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友渔斋医话》作者:清• 黄凯钧
    

黄帝内经:《友渔斋医话》作者:清• 黄凯钧

中医书籍目录 更新:2013-12-9 医学论坛

医之为言意也。俞扁之方,和缓之术,通乎治国,功在活人,斯言虽小,可以喻大。退庵黄先生,希夷养生,淡泊明志,学进乎道,艺通乎神。大还菊泉之旁,小隐橘井之侧。凡夫炎帝百草之谱,黄庭六根之书,康伯市上,壶史探奇;扁箧中,镜经测要,莫不撷我灵素,洞其神明,以回膏肓,以达腠理。良医良相,胥在是矣﹗请志简端,以为嚆矢。
甲戌春仲阳湖愚侄刘嗣绾顿首拜题

自序
予少多疾,年十九,先君辞世,因弃举业,涉猎岐黄之学。尝慨世之昧者,非养奸为盗,即诛伐无过,乃立志为医。遇有难治之症,遍翻方论,每至深夜,烛屡见跋,不倦也,必得其要领而后已。如是推原究本,渐有所获。初,母氏年衰欠安,择药物所宜,调治奏效,心窍喜悦。至于家人辈,遇有不适,为之处方,亦多霍然,遐迩延就,岁无虚日。积今垂四十载,虽系偏知,而自问不致误人,乃着医话六种。凡人以摄生为第一,故首辑一览延龄一卷。集平生见闻,有俾于学人,作橘旁杂论二卷。《灵》、《素》、《难经》,为医者根柢,然非经年累月,难以穷其奥旨。今以急就之法,汇以五脏见症,虚实用药之宜,亦可领其大意,编上池涓滴一卷。传云︰空言无补,必见诸实事。录肘后偶钞二卷。治病之法,前人大备,而头绪纷纭,遽难从事。今以短章包括,直指源流,兼附药宜,作证治指要一卷。其药笼短剧一卷,间出新意,非止辞简,而实切于用焉。其知我者,谅不至覆瓿;不知我者,亦任其讪诮耳﹗前梓《友渔斋诗集》十卷,兹刻医话八卷。斋名仍存其旧。
时嘉庆十有七年岁次壬申花朝退庵居士黄凯钧自记

-----------松有千年之固,雪无一时之坚。若植松于腐坏,不期而必蠹;藏雪于阴山,历夏而不消。违其性则坚者脆,顺其理则促者长。物情既尔,人理岂殊?然则调摄之术,又可忽乎?

人之胚胎,赖父母精血凝结而成。及至十月胎完,则父母精血一点也用不着,止做得一个胞胎。其中得父母一点神气,日渐长大,其精血恶浊之物,日逐翻出。至十月满足,翻天覆地,□(和去声)地一声,脱胎出世,其父母恶浊之气,还不能尽;又去口血,剃胎发,每月变蒸,轮为疹痘;至七八岁,又毁齿更生,然后气体渐清。知虑渐长,别立乾坤,自成造化;渐至十五六岁,再为父母矣。岂非天地一团至真之气所成乎?人不自爱,沦于夭札,不能延年立命,实为可惜﹗

附胎育

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古之制也。今人以病男羸女,为不了而毕姻;或男女病患新瘥,以吉日之迫而结婚。病蛾无能茧之蚕,破蕊无结实之果。少年少女,三关神逸,五神志荡,房中分外,业种成胎。或侏儒不振;或巨首瞠目,虽具人形,实无聪慧。其次学术行淫,执法无戒,鬼使神,产男生女,望之不似。余实见之,每为怜悯。

附胎教


受娠之后,始终无犯,则胎气真纯,可无小产之患,而有灵光入梦;或有瑞气相凭而生贤良君子。是以古今史传分明,五祖山诫禅师,慕苏老泉而为东坡学士,武夷丹士,投真漆匠之家,而产西山先生;嵩道者,受史卫王之供,而出嵩之丞相。凡投胎夺舍之灵,常有神童茂异之士。故胎教之法,使孕妇常观良金美玉,瑚琏簋之器,又听讲诵经史传集,而使秀气入胎。欲其生而知之,是乃仁术也。投胎夺舍之说,吾儒所无;胎教之法,自不可少。(以上二则虽非摄生,实立命之原。)

天地之气,不升则不降,不出则不入。虚管溉满,捻上悬之,水固不泄,为无升气而不能降也;空瓶小口,顿溉不久,为气不出而不能入也。养生者能存其神,则气自裕;神之所至,气亦随之而往焉。盈天地间皆气也。长生久视之术,其要在此。人顾损精以耗其气何哉?

养生以不伤为本,此要言也。且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为之,伤也;悲哀憔悴,伤也;喜乐过差,伤也;寝息失时,伤也;汲汲所欲,伤也;戚戚所患,伤也;久谈多笑,伤也;沉醉呕吐,伤也;饱食即卧,伤也;急行喘促,伤也;善怒郁勃,伤也。积阳至极早亡,早亡非道。是以养性之方,唾不及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极久,卧不及疲,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凡食多则致积聚,饮多则成痰癖也。不欲甚劳甚逸,不欲起晚,不欲汗流,不欲多睡,不欲多啖生冷,不欲饮酒当风,不欲数数沐浴,不欲远愿广志,不欲规造异功。冬不欲极温,夏不欲过凉;及露坐星夜,眠不动扇;大寒大热,大风大雾,皆不欲冒之。五味入口,不欲偏胜。凡言伤者,亦不便觉也,久则损寿耳。《养生要诀》曰︰一人之身,一国之象。

胸臆之设,犹宫室也;肢体之位,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川也;腠理之间,犹四衢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至人能理其身,亦犹明君能治其国。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爱其气,所以全其身。民弊则国亡,气衰则身谢。

又曰︰多思则神散,多念则心劳,多笑则脏腑上翻,多言则气海虚脱,多喜则膀胱不实,多怒则腠理血逆,多乐则心神荡闲,多愁则面目焦枯,多好则智虑溃溢,多恶则肺爽奔腾,多事则筋脉干急,多机则智虑沉逆。此乃伐人之生,甚于斧斤;蚀人之性,猛于虎。

又曰︰心内澄则真人守其位,气内定则邪物去其身;行欺诈则神悲,行争竞则神沮;轻侮于人则减算,杀害于物必伤年;行一善则魂神叹,行一恶则魄神喜。魂神欲人生,魄神欲人死。常欲宽泰自居,恬淡自守,则形神安静,灾病不生矣。

长生之道,庄子一段,亦自好看。如云︰黄帝问广成子,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广成子曰︰善哉问﹗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尔形,无摇尔精,乃可长生。慎内闭外,多知为败,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千二百岁而形未尝衰。人果能无劳尔形,无摇尔精,长生之道,可以无俟外觅。

眼者,神之牖;鼻者,气之户;尾闾者,精之路。人多视则神耗,多息则气虚,(气急之谓。)频好内则精竭。务须时时闭目以养神,日逐调息以养气,紧闭下元以养精。精充则气裕,气裕则神完,道家谓之三宝,又谓之大药。此非惑于异端之教,实吾儒养生之常理耳。

精存于目,则其视明;精存于耳,则其听聪;精留于口则其言当;精集于心,则其虑通。故闭四关,则终身无患。又口中欲不出谓之扃,外邪不入谓之闭。中扃外闭,何事不节;外闭中扃,何事不成。合文子之二语观之,人何可不爱精而远欲耶﹗

人生类以眠卧为宴息,饮食为颐养。不知睡卧最不可嗜,禅家以为六欲之首,最损神气。饮食亦不可过多,最能抑塞阳气。升降失度,将以养生,实以残生也。君子夙同夜寐,常使清明在躬,淡餐素食,当使肠胃清虚,则神气周流,阴阳得位。此最养生之道,若肆志茵褥,恣啖浓鲜,殊非调护所宜也。

男子八岁而阳精生,十六岁而阳精泄,八八六十四而阳精竭。女子七岁而癸水生,十四岁而癸水降,七七四十九而癸水竭。予尝验之,男子之寿多阻于六十四岁之外,稍有不谨,多生肿胀风痹诸疾,而损寿元。故曰人生七十古来稀。女子之寿,多阻于四十九岁之外,稍有不谨,则多生崩淋中脘诸疾,亦多损寿元。故知命者,于此耗竭之时,尤宜加谨,此真人鬼关捩也。

邢和叔言︰吾曹常须爱养精力,精力稍不足,则倦所临事,皆勉强而无诚意,接宾客言语尚可见,况临大事乎?大抵能慎保始终者,却疾延年,老当益壮。虽有贫富之异,而营卫冲融,四时若春,比之抱病而富且贵,已为霄壤之隔矣。况能进进不已,则非常人所可知也。

青州录事参军麻希慧年九十余致仕,唐太宗问摄生术。对曰︰臣无他术,惟是少情寡欲,节声色,薄滋味而已。唐柳公度年八十,有强力。人问其术。对曰︰平生未尝以脾胃熟生物,暖冷物,以元气佐喜怒。宋吕许公为相,问服食之法于任恭惠公。公曰︰不晓养生之术,但中年因读文选有悟耳。谓︰石蕴玉而山辉,水含珠而川媚,许公深以为然。观此三说,则养生之道,可以悬解,若夫炼服食以冀长生。此则方士之妄谈,高明之士,慎勿惑焉﹗

唐同州刺吏孟铣致仕归伊芳阳,年虽晚暮,志力如壮。尝谓所亲曰︰若能保身养性者,常须善言莫离口,良药莫离手。窃谓︰善言莫离口,则德崇而福浓;良药不离手,则病去而身康,固长久之术也。然口有善言,又当身行善事;物疗身病,又当法疗心病,不尤为愈哉﹗

前明道林蒋先生偶抱疾病,岁乙亥病益甚,哕血几不起。先生乃医药借寓道林寺一室,只以一力自随,闭目趺足,默坐澄心,常达昼夜,不就枕席。一日忽香津满颊,一片虚白,炯炯见前,猛然有省之间,而沉 已霍然去体矣。先生尝曰︰某读关洛诸书,见得万物一体,未敢自信。直到三十二三岁,因病去寺中静坐,将怕死与恋老母念头一齐断却,如此者半年余。一旦,忽觉此心洞然,宇宙浑属一身,呼吸痛痒,全无间隔。

宋晁文元公名迥,字明远。天资纯至,年过四十,登第始娶。得炼气服形之法,谢事燕居,独处道院,不治他务。戒家人无辄有请,惟二膳以时而进,既毕即彻,若祭享然。其言曰︰辩不如讷,语不如默,动不如静,忙不如间。又云︰清胜于浊,静胜于动,忘胜于思,默胜于语,性胜于情,五胜习熟,乃入道之渐门也。晚年耳中闻声,自言如乐中簧,以为学道灵应之验,享年八十四而卒。

世言眉毫不如耳毫,耳毫不如老饕,此言老人饕餮嗜饮食,为永年之相也。此语未必然。饱食胃气不展,多生疾患,藿次之,膏粱为甚;冬春次之,夏秋为甚。四分律载比邱有病,先断饮食,亦一法也。犹忆先大父文相公,体中稍有不适,即禁饮食;年九十二卒,终身无卧床之病。胃气运动故也。更见曹慈山先生,食精而少,不用晚餐,寿近百岁。传闻大学士张公玉书,早饭一盏,食物无几,至暮惟服冻米汤一碗,年近期颐。盖食取补气,不饥即已,饱是众疾;至用药物消导,尤伤和也。苏公每与客食,未饱已舍七箸。予有五节一篇,其节食曰︰美味虽悦口,脾弱运化难,老饕且任彼,负腹自安。亦从阅历而得。

稽康《养生论》曰︰神农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而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耽,目眩元黄,耳务淫哇;滋味煎其腑脏,醴醪鬻其肠胃。芳香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气,思虑消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夫以蕞尔之躯,而攻者非一涂;易竭之身,而内外受敌〉体非木石,其能久乎?

《抱朴子》曰︰凡养生者,欲令多闻广见,而择善焉〉偏修一事,不足赖也。又患好事之徒,各挟其所长;知元素之术者,则曰︰知房中之术,可以度世矣;明吐纳之道者,则曰︰惟行气足以延寿矣;知屈伸之法者,惟导引可以难老矣;知草木之方者,则曰惟奇药可以无病矣。学道之不能成就,由乎偏枯之若此也﹗
-----------孙真人《卫生歌》︰

天地之间人为贵,头象天兮足象地,父母遗体能宝之,洪范五福确为最。

卫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并大醉,三者若还有一焉,须防损失真元气。

次求长生须戒性,火不出兮心自定,木还去火不生灰,人能戒性还延命。

贪欲无穷忘却精,用心不已失元神,劳形散尽中和气,更仗何因保此身。

心若太费费则劳,形若太劳劳则怯,神若太伤伤则虚 ,气若太损损则绝。

世人欲识卫生道,喜乐有常嗔怒少,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

春嘘明目夏呵心,秋冬嘻肺肾宁,四季常呼脾化食,三焦嘻出热难停。

发宜多梳气宜炼 ,齿宜数叩津宜咽。子欲不死修昆仑,双手揩磨常在面。

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咸,夏月增辛聊减苦,秋来辛减少加酸。

季月大寒甘略戒,自然五脏保平安,若能全减身康健,滋味能调少病缠。

春寒莫使锦衣薄,夏月汗多须换着,秋冬觉冷渐加添,莫待病生才入药。

惟有夏月难调理,伏阴在内忌冰水;瓜生冷宜少餐,免至秋来成疟痢。

心旺肾衰色宜避,养精固肾当节制,常令肾实不空虚。日食须知忌油腻,

太饱伤神饥伤胃,太渴伤血多伤气;饥餐渴饮莫太过,免至膨损心肺。

醉后强饮饱强食,去此二者不生疾。人资饮食以养生,去其甚者自安逸。

食后徐行百步多,手摩脐腹食消磨;夜半灵根灌清水,丹田浊气切须呵。

饮酒可以陶情性,剧饮过多防百病。肺为华盖倘受伤,咳嗽劳神能伤命。

慎忽将盐去点茶,分明引贼入人家;下焦虚冷令人瘦,伤肾伤脾防病加。

坐卧防风吹脑后,脑后受风人不寿;更兼醉饱卧风中,风入五内成灾咎。

雁有序兮犬有义,黑鱼朝北知臣礼;人无礼义反食之,天地鬼神俱不喜。

养体须当节五辛,五辛不节反伤身;莫教引动虚阳发,精竭容枯百病侵。

不问住家或住外,若遇迅雷风雨大,急宜端肃畏天威,静坐澄心须谨戒。

思爱牵缠不自由,利名萦绊几时休,放宽些子留余福,免致中年早白头。

顶天立地非容易,饱食暖衣宁不愧 ;思量难报罔极恩,朝夕焚香拜天地。

身安寿永事如何?胸次平夷积善多;惜命惜身更惜气 ,请君熟玩卫生歌。

《本草衍义》总序曰︰夫未闻道者,放逸其心,逆于生药。以精神徇智巧,以忧患徇得失,以劳苦徇礼节,以身世徇财利。四徇不置,心为之病矣。极力劳形,噪暴气逆;当风纵酒,餐嗜辛酸,肝为之病矣。饮食生冷,温凉失度;久坐久卧,大饱大饥,脾为之病矣。呼叫过当,辩争倍答;冒犯寒暄,恣食咸苦,肺为之病矣。久处湿地,强力入水;纵欲劳形,三田漏溢,肾为之病矣。五病既作,故未老而羸,未羸而病;病至则重,重则必毙。呜呼﹗此皆不思而自取之也。

宠辱不惊,肝木自宁;动静以敬,心火自平;饮食有节,脾土不泄;调息寡言,肺金自全;恬然无欲,肾水自足。此皆吾生药石,人当请事斯语。

人知惜生,每逢节气,皆宜保养,而二至尤为紧要。夏至欲宜节,冬至欲宜绝。盖二至阴阳消长之际,损人更甚。当一阳初生,其气甚微,如草木萌生,易于伤伐,易称至日闭关。《内经》︰“冬不藏精者,春必病温”。故保养精气,为来春发生之本,退远帷幕,较夏至为尤要也。
-----------一少思虑养心气,二莫嗔怒养肝气,三薄滋味养胃气,四少言语养肺气,五节房室养肾气。人能留心五养,长寿永年无难也。

谯国华元化善养性,弟子广陵吴普、彭城樊阿授术于元化。尝语普等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极耳。人体常摇动,则谷气消,血脉通,病不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因马念车,因车念盖;趑趄嗫嚅而未决,寤寐惊悸而不安。夫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两肾中间,白膜之内,一点动气,大如筋头,鼓舞变化,开合周身,熏蒸三焦,消化水谷,外御六淫。内应万虑,昼夜无停,八面受敌。由是神随物化,气逐神消,营卫告衰,七窍反常矣﹗噫﹗业识茫然,安有止极,是在人知足知止耳﹗

人之始生,其气日向上升。故齿毁复出,发剃再生,志虑聪明日长;及真精既溢之后,其气日渐下降。初则便溺处毫毛,次则两胁下毫毛,精神已亏于体矣;又次则两颊生髭髯,精神已亏于首矣。然犹有精血充满,髭髯毫毛尚黑;迨至中年,则精血不能充满,而颐颊皓素,霜雪满颠,齿落不生,发落不出矣。君子见其征,则知其内;验其符,则省其中。而颐体养精,惜气存神,虽若逐亡,犹恐不及,况纵欲以戕生,损身以促命乎?

血肉之躯,未尝无病。鸟兽亦血肉也,巢居穴处,饱而后己,何以无病?马牛鹰鹞,亦鸟兽也。乃亦有病何也?以鸟兽未尝受

羁 ,而马牛鹰鹞,则辔絷任人故耳。夫人,劳心劳力,为治人事人之所役,使安得不为诸疾之所侵。君子见其始,即知其

终。善为心主,不为形役,病安从生?

宣和中,一兵偶为车伤,蹩不能行。遇一道人,敷以少药,步履如初。兵大感激,遍游天下,访求其人,少致谢悃。一日复遇

诸途,哭泣拜谢。道人曰︰吾施恩于人多矣,谁如子者,授以秘诀,兵遂得道。文子闻之,诣兵问道,兵曰︰清静是道,简易

为上。文子顿若有省。
-----------黄退庵动静说︰世间物静而寿,蟾蜍亦静而寿;鹿动而寿,猿亦动而寿。盖龟与蟾蜍能服气,鹿与猿得良草美果,更逍遥于山林,故皆获永年也。如牛马亦一静一动,不能长年者,为系役于人者也。前人多称人能静默必长寿,其理果然。有好动者,亦长寿。要知动静于人,不可勉强。喜静则静,喜动则动,动中思静,静中思动,皆人之常情也。更如静中亦动观书,动中亦静垂钓,无论动静,总归于自然。心情开旷,则谓之养生也可。若心情不开旷,静亦不是,动亦不是。最静之人,食后亦宜散步,以舒调气血;好动之人,亦宜默坐片时,以凝形神。如此虽不服气,不居山林,亦往往能至大年。

养生家每讲导引,如抱昆仑,鸣天鼓,撼天柱,暖心肾,摩足心,漱津叩齿诸法,更有般运演五禽等术。人能久习常行,亦去宿疾,身强耐老。非不愿习焉,奈余心疏野,必欲依时合刻而行,反觉为难。旧有自述诗︰卫生有术翻嫌苦,固齿无方悔嗜甜一聊,正谓此也。但于五更叩齿,晨起用冷水漱口,亦能固齿。夜间设遇心火上炎,卧不能寐,漱津满口,作三次咽,如是数行,所谓华池之水,能降浮火。盖叩齿漱津,亦不可废。余皆非予所知,故概不录。修炼家有黄芽白雪,婴儿 女,金童木母,汞龙虎诸名,不过人之五脏气血别号耳。

更以精气神为三宝,为大药,其法回环颠倒,顺受逆行。故《参同契》单说易象,盖易亦逆数也,非有传授,虽魏伯阳复生,亦不能从事于其间。予不解修炼之术,而于五脏气血,亦可粗述。心为一身之主,使寂然不着一念,我未见其人,亦难到此境;先贤主敬之说,亦不过不使放逸,收此心在腔子里。有事即应,如镜照物;过后便无,常活泼泼地,养个欢喜神。能如是,于心为不负矣。肝主木,应风,应东方,应春令;木喜条达,喜滋养。能无怒无郁,逍遥自得,则于肝为无负矣。脾主土,应中央,应长夏,喜香燥,喜动静有节。能不过劳,节饮食,则于脾为无负矣。肺主金,主气,应西方,应秋令,为娇藏,畏冷畏热,畏忧思。能未寒先衣未热先解,不饮过热之酒,少言语事,怡情悦志,则于肺为无负矣。肾主水,应北方,应冬令,喜润恶燥,畏穷思极想,畏色欲损精。能恬淡寡欲,少饮火酒,并金石之药,则于肾为无负矣。人能留心五负,虽不烧丹炼汞,其去长生久视之法不远矣﹗

尝阅养生之说,惟天隐子所著八篇,包括妙秘,简而易行,长生久视,无出是书。自伯阳以来,此为最矣。其曰神倦,人禀灵气,精明通悟,学无滞塞,则谓之神,宅神于内,遗照于外,自然异于俗人,则谓之神仙。故神仙亦人也,在于修我灵气,勿为世俗所沦折;遂我自然,勿为邪见所凝滞,则成功矣。又曰︰天地之道,易简者也,天地在我首之上,足之下,开目尽见,无假繁巧。故曰易简,神仙之德也。(至道不繁,至德无为。)然则以何道求之?

曰︰无求不能知,无道不能成。凡学神仙,先知易简,苟言涉奇诡适。足使人执迷,无所归本,此非言学也。又曰︰易有渐卦,老氏有渐门。人之修真达性,不能顿悟,必渐而进之,安而行之,故设渐门。一曰斋戒,二曰安处,三曰存想,四曰坐忘,五曰神解。何谓斋戒?

曰︰澡身虚心。澡身者,非汤沐去垢而已。盖其法在节食调中,摩擦畅外者也。斋戒者,斋乃洁净之务;戒乃节约之称,有饥即食,食勿令饱;百物未成熟勿食,五味太多勿食,败腐闭气难化之物勿食,此所谓调中也。手掌摩擦皮肤温热去冷气,此所谓畅外也。久坐久立久劳役,皆宜戒也。此是形骸调理之法,形坚则气全,是以斋戒为渐门之首。何谓安处?非华亭邃宇,重 广塌之谓也。在乎南向而坐,东首而寝;屋宜阴阳适中,明暗相半。吾所居室,四边皆窗户,遇风即阖,风息即开;前帘后屏,太明则下帘以和其内映,太暗则卷帘以通其外曜。内以安心,外以安目,心目俱安,则身亦安矣。明暗尚然,况天地之气,有亢阳之攻肌,淫阴之侵体,岂不伤哉﹗太多情欲,太多事虑,岂能安其内外哉?故学道以安处为次。何谓存想?曰︰存谓存我之神,想为想我之身。闭目即见自己之目,收心即见自己之心。心与目皆不离我身,不伤我神,则存想之渐也。凡人终日视他物,故心亦逐外走;终日接他事,故目亦逐外瞻。营营浮光,未尝内照,奈何不病且夭耶?是以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成性存神,众妙之门,此存想之渐,学道之功半矣。坐忘者,目存而忘也,行道而不见其行,非坐之义乎?有见而不知其见,非忘之义乎?何谓不行?曰心不动故何谓不见,曰形都泯故。或问︰何由得心不动?天隐子默而不答。又曰︰何由得形都泯?天隐子瞑而不视。问者有悟而退。

曰︰道果在我矣﹗我果何人哉?天隐子果何人也?于是彼我两忘,了无所照。斋戒谓之信解,(言无信心即不能解。)安处谓之间解。(言无间心即不能解。)存想谓之慧解,(言无慧心即不能解。)坐忘谓之定解。(言无定心即不能解。)信间慧定,四门通神,谓之身解。故神之为义,不行而至,不疾而速;阴阳变通,天地长久,兼三才而言谓之易。(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斋万物而言,谓之道德。(老子《道德经》是也。)本一性而言,谓之真如。(涅盘法︰华楞岩皆一性。)入四真如,归于无为。(《圆觉经》云︰佛身有为,至于无为。)故天隐子生乎易中,死乎易中;动因万物,静因万物;邪由一性,真由一性,是以生死动静,邪真物我,皆以神而解之。在人谓之仙,在天曰天仙,在地曰地仙,故神仙之道,五归一门。(谓五归于渐、终同仙矣。)按︰天隐子,即唐时天台司马承祯也。意者,不欲自显其名耶﹗

稽叔夜云︰服药求汗,或有未获愧情一生,涣然流漓,情发于中,而形于外,则知七情之伤,人显而易见。故心不挠者神不疲,神不疲则气不乱,气不乱则身泰寿延矣。此段亦说得明确可听。

《保生要录》曰︰衣服浓薄,欲得随时合度。是以暑月不可全薄,寒时不可极浓;盛热夜卧,大伏亦必着单;冬月绵衣,莫令甚浓,寒则频添数层。如此则令人不骤寒骤热也。故寒时而热则减,则不伤于温;热时而寒则加,则不伤于寒。寒热不时,妄自脱着,则伤于寒热矣。寒欲渐着,热欲渐脱,腰腹下至足胫,宁使略温为得;胸上至头,不妨稍凉。凉不至冻,温不至燥。衣为汗湿即易,熏衣火气未歇,不可便着。夫寒热均平,形体适中,则疾疚不生,寿年自永。补寒月之被,或绵或絮,不可过浓,亦宜逐层添盖;至春渐暖渐减,被须四五床,方能随时应用;浓被绵絮不可过五斤,薄以一斤为止。初春天骤暖,仍盖浓被,必至伤温。否则手足舒露,反致受寒,故被须浓薄随时,寒暖消息,乃为善养生也。

又曰︰饮食所以资养人之血气。血则荣华形体,气则荣卫四肢,不可极饥而食,极饱而彻。

凡食太热则伤骨,太冷则伤筋;虽热不得灼唇,虽冷不得冻齿。凡食热胜冷,少胜多,熟胜生,淡胜盐。凡食汗出,勿令洗面,令人少颜色。夏月饮酒,切莫当风,最易受病。醉饱之后,切忌便卧,此非病寻人,人自寻病也。又人家自造米面团饼多伤脾胃,最难消化,老人切不可以饥腹多食,以快一时之口。

春季摄生。遇风日融和,当从园林亭阁虚敞之处,凭栏凝眺,用滤滞怀,以畅生气不可默坐 ,以生他郁。天气寒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冷易伤腠理。备夹衣 遇暖易之,一重渐减一重,不可暴去。

夏季摄生。夏至后伏阴在内,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凉粉、冷粥,饱腹受寒,必起霍乱。宜从虚堂静室,水亭木阴,洁净空敞之处,远却贼风,自然清凉,心宜恬淡,冰雪胸怀,不可以热为热,辄生热恼。其于肥腻当戒,不得坐卧星下,睡着使人扇风,取凉一时,风入腠理,渐迫脏腑,其患不测。

秋季摄生。近年天气迟缓,往往早春多寒,早秋多热;晚春尚寒,晚秋尚热。时过中秋 ,尚 有裸体洗浴者。故早中二秋,调摄与夏同。谚云︰人过七月半,可称铁罗汉。盖谓三伏炎蒸 ,啖生冷,爱风凉,表学受伤。当秋风束缚之时,汗孔闭塞,伏邪欲泄,或疟或痢作焉。摄生之士,能谨于夏,再谨于夏秋,可无疟痢之患矣。然石成金改;人过八月半,方为铁罗汉。盖谓七月中至八月中三十日,尚有流金烁石,庚金亢伏之候,正宜留心保养,有深意在焉 。

冬季摄生。冬三月天地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以待日光。设遇早起,须饮温酒一杯,食物少许,既冒大风雾露,亦不致中伤,胃实肌充故也。大寒之时,宜处密室,多烧香炉,以藉暖气,不得用大火烘炙,损人。手足应心,不可以火炙;手引火入心,令人烦躁。冬月阳气在内,阴气在外。

老人多有上热下冷之患,不宜沐浴。阳气内蕴之时,若加汤火所逼,必出大汗。高年骨节疏薄,易于感动,多生外疾。虽壮盛之年,宜远房帷,维持阳气,以为来春发生之本。

黄退庵曰︰前贤往哲之言,切于人之养生保命者。已采录若干条,若能探求不懈,亦足以永年益算矣。但世人屏弃俗缘,形如槁木,心若死灰者,千万人之中,恐无一人也。今以平居自处之境录一通,与违生明理之君子观之,或有取乎凡人。总宜平明即起,今日应行之事,于卯后午前,逐件料理定当;午后仍可读书静坐,浇花扫地,稍劳其体。仲春至仲秋,可早息,余或稍迟;冬夜虽长,不宜至更深。少壮之年,于二至大寒大暑,雷雨月蚀之宵,醉饱劳动之,忧未能释,怒未能解之时,房室切宜远也。饮酒所以谋欢,若至呕吐委顿,则失矣。食物量腹而受,宁少无多;夏月尤宜淡泊,使脏腑清虚,不致生疾。力不能为之事,莫放心中,应事必使割藤,则心无所系。偶有所失,勿戚戚于心;非理之来,当平心恕过好言慰之,或量力周济,自然变怒为悦而去矣。千谋万算,须知总由乎天。不如守吾之拙,为人之美,莫大乎孝与不淫不杀;不食牛肉,更能存心利人利物。不但自己福大寿长,子孙定为良善保家也。言虽浅陋,然于为人之道,养生之功,亦有小补云尔。
-----------谈天邹衍,心好未能;买药韩康,身堪为偶。才既局于匡济,志非甘以沉沦,乃感文正之言,良医岂易。然而尺短寸长,不揣孤陋,古今并论,或有可取。与其矜全而不语,曷若糊覆而见收?

古今医书大意

古今医书,汗牛充栋,何可胜言哉?自上古及周秦两汉,魏晋六朝,唐宋元明至国朝,名贤代出,各自成家,其书不下几千百种。其中砂混南金,鱼目乱珠者,亦复不少;今汰其繁,而检其要若干种。如三光之丽乎天,五味之益于口,诚不可一日废焉。每种略疏其大旨,俾人知所采择;而访求善本,有欲熟读者,有欲熟玩者,有欲查阅者,此皆在人神而明之者也。自上古神农着《本草》,辨草木、金石、虫鱼、禽兽之性,一日而化七十毒,合人之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条晰寒热升降之治。计药三百六十五种,分上中下三品,是为方书之祖。黄帝作《素问》,与岐伯、雷公等六臣更相问难,其言通贯三才,包括万象,虽张、李、刘、朱诸人,终身钻仰,竟无能尽其蕴奥;唐‧启元子王冰注释,颇为补益。《灵枢经》十二卷,是书论针灸之道,俞穴脉络之曲折,医者终莫能外;与《素问》通号《内经》。

《难经》二卷,周秦越人撰,计八十一难。发明《内经》之旨,辞义古奥,猝不能通。元‧滑寿伯仁所注,较诸家笺释,则为明畅。《金匮要略》,汉‧张机仲景撰,晋‧王叔和编,世罕传本。宋‧王洙始于秘阁录出,凡二十五篇,二百六十二方,为医杂症者之祖。国朝徐彬忠可注为独善。又有《伤寒论》十卷,亦叔和编次,金‧成无己注解。后贤以叔和将原文颠倒错乱,各出己见以成书,如方中行之前条辨,程郊倩之后条辨,喻嘉言之《尚论篇》,诚为各有发明;然无互有胶柱之处,莫若无己之原注为得。总之讲《伤寒》者,各部俱宜探讨深究也。

《明理论》五十篇,论方五十篇,皆无己所撰,以发明仲景意也。《肘后方》八卷,晋‧葛洪稚川撰,凡分五十三类,但有方而无论。梁‧陶贞白增修,金‧杨用道附注。《甲乙经》八卷,晋‧皇甫谧士安撰,盖合《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诸书,撮其精要,以成是经,言针灸之法最悉。《脉经》十卷,晋‧王叔和撰,叙阴阳表里,辨三部九候,分人迎气口神门,条十二经、二十四气、奇经八脉,以举五脏六腑三焦四时之 ;若网在纲,有条不紊。披诵之,足以占外知内,回死别生焉。《褚氏遗书》一卷,南齐‧褚澄彦道撰,凡十篇。发明气血阴阳之奥,其论寡妇僧尼之异治,发前人所未发。至宋嘉泰中始有刻本。《巢氏病源》五十卷,隋大业中巢元方等奉敕撰,凡六十七门,一千七百二十条。

然但论病源,不载方药,后贤往往采择所论以成书,则历代宝为圭臬矣。《千金方》三十卷,唐‧孙真人思邈撰。后因方中多用虻虫水蛭,别撰《千金翼方》。以他药代之,以惜物命。后有混作九十三卷。其为原书与否,已不可详。《外台秘要》四十卷,唐‧王焘撰,是书作于出守邺郡时,故曰《外台》。凡一千一百四门。皆先论后方,古圣专门授受之法,多在其中。惟以针法无益而有损,削之不载。又如《普济本事方》十卷,宋‧许叔微撰,皆经验诸方,并记医案,故以《本事》为名。其书属词简雅,伪医不能甚解,故罕传习,然多入微之论。

《素问原病式》一卷,金‧刘完素守真撰,以《素问‧至真要大论》所列病机十九条,演为二百七十七字。立全书纲领,而逐条辩析,其大旨多主于火。又撰《宣明方论》十五卷,其大旨本《素问》及《金匮要略》,而用药多主寒凉。盖因天时地气而施。泥之者非,废之者亦非也。《病机气宜》三卷,金‧张元素撰,其书分三十门,于脉证多所阐明。李濂《医史》称︰刘完素病伤寒,不能自医,得元素治之乃愈,则其术侔完素矣。《儒门事亲》十五卷,金‧张从正子和撰。其曰《儒门事亲》者,以为儒者能明其理,而事亲当知医也。其法以汗吐下三法作诸症,惟宜治六淫外感,不可为常训。用之得宜,取效亦捷,在因证而施治之。《内外伤辨惑论》三卷,金‧李杲东垣撰。发明内伤之症,有类外感,大旨培补脾胃为主。又撰《兰室秘藏》六卷,凡二十一门。其归重于脾胃,极言寒凉峻剂之害。盖隐挽刘张二家之流弊也。又《脾胃论》十二卷,申明培补脾土,升阳益胃,与《辨惑论》相辅而行。《医垒元戎》十二卷,元‧王好古撰。以十二经为纲,首伤寒附杂症,大抵祖仲景之意,参以其师张元素、李杲之法,与朱震亨门径小异。又撰《此事难知》二卷,皆阐明李杲之绪论,于伤寒延医尤详。杲《伤寒会要》,久已散佚,惟赖此尚存其梗概。

《格致余论》一卷,元‧朱震亨丹溪撰。其说以人身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故以补阴为宗。又撰《局方发挥》一卷,以《和剂局方》多温补燥烈之药,耗损真阴,乃着此书以辟之。后之分别门户以相攻者,自此为始。又撰《金匮钩元》三卷,以补阴为宗,其以郁论病,亦开后来无穷之悟。《推求师意》二卷,明‧戴元礼撰。元礼为震亨之弟子,既校补震亨《金匮钩元》,又阐发其未尽之意,以成是书。震亨用黄柏知母补阴,或过于苦寒,以伐生气;元礼能调剂其所偏,尤为善学。《薛氏医案》七十八卷,明‧薛己立斋撰。盖裒其生平著作,共为一编。
-----------所自著者九种,订正旧本而附以己说者十五种。考其大旨,以命门为真阳真阴,而气血为阴阳所化,常用者不过十余方,而随

机加减,变化不穷。后赵献可作《医贯》,述己之说,而主持太过,遂至胶柱鼓瑟,非己之本意也。《名医类案》十二卷,

明‧江 撰,其子应宿增补,凡二百五门。所采上自秦越人、淳于意;下至元、明名医治验方论,多所辨证,不但以捃拾为富

也。《赤水元珠》三十卷,明‧孙一揆撰,凡分七十门,每门又各条分缕析,辨别疑义。大旨以明证为主,故于寒热虚实表里

气血八端,言之甚详;其论古今病症,名实混淆之处,尤为细密。其医案亦能发明病源,可取也。又《医旨绪余》二卷,以脏

腑气血经络穴,推明阴阳五行之理,并论诸家之长短。《证治准绳》一百二十卷,明‧王肯堂撰。凡五种︰杂症、伤寒、疡

科、幼科、女科,附以类方,其扩采繁富,条理分明。考方论者,莫赅洽于是书。《本草纲目》五十二卷,明‧李时珍濒湖

撰。取诸家本草,删复补漏订讹,汇为一编。凡十六部,六十二类,所取诸药一千八百七十一种,图三卷,百病主治二卷。考

证精搏,与《证治准绳》俱为医学之渊海。又《奇经八脉考》一卷,以人身十二经脉,医家所共知,惟阳维、阴维、阳跷、阴

跷、冲、任、督、带,为奇经八脉,医所易忽。因各详其证治,并附以气口九道脉图,阐发《内经》之旨。《广笔记》四卷,

明‧缪希雍仲淳撰。其大旨以刘完素、朱震亨为宗,与张介宾同时,而门径迥异。缪捷变而或以巧失,张持重而或以缓误,亦

互有得失也。又撰《本草经疏》三十卷,分为十部,每药皆有发明,故谓之疏。王懋作《石膏辨》,颇诋之,然亦一家之学

也。《类经》三十卷,明‧张介宾景岳撰。以《素问》、《灵枢》析为三百九十条,分十二类,厘为十七卷;又益以《图翼》

十一卷,《附翼》四卷,注释亦为通贯详悉。虽不免割裂古书,而门目分明,易于寻检,洵为后学之实筏也。李杲、罗从谦尝

有是作,不自介宾始。又撰《景岳全书》六十四卷。大旨以温补为宗,然执持太过,故传其说者,功过相半。《温疫论》三

卷,《补遗》一卷,明‧吴有性又可撰。
-----------其说以伤寒中脉络,因表入里;瘟疫之气,自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在不表不里之间,治法迥异,乃撰此书以辨别之。盖崇祯辛巳,疫气蔓延数省,以伤寒法治之多死,因推究而得其病源焉。

《 疟论疏》一卷,明‧卢之颐撰。所论证治用药,分寒热虚实之辨,至为详悉。《医门法律》六卷,国朝喻昌嘉言先生撰。大旨为针砭庸医而作,每门先冠以论,次为法为律,法者疗病之例,律者纠误疗之失也。所治医案,为《寓意草》。明审证候,意亦不似他家医案,但称治验,而不言其所以然。其论秋燥一症,超越古今。《伤寒舌鉴》一卷,国朝张登撰,以舌苔辨伤寒证因,以身所阅历,定为一百二十图,颇显明易见。如国朝张倬《伤寒兼证析义》一卷,王子接晋山《古方选注》三卷、《得宜本草》一卷,魏之 《续名医类案》六十卷,徐大椿洄溪《本草百种录》一卷、《兰台轨范》八卷、《伤寒类方》一卷、《医学源流论》二卷,皆所表表,业斯道者,咸宜备览焉。

范文正公微时,尝诣灵祠求祷曰︰他日得相位乎?不许。复祷曰︰不然愿为良医。亦不许。

既而叹曰︰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昔之志也。他日有人谓公曰︰丈夫之志于相理为当然;医之技,君何愿焉?无乃失于卑耶?公曰︰嗟乎﹗岂为是哉﹗古人有云︰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欲救物,故无弃物。且丈夫之于学也,固欲遇神圣之君,得行其道;思天下匹夫匹妇,有不被其泽者。若已推而内之沟中,能及小大生民者,固惟相为然。既相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果能为良医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中以保身长生,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

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

北齐李元忠母老多病,元忠专心医道,研习积年,遂善医。族弟亦为母病,医为治疗不愈,遂自精究针药,母病乃除,隋许道幼亦因其母病患,遍览经方,得以究极,世号名医。戒诸子曰︰人之尝视膳药,不知方术,岂为孝乎?由是转相传授。唐‧王勃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游,尽得其要,勃之所见与道幼同。唐有王焘,亦因母病学医,因以所学,作书传世。宋‧高若纳亦因母病,遂兼通医书。虽国医皆屈伏,张仲景《伤寒论》诀,孙思邈《千金方》及王焘《外台秘要》,久不传,悉考校讹谬行之,世始知有是书。名医多出衡州,皆本高氏学焉。此皆以医为孝者也。宋李虚己母丧明,虚己旦夕舐睛不懈,二年母目复明。李行简父患极痛,行简吮其败膏至尽,疾寻愈。此又以孝为医者也。

方技中医术为要

古来方技,如天文术数,堪舆风鉴,卜筮医术数类。天文惟帝皇所重;术数若遁甲风角,惟为将所重;堪舆其应每远数百载,或数十载始验,真伪难知;风鉴即能先知预定人之富贵寿考,本各自具也。卜筮不过决疑,医则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不可废其术。疗疾病,决生死,望问切脉之次,必云因何而得,所属何脏,所系何经,当用何药,服后能见何效。危者复安,骨者复肉,能神而明之,实为方技中之最要者也。
-----------人禀天地五行之气,以生手三阳三阴,足三阳三阴,合为十二经,以环络一身,往来流通,无少间断,其脉应于两手三部焉。夫脉者,血也;脉不自动,气实使之,故有九候之法。《内经》云︰脉者血之府。《说文》云︰血理分袤行体者,从爪从血亦作脉。华佗云︰脉者气血之先也,气血盛则脉盛,气血衰则脉衰;血热则脉数,血寒则脉迟;血微则脉弱,气血平则脉缓。

晋‧王叔和分为七表八里,可谓详且至矣。然文理繁多,学人卒难究白。宋‧崔子虚以《难经》六难,专言浮沉,九难专言迟数,故用为宗以统也。七表八里而总万病。其说以为浮者为表为阳,外得之病也;有力主风,无力主气,浮而无力为芤,有力为洪。沉者为里为阴,内受之病也;有力主积,无力主气,沉而极小为微,至骨为伏,无力为弱。迟者为阴主寒,内受之病也;有力主痛,无力主冷,迟而少 为缓。短细为涩,无力为濡。数者为阳主热,外得之病也;有力主热,无力主疮,数而极弦为紧,有力为弦,流利为滑。他如九道六极之殊,三焦五脏之辨,与其持脉之道,疗病之方,其间元妙,俱在六脉。

当时师承传授,皆为名医,其诀盖不出于此,学人其求诸。

四时受病原委

天有四时即有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人之感也,随其脏腑之虚实而病焉。邪如穿窬,见人家墙门不固之处,则乘而入。昔有三人,冒露晓行,后一人无病,一人病,一人死。无病者先以酒食,胃气充而肌表固也;病者不饮酒而单食,死者空腹而行。可见邪之即凑,其气必虚。夫春气宜温,万物发陈,其气疏以达。设天寒衣薄,腠理闭塞,阳气不得透泄,诸病生焉。骤发者其感也轻,更有从冬而受邪者。如王叔和云︰寒邪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其感也深。若贫乏之辈,肌理固密,胃气壮实,更复营作,不时出汗,即有所感,邪从汗而泄矣。

故被体虽薄而不病也。至于寒之初着人也,始则皮毛则肺应之,次则肌肉则胃应之。当体中稍有不适,即以辛散之剂服之,何至阳气不得泄越,郁而成病?始则身热咳嗽,甚则为疹为斑,其总名曰春阳寒郁。更有当春季受邪,阳气不透,其人禀浓,不致骤发,至春杪夏初,始欲走泄,因病热焉,其邪传心胞及胃者居多,或寒热往来,或单热不休,或疹或斑,或成温疫,其名曰春温晚发。夏为火德,万物欣荣。然大江以南,土卑潮汐,当梅雨淋漓,则多湿邪;大小暑又多酷热,暑伤人气,湿侵肠胃。人当夏令,宜谨起居,薄滋味,为卫生要事。暑邪无形,从人口鼻吸受;暑先伤气分,故气促脉软,四肢无力;暑伤心,心主液,故心烦少寐汗出;或久晴土燥,忽大雨下注,热气上蒸,最易受暑。及途行浅舍,劳逸虽殊,其受邪也同,是为阳暑。更有处于凉亭水榭,爱纳凉,喜冷冻饮料,胃气抑郁,其病恶寒壮热,少汗,脉沉滞,或吐泻,是为阴暑,不可不知。暑必挟湿挟秽,其病有霍乱者,有四因也︰受暑、受凉、受湿、伤食。至于赤白二痢,皆由湿热内侵饮食不节,其名曰暑湿交病。秋气宜凉,金令清肃,则病者少;若秋阳炽骄,人感其气,或贪凉露坐,毛窍为风露所遏,邪不得泄,最易受病。

大抵疟症多从是得。及身热头痛,咳嗽喘促等症,愈晚愈重,其名曰凉风袭暑。冬气凛冽,万物闭藏。然每有夏秋伏暑在内,至冬至一阳来复,感其气而欲泄,多见形寒肢热,咳嗽吐血牙宣鼻衄等症。更有冬气和煦,阳藏不密,冬温症。当冬三月,善卫生者,晨不冒雾露,闭关独宿,夜卧不致过暖,则为来春发生之本。若空腹晓行,不谨房室,易生寒病,即病者古名为伤寒,可不慎欤?其名曰冬藏不固,其治法前贤悉备,何待予之赘辞耶。然未有分四时而立法者,故探讨精微,特出己意,以成一编。俾业斯者,观之了如指掌,熟玩详求,自能得心应手。至不关乎气感,当另立一门,以见意也。

《内经》之四季所感而发病,未尝不以四气而论,予分四时受病,并出治法者,乃推其本而究其源,与古人立法,原无大异,惟用主药有别耳。
-----------风寒在其中,燥火在其中,暑湿在其中。

夫冬天之风,人人欲避之,畏其寒也。早春之风料峭入骨,人畏之,亦因寒也。当其杨柳风和,吹面不寒;夏月北窗,清风徐至。人非止不避,而反爱之,故风而寒则伤人;和而清者不伤人;觉其寒则伤人,不觉其寒则不伤人。惟脑后与隙中来者,咸宜避之。假如密室,当伏天其热必甚。设遇外间凉风大至,人思挟纩,入此室中,其热不减,但洞启窗户,霎时而凉,可见寒在风中明矣。太阳为真火,诸湿一承其耀,无不 然,火亦喜从其类,故易称火就燥。风虽亦可为燥,然必假气收肃;晴光轩豁之时,非其良能焉。更有藏麻年久,自能出火,可见燥在火中明矣。夫暑,火之余气也,必因湿而成。六月为火德,小暑大暑系焉;或当亢阳,忽地潮础汗,龙雷并起,大雨滂沛。人快其凉,而不知热土受湿,暑气上蒸,此时感邪最易。又如萤火,腐草所化,亦由湿热相蕴而成。始于长夏,绝于寒露,此暑之始终也。

前人称暑必挟湿,信夫﹗若暑不因湿,则可谓之火,火而兼湿,方成暑矣。

用药如用兵

医之用药,如将之用兵。热之攻寒,寒之攻热,此正治也。因寒攻寒,因热攻热,此因治也。子虚者补其母,母虚者益其子;培东耗西,增水益火;或治标以救急,或治本以湔缓。譬如兵法,声东击西,奔左备右,攻其所不守,守其所不攻。卫其虚,避其实,击其惰,还其锐,兵无常势,医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明;能因病变化而取效者,谓之神医。

医不尽药石

医者,意也,其术不尽于药石。故古人有泥丸蓑草,可以济人之语。苏耽橘井,食叶饮泉即愈,岂专药石也?此在医者有恒,能真心济世,不逐声利之间,则虽祝由,可以已病。以我正气,却彼邪气,德行所积,随施随验,固非常理可测。若只专计刀锥之利,己心不正,安能却邪?虽己试之方,珍异之药,或未必能有神明助乎?其间非可摈之为妄语也﹗

治贵人有四难

后汉郭玉谓,疗贵人有四难︰“自用意而不任医,一难也;将身不谨,二难也;骨节安间,不能使药,三难也;好逸恶劳,四难也。”余以为此四病,贵人果有之。然贵人之遇医,亦有四难︰远地相召,素不曾试,一难也;稍涉毒味,不敢轻用,二难也;尊高临之,医不能尽意三难也;专任仆外家,烹煮失宜,四难也。以此言之,贵人不可轻于致病,尤须慎于服药,如夫子所谓某未达,不敢尝焉。然后可。

医家五失

医家乘人之危,古经比之杀人。古经云︰不恤缓急,妄索事分杀人也;不问有无,必欲多得,杀人也;懒惰睡眠,轻视人命,杀人也;辨察不明,用药差误,杀人也;见不即治,俄至增剧,杀人也。有此五失,挟术杀人,甚于挺刃。昔陈景仁妻张氏有微疾,医误投血膈之药,遂至不起。既死,魂神荡越。一日,因景仁出郊,遂合为一,恍惚如狂,独歌独笑,以终其身。观此临人疾患,可不慎夫。

七情皆听命于心

人之病,不外乎三因︰外因六淫,内因七情,与饥饱劳倦、跌扑为不内不外因。凡单感六淫,虽其人素弱,无甚大病。若兼伤七情,脏腑先虚复感外邪,为病必重。故七情之伤,过于外感。夫七情之伤,各有所属。心为喜,肝为怒,脾为思,肺为忧,肾为恐,此为五志。尚有悲属肺,惊属心,共为七情。七情者,人不能免,惟不可过耳,过则伤矣。其伤虽分五脏,其实止一心耳。夫心为君主,其余各脏为臣,皆听命于君。惟君所使,臣下奉行而已。故善养生者,心常有主,如岳家军,撼之不动,主师既能镇定,各营孰敢轻动耶?又如张魏公在军,夜闻营中喧扰,魏公安卧不动,俄顷寂然,明日廉得首乱者一人斩之。一见主不动而孰敢动,一见众虽动而主为不动。心之于四脏亦然,在军则无乱,在人则无伤。至于不为饥饱劳役所困,人自易为,非比七情之难伏,若跌扑何待言?

再论七情总由心发

昔如谢傅之折屐,景文之敛棋,虽属矫情,终为雅量。一遇喜而若无喜,一逢悲恐而若无悲恐,心有所持也。古人以非理相加,横逆之来,在庸夫必勃然怒发矣。而贤者乃曰可以理遣,可以情恕,必不似庸人之勃然怒发焉。此无他,在明理。管幼安泛海值飓风,舟欲覆溺,众人不胜恐惧,幼安面无忧容,语不改常。此无他,在知命。夫明理与知命,惟心能然。我故曰︰七情虽分五脏,其实止一心而已。观此更觉晓畅。
...
经论书籍: 《经络全书》 《四圣心源》 《内经评文》 《灵枢悬解》 《素问悬解》 更多>>
伤寒金匮: 《伤寒说意》 《伤寒心法要诀》 《伤寒悬解》 《伤寒寻源》 《伤寒医诀串解》 更多>>
诊治书籍: 《脉诀刊误》 《脉诀乳海》 《脉理求真》 《脉确》 《脉象统类》 更多>>
本草书籍: 《本草崇原》 《本草从新》 《本草撮要》 《本草分经》 《本草纲目》 更多>>
方言书籍: 《洪氏集验方》 《华佗神方》 《回生集》 《本草分经》 《急救便方》 更多>>
内科书籍: 《中国医籍考》 《中风论》 《重订灵兰要览》 《重订广温热论》 《止园医话》 更多>>
妇科书籍: 《产宝》 《产鉴》 《妇科秘方》 《妇科秘书》 《妇科问答》 更多>>
儿科书籍: 《保婴撮要》 《保幼新编》 《慈幼便览》 《慈幼新书》 《达生编》 更多>>
外科书籍: 《金疮秘传禁方》 《救伤秘旨》 《立斋外科发挥》 《伤科补要》 《伤科大成》 更多>>
五官书籍: 《白喉全生集》 《白喉条辨》 《包氏喉证家宝》 《喉科秘诀》 《喉科指掌》 更多>>
针灸书籍: 《针经指南》 《针灸大全》 《针灸甲乙经》 《针灸聚英》 《针灸神书》 更多>>
医论书籍: 《思考中医》 《四圣悬枢》 《塘医话》 《推求师意》 《外经微言》 更多>>
医案书籍: 《马培之医案》 《奇症汇》 《三家医案合刻》 《邵兰荪医案》 《孙文垣医案》 更多>>
综合书籍: 《急救广生集》 《景岳全书》 《明医杂着》 《明医指掌》 《儒门事亲》 更多>>
养生书籍: 《食疗方》 《寿世传真》 《寿世青编》 《心医集》 《服食导饵》 更多>>
其它书籍: 《本草问答》 《疯门全书》 《厘正按摩要术》 《医暇卮言》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更多>>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2017320号-1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