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执业兽医 > 养兔 > 养兔问答 > 正文:48小时母仔分离对自由哺育或控制哺育母兔性能的影响诊断治疗预防
    

养兔发病回答:48小时母仔分离对自由哺育或控制哺育母兔性能的影响

兽医兽药 更新时间:2016/5/31 执业兽医考试论坛

-----
随着规模化养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皮肉兔“整齐生产”的需要,家兔同期发情与人工授精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显得愈来愈重要。多年来,外源性激素的应用已成为家兔繁殖管理中的主要方法。但由于外源性激素的应用存在许多弊端,如连续几次使用后母兔将产生免疫而不敏感,或影响兔体健康,尤其是肉中残留及兔肉安全问题(龙继蓉,1999)。另外,长时间、超剂量使用某一种激素,会使母兔子宫壁增厚,内分泌扰乱,无法排卵,造成繁殖障碍(黄良虎,1997)。因此,激素的使用在家兔生产中受到一定的限制。为了寻求一种简单易行,且能显著提高母兔繁殖率、生产力的激素处理替代法,有不少人相继提出了所谓的“生物刺激法(不需要激素)”应用于家兔繁殖生产。LEFVER 和 MORET 1978年提出了初产发情母兔增加光照、改变笼位的重要性。国际家兔繁殖性状研究组(International Rabbit Reproduction Group, IRRG)提出了暂时的母仔分离可应用于同期发情。有关母仔分离方法的应用,以前的研究结果表明:母仔分离宜在分娩后的11天,人工授精前进行,而且母仔分离时间的长短能影响其应用效果。24小时的母仔分离不能显著提高繁殖率(10.5% ,Alarino,1998)。另外,母仔分离方法的应用效果与哺乳方式关系密切。为了进一步验证母仔分离技术的应用效果,本试验就48小时母仔分离对不同方式哺乳母兔的繁殖性能及仔兔性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以为该项生物技术的普及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试验于2000年9月至2001年5月在安徽省农科院畜牧所种兔场进行。在皖系粗毛兔选育兔群中选择70只母兔,根据其生理状况(是否哺乳)和第一次人工授精后的产仔哺乳性能,均分为A、B、C、D四个试验组。试验期间,被淘汰的母兔立即由青年母兔进行替换。另选择8只健康的皖系粗毛兔公兔用于人工授精。所有的试验动物均饲养在三层重叠式兔笼内,自然采光,并配有专用产仔箱,自动饮水器供给饮水,喂以自配的全价颗粒饲料,并由专人负责饲养管理。 1.2 繁殖频率和处理(分组)方法 42天的繁殖周期,以21天的间隔时间分2批进行人工授精,未受孕的母兔21天以后重新进行人工授精。人工授精后,立即注射宁波市激素制品厂生产的促排卵3号LHRH-A(3)5-10ug,以促进排卵。试验兔采用以下处理(分组)方法: A组:自由哺乳,并采用母仔分离。即分娩后母仔饲养在一起(产箱放在母兔笼内),仅在分娩后第9天上午10:00至第11天上午10:00,将产箱移开,仔兔离开母兔48小时,然后进行人工授精,以后同样自由哺乳。 B组:自由哺乳,但不采用母仔分离,分娩后第11天进行人工授精。 C组:控制哺乳,并采用母仔分离。即分娩后母仔分开饲养,母兔每天哺乳仔兔15 分钟,但分娩后第9天10:00至第11天10:00期间,母兔保持48小时分离,然后进行人工授精,以后同样控制哺乳。 D组:控制哺乳,但不采用母仔分离,分娩后第11天进行人工授精。 1.3 测定方法 发情率=(发情母兔数/母兔数)×100% 繁殖率=(哺乳母兔数/人工授精母兔数)×100% 母兔分娩后,立即记录窝产仔数、窝产活仔数,称量初生窝重。再将1-2天内产下的仔兔进行均衡调整,并记录调整后的窝仔数和窝重。同时,对哺乳第9天(母仔分离的当天)、断奶当天(42日龄)的窝仔数和窝重进行测定记录,并计算出1-9、9-42日龄期间仔兔日增重。另外,对整个哺乳期间的仔兔死亡情况进行记录。    1.4 统计分析 只考虑哺乳母兔的相关数据,那些发病或者连续3次人工授精都未成功的母兔不予进入统计分析。所有测得的结果运用SAS软件进行处理。变异分析包括处理效应(2个水平:48小时母仔分离、不采用48小时母仔分离)、哺乳效应(2个水平:自由哺乳、控制哺乳)和胎次效应(2个水平:头胎、2胎以上)。 2.结果和分析 2.1 哺乳母兔的繁殖性能(见表1)表1 哺乳方式和母仔分离对哺乳母兔繁殖性能的影响哺乳方式自由哺乳控制哺乳分组(处理)A(DLS)BC(DLS)D人工授精总次数(n)65505451发情率(%)74.18±7.4353.72±7.1773.35±7.5858.47±7.36繁殖率(%)69.23±7.3846.00±7.2277.77±7.4568.62±7.57窝产仔数(只)7.32±0.537.19±0.656.93±0.487.66±0.58窝产活仔数(只)7.11±0.636.85±0.726.71±0.547.31±0.62 哺乳方式对发情率的影响不明显,但对繁殖率的影响较大,由表1数据可知,采用控制哺乳时,繁殖率较高,尤其是不采用母仔分离时,控制哺乳相对于自由哺乳来说,繁殖率可提高49.17%(68.62%和46.00%, p<0.01)。另外,母仔分离可方法在两种哺乳方式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母仔分离可明显提高哺乳母兔发情率和繁殖率,尤其当母仔分离应用于自由哺乳时,效果更加明显。当采用自由哺乳时,母仔分离方法的应用可提高发情率38.09%(74.18%和53.72%, p<0.01),提高繁殖率50.50%(69.23%和46.00%, p<0.01);当采用控制哺乳时,母仔分离方法的使用可提高发情率25.45%(73.35%和58.47%, p<0.05),提高繁殖率13.33%(77.77%和68.62%, p<0.05)。但哺乳方式和母仔分离对哺乳母兔窝产仔数和窝产活仔数均无明显影响,即窝产仔数、窝产活仔数在A、B、C、D四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仔兔的性能(见表2)表2 哺乳方式和母仔分离对仔兔性能的影响哺乳方式日龄自由哺乳控制哺乳分组(处理)A(DLS)BC(DLS)D窝数(n)45234235窝仔数(n)16.51±0.126.54±0.106.46±0.116.56±0.1295.74±0.175.92±0.155.98±0.186.00±0.20425.28±0.225.08±0.185.39±0.205.28±0.21死亡率(%)1-911.489.417.558.579-428.1514.298.5711.981-4218.6922.3515.4719.52个体重(克)154.74±1.3155.08±1.2857.29±1.3553.21±1.299144.84±4.37149.52±4.25148.24±4.74140.51±4.1342821.15±22.14846.09±25.39804.61±20.87818.71±21.94日增重(克/日)1-911.61±0.4311.48±0.3911.14±0.3710.81±0.369-4220.41±0.5421.49±0.6119.89±0.5120.40±0.57 从均衡分配哺乳仔兔数到42日龄仔兔断奶整个哺乳期间,1日龄、9日龄和42日龄窝仔数、平均个体重以及1-9日龄、9-42日龄期间的日增重均不受哺乳方式、母仔分离的影响,即这些指标在A、B、C、D四组之暗均无显著性差异。 哺乳方式对1-9日龄期间仔兔的死亡率影响明显,但对9-42日龄期间仔兔的死亡率影响不明显。自由哺乳或控制哺乳时,其1-9日龄期间仔兔的死亡率分别为10.74%、8.00%( p<0.05),9-42日龄期间仔兔死亡率分别为10.38%、10.07%( p>0.05),即控制哺乳能显著降低 1-9日龄期间仔兔死亡率。 母仔分离的方法不论应用在何种哺乳方式,均能显著降低1-42日龄期间仔兔死亡率,尤其是 9-42日龄期间仔兔死亡率。由表2数据可知,母仔分离应用于自由哺乳时,分别能降低1-42日龄期间和9-42日龄期间仔兔死亡率16.38%(18.69%和22.35%, p<0.05)和42.97%(8.15%和14.29%, p<0.01); 母仔分离应用于控制哺乳时,分别能降低1-42日龄期间和9-42日龄期间仔兔死亡率20.75%(15.47%和19.52%, p<0.05)和28.46%(8.57%和11.98%, p<0.01)。但当母仔分离的方法应用在自由哺乳方式中时,1-9日龄期间仔兔的死亡率却高了22.00%(11.48%和9.14%, p<0.05),对控制哺乳方式中1-9日龄期间仔兔死亡率的影响不明显(7.55%和8.57%, p<0.05)。 2.3 胎次对仔兔性能的影响 头胎仔兔相对于经产母兔所产的仔兔,表现出较低的9日龄体重(139.42 和152.15克, p<0.05),1-9日龄期间较低的日增重(10.71和11.82克/日, p<0.05)和9-42日龄期间较高的仔兔死亡率(21.50%和5.50%, p<0.01)。这些都是因为头胎母兔泌乳力较低、母性较差的原因。 2.4 母兔淘汰、使用情况(见表3) 表3 母兔淘汰、使用情况哺乳方式自由哺乳控制哺乳分组(处理)A(DLS)BC(DLS)D母兔淘汰率(%)54.6958.4968.5267.31乳房炎发病率(%)12.509.4314.8115.38 试验期间,A、B、C、D四组母兔的淘汰率分别为54.69%、58.49%、68.52%、67.31%,其中因患乳房炎而被淘汰的比率分别为12.50%、9.43%、14.81%和15.38%。通过对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后发现:哺乳方式对母兔的淘汰率和乳房炎的发病率影响较大,而母仔分离对母兔淘汰率和乳房炎的发病率影响相对较小。当哺乳方式为控制哺乳时,母兔的淘汰率和乳房炎的发病率均较高,分别为67.92%和15.09%,较自由哺乳时母兔的淘汰率和乳房炎的发病率(56.41%和11.11%)提高了20.40%和35.82%(p<0.05)。母仔分离仅对自由哺乳中母兔乳房炎的发病率影响较大,提高了32.56%(12.50%和9.43% p<0.05),而对自由哺乳中母兔的淘汰率和控制哺乳中母兔的淘汰率、乳房炎的发病率影响均不明显。 3.小结与讨论 3.1 哺乳方式对哺乳母兔繁殖率、仔兔成活率和母兔淘汰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控制哺乳相当于自由哺乳来说,可提高哺乳母兔繁殖率,同时可降低1-9日龄期间仔兔的死亡率,但却提高了母兔淘汰率和乳房炎的发病率。这主要是因为控制哺乳时,每天只让母兔哺乳15分钟,逃脱了仔兔的整天追赶、干扰,因而使母兔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产后恢复,因此繁殖率较高。另外,1-9日龄期间,仔兔弱小,消化机能极不完善,所需乳汁相对较少,因此彩控制哺乳时,可适当控制其采食量,避免因采食过多而引起消化不良,减少死亡;而采用自由哺乳时,母兔和仔兔整天在一起,仔兔随时都可吮吸乳汁,易引起采食过多,有时为会因母性不强引起仔兔死亡。但是采用控制哺乳时,由于每天哺乳时间较短,有时会造成乳汁吮吸不完或仔兔因长时间饥饿而用力吮吸乳头,这些都易引起乳房炎的发生。因此,控制哺乳相当于自由哺乳来说,效果较好,但应加强母兔的管理,预防乳房炎的发生。 3.2 48小时母仔分离对提高哺乳母兔发情率和繁殖率的绝对效果在哺乳方式为自由哺乳时,更加明显,而当哺乳方式为控制哺乳时,其效果相对不很明显。这一结论与SZENDRO等1999年提出的假设一致,即控制哺乳,由于相当于有规律的母仔分离,因而减少了较长时间母仔分离的应用效果。 3.3 48小时母仔分离对自由哺乳和控制哺乳两种哺乳方式来说,均可显著降低哺乳期间仔兔死亡率,尤其是9-42日龄期间仔兔死亡率。 3.4 哺乳方式和母仔分离对哺乳母兔窝产仔数、窝产活仔数、断奶个体重和断奶前日增重均无明显影响。 3.5 48小时母仔分离能明显提高哺乳母兔的发情率和繁殖率,且对母兔和仔兔均无副作用,因此,可作为一种生物刺激技术,替代外源性激素的处理,广泛应用于哺乳母兔的同期发情。但对于其具体的使用方法仍有待于更进一步深入细致的研究,以尽可能地发挥其应用效果。
畜牧导航: 养兔资讯   兔价格行情   特兔技术   兔病防治   饲养管理   养兔问答
  • 上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2017320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 实名网站 360认证 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