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药学理论 > 中国国家基本药物 > 正文:维生素K1功效主治/不良反应/副作用/用法用量/药理学
    

维生素K1

  
中西药分类 西药
作用分类 血液系统药物\促凝血药
英文名 Vitamin K1
汉语拼音
别名 植物甲萘醌,Phytomenadione
药物组成
性状 本品为黄至琥珀色稠状透明液体,无臭或几乎无臭,遇光易分解,不溶于水,易溶于植物油、乙醚、氯仿,微溶于乙醇
功效
主治 防治维生素K缺乏而引起的低凝血酶原血症。若有紧急需要或有急性出血情况,K1较其它制剂作用更快、更有效。然而在严重出血时,同时输注新鲜全血或血浆则更为安全,因为投药后需3小时以上才能制止活跃性出血。本品通过内源性阿片样物质介导,有镇痛作用,偶用于胆石症或胆道蛔虫症引起的胆绞痛。 1.口服抗凝药所致低凝血酶原血症 香豆素类抗凝药轻度过量引起的轻度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或出血症,只需停药即可纠正。中度或严重出血可选用维生素K制剂,但需考虑到过量常干扰需要抗凝的基础病治疗。如出现这种情况,需应用更大剂量的抗凝药以重建抗凝。 2.新生儿出血症 西方国家推荐新生儿常规给一剂维生素K1以预防新生儿出血症。国内大多医院已予采用,特别是母亲在妊娠期曾接受抗凝或抗惊厥治疗的婴儿,出生时应接受预防量维生素K1。K1引起的高胆红素血症或溶血性贫血发生率低于其它维生素K制剂,尤其适合于早产儿。 3.其它疾病引起的低凝血酶原血 症维生素K1常用于阻塞性黄疸、胆瘘、慢性腹泻、广泛肠段切除后,因肠吸收利用功能不良所致的低凝血酶原血症。某些药物如水杨酸、磺胺、奎宁奎尼丁或广谱抗生素可干扰维生素K活性导致低凝血酶原血症,故有指征与维生素K合并应用,或停用扰乱凝血机制的药物,二者择一。维生素K也适用于母乳或人工喂养的婴儿腹泻后,或其它原因的维生素K缺乏症。 4.杀鼠药二苯茚酮钠(diphenadione sodium,敌鼠钠)中毒解救,需大剂量。
用途
方解
药理作用 维生素K是位于肝细胞内浆网的羧化酶辅因子,能促进因子Ⅱ、、Ⅹ的无活性前体蛋白氨基末端谷氨酸的加羧基作用。γ-双羧基化的凝血因子,通过与Ca++的桥联,云集在血小板膜磷脂表面。高度浓集的凝血因子在止血阶梯反应中相继活化,导致凝血酶在血小板表面生成,产生止血功能。维生素K缺乏将使上述凝血因子功能降低,虽然免疫学测定无活性前体蛋白的抗原量仍可正常。这种功能性低凝血酶原血症可致凝血障碍,产生出血倾向。足量维生素K能逆转香豆素类口服抗凝药(如华法林)对肝脏合成活性凝血因子的抑制作用。
体内过程 口服维生素K1,在胆盐乳化脂肪参与下始能经近端小肠吸收,通过淋巴管进入血循环。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的维生素K1则随β脂蛋白转运。吸收后的药物短期集中在肝内被利用。蛋白羧化作用中被氧化成环氧维生素K1,然后经维生素K1还原酶还原成维生素K1,这是一种循环过程。维生素K体内分解代谢十分缓慢,主要以氧化衍生物或葡萄糖醛酸类形式,少量以游离形式通过胆道排泄,一部分经尿排出,体内只有少量积贮。 口服维生素K1后6-12小时或肠外给药后1-2小时,血浆内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增加,12-24小时可改善凝血酶原时间。妊娠31-38周的新生儿单次给维生素K12mg,6-12小时维生素K1血清水平自基础值17ng/ml升至213-275ng/ml,第5天仍可达65ng/ml。维生素K1能通过胎盘,分娩前11-47分钟,维生素K11mg静脉注射,能使母体血浆维生素K1水平达45-93ng/ml,脐血药物浓度平均0.14ng/ml。人乳能分泌维生素K1,但含量较牛乳为低。哺乳妇女单剂维生素K120mg,12、36、48小时后乳汁中维生素K1含量增至140、50、5ng/ml。
剂型 注射剂
规格 注射剂:1ml:10mg。
用法用量 维生素K可口服或肠外给药,给药方式取式于凝血酶原缺乏的严重程度。胆汁分泌减少者,维生素K1肠外给药,适用于胃肠道不能吸收或不能保持药物血浓度的患者。静脉给药只适用于不能采用其它途径投药的患者,例如过低的凝血酶原血症注射局部易于出血或其他不宜皮下或肌内注射者。静脉注射可用5%葡萄糖溶液、5%葡萄糖盐水、0.9%氯化钠注射液为稀释液体,缓慢输注,速度不超过1mg/为口服剂。 1.抗凝药引起的低凝血酶原血症临床无出血倾向者:维生素K12.5-10mg/d,皮下注射或肌内注射。仅个别患者需要25mg/d。 为避免重建抗凝时发生耐药现象,宜采用最低有效剂量,维持纠正后的凝血酶原时间值略高于有效抗凝线即可。口服者每日1-2次重复给药,肠外给药者每6-8小时重复给药。 低凝血酶原血症伴临床出血者,维生素K110-50mg缓慢静注,必要时每4小时重复。 2.新生儿出血症 婴儿出生后立即肌注或皮下注射维生素K10.5-1mg,可预防新生儿或早产儿出血症。少数需重复用4-7天。母亲分娩前12-24小时内给维生素K11-5mg肌注,也可预防新生儿出血症,但多不主张给母亲用药。 3.其它疾病引起的低凝血酶原血症 维生素K12-25mg肠外给药,很少需要25mg/d以上,偶有采用50mg/d。儿童凝血酶原缺乏每日用量2mg,较大儿童5-10mg缓慢静脉注入。 为预防低凝血酶原血症,长期全胃肠外营养成人患者需要维生素K15-10mg/kg,每周注射1次,儿童2-5mg,每周1次。婴儿喂养期(母乳或人工)维生素K11mg/d肌注。婴儿腹泻数日则需1mg/d肌注。
不良反应 维生素K相对无毒性。初次接受K1静脉注射者,输注过速,偶可发生类似过敏反应的副反应,包括:胸痛、胸束缚感、面潮红、多汗、虚脱、呼吸困难、抽搐心律失常、紫绀、意识模糊、味觉异常、支气管痉挛、脉搏速弱、短暂低血压,甚至休克、心跳骤停等。局部肌内注射处偶可发生红肿、疼痛、硬结、荨麻疹样皮疹。不良反应是由于药物本身抑或注入颗粒物质所致尚不清楚。故静脉注射K1应限于急诊需要,经稀释或缓慢输注。新生儿或早产儿由于酶系统不成熟且排泄功能不良,剂量过大(10-20mg/d)易引起高胆红素血症或氧化损伤性溶血。用维生素K1发生的新生儿溶血或高胆红素血症较应用维生素K3者少。
注意事项 1.维生素K1对先天性或严重肝病所致的低凝血酶原血症无效。剂量过大反能加重肝损害,使凝血酶原时间更为延长。试验剂量无效者提示疾病非维生素K依赖性,无必要重复投药。维生素K不能拮抗肝素的抗凝作用。 2.维生素K1与苯妥英钠混合2小时后出现颗粒沉淀,维生素K1与维生素C、B12、右旋糖酐混合,溶液失去透明性。 3.注射剂维生素K1含苯甲醇(防腐剂),剂量过大〔100-400mg/(kg·d)〕对新生儿有毒性。故提倡按规定剂量给药。 4.口服抗凝剂时不应同时经给生素K1,除非为了治疗抗凝过度。
贮藏 避光贮于干燥低温处。
备注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10,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