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药学理论 > 中国中药 > 正文:香槐 功效主治/用法用量/化学成分查询
    

香槐

  
别名 山荆、香近豆、四季豆
汉语拼音 xiang huai
英文名 root or fuit of Wilson Yellow-wood
药材基原 为豆科植物香槐和翅荚香槐的根或果实
动植物形态 1.香槐 落叶乔木,高4-10m。树皮灰褐色;散布圆形皮孔。叶互生,奇数羽状复叶;小叶7-11片,小叶柄5-8mm;叶片卵状椭圆形、卵状长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5-11cm,宽2.5-4cm,先端短渐尖或骤尖,基部宽楔形至近圆形,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苍绿色,沿主脉上被浅棕褐色柔毛。圆锥花序疏松,顶生及腋生,长12-18cm;花长1.5-2cm;花萼钟状,先端具5齿裂,裂齿三角形,密生黄棕色短柔毛;蝶形花冠,白色;雄蕊10,长短不等,近分离;子房线形,具短柄,表面密被浅棕褐色绢状柔毛,花柱向上弯,柱头狭尖。荚果条形,扁平,长3.5-8cm,宽约8mm,密生毛。种子2-4颗,肾状椭圆形,长约4mm,光滑。花期6-7月,果期9-10月。
2.翅荚香槐 乔木,高6-16m。树皮暗灰色,光滑,皮孔甚多。叶互生,奇数羽状复叶;小托叶刺状,长2-3mm;小叶7-9,互生,叶片椭圆形至长椭圆形,稀卵状椭圆形,长4-6.5cm,宽2.2-3.5cm,先端渐尖,基部近圆形,侧生小叶基部微偏斜,上面被疏柔毛,下面无毛。圆锥花序腋生,长10-30cm;萼钟状,长约5mm,密生棕色绢毛,萼齿5,三角形;蝶形花冠,白色,基部有黄色小点,长12-15mm;雄蕊10,近分离。荚果长椭圆形或线状披针形,扁平,在背缝及腹缝处延长成翅,长约5.5cm,阔约1.5cm。花期6-7月,果期9-11月。
资源分布 1.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贵州等地。 2.分布于浙江、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
生态环境 1.生于海拔1000m的山坡杂木林缘或林中。2.生于村落或山谷疏林中。
药用植物栽培
采收和储藏 根全年均可采挖,洗净,切片鲜用。9-10月采收成熟的果实,晒干。
药用部位
生药材鉴定 (1)香槐 荚果呈条状而扁,长3-7cm,宽8mm左右,表面黄绿色,密被短柔毛,果皮硬,内有种子2-4颗。种子肾状,椭圆形,扁平,长约4mm,径约3mm,青灰褐色,光滑。(2)翅荚香槐 荚果椭圆形,长约5cm,宽约1.5cm,背缝及腹缝外均扩大成狭翅状。
中药化学成分 香槐含伪赝靛甙元葡萄糖甙(pseudobaptigenin glucoside),6-去甲氧基香槐素葡萄糖甙(cladrin glucoside),8-甲基巴拿马黄檀异黄酮葡萄糖甙(8-methylretusin glucoside),5-甲氧基阿佛洛莫生葡萄糖甙(pseudobaptigenin diglucosides),6-去甲氧基香槐素二葡萄糖甙(cladrin diglucosides),阿佛洛莫生二葡萄糖甙(afrormosin diglucosides),富士动力精二葡萄糖甙(fujikinetin diglucosides),香槐素二葡萄糖甙(cladrastin diglucosides),5-甲氧基阿佛洛莫生二葡萄糖甙(5-methoxyafrormosin diglucosides),香槐种异黄酮二葡萄糖甙(platycarpanetin diglucosides),另外还含异5-甲氧基阿佛洛莫生(iso-5-methoxyafrormosin),异香槐种异黄酮(isoplatycarpanetin)及其葡萄糖甙。
理化性质
中药化学鉴定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炮制方法
剂型
中药制药工艺
药理作用
药理学
药代动力学
毒理学
药物配伍
药性 辛温
归经 肝经
功效 祛风止痛
功效分类 祛风药
主治 关节疼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鲜根30-60g。
用药禁忌
不良反应及治疗
选方
临床运用 治关节疼痛:香槐鲜根二两,加加皮(五加科细柱五加)、钻地风(五加科杞李参)各二两。水煎,冲黄酒、红糖,早晚饭前各服一次。治肠寄生虫及饮食不洁腹痛:果实炒熟食之,催吐。
各家论述
考证 出自《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药物应用鉴别
药典收录
药材拉丁名 1.Radix seu Fructus Cladrastis Wilsonii 2.Radix seu Fructus Cladrastis Platycarpae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1.Cladrastis wilsonii Takeda 2.Cladrastis platycarpa(Maxim.)Makino[Sophora platycarpa Maxim.]
科属分类 豆科
出处 《中华本草》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10,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