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慢性泪囊炎 中医治疗诊断方法/治疗方药方剂
    

慢性泪囊炎

  
疾病名称(英文) chronic dacryocystitis
拚音 MANXINGLEINANGYAN
别名 中医:漏睛,目脓漏,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眼附属器官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慢性泪囊炎是一种常见的眼病,患者的主要自觉症状是泪溢,有时伴有该侧的慢性结膜炎,慢性泪囊炎可有卡它性、粘液囊肿性、化脓性三种表现形式,易复发。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关于慢性泪囊炎的原因有多种说法,但有一点是公认的,即泪道下端阻塞造成泪液储留于泪囊中,是引起泪囊炎的先决条件,少数由于鼻窦炎、外伤、结核、梅毒等引起,从分泌物中培养出来的细菌多为肺炎双球菌、葡萄球菌及链球菌。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多见于成年或者年,女多于男。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本病属眦部疾患,眦部内应心和小肠,故本病形成与心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凡风热外侵,停留于泪窍;或心有伏火,脾蕴湿热,循经上攻眦部;或因椒疮日久,邪毒蔓延,泪窍阻塞,复加心热上承,热毒蕴积,灼伤津液气血,蓄腐化脓而成本病。若久治不愈,有可能演变为漏睛疮,邪毒长期伏于内眦,可对目珠造成威胁。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本病为邪深久伏所致的慢性顽固性眼病,其病理性质多为邪实,日久亦有因实致虚而虚实夹杂,临床辨证以局部症状为主,结合参考全身情况,发病初期,脓汁量少清稀或脓稠粘浊,眦部红赤者,多属实证。缠绵日久,常有清稀脓汁流出,绵绵不已,多属虚中挟实之证;若邪毒长期伏于内眦,脓汁不尽,此时如果眼部遭受外伤,尤其是黑睛破损,或行眼部手术,则邪毒乘隙而入,可继发凝脂翳,黄液上冲等严重病变。
1.风热停留
证候:大眦头皮色如常,或睛明穴下方稍显隆起,按之不痛,有少量脓浊泪液自泪窍溢出,脓汁量少清稀,自觉时而泪出,微痒不适,舌尖红,脉浮数。
辨析:①辨证:以脓浊泪液自泪窍溢出,量少清稀,舌尖红,脉浮数为辨证要点。②病机:风热之邪,伏于大眦,侵袭泪窍,经脉瘀塞,泪液被灼,渐变稠浊,积久则满,满溢则自泪窍出,故见脓浊泪液自泪窍溢出,舌尖红,脉浮数为风热在表之候。
2.心脾湿热
证候:大眦部皮肤微红肿,轻度隆起,有淡黄色稠粘脓液自泪窍溢出,浸渍睑眦皮肤,心烦口渴,尿赤,苔黄腻,脉滑数。
辨析:①辨证:以眦部微红肿,淡黄色稠粘脓液自泪窍溢出,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②病机:眦部属心,胞睑属脾,心经伏火,脾经湿热,循经上攻睑眦,闭塞泪窍,积聚成脓,故见黄色稠粘液自泪窍溢出,心火上扰则心烦,尿黄赤,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之证。
3.正虚邪恋
证候:瞩睛日久,大眦头皮色如常,按之不痛,清稀浊液自泪窍溢出,色淡不断,绵绵不已,少气无力,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弱无力。
辨析:①辨证:以清稀浊液自泪窍溢出,绵绵不已,舌淡,脉弱无力为辨证要点。②病机:久病不愈,耗伤正气,不能托毒外出,热毒留恋,故泪窍溢出清稀浊液绵绵不已;舌淡脉弱无力为气虚不足之象。
西医诊断标准 1.溢泪史。
2.用手指压迫泪囊部时,有粘液样或脓性样分泌物从泪小点溢出。
3.如泪囊内分泌物大量积聚时,泪囊逐渐扩张,内眦下泪囊部位形成波动性囊肿隆起。
4.用冲洗液注入泪道时,有粘液样或脓性样分泌物自泪小点返流。
凡具备1~4项即可诊断。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有眼部或鼻腔内炎症存在,溢泪史。
症状
体征 1.患者多主诉有泪溢,且有泪囊部胀痛,泪道冲洗试验证明泪道阻塞,压之有粘液或脓液自泪小点溢出,挤出物检查可见到大量细菌,以肺炎球菌为主,但也有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2.①卡他性泪囊炎表现为泪溢,伴有内眦部结膜充血和刺激症状,如经常能将泪囊内容物挤出,则炎症停留在慢性卡他阶段。②粘液囊肿由于泪囊壁失去张力而扩张,分泌物在泪囊积聚形成囊肿,在内眦韧带下方有一波动的突起,挤压可有胶冻样分泌物从泪小管回流。一旦因为炎症,上、下泪小管闭塞,囊肿将继续扩张,在皮下形成相当大的囊肿。③慢性化脓性泪囊炎,是由于滞留在泪囊内的分泌物积聚,细菌繁殖,引起泪囊壁炎症,分泌物由粘液性变为脓性,压迫泪囊区时有黄色粘稠脓液回流,且经常排入结膜囊,引起结膜炎和湿疹睑缘炎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1.泪囊肿瘤:本病的特征为溢泪或泪囊区肿块,大部分患者泪道冲洗通畅或能探通,常伴有血性或黄水性分泌物返流,肿块一般较硬且不可压缩,无触痛,抗生素治疗无效。而粘液囊肿分泌物为粘液性或脓性。B超、x线、CT可帮助诊断,组织学检查可确诊。
2.寒性脓肿:多见于20岁以下的青年人,除泪溢和脓性分泌物以外,尚有耳前和颌下淋巴结肿大。泪囊壁干性坏死形成冷脓肿。病变向周围组织扩展,形成典型的结核性泪管。冲洗试验通畅,探通试验不能通过,抗结核治疗效果良好。
3.前组筛窦或额窦囊肿:本病肿块多位于内眦韧带上方,而泪囊炎的包块在内眦韧带下方。鼻窦囊肿增大,久压窦壁可使骨质吸收变薄进入眶内,引起眼球突出和转动受限。泪道冲洗无分泌物自泪点溢出。x线检查、耳鼻喉科检查助诊。
4.皮样囊肿:为先大发育异常,缓慢增长。为一边界清楚,微具弹性的皮下肿物,囊腔内含有皮脂样油脂及角化物质和毛发。部位较表浅,冲洗泪道通畅,多在15岁以下发现。
5.单纯性泪道狭窄或阻塞与慢性泪囊炎卡它性相鉴别:前者为按压泪囊区及冲洗泪道时无反流物。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①行吻合术者,术后伤口愈合,泪道冲洗通畅。②行摘除术者,术后伤口愈合,挤压泪囊部无粘液或脓液自泪点溢出。③新生儿泪囊炎,经冲洗或探通后无泪溢。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1.药物治疗:各种抗生素眼药水均可采用,滴药次数必须频繁。全身应用抗生素或磺胺制剂,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脓性分泌物可以消失,但不能解除阻塞和潴留,只能作术前准备。
2.冲洗泪道:为彻底清除脓性或粘液脓性分泌物,加强药物疗效,可在适当时间进行泪囊冲洗。冲洗液可用生理盐水,对脓性分泌物则可采用2,000u/ml青霉素溶液(先作药敏试验),每周2~3次。
3.泪道探通术:经过一段时间的冲洗和药物治疗后,冲洗无脓性分泌物,可试用泪道扩探术。同时鼻内滴用抗生素和麻黄素液,对于膜性阻塞或纤维蛋白性阻塞,可望收效,探通2~3次无效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4.泪囊摘除术:现在慢性泪囊炎一般都采用泪囊鼻腔造口术。但在泪囊结核,泪囊肿瘤疑为恶性者,或严重角膜溃疡,急性青光眼,眼球外伤等急需手术时,仍有作泪囊摘除术的必要。
5.泪囊鼻腔造口术:采用泪囊鼻腔造口术,重建泪囊至鼻腔的引流道,既除去了化脓病灶,又解除了泪溢,是最理想的治疗方法。一般为制造骨孔,切开泪囊和鼻粘膜紧密吻合,覆盖新通创面,使泪囊和鼻腔相通。此手术还可选择由鼻腔进路,称鼻内泪囊鼻腔造口术。其方法是在中鼻甲前方相当于泪囊凹的区域,将鼻粘膜、泪囊凹骨壁、泪囊内侧壁切除,造成通道,无需缝合。这一进路也可用激光、气化除去这些组织。重建鼻泪管引流道。还可采用多种植管植线的方法。
中医治疗 本病治疗必须分清轻重虚实,病初期,局部症状轻者,以祛风清热为主,局部症状重者,以清热利湿为主,病势缠绵日久,则应扶正祛毒,同时应重视外治,如用点眼剂,泪道冲洗等,日久不愈,考虑手术治疗。忌食辛辣炙煿食物,以防演变成漏睛疮,还要注意避免眼部外伤,以免邪毒乘机深入,导致其他严重眼病。
(一)辨证选方
1.风热停留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白薇丸(《审视瑶函》)加减,白蒺15g,石榴皮15g,防风12g,公英20g,白薇15g,赤芍10g,败草30g,连翘30g,漏芦9g。头晕、腰膝酸软者加枸杞补骨脂菊花
2.心脾湿热
治法:清心利湿。
方药:竹叶泻经汤(《原机启微》)加减。柴胡12g,栀子69,羌活12g,升麻9g,炙甘草6g,黄芩10g,黄连10g,大黄9g,茯苓12g,赤芍15g,泽泻10g,决明子20g,车前子15g,竹叶10g。脓多去羌活,加花粉、漏芦、乳香没药桔梗以加强其清热排脓之功。3.正虚邪恋治法:扶正祛毒。方药:治风黄芪汤(《秘传眼科龙木论》)加减。黄芪15g党参10g,地骨皮10g,知母9g,大黄6g,防风10g,茯苓12g,远志6g,当归10g。
(二)其他疗法
1.点眼疗法:有以下几种。
(1)炉甘石(煅飞细)3g,海螵蛸1.5g,冰片少许,共研极细点泪窍处,忌食辛辣。
(2)鲫鱼胆7个,人乳汁一小杯,两味和匀,放馍锅内蒸2次即成,用于泪囊炎迎风流泪。
(3)龙脑散:龙脑(研)15g,马牙硝15g,绿豆粉3g。研极细未,用灯芯粘药点患处。每日点4~5次。
(4)补漏生肌散枯矾轻粉血竭、乳香各等份,研极细腻粉未,对漏吹点,另用盐花、明矾少许,煎水洗患处,日1~2次。
2.热眼法:用马齿苋子15g,人苋子50g。捣罗为散,以布裹入铜器中,于饭甑上蒸,热熨大眦头泪窍有脓水出处,每日3次。
3.中药液冲洗泪道:处方和配制:白芷、黄芪、川芎黄柏银花各15g,薄荷6g(后下),水煎后过滤澄清,浓缩为250ml,封口高压消毒备用。
用法:每周冲洗泪道三次,连续治疗2周,泪道不通者,在冲洗一周后,无脓性分泌物,谨慎作泪道探通,然后再行冲洗。
4.敷贴疗法:可选用自制消肿膏紫草15g,川黄连6g,升麻3g,丹皮3g,紫荆皮6g,当归6g,儿茶1.5g,元明粉1.5g,三七粉1.5g。上药共为极细粉未,用凡士林45g调成膏,外敷眦漏处,勿令入目。
5.食疗:天仙子3g,生甘草6g,红枣8个。水煎服,每日2次。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本病是由于结膜或鼻腔内的炎症蔓延至鼻泪管内,造成阻塞,细菌在泪囊中繁殖所引起的慢性化脓性炎症,治疗上应根据具体病情,采取相应治疗方法,初起时用0.9%生理盐水冲洗泪囊,清洗泪囊内存积的分泌物,并注入抗生素类药液,如庆大霉素等,或用黄连水冲洗泪囊,以达治疗目的,泪道不通者,在多次冲洗后,压挤泪囊无脓性分泌物的情况下,作泪道探通,然后再行冲洗。如患者同时见舌尖红,脉浮者,内服中药白薇丸加减;若苔黄腻者,可选用黄连燥湿汤或竹叶泻经汤加减;若体弱病久者,可用治风黄芪汤加减。对久治不愈者,可手术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太平圣惠方》曰:“风热客于睑眦之间,热搏于血液,令眦内结聚,津液乘之上下,故成脓血,汁不尽谓脓漏,俗呼为漏睛是也。”《世医得效方》曰:“眦头结聚生疮,流出脓汁或如涎水,粘睛上下,不痛仍无翳膜,此因心气不宁,并风热留在睑中,宜服白薇丸。”从不同角度阐明了本病的临床特征、病因、病机。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