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尪痹(中医) 中医治疗诊断方法/治疗方药方剂
    

尪痹(中医)

  
疾病名称(英文) rheumatoid arthritis(TCM)
拚音 WANGBI(ZHONGYI)
别名 西医:类风湿性关节炎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中医病证
西医病名定义
中医释名 本病是以关节晨僵,小关节对称性多发性肿痛,活动受损,甚至僵硬变形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
西医病因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女性较多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尪痹是因风寒湿热之邪留滞于筋骨关节,久之损伤肝肾阴血。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1.好发年龄在15岁以后,高峰在35~45岁之间。起病缓慢,病势迁延反复。
2.晨起指关节或脊背僵硬,活动不利,特别是握拳不紧。至少有1个以上的关节在活动时疼痛或压痛、拒按,呈梭形肿胀,功能受限,常有对称性特点。症状出现持续6周以上,间隔期少于3个月。受累关节一般依顺序是指(趾)、腕、踝、膝、肘、肩和髋。病久可出现关节梭状畸形、强硬、表面平滑、肌肉萎缩,形体羸瘦,伴全身虚弱症状。
3.少数病例于关节周围的骨突起处或伸面可有皮下结节。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X线检查:早期可见关节软组织肿胀及骨质疏松,中期显示关节间隙变窄及不同程度骨质腐蚀,晚期显示关节严重破坏、脱位或融合。
实验室诊断
血液 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活动期血沉增快。有贫血。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1.三痹:初发者年龄较小,以大关节为主,多呈游走性,愈后不留畸形,x线检查一般无骨质受损。
2.热痹:单个关节红肿热痛,且伴有高热口渴,关节穿刺液有革兰氏阳性菌。
3.肩痹、项痹、腰痹、膝痹:大关节受病,无游走、红肿现象。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中医治疗 辨证论治:
1.风寒湿阻证:关节肿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自汗恶风,或痛有定处,得温痛减,遇寒痛增,或酸楚沉重,麻木不仁,苔白,脉弦紧或濡、或浮。祛风化湿、散寒宣痹。尪痹汤加减。
2.热邪阻痹证:关节红肿热痛,得冷稍舒,痛不可触,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苔黄燥,脉滑数。疏风清热祛湿。白虎加桂枝汤加味。
3.痰瘀互结证:关节漫肿,僵硬变形,活动不便,痛有定处,或痛如针刺,口燥,舌质紫暗,苔腻,脉涩或弦或滑。祛痰化瘀。小活络丹加减。
4.肝肾亏虚证:病程较长,关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腰膝酸痛,头晕耳鸣,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滋补肝肾、祛风宣痹。虎潜丸加减。
5.阴虚内热证:关节酸痛,屈伸不利,形体消瘦,潮热盗汗,口干欲饮,小便短黄,大便干结,皮肤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滋阴清热。知柏地黄汤加减。
6.肾阳虚证:关节肿大,僵硬冷痛,恶寒,四肢厥冷,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脉沉迟。温补肾阳。金匮肾气丸加减。
7.阴阳两虚证:关节肿大,僵硬疼痛,畏冷肢凉,眩晕耳鸣,体瘦神疲,五心烦热,腰脊酸软,舌淡少津,脉弱而数。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加减。
中药
针灸 针灸疗法:主穴为曲池、外关、阳陵泉、大椎,辅穴为合谷、阳池、阳溪、阳谷、三阴交、解溪、太冲、照海、冲脉,3~6穴/次,平补平泻,或加温针,留针30分钟,10天为1疗程。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1.有发热及关节肿痛者,应卧床休息。症状基本控制后。可适当活动,加强功能锻炼。饮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
2.敷贴疗法:用追风膏贴敷患处。
3;验方:青风藤15g,麻黄6~10g,水煎服,1剂/日。
4.西药可用阿斯匹林、消炎痛、丙酸衍生物、炎痛喜康: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
5.外科矫形治疗有早期滑膜切除术、负重关节融合术等。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尪痹之名由近代焦树德正式提出。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