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真武汤原文诠解
    

伤寒杂病:真武汤原文诠解

第八十六条原文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rún]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太阳病者,三阳中的表阳症,当与“汗法”,以启开三阳中的太阳,内经上称为:“以阳加阴,谓之汗”,我们看一下内经上是如何说清楚这个汗的,这里只作借用,以说明“汗”的的来源以及预后的重要意义。

内经《评热论篇》曰:“有病温者,汗出则复热,而脉燥急,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则复热者,是邪气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这就是说胃中的“谷气”者,是精之本,元阳之所用,正好二阳相对于二阴,从谷气与元气中,我们就清楚的认识到了二者相对中的重要意义,“汗出热退,而且能食者”,谷气生,精气充,虽汗出热未退,但能食者,营气有源,正阳之气不为汗衰。

如果是“发热汗出,而且不能食者”,说明“谷气”虚,“胃气”衰,也同时说明邪气者,正处在进行性的加重期。脉是“急燥”的;症是“狂言”的;后天之“胃气”,“谷气”者,又是衰败的;元阳之气,无水谷之气的充养,“汗出”者,阳释而不敛;“发热”者,由表阳症,发展到了少阴病中的虚阳浮越的“发热”症。

无后援的水谷之气,胃气先衰于释而不敛的三阳之中,导致邪气长驱直入,最终竭其汗之后方的谷气,精血衰败,虚阳浮越而亡。

所以恢复太阳的“开”机,虽驱除表阳中的邪气,相对中的太阴,才是营卫的根本之气,少此“谷气”而无所谓为“汗”法,否则“汗”法者,处于劫伐的状态,使阳气者,释而不能固敛,处于消耗状态。

是因为以阳加阴者,是邪气所调出来的元阳之气,加临于三阳中的表阳,表阳之气,在元阳之气的作用下,加温加热,使表阳处于旺盛的阶段,这个旺盛阶段者,正是脉浮数滑紧的阴寒之气(水阴)的加临,是量变与质变的关健点,在外为汗液,在内为气血,在表阳为营卫,以利表阳在元阳之气的作用下,以驱除表阳中的邪气者,正是以阳加阴,以阴济阳的过程,但是“汗不如法”,“汗出而发热不解”呢?

如果是“发热,汗出,恶风,头痛,脉浮紧”者,表阳症仍在者,仍当以汗法。

今“其人仍发热”,且无表阳症中的脉症,而且见到的是“心下悸,头眩晕,身润动,振振欲倒地者”,是邪气从表阳内陷少阴之为病,这是因为汗法,损伤了元阳之气。

“其人仍发热”者,是虚阳外浮之假热,所以这时就没有用桂枝汤方症的温散之剂,用之则为劫伐之嫌,所以这时的桂枝汤方症中,在真武汤的方症中只存留了“生”与“芍药”。“生姜”者,合“白术”开三阴之枢机,以济营卫之源;“白芍”固敛浮散之气津;“附子”气雄力壮,追还元阳之气的温煦;以“茯苓”行化阴寒之气凝,使阳通气透,三阴开则谷气能纳。关健处就是“术附”,“姜附”的配合,虽曰追复元阳之气,实为恢复二阳中“胃气”的斡旋功能,因为只有二阳中的“胃气”得以存留,二阴中的元阳才得以最后复活,因为这是谷气与精气能量转换。

我们在看一下症,这里省略了脉象,因为在少阴篇中有详细的述说,其中脉在少阴篇中有“服汤已,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更是说明了胃气的重要性,更需点明的是“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辈”。

少阴为坎离之卦象,主持水火之封藏,其体为水阴,所用为阳火,李克绍先生说得最好,因他老人家是以脏腑辨症而论的,所以我给他总结了一下,就是一句话:“精是火热的储量,火热是对精的温养”,元阳之气,随汗释而不能固敛者,精无阳火之气的温养,化为有形的病理产物,也就是水气之为病,本虚标实中,更虚衰及胃气,谷气乏源,是从根本上动摇生命中的原动力,轻则三阳失温,重则虚阳浮越,也就是《金匮要略  水气篇》所曰:“甚者则悸,微者短气”,有形之水气上冲,则为颠疾,阴寒之上乘,则发为奔豚,言外之意,重则“或脉暴出而脱,或发为除中”,均是无“胃气”而死的险症。

“心下悸”:一是因为汗不得法,使元阳之气释而不敛,虚及三阳中乾阳离火,二是三阴中的坤阴坎水,产生阴寒之水气上乘,三是三阴中的水津化为蓄水之聚,四是水聚而不能敷布,阴血失养,血脉凝滞,亦可导致“心下悸”之症状。从“心区”发展期到胃脘部位的“心下”,所以《金匮要略》又曰:“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如掌大”,也是从桂枝甘草汤与茯苓甘草汤的方症,发展到了真武汤方症。桂枝甘草汤的方症是太阳释而不敛,损及三阳中的二阳,胃失温失养而衰竭;茯苓甘草汤,则是水聚凝滞不化,三阳中的二阳,亦少滋养而衰竭,水气内滞而导致二阳中的胃气衰竭,殊途同归者,皆是少水津之气的滋养而衰及胃气,也因为水津缺少阳气的温摄而不能运化,所以《金匮要略  痰饮篇》中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头眩”:元阳虚损,上元失养失温。头为诸阳之汇,脑为髓之海,阳与气,阴与血,精与神,日与月,昼与夜,坎与离,升与降,上与下,水与火,是形成生命中枢之要。同时脑代肾用事,精神以静而养,以动为耗,以思虑而耗真气,静养以保全真之气。今皆因于汗的释放而损及了元阳的滋养与温煦,后世所说的:“无虚不作眩,无水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实不作眩,无风不作眩”等,内经也有:“诸风掉眩者,皆属于肝”之说,所以此“眩”者,虚阳之气上脱外露之象,也是“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中的一个症状的加重期的表现。

“身瞤[rún]动,振振欲僻地者”:也就是肌肉跳动与整个身体在振动中的倾斜度。内经曰:“阳气者,柔则养筋,静则养神”,又曰“凡阳阴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元阳之气,因于发汗之动而被耗损,不足以处静以养精神,处动以温柔筋骨血脉,筋骨血脉失温失养而不能支立,则振振欲倒地者,也属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白术干姜甘草汤方症中的“腹重如带五千钱”的加重症型。

所以桂枝去桂枝加茯苓白术汤者,只有“心下满微痛”,是以阴滞结而碍阳气的升发,并不是阳的虚弱。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者,是“发汗后”,阳虚滞于上,阴欲上乘于脐上,而欲发作奔豚之气。

茯姜术草汤者,是“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的太阴湿浊,下损元阳之方症。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者,邪气内陷三阴中的太阴,致“心下逆满,再与汗法”,劫伐正阳之气,使邪气内陷少阴的脉症病治,属于真武汤主之的范畴。以真武汤法,镇摄元阳之气以归宅,畅达血脉之源以归壑。

我们分析一下,三阳中的表阳症,从桂枝汤法的第一次离合,到后来的无限性的离合,均是以阴阳为线索,随着桂枝汤的方症而展开,引领我们进入论中的深处,从桂枝甘草汤,芍药甘草汤,桂枝去桂汤,桂枝去芍药汤,一直跟踪到邪气内陷于太阳相对中的太阴之中,出现了苓桂术甘汤方症,再进入表阴症中的少阴之为病,出现了真武汤的方症。我们不难看出,这是由浅到深,于表入里,由上入下,分属于三阴三阳的频率之中,让我看到其中的无字之中。论中或详于症而略于方,或详于方而略于症,或论脉不论症,或论症不论脉的相互省文之笔法,但是用一二三的脉法贯穿之,则会让我们看到其左右之源,空间结构中的增减,质与量的转化。

这一条也是让我们从太阳篇中看到少阴病的“脉症病治”与“真武汤”的方症学的起源。一是有误治而邪气内陷的,如此条“发汗不解,其人仍发热”,就是少阴虚寒中的虚阳浮越之“假热”;二是太阴虚寒过甚,下损元阳之气使邪气内陷少阴的,如“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三有阴寒过甚而迫使正元不支,邪气内陷者,如“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这就给了我们以观全局的制高点,得以窥全。到了少阴篇中的真武汤方症时,我们再作详解。


-----------说得好!期待下文。
-----------好,看了可以举一翻三。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