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直肠结肠息肉 中医治疗诊断方法/治疗方药方剂
    

直肠结肠息肉

  
疾病名称(英文) rectocolonic polypus
拚音 ZHICHANGJIECHANGXIROU
别名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消化系肿瘤,肛肠科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直肠、结肠息肉是直肠结肠粘膜表面隆起性病变,仅表示外观,不说明病理性质。小的直径仅2mm以下,大的10cm以上,单个或分散在直肠、结肠的少数隆起性病变称直肠结肠息肉,多数聚集在直肠结肠的称直肠结肠息肉病。其发病原因,组织学表现,生物性质和预后各不同。
中医释名 直、结肠息肉是指直、结肠粘膜上或粘膜下的赘生物。主要表现:间断便血,腹部时痛,排便时肛门有肿块脱出,大便习惯改变,鲜血或粘浊暗血随粪便排出。息肉大小,形态,位置高低可不同。
西医病因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近年来尸检息肉发病率约为36%。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本病是因气血、湿热瘀阻下迫大肠,或因先天遗传所致肠道气机不利,经络阻滞,瘀浊气凝而成。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大肠息肉总属虚实夹杂,以本虚标实为主。辨证首当明辨虚实、标本之主次。早期常见实证兼脾虚湿热阻滞,中期以虚实交错出现,晚期多虚中挟实,本病虚多实少。
1.湿热下注:
证候:大便粘浊带血,肛门灼热不适,下坠伴腹痛腹泻、腹胀,息肉表面粘着脓性物,糜烂,可有肿物脱出肛外,指诊有时可触及肿物,舌质红,苔黄或黄白相兼而腻,脉弦滑细。
辨析:①辨证:本证以粘浊血便,肿物脱出肛外,直肠、结肠内可见多个息肉,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细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肺经移热于大肠,热盛则伤于肠中血脉,而便血色鲜,肛门灼热,大便下迫乃肠道实热之象。热挟湿浊为患则肠壁糜烂而下浊。
2.气滞血瘀:
证候:病久息肉明显增大,硬而痛,纳少,面黯消瘦,脉弦滑,舌质暗,苔白。
辨析:①辨证:本证以纳少,面黯消瘦,息肉增大,舌质暗,脉弦滑为辨证要点。②病机:病久则腑气阻滞,气血凝结,脉络阻塞而见息肉硬且痛。气血不和。脾胃失调则纳少。
3.先天亏损,正虚瘀结:
证候:自幼出现便血,时有肿物脱出肛外,腹泻史较长,腹部隐痛,便血时多时少,倦怠懒言,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
辨析:①辨证:本证以自幼便血,肿物脱出肛外,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辨证要点。②病机:先天亏损则正气不足,气为血之帅,气虚则血不行,瘀结于肠络而生肿物,气血亏虚则见倦怠懒言、舌淡苔白、脉细弱。
4.寒凝结滞,阴盛阳虚:
证候:腹胀痛喜暖,四肢冷而无力,腰膝酸痛,大便清冷,伴面部或下肢浮肿,小便少或清长,舌淡暗苔白,脉沉无力。
辨析:①辨证:本证以腹胀痛喜暖,肢冷无力,大便清冷,舌淡苔白,脉沉无力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脾肾阳虚,运化无权,则见腹胀喜暖,肢冷无力,大便清冷。舌淡苔白,脉沉无力乃阳虚寒盛之象。
西医诊断标准 本病的参考诊断标准如下:
1.肠镜(包括肛门镜、乙状结肠镜、纤维结肠镜)检查发现肠壁息肉。
2.组织病理学检查或脱落细胞学检查证实为息肉。
具备以上1、2条者即可确诊为本病。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一、症状:
1.便血:常呈鲜红色,甚至引起贫血。多为无痛性便血。
2.粪便改变:多为粘液便,便意不尽感和里急后重,有时只排出粘液,成为假腹泻。
3.息肉脱出:有长蒂的息肉可以在排便时脱出肛门外,此症状小儿多见。
4.腹痛:少见,有时较大息肉可引起肠套叠,造成腹痛。
5.腹泻:严重粘液便引起假腹泻,直肠结肠病可有稀便,稀水便或血性便,每日大便次数3~5次或十余次不等。
6.全身表现:腹泻可引起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贫血等。
二、体征:多数无特殊症状体征,重症患者可有消瘦、贫血等。直肠息肉指诊可触及息肉。
体检 直肠息肉指诊可触及息肉。
电诊断
影像诊断 X线气钡对比造影可发现直肠结肠充盈缺损,激惹等改变。
实验室诊断 1. 多数化验检查正常,严重腹泻患者,可有血生化改变;严重便血患者可有血色素降低等贫血改变,无特异性化验检查。 2.内窥镜检查:直肠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可发现息肉,并且可以进行活组织检查,比X线钡灌肠诊断率高。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1.直肠结肠癌直肠癌主要以便血,便细,大便频数为主要表现。直肠指诊加活检可确诊。右侧结肠癌以腹部肿块、腹痛、贫血为主要表现。左侧结肠癌以便血、腹痛、大便频数、肠梗阻为主要表现。术中及病理可确诊。
2.平滑肌肉瘤:直肠结肠的平滑肌肉瘤可表现为便血、贫血、疼痛、肿块或肠梗阻,缺乏特异性诊断,以手术治疗为主,预后差。
3.直肠结肠脂肪瘤:以腹痛,便血,大便习惯改变,肠梗阻,肠套叠为主要表现。X线钡灌肠检查,脂肪瘤造成的充盈缺损很不稳定,随外压或排空而改变其形态,其它肿瘤均无此特点。术中或病理检查可确诊。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治疗后息肉消失。
预后 直、结肠息肉癌变率约为60%。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观察追访,是防止其恶变的重要手段。
并发症
西医治疗 一、对症治疗:对于腹泻病人,可给予缓泻药物,口腹复方苯乙哌啶,易蒙停等,还可用甲硝唑等保留灌肠。腹痛者,予以解痉镇痛药物治疗,肌注阿托品或口服普鲁苯辛等药物治疗。便血者可用止血药物,如止血定、维生素K、安络血、立止血等。
二、外科治疗:
1.纤维结肠镜下电灼切除:肠镜直视下电灼切除息肉已成为当今息肉外科治疗的常用手段,对于有蒂息肉或较小的广基息肉,可在纤维结肠镜下用圈套器从息肉根蒂部电灼切除。但治疗过程中须格外小心,以免引起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2.手术切除:直肠息肉可于肛镜下自根蒂部手术摘除,注意息肉根蒂部须干净彻底切除,否则可致术后复发,通常是切除后将息肉根蒂部结扎,任其自行坏死脱落。手术切除是直肠息肉经常采用的治疗手段。
3.套扎疗法:近年来亦有采用套扎器在肛镜、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下套扎住息肉基蒂部,任其自行缺血坏死脱落,达到治愈目的。但要注意套扎蒂部脱落时有时会伴随出血,须复查以防止并发症出现。
4.注射疗法:注射法是采用硬化剂或坏死剂注射于息肉基底部阻断其血液循环使其坏死脱落。常用药物有5%鱼肝油酸钠或6%~8%明矾注射液,亦有用95%无水酒精注射治疗的。
5.微波治疗:微波治疗是利用微波热效应将息肉烧灼切除,近年来微波治疗趋于普遍,通常是采用特殊微波治疗仪在结肠内窥镜直视下行烧灼切除术,操作中须小心谨慎,以免烧灼过度而致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中医治疗 一、内治法,采用辨证论治:
1.湿热下注:
治法:清热利湿,理气止血。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味。黄连10克,黄芩10克,黄柏10克,栀子8克,茯苓12克,地榆炭10克,大小蓟各10克,枳壳8克。若便秘加炒决明15克。
2.气滞血瘀: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散结。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生黄芪20克,全当归10克,赤芍15克,地龙六条,川芎10克,红各12克,牛膝10克,穿山甲8克。腹胀、肛门下坠加枳实10克,木香8克。
3.脾虚气滞:
治法:温中健脾,理气散瘀。方药:良附丸加味。高良15克,制香附15克,制黄芪20克,炒枳实8克。便时带血加赤石脂15克,血余炭6克。
4.寒凝结滞:
治法:温中散寒,理气利湿。方法:金匮肾气丸加减。熟地15克,生地15克,山药10克,泽泻8克,茯苓12克,桂枝8克,制附片6克,山茱萸10克,木香10克。腹痛者加白芍15克,甘草8克。
二、专方验方:
乌梅五倍子五味子牡蛎夏枯草海石紫草各15克,水煎浓汁50毫升,保留灌肠,每日1次。
三、其它疗法:
1.灌肠法:中药煎剂经肛门灌注于直肠内,保留2~4小时,可对局部直接发挥作用。近些年来常用的灌肠方有复方青白散,药用青黛白芷、白芍、白术白头翁、黄柏、薏苡仁等煎汤或研细末用。水煎浓汁50毫升保留灌肠,每日1次。
2.结扎法:是中医治疗直肠息肉的常用方法,局部麻醉后在窥镜下钳夹息肉蒂部,用粗丝线进行结扎,使其缺血坏死脱落,达到治愈目的。
中药 1.云南白药:能散瘀止血,适用于肠道出血较重,大便带血者,每日2~3次,每次2~3粒。
2.锡类散:能清热解毒,取适量药粉与生理盐水混合后灌肠。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治疗思路与方案:
对本病临床研究主要应重视腺瘤与癌前病变问题。近年统计表明,结、直肠腺瘤癌变率为10%~20%,息肉癌变率约为60%,通过对大肠息肉与息肉病的发生学、组织学、病理学研究表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观察追访,是防止大肠息肉恶变的重要手段。
结肠内发现息肉即应摘除,对于腺瘤在某肠段多发,可选择该肠段局部切除,以防恶变。腺瘤越大癌变率越高,不典型增生越重癌变率越高,因此应早期摘除。
息肉及腺瘤早期可采用中药内服,配合保留灌肠方法治疗,可起到控制发展的作用。如将中药硬化剂消灵用于息肉基底部注射,可使其脱落或缩小。该药对预防和控制癌变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护理 注意休息,重症患者需卧床休息,调整饮食,给以高营养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及厚腻食物。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息肉"最早记载于《内经》,认为寒气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癖而内着所致,《说文解字》解释本病名为:"息,寄肉也"。系指人体肠道内突起隆凸的有形之物。《外科大成》中对息肉的生长和部位,形态与治疗,记载更为清楚,"悬胆痔,生于脏内,悬于肛外,时流脓水,便痛出血,先枯去痔,不须收口,服血竭内消丸。"其病名、病位、形态、病因病理机制上与西医学所称肠息肉或息肉病相类同。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