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全在线
卫生部直属 | 浙江 | 河南 | 广东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上海 | 江苏 | 山东 | 山西 | 湖南 | 安徽 | 江西 | 福建 | 湖北 | 广西
贵州 | 云南 | 四川 | 陕西 | 重庆 | 甘肃 | 宁夏 | 青海 | 新疆 | 新疆兵团 | 辽宁 | 吉林 | 海南 | 西藏 | 黑龙江 | 内蒙古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国卫生人才网 > 安徽卫生人才网 > 安庆 > 正文:桐城县医药卫生人才网:转发省卫生厅关于做好蜱传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工作的通知
    

转发省卫生厅关于做好蜱传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工作的通知

来源:桐城卫生网 更新:2013-7-3 中国卫生人才网
桐城县医药卫生人才网:转发省卫生厅有关做好蜱传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工作的公告:全市各医疗卫生单位: 现将安庆市卫生局转发省卫生厅印发的《关于做好蜱传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工作的通知》(卫应急秘〔2010〕704号)文件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做好防控工作。二〇一〇年九月二十九日转发《省卫生厅关于做好蜱传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各县(市、区)卫生局,开发区社发局,市区有关医疗卫生单位:现将省卫生厅《关于做好蜱传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工作的通知》
全市各医疗卫生单位:
  现将安庆市卫生局转发省卫生厅印发的《关于做好蜱传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工作的通知》(卫应急秘〔2010〕704号)文件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做好防控工作。
二〇一〇年九月二十九日
 
 
转发《省卫生厅关于做好蜱传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工作的通知》的通知
 
各县(市、区)卫生局,开发区社发局,市区有关医疗卫生单位:
现将省卫生厅《关于做好蜱传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工作的通知》(卫应急秘[2010]704号)转发给你们,请按照文件要求,落实各项措施,切实加强防控工作。
 
二 〇一〇年九月二十五日
 
 
 
安徽省卫生厅
卫应急秘〔2010〕704号
 
关于做好蜱传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防控工作的通知
 
各市卫生局,省直有关医疗卫生单位:
近日,河南等省的蜱传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引起了社会和媒体广泛关注,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蜱传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工作,现通知如下:
  一、加强教育宣传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要高度重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积极有效地开展媒体沟通,有针对性地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宣传,要通过报纸、电视台、电台、网络、专家访谈、12320公益电话等多种途径,大力宣传蜱传疾病的防治知识,释疑解惑,消除公众疑虑,提高群众自我防病意识和防护能力。
  二、提高诊治能力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辖区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医疗卫生机构要开展全员培训,认真学习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卫办应急发〔2008〕18号),熟悉掌握诊疗规范,开展岗位技术练兵,不断提高蜱传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诊断水平和救治能力。
  三、规范病例报告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蜱传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报告工作的管理。各级医疗机构要按照卫生部的规定要求进行报告。各级疾控机构对报告的病例或疑似病例,按照调查规范要求,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分析研判发病情况,为临床救治提供技术支持。
 
   附件: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相关情况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定义
 
(信息公开形式:依申请公开)
 
 安徽省卫生厅办公室
2010年9月15日印发
20
 
附件1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相关情况
近年来,河南、湖北、安徽、山东等省局部地区相继发现并报告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例,其中个别重症病例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死亡。卫生部门对此高度重视,在组织专家积极探查疾病病因的同时,及时开展疾病防控、病人救治和宣传教育等工作。
一、疾病基本情况与分布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疾病病因探查发现,2007年发现的人粒细胞无形体可引发媒体关注的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近日发现的布尼亚病毒也可能引发该类疾病。蜱虫叮咬可能是传播这类疾病的主要途径。
疾病监测发现,该类病例多散发,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北、安徽、山东等地丘陵地区,5至6月份病例较多。病例多为成年农民,在城市人口中极少发现。
总结临床病例发现,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伴血小板、白细胞减少等,多急性起病,可伴乏力、纳差、恶心,部分病例可出现黑便、牙龈等部位出血等症状,部分病例可出现肝肾等多脏器功能损害(病例死亡的主要原因)。
  二、各地卫生部门采取的措施
2006年,安徽等省先后发现多例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例。相关地区卫生部门高度重视,在做好病人救治和疾病防控的同时,立即组织专家开展病因探查。
2007年下半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现并证实人粒细胞无形体感染可引发此类疾病。卫生部立即组织专家编写了《人感染粒细胞无形体病防控指南(试行)》,并于2008年初印发,指导有关地区开展病例诊治、疾病防控和健康教育等工作,同时加强此类疾病的监测工作,不断总结救治和防控经验,完善防治措施。
2009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监测过程中,发现部分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例并无人粒细胞无形体感染证据。为了指导各地切实做好此类的防治工作,卫生部门在河南、湖北两省加大了疾病监测力度,积极开展病例标本采集和病原体分离鉴定等工作。近日,专家通过掌握的证据,分析认为一种布尼亚病毒也可能引起此类疾病。目前,有关该病毒和该疾病的关系确定工作正在进行中。
近期,卫生部将组织专家编写完善此类疾病的防控和医疗救治方案,进一步指导相关地区做好该疾病的预防、临床诊治、健康教育等工作,向群众普及防病知识,争取此类病例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三、公众预防措施
蜱传疾病在我国相对较为常见,目前已有较成熟的防控手段。避免蜱叮咬是降低感染风险的主要措施,预防该病的主要策略是指导公众、特别是高危人群减少或避免蜱的暴露,并告知出现症状者及时就医。
专家指出,蜱主要栖息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应尽量避免在此类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尤其是已发现过病人的地区,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着紧口、浅色、光滑的长袖衣服,可防止蜱的附着或叮咬,且容易发现附着的蜱。也可在暴露的皮肤和衣服上喷涂避蚊胺(DEET)等驱避剂进行防护;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在蜱栖息地活动时或活动后,应仔细检查身体上有无蜱附着,如发现蜱附着在身体上,应立即用镊子等工具将蜱除去。因蜱体上或皮肤破损处的液体可能含有传染性病原体,不要直接用手将蜱摘除或用手指将蜱捏碎;蜱可寄生在家畜或宠物的体表。如发现动物体表有蜱寄生时,应减少与动物的接触,避免被蜱叮咬。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附件2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定义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方案(试行)》稿中,将该病例定义为:
1. 发热(体温≥38℃)伴血小板降低,或
2. 发热伴出血症状(黑便、牙龈出血、皮肤瘀点或瘀斑、眼结膜充血等出血症状中至少一项)。
对符合上述病例定义第2项,但未做血象检查或无血象检查结果的患者,医疗机构应尽快对其进行血象检查。
明确诊断的血液病等非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应排除。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2017320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