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季羡林去世一周年 季承称父亲的遗产是个包袱
    

医师交流:季羡林去世一周年 季承称父亲的遗产是个包袱

季羡林去世一周年 季承称父亲的遗产是个包袱
2010年07月11日 03:45华商报【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2条

季承

去年今天,国学大师季羡林因病在北京301医院去世,享年98岁。


在季羡林生命的最后几年,和儿子难以道明的纠葛、匪夷所思的“盗画门”以及因此牵扯出的与北大的纠纷,一度让病床上的季羡林苦恼不已。
季羡林去世后,一切难题对他而言都烟消云散了,但对此前已经和父亲和好的季承而言,困扰才刚刚开始。
“乌门”、家里遭窃、向北大追讨父亲藏画、三处安放父亲遗骨让业已75高龄的季承颇感疲惫,而《我和父亲季羡林》一书引发的非议,让季承饱受困扰。
在体力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下,季承一个人走过了父亲去世后的这一年。昨日在接受华商报专访时,季承坦言,虽然很累,虽然他觉得“大师之子”这个名号很沉重,但他必须坚持,因为他是季羡林的儿子,把季羡林的思想和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是父亲的遗愿,也是为人子的责任。
最新动态
让父亲与王昆“在另一个世界交谈”
华商报:7月11日是季老去世一周年的纪念日,有什么安排吗?
季承:父亲的骨灰主要分三份,一份在山东老家,“睡”在母亲身旁,也了了他一个心愿;一份放在北京万安公墓,因为这个公墓离北京市区比较近,方便亲朋好友和关心季老的人前去悼念;第三份,也就是这次一周年要在河北易县崇陵西侧的华龙皇家陵园里举行的“季羡林先生墓碑落成暨骨灰安放仪式”。为什么会选择这里呢?因为这里有个“文化名人园”。父亲生前和歌唱家王昆有个约定,身后都葬到那里去,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交谈,倾述那些没说完的话。
华商报:季老一生都在为传播文化而操劳。对于他未竟的事业,你有什么打算呢?
季承:研究的领域不同,子承父业是没有办法了。不过,把父亲的思想和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是必须的。目前,虽然山东临清的季羡林纪念馆、济南的季羡林研究所和咸阳的季羡林国学院都已经成立,但真正要做下去,还需要下很大功夫。我想在我有生之年,最重要的就是配合这些机构,真正传承父亲的文化遗产。
华商报:有消息说,季老家里遭窃一事有最新进展了?这都半年过去了呀!
季承:是的,我也刚从海淀区检察院得到消息,案件已经转到他们手里。他们目前正着手准备起诉的资料。我相信偷盗者以及他们背后那些偷偷摸摸,见不着人的家伙都会得到应有的惩罚。
为什么这个案子拖这么久呢?因为犯罪嫌疑人偷的这部分东西怎么估价比较困难。为此,公安局请海淀物价局牵头,请了4个方面的专家,文物局、拍卖行、图书方面的专家,合议定价,提出了一个意见给公安局。
遗产纠纷父亲的577幅画等待“研究再给答复”
华商报:季老的遗产都安排妥当了吗?有没有估算过季老留下来的东西能值多少钱?
季承:哎,这个太难估算了。父亲遗留的东西,尤其是书籍太多了,光将北大的两处宿舍里父亲的遗物整理好,并转移到外面的安全地,就花了我过去一年里的大部分时间。
如果说安排妥当,这批东西已经很安全了。可是原来父亲让北大保管的577幅画,其中包括苏东坡《御书颂》在内的207幅古画,却依旧在北大手里,没有给我。
华商报:北大不是说尊重季老遗愿,要归还给你吗?
季承:是的。父亲去世之前,北大的领导在医院探望时,曾经问父亲:这批画捐还是不捐,由季老说了算。我父亲明确表示不捐。我当时也在场。
可是,事后我打了无数报告,要求取回这批画,北大却总说“研究研究再给答复”,这一研究就是一年,接下来可能是2年、3年,乃至到我去世。
华商报:你觉得,这批画会不会到了某些人手里,所以拿不回来?
季承:北大甭想我会“揣着明白当糊涂”。过段时间,我会再去找北大领导。我会坚持自己的权利,如果再不归还,我不排除通过法律手段要回属于我自己的东西。
华商报:除了你,我们知道你外甥(季承姐姐的孩子)也有季老遗产的部分继承权。你有担心过因为分割财产,会和亲属产生矛盾吗?
季承:说真的,我是有个顾虑的。我从不否认,我外甥有他的继承权。他继承的其实是我姐姐应得的那一份,我没有任何抵触情绪。要知道,我姐姐对这个家庭也是贡献很多的。不过,这个继承权该怎么体现呢?一张画、一本书、一个罐子,是分给他,还是分给我,哪些需要捐给社会,哪些需要拍卖,又或者是全部变现了再分,还需要商讨,挺麻烦的。到现在,我们还没拿出一个方案来,不过我们都相信会处理好的。
华商报:在网络上不少网友都说干脆直接捐掉算了。
季承:哎(苦笑),有那么容易就好了。在外人看来,父亲留下的是笔很大的财富,可对我而言,却是一个包袱呀!可是也不是简单的捐掉就可以了,首先财产也不是我一个人的;其次,我不能像我父亲那样,对家人不做任何安排。我的儿子和女儿虽然很无所谓,但最小的这个小孩的抚养、以后的生活,我总得考虑、安排吧!
直面争议揭开真相无损父亲的伟大
华商报:季老在世时,对你的争议主要围绕在“不孝”上,同在一城,却13年不相见。后来,见你们和好,很多人都松了一口气。可是 《我和父亲季羡林》的出版,却再次让你背上了“不孝”的名声,批评声甚至更猛烈了。
季承:我一直不认识你们所说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在父亲的最后几十年,在热热闹闹的学术追捧中,他的真实形象随着声誉日隆愈发变得不真实,实际上,父亲的内心是冷的,是寂寞的。
我觉得自己是个孝顺的人,对父母,对家庭都尽心尽责。写这本书,我只想还原一个大师光环底下真实的父亲。晚年,父亲对自己有过剖析反思,和这本书中指出的所谓缺点、错误,很多都不谋而合。
华商报:或许在很多人看来,是因为原来圣人一般的季羡林,也和他们一样世俗、无情,所以倍感失望。在这种情绪主导下,从而对你谩骂不已。
季承:对于谩骂,从书出版到现在,我都已经习惯了。我觉得大家应该习惯,伟大人物有他的伟大之处,这没问题。但让读者知道一些别的真实情况,并不见得有损父亲在学术上的成功和伟大。相反,把真相都藏着掖着,反而没什么道理。
华商报:那你不觉得委屈吗?我记得,此前你接受采访时,曾因此潸然泪下。
季承:委屈,怎么会不委屈,你不知道有些人骂得有多狠,认为我该下地狱,该被绞死。我委屈,一是父亲对我的态度,让我委屈,为何父亲最后这样对待我;另一个就是,对有些人在我家制造隔阂,我很不满意。这些人原来对我挺好的,后来一下子变了。我甚至听说,身边有人和我父亲说,我和媳妇想要毒死父亲。以至于他的饭菜一度都要别人先尝一下,他才能吃。
不过,现在已经不是委屈,而是气愤了。有人煽动要“封杀”我的书。谁给了他们封杀我著作的权力,这只能给那些别有用心的人以可乘之机,把已经有些复杂的事情搞得更复杂,于社会、个人、各方面都是不利的。
华商报:别有用心的人?谁?
季承:是的,有关我的很多争议,我相信都是这些人制造出来的。你如果把网络上那些骂我的话组织一下,你就会发现一些蛛丝马迹,有一群人在干这事。
他们是谁?我也不知道,不过,我知道,他们就是一直在我和父亲之间制造隔阂,并图谋父亲遗产的人或团伙。
再评父亲我给父亲打了60的及格分
华商报:你怎么评价父亲这一生?
季承:如果作为一个学者、社会成员,就事业而言,他是完美的。但如果作为一个家庭成员,作为一个男子而言,他有很多缺点……曾经有一个记者让我给父亲打分,我打了个60的及格分。
对利,他看得很淡;但对名,他似乎来者不拒,不过,却不会被“国学大师”之类的虚名所缚。当时,作为时代最醒目的学术符号,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他既无法摆脱早已公开拒绝的“国学大师”帽子,也无力阻止自己陷入各种利益争夺的漩涡。这是一种悲哀。
华商报:在季老去世后,你看了很多他的日记和书籍,其中有一些提到和家人相处的温馨文章。那你对父亲的印象发生改变了吗?
季承:前段时间,我在整理父亲未完的遗作《最后的抚摩》时,发现了一段文字,讲述了父亲到病房看望母亲的场景,字里行间充满不舍:“德华和以前一样躺在这里,似睡非睡,脑袋直摇晃。我抚摩了她的手,她的额部,都是温温的。这温暖直透我的心。她没有睁眼,也没有看我,哪知道这就是最后的抚摩。”
是的,我被打动了。原来父亲也有温存,并非冷若冰霜,父亲不是一个无情的人,只是对家人不够好而已。
本报记者 吴成贵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