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金匮玉函经二注 疟病脉证并治 上课笔记
    

金匮玉函经二注教程:疟病脉证并治

卷四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证二条方六首) 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瘥。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衍义〕今观此篇。虽未尽内经诸篇论疟之详。然亦取其一二立方以明其治。此条叙脉。…

卷四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证二条方六首)

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瘥。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衍义〕今观此篇。虽未尽内经诸篇论疟之详。然亦取其一二立方以明其治。此条叙脉。固亦未尽疟脉之变。然举其自弦,则自之一字。已该其脉之要。何则。弦者,少阳甲木之象也。疟邪客于荣气之间。与卫气合而病作。寒热者,正隶少阳半表半里之分。所以少阳为疟之舍,故弦乃疟疾之本脉也。于是少阳引邪退而就阴。阴则寒。寒则迟。进而就阳。阳则热。热则数。寒用温而热用凉可知矣。此明表里进退。乘其虚实而调之者也。复言小紧与弦紧汗下之者,此又明表里之有实邪而攻之者也。浮大者,以明病不在表里而在上者也。非若内经之谓疟脉大虚者,斯因其浮而用吐也。弦数风发者,非前多热之所云。乃更论其热之变,而木从火则风生。风得火则旺。旺则克土。火发木yin,必先实脾。实脾莫如资以饮食消息寒凉之味以止之。此乃明其病在中者也。仲景凡一言一字皆立准绳。学人详之。嘉言云:即梨汁蔗浆。生津止渴之属。

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瘥,当月尽解。如其不瘥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鳖甲煎丸
鳖甲(十一分炙) 乌扇(三分烧) 黄芩(三分) 柴胡(六分) 鼠妇(三分熬)干(三分) 大黄(三分) 芍药(五分) 桂枝(三分) 葶苈(一分熬) 石韦(三分去毛) 浓朴(三分)牡丹皮(五分) 瞿麦(二分) 紫葳(三分) 半夏(一分)人参(一分) 虫(五分熬) 阿胶(三分炙) 蜂窠(四分炙)赤硝(十二分) 蜣 (六分熬) 仁(二分)
上二十三味为末。取 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着鳖甲 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内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
千金方用鳖甲十二片。又有海藻三分。大戟一分。 虫五分。无鼠妇、赤硝二味。以鳖甲煎和诸药为丸。

〔衍义〕内经云。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然人之三阴三阳。上奉之而为之应焉,是疟有发于月一日者,至十五日则一气终。人气亦更,故疟气随变而散。设有未愈,则至月尽又历第二气。终其天之月。以应人之血。月再生魄。血亦更新。邪当从其更新而解矣。若又不愈,则是荣气内着。不得流行与日月度数相应,而肝藏血。血并其邪归之于肝,是以疟母多结左胁下。由是用柴胡行气。鳖甲破血为君。余二十一味。佐之行血、补血、散结、导滞而已。虽然。天人气候之相应者,大法如是。然人之禀质有强弱。邪中有重轻。质弱邪重。虽不内结疟母。亦至连月者有之。质强邪轻。不待一候即瘥者,亦有之。然仲景此论。补内经未言耳。(二钱五分为一分)

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肌肉。

〔衍义〕内经云。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又云: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因又用力。风寒舍于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盛而不衰,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肌肉,故命曰瘅疟。此二者,一为先伤于风。一为肺素有热。所感之邪虽不一。然病是阳盛。又内经之阳盛逢风。两阳相得而阴气虚少。少水不能制盛火,而阳独治。此热如火,当烁肉也。由是观之。疟之寒热更作。因阴阳之气。互为争并。若阴衰少,则离绝真阳。先自退处。不与之并,而阳亦不并于阴,故阳独发。但热而已。此总论二者之瘅疟,其少气烦冤。肺主气。肺受火抑故也。手足热者,阳主四肢。阳盛则四肢热也。欲呕者,火邪上冲。胃气逆也。内藏于心者,心乃五脏阳火之主,故阳盛则直隶而藏之。外舍分肉之间也。消烁肌肉者,消万物者莫甚于火。火甚则肌肉烁矣。然此条固无治法。自后条除温疟者观之。亦可治此瘅疟也。何则。白虎汤。退热药也。分肉四肢。肉属脾胃。非切于其所舍者乎。又泻肺火。非救其少气烦冤者乎。设其别有兼证。岂不可推加桂之例以加别药乎。仲景于此。虽不言方治。盖可知矣。凡立一法,则足以比类用之。虽然。自其阴气孤绝一语观之。又足有可论者,夫阴阳之在身者,血与气也。水与火也。内属乎心与肾也,而寒本于阴。热本于阳以寒治热。固可退阳而回阴也。然治病有轻重。岂一法而尽哉。小热之气。凉以取之。大热之气。泻之于内。或反佐以取之。www.med126.com/wszg/取之不衰。求其属以衰之。谓壮水之主。以消阳光也。

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痛。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白虎加桂枝汤方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 粳米(二合) 桂枝(去皮三两)
上锉末。每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汗出愈。

〔衍义〕内经名温疟。亦有二。一者谓先伤风。后伤寒。风、阳也,故先热后寒。一者为冬感风寒。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夏邪与汗出,故病藏于肾。先从内出之外。寒则气复反入,是亦先热后寒。二者之温疟,则皆有阴阳往来寒热之证,而此之无寒但热。亦谓之温疟。似与内经不侔。然绎其义。一皆以邪疟为重而名之。夫阴不与阳争,故无寒。骨节皆痹。不与阳通,则疼痛。火气上逆则时呕。用白虎治其阳盛也。加桂疗骨节痹痛。通血脉。散疟邪。和阴阳以取汗也。

疟多寒者,名曰牡疟。蜀漆散主之。

蜀漆散方
蜀漆(洗去腥) 云母(烧二日夜) 龙骨(等分)
上三味,杵为散。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匕。温疟加蜀漆半分。临发时服一钱匕。(一方云母作云实)

〔衍义〕心者牡脏也。邪在心而成疟,故曰牡疟。何以言之。心肺居上。阳也,而心乃阳中之阳。今邪气结伏心下,则心虚。内经曰:心虚者热收于内,则阳气不行于外,故外寒。积聚津液以成痰,是以牡疟反多寒也。用蜀漆和浆水以吐所结痰邪。龙骨以疗气伏心下者,云母安脏补虚。以除内收之热。若夫温疟亦用是。少加蜀漆治者,亦为邪气结伏在心下。致伤气而不入于阴。反独盛在外。以成热而不寒,故亦以此去其所结也。

牡蛎汤治牡疟方
牡蛎(四两熬) 麻黄(去节四两) 甘草(二两) 蜀漆(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黄。去上沫。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二升。温服一升。若吐则勿更服。

〔衍义〕此与前牡疟名同,故治亦同。略以有初感寒邪为异。牡蛎者,能软坚消结。除滞血。今更佐之蜀漆。以理心下所结之邪,而甘草佐麻黄。非独散寒,且可发越阳气而通于外。阳通结去,其病即瘥。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 治疟病发渴者,亦治劳疟。
柴胡(八两) 人参 黄芩 甘草(各三两) 栝蒌根(四两) 生姜(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嘉言云:渴虽阳明津竭,而所以致阳明津竭者,全是少阳之邪,故即小柴胡去半夏加栝蒌也。

〔衍义〕内经谓渴者刺足少阳。此证胃土被木火之伤,则津液涸而燥渴,故用柴胡、黄芩治木火。人参、甘草补胃。栝蒌生津益燥。姜枣发越荣卫。若劳疟由木火盛。荣卫衰。津液竭者,亦治以此。

柴胡桂姜汤 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
www.med126.com/yishi/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二两) 栝蒌根(四两)黄芩(三两) 牡蛎(二两熬) 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 烦。复服。汗出便愈。

〔衍义〕是疟也。以寒多言之。若与牡疟相类。以药论之,则非也。牡疟邪客心下。此风寒湿痹于肌表。肌表行阳以温分肉。痹则阳气不得通于外。遂郁伏于荣血之间。半表半里之分也。阳化气热。血滞成瘀。着于其处。遇卫气行阳二十五度及之则病作,其邪之入荣者,既无外出之势,而荣之素痹者,亦不出而与阳争。故少热或无热也,是用柴胡为君。发其郁伏之阳。佐以桂枝、干姜。散其肌表之痹。栝蒌根、牡蛎为臣。除留热。消瘀血。佐以黄芩助柴胡。治半表里。甘草以和诸药。调阴阳也。得汗则痹邪散。血热行而病瘥耳。

疟疾总论

(扬俊)谓人之疟证。由外邪之入。每伏于半表半里。入而与阴争则寒。出而与阳争则热,故寒热往来主少阳。谓兼他经证则有之。谓全不涉少阳,则无是理也。仲景曰:脉自弦。正以或数或迟。或小紧。或浮大。皆未可定。要必兼弦。弦为少阳脉也。夫邪犯少阳。与卫气并居。卫实昼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邪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搏。内外相搏,是以日作。若气之舍深。内搏于阴。阳气独发。阴气内着。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也。然则偏阴多寒。偏阳多热,其纯热无寒而为瘅为温。纯寒无热而为牡。莫不自少阳而造其极偏。补偏救弊,必从少阳之界。使邪去而阴阳适归于和而后愈也。盖补救之道。非药不可。乃仲景复云:弦数者风发。以饮食消息之。抑又何耶。数为热。热极则风生。势必肝木侮土而传以不胜。遂坐耗胃家之津。阳愈偏而不复,是未可徒求之药也。须以饮食消息而止其热。即梨汁、蔗浆。生津止渴之属。正内经谓风yin于内。治以甘寒之旨耳。不然,其热之移于胃者,必上熏心肺。少气烦冤而心肺病。手心热。欲呕,而胃亦自病。人岂能堪之耶,故知消息以止入胃之邪。真圣法也。然仲景之法。亦不越内经。经谓疟脉缓大虚。便宜用药。又谓虚者不宜用针。以甘药调之。即此意也。夫温疟其脉平。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如内经言温疟有二。俱先热后寒。非但热不寒。有似瘅疟而实不同也。瘅疟两阳合邪。上熏心肺。肺主气者,少气烦冤,则心主脉者,阳盛脉促。津亏脉代。从可推矣。温疟脉如平人,则邪未合而津未伤,其所以但热而不寒者,以其人素有瘅气。荣卫不调,故疟之发于阳。不入于阴。即入而阴不受。所以骨节烦疼。时呕。邪气捍格之状。有如此者,惟用桂枝加于白虎中。既有以去阳邪。复有以通荣卫。斯阴阳和。血脉通。得汗而愈矣。然桂枝阳药也。何以用于只热不寒之证。不知用白虎以大清气分之热。即少加桂枝以通荣卫。未为不可也。至若内经所称先热后寒之温疟。一者先伤于风。后伤于寒。发时先阳后阴,故先热后寒也,其一为冬感风寒。深藏骨髓。内舍于肾至春夏时令。大热而始发。邪从肾出之于外。俟热势少衰。复返于肾,而阴精与之相持。乃始为寒。设不知壮水之主。以急救其阴。十数发而阴尽矣。若多寒者曰牡疟。非纯寒无热也。多寒者,如十分之中七八分也。夫邪伏于心下。适在膻中心包之位。心为阳。阳邪从之,则心经虚。曰心虚者,热收于内。既收其邪。不易外出。此寒多之一因也。邪入心包。君主之官震恐。周身津液悉力内助。遂使所受之邪。为外围而不得出。又多寒之一因也。心为牡脏,故以名疟。治用蜀漆散。和浆水吐其心下结伏之邪,则内陷之邪与之俱出。一举而荡逐无余矣。夫蜀漆常山苗也。常山善吐。何故不即用之,而必取意于其苗者何居。苗性轻扬。入重阳之界。引拔其邪。合之龙骨镇心宁神。蠲除伏气。云母安脏补虚。媚兹君主。仲景炼石补天之功也。乃温疟亦用此方。更加蜀漆。以取快吐者,正以一吐则结伏之邪尽开,而周身之瘅者通。荣卫并可藉以无忤,是又以吐法为和法者也。岂牡与温证有相反,而必以方为异处耶。即如仲景治疟病发渴。谓亦治劳疟。乃出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方。明系小柴胡汤。渴者加栝蒌根。去半夏。为一定之法。盖以弦为少阳之脉。寒热不外半表半里,故渴虽阳明津竭。而所以致阳明津竭者,全是少阳之邪,且内经刺法篇云。渴者,取之少阳。非以其木火之势劫夺胃津而然耶。夫疟邪进退于少阳。亦即以此方进退以施其巧。诚如赵先生所注药性,故曰亦可以治劳疟也。假如寒多微有热者,又或但寒少顷而不热者,又主柴胡桂姜汤,且云服之如神。观其证或有似于牡疟,而微甚则大不同,故仲景不立论,且云如神。知其邪之轻且浅矣。诚以卫即表也。荣即里也。胸中之阳散行于分肉之间。今因邪气痹之,则外卫之阳反郁伏于内守之阴,而血之痹者,愈结而不散。遇卫气之行阳而病发,则其邪之入荣。既无外出之势,而荣之素痹者,亦不出而与阳争。所以多寒少热。或但寒无热。有如此也。小柴胡汤本随邪之进退以为进退者,加桂枝、干姜,则进而从阳。痹着之邪。可以开已。况加牡蛎以攻其坚。以破其结。阴阳不可豁然而汗解乎,故曰服一剂如神也。然则加芩连之寒。以退而从阴。不又可于兹悟耶。余本仲景之义。并集嘉言之议。合而为论。以为善治疟者一助云尔。


点击查看:<<金匮玉函经二注>>目录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