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子宫肥大症 中医治疗诊断方法/治疗方药方剂
    

子宫肥大症

  
疾病名称(英文) hypertrophy of uterus
拚音 ZIGONGFEIDAZHENG
别名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妇科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由于子宫平滑肌肥大、肌层结缔组织增生所致的子宫均匀性增大,并伴有不同程度子宫出血的疾病称为子宫肥大症
中医释名 子宫肥大症在古典医籍中,未见记载,以其临床表现月经量过多这一特性,可将其归入中医"月经过多"的范畴。
西医病因 其发病原因有:①产褥期或流产后反覆感染,子宫覆旧不全,或因子宫肌层反覆炎症以致纤维化。②多次妊娠后弹力纤维及结缔组织增多,且环绕于血管及肌束间。③雌激素过多引起子宫肌层肥厚。④慢性盆腔淤血以致子宫血管扩张及结缔组织增生。⑤原发性子宫血管病变,引起子宫肌层血管硬化。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属临床常见病,多发生在40岁左右的妇女。尤其是产育过多的妇女。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本病多发生于产育过多的妇女,由于多次孕产,子宫肌层内弹性纤维组织在平滑肌间及血管周围增生,或多产妇在产褥期反复感染,使子宫复旧不全,从而引起子宫肥大。另外,子宫实质性炎症可以引起子宫纤维化;雌激素分泌过高,长期刺激可以导致子宫肌层肥厚;盆腔瘀血及子宫肌层血管硬化均可引起子宫结缔组织增生,从而引起子宫肥大。
中医病机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平素脾虚,复因多产耗气伤血,脾气益虚,冲任不固,血失统摄而致月经过多;或因血热,扰及冲任,迫血妄行而致月经量多不止。
病理 病理特点为子宫均匀性增大,肌层增厚达2—3cm,切面硬度增加,呈淡红色或灰白色,纤维化,肌层血管丰富,内膜多正常,偶见肥厚呈息肉状。显微镜下见平滑肌细胞肥大,纤维结缔组织增多、弥漫于肌层间或在浆膜下特别明显,偶见透明变性。子宫肌层血管及淋巴管明显扩张。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本病的辨证重在从月经血的颜色、经质及结合舌脉,辨其虚实。量多、色淡、质稀无块者,多属气虚;量多、色红、质稠有块者,多属血热。
l.气虚
主证:月经量多,色谈,质清稀无块,或见经期延长,面色晄白,气短懒言,小腹空坠。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分析:中气虚弱,统摄无权,血失约制随经外溢而经量增多,或伴经期延长;气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以人心化赤为血,故经血色淡,质清稀;中阳不布,则面色晄白;气虚升举无力,则气短懒言,小腹空坠。余证均为气虚之象。
2.血热
主证:月经量多,色红、质调或伴经期延长;面色红、唇赤,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数或滑数。
分析:热扰冲任,迫血妄行,故经血量多或逾期不止;血为热灼,故色红、质稠;热盛伤津,则见便结溲赤。余证均为血热内盛之象。
西医诊断标准 本病的参考诊断标准如下:
1.患者为经产妇,多数有三次以上分娩史。
2.子宫均匀性增大,约为正常子宫的2~3倍;
3.月经量过多,经期延长(超过7天)。
4.病理检查:子宫平滑肌细胞肥大,肌层中结缔组织量增加,多为纤细纤维,但偶有透明变性纤维组织有些弥漫地渗透在肌层之中,但有些却在浆膜下或粘膜下特别显著。淋巴管、动静脉管明显扩张。(山东省人民医院等.实用妇科学.第1版.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330~331。)
西医诊断依据 诊断性刮宫有助诊断,除官腔稍增大外,内膜多为正常,或偶见内膜增生过长。
发病
病史 应详细询问患者的年龄、以往月经情况及婚否、产次、分娩方式、产褥期情况、发病时间、出血量、持续时间等。
症状 本病症多见于经产妇,主要症状为月经量过多,经期延长达10—15d以上,周期缩短。常继发贫血,行经时伴下腹及腰骶部坠胀等。凡多胎的经产妇,有月经过多,子宫呈均匀性增大不超过妊娠3个月大小者即可考虑有子宫肥大症的可能性。
体征 月经量多、甚则经血顺腿下流;行经时间延长,常超过7天以上;或周期缩短至20天左右。经期下腹坠痛、腰骶痛症状明显,经间期常见白带量多;患病时间长,流血量多者呈贫血貌。
体检 妇科检查:子宫均匀性增大,相当于2~3个月妊娠子宫大小。硬度增加,子宫多呈后倾后屈位。
电诊断
影像诊断 超声波检查:子宫增大,子宫纵径、横径、厚径之和大于 17Cm。子宫腔相应胀大至 9~10cm。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l.与妊娠有关的各种子宫出血:子宫肥大症可见阴道流血量多,但无停经史,亦无早孕反应;而与妊娠有关的各种子宫出血,如流产、葡萄胎等,均有停经史,且妊娠试验、B超检查均有助于鉴别诊断。
2.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子宫出血多无规律性,且多发生于青春期及更年期,子宫无增大或仅稍许增大;子宫肥大症则多发生在育龄及多产妇女,出血多表现为量多而周期正常或缩短,子宫增大明显,呈鸭卵大甚至鹅卵大。
3.子宫肌瘤:子宫肥大症容易与小的壁间肌瘤或宫腔内粘膜下肌瘤混淆。此症亦表现为子宫增大、月经过多,但双合诊可发现子宫质硬或有凹凸不平感。通过B超检查,可明确诊断。
4.子宫腺肌症:亦表现为子宫一致性增大,一般不超过3个月妊娠大小,同时伴有痛经或月经紊乱,月经期前子宫较平时略增大,也稍软,月经后则恢复至平时大小。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关于本病的治疗,目前多采用止血、抗炎等对症治疗,对于反复流血,久治不愈,甚至贫血者,应行子宫切除。
一、一般性治疗
对子宫肥大的患者,应适当补充营养、维生素及铁剂,以防止长期经血过多而致的贫血。
二、药物治疗
包括止血药物及雄激素类药物,以控制子宫出血(月经过多)及延长月经周期,止血药物主要有安络血、止血敏、维生素K等,亦可使用麦角流浸膏等子宫收缩剂。雄激素有对抗雌激素及增强子宫肌肉及子宫血管强力的作用,并可减少盆腔充血,一般多用甲基睾丸素10mg,舌下含服,每日1 次,连续服用3个月。或在月经干净后4~7天开始,每日肌注丙酸睾丸酮1次,每次25mg,连续3~10日,可获得止血效果。
三、手术治疗
经药物治疗无效,经血量多,导致贫血,已影响健康者,应做子宫次全切除或全切除术。45岁以下,卵巢正常者,应予保留。
治疗时应注意改善全身情况,出血期间避免精神紧张与过度劳累,保证充分休息和睡眠,适当补充营养。可用雄激素治疗以减少经血量,常用甲睾酮5—10mg口服.每日1—2次,连服20d.或用丙酸睾酮25mg肌注,每—7d 1次,经期时每日注射1次,每次25mg。每月总量不超过300mg。出血多时可用氨甲环酸(止血环酸)、6-氨基己酸或氨甲苯酸(对羧基苄胺)与其他止血剂。对药药治疗经久不愈者可考虑行子宫切除术,对50岁以下患者手术时应保留正常卵巢。
中医治疗 本病迁延日久,失血过多,往往导致气血两虚,不易恢复。故治疗应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经期以止血为主,平时根据病情,或益气或清热以治本,但不宜过用温燥动血类药,以防使血量增多。
一、辨证选方
1. 气虚
治法:健脾益气,温经止血。
方药:举元煎加减;党参25g,黄芪30g,白术15g,升麻5g,炒艾叶15g,炮炭10g,茜草15g、坤草 15g。若经期血量甚多者加阿胶 15g,乌贼骨 15g以固涩止血;失血伤津,兼见口干欲饮者加麦冬159,五味子15g以生津止渴。
2.血热
治法: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方药:清热固经汤加减。生黄芩15g,焦栀子15g,生地15g,地骨皮15g,地榆15g,阿胶1Og,生节15g,陈棕炭1Og,煅龙牡各3Og,沙参2Og。实热耗气伤阴,证见气阴虚者,加麦冬
15g,五味子15g;如属感受热毒之邪,热与余血相搏,互结胞中者,证见经血量多,色紫暗,或有臭味,下腹痛者,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方用保阴煎加减:黄芩15g,黄柏15g,生地20g,山药20g,川断15g,银花15g,公英15g,败草15g,地榆15g,阿胶15g,乌贼骨15g。
二、专方验方
1.加味当归补血汤:生黄芪30~60g,当归9g,生地榆15~30g,黄芩炭9g,甘草6g,具有益气生血清热止血的作用。
2. 加味生化汤:当归24g,川芎15g,益母草30g,仁9克,黑姜6g(或炮姜1.5g),炒荆芥穗6g,炙草3g。水煎服,1日1剂,药味要全,剂量不改。此药对子宫均匀增大,无明显缩节者,治疗有良好效果。
三、其它疗法
1.饮食疗法:红糖益母草汤。红糖60g,益母草30g,以益母草煎汤,冲入红糖分二次服用。
中药 1.人参归脾丸: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每日2次,1次1丸,温开水送下,适用于气虚所致月经过多。
2. 定坤丹:具有补气养血,舒郁调经的作用,每日2次,每次1丸,温开水送下。适用于气虚所致月经过多,贫血衰弱,甚至血晕诸症。
针灸 (1)体针:取断红穴(二、三掌骨之间,指端下一寸),先针后灸,留针20分钟,可减少血量。
(2)耳针:子宫穴、内分泌、皮质下,针刺,留针15~20分钟。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