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长沙药解》闲谈
    

四圣心源:《长沙药解》闲谈

想到哪就顺手写两笔,没有章法大家勿怪。
《长沙药解》是黄元御理论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部书。之所以说黄元御的学术思想可以自成一派,主要还是因为理论著作的完整。
很多朋友都不认同中医流派间的巨大差异,认为中医是门统一的,兼容并包的学科。这么说没错,各流派之间确实有着共同的基础,但是着眼点得不同使得各流派见的认识与方法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比如说,人是怎么来的?黄元御说,人先有祖气,祖气分升降,升降化四维,即:中气——脾胃——肝、心、肺、肾。有点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得得意思。而郑钦安就认为,人先有君相二火,二火相合生中土。即:心肾——脾胃——肝肺。不同的认识就造成了两个人治法的巨大区别。二人同为重阳派医家,但是黄元御更注重中阳,即先调脾胃再有肾阳与君相二火。郑钦安则侧重心肾阳气,即先调心肾再及脾胃。至少对于初学者来说广读各家学说未必是个好的入门路径。中医入门一定要有条主线,再辅以各家学说方成圆满。就好比盖楼,框架只能有一个,添砖加瓦却可以海纳百川。
黄元御的理论体系十分完整,包括对经典的解读,对外感内伤的治法,尤其是对药性的理解。为什么说药性尤为重要呢,因为《药解》可以说是黄元御思想的枢纽,医理无非是“认识+方法"。比如说,水寒土湿是病机认识,温燥水土就是治法。但是如何温燥水土就要靠药性来贯穿。
各流派的的药性理论也是完全不同的,伤寒中留下了“是什么”,内经留下“为什么”,这两者之间怎么连接,就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了。半夏止呕,诸家都承认,但是半夏为什么止呕就说法不一了。我们的中医教材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张家的方,李家的法,赵家的药解搞得初学者无从下手。
说点正经的。。。。。。
长沙药解怎么读,首先是目录问题。目录四卷,怎么分的累呢,卷一,土药。依次是,木药、金药、水火药。
剩下的就是结合理、法去一一对应着读。
先分清同类药的区别,比如中土药,甘草人参白术薏米。。。。各有什么偏性,比如说,甘草,纯粹的建中气;人参,带有温阳的生津的作用。白术带有生津、化湿的作用;薏米也有化湿的作用。那么人参和白术的生津有什么区别?人参是直补五脏津液,白术是化水湿为津液。薏米和白术的化湿有什么区别?白术是燥土的,薏米功效比较多,清气+燥土+利水。。。。。。
然后是各药的副作用,比如白芍地黄都润木,但是白芍性凉,火衰慎用,地黄泻下,便溏慎用。
还有一点最重要的,就是《药解》的总结性论述,这个总结性论述是其他书中没有的。这个总结一般在各药最后一两段。
比如,《药解·薏米》最后一段:
  “百病之来,湿居十九,悉缘于太阴脾土之阳衰也。泻湿而燥土者,未必益气清金,而利水者,未必补中。能清能燥,兼补兼泻,具抑阴扶阳之力,擅去浊还清之长,未可得于凡草常木之中也。”
    这一段是重要的“化湿六法”:1、燥土,2、益气,3、利水,4、补中,5、扶阳,6、还清(还津液)。。但是寻常草木不可能六法皆全,故当权衡病机择药而用。
再举个例子:《药解·干》倒数第二段:

“五脏之性,金逆则生上热,木陷则生下热。吐衄呕哕、咳嗽喘促之证,不无上热,崩漏带浊,淋涩泄利之条,不无下热。而得干姜,则金降木升,上下之热俱退,以金逆而木陷者,原于中宫之湿寒也。干姜温中散寒,运其轮毂,自能复升降之常,而不至于助邪。其上下之邪盛者,稍助以清金润木之品,亦自并行而不悖。若不知温中,而但清上下,则愈清愈热,非死不止!此庸工之遗毒,而千载之奇冤,不可不辨也。”

这一段是“清虚热四法”:复升降、温中、清上下、清金润木(即:生津养血 或者叫 润肺柔肝)

再如《药解·半夏》倒数第三段:

“甲木下行而交癸水者,缘于戊土之降。戊土不降,甲木失根,神魂浮荡,此惊悸眩晕所由来也。二火升炎,肺金被克,此燥渴烦躁所由来也。收令不遂,清气堙郁,此吐衄痰嗽所由来也。胆胃逆行,土木壅迫,此痞闷膈噎所由来也。凡此诸证,悉宜温中燥土之药,加半夏以降之。其火旺金热,须用清敛金火之品。然肺为病标而胃为病本,必降戊土,以转火金,胃气不降,金火无下行之路也。半夏辛燥开通,沉重下达,专入胃腑,而降逆气。胃土右转,浊瘀扫荡,胃腑冲和,神气归根,则鹤胎息,绵绵不绝竭矣。”

这一段讲“不降诸病”即:神、火、气、胃。

多的例子就不举了,抛砖引玉。

黄元御讲药性,一般思路比较直,不会出现一个药一大堆功效的事情。反正是从升降上找突破点。比如桂枝,主流认为,解表、通经、助阳、平冲降逆。黄元御认为就一个,疏肝。解表:是因为肝主营血,解营郁表证。通经:肝主血,主升。助阳,桂枝升肝生的是阴中阳魂,阳魂升极方为心火。平冲降逆:这个就得结合黄元御的医理来解释了,黄认为,其上冲胸,是肝气的异常疏泄,肝性生发,欲升不得必寻他路,或走下窍为漏、泻、遗、溺。泻相火,为膀胱湿热。或不得发则有郁而化热。反则其母,迫肾气寻肾经上冲即为此证。总之治法只有一个:疏肝!

再就是用量,《药解》不讲用量,《心源》、《悬枢》用量基本就是二钱、三钱。没啥变化。实际上用量本来就没有定法,全在权衡病机的侧重与轻重。《心源》、《悬枢》诸方只是立个框框,内容还得“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比如,黄氏附子一般就是3钱,实际应用中,完全可以按照火神派的计量去用,只要辩证准一百两百都没问题(当然煎服法得严格,附子先煎一小时,期间不能断火不能添水)。按笔者经验,黄氏的方+火神的量,效果比单纯的火神或者黄元御方子效果还好些。总之不可拘泥于2、3钱的死板用量。至于这一钱是多少。各朝代不一样不能通用,清朝是1钱=3.69克,1两36.9克,1斤=16两=590克。


-----------钦安祖师详于水火,略于金木;黄师的理论就要更加完备了。
atklmad 总结的很好啊!
-----------药为纸墨解为意
-----------这是真的学进去了
----------- 本帖最后由 asia_fisher 于 2011/10/17 12:58 编辑 www.med126.com

回复 atklmad 的帖子

兄弟能否分享一下脉法心得?
感谢!

-----------回复 atklmad 的帖子

樓主文章寫的不錯,但部份見解恐有誤,貽誤後學,特提出以供參考!
所謂化濕六法之文,元御是指薏米一物而同時具有----泻湿而燥土,益气清金,利水,补中之能。謂其能清能燥,兼补兼泻,不可多得,譬如茯苓能瀉濕燥土,卻不能清金;澤瀉能利水,卻不能補中,非言化濕之法
另則"还清"之意亦非指还津液,而是指濕濁一去,己土復其"升清"的作用
下文所謂“清虚热四法”亦同此理!

-----------学得很细,学习!医书就得这么看才有味道!
-----------这样学没用。等碰到问题就想不起来了。 背熟才是王道。
-----------回复 asia_fisher 的帖子

脉法另写了一篇《黄元御脉法独特之处》仅供参考,里面有我的回复也可以参考,我学的时间不长,见供参考,怕误导大家的思想,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默雷特,希望大家能学出自己的黄元御。
-----------回复 3838 的帖子

呵呵,这个我保留意见,君子和而不同。“未可得于凡草常木之中也”我觉得这个薏米应该属于凡草,人参尚不能脱离凡草的圈圈,何况它呢。所以还是认为这几句话不是单说薏米。至于津液复生,黄把水湿与津液分的比较清楚,比如,五苓散的口渴,就是湿去津液复生的一个例子
五苓证一  太阳四十一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中风发热六七日,经尽不解,而且烦渴思饮,外而发热,是有表证,内而作渴,是有里证。内渴欲饮水,而水入则吐者,是有里水瘀停也,此名水逆。由旧水在中,而又得新水,以水济水,正其所恶,两水莫容,自当逆上也。五苓散,桂枝行经而发表,白术燥土而生津,二苓、泽泻行水而泻湿也。多服暖水,蒸泻皮毛,使宿水亦从汗散,表里皆愈矣。

五苓证二  太阳四十二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伤寒汗后,阳虚湿动,君相二火浮升,故作燥渴。其渴者,湿邪较甚,故用五苓。不渴者,湿邪较轻,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泻水而疏木,和中而培土,防其湿动而生水瘀也。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