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执业兽医 > 预防科目 > 兽医寄生虫学 > 正文:2017年执业兽医考试兽医寄生虫病复习要点十一
    

2017年全国执业兽医师考试兽医寄生虫学辅导资料十一

2017年执业兽医考试兽医寄生虫病复习要点

  46、牛巴贝斯虫病概述
  
  牛巴贝斯虫病是由双芽巴贝斯虫、牛巴贝斯虫、卵形巴贝斯虫以及东方巴贝斯虫寄生于黄牛、水牛和瘤牛血液红细胞而引起的疾病。临床上常出现血红蛋白尿,故又称为红尿热。
  
  流行病学:巴贝斯虫病流行过程中需要蜱的传播。
  
  本病在一年之内可以暴发2~3次。从春季到秋季以散发的形式出现,在我国南方本病三要发生于6~9月份。在一般情况下,两岁以内的犊牛发病率高,但症状轻微,死亡率低。成年牛发病率低,但症状较重,死亡率高,特别是老、弱及劳役过重的牛,病情更为严重。
  
  临床表现:该病潜伏期8~15d。病牛首先表现为发热,体温升高到40~42℃,呈稽留热型,脉搏及呼吸加快。精神沉郁、喜卧地。食欲减退或消失,反刍迟缓或停止,便秘腹泻,有的病牛还排出黑褐色、恶臭、带有黏液的粪便。乳牛泌乳减少或停止,怀孕母牛常可发生流产。病牛迅速消瘦,贫血,黏膜苍白和黄染。
  
最明显的病状:是由于红细胞大量被破坏,血红蛋白从肾脏排出而出现血红蛋白尿,尿的颜色由淡红变为棕红色乃至黑红色。血液稀薄。红细胞数降至100万~200万个/mm3,医学.全在.线.提供.血红蛋白量减少到25%左右,血沉加快10余倍。红细胞大小不均,着色淡,有时还可见到幼稚型红细胞。白细胞在病初正常或减少,以后增至正常的3~4倍;淋巴细胞增加15%~25%;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降至1%以下或消失。重症时如不治疗可在4~8d内死亡,死亡率可达50%~80%。
  
  病理剖检:贫血,血液稀薄如水。皮下组织、肌间结缔组织和脂肪均呈黄色胶样水肿状。各内脏器官被膜均黄染。脾脏肿大。肝脏肿大,黄褐色,切面呈豆蔻状花纹。胆囊扩张,充满浓稠胆汁。肾脏肿大,呈淡红黄色,有点状出血。膀胱膨大,存有多量红色尿。肺呈淤血、水肿。心肌柔软,黄红色;心内外膜有出血斑。
  
  诊断:首先应了解疫情,如当地是否发生过本病,有无能传播本病的蜱和病牛。在发病季节,如病牛呈现高热、贫血、黄疸和血红蛋白尿等症状时,应考虑是否为本病。血液涂片检出虫体是确诊的主要依据。体温升高后1~2d,耳尖采血涂片检查,可发现少量虫体。在血红蛋白尿出现期检查,可在血片发现较多虫体,发现虫体后即可确诊。
  
  1、牛双芽巴贝斯虫为大型虫体,其长度大于红细胞半径,呈圆环形、椭圆形、单
  
  梨籽形、双梨籽形和不规则形。血液涂片以姬姆萨染色。
  
  2、牛巴贝斯虫红细胞内的小型虫体,呈梨籽形、圆形和不规则形。
  
  3、卵形巴贝斯虫形态具有多型性的特征,呈卵形、圆形、出芽形、阿米巴形、单梨籽形、双梨籽形及退化形。
  
  4、东方巴贝斯虫虫体呈梨形(单个或成对)、环形、椭圆形、圆点形及杆状。
  
  治疗:应尽量做到早确诊、早治疗。除应用特效药物杀灭虫体外,还应针对病情给予对症治疗,如健胃、强心、补液等。常用的特效药有以下几种:
  
  1、咪唑苯脲对各种巴贝斯虫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治疗剂量为每千克体重1~3mg,配成10%溶液肌内注射。
  
  2.三氮脒(贝尼尔)剂量为每千克体重3.5~3.8mg,配成5%~7%溶液,深部肌内注射。
  
  3、锥黄素剂量为每千克体重3~4mg,配成0.5%~1%溶液静脉注射,症状并未减轻时,24h后再注射一次,病牛在治疗后的数日内,避免烈日照射。
  
  4、喹啉脲(阿卡普林)剂量为每千克体重0.6~1mg,配成5%溶液皮下注射。
  
  预防
  
  1、预防的关键在于灭蜱,可根据流行地区蜱的活动规律,实施有计划有组织的灭蜱措施,使用杀蜱药物消灭牛体上及牛舍内的蜱。
  
  2、应选择无蜱活动季节进行牛只调动,在调入、调出前,应做药物灭蜱处理。
  
  3、当牛群中已出现临床病例或由安全区向疫区输入牛只时,可应用咪唑苯脲进行药物预防。
  
  47、马巴贝斯虫病
  
  该病是由驽巴贝斯虫和马巴贝斯虫寄生于马属动物的红细胞内而引起的疾病。
  
  流行病学:本病传播过程中需要蜱为传播媒介,除经卵传播外,还有经蜱期间传播和经胎盘垂直传播的报道。
  
  临床表现:病初体温稍升高,结膜充血或稍黄染。随后体温逐高,达39.5~41.5℃,呈稽留热型。黄疸现象明显,结膜初潮红黄染,以后呈明显的黄疸。其他可视黏膜尤其是唇、舌、直肠、阴道黏膜黄染更为明显。有时黏膜上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粪球小而干硬,表面附有多量黄色黏液。排尿淋漓,尿黄褐色、黏稠。肺泡音粗厉,呼吸促迫,常流出黄色、浆液性鼻涕。妊娠马发生流产或早产,有些妊娠马伴发子宫大出血而死亡。后期病马鼻孔流出多量黄色带泡沫的液体。病程为8~12d,不经治疗而自愈的病例很少。血液变化为红细胞急剧减少(常降到200万个/mm3左右),血红蛋白量相应减少,血沉快。
  
  诊断:血液涂片虫体检查一般在病马发热时进行,但有时体温不高也可检查出虫体。一次血液检查未发现虫体,应反复检查或改用集虫法检查。
  
  治疗:主要治疗药物有以下几种:‘
  
  (1)咪唑苯脲剂量为每千克体重2mg,配成10%溶液,一次肌内注射或间隔24小时再用一次。
  
  (2)三氮脒剂量为每千克体重3~4mg,配成10%溶液深部肌内注射。可根据具体情况用1~3次,每次间隔24h。有些病马注射后可出现出汗、流涎、肌肉震颤腹痛等副作用,一般经lh左右可自行恢复。
  
  48、犬巴贝斯虫病
  
  该病是由犬巴贝斯虫和吉氏巴贝斯虫寄生于犬红细胞内引起的疾病。
  
  49、牛泰勒虫病概述
  
  该病是由环形泰勒虫和瑟氏泰勒虫患染而引起。主要感染黄牛、水牛、瘤牛、牦牛、犏牛。寄生于红细胞和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内。
  
  流行病学:环形泰勒虫传播媒介为璃眼蜱属的数种蜱,
  
  泰勒虫不能经卵传播。这种蜱主要在牛圈内生活,因此本病主要在舍饲条件下发生。
  
  瑟氏泰勒虫的传播媒介为长角血蜱、嗜群血蜱和日本血蜱。
  
  瑟氏泰勒虫不能经卵传播。长角血蜱生活于山野或农区,因此本病主要在放牧条件下发生。
  
  临床表现:环形泰勒虫病是一种季节性很强的地方性流行病,流行于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的一些省、自治区。多呈急性经过,以高热、贫血、出血、消瘦和体表淋巴结肿胀为特征。发病率高,病死率高,使养牛业遭受严重的损失。
  
  病初体温升高到40~42℃,为稽留热,少数病牛呈弛张热或间歇热。咳嗽,流鼻漏。眼结膜初充血、肿胀,流出多量浆液性眼泪,以后贫血黄染,布满绿豆大溢血班。可视黏膜及尾根、肛门周围、阴囊等薄的皮肤上出现粟粒乃至扁豆大的深红色结节状溢血斑点。有的在颌下、胸前、腹下、四肢发生水肿。体表淋巴结肿胀为本病特征。血液稀薄,红细胞减少
  
  诊断:本病的诊断与其他梨形虫病相同,包括分析流行病学资料,观察临床症状和镜检血片中有无虫体。此外,还可做淋巴结穿刺检查石榴体。
  
  治疗:治疗药物有以下几种:
  
  (1)磷酸伯氨喹啉(PMQ)剂量为每千克体重0.75~1.5mg,每天内服一剂,连服3剂。
  
  (2)三氮脒剂量为每千克体重7mg,配成7%溶液肌内注射.每天一次,连用3d,如红细胞染虫率不下降,还可继续使用2次。
  
  为了促使临床症状缓解,还应根据症状配合给予强心、补液、止土、健胃、缓泻、舒肝、利胆等中西药物以及抗生素类药物。
  
  预防:预防的关键是消灭牛舍内和牛体上的蜱。
  
  50、伊氏锥虫病概述
  
  病原为锥虫属的伊氏锥虫,是马属动物、牛、水牛、骆驼的常见病。虫体寄生在动物的血浆和组织液中。亦称苏拉病。
  
  流行病学:伊氏锥虫寄生在动物的血浆和组织液中以纵分裂法进行繁殖。由虻及吸血
  
  蝇类(螫蝇和血蝇)在吸血时进行传播。
  
  以7~9月为最多发季节。
  
  临床表现:临床上皮下水肿和胶冻样浸润为本病的显著症状之一,浮肿在胸前、腹下等部位多见。
  
  马属动物易感性较强,经过4~7d的潜伏期,体温升高到40℃以上,稽留数日,体温恢复到正常,经短时间的间歇,体温再度升高,如此反复。病马逐渐消瘦,眼结膜初充血,后变为黄染,最后苍白,且在结膜、瞬膜上可见有米粒大到黄豆大的出血斑,眼内常附有浆液性到脓性分泌物。疾病后期体表水肿,多见于腋下、胸前。尿量减少,尿色深黄、黏稠,含蛋白和糖。体表淋巴结轻度肿胀。
  
  诊断:
  
  临床症状首先应注意体温变化,如同时呈现长期瘦弱、贫血、黄疽、瞬膜上见出血斑、体下垂部水肿以及在牛只耳尖及末梢出现干性坏死等,多可疑为本病。
  
  在血液中查出病原,是最可靠的诊断依据。但由于虫体在末梢血液中的出现有周期性,
  
  且血液中虫体数量忽高忽低,因此即使是病畜也必须多次检查,才能发现虫体。
  
  血液中虫体的检查方法有以下数种:
  
  (1)压滴标本检查耳静脉或其他部位采血一滴于洁净载玻片上,医学.全在.线.提供.加等量生理盐水,混
  
  合后覆以盖玻片,用高倍镜检查。如为阳性可在血细胞间见有活动的虫体。此法检查时,因
  
  血片未经染色,故采光时,视野应较暗,方易发现。
  
  (2)血片检查按常规制成血液涂片,用姬姆萨染色或瑞氏染色后镜检。在姬姆萨染色
  
  的血片中,虫体呈柳叶状,光镜下动基体嗜碱性,呈点状或杆状。靠近动基体有生毛体,其上着生一根鞭毛,以波动膜与虫体相连并伸向虫体前方。
    
  (3)试管采虫检查采血于离心管中,加抗凝剂后以1500r/min离心10min,则红细
  
  胞下沉于管底,因白细胞和虫体均较红细胞轻,故位于红细胞沉淀的表面。用吸管吸取沉淀
  
  表层,涂片、染色、镜检,可提高虫体检出率。
  
  (4)动物接种试验采病畜血液0.1~0.2mL,接种于小鼠的腹腔。隔2~3d后,逐日
  
  采尾尖血液,进行虫体检查。如病畜感染有伊氏锥虫,则在半个月内,可在小鼠血内查到虫
  
  体。此法检出率极高。
  
  治疗:治疗要早,用药量要足。常用的药物有以下几种:
  
  (1)萘磺苯酰脲商品名纳加诺、拜尔205或苏拉明。
  
  (2)喹嘧胺商品名为安锥赛。
  
  (3)三氮脒(亦称贝尼尔,国产品名为血虫净)。
  
  (4)氯化氮胺菲啶盐酸盐商品名为沙莫林,是非洲家畜锥虫病常用治疗药。
  
  预防:主要措施有包括加强饲养管理,尽可能地消灭虻、厩蝇等传播媒介

更多执业兽医考试相关内容:

2016年执业兽医考试成绩查询入口

2016年执业兽医考试合格分数线

2017年执业兽医资格考试题库下载


畜牧导航: 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   兽医传染病学   兽医寄生虫学   兽医公共卫生学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2017320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 实名网站 360认证 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