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是告别还是积极传承——关于中医中药的思考
    

四圣心源:是告别还是积极传承——关于中医中药的思考

是告别还是积极传承



——关于中医中药的思考



刘明武



摘要:从历史角度看,中医中药伴随中华民族走过了五千年。从现实角度看,世界上接受中医中药的民族越来越多。作为自然之物的中药,永远也不会引起抗药性。所以,从长远角度看,中医中药一定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对待中医中药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积极传承,积极发展。对于中医中药的现代缺陷,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面加以改正。“告别”之说,犹如树梢要告别树根一样荒唐。



关键词:中医中药;告别;传承



一、从《告别中医中药》一文谈起



中南大学张功耀教授的大作《告别中医中药》一发表,一位出版界一直致力于中医振兴的先生就复印一份寄给了我,并希望我对这篇文章能够发表看法。我拜读了张教授的大作之后,认为这篇文章根本没有反驳的必要。之所有这样的认识,理由有五:



其一,关于中医中药是与否的结论,需要整个民族的共识,一个教授的认识恐怕不能代表中华民族。



其二,学术研究应该是自由的,对中医中药怎样看,张教授、李教授、王教授完全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哪怕这个看法是特别的,另类的。



其三,文化是允许批评、讨论的,不允许批评,不允许讨论的那是邪教。包括中医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博大而又宽容,她允许批评,允许损益。《周易》曰:“唯变所适。”变中有取舍,变中有损益。取与益,就是肯定,就是传承。舍与损,就是否定,就是扬弃。允许批评,允许损益,丝毫不影响中华文化的伟大。批评孔夫子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就出于《论语》,这丝毫也没有遮蔽孔子的光辉。



其四,对文化的恶意攻击或毫无根据的肆意抹黑,受损的不是文化本身而是那些恶意攻击者与肆意抹黑者。君不见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批林批孔”运动,工农商学兵齐上阵,批判孔老二,但时过境迁,感到羞愧的并不是已经不会说话的孔夫子,而是无知的批判者和倡导者。值得特别说明的是,孔夫子在家乡受到侮辱之时,在西方却仍然受到尊敬,尤其在世界一流的科学家那里,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认为,在新世纪里拯救人类需要借助孔子的智慧。



其五,已被历史证明为错误的理论和主张,不能拿来作为今天立论的依据。19世纪的“废除中医案”,其偏激、其极端已经被历史所证明。忘记了吗?积极废除中医的,还有汪伪政权。张教授今天仍然以这些被历史证明了的错误主张作为《告别中医中药》的开篇依据,这实际上已经失去了讨论的前提。当时,与“废除中医”相伴相随的还有“废除汉字”的主张,如果今天重新以“废除汉字”为依据做文章,还有讨论的必要吗?



基于上述理由,笔者面对《告别中医中药》一文,保持了沉默。



可是,最近一位杂志社的哲学编辑又告诉我,网上有一万多人,其中包括中医学博士联名赞同张教授的观点。看来,“告别中医中药”的主张已经由张教授一人走向了社会,形成了小小的一股社会思潮。作为社会成员之一,针对目前这股社会思潮以及百年来糟蹋与反对中医中药的思潮,笔者谈谈对中医中药的管窥之见,以求“告别者”的指正。



二、在经典比较中看中医文化



笔者现在是中医中药的崇尚者。崇尚不能目,不能关起门来自吹自擂,所以笔者希望在比较中来证明中医中药的魅力是可以超越时空的。



大家知道,西方有一部《圣经》。《圣经·新约》中的耶稣,不仅仅是一位传教者,还是一位拯救病人的行医者。耶稣有博爱之心,博爱之心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拯救灵魂;二拯救生命。下面引用耶稣拯救生命即治疗疾病的几则实例,供读者鉴赏:



例一,治疗麻风病。“耶稣下了山,有许多人跟着他。有一个长大麻风的来拜他,说:‘主若肯,必能叫我洁净了。’耶稣伸手摸他说:‘我肯,你洁净了吧!’他的大麻风就洁净了。”耶稣治疗大麻风的方法有二:一是用手摸,二是用祝福的话。这则治病的实例,记载在《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



例二,治疗热病。“耶稣来到彼得家里,见彼得的岳母害热病躺着。耶稣把她的手一摸,热就退了。她就起来服侍耶稣。到了晚上,有人带着许多被鬼附的来到耶稣跟前,他只用一句话,就把鬼都赶出去,并且治好了一切有病的人。”耶稣治疗热病的方法是用手摸,这里没有用药,也没有用针灸。另外,耶稣还能驱鬼,一句话就把鬼赶走了。这则治病的实例,也记载在《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



例三,治疗瘫痪病。“有人用褥子抬着一个瘫子到耶稣跟前来。耶稣见他们的信心,就对瘫子说:‘小子,放心吧!你的罪赦免了。’……那人就起来,回家去了。”耶稣治疗瘫子的方法也是一句话,没有用药,也没有针灸。这则治病的实例,同样记载在《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



耶稣还治疗过瞎子,哑巴,血漏病,萎缩病,但是耶稣治病从来不用药物与器具,用的是神力,用的是祝福的话语。



耶稣治病的实例,《新约》的《马太福音》《马可福音》《约翰福音》中均有记载。



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介绍,耶稣大约公元前6年生于犹太,治病起码是青年时代的事,所以耶稣治病应该是公元15年以后的事。



远在耶稣用祝福的话语、用神力治病之前,中华大地上早已诞生了中医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黄帝内经》记载了包括麻风病、热病、寒热病、伤寒、中风、偏瘫、痹证、周痹、血枯、大厥、疟疾、酒风、头痛、瘟病、水胀、肤胀、鼓胀、腹胀、黄疸消渴糖尿病)、癫痫、癫狂、疽、痿病、卧不安(失眠)、风疹、筋疹、咳症等一百多种疾病。《黄帝内经》治病,一论病因,二论病证,三论诊断,四论治疗。诊病,《黄帝内经》开创了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治病,《黄帝内经》一用汤液醪醴之药物,二用针灸、砭石之器具。据《黄帝内经·灵枢》记载,仅针灸之针就有九种之多。



同样是博爱之心,同样是治病,黄帝与耶稣采用了截然不同的方法。耶稣治病从来不用器具,从来不用药物,而远在耶稣之前的黄帝,治病既用药物,又用器具。特别值得说明的是,《黄帝内经》是不允许迷信鬼神的,如《黄帝内经·五脏别论》所言:“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



比较之下可以知道,对疾病的认识、判断、治疗,黄帝一点都不逊色于耶稣。然而,西方人没有告别耶稣,可中华先贤的优秀子孙却早早告别了黄帝。在西方,不知《圣经》者几稀,而在东方的中华大地上,还有几个人记得《黄帝内经》呢?热爱中医的有心者,曾在大街上随机抽样调查,调查的结果令人悲哀,被访者十有*八不知道《黄帝内经》这部经典。



更可悲的是,《黄帝内经》在相当多的中医大学里竟然成了选修课。中医大学选修《黄帝内经》,这是不是犹如神学院里选修《圣经》一样荒唐?!



与《黄帝内经》相随相伴的还有一部《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的基础,《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药的基础,而两部经典的立论基础都是自然哲理。



以根本而言,完全可以自信地说,中华先贤所创造的包括中医中药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一点也不逊色于他人。但是,西方人一直以敬畏的态度尊崇着自己的文化,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对待中华文化的态度又如何呢?西方民族由后进变先进、中华民族由先进变后进的答案,是不是可以在对待文化的敬畏与轻薄两种态度中去找寻?!



三、从认识论与方法论上看中医之优秀



中医是优秀的!中医之优秀,首先体现在认识论上。中医的认识论是整体系统论。整体系统论究竟优秀在何处呢?



第一,不孤立地看问题。《黄帝内经》论人,人不是孤立之人,人与天文、地理、时空、环境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黄帝内经》论病,病也不是孤立之病,病发生在人体之内,但病因却和人体之外的天文、地理、时空、气候、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宇宙间一没有孤立之人,二没有孤立之病,人与宇宙间的各种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体之内的疾病同样与宇宙间的各种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黄帝内经》告诉后人,春夏秋冬四季气候各有不同,不同的气候会引起不同的疾病。《黄帝内经》还告诉后人,东西南北中空间环境各不相同,各不相同的空间环境会引起不同的地方病。而空间环境、气候因素与疾病之间的联系,恰恰是显微镜所无能为力的,恰恰是各种仪器所无法发现的。



时至今日,西方才有科学家认识到了宇宙间各种元素的相互联系。关于人与宇宙的联系,当代天文学家弗雷德·霍伊尔是这样说的:“我们的日常经验,甚至在最小的细节上,都是与宇宙大尺度性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以至根本不可能设想这两者可以分离。”



关于人与宇宙的联系,《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的论述是:“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两段话说出了同样的道理,即宇宙间的各种因素是相互联系的,人与宇宙间的各因素也是相互联系的。所不同的是,《黄帝内经》早说了两千多年。



其二,重视无形与有形两类因素。宇宙与人,均由无形与有形两类元素所组成,这是始于《周易》、延续于《黄帝内经》的形神合一论。形神合一,其命曰人。形神缺一,人就不能成其为人。现实生活中无数实例证明,形在神去,人就成了植物人。形神之神,恰恰又是显微镜和各种仪器所无能为力的。一流的化验室,可以化验血,可以化验尿,但是能化验精神之神吗?先进的仪器,可以透视五脏,可以透视大脑,但是能透视喜怒哀乐的情绪吗?以五情论病,则早已是《黄帝内经》中的基本常识。



无形之因素,除了精神之神、五情之情之外,还有与血相对相应的气。血气一体,这也是《黄帝内经》独特之论。血有形,气无形,但血气的一体关系,中华先贤早已做出了精辟的论述:“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血生气,气推血,有形、无形两种因素之间是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黄帝内经》指出,饮食入胃之后,一分为二化为血和气,气再一分为二分为营气与卫气;营气柔和运行在内,推动着血之运行;卫气强悍运行在在外,抵御着外部邪气的侵入。如果从卫气的角度上解释艾滋病,可能会开辟出治疗艾滋病的新路。《黄帝内经》还指出,人体之气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位移。《黄帝内经·灵枢·天年》指出,幼儿、少年其气在下,所以幼儿、少年好跑好动;老年其气在上,且血气已衰,故老年好坐喜卧。显微镜与仪器只能认识血,却不能认识气,所以根本不可能对气做出合理的解释。



形神合一论,气血一体论,是不是高于只重视有形因素的一点论?!



现代科学家认为,宇宙间的一切物质皆因循着暗物质所揭示的规律。所以,西方有相当一部分的科学家,热衷于寻找宇宙暗物质。所谓暗,就是看不见摸不着,无形无体。暗物质,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之物。“暗物质”一词的出现,证明了《周易》所开创的、《黄帝内经》所延续的形神合一论具有超越时空的正确性。



其三,人是一个活体而不是器官组合体。用解剖、分析的方法认识人,人是众多器官的组合体;在整体系统论中,人体则是一个活体。五脏在内,五官在外,但内外之间是相互联系的。《黄帝内经》告诉人们,肺气通于鼻,肝气通于目,脾气通于口,心气通于舌,肾气通于耳。手术刀无论怎样灵巧,也无法找到肝目之间的组织联系,可是肝炎一发生,眼睛马上就发黄。这是否可以证明整体系统论的高明?笔者曾经与《中国文化研究》原主编阎纯德教授讨论五脏与五官的非组织联系,当时阎先生马上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肾与耳的相通关系。阎先生说,他有一天突然暴聋,到医院一检查,耳朵本身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肾,是肾中出现了肾脏难以容忍的结石。



手术刀下的脏与腑,是相互独立的器官,而在《黄帝内经》中,脏与腑是相互联系的大系统。脏腑分工不分家,独立的功能作用于整体系统之中。《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对脏腑间的相互作用,是这样描述的: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中华先贤以自然之道创立了治国之道,又以自然之道创立了治病之道。治国之道相通于治病之道,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说,所讲的是治国之道相通于治病之道。上面这段论述,就是以治国之道论养生之道、治病之道的。脏腑在这里被描述为一个国家的权力中枢,心脏为君主,为总司令,肺脏为首相,肝胆为将帅,脾胃为后勤官……在这个中枢之中,君主有君主的作用,部下有部下的作用,领导的作用并不能取代部下的作用。人体健康的基本保障,一需要君臣之间的相互作用,二需要将相之间的和睦合作。五脏与五官之间相通相应,五脏与六腑之间相通相应,个体组成了整体,整体离不开具体,人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机结合体,而不是一个零件组合体,这种认识论在今天过时了吗?在明天会落后吗?



中医之优秀,其次体现在方法论上。治病,人类开创了两种方法:一种是病在这儿,就治在这儿;病在那儿,就治在那儿;这就是俗话所说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种是《黄帝内经》所开创的医病方法是“不治已病治未病”。一切是动态的,这是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对这个世界的基本把握。宇宙是动态的,天地是动态的,人是动态的,病也是动态的。基于这一基本把握,《黄帝内经》开创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医病方法。“不治已病治未病”具有多重意义:其一是未病之前的预防;其二是治病治在病前头;其三是上有病,治于下;左有病,治于右。



关于未病之前的预防,容易理解,这相似相通于今天的预防为主。



治病治在病前头,这是西方科学所不能理解的,因为这个独特的方法源于中华民族所独有的五行生克原理。“治未病”即治病治在病前头的原则,出于《黄帝内经·素问》,但详细解释的却是另一部中医经典《难经》。《难经·第七十七难》所言“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中工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为什么肝有病先治之以脾?因为肝五行属木,木相克的对象是土,脾属土,所以肝之病治之以脾。木有病,治于土;土有病,治于水;水有病,治于火;火有病,治于金;金有病,治于木。这就是五行相克原理所延伸出来的治病方法。五脏之病可以治在未病之处,皮肤、肌肉中的疾病,则可以治于相反之处。治病治在相反之处,《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原则之论:“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治病治在相反之处,《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中有详细之论,有心的读者可以去查阅,此处不赘。



治未病的方法,优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这方面,笔者有这样一个亲身经历,1968年在部队得胃病,吃各种止痛片15年,胃痛还是照样痛,而且越来越严重。后来喝民间的八宝茶20天,却从此告别了胃痛。笔者胃痛的病因,在于胃寒脾湿。止痛片止的是痛,一不祛寒,二不祛湿,所以止痛片只能止一时之痛,而不能止根本之痛。八宝茶没有止痛的功能,但有暖胃、温脾、祛湿的功能,所以可以从根本治愈胃痛。告别了胃痛,也告别了对中医的偏见。食疗的功效证明:中医是优秀的,包括食用之物在内的中药也是优秀的。笔者从此开始热爱并研究上了中医中药。但在此之前,因为记住了鲁迅先生的一句“中医不过是有意或无意的骗子”,笔者一直拒绝中医。



四、中医有自己的标准



“中医不科学”或者“中医不符合科学标准”,这一判断被相当多的人所接受。实际上,这一判断是错误的。中医有自己的标准,不能用另外的标准来衡量。



地球形成之后,就有东半球、西半球之分。地球上有了人之后,就有东方人、西方人之分。差异是天然形成的,差异是与生俱来的。



一样的面粉,西方人做成了面包,中国人做成了馒头,面包与馒头,制作工艺不同,外部形状也不同,难道可以以面包的标准来批判馒头吗?



同样是结婚典礼,西方人进教堂拜上帝,中国人在自家堂前拜天地,难道可以以教堂、上帝为标准批判中国人的婚礼吗?



西方哲学家曾以西方哲学的具体标准谬说“中国没有哲学”。哲学的本义是爱智、爱智慧,难道说中国人不爱智慧或没有智慧吗?西方有西方式的哲学,中国有中国式的哲学。如果说中国没有西方式的哲学,这是文明之判断;如果说中国没有自己的哲学,这是不是野蛮之胡扯?!



馒头有自己的标准,婚礼有自己的标准,哲学有自己的标准,同理,中医也有自己的标准,中医只能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



中医的标准是什么呢?中医的终极标准是道。《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展开讨论这句话,可能需要一篇博士论文。简而言之,讨论天地万物,讨论人体疾病,其终极标准只有一个,这就是道。



养生在于知道。《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其知道者……度百岁乃去。”这里的“知道”是两个单音词。知道,就是深知自然秩序,就是要在人序与自然秩序之间建立起和谐一致的相应关系。如此养生者,才能度百岁。



生病是因为违背了道。《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这一论断告诉人们,从道则苛疾不起,逆道则灾病产生。



治病如何治?平衡阴阳也。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偏颇之谓病。《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所言:“无问其病,以平为期。平者,平衡也;期者,期准,准则也。以平为期者,就是治病以平衡体内阴阳为准则。人体之内的阴阳在何处?在气血中,在脏腑中。



治病必须先识病,如何识病,在于知道。知道真的能够识病吗?《黄帝内经·素问·标本病传论》中有答案:“夫阴阳逆从标本之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浅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知道”不但可以识病,而且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为什么?请看下面的佐证:



《周髀算经》曰:“问一类而以万事达者,谓之知道。”



《道德经·第39章》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庄子·天地》曰:“《记》曰:‘通于一而万事毕。’”



一,道之代名词也。《周易》《尚书》《周髀算经》《道德经》《庄子》告诉人们,懂得了道,可以立人,可以立家,可以立天下,可以立言,可以立功,可以制器,可以制历,可以制礼,可以制乐,可以养生,还可以解牛、承蜩……真正懂得了道,百事可做,万事可做。



还记得《庄子》里解牛的那个庖丁吗?炉火纯青的解牛之技从何而来?庖丁给出的答案是:“道也,进乎技矣。”道为何会演化出解牛绝技?庖丁的答案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在现代人看来,杀生的解牛之技是一回事,养生之术又是一回事,两者之间风马牛不相及,可是在《庄子》里,两者之间却是相互联系的。杀生的解牛之技为何会转化为养生之术?其奥秘就在“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这八个字里。



先秦诸子揭示这样一个事实:道,不仅仅是道家的立论基础,同时还是儒家、兵家、阴阳家、音乐家、建筑学家的立论基础。儒家以道论礼,兵家以道论兵,阴阳家以道论历,音乐家以道论音律,建筑学家以道论建筑,《周髀算经》以道论奇偶之数、以道论勾股弦。《圣经》用上帝解释了两种理:宇宙演化之理与人生如何度过之理。《周易》与诸子以道解释了三种理:宇宙演化之理,人生如何度过之理,多出了一条发明创造之理。清楚了道无限的功能,再回头看《黄帝内经》中的以道论养生,以道论识病,以道论治病,以道论“百病之害”,“所以然”的奥秘就迎刃而解了。



道是无法用科学标准衡量的。相反,科学的作为恰恰应该接受道——自然法则——的衡量。



科学最根本的缺陷是本身没有价值判断。科学所追求的只是“是不是”、“真不真”。“是这样”不等于“应该这样”;“真”不等于“善”;经得起实证的也可能是祸害。例如侵华日军731部队,繁殖出的鼠疫是真的鼠疫,也经得起实证;731部队制造出的毒气是真的毒气,也经得起实证;用科学标准看,这些都是史无前例的大发明。但站在道的立场上看,这些都是伤天害理的大坏事。同样的道理,制毒者制造出的**、**也是真的,也经得起实证,可是,有谁说**、**不是祸害呢?所以,科学标准不是衡量一切的准绳。如果以科学标准否定中医,这实际上是对中华文化的否定。



在具体问题上,中医是讲究标准定量的。《黄帝内经·素问》在开篇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里就出现了“权衡规矩”四个字。权,重量单位也。衡,秤也。规,圆规也。矩,曲尺也。权衡规矩,讲究的就是标准定量。诊病,需要标准定量;用药,需要标准定量;针灸,同样需要标准定量。



中医与包括西医在内的西方科学属于两种文化。中医与西医,各自有各自的标准,衡量中医只能用中医自己的标准。必须记住的是:科学并不是人类唯一之学,科学标准也不是可以衡量一切的标准。



五、中医中药的现代缺陷



谈中医中药的现代缺陷,必须回顾中医中药的起源。



第一部中医经典是以黄帝的名义出现的,第一部中药经典是以神农氏名义出现的,在《周易》记载的圣人中,神农氏位于黄帝之前,所以,这里先介绍《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在实际中的贡献,是发现了365种药物。365种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为君,养命;中品为臣,养性;下品为佐使,治病。365种药物具体类别可以分为:植物类;动物类;昆虫类;树脂类;菌类;果实类;花卉类;根茎类;非金属矿物类;金属矿物类;海洋生物类……



《神农本草经》在理论上的贡献,一是分出了药名、药性,二是将药物归类为四气、五味;三是确定君臣佐使为药物配合原则。



现存的《黄帝内经》最早出现在《汉书·艺文志》中,与《黄帝内经》相伴的,还有一部《黄帝外经》,非常遗憾的是,《黄帝外经》在汉之后失传了。



《黄帝内经》分《素问》与《灵枢》两部分。明代名医张景岳对《黄帝内经·素问》的解释是:“内者,性命之道;经者,载道之书。平素所问,是谓素问。”



《黄帝内经·素问》之中,一讲养生,二讲治病。养生,一讲养神,二讲养形。治病,一讲人体结构,二讲脏腑表里,三讲阴阳经络,四讲四时寒暑,五讲望闻问切,六讲汤液醪醴、针灸砭石。



养生治病不仅仅是人本身的事,还与外部因素有着必然联系,所以,《黄帝内经·素问》还讲天文,地理,气候,物候,运气历法,天干地支。《黄帝内经·素问》告诉人们,养生治病之本,均在于平衡阴阳。阴阳者,外为天地、昼夜、寒暑,内为人体气血、脏腑。平衡阴阳,一是要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要平衡人体本身气血、脏腑的关系。在《黄帝内经》中,首次出现了一百多种疾病的定名。《黄帝内经》在实际、理论两方面的重大贡献都是空前的。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当时能够创造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这两部经典的,只有我中华先贤。



中华先贤创造出这样的经典,实在是子孙之福。非常遗憾的是,祖先开其端,子孙没有续其尾,以至于中医中药在当代出现了严重的缺陷。



中医中药当代的缺陷,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其一,中医不能动手术。中医里本来就有解剖之术,这在《黄帝内经》里就有记载。《黄帝内经·灵枢·经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史记·扁仓公列传》记载了“割皮解肌……湔浣肠胃,漱涤五脏”的手术实例。《后汉书·华佗传》记载了华佗对肠胃做手术的事迹:“若病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即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平复。”《黄帝外经》失传于前,中医手术失传于后,时至当代,中医手术仍然没有恢复。在外科手术上,中医已经输给了西医一



其二,中医器具严重滞后。治病需要器具,《黄帝内经》已经记载的针刺之针就有九种之多。



中华先贤特别重视器具的发明创造。人家的火是天上偷来的,中华民族的火是自己钻木钻出来的;亚当、夏娃一出世就有上帝赠送的伊甸园,中华大地的小草屋是有巢氏自己构木搭起来的;四大发明的创造为世人所熟知。可是知道吗?《周易》已经记载有网罟、耒耜、衣裳、臼杵、弓箭、舟楫等十多项重大发明创造。几千年前的中华先贤是那样的善于发明创造,而且这些发明创造均具有空前意义的原创性。可是几千年过去了,子孙的创造灵性哪里去了。原创性的发明创造到底有几件呢?西医的先进仪器一件件层出不穷,可是中医新发明的器具在哪里呢?要知道,扁鹊手中已经有了剖腹缝肠的器具了。



其三,中药药材的质量不能保障。中药的采集,讲究时间;中药的质量,讲究空间。所谓“三月仙草四月蒿,五月的茵陈当柴烧”讲究的就是时间,茵陈在三月采集,才能保证质量。所谓“川黄连,杭白菊”讲究的就是空间。地道或道地,是药材质量的保障。所以然则何?水土异也。塑料大棚的出现,改变了时间空间,产出了此地本来不会生长的药材,质量就无法保障了。身为地质工程师,笔者深知,药材讲究空间是符合地质学原理的。当代地球化学研究成果表明,人体与植物中的微量元素与所在区域中地壳中的微量元素,在种类与含量上具有一致性。宁夏盛产枸杞,但只有贺兰山山麓的枸杞富含微量元素硒,所以,那里的枸杞在价格上要远远高于相邻地区的枸杞。药材讲究地道,也受到了张功耀教授的质疑。春秋时期的晏婴都知道,仅仅淮河之隔,就有橘枳之异。无论是春秋时期的文化,还是现代地质学,都肯定了植物、水果、矿产的区域性。张功耀教授身为教授,否定基本常识,是不是过分了?还需要补充的一点是,农药、化肥的滥用,使中药药材的质量和农业产品一样,越来越令人担忧。



其四,中药几乎快变成了日药、韩药。据有关资料,1948年毛泽东在西柏坡接见斯大林的特使米高时,非常自信地说,中华民族有两样东西其他民族拿不走,一是中医中药,一是烹调。几十年过去,中药的情况怎么样了呢?据《读书》杂志介绍,在世界中成药市场上,日本占去了85%,韩国占去了10%,东南亚的华侨占去了3%,剩下的2%才属于伟大的中华民族。几十年来,卫生部实际上是西医西药的推广部,以至于中华民族所独有的传家宝也沦入了他人之手。如此令人心碎的局面,怎么对祖先、对历史交代?当然,中华民族现在还有一个被世界肯定的青蒿素。如果子孙继承了中华文化中的创造精神,能够跨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难道难道仅仅只有一个青蒿素吗?



造成中医中药现代缺陷的原因是什么?在笔者看来,原因应该有两方面:首先是中医界本身的原因,其次是环境问题。中医界本身忘记了“日新”的哲理,忘记了“变则通”的哲理,在理论上不知创新,在器具上则完全忘记了创新。多少年来,为什么写不出一部《续黄帝内经》或《新伤寒论》?为什么不能重新恢复外科手术?拿不出明显超越西医的新理论、新器具与新成果,单单拿先贤的高明来证明中医的伟大,这在说服力上显然是逊色了一或几



可喜的是,从山西科技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一书中获知,山西灵石县中医院院长李可先生独创“破格救心汤”,可以在数小时内,使西医放弃的心脏病患者起死回生。这应该属于中医界当代的贡献。李可先生在《专辑》开篇处说:“破格救心汤成功地治愈了千余例心衰重症,并使百余例现代医院已发出病危通知书的垂死病人起死回生。”试想一下,像这样的成果,如果月月、年年都会出现在中华大地上,还会有“告别中医中药”这样的奇谈吗?还用喊“振兴中医”这样悲壮的口号吗?



还有一个可喜的实例是,中医救活了被英国医院准备放弃治疗的凤凰电视台记者刘海若。



造成中医中药现代缺陷,还有一个重要的环境原因。环境原因可分为文化与政策两种环境。



重视外文而轻视古文,这是众所周知的文化环境。如此环境的后果是什么呢?后果就是相当多的大学生、甚至于研究生读不懂古文,读不懂《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根本之所在,试问,如果读不懂《黄帝内经》,怎么能发展中医呢?



至于政策环境如何,笔者不想细说。看一看西医院与中医院大楼在数量、规模、质量上的区别,就一目了然了。政策环境真的快把中医管成日医、韩医了,快把中药管成日药、韩药了。主管卫生的在位者,不妨扪心自问一下,将来这段中医中药发展史将来怎么写?



六、是告别还是继承发展



对中医中药,是告别还是继承发展?笔者赞成的是后者,理由如下:



1.以自然哲理而论。江河再长也不会告别源头,大树再高也不会告别根本,一个民族可以告别对本民族具有根本意义的文化吗?



2.以成功经验而论。世界民族之林中,没有因告别民族文化而创造成功奇迹的先例。今天的犹太人一边读祖先留下的《圣经》,一边研究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问题,这丝毫也没有影响犹太人的进步。以诺贝尔奖为例,稍微统计一下就会知道,犹太民族获得各种奖的数量,要远远大于我们这个要“废除汉字”、“告别中医中药”的中华民族。



3.以历史和现实而论。试想一下,假如没有中医中药呵护,中华民族会走过上下五千年吗?在现实生活中,中医中药仍然在呵护着广大农村的农民,西药治病少则百千,多则千万,如果告别了中医中药,农民的药费由谁来负责?



4.以《黄帝内经》在国外的地位而论。《黄帝内经》在韩国、在日本被视为国宝,日本天皇曾发布命令,让日本的针灸医生和内科医生学习《黄帝内经太素》——按类别编辑的古本《黄帝内经》,今天走红的韩国电视剧《大长今》就是歌颂《黄帝内经》的。韩国与日本对中药开发的重视态度,古今一致。邻国视之以国宝,自己却视之以敝屣,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难道真的要把中医变成韩医、日医吗?



5.以沉痛教训而论。新文化运动中,一大批学者为民族复兴计,提出了“废除汉字”的主张。当时振振有辞,今天却羞于启齿。以牺牲文化为代价来实现民族复兴这条路,实践证明根本走不通。何必再重复这种让后人、外人耻笑的错误呢?



6.以长远的观点而论。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A·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以青霉素为标志,抗生素的黄金时代开始了。以青霉素入中国为标志,怀疑、否定中医的思潮开始了。可是,知道这样一个严酷事实吗?同样的病,50年前注射5万单位的青霉素就可以治愈,而在50年后的今天,800万单位难以治愈。短短的几十年,抗生素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所以然则何?人们对抗生素的依赖性与抗药性越来越大,西方又开始把反思的目光投向了中药。中药是自然药物,人对自然药物会产生抗药性吗?正如人永远不会对小麦、大米产生抗麦性、抗米性一样,人们永远也不会对自然药物产生抗药性。所以,以长远的观点而论,中医中药完全有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可能,事实上已经走出了国门。



因此,笔者认为,对中医中药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传承而不是什么告别。至于如何传承,这是另一篇文章的内容。



“告别中医中药”者喜欢西方标准,所以笔者此处以两位西方人的话作为结束语:



1.中国的文化问题,不论对于中国还是对于全人类都具有最重要的意义。”这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大哲学家罗素所说的话。



2.我们犹太祖先,即先知者,和中国古代贤哲们了解到并表明:铸就我们人类存在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一个目标的产生与确立。这个目标就是要通过内心不断的努力摆脱社会的、具有破坏性的天性,使人类变成一个自由幸福的群体。”这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的话。在这里,犹太先贤与中华先贤,中华文化与犹太文化,爱因斯坦以同样的态度敬重的。



“告别”之说,犹如树梢要告别树根一样荒唐。



参考文献:



[1]《圣经》,中国基督教协会



[2]南京中医学院编,《黄帝内经》,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3]《帛书周易》,湖南人民出版社



[4]《易经》,北京大学出版社



[5]《道德经》,贵州省贵州人民出版社



[6]《庄子》,广东省广州花城出版社



[7]方在庆译:《爱因斯坦晚年文集》,海南省海南出版社



[8]《罗素文集》,改革出版社

-----------此论大妙,发我之未发
何为标准,食物以米饭为标准,则面包、奶不标准;人以黑发黑睛为标准,则金发碧眼不标准;文字横平竖直为标准,则歪邪纽曲不标准
西医迟早会认识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先进性,以现代科学审视中医,笑话
-----------某些“教授”、“学者”是借“科学”之名行崇洋媚外之实!
-----------
励杏老人 发表于 2011/5/7 10:09
某些“教授”、“学者”是借“科学”之名行崇洋媚外之实!

完全同意。特别是方某人。



----------- 本帖最后由 ymhd9483 于 2011/5/7 11:17 编辑 www.med126.com/Article/

是的,行动高于心动,反驳他们就是行动的第一步,接下来还要更进一步的行动。。。
首先要思考的中医不能老是成为某些人沽名钓誉的踏脚石:某些人只要想出名,就写一篇文章骂中医,基本上已经成了一个套路了,不得不让人想起那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西医是机械唯物主义
-----------写得太棒了,一针见血!

-----------精僻透彻,好文,给那些要废除中医的人一个响亮的耳光。
-----------这还用思考吗?不知道那些主张废除中医的人的狗屎脑子怎么想的。
-----------荒唐之人做荒唐之事,所谓的中医博士生,恐怕从来就没有沉下心来学过经典。就如我所知,中医药大学毕业生,几年后已经升为付高(西医系列)。开一张中医处方都不会了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