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全在线
搜索更多精品课程:
热 门:外科内科学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皮肤性病学骨科学全科医学医学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急诊医学传染病学医学影像药 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毒理学生物技术制药生药学中药学药用植物学方剂学卫生毒理学检 验:理化检验 临床检验基础护 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 社区护理五官护理护理学内科护理护理管理学中 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针灸学刺法灸法学口 腔: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正畸口腔修复口腔组织病理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医学生物学分析化学医用化学其 它:人体解剖学卫生统计学人体寄生虫学仪器分析健康评估流行病学临床麻醉学社会心理学康复医学法医学核医学危重病学中国医史学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诊断学 > 河北医科大学 > 正文:中医诊断学授课教案
    

中医诊断学-授课教案

中医诊断学:授课教案:河 北医 科 大学 教 案首 页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授课专业和班级 授课内容 绪 论 授课学时 2 教学目的 掌握“诊断”、“诊法”、“症状”、“体征”、“诊病”、“辨证”、“病”、“证”、“病案”的含义;熟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熟悉四诊

河 北医 科 大学 教 案首 页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授课专业和班级

授课内容

绪  论

授课学时

2

教学目的

掌握“诊断”、“诊法”、“症状”、“体征”、“诊病”、“辨证”、“病”、“证”、“病案”的含义;熟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熟悉四诊各自所指的主要内容。掌握诊法合参的含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了解中医诊断的发展概况。

教学重点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

症、证、病的联系与区别;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教具和媒

体 使 用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绪  论

“诊断”的含义 5’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一)诊法   10’

(二)诊病 5’

(三)辨证 8’

(四)病案     2’

二、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一)司外揣内   10’

(二)见微知著  10’

(三)以常衡变   7’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审察   10’

(二)诊法合参   10’

(三)病证结合   10’

四、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8’

五、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5’

讲 授 新

进展内容

黑箱理论;生物全息

课后总结


河 北医 科 大学 教 案首 页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授课专业和班级

授课内容

概述、意义、方法、内容、问寒热

授课学时

2

教学目的

掌握问诊的内容,常见现在症的内容;熟悉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常见现在症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重点

问诊的内容;寒热的含义。

教学难点

寒热产生的机理

教具和媒

体 使 用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注意重点讲解常见症状的产生机理。

第一章 问诊

概述                 10'

第一节 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10'

1. 问诊的意义

2. 问诊的方法

第二节问诊的内容 

1.一般情况            5'

2.主诉         10' 

3.现病史           5' 

4.既往史      10'

5.个人生活史          5'

6.家族史        5'

第三节问现在症

概述         5'

一、问寒热 

1.含义      15' 

2.产生机理        20'   

讲 授 新

进展内容

  结合现代医学研究讲述恶寒与畏寒的产生机理及临床表现特点的

不同。

课后总结

  

河 北医 科 大学 教 案首 页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授课专业和班级

 

授课内容

问寒热

授课学时

2

教学目的

掌握“寒热”的类型;掌握“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的含义、类型和临床意义;掌握“潮热”的类型及特征;掌握“寒热往来”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教学重点

潮热的类型及特征

教学难点

恶寒发热、寒热往来的产生机理

教具和媒

体 使 用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注意重点讲解常见症状的产生机理。

(一)恶寒发热

1. 恶寒重发热轻     10’

2. 发热轻而恶风     10’

3. 发热重恶寒轻   10’

(二)但寒不热  

1.新病恶寒  10’

2.久病畏寒  10’

(三)但热不寒 

1.壮热 10'

2.潮热    10'

3.微热 10'

(四)寒热往来

1. 寒热往来无定时    5'

2. 寒热往来有定时    15'

讲 授 新

进展内容

结合现代临床医学研究,讲解“潮热”“壮热”“寒热往来”的机理、

特点及临床表现。

课后总结

  

河 北医 科 大学 教 案首 页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授课专业和班级

授课内容

问  汗

授课学时

2

教学目的

掌握“问汗”的内容;掌握问“有汗无汗”的临床意义;掌握各种特殊汗出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教学重点

各种类型的特殊汗出(如:自汗盗汗、绝汗和战汗等)

教学难点

各种类型的特殊汗出(如:自汗、盗汗、绝汗和战汗等)

教具和媒

体 使 用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重点讲解临床常见各种汗出的产生机理及特点。

www.med126.com/kuaiji/

二、问汗

汗的来源及形成 15'

“问汗”的内容 5'

(一) 有汗无汗  20'

(二) 特殊汗出

(1)自汗(2)盗汗 25'

(3)绝汗(4)战汗 25' 

(5)冷汗(6)热汗(7)黄汗  10'

讲 授 新

进展内容

 

 结合现代临床医学研究,讲解“自汗”“盗汗”“绝汗”的机理、

特点及临床表现。

课后总结


河北 医 科大 学 教案 首 页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授课专业和班级

 

授课内容

问汗、问疼痛

授课学时

2

教学目的

掌握各种“局部汗出”的临床意义;掌握“问疼痛”的要点;掌握常见疼痛的性质及临床意义。

教学重点

问疼痛性质

教学难点

疼痛产生的病因病机

教具和媒

体 使 用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重点讲授其产生的病因病机,临床特点及意义。

 (三)局部汗出         15'

三、问疼痛

概  述       15'

(一)问疼痛的性质    50'   

1.胀痛  2.刺痛  3.冷痛   4.灼痛 5.重  痛   6.酸痛  

7.绞痛  8.空痛  9.隐痛   10.走窜痛11.固定痛  12.掣 痛 

(二)问疼痛的部位       20'

1.头  痛  2.胸  痛  3.胁  痛  4.胃 脘 痛  5.腹  痛 

6.背  痛  7.腰  痛  8.四肢痛  9.周身疼痛

讲 授 新

进展内容

结合现代医学研究,讲授疼痛的产生机理及临床特征。

课后总结

河 北医 科 大学 教 案首 页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授课专业和班级

授课内容

问头身胸腹不适、问耳目

授课学时

2

教学目的

掌握常见头身胸腹不适症状的含义及临床意义;掌握耳鸣耳聋、重听的含义及虚实鉴别;掌握目痒、目痛的含义及意义;掌握目眩虚实鉴别。

教学重点

心悸的临床特征及意义

教学难点

心悸临床诊断要点及临床意义

教具和媒

体 使 用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重点讲授其临床特点及意义。

四、问头身胸腹不适

  (一)头晕  5'

  (二)胸闷 10'

  (三)心悸 10' 

  (四)胁张  5'

  (五)脘痞 10'

  (六)腹胀 10'

  (七)身重  5'

  (八)麻木  5'

   (九)阳痿   3'

(十)遗精 2'

五、问耳目

  (一)问耳    15'

  (二)问目 20'

讲 授 新

进展内容

 根据现代临床研究,讲授头晕、心悸的临床特点及诊断要点。

课后总结

河 北医 科 大学 教 案首 页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授课专业和班级

授课内容

问睡眠、问饮食与口味

授课学时

2

教学目的

掌握“失眠”“嗜睡”的含义;掌握“嗜睡”与“昏睡”的区别;掌握“不欲食”“纳少”“纳呆”的区别;掌握“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教学重点

失眠、嗜睡、口渴与饮水、食欲与食量的临床意义

教学难点

“嗜睡”与“昏睡”的区别;“不欲食”“纳少”“纳呆”的区别

教具和媒

体 使 用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重点讲授其临床特点及意义。

六、问睡眠

睡眠的生理及问诊内容   10'

(一)失眠    

1.含义  5'

2.病理及意义 15'

(二)嗜睡 

1.含义  5'

2.病理及意义 10'

3.“嗜睡”与昏睡的区别 5' 

七、问饮食与口味

1.问饮食的含义和内容 5'

2.意义   5'

   (一)口渴与饮水   20'  

(二)食欲与食量   15'

  (三)口味   5'

讲 授 新

进展内容

根据现代临床研究,讲授失眠、嗜睡的临床分型、特点、诊断要点

及临床意义。

课后总结

河 北医 科 大学 教 案首 页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授课专业和班级

授课内容

问口味、问二便; 问经带

授课学时

2

教学目的

掌握临床常见大便异常的表现及临床意义;掌握临床常见小便异常的表现及相应临床意义;熟悉常见异常口味的临床意义。掌握“问月经”“问带下”的内容

教学重点

大、小便临床常见异常类型及临床意义; 问月经、问带下

教学难点

便秘泄泻的临床诊断要点 ; 崩漏闭经痛经、月经失调的临床诊断及意义。

教具和媒

体 使 用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重点讲授其临床特点及意义。

八、问二便

(一)大便

1.便次异常 15'

2.便质异常 15'

3.排便感异常     15'

(二)小便

1.尿次异常 15' 

2.尿量异常 15'

3.排尿感异常  15' 

九、问经带

(一)月经 5'  (二)带下   5'

讲 授 新

进展内容

 结合现代医学研究,讲授临床大、小便异常产生机理及意义。

课后总结

河北 医 科大 学 教案 首 页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授课专业和班级

授课内容

全身望诊

授课学时

2

教学目的

掌握望诊的概念,望神的概念,得神、失神、假神的表现和临床意义;熟悉望神的意义及重点。

教学重点

对神气的判断

教学难点

假神

教具和媒

体 使 用

CAI课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

第二章   望诊

概述    10’

第一节  全身望诊

一、望神

(一)望神的原理  15’

(二)神的具体表现   10’

(三)神的分类及判断

1.得神  15’

2.少神  15’

3.失神  15’

4.假神  20’

 

讲 授 新

进展内容

简介望神诊病的研究现状。

课后总结

河 北医 科 大学 教 案首 页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授课专业和班级

授课内容

全身望诊

授课学时

2

教学目的

掌握望色的概念,常色、病色的概念及其特点;熟悉望色的意义,善色、恶色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了解望色诊病的原理、面部分候脏腑、主色及客色概念。

教学重点

常色、病色

教学难点

色与泽的意义

教具和媒

体 使 用

CAI课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

5.神乱   15’

二、望色

(一)望色诊病的原理

1. 色与泽的意义与关系 15’

2. 望面色的诊断意义   10’

3. 面部分候脏腑 10’

(二)常色与病色 

1.常色   20’

2.病色   30’

讲 授 新

进展内容

简介面色与面部皮肤温度的关系研究进展。

课后总结


河北 医 科大 学 教案 首 页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授课专业和班级

授课内容

全身望诊

授课学时

2

教学目的

掌握面赤、黄、白、青、黑的主病。

教学重点

五色主病、望色十法

教学难点

五色主病

教具和媒

体 使 用

CAI课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

(三)五色主病

1.赤色 20’

2.白色 15’

3.黄色 15’

4.青色 15’

5.黑色 15’

(四) 望色十法 10’

   (五)望色的注意事项 10’

讲 授 新

进展内容

简介多种疾病面色改变研究进展。

课后总结

河 北医 科 大学 教 案首 页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授课专业和班级

授课内容

全身望诊、局部望诊

授课学时

2

教学目的

形体强弱的表现和意义。掌握望姿态的概念、动静姿态的主要表现和意义;熟悉望姿态的意义、异常动作的表现和意义。

教学重点

望形体、动静姿态

教学难点

形体胖瘦、衰惫姿态

教具和媒

体 使 用

CAI课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

三、望形体

(一)望形体诊病的原理 10’

(二)望形体的内容

1.形体强弱   10’

2.形体胖瘦   20’

3.体质形态   10’

四、望态

(一)望态诊病的原理  10’

(二)望态的内容 

1.动静姿态  20’

2.衰惫姿态  10’

3.异常动作  10’

讲 授 新

进展内容

简介体重指数和身体健康状况的关系

课后总结

河 北医 科 大学 教 案首 页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授课专业和班级

授课内容

全身望诊、局部望诊

授课学时

2

教学目的

掌握小儿囟门异常改变及其临床意义;熟悉望头面、五官的意义。

教学重点

望头部、望目

教学难点

望囟门

教具和媒

体 使 用

CAI课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

第二节  局部望诊

一、望头面

(一)望头部  20’

(二)望面部  10’

二、望五官

(一)望目 20’

(二)望耳 10’

(三)望鼻 10’

(四)望口与唇   10’

(五)望齿与龈   10’

(六)望咽喉  10’

讲 授 新

进展内容

简介发诊、目诊近代研究成果。

课后总结

 

河 北医 科 大学 教 案首 页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授课专业和班级

授课内容

局部望诊

授课学时

2

教学目的

掌握常见皮肤色泽与形态变化的概念及意义;熟悉躯体、四肢、二阴的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重点

望颈部、皮肤色泽

教学难点

阴黄与阳黄的区别、阴水与阳水的区别。

教具和媒

体 使 用

CAI课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

三、望躯体

(一)望颈项 10’

(二)望胸胁 10’

(三)望腹部 10’

(四)望腰背部  10’

四、望四肢

(一)望手足   7’

(二)望掌腕   7’

(三)望指趾   6’

五、望二阴

(一)望前阴   10’

(二)望后阴   10’

六、望皮肤

(一)色泽异常 10’

(二) 形态异常   10’

讲 授 新

进展内容

简介癌症患者皮纹变化研究成果。

课后总结


河北 医 科大 学 教案 首 页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授课专业和班级

授课内容

局部望诊、望排出物; 望小儿指纹

授课学时

2

教学目的

掌握斑与疹的表现及其鉴别;熟悉白、水痘、疮疡的表现及意义。掌握痰的主要表现及其临床意义;熟悉常见呕吐物、大小便的异常改变及临床意义。掌握指纹颜色、长短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重点

斑疹、痰; 望指纹的临床意义

教学难点

斑疹的鉴别; 望指纹的方法

教具和媒

体 使 用

CAI课件; 录像、图片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

(三)皮肤病症

1.斑疹  15’

2.水疱  10’

3.疮疡   5’

第三节  望排出物

一、望痰涕

(一)望痰   5’

(二)望涕   5’

二、望涎唾   5’

三、 望呕吐物   5’

四、望二便   10’

第四节  望小儿指纹

一、正常小儿指纹 20’

二、病理小儿指纹    20’

讲 授 新

进展内容

皮肤白斑与肿瘤的关系研究。小儿指纹色泽与缺氧关系研究;

小儿指纹长短与静脉压关系研究。

课后总结


河 北医 科 大学 教 案首 页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授课专业和班级

授课内容

舌诊概说

授课学时

2

教学目的

掌握舌诊方法、正常舌象表现;熟悉舌的结构,舌诊原理;了解舌诊的研究进展

教学重点

舌诊的方法,正常舌象的特征及意义。

教学难点

舌诊的注意事项,舌诊的原理。

教具和媒

体 使 用

多媒体并结合舌诊模型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练习

第三章   舌  诊

第一节  舌诊概说

一、舌的形态结构 10’

二 舌诊的原理

1.舌的组织结构与舌象形成的关系  10’

2.脏腑经络与舌象形成的关系   10’

3.脏腑在舌面上的分属部位  10’

三、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望舌的体位和伸舌姿势 10’

(二).诊舌的方法  10’

(三).诊舌的注意事项 10’

四、舌诊的内容和正常舌象

(一).舌诊的内容  5’

(二).正常舌象 15’

(三)舌象的生理变异  10’

 

讲 授 新

进展内容

舌的组织结构与舌象形成的关系

课后总结

河 北医 科 大学 教 案首 页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授课专业和班级

授课内容

望舌体

授课学时

2

教学目的

掌握常见舌色、舌体形质的特征、意义及主病规律。

教学重点

舌色、舌体形质特征及意义。

教学难点

舌色、舌体形质主病规律。

教具和媒

体 使 用

多媒体及舌诊模型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并参看舌诊模型

第二节  望舌质

一、舌色

(一).淡红舌 20’

(二).淡白舌 20’

(三).红舌   20’

(四).绛舌   20’

(五)紫舌 20’

讲 授 新

进展内容

结合现代研究,介绍淡白舌的形成机理。

课后总结

河 北医 科 大学 教 案首 页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授课专业和班级

授课内容

望舌体

授课学时

2

教学目的

1.掌握各舌体形质、舌态的特征、意义及主病规律。

2.熟悉舌下络脉异常表现及意义。

教学重点

舌体形质、舌态的特征及意义。

教学难点

舌体形质主病规律;舌上点、刺、星、斑的区别。

教具和媒

体 使 用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

二、舌形

(一).老、嫩舌  10’

(二).胖、瘦舌  10’

  (三) 点、刺舌  10’

(四)裂纹舌  10’

(五)齿痕舌  10’

三、舌态

1.痿软舌 8’ 

2.强硬舌 7’  

3.歪斜舌 8’ 

4.颤动舌 7’

5.吐弄舌    5’ 

 6.短缩舌 5’

四、舌下络脉  10’

讲 授 新

进展内容

点刺舌现代研究

课后总结

河 北医 科 大学 教 案首 页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授课专业和班级

授课内容

望舌苔、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意义

授课学时

2

教学目的

1.掌握各苔质特征及临床意义、舌诊意义;

2.掌握舌神、胃气、舌象特征和意义。

教学重点

苔质特征及临床意义。

教学难点

望舌苔要注意苔质和苔色两方面的变化。

教具和媒

体 使 用

多媒体教学及舌诊模型,用自习时间观看舌诊录像。

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并参看舌诊模型。

第三节  望舌苔 

一、苔质

1薄、厚苔  20’

2润、燥苔  20’

3. 腻、腐苔 20’

4.剥落苔  15’ 

5.偏全苔  15’ 

6.真假苔  10’

讲 授 新

进展内容

镜面舌的现代研究

课后总结

河 北医 科 大学 教 案首 页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授课专业和班级

授课内容

望舌苔、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意义

授课学时

2

教学目的

1.掌握各苔色特征及临床意义、舌诊意义;

教学重点

苔色特征及临床意义。

教学难点

望舌苔要注意苔质和苔色两方面的变化。

教具和媒

体 使 用

多媒体教学及舌诊模型,用自习时间观看舌诊录像。

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并参看舌诊模型。

二、苔色

1. 白苔30’

(薄白而润、薄白而干、薄白而滑、白厚腻苔、白厚腻干苔、积粉苔)

2. 黄苔30’

(淡黄苔、焦黄苔、黄腻苔、黄糙苔、黄瓣苔、黄滑苔)

3. 灰黑苔20’

(舌面湿润,舌质淡白胖嫩、黄腻灰黑苔、苔焦黑,干燥,舌质干裂起刺)

第四节  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意义

一、舌象分析要点   10’

二、舌诊的临床意义10’

讲 授 新

进展内容

课后总结

河 北医 科 大学 教 案首 页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授课专业和班级

授课内容

舌诊方法操作练习

授课学时

2

教学目的

1. 掌握舌象分析仪的使用方法。

2.掌握正常舌象的表现。

3.能够正确辨识临床常见的各种病理舌象。

教学重点

舌象分析仪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辨识临床常见的各种病理舌象

教具和媒

体 使 用

舌象分析仪及舌诊模型

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并参看舌诊模型

1.指导学生观察舌象模型,熟悉常见生理、病理舌象。

2.使用中医舌色仪诊察舌象。

(1)介绍舌色仪的使用方法;

(2)让被检查者正坐于向光位置;

(3)指导被检查者将下颌抵于观测托架,将舌自然伸出口外,充分暴露舌体,舌尖稍弯曲向下;

(4)用数码相机拍摄被检查者舌象,输入中医舌象分析系统,进行分析;

(5)观察舌象特征,通过与系统舌象专家库比对,发现异常,判断出为何种病理舌象,并做出判断;

(6)打印舌象分析结果。

讲 授 新

进展内容

课后总结

河 北医 科 大学 教 案首 页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授课专业和班级

授课内容

听声音

授课学时

2

教学目的

掌握谵语、郑声等声音变化及其一般临床意义;熟悉声重、喑哑、鼾声等声音的高低、强弱、清浊等变化的一般意义。

教学重点

谵语、郑声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教学难点

谵语、郑声的鉴别

教具和媒

体 使 用

教学方法

 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在讲授过程中注意把各种声音的特点和

及其产生的机理讲解清楚。

第四章   闻  诊

第一节  听声音

概述     10'     

一 声音         10'

(一)发声   10'

(二)音哑和失音   10'

(三)鼻鼾   4'

(四)呻吟   5'

(五)惊呼   3'

(六)喷嚏   2'

(七)呵欠   3'

(八)太息   3'

(二)语言

(一)谵语   10'

(二)郑声   10'  

(三)独语   10'

(四)错语   10'

讲 授 新

进展内容

结合现代医学对各种声音的研究及临床病症介绍各种声音。如:现代医学对鼻鼾的研究等。

课后总结

河 北医 科 大学 教 案首 页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授课专业和班级

授课内容

听声音、嗅气味

授课学时

2

教学目的

掌握咳嗽、哮、喘、呃逆、嗳气、喷嚏等变化及其一般临床意义;熟悉呼吸、语言、呕吐等声音的高低、强弱、清浊等变化的一般临床意义,口气、汗、痰、二便、带下以及病室气味等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重点

哮与喘的鉴别诊断;咳嗽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呕吐、呃逆、嗳气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难点

哮与喘、短气和少气的临床鉴别诊断

教具和媒

体 使 用

教学方法

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在讲授过程中注意把各种声音的特点和及其产生的机理讲解清楚。

三 呼吸

(一)病态呼吸

1.喘  2.哮 3.短气   4.少气     30'

(二)听诊呼吸异常              

1.  肺泡音异常  10'   2.支气管呼吸音异常 10'  

(三)啰音

1. 湿性啰音   10'  2.干性啰音     10'

四 咳嗽              5'

五心音               5'

六胃肠异常声音  10'

(一)呕吐 (二)呃逆 (三)嗳气  (四)肠鸣

           第二节 嗅气味

一病体气味   5'    二病室气味   5'

讲 授 新

进展内容

通过现代医学对哮与喘研究,讲述其临床诊断及鉴别要点。

课后总结

  

河 北医 科 大学 教 案首 页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授课专业和班级

授课内容

概述、脉象形成的原理、诊脉的部位和方法

授课学时

2

教学目的

掌握脉象的概念;熟悉脉诊的原理。

教学重点

脉象的概念,脉象形成的原理,寸口六脉配属脏腑的价值。掌握诊脉的正确方法

教学难点

脉象形成的原理,诊脉独取寸口的理论依据,诊脉方法。

教具和媒

体 使 用

投影仪,CAI课件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启发式教学方法,阐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第五章  脉  诊

概 述

一、基本概念  5’   二、脉学的形成和发展  5’

第一节  诊脉概述

  一、脉诊原理

(一)、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7’  (二)、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8’

(三)、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 10’

二、诊脉部位

(一)三部九候诊法 5’

(二)人迎寸口诊法   5’

(三)仲景三部诊法   5’

(四)寸口诊法

1.寸口部位  7’

2.寸口脉诊病的原理  10’

3.寸口分候脏腑   10’

二、诊脉方法

(一)时间  5’   (二)体位  5’

(三)指法  5’  (四)平息   3’

(五)五十动   2’

四、 脉象要素 3’

讲 授 新

进展内容

结合概述,简介脉诊现代发展前景。

课后总结

 

河 北医 科 大学 教 案首 页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授课专业和班级

授课内容

正常脉象

授课学时

2

教学目的

1.掌握正常脉象的特征。

2.了解脉象的生理变异。

教学重点

正常脉象的特征 

教学难点

胃、神、根的指感特征

教具和媒

体 使 用

教学方法

结合脉象练习重点体会酌正常脉象的基本特征和生理性变异。

第二节 正常脉象

一、正常脉象的特点

(一)有胃 15’

(二)有神 15’

(三)有根 10’

二、脉象的生理变异

(一)个体因素影响  26’

(二)外部因素影响  26’

布置课后诊脉练习  8’

讲 授 新

进展内容

穿插介绍正常脉象的现代研究资料

课后总结

河 北医 科 大学 教 案首 页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授课专业和班级

授课内容

常见脉象及其临床意义

授课学时

2

教学目的

1.掌握浮脉、沉脉的脉象及临床意义。

2.熟悉散脉、芤脉、伏脉、牢脉的脉象及临床意义。

教学重点

浮脉、沉脉的脉象及临床意义。

教学难点

浮脉、芤脉的脉象,沉脉主里证。

教具和媒

体 使 用

投影仪

教学方法

结合脉图详细介绍每个脉象的特征表现,并参照相关研究资料对其形成机理作深入认识。

第三节 病理脉象

一、常见脉象

(一)浮脉(重点讲述其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25’

[相类脉]

1.散脉(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10’

2.芤脉(重点讲述其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10’

3.革脉 10

(二)沉脉(重点讲述其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20’

[相类脉]

1.伏脉(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15’

2.牢脉(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10’

讲 授 新

进展内容

结合现代研究,阐述各脉脉理。

课后总结

河 北医 科 大学 教 案首 页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授课专业和班级

授课内容

常见脉象及其临床意义

授课学时

2

教学目的

1.了解属于脉率类、脉宽度类、脉长度类变化的病脉有哪些?

2.掌握迟脉、缓脉、数脉、洪脉、细脉的脉象及临床意义。

教学重点

迟脉、缓脉、数脉、洪脉、细脉的脉象及临床意义

教学难点

缓脉、数脉、洪脉、长脉的脉象

教具和媒

体 使 用

投影仪

教学方法

结合脉图详细介绍每个脉象的特征表现,并参照相关研究资料对其形成机理作深入认识。

(三)迟脉迟脉(重点讲述其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10’

[相类脉]

缓脉(重点讲述其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10’

(四)数脉(重点讲述其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10’

 [相类脉]

疾脉(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10‘

(五)虚脉(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10’

(六)实脉讲述其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10’

(七)洪脉(重点讲述其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15’

[相类脉]

1.大脉(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10’

2.长脉(重点讲述其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15’

讲 授 新

进展内容

结合现代研究,阐述各脉脉理。

课后总结

河 北医 科 大学 教 案首 页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授课专业和班级

授课内容

常见脉象及其临床意义

授课学时

2

教学目的

1.了解属于脉力度、流利度、紧张度变化的病脉有哪些?

2.掌握弱脉、滑脉、涩脉、弦脉、紧脉的脉象及临床意义。

教学重点

弱脉、滑脉、涩脉、弦脉、紧脉的脉象及临床意义。

教学难点

滑脉形成的生理因素,涩脉、弦脉、紧脉的脉象。

教具和媒

体 使 用

投影仪

教学方法

结合脉图详细介绍每个脉象的特征表现,并参照相关研究资料对其形成机理作深入认识。

(八)细脉(重点讲述其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10’

[相类脉]

1.濡脉(重点讲述其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4’

2.弱脉(重点讲述其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4’

3.微脉(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4’

4.短脉(重点讲述其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3’

(九)滑脉(重点讲述其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10’

[相类脉]

动脉(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10’

(十)涩脉(重点讲述其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15’

(十一)弦脉(重点讲述其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10’

[相类脉]

紧脉(重点讲述其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10’

 

讲 授 新

进展内容

结合现代研究,阐述各脉脉理。

课后总结

河 北医 科 大学 教 案首 页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授课专业和班级

    

授课内容

常见脉象及其临床意义;脉象类比、相兼和真脏脉;诊妇人脉与小儿脉

授课学时

2

教学目的

1.掌握结脉、代脉、促脉的脉象及临床意义。

2.熟悉相兼脉的含义。

教学重点

结脉、代脉、促脉的脉象及临床意义

教学难点

相兼脉和真脏脉的概念及类型。

教具和媒

体 使 用

投影仪

教学方法

结合脉图详细介绍每个脉象的特征表现,并参照相关研究资料讲解脉诊研究进展。

(十二)结脉

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10’

[相类脉]

1.代脉(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10’

2.促脉(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 5’

二、脉象鉴别

(一)比类法   10’ (二)对举法  10’

三、相兼脉   10’

四、真脏脉   10’

五、妇人脉与小儿脉

(一)诊妇人脉  5’ (二)诊小儿脉  5’

第四节  脉诊的临床运用及意义

一、脉诊的临床运用   5’ 二、脉诊的意义   5’

讲 授 新

进展内容

结合现代研究,阐述各脉脉理。

课后总结

河 北医 科 大学 教 案首 页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授课专业和班级

授课内容

脉诊方法操作练习

授课学时

2

教学目的

1.掌握正确的脉诊方法。

2.熟练运用各种运指方法。

3.训练以一息计脉动次数。

4.掌握正常脉象的特点。

5.通过脉象模型模拟手的诊脉练习,掌握临床常见的病脉特点并能做出判断。

教学重点

诊脉方法

教学难点

病脉特点

教具和媒

体 使 用

MM-3脉象模型模拟手

教学方法

示教结合操作

1.MM-3脉象模型模拟手诊脉练习。

(1)将学生分为2小组(10人为1小组),各围坐在4台脉象模拟手旁;

(2)讲述使用方法;

(3)指导学生体会不同的脉象;

2.同学之间互相诊脉练习。

(1)老师带教,讲解脉诊的手法及寸关尺的定位;

(2)学生2人为1小组,相互体会脉象,并进行记录;

(3)对典型脉象让大家共同体会。

3.学生填写实验报告。

讲 授 新

进展内容

结合现代研究,阐述各脉脉理。

课后总结

河 北医 科 大学 教 案首 页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授课专业和班级

授课内容

中医脉图描记

授课学时

2

教学目的

1.掌握智能脉象仪的使用方法和脉图的描记过程。

2. 熟悉正常脉图的形态及其参考值。

3. 了解常见病理脉象的脉图变化。

教学重点

智能脉象仪的使用

教学难点

结合脉图分析脉象

教具和媒

体 使 用

ZM-ⅢC型智能脉象仪 

教学方法

结合脉图详细介绍每个脉象的特征表现,并参照相关研究资料讲解脉诊研究进展。

1.讲解并演示智能化脉象仪的使用方法;

2.学生互相检测脉象,并打印分析报告。

 

 

讲 授 新

进展内容

结合现代研究,阐述各脉脉理。

课后总结

河 北医 科 大学 教 案首 页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授课专业和班级

授课内容

按诊的方法、意义、按胸胁

授课学时

2

教学目的

掌握按诊时病人需采取的基本体位,掌握按诊手法。掌握虚里的部位、方法及临床意义。

教学重点

按诊方法,虚里的部位、按诊方法及临床意义。

教学难点

虚里的部位及按诊方法。

教具和媒

体 使 用

以学生为示教讲解

教学方法

基本概念用讲解法,按诊方法用示教讲解法及练习法。

第六章    按诊

概述 5’

第一节  按诊的方法与意义

1.按诊的体位 10’

2.按诊的手法 20’

3.注意事项 5’

4.按诊的手法练习。 10’

第二节  按诊的内容

一、按胸胁

(一)胸部按诊  10’

(二)乳房按诊  5’

(三)虚里按诊  25’

(四)胁部按诊  10’

   

讲 授 新

进展内容

胸腹部诊区划分的研究

课后总结

河 北医 科 大学 教 案首 页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授课专业和班级

授课内容

按脘腹、肌肤、手足、腧穴

授课学时

2

教学目的

掌握脘腹部位的划分及按诊要点,掌握诊肌肤寒热的意义,掌握水肿与气肿的按诊要点,熟悉诊疮疡、手足的主要内容,了解腧穴的内容。

教学重点

脘腹部位的划分及按诊要点,水肿与气肿的鉴别。

教学难点

脘腹部的按诊方法及临床意义

教具和媒

体 使 用

以学生为示教讲解

教学方法

基本概念用讲解法,按诊方法用示教讲解法及练习法。

二、按脘腹

(一)脘腹分区及所候   10’

(二)脘腹按诊的方法10’

(三)脘腹按诊的内容30’

2.按脘腹的临床意义

三、按肌肤

(一)按肌肤的方法

(二)按肌肤的内容

1.诊寒热 (方法、意义)  5’

2. 诊润燥滑涩   5’

3. 诊疼痛    5’

4. 诊肿胀(方法、意义)  10’

5诊疮疡(方法、意义)   5’

四、按手足 (方法、意义)   10’

五、按腧穴 (方法、意义) 5’

小结 5’

讲 授 新

进展内容

腹诊的临床研究进展

课后总结

河 北医 科 大学 教 案首 页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

www.med126.com/sanji/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授课专业和班级

    

授课内容

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八纲基本证候

授课学时

2

教学目的

掌握八纲辨证的概念、表证与里证的概念及表里证鉴别的要点。寒证和热证的概念及寒热证鉴别的要点。

教学重点

八纲辨证的概念,表证与里证、寒证和热证的概念及表里证寒热证鉴别的要点。

教学难点

表证与里证概念的区别,寒热证鉴别的要点。

教具和媒

体 使 用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述为主,结合启发式教学方法,阐明基本概念。

第七章  八纲辨证

一、八纲辨证的概念  5’

二、八纲辨证的源流  5’

第一节 八纲基本证候

一、表里辨证

表里的含义  5’

表里辨证的意义  5’

表里辨证的类型

(一)表证   10’  (二)里证   10’

附:半表半里证  10’  (三)表里证鉴别要点  10’

二、寒热辨证

(一)寒热的含义 5’   (二)寒热辨证的意义 5’

(三)寒热辩证的类型

1.寒证    10’   2.热证 10’

3.寒热证鉴别要点   10’

讲 授 新

进展内容

课后总结

河 北医 科 大学 教 案首 页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授课专业和班级

授课内容

八纲基本证候

授课学时

2

教学目的

掌握虚证和实证的概念,掌握寒热证鉴别的要点。

教学重点

寒证、热证、虚证、实证的概念,寒热证鉴别的要点。

教学难点

寒证和热证鉴别的要点

教具和媒

体 使 用

挂图

教学方法

以讲述为主,结合启发式教学方法,阐明基本概念。

三、虚实辨证

(一)虚实的含义  8’

(二)虚实辨证的意义 7’

(三)虚实辨证的类型

1实证   10’

2虚证   10’

3虚实证鉴别要点  15’

四、阴阳辨证

(一)阴阳的含义     8’

(二)阴阳辨证的意义 7’

(三)阴阳辨证的类型

1.阴证   10’

2.阳证   10’

3.阴阳证鉴别的要点   15’

讲 授 新

进展内容

课后总结

河 北医 科 大学 教 案首 页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授课专业和班级

    

授课内容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授课学时

2

教学目的

熟悉八纲证候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证候相兼,寒热与虚实错杂及证候真假。

教学难点

寒热错杂、虚实错杂的特点。

教具和媒

体 使 用

挂图

教学方法

以讲述为主,结合启发式教学方法,阐明基本概念。

第二节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一、证候相兼   10’

二、证候错杂   10’

(一)表里同病

1.含义 5’ 2.类型 5’   3.意义 5’

(二)寒热错杂

1.含义 5’ 2.类型 5’   3.意义 5’

(三)虚实错杂

1.含义 6’ 2.类型 6’   3.意义 6’

三、证候真假

(一)寒热真假

1.含义 6’ 2.类型 6’   3.意义 4’

(二)虚实真假

1.含义 6’ 2.类型 6’   3.意义 4’

讲 授 新

进展内容

课后总结

河 北医 科 大学 教 案首 页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授课专业和班级

    

授课内容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八纲辨证的意义

授课学时

2

教学目的

1.熟悉证候转化的关系。

2.熟悉八纲辨证的意义。

3.了解八纲辨证的发展情况。

教学重点

证候转化的类型

教学难点

里邪出表、因虚致实

教具和媒

体 使 用

挂图

教学方法

以讲述为主,结合启发式教学方法,阐明基本概念。

四、证候转化 

(一)含义   5’

(二)类型

1.表里出入(重点介绍里邪出表) 20’

2.寒热转化 10’

3.虚实转化(重点介绍因虚致实)  20’

(三)举例  10’

(四)意义   5’

第三节  八纲辨证的意义  15’

病案举例 15’

讲 授 新

进展内容

简介八纲辨证的发展情况

课后总结

河北 医 科大 学 教案 首 页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授课专业和班级

授课内容

辨阴阳虚损证候,辨气血证

授课学时

2

教学目的

掌握阳虚证、阴虚证、亡阳证与亡阴证、气虚类证的概念与证候表现。

教学重点

阳虚证、阴虚证、亡阳证与亡阴证、气虚类证的概念与证候表现。

教学难点

阳虚证、阴虚证、亡阳证、亡阴证与阴阳辨证的关系

教具和媒

体 使 用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

第八章   病性辨证

第二节  辨阴阳虚损证候 

一、阳虚证   15′

二、阴虚证   15′ 

三、亡阳证   10′

四、亡阴证   10′ 

第三节  辨气血证候

概述   10′

一、气虚类证

(一)气虚证  (概念、证候、机理)   10′

(二)气陷证  (概念、证候、机理)   10′

(三)气不固证(概念、证候)   10′

(四)气脱证  (概念、证候)   10′

讲 授 新

进展内容

气虚证与免疫功能的关系

课后总结

 

河北 医 科大 学 教案 首 页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授课专业和班级

授课内容

病性辨证-辨气血证候

授课学时

2

教学目的

掌握血虚类证、气滞类证、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的概念、证候特征;

教学重点

血虚类证、气滞类证的概念、证候特征;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的概念、证候特征

教学难点

教具和媒

体 使 用

教学方法

课堂讲述结合典型病例讨论

二、血虚类证

(一)血虚证  (概念、证候、机理) 15′

(二)血脱证  (概念、证候、机理) 10′

三、气滞类证

(一)气滞证(概念、证候、机理)   15′

(二)气逆证(概念、证候、机理)   10′

(三)气闭证(概念、证候)   10′

四、血瘀证  (概念、证候、机理)   15′

五、血热证  (概念、证候、机理)   10′

六、血寒证  (概念、证候、机理)   10′

七、气血同病证类  5′

讲 授 新

进展内容

血瘀证研究

课后总结

河北 医 科大 学 教案 首 页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授课专业和班级

授课内容

病性辨证-辨津液证候

授课学时

2

教学目的

掌握痰证、饮证、水停证、津液亏虚证的概念、基本表现

教学重点

痰证、饮证、水停证、津液亏虚证的概念、基本表现。

教学难点

“痰”与“痰证”、“饮”与“饮证”的联系与区别。

教具和媒

体 使 用

教学方法

课堂讲述结合典型病例讨论

第四节  辨津液证候

一、痰证(概念、表现)  25′

二、饮证(概念、表现)  20′

三、水停证  15′

四、津液亏虚证 20′

病案分析   20′

讲 授 新

进展内容

课后总结

河 北医 科 大学 教 案首 页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授课专业和班级

授课内容

心病辨证

授课学时

2

教学目的

1.掌握心病的病变范围及主要表现。

2.掌握心血虚证、心阴虚证、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虚脱证的含义、临床表现及病机。

教学重点

各证的临床表现

教学难点

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心气虚证与心阳虚证的鉴别。 

教具和媒

体 使 用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结合典型病例讨论分析。

第九章  脏腑辨证

概述  5’

第一节  辨心病证候

概述  5’

一、  心血虚证  12’

二、  心阴虚证

1.含义 2’   2.临床表现及辨证分析要点  10’

3.与心血虚证的鉴别 4’

三、心气虚证 12’

四、心阳虚证 

1.含义 2’  2.临床表现及辨证分析要点 10’  3.与心气虚证的鉴别   4’

五、心阳虚脱证

1.含义 2’   2.临床表现及辨证分析要点  10’

3.与心气虚证、心阳虚证的鉴别   7’

六、心火亢盛证   15’

讲 授 新

进展内容

心气虚证研究进展

课后总结

河 北医 科 大学 教 案首 页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授课专业和班级

授课内容

心病辨证

授课学时

2

教学目的

掌握心火亢盛证、心脉痹阻证,熟悉痰蒙心神证、痰火扰神证,了解瘀阻脑络证的含义、临床表现及病机。

教学重点

各证的临床表现

教学难点

心脉痹阻证四种不同类型、心脉痹阻证与心阳虚证、痰火扰神证与痰蒙心神证的鉴别。

教具和媒

体 使 用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结合典型病例讨论分析。

七、心火亢盛证  15’

八、心脉痹阻证

1.含义 2’   2.临床表现及辨证分析要点  13’

3.四种不同类型鉴别 5’   4.与心阳虚证鉴别  4’

九、痰蒙心神证  15’

十、痰火扰神证

1.含义 2’   2.临床表现及辨证分析要点  13’

3.与痰蒙心神证的鉴别  4’

十一、瘀阻脑络证   12’

十二、病例讨论  15’

讲 授 新

进展内容

瘀阻脑络证研究进展

课后总结

河 北医 科 大学 教 案首 页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授课专业和班级

授课内容

肺病辨证

授课学时

2

教学目的

1.掌握肺病的病变范围及主要表现。

2.掌握肺气虚证、肺阴虚证、风寒犯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犯肺证的含义、临床表现及病机特点。

教学重点

各证的临床表现。

教学难点

风寒犯肺证与风热表证、风热犯肺证与风热表证、燥邪犯肺证与肺阴虚证的鉴别。

教具和媒

体 使 用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结合典型病例讨论分析。

第二节  辨肺病证候

概述 5’

一、肺气虚证 14’

二、肺阴虚证 14’

三、风寒犯肺证

1.含义 2’   2.临床表现及辨证分析要点  11’

3.与风寒表证鉴别   4’

四、风热犯肺证

1.含义 2’   2.临床表现及辨证分析要点  11’

3.与风热表证鉴别   4’

五、燥邪犯肺证

1.含义 2’   2.临床表现及辨证分析要点  11’

3.与肺阴虚证鉴别   5’

六、病例讨论 15’

讲 授 新

进展内容

肺气虚证研究进展

课后总结

河 北医 科 大学 教 案首 页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授课专业和班级

授课内容

肺病辨证

授课学时

2

教学目的

掌握肺热炽盛证、痰热壅肺证、寒痰阻肺证、饮停胸胁证、风水相搏证的含义、临床表现及病机。

教学重点

各证的临床表现。

教学难点

痰热壅肺证与肺热炽盛证、寒痰阻肺证与风寒犯肺证的鉴别。

教具和媒

体 使 用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结合典型病例讨论分析。

七、肺热炽盛证 15’

八、痰热壅肺证

1.含义   2’   2.临床表现及辨证分析要点13’

3.与肺热炽盛证鉴别   5’

九、寒痰阻肺证

1.含义   2’   2.临床表现及辨证分析要点13’

3.与风寒犯肺证鉴别   5’

十、饮停胸胁证 15’

十一、风水相搏证  15’

十二、病例讨论 15’

讲 授 新

进展内容

慢性阻塞性肺病研究进展

课后总结

河 北医 科 大学 教 案首 页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授课专业和班级

授课内容

脾病辨证

授课学时

2

教学目的

1.掌握脾病的病变范围及主要表现。

2.掌握脾气虚证、脾虚气陷证、脾阳虚证、脾不统血证、寒湿困脾证、湿热蕴脾证的含义、临床表现及病机。

教学重点

各证的临床表现

教学难点

脾虚气陷证、脾阳虚证、脾不统血证与脾气虚证,湿热蕴脾证与寒湿困脾证的鉴别。

教具和媒

体 使 用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结合典型病例讨论分析。

第三节  辨脾病证候

概述   5’

一、脾气虚证   12’

二、脾虚气陷证

1.含义   2’  2.临床表现及辨证分析要点10’

3.与脾气虚证鉴别  3’

三、脾阳虚证

1.含义   2’  2.临床表现及辨证分析要点10’

3.与脾气虚证鉴别  3’

四、脾不统血证

1.含义   2’  2.临床表现及辨证分析要点10’

3.与脾气虚证鉴别  3’

五、寒湿困脾证 12’

六、湿热蕴脾证

1.含义   2’  2.临床表现及辨证分析要点10’

3.与寒湿困脾证鉴别   4’

七、病例讨论   10’

讲 授 新

进展内容

脾气虚证研究进展

课后总结

河 北医 科 大学 教 案首 页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授课专业和班级

授课内容

肝胆病辨证

授课学时

2

教学目的

1.掌握肝与胆病的主要表现。

2.掌握肝血虚证、肝阴虚证、肝郁气滞证、肝火炽盛证、肝阳上亢证的含义、临床表现及病机。

教学重点

各证的临床表现

教学难点

肝阴虚证与肝血虚证、肝火炽盛证与肝阴虚证、肝阳上亢证与肝火炽盛证的鉴别。

教具和媒

体 使 用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结合典型病例讨论分析。

第四节  辨肝病证候

概述   5’

一、肝血虚证   15’

二、肝阴虚证

1.含义   2’  2.临床表现及辨证分析要点  12’

3.与肝血虚证鉴别  4’

三、肝郁气滞证 15’

四、肝火炽盛证

1.含义   2’  2.临床表现及辨证分析要点  12’

3.与肝阴虚证鉴别  4’

五、肝阳上亢证

1.含义   2’  2.临床表现及辨证分析要点  12’

3.与肝火炽盛证鉴别   5’

六、病例讨论   10’

 

讲 授 新

进展内容

肝郁气滞证研究进展

课后总结

河 北医 科 大学 教 案首 页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授课专业和班级

    

授课内容

肝胆病辨证、肾与膀胱病辨证

授课学时

2

教学目的

1.掌握肝胆湿热证、寒滞肝脉证、胆郁痰扰证、肝风内动证的含义、临床表现及病机。

2.掌握肾与膀胱病的病变范围及主要表现。

3.掌握肾阳虚证的含义、临床表现及病机。

教学重点

各证的临床表现

教学难点

肝胆湿热证与脾胃湿热证、肝风内动证四个证型间的鉴别。

教具和媒

体 使 用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结合典型病例讨论分析。

七、肝风内动证(四个证型)

1.含义   4’  2.临床表现及辨证分析要点  20’

3.各证型间比较   10’

八、寒滞肝脉证 12’

九、病例讨论 10’

第五节  辨肾病证候

概述   4’

一、肾阳虚证   12’

讲 授 新

进展内容

肝阳上亢证研究进展

课后总结

河 北医 科 大学 教 案首 页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授课专业和班级

    

授课内容

肾与膀胱病辨证、脏腑兼病辨证

授课学时

2

教学目的

1.掌握肾虚水泛证、肾阴虚证、肾精不足证、肾气不固证、膀胱湿热证的含义、临床表现及病机。

2.熟悉脏腑兼病的含义。

3.掌握心肾不交证的含义、临床表现及病机。

教学重点

各证的临床表现

教学难点

肾虚水泛证与肾阳虚证、肾精不足证与肾阴虚证、肾气不固证与肾阳虚证的鉴别。

教具和媒

体 使 用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结合典型病例讨论分析。

二、肾虚水泛证

1.含义 2’  2.临床表现及辨证分析要点 10’  3.与肾阳虚证鉴别  4’

三、肾阴虚证12’

四、肾精不足证

1.含义 2’  2.临床表现及辨证分析要点 10’  3.与肾阴虚证鉴别  4’

五、肾气不固证

1.含义 2’  2.临床表现及辨证分析要点 10’  3.与肾阳虚证鉴别  4’

六、病例讨论 11’

第六节  辨腑病证候

概述   4’

一、胃气虚

1.含义   2’   2.临床表现及辨证分析要点  10’

3.与脾气虚证鉴别  3’

讲 授 新

进展内容

肾阳虚证研究进展

课后总结


河 北医 科 大学 教 案首 页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授课专业和班级

授课内容

腑病辨证

授课学时

2

教学目的

掌握胃阳虚证、胃阴虚证、胃热炽盛证、食滞胃肠证,肠热腑实证、肠燥津亏证、肠道湿热证、膀胱湿热证、胆郁痰扰证的含义、临床表现及病机。

教学重点

各证的临床表现

教学难点

胃气虚证与脾气虚证、胃阳虚证与胃气虚证、胃热炽盛证与胃阴虚证的鉴别。胃肠气滞证与食滞胃肠证、肠热腑实证与肠燥津亏证的鉴别。

教具和媒

体 使 用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结合典型病例讨论分析。

二、胃阳虚证   10’

三、胃阴虚证   10’

四、胃热炽盛证 10’

七、食滞胃肠证 10’ 

十一、肠热腑实证  10’

十二、肠燥津亏证  10’

十三、肠道湿热证     10’

十四、膀胱湿热证  10’

十五、胆郁痰扰证  10’

病例讨论 10’

讲 授 新

进展内容

课后总结


河 北医 科 大学 教 案首 页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授课专业和班级

授课内容

辨脏腑兼病证候

授课学时

2

教学目的

掌握心肾不交证、心肾阳虚证、心肺气虚证、心脾气血虚证、心肝血虚证、脾肺气虚证、肺肾气虚证、肺肾气虚证、肺肾阴虚证、肝火犯肺证、肝胃不和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的含义、临床表现及病机。

教学重点

各证的临床表现

教学难点

心肾阳虚证与脾肾阳虚证、心脾气血虚证与心肺气虚证的鉴别。肺肾阴虚证与燥邪犯肺证、肝火犯肺证与痰热壅肺证、肝郁脾虚证与肝胃不和证、肝肾阴虚证与肾精不足证的鉴别。

教具和媒

体 使 用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结合典型病例讨论分析。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

一、心肾不交证 5’

二、心肾阳虚证 5’

三、心肺气虚证 5’

四、心脾气血虚证  5’

五、心肝血虚证 5’

六、脾肺气虚证 5’

七、肺肾气虚证 5’

八、肺肾阴虚证 5’

九、肝火犯肺证 5’

十、肝胆湿热证     5’

十一、肝胃不和证  5’

十二、肝郁脾虚证  5’

十三、肝肾阴虚证  5’

十四、脾肾阳虚证  5’

病例讨论 30’

讲 授 新

进展内容

心肾阳虚证研究进展,肝胃不和证研究进展

课后总结


河 北医 科 大学 教 案首 页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授课专业和班级

授课内容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概要

授课学时

2

教学目的

1. 熟悉六经、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各病证的含义。

2. 熟悉六经、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各病证的审证要点。

3. 熟悉阳明病证的主要病机。

教学重点

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各病证的审证要点

教学难点

阳明病证的主要病机

教具和媒

体 使 用

教学方法

结合典型病例,理解六经、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各病证。

 第十章 其他辨证方法概要

第一节  六经辨证概要

  一、太阳病证  10’   二、阳明病证  10’

三、少阳病证  7’ 四、太阴病证  8’

五、少阴病证  5’   六、厥阴病证   5’

七、六经病证的传变 5’

第二节 卫气营血辨证概要

一、卫分证  7’   二、气分证 8’

三、营分证  8’   四、血分证 7’

五、卫气营血病证的传变   5’

第三节  三焦辨证概要

一、上焦病证   5’   二、中焦病证   5’

三、下焦病证   5’   四、三焦病证的传变  5’

讲 授 新

进展内容

六经病证的现代研究

课后总结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