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慢性胆囊炎 中医治疗诊断方法/治疗方药方剂
    

慢性胆囊炎

  
疾病名称(英文) chronic cholecystitis
拚音 MANXINGDANNANGYAN
别名 中医:胁痛,肝胃气痛,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消化系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慢性胆囊炎是由于结石或纤维组织增生等一些因素所造成的胆囊慢性炎症,病人多数有胆囊结石,且常是急性胆囊炎多次发作的结果。本病缺乏典型症状,可有不同程度的右上腹或中上腹部疼痛,伴恶心、呕吐,一般无发热黄疸,有的患者可毫无症状。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慢性胆囊炎病人中合并胆囊结石者占95%,如同急性胆囊炎一样,胆囊结石是引起慢性胆囊炎的主要病因,胆囊结石致胆囊管梗阻引起急性胆囊炎反复小发作而形成慢性胆囊炎。
中医病因 1.情志不遂情志抑郁或暴怒伤肝,肝胆气滞,疏泄不利,气阻络痹,而致胁痛。如《金匮翼·胁痛统论·肝郁胁痛》说“肝郁胁痛者,悲哀恼怒,郁伤肝气”。 2.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或暴饮暴食,以致湿热之邪蕴结于肝胆,使肝胆失于疏泄条达,而引起胁痛。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本病多因情志不遂、饮食不节等因素导致肝胆郁滞,湿热内蕴。肝胆主疏泄,郁滞不通,则右胁下疼痛。由气及血,气血不畅,瘀结胆囊,故右胁下压痛。肝失疏泄,肝木克脾土,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湿热内生,出现神疲乏力,食少便溏,恶心呕吐;湿热久羁,耗伤肝阴,可见口干咽燥,心中烦热。总之,慢性胆囊炎病位在胆,而涉及肝与脾胃。
病理 慢性胆囊炎的早期病理检查往往未显示有炎细胞浸润,轻度炎症反应的证据为圆形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沉着,早期慢性胆囊炎胆汁检查常常未发现有细菌感染,慢性胆囊炎由于结缔组织增生和组织水肿使胆囊壁增厚,全层间有淋巴细胞浸润。胆囊内含粘液、沉积物、胆沙、砾沙或结石,后期肌层被纤维组织所代替,胆囊壁增厚、僵硬、瘢痕化和萎缩,有时胆囊管被纤维性肿块所梗阻。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辨证分型:
(1)气滞血瘀型:
证候:右胁腹部胀痛或刺痛,痛引肩背,痛处固定不移,食欲不振,口苦,胁下或有积块,面色黝黑,右上腹轻度压痛。舌暗红或有瘀斑,苔白或微黄,脉弦或沉涩。
证候分析:肝郁气滞,阻于胁络,故见胁肋胀痛。气郁日久,气滞血瘀,痹阻脉络,则胁痛如刺,痛处固定不移。瘀结停滞,积久不散,渐成痞块,可有积块和压痛。肝气横逆,侵犯脾胃,故见食欲不振。面色黝黑,舌暗红或有瘀斑,苔白或微黄,脉弦或沉涩,均为气滞血瘀之征。
(2)肝胆湿热型:
证候:右肋腹部疼痛,口苦,纳呆,恶心,呕吐,伴发热,黄疸,尿赤,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
证候分析:湿热蕴结于肝胆,肝络失和,胆不疏泄,故胁痛而口苦。湿热中阻,脾胃失和,则纳呆、恶心、呕吐,湿热熏蒸,故见发热,湿热交蒸,胆液不循常道而外溢,则身目发黄。湿热下注膀胱则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为肝胆湿热之征。
(3)肝郁脾虚型:
证候:右胁腹部隐痛,脘腹胀满,神疲乏力,食欲不振,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或细弱。
证候分析:肝胆失于疏泄,阻于胁络,故见胁肋隐痛。肝气横逆,克犯脾土,脾胃虚弱,中气不足,则脘腹胀满,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脾虚湿停则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或细弱,是肝郁脾虚之征象。
(4)肝阴亏虚型:
证候:右胁下隐痛,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少,脉细弦而数。
证候分析:肝郁日久化热,耗伤肝阴,或久病体虚,精血亏虚,不能濡养肝络,故胁肋隐痛。阴虚生内热,则口干咽燥,心中烦热。精血亏虚,不能上荣清窍,故头晕目眩,热耗阴津,阴虚内热,则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少,脉细弦而数,均为阴虚内热之征。
西医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
1. 持续性右上腹钝痛或不适感,或伴右肩胛区疼痛。
2.有恶心,嗳气、反酸、腹胀和胃部灼热等消化不良症状,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
3.病程长,病情经过有急性发作和缓解交替的特点。
4.胆囊区可有轻度压痛和叩击痛。
5.胆汁中粘液增多,白细胞成堆,细菌培养阳性。
6.B超可见胆囊结石,胆囊壁增厚,胆囊缩小或变形。
7.胆囊造影可见胆结石,胆囊缩小或变形,胆囊收缩功能不良,或胆囊显影淡薄等。
西医诊断依据 有反复发作的右上腹痛或上腹胀满不适、恶心嗳气、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B超显示胆囊结石、胆囊壁增厚或萎缩等征象时可确诊为慢性胆囊炎。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一)症状:
1.腹痛反复发作性上腹部疼痛,多发生于右上腹或中上腹部,少数可发生于胸骨后或左上腹部,并向右侧肩肿下区放射。疼痛常发生于夜间或饱餐后。如果胆囊管或胆总管发生胆石嵌顿时,可产生胆绞痛。2.胃肠道症状发作间歇期可有右上腹胀闷不适,胃灼热感、恶心、嗳气、嗳酸,食欲减退等胃肠道症状,进食油腻多脂食物后往往加重。许多慢性胆囊炎患者可毫无症状。在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时,可呈急性胆囊炎的典型症状。
(二)体征:
体检时可发现右上腹部压痛,墨菲(Murphy)征阳性,第8~10胸椎右旁压痛点及右膈神经压痛点(颈部右侧胸锁乳突肌两下脚之间)压痛。当胆囊增大时,右上腹可们及囊性包块。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B型超声波检查 可了解胆囊的大小,有无胆石存在。 放射诊断学检查 1.腹部X线平片可见阳性结石、胆囊钙化及胆囊膨胀等。 2.静脉胆囊造影可显示透X线的胆石,胆囊胀大、缩小或变形,胆囊浓缩与收缩功能不良,胆囊显影淡薄或不显影等征象。
实验室诊断 十二指肠引流 胆汁检查可发现胆汁内有胆固醇结晶、胆红素钙沉淀、大量白细胞,特别是被胆汁黄染的脓细胞等。胆汁细菌培养有致病菌。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1.原发性胆囊癌 本病较少见,多继发于慢性胆囊炎与胆石症,主要症状是腹痛、腹块与进行性消瘦,黄疸不多见。多有胆囊区持续性过敏性压痛,上腹部阵发性绞痛,逐渐转为持续性钝痛或刺痛,程度逐渐加剧,可与慢性胆囊炎的间歇性绞痛相鉴别。
2.其他常需与慢性肝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胰腺炎、胆囊胆固醇病、胆囊息肉样变等疾病进行鉴别。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和纤维内镜检查对与溃疡病及慢性胃炎的鉴别诊断十分重要。慢性胰腺炎多有嗜酒史,通常伴有胰腺内或外分泌功能障碍,必要时作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有助于慢性胰腺炎的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1.临床治愈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影像学检查正常。
2.显效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影像学检查明显改善。
3.有效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消失,影像学检查有改善。
4.无效症状和体征及影像学检查无改善。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1.手术治疗
慢性胆囊炎伴有胆石者,诊断一经确立,行胆囊切除术是合理的根本治疗。
2.内科治疗
(1)饮食:宜低脂饮食。
(2)利胆:硫酸镁高渗溶液(33%)可刺激十二指肠粘膜,从而使胆总管末端Oddi括约肌松弛、胆囊排空,因而有利胆作用。肾功能不良者应慎用。
(3)溶石:伴有胆石者可用溶石疗法。临床可选用熊脱氧胆酸或鹅去氧胆酸
中医治疗 1.辨证治疗
(1)气滞血瘀型: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陈皮枳壳川芎香附助柴胡行气疏肝、和血止痛;灵脂蒲黄相须为用,通利血脉、祛瘀止痛,主治肝经血瘀者;白芍养阴柔肝;合甘草缓急止痛。
泛恶作呕者加竹茹;脾胃虚弱加党参山药;有胆石者加海金砂内金;兼夹湿热者加茵陈山栀
(2)肝胆湿热型:
治法:疏肝利胆,清利湿热。
方药:大柴胡汤茵陈蒿汤。方中柴胡疏肝利胆;茵陈清利湿热、退黄疸;栀子黄芩助茵陈清热化湿:大黄枳实通腑泻热;半夏辛开苦降,有助清化湿热;芍药缓急止痛。
(3)肝郁脾虚型:
治法:疏肝健脾,理气止痛。
方药:逍遥散加味,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行气缓急;白术茯苓健脾祛湿;炙甘草益气补中、缓肝之急;生温胃和中;薄荷助柴胡散肝之郁。
脾虚重者可加党参、黄芪脾阳虚者加制附子干姜
(4)肝阴亏虚型:
治法:滋阴疏肝。
方药:一贯煎加味。方中重用生地,滋阴养血以补肝肾;配伍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滋阴养血生津以柔肝;用少量川楝子疏泄肝气而止痛。
如烦热而渴,加知母、生石膏;大便秘结者加瓜蒌仁;有虚热或汗多加地骨皮;舌红而干、阴亏过甚者,加石斛
2.验方治疗
玉米须30g、蒲公英15g、茵陈蒿15g,水煎服,用于肝胆湿热型。
中药 (1)舒肝止痛丸,1丸,每日2次,用于肝郁气滞胁痛。
(2)胆石通胶囊,4~6粒,每日3次,用于胆囊炎伴有胆石者。
(3)龙胆泻肝丸,6克,每日3次,用于肝胆湿热型胆囊炎。
针灸 1.针灸
实证:取胆俞、期门、支沟、阳陵泉、足三里、太冲等穴。毫针刺用泻法。
虚证:取肝俞、期门、行间、足三里、三阴交等穴。毫针刺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
2.耳针取胆、肝,脾、胃、大肠、三焦等穴埋线或压籽。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