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小儿细菌性痢疾 中医治疗诊断方法/治疗方药方剂
    

小儿细菌性痢疾

  
疾病名称(英文) child bacterial dysentery
拚音 XIJUNXINGLIJI(XIAOER)
别名 菌痢,中医:肠澼,赤白痢,疫毒痢,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传染性疾病(儿科)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细菌性痢疾 (简称菌痢),是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排脓血样大便。根据临床经过将本病分为急性和慢性期,前者又分普通型、轻型、中毒型,后者又分迁延型、隐匿型和急性发作型。
中医释名 细菌性痢疾在临床上以大便次数增多,夹杂粘液脓血,腹痛,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特征,属中医“肠澼”、“赤白痢”、“疫毒痢”等范畴。
西医病因 为痢疾杆菌感染。痢疾杆菌为志贺菌属,是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按其菌体抗原的不同可分为4群,即A群为志贺氏菌,B群为福氏菌,C群为鲍氏菌,D群为宋内氏菌。各型均可释放内毒素,但产生外毒素 (细胞毒性、神经毒性及肠毒性作用)的能力以志贺痢疾杆菌最强。
中医病因 本病的发生与外感时邪疫毒及内伤饮食有关。
季节 本病常年散发,但夏秋季为高峰。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病人及带菌者为传染源,通过生活接触、食物、水等途径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病原由胃进入肠道后,在肠粘膜上皮细胞中繁殖,通过基膜进入固有层繁殖,并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同时细菌产生内、外毒素,内毒素主要与全身症状有关,导致各种毒血症症状及严重微循环障碍。外毒素与肠粘膜细胞坏死、水泻、神经系统症状有关。菌痢病变部位以乙状结肠和直肠为主。中毒型菌痢的发生除与毒素有关外,更重要的是与个体反应性有关。目前我国以福氏杆菌引起的菌痢多见,其次是宋内氏菌。
中医病机 病机要点为邪毒内盛,积滞胃肠,阻碍气机,蒸腐气血。病位主要在脾、胃、大肠。病性多属实。反复不愈者,亦可见虚实挟杂之证。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临床根据痢下形色,热势轻重,腹痛特点来区分。通常痢色赤,壮热而恶寒轻,腹痛胀满拒按者,属实属热;痢色白,发热恶寒,腹痛喜暖喜温者,属寒属虚。
1.湿热痢
主证:壮热口渴,烦躁不安,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而腻,脉象洪数。
分析:本证由湿热蕴结胃肠所致。湿热内盛,故见壮热口渴,肛门灼热。蒸腐血肉,化腐成脓,热伤络脉,故见便血。邪阻气机,则见里急后重。
2.疫毒痢
主证:起病急暴,高热,抽搐呕吐,烦躁谵妄,神志昏迷,痢下脓血,舌质红,苔黄厚,脉数有力;或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皮肤发花,脉象细数无力。
分析:本证为感染暑湿疫气,毒热炽盛所致。邪热内炽,蕴结胃肠,故见急暴起病,高热不退,下痢脓血。毒热化火,扰动心肝,故见昏迷。毒盛正虚,则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
3.寒湿痢
主证:痢下多白,清稀而腥,或纯下白冻,次数较多,腹痛肠鸣,胸闷不渴,饮食不振,尿清不黄,肛门坠胀,舌苔白腻,脉象沉缓。
分析:本证由于寒湿郁滞肠胃所致。气机受阻,气滞血凝,故见痢下清稀白冻,里急后重。寒湿下迫,故见肛门坠胀,腹痛肠鸣。舌苔白腻,脉象沉缓为寒湿阻滞之象。
4.虚寒痢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
主证:下痢日久,便多粘液白沫,滑泄不止,腹痛绵绵,喜温喜按,面白食少,四末不温,舌淡,苔白滑,脉沉细而迟。
分析:本证是由过用寒凉,或素体阳虚,或寒湿痢迁延不愈所致。脾胃虚寒,水谷不化,故见下痢日久,腹痛绵绵,喜温喜按。舌淡脉沉为虚寒之象。
西医诊断标准 1.急性菌痢
(1)流行病学:病前1周内有不洁饮食史,或与菌痢患者接触史。多见于夏秋季。
(2)临床特点:有发热、腹痛、腹泻(每日十余次至数十次),里急后重,脓血粘液便等症状,左下腹压痛。
(3)实验室检查
①粪便镜检多数成堆的白细胞或脓细胞,满视野分散的红细胞,并有巨噬细胞。或镜检10个高倍视野,平均每视野白细胞10个以上,或连续两次检查每视野平均5个以上。②粪便或肛拭子培养生长志贺菌。
③荧光抗体染色法检查粪便中志贺菌抗原成分,获得阳性结果。
2.中毒性菌痢
多见于2~7岁儿童,发病急,病情发展快。突起高热(少数体温不升)。腹泻一般较轻(成人患者腹泻较明显),粪便或灌肠液检查发现脓血或较多白细胞及红细胞,并迅速出现下列情况1种或1种以上。(1)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精神萎靡、嗜睡、躁动、谵妄、反复惊厥、神志不清、昏迷等。
(2)循环系统症状:面色苍白或灰白,四肢发凉,紫绀,脉细速,脉压差小,血压下降等(排除脱水因素)。3.慢性菌痢
(1)急性发作型:病前2~6个月内有菌痢病史,本次发作前有受凉、进食生冷饮食或劳累等诱因。有急性菌痢症状,并能排除再感染者。粪便检查符合菌痢改变。
(2)迁延型:过去有菌痢病史,多次发作,症状典型或不典型;或急性菌痢迁延不愈,病程超过两个月者。如能排除其他原因,或粪便培养生长志贺菌,可以确诊。
(3)隐匿型:有菌痢病史,临床症状已消失两个月以上,但粪便培养阳性,或肠镜检查肠粘膜有病变者。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潜伏期为数小时~7日,一般为1~2日。
病史
症状
体征 (一)急性期
1.普通型:急性起病,畏寒、发热、腹痛、腹泻,大便初为稀便,继而转为粘液、脓血便,常伴里急后重。查体左下腹压痛。严重者大便频繁,可致脱水、酸中毒
2.轻型:全身和肠道症状均较轻,大便为稀便或粘液便,镜检可见少数红、白细胞。
3.中毒型:多见于2~7岁儿童。表现为全身严重毒血症症状。起病急骤,高热、反复惊厥、嗜睡、昏迷,迅速发生循环和呼吸衰竭。脓血便出现较晚。根据其主要表现又分为三型:①休克型:主要为感染性休克的表现。②脑型:主要为脑缺氧、脑水肿至脑疝的表现,如惊厥、昏迷、呼吸衰竭等。③混合型:兼有周围循环衰竭和脑水肿征。
(二)慢性期:凡病程超过2个月者为慢性。
1.迁延型:持续有轻重不等的症状,大便成形或较稀,带粘液或少量脓血。亦可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
2.隐匿型:一年内有菌痢史,临床无症状,但乙状结肠镜检查异常,大便培养可阳性。
3.急性发作型:类似急性菌痢,但全身中毒症状常不重,可在上述两型的基础上发生。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急性菌痢患者一般不宜作乙状结肠镜检查。慢性患者行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内镜检查,可观察粘膜病变情况,并刮取渗出物作细菌培养,以提高检出率。钡剂灌肠X线检查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仅
血液 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高。慢性期可有轻度贫血。
尿
粪便 1.粪便常规:外观为粘液、脓血便,镜检见大量红、白细胞和巨噬细胞。 2.粪便培养:痢疾杆菌培养阳性可确诊。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免疫检测粪便中痢疾杆菌特异性抗原,可协助早期诊断。
组织学检验 医学全.在线.网.站.提供
西医鉴别诊断 1.小儿肠炎 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空肠弯曲菌肠炎、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等临床表现类似急性菌痢,鉴别诊断靠病原学检查。
2.阿米巴痢疾:南方多见,全身中毒症状较轻,以血便为主而脓液较少,里急后重少见,粪便镜检可见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
3.急性坏死性肠炎:多见于4~14岁儿童。有发热、腹痛、腹泻和便血,重时出现中毒性休克,易与中毒型菌痢混淆。但本病大便以血水便为特点,粪便细菌培养阴性。
4.肠套叠:多见于婴幼儿,不发热,可有血便,需与菌痢鉴别。本病肠梗阻症状明显,阵发性腹痛及呕吐,腹部可触及肿块,肛门指诊及空气或钡液灌肠X线检查可确诊。
5.高热惊厥:需与中毒型菌痢的脑型鉴别。本病多见于6个月~3岁小儿,常于病初体温骤升时发生惊厥,惊厥仅发作1~2次,持续时间短暂,抽后一般情况好,多有既往类似病史。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1.急性与中毒性菌痢
(1)近期治愈:①症状消失。②每日大便不超过两次,且外观正常。③粪便镜检:停药后隔日检查1次,连续两次,查10个高倍视野,每视野白细胞数均不超过3个。④粪便培养或荧光抗体检查:停药后隔日1次,连续两次阴性。如无条件做此两项检查,应达到①②③项,并在停药后观察4日无改变。
(2)治愈:出院后每月随访1次,内容包括症状、体征、粪便检查及细菌培养,经6次随访,各项均为阴性。
2.慢性菌痢
(1)近期治愈:除达到急性菌痢的近愈标准外,肠镜检查结果正常。设备条件不足的单位,在患者达到急性菌痢近愈标准的前3项后,须停药观察8天。各项检查均无改变,始可出院。
(2)治愈:同急性菌痢。
预后 中毒型是菌痢的危重临床类型,起病急,发展快,病情严重,必须积极抢救。
并发症
西医治疗 本病治疗原则为抗感染、纠正脱水和酸中毒、及时抢救危重症状。
一、急性普通型菌痢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肠道隔离。饮食以流质、半流质为主。吐泻频繁者可短期禁食、静脉补液。
2.对症治疗:高热时需及时降温,出现高热惊厥时要积极止惊。有脱水、酸中毒者及时纠正。
3.病原治疗:一般常用吡哌酸每日30~40mg/kg,分3次口服,若与TMP合用,效果更佳。TMP剂量为每日5~10mg/kg,分2次服;亦可用氟哌酸每日10mg/kg,分2次服;黄连素每日10~20mg/kg,分3次服;痢特灵每日10mg/kg,分3次服;庆大霉素每日10~15mg/kg,分3次服;多粘菌素E每日8万~10万u/kg,分3~4次服。
二、急性中毒型菌痢
1.一般治疗:除肠道隔离外,应密切监护生命体征,观察病情变化。禁食,静脉补液。
2.病原治疗:可选用丁胺卡那霉素每日10~15mg/kg,分2次静脉滴注;头孢哌酮(先锋必)每日50~200mg/kg,分2次静脉滴注。
3.对症治疗:高热时给物理或药物降温,如安乃近滴鼻,酒精擦浴、冷敷或大血管处置冰袋等。有乏氧征时及时吸氧。昏迷病人应侧卧,及时吸出口腔内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
4.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激素有抗炎、抗毒、减轻脑水肿、抗休克等作用,可用地塞米松每日0.5~1mg/kg,或氢化可的松每日10~20mg/kg,分2~3次静滴,短期内应用。
5.抗休克治疗: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及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详见"流脑"节)
6.脑水肿治疗:脱水、止惊、改善脑部微循环、降温及亚冬眠治疗,必要时应用人工呼吸器。(详见"流脑"节)
三、慢性菌痢
1.一般治疗;饮食宜少渣易消化,营养丰富,忌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
2.病原治疗:以口服抗生素为主,急性发作型按普通型菌痢治疗,适当延长疗程。迁延型或持续排菌者,按药物或试验选用适当抗菌药物,疗程宜较长,并重复2~3疗程。对大便经常有脓血、乙状结肠镜检肠粘膜病变持久不愈、细菌培养阳性者,可用1:100呋喃西林30~60ml,内加普鲁卡因40~80mg,泼尼松5mg,保留灌肠,每日2次,7~10天为一疗程。亦可用0.5%卡那霉素或1~2%新霉素灌肠。
3.其他治疗:增强机体免疫力,可口服多种维生素,肌注丙种球蛋白等。注意调整胃肠功能紊乱和菌群失调,予乳酶生维生素C叶酸胃蛋白酶胰酶等。积极治疗合并症如佝偻病、贫血、寄生虫病等。
中医治疗 本病的治疗,初起以祛邪为主,分清寒热而分别投以温中散寒及清热利湿之法。久痢耗伤正气变为虚证或虚实夹杂,当以扶正祛邪为要。此外,祛邪之时当慎防攻伐正气,扶正时则宜注意勿恋邪气。
一、辨证选方
1.湿热痢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白头翁汤加减。白头翁15g,秦皮黄柏、败草各10g,白芍赤芍黄芩各6g。有表证加葛根银花连翘;毒热较盛加黄连、栀子;赤痢加地榆大黄枳实;腹痛重加陈皮甘草、重用白芍。
2.疫毒痢
治法:清肠解毒,利湿泄热。
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减。白头翁15g,黄柏、栀子、秦皮、钩藤僵蚕各10g,黄连、黄芩、全蝎各6g。壮热狂躁加水牛角丹皮紫草;昏迷者加石菖蒲;内闭外脱加参附汤
3.寒湿痢
治法:温中散寒,化湿止痢。
方药:理中汤合平胃散加减。苍术厚朴、陈皮各10g,党参、赤芍各10g,干、甘草各6g,大枣6枚。风寒较重加荆芥防风羌活;表湿较重加藿香佩兰;夹有积滞加莱菔子、神曲
4.虚寒痢
治法:温补脾胄,散寒止痛。
方药:理中汤加减。人参白术赤石脂各12g,山药、白芍、茯苓各10g,干姜、甘草各6g。肾阳虚者加附子肉桂;阳虚水湿不化加大腹皮黄芪泽泻
二、专方验方
1.止痢饮:马齿苋30g,白木槿花15g。清水煎汤,加糖少许,当茶频服,连服5~7天。可治疗湿热痢。
2.柏马汤:黄柏10g,鲜马齿苋20g,大蒜5g,陈皮5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用于湿热痢。
3.黄连汤:黄连15g,干姜15g,石榴皮15g,阿胶15g,当归10g,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治疗湿热痢疾。
4.止痢散:广木香4.5g,川黄连6g,白芍9g,西川军1.5g。共研细末,6个月~1岁每服0.3~0.9g,1~3岁每服0.9~1.8g,3~6岁每服2.5g,每日服3次,用于湿热痢。
5.苦黄散:黄连、吴茱萸、白芍各100g(同炒)。为粗末,每次20g水煎,每日3次。适用于痢疾湿重于热者。
三、其他疗法
1.贴敷:苦参60g,木香10g,共研细末,每次1~2g,以温水调成糊状敷于脐上,每日换药1次,用于湿热痢;吴茱萸6g,五倍子9g,木香2g,肉桂3g。共研细末,每次1~2g,以食醋调敷脐上,每日换药1次,用于寒湿痢。
2.灌肠:木槿花、黄柏各50g。水煎取汁200ml,每次30~50ml保留灌肠,每日1~2次,用于湿热痢;肉桂、附子、五倍子、大蒜各10g,水煎取汁200ml,每次30~50ml保留灌肠,每日1~2次,用于寒湿痢。
中药 1.葛根芩连片:具有清热解表,清肠止痢之功,治疗湿热痢。3岁以下每服1/2片,3~6岁每服1片,每日3次。
2.香连丸:具有清热解毒,行气化滞之功。治疗湿热痢,3岁以下每服0.3g,3~6岁每服0.6g,每日3次。
3.泻痢固肠丸:具有健脾温肾,固肠止痢之功,用于久痢脾虚症。3岁以下每服1g,3~6岁每服1.5g,每日3次。
4.泻痢保童丸:具有健脾温中,祛湿固肠,理气止痛之功。用于久痢脾虚证。1~3岁每服1/2丸,3~6岁每服2/3丸,6岁以上每服1丸。每日2次。
5.久痢丸:具有健脾益气,祛湿化滞之功。适用于久痢脾虚证。3岁以下每服1.5g,3~6岁每服2g,每日服3次。
针灸 取合谷、天枢、上巨虚为主穴。疫毒痢加大椎、十宣放血;寒湿痢加阴陵泉、气海;虚寒痢加脾俞、肾俞。针用泻法,不留针,每日1次。
推拿按摩 清脾经、清大肠、清天河水、退六腑、推下七节骨、运内八卦、分阴阳,用于湿热痢;补脾经、推三关、推大肠、揉外劳、摩腹、推上七节骨,用于寒湿痢。
中西医结合治疗 1、急性细菌性痢疾为细菌感染所致。一般以西药抗炎治疗为主。常用药有黄连、复方新诺明等。目前研究表明,中药白头翁、黄连等对痢疾杆菌有明显抑制作用。临床治宜在辩证基础上加用此类药物,以协同西药发挥疗效。
2、对于慢性迁延性痢疾,单纯使用抗菌素效果不佳,且易引起菌群紊乱。此期病人多属脾肾阳虚,配合中药温补脾肾,固肠止泻的方法,往往收到良好效果。多用养脏汤和花汤加减。大便滑脱失禁者,除予以补液外,可在中药中加入石榴皮芡实莲肉等。
3、细菌性痢疾恢复期,便培养为阴性,但患儿往往仍有腹泻,营养状况低下,此时不能再继续使用抗菌素,应适当加入胃酶合剂、乳酶生等,并配合中药益气收涩之品,如党参、黄芪、吴茱萸、芡实之类。使患儿胃肠症状尽早消失,使其功能尽快恢复。
护理
康复
预防 菌痢的预防应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同时做好传染源管理和保护易感人群等的综合措施。切断传播途径包括做好饮食、饮水和粪便管理,消灭苍蝇、蟑螂等传播媒介,养成良好的饭前便后洗手等个人卫生习惯。此外,应及时发现、隔离和彻底治疗病人,疗程结束后大便培养连续2-3次均阴性时才可解除隔离。口服痢疾减毒活菌苗有一定预防效果。
历史考证 中医早在《内经》中即已有“肠澼下脓血”,“下沃赤白”的记载,至后代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提出了著名的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等方剂,沿用至今,已成为治疗本病的重要方剂。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