人弄成你死我活的斗争。你不懂中医,就下点工夫去了解中医。中医不足之处当然可以批评。弄都没弄懂,就抓住些鸡毛蒜皮的东西,甚至不顾事实地信口雌黄,这那里是做学问的态度?真是有辱斯文!其实也可以说中医是用的中国式科学方法,就象数学中有模糊数学一样。有兴趣的读者可参见拙著《中医哲学与按摩治疗心身疾病》。

           1.中医怎样认识生理关系

    中医认识生理关系,虽然有一定的解剖形态基础,但形态只是表征,实质是按五行分类,从功能系统认识人体的生理关系。

中医的心主神明、主血脉,包含了西医精神、部分神经和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是心脑两脏的代表。在五脏功能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这与心物统一论中,心占主导地位的认识是一致的。

    中医的肝有储藏血液,调节血液循环的功能,这恰恰是西医脾的功能。中医肝又主疏泄,疏泄是疏散、宣泄,疏通畅达之意。包括疏泄气机,疏泄情志,使全身各部分的功能配合协调。这种协调全身功能和情绪的人体自我调节系统,肯定涉及西医的植物神经、内分泌等多个系统。中医以肝来代表人体的自我协调体系的功能。人体的自我协调机制,西医是重视不够的,西医重视的是外界干预,这源于人类自高自大的心态,看不到人体自然协调机制的高妙。从调动人体自我修复机能这方面来说,中医是智慧的医学,西医是蛮干的医学。

    中医主要以脾来代表营养的消化与传送系统的功能,称为脾主运化。中医的脾还有管理血液正常运行的功能,称为摄血,这又与西医造血系统的凝血因子有关。中西医脾的概念基本不相关。

    中医的肺主一身之气,司呼吸。司呼吸是管理气体的新陈代谢,相当于西医的呼吸系统的功能。主是主宰。气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的功能。一身之气指机体的生命动力系统。中医认为肺有调控生命动力系统的功能,这是机体的后天调控系统之一。中医肺还有通调水道,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

    中医的肾,藏精,内含元阴、元阳,是生命的原动力及先天调控系统。这当然涉及到现代生命科学的遗传基因理论,还包括生殖系统的功能;但遗传基因又受什么东西控制呢?现代科学还没有涉及。另外,肾还有主水、纳气等功能,对水液、气体代谢起调控作用,包含了西医泌尿系统和部分呼吸系统的功能。

    由于中医是按五行去对人体功能系统分类,是一种简明扼要,却具有模糊性的分类;所以,一个功能系统中往往包含了几个西医解剖系统的功能。西医从解剖结构认识人体的功能,也不单纯。西医的肝既解毒,又分泌胆汁助消化。西医的胰既分泌胰岛素降血糖,又分泌胰液助消化。中医以脾来概括消化系统的功能,从横的角度去认识人体,又有什么不可以呢?中医从功能系统着眼,按五行模式把人体分为五大功能系统,完全与西医不是一个认识体系。凡体系、模式这一类观念,必然有局限;但现在一些人要中医按西医的认知模式把自己说清楚,等于是横着看山的人,硬要把侧着看山的人拉到横面去,让他说清楚庐山为什么不是岭而是峰?真是横不讲理!

    认识中医的脏腑学说,一定要明白中医虽以一定的解剖结构作基础,但它是突破了形态结构,从抽象出来的功能系统认识人体。中医认识人体,从宏观功能系统着眼,简明扼要;把很多微观认识不清的疾病都可以包含进去,进行调节、治疗;涵盖面广,当然就难免有精细不足,针对性不明确的局限。所以,往往中医的疗效出来了,说不清所以然(是说不清西医的所以然)。西医从形态结构认识疾病,精细入微;但对很多功能失调的疾病,找不到形态结构的改变,西医就无从下手。有的西医甚至妄下断语,说病人无病呻吟,或是神经病。中西医的认知模式是各有短长的。

               2.中医怎样认识疾病

    中医认识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首先要分清疾病的阴阳属性。又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水代表寒,火代表热,阴阳的基本病理特征就是寒热。照五行分就分为温热平凉寒。五行进一步说明了阴阳寒热之间就象气候由温转热、转凉,再转寒一样,存在着既对立,又相互依存、转化等关系。平,代表平衡态。阴阳五行学说的实质,就是阐明以寒热为代表的,宇宙基本功能态间的变化规律。寒热当然不是物质实体,它是对致病因素影响人体,病因与人体相互作用后,人体所表现出的功能态的概括。中医称为寒证、热证。若是指引起寒热证的病因,则称为寒邪、热邪。照五行分就是风火(热)湿燥寒五邪。邪,详称叫邪气。气这个概念,在中国文化中有两层含义。一是先天之气,是道体作用的表现,是一种虚态的存在形式,无质无形。拿现代话来说,就是一种产生宇宙万物的力量。二指后天之气,有质而无形,如气体状。阴阳五行从抽象一面理解,是先天之气的作用的表征。气若落实到具体语境,就指后天之气,如邪气、肾气。事物的产生总是从无到有,由虚到实;然后从有还无,由实到虚。道是虚态的“一本”,然后产生实态的“万殊”(万物)。形态万殊,本质不变。哲学追究本质,科学研究形态。先后天气的关系,是本质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先天之气并不是离开后天之气而独在,先天气就隐含在后天气之内。先后天间的关系,请参见《中医哲学与按摩治疗心身疾病》。邪气的内容包涵甚广,物理、化学、生物、环境、心理诸因素,只要能造成人体正常功能态改变的因素,就是邪气。如果从形态结构去理解中医,那就对中医完全找不着北。能形成热证的因素,就是热邪;能形成寒证的因素,就是寒邪。因为中医是“辨证论治”,证是对功能态的概括,再以“证”去推论邪。有的疾病开始是寒证,最后又转化成热证,寒邪就变成热邪。这在西医就不可理解,一种细菌不可能变成另一种细菌。这只有从功能态的改变去理解才行。细菌虽不变,功能可改变。就象地球不变,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会变;植物是一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会变。中国哲学阴阳五行的道理,就从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所以,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道是从生活观察中得来的。阴阳五行学说并不神秘,大家不理解它,是由于时代与地域的隔膜。中国在引进西学的时候,与中学的对接搞得很不好,被弄成你死我活之争。中学太需要现代的诠释,但愿今人能比前人做得更好。

    又中医认识疾病,不是只看致病因素一方,是看病因与人体相互作用所表现出的功能态。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是必然要忽略形态结构的。拘泥于形质,就难以抽象出功能特点。唐·司空图在《诗品·雄浑》中说:“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必须要超越形态的束缚,才能把握实质。环中即圆心,把握住圆心,就可以控制圆周运动,以不变,应万变;所以,圆心比喻实质、本质。看问题要突破现象看本质,形态是现象,功能动力才是内在本质,这是中国古人的看法。中国人绘画、书法、作诗都重神韵、意境,就源于这种认识。中医怎样超越形态结构,认识功能本质呢?如中医治内脏下垂,管你是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脱肛、疝气,形态虽异,功能本质都是中气下陷,都可用补中益气汤治疗。

    所以,寒热邪气虽可以包涵一些实体的致病因素,如细菌、病毒等;但毕竟是从功能态去认识病因,不能作某一实体理解。同一细菌作用于人体,在张三是寒证,在李四就可能是热证。这是因个体差异而导致的功能态不同。中西医看问题的着眼点不同,可见一斑。明白了中医是从哲学抽象出的功能态着眼去认识事物,才能理解中医。

           a.      中医怎样认识病因

    病因众多,中医只归纳成三类:外因、内因、不内外因。外因虽多,中医从功能态只分为:风火湿燥寒五类。如果要把外因简化成阴阳两类来认识,,就从火邪中分出一个暑邪,成为风火暑湿燥寒六yin。yin是过度的含义。风火暑湿燥寒本是正常的天之气,是养育人的。《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天以五气养育人,地以五味养育人)。过度了就变成邪气,称为yin。六yin中风火暑属阳,湿燥寒属阴。这样的认识方法便于简明扼要地把握病机特点。通过上面的解释,也可以明白中医治病为什么提“祛邪”,而不说“灭邪”。因为邪气本由正气变来,复其常度,邪气即成正气;就象坏人去掉坏习气,就变成好人一样。西医治病主张“灭菌”,视病因为强盗,必赶尽杀绝而后快。其实,就是致病菌,也不是绝对的坏;降低了毒性的病菌制成疫苗,还可以促成人的免疫功能。中西观念各有所长,应当结合应用。中国人的观念是效法天地,天覆盖万物,地承载万物。万物应在天地间和谐共存,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这种智慧的观念,形成了中国人的民族性。这和西方人的霸道观念——与自然为敌,什么战胜自然,改造自然很是不同。霸道的观念可以应急,但不能长治久安。中国观念让中国人在近代很吃了些亏。但最终,如果人类还愿意过和平的生活,还是只有中国观念能让世界太平。这也是中国文化必然要发扬光大的道理。

    所以,中医的风火湿燥寒,是突破形态结构,从功能态认识病因的类别特征。风火湿燥寒也可由体内功能失调产生,称为“内生五邪”。

由于中医学是建立在心物统一论的基础上,中医非常重视心理病因,称之为“内因”,按五行把心理病因分为“喜怒思悲恐”五志。由于太简略,后世又发展成“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属于情绪病因。西医把人的心理分为“认知、情感、意志”三个方面,中医只分为精神和情绪两方面。精神是人的本能,分为神魂魄意志五部分。象脑瘫、痴呆这些病,就是属于本能的损伤。另外,思想压力过大,以及过度的脑力劳动,都会损及人的本能,即损害元气和元神,引发严重的多种病变。在白领阶层中较为多见。

    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爱、恨等。情绪虽受外物影响,但往往莫名其妙地产生,如常说的“情绪不佳”或“情绪高涨”。情感、情绪都是人对外物的自然反应,很有些不讲道理成分在其中;过度了以后,就成为致病的内因。医生应引导病人用认知的理性,去节制情绪和情感。中医对心理病因的重视,是中医对人类健康的重大贡献。只不过现在中医不那么吃香,中医自己也对此习以为常,不以为了不起,就被很多人忽略了。

    中医的不内外因,是金刃虫兽所伤,其实可以归属在外因中。

           b.  中医怎样认识病机

    西医称为病理,中医叫病机。理有道理、规律之意。机,除了机理的含义外,还有机动、机键、机密、时机等含义。所以中医的病机,不仅是指疾病的机理,还强调疾病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认识疾病要抓住疾病的关键点,要掌握治疗的时机。另外,很多疾病幽微难知,对医生来说还是一种秘密,往往需要医生在临床积累的基础上,靠即时的感悟去随机应对。西医的病理,把疾病看成一个完全客观的事物,医生则完全是一个照检查结果处方的机器而已;中医的病机,则重视了医生的认知水平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上文说过,所谓“规律”,并不是完全客观的,随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发现。所以一个疾病,由于医生选择的突破口不同,十个医生开十个处方,并不奇怪。西医往往以此诘难中医,不知道自己有机械思维的毛病。

    由于中医是以阴阳五行的抽象认知模式,从功能系统入手认识疾病,是一种粗线条的、模糊的认知方式;所以不会象从形态结构入手认识疾病的西医学那样精细。中医的总病机有邪正斗争、阴阳失调、升降失常三条。如果结合具体的脏腑生理,可以说得更细一些。

    邪正斗争:邪即邪气。不管是生物、心理、社会、物理、化学、环境的因素,只要能造成疾病,就是邪气。正即正气。指人体的生命力,包括抗病能力在内。健康人不生病,死人不会病,疾病态是邪气与正气搏斗的表现。不能有比这再简明的病机认识了。

    阴阳失调:通俗地说,阴指人体的抑制功能,阳指人体的兴奋功能。阴阳平衡人体就健康;阴阳失去制约,人就生病;阴阳离绝,人就死亡。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气能侵犯人体,是因为正气虚弱。本条进一步说明上条,正气虚弱是由于人体阴阳功能的失调。这是把人体的功能高度抽象归纳为阴阳两部分,来阐释人体的病机。

    升降失常:这是指体内气的升降出入的运动机制失调。这个“气”是中医抽象归纳出的,对体内推动生命活动的,无形有质或无形无质的包括物质、能量及信息诸因素的综合概念。升降出入,也是中医对气的运动形式的抽象归纳。气由经脉进入细小的络脉以后,必然是在体内全方位运行的。中医是进行宏观调控的医学,不抽象归纳出气的主要运动趋势,就无法实施治疗。本条说明气的运动机制障碍,也会形成正气的功能不足。

    从以上三条可以看出,中医认识病机,非常看重正气的作用。疾病,是因正气不足才发生。受伤的生理机能,也要靠正气修复。中医时时强调固护正气,就象一个国家,你自己实力强大,敌人能奈何你吗?西医认识病理,则重视致病因素的消除,强调灭菌。细菌生天地间,你灭得完吗?所以中医说“祛邪”,将邪气赶走,各安其位,则天下太平。孔子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儒家不主张武力镇压,强调搞好自身建设,主张行王道。在医家则强调固护自身正气,邪气不服,则平调阴阳以驯之。但当标证急于本证时,西医不失为一种有效手段。霸道有霸道的用处。治病如治国,真需要霸王道杂之。所以说,中医治本,西医治标。这当然是概略之说,中医治标证,尤其是病毒感染,强于西医。

    另外,西医将人体视同一架机器,零件可以随便拆换。中医则重视调动人体的自我修复功能。人与机器不同,是人的零件有生命力,可以自己修复好,零件还是原装的好。中医的针灸、按摩主要就是调动人体的自我修复功能以治病。这种观念上的差别,是唯物论与心物统一论的观念差别所致。西医虽然高明,但这种见物不见人(即心,生命力)的片面性,是明显可见的。很多西药,疗效好,毒副作用也大,虽有可借鉴处,但不得不向世人指出,中医重视人体生命力(正气)的观念,的确比西医高明。现在很多疑难病,西医束手无策,中医从调节生命的功能态入手,往往取效。生命力离不开人体,人体离开了生命力就是死人。人的生存、繁衍、康复,以及人生的情趣,均拜生命力所赐。没有生命力就没有人生,所以中医治病,时时注意固护、保养、发扬生命力(正气)的功能;慎用猛药攻伐邪气,以免伤正;主张扶助正气以祛邪,是一种高明、智慧的理念。很多人不理解中医“气”的概念,因为中医的气(生命力),尤其是先天气,实在不是一件什么物事,而是一种虚态的存在。

           3.中医怎样处理疾病

    由于中西医的哲学理念不同,在处理疾病的方法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a.中医的诊断理念

    西医除了注重仪器诊断外,其基本的诊断方法是视、触、叩、听,与中医的望闻问切法,似乎也无本质上的差别。但是一考察具体的诊断内容,就会发现很大的差异。这是由于中西医的哲学理念不同造成的。

西医诊断疾病,以唯物论、科学观作指导。疾病最终要落实到某个物质实体上,如细菌或某个器官的损伤,或某物质的不足等。形象直观,让人易于理解。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发明抗菌素及各种诊断治疗仪器与手术方法,取得很大成就。但唯物论、科学观的缺点是见物不见人,完全把人体当机器去拆解,取证完全根据客观标准,对人的主观感受重视很不够。比如西医诊断发热,其热型有: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不规则热。这些发热都可以用温度计量度,是客观的;却对病人的恶寒或五心烦热的感受弃而不顾,因为恶寒与五心烦热是人的主观感受,不能客观量度。发热与恶寒是人的两种相反的感受,仅凭不能客观量度就否定恶寒的诊断意义,西医的做法明显是片面的、武断的。中医诊断发热则有:高热寒战、恶寒发热、只寒不热、只热不寒、往来寒热、五心烦热等;再细一点还有发热微恶寒等表述。中医是主客观表现全面考虑,这是因为中医的哲学基础是心物统一论。又如对疼痛的诊断。由于西医是把人当成组装的机器看,西医对疼痛,往往只重视疼痛与局部解剖结构间的关系。至于为什么会出现冷痛、灼痛、重痛、刺痛、胀痛、痛而喜按、痛而拒按等不同的状态,西医却不重视;因为这是主观感受,不能客观量度。同时,用西医的分解观来看,也看不出原因所在。中医从整体功能态考察,却认识到:冷痛属寒,灼痛属热,重痛属湿,刺痛属瘀血,胀痛属气滞,痛而喜按属虚,痛而拒按属实。主观感受的不同,是与人体的功能态失调相关。其他如中医少阳病甚至把口苦、咽干、目眩等纯主观感受作为指征,西医就更不可理解了。

    中医的脉诊、舌诊,西医也不可理解。脉诊还说可以了解心脏跳动的情况,舌诊西医就完全茫然了。脉诊与舌诊都是对身体状况的全面了解。这当然首先来源于经验,但也与中医认为万物只是道的不同展现方式,万物在道的基础上相通,所以局部中就包含着整体信息的哲学思维相关。唯物论把万物划然孤立,把人当组合的机器看,看不出局部与整体信息相通;但现代遗传生物学恰恰证明,每一个生物细胞中都包含着整体的生命信息,何况那些更大的局部。所以,中医发明了从局部中探测整体信息的脉诊、舌诊。废中医派大批脉诊、舌诊,是真的莫明其妙。

    中西医的诊断方式,表面上看是方法的不同,实际上包含着哲学理念的差异。中医诊断疾病不仅重视客观指标,也重视主观感受;看到了局部与整体间信息相通,通过局部以诊断整体疾病。这种认识当真是落后的吗?或许还有先进的一面吧!

    由于中医认识疾病是从功能态着眼,而功能态又随时处于变动之中,所以中医诊断疾病,不认为有绝对的客观标准,这与西医的观念迥然不同。寒证可以转热,热证可以转寒,还有真寒假热、真热假寒证。口苦可以是郁热,也可以是瘀血的表现。口干可以是热盛,可以是阴虚,也可以是瘀血的表现。中医临床需要四诊合参,这个“参”字就要求医者的经验与领悟力,要求把主客观因素结合考虑。中医要考虑主观感觉,而主观感觉可能有错觉、幻觉,客观指标也难免有真象、假象的不同;这都要考验医者的智慧,不是仅凭客观指标以断病。

    所以,中医诊断疾病的理念是主客观因素并重,而且很看重“人”的因素,既重视病人的主观因素(正气、七情、主观感受),还要求医者的主观智慧。与只看重客观标准的西医诊断理念,形成很大的差别。西医弃主观因素不顾的方法,当真是合理的吗?

                b.中医的治疗理念

    中医主要从功能失调的角度去认识疾病。疾病的发生首先是由于人体功能失调,造成人体正气不足,才使邪气乘机入侵所致。

中医、西医都首先重视预防疾病。建立在唯物论基础上的西医,眼睛盯着外物,重在消除外部病因,强调灭菌、隔离。但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西医的方法适合治标。建立在心物统一论基础上的中医,认为心(生命)在疾病的发生中占主导地位,所以在疾病的预防上首重正气(生命力)的调养。《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灵枢·本神》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生命力的调养当然要靠平时,临时是调养不起来的。中医有一整套从气候适应、环境选择、到作息时间、心理调节、饮食、药物、运动、气功等各方面调节正气的阴阳平衡的方法。没有了生命力(正气),一切防疫、治疗的方法都是没有意义的。疾病的康复,也应以生命力的恢复为标准。生命力是个什么东西?他还真不是个“东西”;西医要叫中医说清楚,中医还真说不清楚。中医的“玄”,就玄在这里。中医不仅要认识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还要认识那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有征象可见的“东西”。神就是生命力的外在表现,中医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生命力是怎么来的?西医也说不清楚。但中医从调养生命力入手预防疾病,从逻辑上说是正确的。没有生命力,还谈什么健康?从实践上说,西医对生命力的自我防御,自我修复的功能认识不够,把生命力放在被支配、被保护的地位;中医则把生命力放在主导的地位,并且有一整套增强生命力的方法,帮助生命力排除干扰,恢复健康。《素问·上古天真论》还提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这是中医的防疫观。由于时代的局限和理念的差异,中医在防疫、灭菌上不如西医,应该向西医学习、借鉴;但如果因此丢掉中医的长处,就是非常可笑的做法。

    中医治疗疾病,要么,谋在机先——“治未病 ”,治其未发,治其未盛。要么,后发制人,治其已衰。不主张与致病因素蛮打硬拼。用药如用兵,杀人三千,自损八百。首先要注意保存自己,保存正气,《灵枢·逆顺篇》说:“兵法曰: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刺法曰: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漉漉之汗。”就象《曹刿论战》中说,要等敌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之后,待其气势已尽,再反击,用力少而收效大。其实,中医主要是利用人体的抗病机能以战胜疾病。急性病初起,抗病机能尚未充分调动,这时用药,或者针灸、按摩,往往疗效欠佳;这时中医特别注意保存正气,尽量控制病情不发展就行,所谓“留人治病法”。不可一味强攻邪气,反使正气受伤。待正气已起,病势渐稳,或身上出现压痛点,再顺势反击,此时针、药、按摩皆容易成功。这是一种智慧的做法,只是如何辨别疾病是未盛,还是已衰,也需要智慧。

    中医哲学认识到人自身的重要,生命力的重要,生命力才是抵抗疾病的主体;所以中医治病处处注意保养生命力,依靠生命力,是扶助正气去祛除邪气。这与西医把病人放在从属地位,完全由医生组织火力去剿灭疾病,是两种不同的治疗方式。

邪气不侵犯人体,正气不会主动挑战邪气。邪气犯人以后,中医虽然用汗吐下三法助正祛邪,但时时不忘固护正气,就象仲景祛邪方中,要常加枣或粳米养护胃气一样。中医主要是通过调整以寒热为代表的阴阳功能失调,以调养正气,祛除邪气;正气一复,邪气自去,身体也就健康了。西医治病,杀菌、杀癌,割裂器官;邪气虽去,正气大伤,副作用很大;是不得已的办法。中医如何发扬自己的长处,并借鉴西医以提高自己的疗效,是有待学人共同努力的问题。

    现在有的中医科室,不搞辨证施治,就用几个协定处方。病人来了,就象用西药一样把处方用出去。如此糊弄病人,中医要想不亡,就难了。中医治病的特点,就在个性化的辨证施治。“证”是功能态的表征。中医疗效的可重复性,是“证”的可重复性。人的整体阴阳功能态一平衡,其他细微末节的问题,就随着人体大环境的改善而改善。所以中医是“模糊治疗论”,是“宏观调控治疗法”,是通过功能调节去达到形体结构的健康。中医由于历史和思维习惯的局限,忽略了从细微结构上去认识人体;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完全不防碍中医把现代科研的成果化为己有。

    《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这是说宇宙间一本与万殊的关系。万物各别,都与道相通。现代科学越研究得细,就越有研究不完的东西。疾病不可能都等你研究清楚了才去治,建立在心物统一、万物与道相通理论基础上的中医的模糊治疗理论,通过整体功能调节以达到具体的治疗效果,就显示出他有永远的实用性。

    今人有人把人体比作电脑,说西医研究的是硬件,中医研究的是软件。软件者,功能信息系统之谓也。有助于人们理解中西医的差异,但不能完全对应,因为人的生命力是一个自主系统,受外力影响,而不受外力支配。生命力的主动性是电脑所不具备的。

    中西医哲学基础不同,明白人却多有忌讳,语焉不详。但此问题若不说清楚,中医本源不明,如何能继承、发展中医?笔者赖中医安身立命,不忍良玉蒙尘,不揣浅陋,斗胆对中医哲学思想作一现代诠释。得当与否?还望方家给以指教。                           

                                                             2007-12-25二稿



[ 本帖最后由 zsy_000 于 2008/1/5 00:20 编辑 www.med126.com/wsj/]
-----------如此好文竟曲高和寡!
-----------很好,值得仔细琢磨!
-----------真是好文,受益良多,对我这种对中医未入门者尤甚
-----------说的好,不过中医的衰落也符合自身规律,也就是中医规律,所谓阴极必阳,阳极必阴,只要中医不灭,就一定能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