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流行性乙型脑炎(小儿) 中医治疗诊断方法/治疗方药方剂
    

流行性乙型脑炎(小儿)

  
疾病名称(英文) child epidemic encephalitis B
拚音 LIUXINGXINGYIXINGNAOYAN(XIAOER)
别名 乙脑,中医:暑温,伏暑,暑痫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传染性疾病(儿科)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急性起病,有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等表现。重症者病后可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临床分轻型、普通型、重型及极重型。
中医释名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于感受暑邪疫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高热、抽风、昏迷等为主证。起病急,变化快,重证可留有后遗症。多发于夏秋之季,属中医“暑温”、“伏暑”、“暑痫”范畴。
西医病因 为乙脑病毒感染引起。乙脑病毒是披盖病毒,为虫媒病毒乙组的一个型,属RNA病毒,嗜神经性,主要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中医病因 本病的病因主要是感受暑邪。
季节 流行季节为夏秋季。
地区
人群 发病以10岁以下儿童居多,尤以2~6岁最常见。
强度与传播 本病经蚊虫叮咬而传播,人和动物均可成为传染源。
发病率
发病机理 当人体被带病毒的蚊虫叮咬后,病毒经皮肤进入血循环,引起病毒血症。当人体抵抗力强时,病毒很快被消灭,不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成为隐性感染或轻型。仅少数情况下,如机体抵抗力低或感染病毒量多、毒力强时,病毒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炎。病变广泛,脑及脊髓均可受累,但以大脑皮质、丘脑和中脑最重,部位越低,病变越轻。
中医病机 暑为火热之气,其性酷烈,多进入气分而发病。而暑邪又最易耗气伤津,故每见暑邪内陷营血之证。另外暑多挟湿,多见流连于气分三焦之证。后期气阴亏损,而见正虚邪恋之证。总之,本病一般有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但以气分为病变重心,在脏腑方面,有伤胃、困脾、伤肺、入心、入肝、伤肾之不同。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本病在临床上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纲,但因发病急骤,常常未显卫气之证,已露营血之兆,故临床尚须根据热势、神志及抽搐情况结合判断,辨明病位。
1.卫气同病
主证:突然发热,恶心呕吐,颈项微强,嗜睡,头痛畏风,烦躁不宁,口渴面红,舌红苔黄,脉浮数。本证多见于乙脑轻型。
分析:本证为外感暑温,邪郁卫表所致。邪从热化,直入气分,或伏邪内发,气分热盛,则但热不寒。邪入厥阴则烦躁不宁。暑热上扰,气血逆乱则见头痛项强。
2.气营两燔
主证:持续高热,头痛呕吐,神志不清或时清时昧,颈项强直,四肢抽搐,喉间痰声漉漉,烦渴引饮,大便秘结,舌质红绛,苔黄糙,脉数。本证多见于乙脑重型。
分析:本证为暑邪热毒蕴郁气营所致。毒从火化,内窜气营,气营两燔,热毒深炽,故见持续高热。热动肝风,故见颈项强直,四肢抽搐。热灼津液,炼液为痰,痰蒙清窍,故见神志不清,痰声漉漉。
3.热入营血
主证:发热不退,夜间为重,神志不清,抽搐频繁,牙关紧闭,双目上视,面色灰暗,肢端厥冷,或见皮肤瘀斑,舌质紫暗,苔干或无苔,脉数。本证多见于乙脑极重型。
分析:本证为暑热深入阴分,伤及心肝肾所致。热郁血分,血脉郁阻,心神被蒙,故见神志不清。热留血分,故见发热夜甚。肝肾阴虚,水不涵木,风从内动,故见抽搐惊厥。
4.余热未清
主证:低热或不规则热,口干喜饮,多汗少尿,两颧潮红,虚烦不宁,偶有惊惕,舌光红少苔,或舌红起刺,脉细数。本证多见于乙脑恢复期。
分析:本证为余邪未尽,正气已虚所致。久热伤阴,阴虚阳亢,故见低热,口干,尿少,颧红等。体虚不健,营虚卫弱,则见汗出。
5.痰蒙清窍
主证:神识不清,痴呆失语,喉有痰声,吞咽困难,狂躁不宁,舌质红,苔黄或无苔,脉滑而数。本证多见于乙脑后遗症期。
分析:本证为热灼津液,痰蒙清窍所致。痰浊内蒙心包,故见神识不清,痴呆失语。痰随气逆,阻塞气道,故见喉间痰声,吞咽困难。痰火内生,扰心动肝,故见躁扰不宁。
西医诊断标准 1. 流行病学史:明显季节性,北方患者集中发病于7、8、9月份,南方提前。
2.临床表现:发病急骤,突然高热、头痛呕吐、嗜睡,重者则昏迷、抽搐,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反射阳性。
3.实验室检查
(1)血像:白细胞总数增至1~2万/mm3(10~20×1O 9/L),中性粒细胞增至80%以上。
[附]临床分型
轻型:体温38℃~39℃,神志清楚或轻度嗜睡,无抽搐,深浅反射无异常,脑膜刺激征不明显,病程约5~7日,无恢复期症状。
普通型(中型):体温39℃~40℃,烦躁、嗜睡或浅昏迷,偶有抽搐及阳性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较明显,病程约10日,多无恢复期症状。
重型:体温40℃以上,神志昏迷,有反复或持续抽搐,浅反射消失,深反射先亢进后消失,脑膜刺激征明显(但深昏迷时可测不出),可有肢体瘫痪呼吸衰竭,病程2周左右,恢复期常有神经精神症状,部分患者可有后遗症。
极重型(包括暴发型):起病急骤,体温1~2日内达41℃,深昏迷,反复或持续抽搐,迅速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如不及时抢救,多于2~3日内因中枢性呼吸衰竭(或少数可伴有循环衰竭)而死亡,幸存者多有严重后遗症。
(2)脑脊液呈浆液性改变,外观无色透明,压力增高,白细胞一般在5~500/mm3(0.005~0.5×1O 9/L),蛋白轻度升高,糖、氯化物均正常。
(3)乙脑特异性IgM测定:可助早期诊断。双份血清血凝抑制试验及补体结合试验,滴度呈四倍增长。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一)初期:发病第1~3日。起病急,体温在1~2日内升高至39℃~40℃,伴头痛、恶心、呕吐、嗜睡。可有轻度上呼吸道或胃肠道症状。
(二)极期:发病第4~10日,临床主要表现为:
1.高热:体温高达39~40℃以上,持续约7~10日,重者长达2~3周。
2.意识障碍:嗜睡、昏睡或昏迷。可发生在病程第1~2日,最多见于第3~8日。持续1周左右,重者长达1月以上。
3.抽搐:多见于病程第2~5日,常继发于脑实质炎症及脑水肿
4.呼吸衰竭:多见于极期深度昏迷病人,分中枢性和外周性。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表浅、节律不齐、双吸气、叹息样呼吸、潮式呼吸、抽泣样呼吸及下颌呼吸,最后呼吸停止;周围性呼吸衰竭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胸式或腹式呼吸减弱,呼吸次数先快后慢,发绀,但节律始终整齐。
5.脑膜刺激征及颅内压增高表现:常出现颈强直、克氏征及布氏征阳性。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血压升高、脉搏变慢和肌张力增强。
6.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①延髓受累(球麻痹):痰鸣、吞咽困难、语言及呼吸障碍;②前庭小脑受损:眼球震颤、瞳孔变化;③锥体束及基底核受损:巴氏征阳性、不自主运动、面瘫、肌颤、木僵等;④植物神经受累:面红、多汗、皮肤过敏、大小便失禁或尿潴留;⑤其它:肢体瘫痪、浅反射减弱或消失、深反射亢进等。
7.循环衰竭:见于极少数病儿,与延髓血管舒缩中枢病变、心功能不全、胃肠道出血、脱水等有关。表现为血压下降、脉细速、肢凉、皮肤发花等。
(三)恢复期:极期过后,体温逐渐下降,病情日趋好转,于2周左右完全恢复。重症病人常恢复较慢,可有反应迟钝、痴呆、精神或行为异常、失语、吞咽困难、不自主运动或肢体瘫痪等,约需1~3个月以上逐渐恢复正常。
(四)后遗症期
发病6个月后,仍留有精神神经症状,如失语、强直性瘫痪、扭转痉挛、精神失常等。部分病人经积极治疗仍能恢复。
(五)临床分型
1.轻型:体温38℃左右,神志清楚,无抽搐。可有轻度头痛、恶心、呕吐、嗜睡,脑膜刺激征不明显。病程5~7天。
2.普通型:发热39~40℃,嗜睡或浅昏迷,偶有惊厥,脑膜刺激征明显,浅反射减弱或消失,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可阳性。病程7~10天。
3.重型:发热40℃以上,昏迷,反复或持续抽搐,脑膜刺激征更明显,深反射先亢进后消失,病理反射强阳性。可有肢体瘫痪或呼吸衰竭。病程多在2周以上。恢复期常有神经精神症状,少数留有后遗症。
4.极重型:起病急骤,体温突升达41℃,深昏迷,持续惊厥,迅速出现脑疝及呼吸衰竭。患儿多在3~5天内死亡,幸存者多有严重后遗症。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病毒分离:血及脑脊液中的阳性率很低,死亡病例脑组织中分离病毒可获阳性结果。
血液 血清学检查:可作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等,双份血清抗体效价升高4倍以上可确诊;单份血清前者≥1,4、后者≥1:320为阳性。特异性IgM抗体于病后4天即可出现,有助于早期诊断。
尿
粪便
脑脊液 外观透明或微浊,压力正常或稍高,细胞数可达50~500×10(6)/L或正常。病初2~5天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以后则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轻度增高,糖正常或稍高,氯化物正常。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1.中毒型菌痢:起病急骤,常在24小时内迅速出现高热、惊厥和昏迷。一般无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常规检查正常,肛拭子或灌肠检查粪便可发现脓细胞及红细胞,粪便培养痢疾杆菌阳性。
2.化脓性脑膜炎:多有原发病灶存在,其中流脑病人流行季节及特殊的皮肤粘膜瘀点等可资鉴别。脑脊液外观混浊,白细胞1×10(6)/L以上,中性粒细胞为主,糖低,蛋白明显增高,涂片或培养可发现致病菌,脑脊液特异性细胞抗原可阳性。
3.结核性脑膜炎:无季节性。起病较慢,病程长,但少数伴粟粒型结核的婴儿患者可发病较急。脑脊液外观毛玻璃状,白细胞以淋巴细胞为主,糖及氯化物降低,蛋白增高,涂片或培养检出结核杆菌。
4.其他病毒性脑炎:症状轻重不一,有时易与乙脑混淆,确诊有赖于血清免疫学检查和病毒分离。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体温正常,神志清楚,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反射消失,并发症治愈。
2.好转:体温正常,神志好转或遗留不危及生命的后遗症。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本病尚无特效疗法,应采取综合措施,积极处理好高热、抽搐、呼吸衰竭等危重症状,对降低病死率和防止后遗症有重要意义。
一、一般治疗
1.保持空气流通,环境安静,隔离病人。
2.及时补充营养及热量,昏迷病人可予鼻饲,抽搐频繁者应予静脉输液。热量每日不低于35~40kcal/kg,液量每日50~80ml/kg。
3.惊厥病人防止舌咬伤及坠床。
4.昏迷病人注意口腔清洁,翻身拍背,必要时吸氧、吸痰,防舌根后坠阻塞呼吸道,保护角膜。
5.监护生命体征,随时注意瞳孔大小。
二、对症治疗
(一)降温 物理降温为主,辅以药物降温,使肛温控制在38℃左右。可进行酒精擦浴、温水浴或放置冰袋。药物可选用安乃近滴鼻等。持续高热或伴有惊厥时可采用亚冬眠疗法,每次以氯丙嗪异丙嗪各0.5~1mg/kg肌肉注射,每4~6小时1次。
(二)控制惊厥
1.止痉药物:①安定:为首选药,每次0.1~0.3mg/kg,肌肉注射或静脉缓推。②水合氯醛:每次40~50mg/kg,鼻饲或保留灌肠。③副醛:每次0.15~0.2ml/kg,肌肉注射,最大量<5ml。④苯巴比妥:每次5~10mg/kg,肌肉注射。⑤苯妥英钠:负荷量为15~20mg/kg,12小时后给维持量5mg/kg,每24小时1次。
2.病因治疗:①脑水肿所致者应加强脱水疗法。②因高热引起者应积极降温。③因呼吸道分泌物堵塞,换气不足而使脑细胞缺氧引起者应吸痰、给氧,必要时气管切开加压给氧。④脑实质病变引起者则应积极镇静止痉。
(三)呼吸衰竭处理
1.保持呼吸道通畅,解除痰阻:彻底吸出分泌物,定时翻身、拍背,痰液粘稠者可用0.5%糜蛋白酶0.1mg/kg加适当抗生素雾化吸入,其它如必嗽平、乙酰半胱氨酸、溶菌酶等均有化痰作用,可交替使用。伴支气管痉挛者可加用异丙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等。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儿每24小时气管内可滴入液体100ml左右。此外应静脉补充足够液体,防脱水所致气管分泌物变干。
2.给氧:给予湿化氧,可采用鼻导管、口罩、面罩或头罩等方法。给氧原则为能缓解缺氧,但不抑制颈动脉窦和主动脉体对低氧分压的敏感性,一般保持动脉氧分压在8.65~11.31kPa为宜。
3.中枢呼吸兴奋剂:适用于呼吸道通畅,而呼吸表浅或不规则呼吸患儿。洛贝林每次0.15~0.2mg/kg,可拉明每次5~12.5mg/kg,肌肉或静脉注射。
4.血管扩张剂:东莨菪碱、山茛菪碱(654-2)或阿托品对抢救乙脑中枢性呼吸衰竭有效。东茛菪碱每次0.02~0.04mg/kg,或654-2每次0.5~1mg/kg,或阿托品每次0.03~0.05mg/kg,20~30分钟1次。
5.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增加患儿应激机能,减少炎症渗出,缓解支气管痉挛,减轻脑水肿及抗过敏等。氢化可的松每天5~10mg/kg,或地塞米松每天0.5mg/kg。疗程3~5天。
6.病因治疗:如脑水肿、脑疝引起者应积极脱水降颅压,继发肺部感染者应针对病原菌使用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等。
7.人工辅助呼吸:凡经上述治疗无效、吸入100%氧动脉氧分压仍低于6.66kPa、二氧化碳分压>7.98kPa、呼吸骤停或即将停止等均应立即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人工呼吸。
(四)颅内高压治疗
1.脱水剂:常用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每次1~2g/kg,每4~6小时1次。还可用30%尿素每次0.3~1g/kg,速尿每次1mg/kg,50%葡萄糖每次1~1.5g/kg。
2.肾上腺皮质激素:多用地塞米松等,剂量为每日0.5mg/kg。
3.脑性低钠血症所致脑水肿,可用3%氯化钠每次6~12ml/kg,或5.6%乳酸钠6ml/kg,或5%碳酸氢钠6ml/kg。
(五)循环衰竭治疗 重型以上乙脑偶有循环衰竭,应纠正缺氧,补充液量,应用强心药及血管活性药物。
三、免疫疗法
1.干扰素:每天40万~500万IU肌注。
2.特异性免疫球蛋白:<1岁每次3ml,2~5岁每次6ml,>5岁每次9ml,肌肉注射。
四、促进脑细胞代谢药物:可酌情给予细胞色素C、辅酶A、ATP、1,6-二磷酸果糖等药物。
五、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治疗:注意营养,精心护理,防止继发感染。有震颤、多动者可服安坦1~2mg/次,每日2~3次。对肢体瘫痪、失语等进行按摩、理疗及功能训练。
中医治疗 本病的治疗以清暑泄热为基本原则,泄热或为汗解,或使暑从小便而去,不宜苦寒直折。另外要时时注意护胃生津,益气扶元,多以甘寒为主。对神昏痉厥者,注重清心开窍,平肝熄风。
一、辨证选方
1.卫气同病
治法:清热解毒,辛凉透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香薷、连翘银花各15g,葛根白蔻仁、豆卷、鲜扁豆花各10g,厚朴僵蚕各6g。暑热较重加生石膏知母薄荷;表证轻浅加豆豉、荆芥
2.气营两燔
治法:清气凉营、泻火涤痰。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生右膏20g(先下),知母、生地芍药各12g,丹皮黄芩大青叶各10g,黄连栀子各6g。抽搐较重加胆星天竺黄菖蒲;痰鸣漉漉加鲜竹沥水灌服;便秘腹胀宜用调胃承气汤
3.热入营血
治法:凉血清心,增液潜阳。
方药:清营汤加减。生地、银花各15g,连翘、玄参麦冬丹参各10g,竹叶、黄连各6g,犀角(研细冲服)2g。神昏肢厥加安宫牛黄丸;舌蹇肢厥加至宝丹;痰盛气粗加胆星、鲜竹沥、石菖蒲。 4.余热未清
治法:清泄余热,养阴生津。
方药:青蒿鳖甲汤加减。青蒿、生鳖甲、生地各12g,地骨皮石斛、知母各10g,鲜荷叶丝瓜络各6g。便秘加瓜蒌;惊惕者加珍珠粉、钩藤;若汗出不温,面色晄白加桂枝白芍、炙甘草
5.痰蒙清窍
治法:开窍泄浊,豁痰清心。
方药:导痰汤加减。陈皮茯苓、菖蒲、枳实各12g,半夏、制南星郁金地龙各9g,竹茹、甘草各5g。狂躁不宁加生龙骨山栀;肢体运动不利加服补阳还五汤
二、专方验方
1.清瘟辟秽方:大青叶30g,鲜藿香30g,鲜佩兰30g,连翘12g,黄芩9g,青蒿12g,银花12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每次冲服玉枢丹1粒。用于乙脑初起,卫气同病。
2.清营熄风汤:犀角15g,生石膏60g,川连4.5g,黄芩9g,银花9g,连翘9g,炒天虫9g,钩藤9g,天竺黄9g,生川军9g,元明粉9g。水煎鼻饲给药,每次冲服羚羊粉0.2g,安宫牛黄丸1粒。治疗乙脑热闭心包,邪入气营。
3.乙脑合剂:生石膏20g,知母10g,京赤芍10g,粉丹皮10g,生地15g,僵蚕15g,全蝎3g,双钩藤12g,九节菖蒲10g,生军10g。每剂浓煎成500ml,3岁以上每日1剂,3岁以下酌减,每剂分为2次,直肠点滴给药,治疗乙脑热入营血者。
4.解热镇惊汤:钩藤9g,羚羊粉1.2g,大青叶9g,西香薷3g,益元散12g,连翘9g,银花9g,鲜佩兰12g,鲜竹叶50片,川连2.4g。羚羊粉先煎,钩藤后入,益元散以荷叶包之,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乙脑暑热动风之症。

中药 1.复方大青叶合剂:具有清热解毒,凉血透邪之功。用于乙脑初期,邪热亢盛之证。1~3岁每服5ml,3~6岁每服7ml,6岁以上每服10ml,每日3次。
2.清开灵注射液:具有清热解毒,芳香开窍,镇惊安神之功。适用于乙脑极期,热入心包之证。静脉注射每次6~12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200ml中静点。每日1次。
3.青蒿鳖甲片:具有养阴清热之功。适用于乙脑恢复期,余热未尽之证。1~3岁每服1片,3~6岁每服2片,6~12岁每服3片,每日3次。
4.苏合香丸:具有芳香开窍,豁痰清心,辟秽醒神之功。治疗乙脑恢复期,痰闭清窍之证。1~3岁每服1/3丸,3~6岁每服1/2丸,6~12岁每服1丸,每日1~2次。
5.安宫牛黄丸:具有清热解毒,化痰开窍,镇惊安神之功。用于乙脑热闭心包之证。1~3岁每服1g,3~6岁每服1.5g,6岁以上每服2g,每日2次。
针灸 取风府、中冲、曲池、合谷、太阳、大椎、委中为主穴,配内关、十宣、人中、太冲、下关。针用泻法,不留针,每日1次,用于乙脑热入心包,气营两燔之证。
推拿按摩 掐人中、掐合谷、掐十王、掐中冲、掐少商、捏历兑、拿委中、配清天河水、退天腑、分手阴阳、拿曲池、合谷、 推下天柱骨,用于乙脑高热惊厥,热入心包,气营两燔之证;推补肾经、揉二人上马、揉小天心、推补脾经、推四横纹、揉一窝风、分手阴阳、推三关、退六腑,清天河水,用于乙脑恢复期。
中西医结合治疗 1、对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急性期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已证实能明显减轻症状的减少死亡率,对减少减轻后遗症也有较好效果。乙脑急性期以高热惊厥、呼吸衰竭为主要症状,威胁着患儿的生命。本病为病毒感染引发,故在西药退热、镇静、兴奋呼吸中枢等对症处理。同时,加用中药清解毒之方以抗病毒,治疗病本,以使患儿平安度过急性期。
2、对出现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患儿,应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积极进行抢救。呼吸衰竭时应给氧、呼吸中枢兴奋剂,对脑疝引起呼吸骤停,当急采用气管切开及呼吸机使用。而对心力衰竭,则当以强心、利尿、升压等治疗,并维持电解质平衡。此时中医相当于内闭外脱之证。中药予以开闭固脱法,方用独活汤或参附龙牡救逆汤送服至宝丹。
3、本病为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故在没有感染合并症时,通常不采用抗菌素预防治疗。在出现肺炎、泌尿系统感染或败血症时,则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更佳。西药可选用敏感的抗菌素,中药通常则以清热化痰,清热利湿及清热解毒法,分别用于肺炎、泌尿系统感受染及败血症,因病属温热之邪致病,故以清热为中药治疗常法,临证不再加以化裁。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中医古代文献有关温病的“暑温”、“暑厥”、“暑痫”等篇中有类似该病的记载。《温病条辨》“小儿暑温,身热卒然痉厥,名曰暑痫”。其中对本病的症状描述十分具体。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